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金融第一線!台灣學聯職業探索 × 南山中學走入證交所與野村投信

台灣學聯持續推動產學接軌教育計畫,日前攜手南山中學舉辦「財務金融職業探索課程」,帶領學生深入參訪台灣證券交易所。(台灣學聯提供)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台灣學聯持續推動產學接軌教育計畫,日前攜手南山中學舉辦「財務金融職業探索課程」,帶領學生深入參訪台灣證券交易所與野村投信,實地走訪關鍵金融機構,開拓學子職涯視野,強化金融素養。 台灣學聯指出,活動以「走入產業第一線、探索未來方向」為主軸,邀請南山中學參加財務金融課程的學生走出教室、進入真實職場場域,認識台灣金融市場的實務運作。學生不僅在證券交易所現場瞭解股票交易流程與電子化撮合系統,更在野村投信的簡報與引導下,深入認識基金運作、投資策略、資產管理與ESG永續投資的應用實況。 台灣學聯表示,期望透過職場探索活動,協助學生提早建立對未來工作的想像與判斷,讓學習不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與真實世界接軌的歷程。 學生們在活動中踴躍發問,對投資風險、產業變化與金融職涯表現出高度好奇與參與感,展現出高度的學習主動性。南山中學教師團隊表示,這類活動有助於學生將學術知識與現場實務連結,對學群方向的理解更加具體明確。 這項活動由台灣學聯統籌安排,結合其在教育推廣與企業連結的資源,為學生打造具體、有感、有未來性的學習機會。未來,台灣學聯將持續攜手各級學校,辦理更多跨域職涯體驗計畫,落實「做中學、學中思、思後行」的教育理念,協助青年找到自己的熱情與方向。

Read More

9成校園災後復原 啟動防疫

  丹娜絲颱風過後,南市啟動校園災後復原,加強環境清潔消毒、病媒蚊孳生源清除等防疫工作。(記者羅玉如攝) 記者羅玉如∕台南報導 南市啟動丹娜絲風災校園災後復原工作,到二十五日為止,復原率已突破九成。教育局持續整合市府、民間資源,南都汽車公司捐贈百萬善款,專款用於重災區一百四十四校,加強環境清潔消毒、病媒蚊孳生源清除等防疫工作。 教育局長鄭新輝指出,丹娜絲颱風造成校園樹木傾倒、環境雜亂。風災後教育局即刻開啟校園樹木清運開口契約,協調廠商調派大型吊車、抓斗車、山貓等機具入校,展開校園清理作業。目前校外及周邊區域道路環境已完成清理,校內清運作業預計七月底前完成。暑期課輔、國小夏日樂學活動已可正常進行。 風災過後常會出現大量積水容器及環境死角,為免成為病媒蚊孳生溫床,教育局要求各校全面清查室內外積水容器及高風險區域,落實孳生源清除、環境清潔消毒作業。駐區督學不定期巡查,確保各校落實防疫措施,維護師生健康安全。

Read More

銀合歡製木椅 南台USR變廢為寶

  南台USR計畫攜手左鎮國中辦理夏日樂學「銀合歡工作坊」,將外來種植物銀合歡循環再利用,師生在成果發表中展示製作木椅與木笛子作品。(南台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南台科大USR計畫攜手左鎮國中辦理夏日樂學「銀合歡工作坊」,將左鎮生長過剩外來種植物銀合歡作為素材,透過加工與創意將原造成生態負擔銀合歡轉化製作成具實用性與教育價值的木椅及木笛子,實踐資源循環再利用與環境永續,為偏鄉教育注入新活水。 課程啟動後左中學生們在南台產設系老師劉大琦、Bee3D&動手作之工作坊許瑞鋒老師,及兩位學生助教指導下,認識教室中的木工設備,例如線鋸、砂輪機、車床等專業器具。學生們分為四組分批練習設備操作,並逐步開始製作椅面及椅腳。 實作過程中,學子們從一開始的陌生與生疏,到後來操作自如、互相協助進行切割、導圓角、穿孔、榫接、砂磨等精細步驟,大幅提升對工具使用的熟悉度,更培養專注合作與耐心投入的寶貴態度。 學生們在瓦特以前訂製所創辦人江靖傑與老師劉大琦、許瑞鋒共同指導下,運用銀合歡素材創作出獨一無二具生命力的木笛子。同時在椅子的木作架構完成後,學生們運用巧思進行傘繩編織椅面,完成整體作品並進行成果發表會。 左中校長曾鼎育表示,銀合歡工作坊讓學生走出課本,實際認識地方環境議題,並從材料開始學習技術與設計,非常有教育意義,也是未來課程可持續推動的方向。

Read More

軍人轉戰設計 詮釋迷彩新美學

  崑大視傳所陳郁仁軍旅轉戰設計,畢業創作「化鬼為兵」結合軍旅經驗,詮釋迷彩新美學。(崑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原本是職業軍人的陳郁仁,退伍後開始自學繪畫與平面設計,並選擇崑山科大視傳所進修,在學期間善用校內資源跨系選修多元課程,更赴奧地利林茲藝術大學交換主修繪畫與圖像藝術,畢業創作「化鬼為兵」結合軍旅經驗,詮釋迷彩新美學,獲得師長肯定。 陳郁仁在學期間積極跨域學習,選修資傳、時尚、空設及公廣系等不同領域的課程。透過跨系所的課程經驗,大幅拓展專業視野,不僅充實設計素養,也間接培養靈活應用跨領域專長的能力。 陳郁仁將所學應用於實務,二0二三年與研究所同學組成團隊參與台南市文化局迎春禮創意春牛徵選比賽獲得團體佳作。二0二四年前往奧地利國立林茲藝術大學交換學習,除主修繪畫與圖像藝術,並再選修面設計、橡膠造紙材質藝術、雕塑藝術、木工技術等,這段跨域又跨國的學習歷程,不僅為他帶來全新蛻變,也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視傳系老師鄭明輝指導下,陳郁仁畢業作品「化鬼為兵:魑魅魍魎表徵與迷彩設計」順利推出個人論文與創作展,他以自身軍旅經驗結合東方民俗鬼怪形象,重新詮釋迷彩設計的可能,展現跨軍事、設計與藝術的創新探索。 陳郁仁從職業軍人轉入設計領域,形容崑大是「找資源、找人才、找人脈」的好地方,碩士期間跨足多領域學習,累積整合設計與行銷的實務經驗,也強化專案執行與創意思維。

Read More

玉秀雙語小學27日入學登記

  玉秀雙語小學向家長說明學校願景與學習圖像。(學校提供) 記者翁聖權∕鹽水報導 台南市鹽水區南榮科大一0九年停辦後,轉型籌設私立玉秀雙語小學,這是台南溪北地區第一所私立雙語小學,預定七月廿七至三十日舉辦入學登記,一年級、三年級與五年級各招收廿九人。 玉秀雙語小學校務主任洪駿命指出,玉秀雙語小學教師團隊曾獲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等全國重要指標性獎項,對課程規劃、教學品質、班級經營、跨域整合及專題式學習均有豐富經驗且備受肯定,創新教學模式也將在玉秀雙語小學從一年級開始實施扎根。 他說,玉秀雙語小學為台南市溪北(曾文溪以北)地區第一所私立小學,對台南市南北教育資源均衡有重大意義,同時也提供溪北地區及嘉義縣學童多元教育選擇權。玉秀雙語小學辦理一年級新生以及三年級、五年級轉學生入學登記後,將於八月一日下午三點公開抽籤,學校並將於八月協助學生轉學作業。 玉秀雙語小學特色包括不用轉戶口就可就讀、校園視野寬廣、教師多年實施專題式學習課程、每週十至十二節全英語教學、每週四節結合國際議題的AI機器人課程、每週兩節全英語數學遊戲與科學教育,及每週增加一至二節閱讀與寫作,培養孩子跨域智慧科技與國際交流能力。

Read More

Podcast兒童廣播營結訓

  俊逸文教基金會開辦「Podcaster兒童廣播營」,透過訓線,讓學子以聲音說出自己的觀點與故事。(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由俊逸文教基金會、勝利之聲共同開辦的「Podcaster兒童廣播營」,經過三天課程,二十五日結訓,營隊聚焦Podcast節目製作,學員們透過實作與團隊合作,學習節目企劃、錄音技巧、聲音表達等實務技能,並結合永續發展目標SDGs主題,進行節目內容創作,藉由聲音傳遞關注生態、性別平權、優質教育等議題。 營隊主打Podcast創作實戰,邀請記者、廣播人授課,融合永續發展目標SDGs、媒體識讀、思辨力訓練、口語表達與口播實戰等面向,帶領學員們探索錄音室,了解媒體工作者的幕後秘辛,課程規劃涵蓋節目企劃、聲音表情訓練、媒體識讀養成等,並將社會局發行的《小恐龍的CRC奇幻之旅》繪本,練習有聲書錄製技巧,並規劃「永續發展目標SDGs」單元,更培養媒體識讀和資訊判別能力。 營隊吸引許多學生報名,認為課程除學習媒體專業知識,更能學習到永續發展相關議題。基金會董事長李明威表示,營隊舉辦二十年,學員製作內容,將於基金會營運的「媒事來哈啦」Podcast節目播放,讓學童及青少年經由發想,在兼具趣味性和思辨性中,以聲音說出自己的觀點與故事。

Read More

大醫院小醫師體驗營 40位學童化身小小醫師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辦理「大醫院小醫師體驗營」二十五日登場,四十位小小醫師們穿上白袍,走進真實的醫療場域,親身瞭解醫師的工作與責任。(陽明交大醫院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一年一度的「大醫院小醫師體驗營」於二十五日熱鬧登場,活動自一開放報名即引發熱烈回響,短短兩分鐘內即全數額滿,顯示出家長與學生對活動的高度期待與肯定。今年是體驗營的第十六屆,特別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設計了一整天豐富多元的課程,讓四十位小小醫師們穿上白袍,走進真實的醫療場域,親身瞭解醫師的工作與責任。 活動內容涵蓋多項實用又有趣的主題,例如用藥安全、牙齒保健、營養與衛生教育,讓孩子們從小建立正確的健康知識與生活習慣。此外,體驗營還安排家庭意外處理課程,教導孩子們如何應對日常生活中可能發生的割傷、燙傷等意外,並透過實際操作包紮技巧,學會保護自己與家人。CPR訓練課程則讓小醫師們了解心肺復甦術的重要性,並親手進行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的演練,提升他們在緊急狀況下的應變能力。 除了課堂學習,體驗營也帶領孩子們實地參觀醫院內的重要單位,包括手術室、眼科、放射科與復健科等,讓學員們能近距離了解醫療專業的日常運作與背後的努力與辛勞。透過這樣的學習與探索,讓孩子們在輕鬆有趣的氛圍中,對醫療專業有更深入的認識,並在團體活動中學習團隊合作與人際互動,度過一個充實且難忘的夏日體驗。 今年的四十位小小醫師們,帶著滿滿的收穫與回憶,結束一天的體驗營活動,不僅學到實用的醫學知識與技能,更體會到醫護人員對生命的守護與付出。

Read More

中原大學推暑期三大實踐計畫 拓展學生國際視野

中原大學應外系教師帶領學生遠赴德國參加國際營隊,提升學生國際視野及語言能力。(中原大學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中原大學致力於培養兼具專業素養、國際視野與社會關懷力的青年學子。二0二五年暑期「人文與教育學院」推動三項實踐計畫,應用外國語文學系、應用華語文學系與師資培育中心分別運用語言與教育專業走出教室、走進世界,不僅回饋在地社會,更實踐跨文化語言教育的理想,落實中原大學「做中學、學中用」的教育精神。 今年暑期應外系共有九位學生於七月份前往德國奧地利格拉茲國際音樂暨德語學院,參加為期一個月的「德語語言與文化研習營」;另有五位學生赴加拿大Smart Informatics Ltd.參與海外企業實習,增加對國際職場的認識。除了國際參與外,應外系平時就積極推動在地語言教育服務,師生常利用假日至中壢龍岡等3處圖書館進行英語說故事、繪本導讀與互動遊戲等活動,同時也安排學生協助國小推動雙語教學,將語言教育專業融入地方服務,強化學生的教學實務經驗與服務精神。 透過暑期實習計畫,中原應華系學生不僅實踐華語教學專業,也增強跨文化理解與國際適應,提升個人競爭力。(中原大學提供) 另一方面,應華系也利用暑期啟動海外華語教學實習計畫,共有十二名學生分赴韓國、泰國、瑞典、美國、德國等地學校與華語教學機構,擔任華語實習教師。實習場域包括:泰國回龍中文學校、美國的明尼蘇達大學與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等、韓國濟州觀光大學與檀國大學,以及瑞典的中文教學教室。學生進入實際教學現場,除了實踐華語教學專業,並增強了跨文化理解力與國際適應力。 中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舉辦「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營隊」,以教育服務、深耕偏鄉。(中原大學提供) 中原大學人育學院院長彭妮絲二十五日表示,這三大暑期實踐行動不僅落實中原大學「全人教育」的精神,也讓學生在服務與實踐中尋找自我定位,累積跨域實戰經驗。期望透過教育服務、語言應用與國際實習三大面向,讓學生在真實場域中學習、服務與成長。

Read More

慈大推動韌性防災教學 DIY乾式馬桶衛生又環保

慈濟大學積極推動「韌性防災」教育,從校園延伸到社區,指導民眾設計實作乾濕分離無水廁所。(慈濟大學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台灣生活便利,但若遇上大規模或長時間災難,當自來水與電力無法供應時,每個家庭與社區該如何自保,確保基本的生活需求?慈濟大學積極推動「韌性防災」教育,從校園延伸到社區,培養民眾在災害來臨時維持基本生活品質的能力,建立面對環境挑戰的行動力。 慈濟大學二十五日舉辦「韌性防災×堆肥工作坊」,規劃一系列實用課程,包括防災觀念與再生能源基礎介紹、環境監測設計方法介紹、生物多樣性堆肥製作、以及乾濕分離無水廁所設計實作。 講師包含東華大學光電工程學系陳怡嘉副教授、慈濟大學永續暨防災碩士學位學程邱奕儒教授、永續發展辦公室江允智主任、USR特聘業師Tobias,以及柯雅淳專員,透過基礎理論與實作,帶領參與者掌握應對災難的實際技能。 東華大學陳怡嘉副教授表示,太陽能板在每天十點至十四點期間發電效率最佳,若搭配蓄電池使用,即使在夜晚或停電時,也能持續供電應付基本照明或緊急用電需求。 邱奕儒教授指出,在日本的防災背包準備中,還包含攜帶式簡易便器,就是要解決災後排泄物可能造成的傳染病傳播問題,但台灣缺少這一塊的宣導,學會製作折疊式乾濕分離防災堆肥廁所,平時放在自家的陽台洗衣機旁邊,需要時就不用怕上廁所的問題,還能控制疾病傳染與臭味。 學員許博勛表示,萬一災難發生,除了避難包外,也要考量到排泄問題,並將珍貴的民生用水好好分配使用,這是他來學習乾式廁所的主要原因,他特別選簡單的材料,只要用束帶,美工刀等身邊找的到的工具,就能做一個簡易的防災廁所。 慈濟大學指出,期盼透過韌性防災教學與推廣,不僅提升校園與社區的防災能力,也能引領民眾正視環境變遷下的挑戰,共同打造一個永續、低碳、具備災害韌性的生活環境。

Read More

龍華科大辦學成果亮眼 助2越南生錄取台大、台師大研究所圓夢

阮玉昕(左4)跟隨指導教授黃斐馨(右1),研究部落永續觀光與森林療癒。(圖/龍華科大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龍華科技大學碩士生阮玉昕,是越南孫德勝大學的交換生,畢業後考上龍華科大應用外語系觀光與會展研究所,逐漸累積研究經驗並深入瞭解森林自然旅遊重要性和發展方向,也啟發她對部落永續觀光與森林療癒的研究。畢業後阮玉昕順利甄選上台灣大學森林研究所博士班。而同樣來自越南的龍華科大觀光休閒系學生陳氏草兒,來台求學時對華語展現濃厚興趣,毅然從觀光休閒領域轉換到華語教學領域,也順利錄取台師大華語教學研究所,師長都為她們感到驕傲。 阮玉昕在龍華科大就讀觀光與會展研究所期間,跟隨指導教授黃斐馨執行國科會計畫、原住民職涯計畫及USR計畫,研究方向是部落永續觀光與森林療癒,而跟著老師執行計畫的過程中,逐漸累積其研究經驗,包括研究方法設計、實驗進行、資料數據分析等等,也讓阮玉昕更深入地瞭解森林自然旅遊的重要性和發展方向。 就讀碩士期間,阮玉昕認真學習,保持全班第一名並獲得龍華科大獎學金補助,加上跟著老師執行計畫,讓她能兼顧生活及學業。在進行研究的同時,阮玉昕也注意到生態旅遊和永續發展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們的關注點。作為一名研究生,阮玉昕詳讀許多關於生態旅遊和永續發展等研究,透過從學生到高齡長者等不同研究對象進行調查訪談,深入理解旅遊者需求和偏好,體會森林自然旅遊的巨大發展潛力,並與教授共同發表幾篇研究論文,累積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這些經驗和成果為阮玉昕申請台大森林所博士班奠定堅實的基礎。她在初試和複試過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英語水平與學術研究實力。最終成功獲得了台大森林博士班的錄取通知,也標誌著研究生涯的新開始。阮玉昕期待在台大森林博士班繼續努力,為森林自然旅遊和永續發展研究做出貢獻。 陳氏草兒理解華語學習者的需求,對未來從事華語教學將是一大優勢。(圖/龍華科大提供) 同樣來自越南的陳氏草兒,起初是在2020年赴台灣師範大學語言中心學習中文。半年後,決定進入龍華科大觀光休閒系就讀。在學習過程中,陳氏草兒參與了許多與服務、旅遊、語言、職涯規劃等相關的課程。每一個課程都給她帶來豐富知識,培養其良好的溝通能力及重要技能。 期間,陳氏草兒陸續參與「國際醫療旅遊服務⼈才之培育研究」、「樂生療養院區-樂生生樂」、「新竹縣尖石鄉那羅部落」等產學案及USR計畫,並擔任助教;因成績優異,獲得龍華書卷獎、境外生獎助學金、外籍生取得華語能力測驗獎金、113級畢業生書卷獎等肯定。陳氏草兒更積極參加校內外各種競賽,曾獲得2024好棒盃餐旅技能全國公開賽的年輕侍酒師亞軍、2024 AWI-TAIWAN全國校際盃年輕侍酒師菁英賽銀牌、PVQC專業英文競賽(觀光)冠軍等佳績。 到了大四,陳氏草兒基於自己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理解到語言學習對於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也體會到華語學習者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決定報考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她認為作為一名來自越南的學生,能夠從非華語母語者的視角出發,理解華語學習者的需求,這對未來從事華語教學將是一大優勢。而其跨文化背景的優勢,也讓陳氏草兒順利甄試上台師大華語教學研究所,開啟人生新篇章。 龍華科大校長葛自祥特別恭喜同學順利錄取,並感謝老師指導辛勞。他強調,學校致力推動產學鏈結、學用合一的實作教育,強調讓學子從做中學,以提升其專業能力,學校並提供充足資源與學習平台,為每位學子提供求學、深造及就業的多元選擇,學子選擇就讀龍華,能夠依照興趣適性發展,同時獲得學位及專業實作技能,職涯發展一路暢行,出路非常寬廣。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