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滑脫…害阿婆走路沒力腳痛

阿婆走路沒力腳痛,原來是脊椎滑脫,醫師黃鼎鈞施以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術後狀況良好。(黃鼎鈞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名70多歲阿婆常常腰痠背痛,走路常喊沒力不方便,每次走10分鐘就需要坐下休息,甚至會喊整隻腳痛,本來可以走幾個街口去公園市場逛逛,現在幾乎整天在家。阿婆至台大竹東骨科醫師黃鼎鈞處診治,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後診斷為脊椎滑脫壓迫神經,立即安排以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治療,阿婆腳痛很快就得到改善,經過一段時間物理治療,走路也變得比較有力氣。  黃鼎鈞表示,脊椎滑脫有背痛與神經痛2個主要症狀,背痛是脊椎不穩定造成的,嚴重的時候需要以骨釘及融合器(俗稱墊片)做脊椎間的固定及融合,輕微時可以以藥物配合伸展或高頻熱凝術治療,神經痛是神經壓迫會造成走路沒力,甚至越走越痛,會有從屁股傳到小腿的坐骨神經痛症狀,根本的方法是將壓迫神經的構造去除,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對於背痛及神經痛都可以治療,傷口較小,復原較快,較沒有後遺症。  身為台灣脊椎微創內視鏡醫學會、台灣脊椎微創醫學會的教育委員,黃鼎鈞表示,脊椎滑脫的患者必須避免長期彎腰,尤其要避免彎腰拿重物,因為這會造成脊椎受力在滑脫的方向,如果真的要拿低的東西,建議要蹲下來保持上半身垂直地面的拿,且拿的東西要儘量靠近自己。如果要背背包也建議不要側背,雙肩背包較為平均,儘量不要背太重,因為背上背包的的動作,就有可能造成受傷。

Read More

輪你坐坐看 照服員另類體驗

衛福部苗栗醫院5日上午在苗醫一樓門診大廳,舉辦「輪你坐坐看體驗」活動,表達對「照顧服務員」的肯定與感謝。 (記者謝國金攝)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衛福部苗栗醫院為提升大眾對於照顧服務專業的重視及專業的認同,且為鼓勵更多照顧服務員參與,今年慶祝「照顧服務員日」,提前於5日上午在一樓門診大廳舉辦「輪你坐坐看體驗」活動,並致送禮物表達對「照顧服務員」的肯定與感謝。  衛福部苗栗醫院自108年起訂定9月9日為「照顧服務員日」,除了承傳我國農曆9月9重陽節崇孝敬老的精神與美德外,更彰顯了因應高齡化社會,提供長輩良好照顧,培養優質且充裕之照顧服務人力的重要性。  苗醫社會工作室主任徐慧琪表示,考量在照顧上,直接提供服務的照顧服務員,多數都只有在輪椅的後方推著長輩,未曾有乘坐輪椅的經驗,因此,慶祝活動設計了2項活動內容,包括照顧服務員自行穿過各種障礙路面,例如上坡路面、彎繞路線、顛簸路面及快速前進;以及相互由彼此推動,經過上述關卡,去體驗失能者坐在輪椅上的感受,並提升同理及照顧品質。  院長李明輝表示,照顧服務員尚未在國內有一個普遍的認同;因此,積極推動照顧服務員日,提升大眾的重視,能讓更多的年輕人力投入照顧服務工作,也希望透過這個體驗慶祝活動,覺察失能者在日常中容易被忽略的理所當然,原來不是這麼容易,喚起照顧服務員投入助人工作的初心,提供符合需求的服務。

Read More

糞便潛血檢查 揪團送好康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國內大腸癌連續12年居冠,台南市衛生局鼓勵民眾多使用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即日起至9月30日,凡符合免費檢查資格,3人揪一團於網站上預先登錄並完成篩檢後,即可獲得超商商品卡100元,上限40團;前20團完成者,每人再加碼送100元商品卡。另外也鼓勵乳癌篩檢,送商品卡200元。  衛生局說,大腸癌的初期症狀不明顯,若有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糞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請儘速就醫。 高醫9月起在大武衛生所提供大腸鏡、胃鏡檢查,衛生局呼籲民眾早期篩檢及早追蹤治療。  (記者鄭錦晴翻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衛福部去年統計,台東縣10大癌症死因大腸癌是第5名;死亡率前5名鄉鎮,大武線就有3鄉鎮入榜。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9月起每月一次派醫師到大武衛生所開設相關門診,首日就有12位民眾接受大腸鏡及胃鏡檢查,後續由高醫繼續追蹤治療。  台東縣衛生局表示,目前台東縣大腸篩檢異常提供確診醫院,只有台東馬偕及台東基督教醫院,50歲以上縣民篩檢率僅達89.75%,陽性率約7.81%、複檢率69.57%,統計今年1至8月接受大腸癌篩檢的個案,其中大武地區約有43位民眾糞便檢體中出現潛血反應,需要到醫院進一步追蹤檢查。

Read More

下班見車禍救人 許莉淇獲表揚

台中醫院急診室護理師許莉淇獲院方頒發愛心獎牌表揚,象徵保護生命的天使之心。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上月父親節凌晨在南投草屯鎮碧山路巷口發生一起嚴重傷亡車禍,傷者為草屯鎮公所民政課長及鎮民代表,現場雖有熱心護理師施做CPR急救,林炯欽仍傷重不治;另1名重傷患者陳家財轉送醫院治療後,現正康復中。經媒體報導後,台中醫院發現這位愛心天使是急診護理師許莉淇,為善不欲人知,院方引以為榮,特地頒獎表揚。 為善不欲人知的台中醫院急診室護理師許莉淇,對於傷患十分有耐心。 (記者陳金龍攝) 這起護理師救人被台中醫院急診室護理長林靜宜發現,隨即引發院內熱議,院方得知後,在高階主管會議中,特別挑選愛心獎牌頒獎表揚,象徵保護生命的天使之心。 許莉淇回想當天狀況說,自己如同往常開車下班,看到嚴重車禍,心裡十分著急,顧不得剛下夜班的疲態,趕緊協助CPR急救直到救護人員趕到接手,自己還想陪同傷患前往醫院。  許莉淇表示,自己在急診資歷逾4年,每月會遇到1~2件,卻還是頭次在院外遇到OHCA(到院前心跳停止)個案,只想著盡力搶救做好本職。  台中醫院副院長林紹雯說,護理人員的天職是救人,對於急診護理師許莉淇當日表現,已善盡最大努力,幫助在場傷患,非常引以為榮,相信任何一位護理人員遇到也會挽袖協助。院長侯承伯對許莉淇挺身而出彰顯醫護專業的義舉,表達贊許與肯定。

Read More

97歲長輩腸癌開刀 還打輪椅乒乓球復健

醫師莊仁賓﹙左5﹚成功為95歲長輩大腸直腸癌手術,其子女獻花表示謝意。(記者張誼攝) 記者張誼/嘉義縣報導  一位高齡長輩在97歲生日前夕肚子痛便祕,經衛福部朴子醫院副院長莊仁賓檢查發現是大腸癌導致腸阻塞,立即為他手術切除95公分大腸,重約5公斤,術後相當成功。  照護團隊還與這位長輩一起打輪椅乒乓球,幫助快速康復,醫護人員直呼這位長輩生活態度很樂觀積極,是照護高齡長輩手術成功的主要原因。  研究顯示,大腸直腸癌手術後病人常面臨眾多症狀的困擾,除了造成病人不適感、住院時間拉長,並可能延長病人復原時間。因此鼓勵術後下床活動被視為可改善術後復原的有效措施。  莊仁賓表示,臨床上發現有癌細胞組織,在外科手術中會直接切除避免擴散,但術後需定期作追蹤治療。據研究統計,第3期以上大腸直腸癌全身擴散機率較高,因此術後定期追蹤非常重要。照護團隊會在依據評估結果,建議後續接受的治療方式。  莊仁賓強調,攝取高量的蔬菜水果與適當的體能活動量,證實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一般民眾要有健康的飲食習慣及正常的生活方式,應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若健康檢查中發現息肉,無論良性或是惡性應該考慮切除,由於息肉引發癌症的機率會增加,所以要密切的予以追蹤,若有不適應盡早就醫,接受正規治療,以免錯失治療時機。  莊仁賓迄今已執行超過150例大腸直腸癌手術,年紀從30多歲~97歲都有,2006年他完成第1例高齡90歲阿嬤大腸直腸癌手術,阿嬤最後活到100歲,其孫女至今仍十分感恩莊醫師建議做手術的決定。

Read More

偏區童早療 學會說完整句子

苗栗大千醫深入山區早期治療訪孩童。 (大千醫院提供) 記者葉蒼秀/苗栗報導  詹小弟弟是苗栗縣泰安鄉象鼻村的小朋友,進入托兒所就讀時,比較少與人互動,語言表達也較少,多是用手指東西來表達;若大人聽不懂時,就會生氣、摔東西。經大千綜合醫院復健科提供的兒童發展聯合評估後,安排專業治療師為他設計介入計畫,並與學校老師及校護共同討論及給予醫療建議,加上家長的配合,讓他在平時就能刺激發展。經過一段時間後,詹小弟弟在互動及言語上進步許多,細部動作也成長不少,讓一直擔心的詹媽媽終於可以放心。  大千綜合醫院復健科副總技師陳奕穎表示,從2011年起大千深入山地偏鄉,為當地0~6歲小孩進行發展評估及早期療育,並提供家長和老師融入生活的治療方案及諮詢,建立完善早期療育網絡。每個月安排2~3位治療師(包含物理、職能、語言、心理)為小朋友進行療育課程,有粗大動作訓練、生活自理訓練、精細動作書寫訓練、認知及語言訓練;另外每季安排復健科醫師進行評估,確實掌握每位個案的狀況,每年平均有135人次接受早期療育評估。  有3個兒子的詹媽媽表示,2個哥哥成長過程都很順利,只有詹小弟弟比較特別,本來很擔心他長大後會不能融入社會,還好在去年10月接受兒童發展聯合評估後,配合語言治療師的建議,從生活中增加引導對話的機會,也一同進行親子共讀,詹小弟弟從一開始的不說話、慢慢發展出疊字、到能說出完整的句子,整體進步許多。在治療師的協助下,詹小弟弟拓展許多學習的經驗,主動性也增加很多。  陳奕穎表示,山地偏鄉資源缺乏,評估及時發現症狀,並掌握時間給予治療,讓孩子們健康快樂的長大。

Read More

營養師:瘦肉精24小時內可排出85%

如何預防瘦肉精的危害?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營養師何浩恩建議可以先從控制對健康造成影響的因素著手。(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提供)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政府日前宣布即將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進口,引發各界議論紛紛,民眾最關注的莫過於是若將這些肉品吃下肚,是否會影響或危害人體的健康?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營養師何浩恩表示,國人日常飲食生活應考量到慢性疾病的預防及降低罹患的風險,建議可以先從控制對健康造成影響的因素著手。  何浩恩指出,萊克多巴胺的使用是添加至家畜或家禽飼料中,可以促進其瘦肉生長比例、減少體脂肪,因此又被稱為瘦肉精,依據食品藥物管理署資料指出,成人每天可容許的萊克多巴胺攝取上限為60微克,換句話說,1天需食用5.6公斤以上的肉品才有可能超出標準。而人體在食用含萊克多巴胺的肉品後,在24小時內有高達85%的萊克多巴胺可經由尿液或糞便排出,代謝速度相對快速。  何浩恩建議國人日常飲食生活應依循下列原則:  1、飲食保持均衡:可以攝取蔬果、堅果、深海魚類,不建議食用過多的肉品,尤其是紅肉類,也應儘量避免食用內臟或富含脂肪的部位等;烹調時儘量少油、少鹽、戒糖等,得舒飲食與地中海飲食是臨床實證可採用的飲食模式。  2.維持適度運動:遵循「333原則」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日體能活動累積至少有30分鐘、多選擇可使心跳速率達到每分鐘120至130的有氧式運動,如:游泳、慢跑、快走、騎單車等。  3、定期健檢及追蹤:建議40歲以上成人應每年定期進行健康檢查,隨時監測自己的健康狀況;而有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人,也應定期追蹤及回診,以了解病情是否控制良好。  4、適時紓解壓力並保持愉悅的心情:長期處於緊繃狀態,容易影響生、心理的發展,建議找到個人喜歡的方式來放鬆,適時釋放壓力、緩和心情有助健康,如瑜伽、芳療、閱讀等。  5、若是特殊、敏感族群,例如孕婦、產婦,兒童,青少年或病人,建議可至營養諮詢門診,遵循專業營養師建議之飲食規劃。  何浩恩呼籲民眾,養成均衡的飲食習慣、保持規律的作息以及每周至少有150分鐘的體能活動,如此方能有效的強化身體健康,讓疾病遠離您和我。

Read More

女童吞磁鐵落到小腸 排便解危

長安醫院小兒科韓舒萍醫師呼籲家長要注意避免讓小孩吞入異物。(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太平報導  一名5歲王姓女童在玩耍時,不小心吞進一顆0.5公分的磁鐵,經台中市太平長安醫院醫師仔細做腹部理學檢查及腹部X光,發現那枚磁鐵已落到女童小腸部分,且腹部X光無腸胃道穿孔情形。再會診兒科韓舒萍醫師,並和家人確認只吞食一枚磁鐵後,觀察無發燒及其他腹部不適的症狀,如腹痛、腹脹、嘔吐、血便、黑便,女童後續也順利經由排便將磁鐵排出,虛驚一場。 小兒科韓舒萍醫師表示,根據研究顯示,6個月到6歲是孩童吞食異物最常發生的年紀,直徑小於3公分或長度小於5公分,都有可能被吞下肚,如硬幣、磁鐵、水銀電池、耳環、彈珠、小玩具、藥品或乾燥劑等等。  韓舒萍表示,預防勝於治療,家長除了告知孩子不可隨意將小東西放入口中遊戲外,最重要的還是要把這些危險物品,放至於幼童伸手拿不到的高處,或是放在上鎖的櫃子裡,特別是藥品。玩具的電池必須不易被取出,也建議遵循玩具的年齡分級遊戲。 韓舒萍提醒,一旦不小心發生異物吞入的狀況,父母務必注意孩子呼吸的狀態,若發生呼吸困難、無法發出聲音,這時表示異物已經完全阻塞呼吸道,請立刻撥打119,並執行哈姆立克法,直到異物咳吐出、移除,有必要時則需施行心肺復甦術,再送醫處理。 韓舒萍也提醒爸媽,務必確認小孩吞食的物體、數量、時間,然後盡快送醫檢查。如吞食了清潔劑,請先依照瓶身的的誤食注意需知處理,隨後立即送醫。

Read More

直腸腫瘤術後腹瀉 中醫去濕改善

中醫師劉家蓁說,腫瘤要積極配合常規治療,術後或化放療期間不適,可找中醫幫忙調理。(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熱愛網球的55歲陳先生,3年前直腸良性腫瘤手術後,排便習慣改變,不只次數頻繁,肛門無法控制排便、大便軟散或水樣,且常有便意卻無力解出,解便時總伴隨嚴重疲憊感,半夜還常因想解便而影響睡眠品質。求診中醫藥方治療3個月,排便頻繁的狀況大幅改善,體力也恢復大半,重馳球場。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劉家蓁表示,中醫認為大便軟散、水樣,主因體內的濕氣重和脾胃功能失調所造成,因此治療著重於增強腸胃能量,幫助排除體內濕氣並增強體力。並根據中醫辨證為患者量身打造合適處方,中醫泄瀉證型表現分有寒濕證、濕熱證、脾虛證、腎虛證等,依個人體質加減用藥,例如去濕使用茯苓、砂仁、薏苡仁等,補氣使用人參、黨參等,這種個人化醫療幫助患者達到改善體質的目的。  除了藥物治療之外,改變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也非常重要,飲食避免烤、炸、辣、多蔬果膳食纖維,平時養成運動習慣,才能與藥物相輔相成。  劉家蓁指出,案例陳先生經過3個月治療,排便次數明顯下降,從一天4次減少到一天兩次,並且能夠控制排便,大便成形不再軟散,也不會半夜想解便。體力逐漸恢復到能夠回球場打球,運動時間也逐漸延長,生活品質大大提升。  她提醒,發現腫瘤應當及時治療,不要排斥開刀或化放療等常規療法,以免延誤病情,若手術後或化放療期間需調理體質,可尋求中醫師幫忙,切勿尋覓坊間另類療法,適當的治療才能幫助身體重獲光彩。

Read More

安倍之痛!生物製劑療法 可控制潰瘍性大腸炎

嘉義長庚醫院胃腸科顏志維醫師生物製劑療法有助「潰瘍性大腸炎」者之痛。 ﹙記張誼攝﹚ 記者張誼/嘉義縣報導  喜歡打球的17歲的小偉,兩年多前越來越瘦並常抱怨腹痛,原以為是升學壓力所致,直到體重持續下降並血便,經嘉義長庚醫院胃腸科顏志維醫師檢查發現,小偉並不是罹患腸躁症,而是與安倍首相一樣的「潰瘍性大腸炎」。  顏志維指出,潰瘍性大腸炎是一種慢性發炎疾病,目前原因不明,可能跟基因也就是體質,現代化的環境、飲食、過敏原的接觸及自體免疫的誘發有關,好發族群為10至20歲的年輕人及70至80歲的長輩。在過去環境汙染不多飲食單純年代,此類疾病並不常見,不少醫師未有相關經驗診斷及治療病人,因此病人往往求醫無門輾轉流浪於各醫院的胃腸科。  顏醫師表示,潰瘍性大腸炎的治療跟一般肚子痛感染的腸炎不一樣,在排除感染後要讓腸子不要發炎,除特殊的消炎藥物外,飲食的控制,如避免接觸牛奶,避免抽菸及二手菸,多吃蔬菜水果,多以白肉取代紅肉等,也是重要的課題。潰瘍性大腸炎的病情變化很快,腹痛出血甚至可能因感染引發敗血症,因此需要專業的醫師及個管師密切與病人聯繫,依據病人的狀況做藥物的調整。  顏醫師對小偉的追蹤大腸鏡檢查卻發現雖然有輕微改善,但是仍沒有達標。數月以來小偉還是抱怨雖較少拉肚子,但右邊肚子痛偶爾就會發作。顏醫師認為讓黏膜癒合才能徹底解決問題,於是進行特殊的單株抗體也就是「生物製劑」針劑治療。  在打針半年後,檢查顯示腸子潰瘍發炎幾乎不見了,抽血發炎指標也都正常,治療效果令人滿意,但仍叮嚀飲食要持續控制,僅剩的兩三顆口服藥物治療仍不能中斷,如此才能達到有效的控制。  兩年過去了,顏醫師慶幸當初幫小偉確診,在個管師、營養師、藥師配合下,幫小偉達到了治療的目標,也大幅改善了一個年輕人的生活品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