下營國小退休師陳榮輝99歲辭世

下營國小退休教師陳榮輝(右)十三日辭世,師生校友深感不捨。(姜淋煌提供) 記者盧萍珊∕下營報導 原訂二十日參加下營國小畢業典禮的退休老師陳榮輝十三日辭世,享耆壽九十九歲,民政局長姜淋煌追念恩師,校友與地方民眾感念教澤之深。 姜淋煌憶起恩師指出,在未實施九年國教的年代,五、六年級學生需留校補習,陳老師親自教導課業,並不忘教誨學生品格與做人處事的道理,老師不只教我們讀書,更教我們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下營國小校長姜秋蘭表示,原本二十日的畢業典禮已與陳榮輝相約,要返校勉勵學生,但令人遺憾陳老師在十三日辭世,家屬也邀請姜淋煌擔任告別式的點主官,為恩師的神主牌點主,深具意義。 下營區長李宗翰說,曾在民國七十六年度榮獲模範父親、一0六年度獲長青楷模的陳榮輝,育有二子三女,在公、教、商各領域中兢兢業業,恪遵父訓。長孫目前是成大醫院小兒部小兒腎臟科主治醫師與成大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外長孫服務於成大醫院醫療事務室,後代子孫卓越成就,顯示家庭教育成功,足為典範。 陳榮輝長子陳茂卿指出,父親十七歲擔任教職到六十五歲退休,一輩子都在下營國小服務,任職期間常主動幫助家境困苦學生完成學業,退休後仍不斷贊助下營地區的弱勢家庭,除在過年前發放年節獎助金給弱勢兒少,也曾於一0五至一0八年間,針對下營區下營、仁里、營前、後街、宅內、新興里等低收入戶,捐贈一千元禮券表達關懷。

Read More

官田國小謝師宴 畢業生自己煮

官田國小畢業生化身總舖師,烹煮料理謝師恩。    (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官田報導 官田國小四十二位畢業生在畢業前夕,化身小小總舖師,親自下廚烹煮佳餚宴請師長,感謝六年來諄諄教誨,並獲頒「大廚師證書」肯定。 校長陳慶林指出,今年的活動邀請官田農會家政班、四健會義務指導員協助,以校園採收的稻米、美生菜及美濃瓜等食材,設計出六菜一湯的美食,分別是菱角炒飯、粄條雞胸肉捲、炒綠白花椰菜、粉蒸肉佐番薯、涼拌魚柳條、日式和風綜合沙拉及菱角玉米濃湯。 畢業生經過廚藝訓練,用盡全力烹煮出佳餚,儘管天氣炎熱,大家不喊累,共同目標就是將菜色端上桌。謝師宴在體育館舉行,採歐式自助餐方式,包括老師、家長、學區里長及顧問等,一起分享成果,而畢業生也獲頒「大廚師證書」,肯定六年來的學習考驗。 官田國小畢業生輪番上陣,領取大廚師證書,肯定六年來的學習。(記者盧萍珊攝) 家長會長陳世欽說,謝師宴的活動很有意義,由學生親手烹煮料理,感謝老師的教導,也讓學生學習食農教育的知識跟能力,還有感恩惜福的心。

Read More

左鎮國小視訊韓生學英語 連結世界

  左鎮國小學童與韓國高尺國小視訊互動學習,共同推動英語學習與西拉雅文化交流。(記者黃文記攝) 記者黃文記∕左鎮報導 左鎮國小自二0二一年起與位於韓國首爾高尺天空巨蛋旁的高尺國小開啟跨國交流計畫,兩校共同推動英語學習與西拉雅文化交流,建立深厚友誼。今年,左鎮國小三年甲班與高尺國小四年級的學生再度透過視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延續擴大彼此的交流成果。 活動於十六日進行,由老師王鍠文向韓國學生介紹左鎮國小與成功大學合作發展的「左鎮元宇宙」,呈現學生親手打造的虛擬社區景點,包括左鎮國小、月桃工作室、豬肉攤、左鎮教會與椰子林土雞城等在地特色,讓韓國小朋友彷彿親臨其境,認識左鎮的多元風貌。 接著,雙方學生透過Kahoot線上互動遊戲一起學習韓國四年級的英語單字題目,邊玩邊學,樂在其中。孩子們還進行「太空大逃亡」與「塗色王國」等合作式遊戲,透過回答英語單字問題,共同完成任務,增進語言應用能力與兩國團隊合作精神。 這場活動不僅促進兩校學生的英語學習,也讓彼此在遊戲與交流中建立起跨國情誼。左鎮國小校長楊靜芳表示,學校很珍惜與韓國高尺國小之間持續多年的交流,不僅讓學生更有動機學習英語,也開拓了他們的國際視野。透過科技讓孩子走出教室、連結世界,這就是現代教育最美的樣貌。左鎮國小未來將持續推動國際教育,讓孩子們在多元文化的互動中拓展視野,邁向世界。

Read More

崑山科大錢谷村 錄取6研究所

崑大金融管理系畢業的錢谷村雙主修扭轉人生,畢業獲頒傑出專業榮譽獎,與校長李天祥合影。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崑山科大金融管理系畢業的錢谷村,家境清寒並有胸骨凹陷與脛骨異常,打工自籌手術醫療費,他奮發向上跨域學習,大學雙主修金融及視傳系,考取十餘張專業證照,參賽實習累積經驗,在學期間屢獲獎學金,更錄取六間研究所,畢業再獲頒傑出專業榮譽獎。 錢谷村來自一個資源及親情匱乏的家庭,兒時家庭關係緊張,曾承受不友善對待,家中經濟全由母親支撐,生活貧困,時常靠喝水裹腹與吃親戚送的過期食物充飢,父母離異後,與母親多年在外寄居,從小營養不足,加上長期承受身體傷害,導致身體時常感到疼痛。 錢谷村至醫院檢查後,醫生建議必須手術治療,在接受胸腔與腿部矯正手術術後,仍持續與身體疼痛共處,大學期間以多份兼差工資與獎學金支付手術費及住院期間的看護費,儘管成長路途崎嶇,他始終不向命運低頭,堅信父母沒辦法選擇,但人生可以靠自己扭轉。 因跟隨母親生活,錢谷村輾轉休學,工作,再毅然決定進入崑大金融系從頭學習,憑藉不斷努力,在學期間陸續考取證券商業務人員高級業務員、期貨商業務員、銀行內部控制與內部稽核等十二張專業證照。 錢谷村也運用所學累積實戰經驗,大三至三商美邦人壽進行暑期實習,學業成績更名列前茅,每學期成績幾乎穩居前三名,優異表現也獲得外部表揚,自一一一年起連續三年獲頒鴻海獎學金、慈濟新芽獎學金、南山菁英領袖夢想金、宗倬章獎學金,一一二及一一三年再榮獲摩根投信大專院校獎助學金,每一份都是對他努力的肯定,也實際支持他完成學業。

Read More

嘉藥西廚隊勇奪首爾廚藝賽3銀4銅

嘉藥西廚隊勇奪首爾廚藝賽三銀四銅八佳作。(校方提供) 記者黃文記/仁德報導 嘉南藥理大學餐旅管理系西餐廚藝隊由指導老師曾楷勛帶領下,李旻豪、張冠傑、郭俊佑、孫明琮與明韋辰於六月中旬前往韓國參加「二0二五首爾國際廚藝挑戰賽」,勇奪三銀、四銅與八項佳作,為校爭光。 該賽事為獲得世界廚師聯合會C級官方認證的國際級賽事,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專業廚藝競賽,今年適逢十週年盛會,吸引來自台灣、韓國、新加坡、中國、泰國、菲律賓、澳洲、印尼、義大利、香港等國的六百五十位頂尖選手同場競技,規模堪稱歷年最大。 嘉藥西廚隊除選手參賽表現亮眼外,帶隊教師曾楷勛更獲聘擔任本屆賽事「肉類與家禽主菜」及「專業廚師挑戰賽」等項目評審,展現他在國際廚藝界的專業地位與聲望。曾老師過往曾參加過十場世廚認證比賽,榮獲四面金牌與年度最佳廚師殊榮,實力備受台灣廚藝界推崇。 本次比賽全程採用電磁爐進行烹調,與嘉藥西廚教室常見的四口明火爐不同,無法直觀判斷火力與鍋溫,對選手而言更具挑戰性。首次參加國際比賽的畢業生李旻豪,為了讓大學生涯畫下完美句點,特地選擇在畢業前參與這場比賽。 這次被提名為「二0二五年度最佳廚師」台灣區代表選手之一的張冠傑,雖最後沒能把獎,但仍收穫滿滿。連續兩年征戰國際賽的孫明琮,在去年於檳城賽獲得銅牌後,今年再接再厲參賽,憑藉「三色義大利餃皮包裹雞慕斯內餡搭配雞腿捲佐紅醬」奪得銀牌。  

Read More

走出教室走入部落 東華大學學生在貓公深耕文化學習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多元文化素養」課程,前往花蓮縣豐濱鄉貓公部落進行移地學習和服務實作,透過實地田野參與,深入探索阿美族文化之特色與挑戰。(東華大學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多元文化素養」課程,前往花蓮縣豐濱鄉貓公部落進行移地學習和服務實作,由謝顥音教授帶領共計二十位學生參與。本課程聚焦於族群、世代、性別、階級等多元議題,透過實地田野參與,深入探索阿美族文化之特色與挑戰。 東華大學表示,本次活動中,學生們參與部落開心農場設施修繕,並在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建安帶領下,投入修補渠道、搭建攝影背景等協作任務。對多數「都市小孩」而言,首次親身體驗大自然中的勞作過程充滿新鮮與挑戰,讓學生對部落生活有更深刻的體認。 東華大學指出,學生積極與部落族人互動,深入瞭解貓公部落的歷史與文化。過程中發現,部落面臨青年外流與文化傳承斷層的課題,因此部落持續以推動觀光產業方式,吸引青年返鄉,保護並發展珍貴的傳統文化。此次移地服務不僅讓學生學習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更鼓勵大家在未來能主動投入文化保存與推廣。 東華大學強調,此次成果發表不僅展現學生在多元文化與雙語教學上的學習成效,也為師生與社區搭起深度交流的橋樑。透過與部落的直接互動,學生更能理解文化保存的重要,並在心中種下守護土地與文化的種子。未來,東華大學將持續推動多元文化教育的深化與實踐,期許成為連結學術與在地的典範。

Read More

下營國小陳榮輝老師99歲辭世 教澤永存學生追念

下營國小退休教師陳榮輝(右)十三日辭世,師生校友深感不捨。(姜淋煌提供) 記者盧萍珊/下營報導 原訂二十日參加下營國小畢業典禮的退休老師陳榮輝十三日辭世,享耆壽九十九歲,民政局長姜淋煌追念恩師,校友與地方民眾感念教澤之深。 姜淋煌憶起恩師指出,在未實施九年國教的年代,五、六年級學生需留校補習,陳老師每日早出晚歸,親自教導課業,並不忘教誨學生品格與做人處事的道理,老師不只教我們讀書,更教我們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下營國小校長姜秋蘭表示,原本二十日的畢業典禮已與陳榮輝相約,要返校勉勵學生,但令人遺憾陳老師在十三日辭世,家屬也邀請姜淋煌擔任告別式的點主官,為恩師的神主牌點主,深具意義。 下營國小退休教師陳榮輝(右四)作育英才無數,也關懷弱勢。(姜淋煌提供) 下營區長李宗翰說,曾在民國七十六年度榮獲模範父親、一0六年度獲長青楷模的陳榮輝,育有二子三女,在公、教、商各領域中兢兢業業,恪遵父訓。長孫目前是成大醫院小兒部小兒腎臟科主治醫師與成大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外長孫服務於成大醫院醫療事務室,後代子孫卓越成就,顯示家庭教育成功,足為典範。 陳榮輝長子陳茂卿指出,父親十七歲擔任教職到六十五歲退休,一輩子都在下營國小服務,任職期間常主動幫助家境困苦學生完成學業,退休後仍不斷贊助下營地區的弱勢家庭,除在過年前發放年節獎助金給弱勢兒少,也曾於一0五至一0八年間,針對下營區下營、仁里、營前、後街、宅內、新興里等低收入戶,捐贈一千元禮券表達關懷。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崑大USR計畫 體驗鄭成功登陸

崑大USR「開江.破竹」計畫 團隊在府城300系列活動中,前往鹿耳門參與「體驗鄭成功登陸」活動。(崑大提供) 配合台南市「府城300」系列慶典活動,崑山科大創媒學院USR「開江.破竹—台江地方創生與文化再現」計畫,由學生前往台南市安南區鹿耳門參與「體驗鄭成功登陸」活動,透過歷史場景再現與記錄影像創作,將地方文化的歷史記憶轉化為學習與傳承力量。 活動重現1661年鄭成功自鹿耳門登陸台灣的重要歷史事件,現場包括「登陸劇場模擬」、「歷史角色扮演」、「文化導覽」與「傳統技藝互動體驗」等多項內容。崑大學生除親身參與體驗,更積極投入活動記錄工作,協助拍攝與錄影,以青年視角記錄地方文化資產與歷史重現的精彩片段。 參與活動同學換上仿古服裝,化身為鄭成功部隊的歷史角色,親自踏入鹿耳門登陸模擬劇場中,扮演士兵、將領、旗手等不同角色。透過實際走位、口號演練與模擬情境,讓他們不只是觀看歷史,更是親自參與歷史的一部分。這樣的沉浸式體驗,使學生在感官與情感層面都對歷史產生強烈連結,進一步理解當年鹿耳門登陸對台灣歷史的關鍵意義。 除了參與演出與活動體驗,學生亦分組執行任務,從現場拍攝、訪談設計、音效採集及後期剪輯。此次活動不僅培養學生對歷史文化的理解,也透過影像記錄學習如何以科技與創意參與文化保存工作?學生們表示,拍攝與採訪過程除更深入了解活動意義,也強化實務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 崑大創媒學院長邱國峻指出,「開江.破竹」USR計畫強調文化永續與青年參與,透過與地方活動的結合,體驗鄭成功登台歷史,記錄府城300文化盛事,除推動文化教育向下扎根,也讓學生們實踐所學、關懷土地,培養具人文關懷與行動力的社會公民。同時深化與在地連結,透過教育與行動記錄地方文化,實現大學社會責任與文化傳承的雙重目標。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跳蚤市場闖關遊戲 落實雙語學習

永信國小印尼外師Ayu(右1),在英語口說高手闖關遊戲關卡中,利用科技平板提供學童進行口說互動,實際感受國際化的語言氛圍。(記者汪惠松攝) 為強化落實雙語教學,永康區永信及崑山國小將英語口說結合環境教育與校園雙語推動,透過跳蚤市場、闖關遊戲,讓學童們從生活中學習愛物惜物的重要性,及語言的對話,自然地開口說英文,也增加與他人互動的自信。 落實校園雙語推動,國小除課程教學,也多結合節慶規劃活動,其中永信國小申請ELTA計畫來自印尼的外師Dyah Ayu Kusumaningtyas,113學年度第一學期到永信協助五年級英語閱讀課程,在課堂利用本身所屬的國家文化,將不同於台灣的飲食、繪畫、風俗民情等多元的文化活動進行介紹,讓學童們有不同的視野,也培養跨文化世界觀。 在課堂上,Ayu致力於營造一種支持性學習英語的氛圍,幫助學生建立口語表達的自信,體驗以英語為世界語言溝通的學習樂趣。 在永信英語口說高手闖關遊戲關卡中,Ayu擔任闖關關主,除讓學童在活動中能認識國際文化,也利用科技平板提供學童與外師口說互動,實際感受國際化的語言氛圍,進一步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與全球視野。 崑山國小在環境教育融入雙語跳蚤市場活動中,讓學童從生活中學習愛物惜物的重要性。自家中挑選出不再使用、但仍完好可用的書籍、玩具、文具、衣物與飾品,進行整理、分類、定價與標示。各班導師進行環保教育宣導,涵蓋地球資源耗用、資源再利用與氣候變遷等議題,引導學生建立永續意識。透過一張張手寫標價籤、一句句物品介紹,學生親手推動「循環經濟」的精神,也讓校園洋溢滿滿的綠色行動力。 落實雙語學習,學校也特別設計簡易英文購物句型及口說範例,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練習運用。從「How much is it?」到「OK, I’ll take it.」,學童們以生活化的語言進行買賣對話,不僅自然地開口說英文,也增加與他人互動的自信。 每個攤位皆張貼中英文標語與購物引導,鼓勵顧客使用雙語購物,還能獲得價格折扣,讓語言學習變得有趣又實用。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厚土課程 和中親師生新體驗

和順國中到尖山埤進行厚土課程,學生動手搭建厚土花台。(和順國中提供) 和順國中親師生日前到尖山埤渡假村進行為期兩天的「厚土課程」,由長年研究黃緣螢復育、領角鴞生物巢箱的生態專家陳清旗,指導學生搭建厚土花台,讓重視土壤的環保觀念深植在孩子們的心中。 陳清旗表示,都市和學校的土壤都被民眾學生踩的非常夯實,土壤生物能生存的空間不多,要一次改造這樣的土地花費鉅資也不實際。最新的做法是改用厚土堆種植的方式來改造,先取得土壤復甦的基地,日積月累才有機會讓校園、公園的土壤恢復生機。 此次到尖山埤進行戶外生態課程,和中學生先用大的樹木枯枝圍出基本形狀,接著分層放上落葉小枯枝、木屑及土壤,然後再將回收紙板浸溼後鋪上。厚土土堆成型後,在上面種植蝴蝶食草植物和蜜源植物後,再灑上大量的落葉,就大功告成。 校長杜俊興表示,許多自然知識還是要到戶外來體驗、實際操作才能真正學會。今年度的課程名稱是「鴞息靈通,螢在起跑點上」,雖然是以尋找台灣窗螢、復育黃緣螢和領角鴞等吸引孩子們參加,但基本精神卻是重視土壤。學習本就不是要讓每個參與的學生都成為自然專家,但一定都能擁有很棒的自然素養。 兩天的活動課程下來,同學們都覺得有趣生動,學生杜昀軒說,夜觀課程最好玩!和同學們一起摸黑找生物,既期待又害怕。楊敦丞則說,最愛搭建厚土花台,下次想做生物巢箱放在學校裡,希望未來校園裡也能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 這次的活動除了30多名國一生參加,還有8名家長一起參與。家長徐長源說,讓孩子放下手機,用眼睛和耳朵、手來接近自然,是很棒的學習方式。家長陳品潔也說,她比學生更喜歡上這些課程,小時候都生活在都市,沒有過這樣的體驗。沈逸鋒則表示,能和孩子們專心的搜索數量不多的台灣窗螢,不僅是很難得的體驗,還能增進親子關係。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