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重傷瀕死 高醫救回

高醫外傷及重症外科救回車禍重傷的老翁及男大生,分享重生的苦難與喜悅。(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一名64歲李姓男子,今年6月騎機車遭違規汽車衝撞,當場下肢與身體分離而掛在機車上,緊急送醫時因失血量過多,呼吸、心跳已停止,經高雄市消防隊及高醫外傷及重症外科先後接力搶救後進加護病房照護;未料,李男併發多重器官衰竭,瀕臨死亡,但醫護團隊仍不放棄,奮力與死神搏鬥,將病人昏迷指數從剛到院時的最低3分,逐漸救回到完全清醒的最高15分,歷經39天療程後康復出院。  另一名20歲郭姓大學生,2年半前也因重大車禍,由屏東轉診至高醫時,骨盆嚴重骨折、雙下肢骨折、腹部鈍傷、肝臟撕裂傷及出血性休克等,命在旦夕,但外傷及重症外科仍積極搶救,在歷經加護病房照護及多次手術後,幸運脫離險境;出院2年後再次接受骨盆重建手術,目前已能自行穩定行走。  令人欣喜的是,郭生已重返校園就讀社工系中,他希望日後能透過自身的苦痛經驗,配合社工職能歷練,幫助更多的傷患。  兩名歷經生死一瞬間的病人,出席高醫外傷及重症外科與台灣外傷醫學會在高醫合辦的2020外傷教育課程中,分享重生的苦難與喜悅,李男坐著輪椅等待裝置義肢,特別感謝消防同仁及高醫醫療團隊的救命之恩。會中高醫外傷及重症外科並倡導強化外傷防護網,超前部署社區止血衛教的概念。  高醫外傷及重症外科主任陳昭文表示,重大外傷已經蟬聯12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第6位,同時也是24歲以下國人死亡原因的第一位,以及25至44歲國人死因的前兩位。許多重傷傷患若透過積極院前、院後整合的團隊合作,其實可大幅減少可預防性的事故死亡。

Read More

新式攝護腺切片 精準率達9成

童綜合醫院泌尿科醫師呂謹亨說,新式多參數磁振造影融合超音波影像經會陰攝護腺切片,克服傳統切片方式無法取樣的位置限制。(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71歲許姓男子多年前開始出現頻尿、夜尿、急尿與尿不乾淨的情況,經診斷為攝護腺肥大,治療追蹤過程中發現,體內血清攝護腺特定抗原持續緩慢升高,在北部醫院進行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雖然兩次結果都是良性,但在第2次切片後,感染而高燒不退,還引發敗血性休克,在加護病房住了1週;後來到童綜合醫院就醫,以新式攝護腺切片,避免傳統切片可能出現的併發症風險。  童綜合醫院泌尿科醫師呂謹亨指出,患者指數上升速度快,每年PSA上升超過0.75ng/ml,且肛門指診摸不到硬塊不代表沒有癌症,建議進行切片檢查,但患者拒絕並告知疑慮,呂謹亨解釋說明,除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以外,目前新引進多參數磁振造影融合超音波影像定位攝護腺切片,可以針對MRI影像懷疑腫瘤的位置做精準切片,且切片是經由會陰部而不是直腸,所以大大降低術後感染機率,經溝通後,患者同意進行多參數磁振造影融合超音波影像定位攝護腺切片檢查。 傳統切片法之檢針恐因從肛門直腸進入而接觸到細菌,新式切片法之檢針從會陰進入則避免接觸細菌風險。(記者陳金龍攝) 呂謹亨說,切片過程發現患者腫瘤位置在攝護腺前方偏頂端處,是傳統經直腸攝護腺切片較難取樣的地方,剛好藉由新式的定位儀器,精準切到腫瘤組織,切下來的病理報告確診罹患初期攝護腺癌;後經達文西攝護腺切除手術,成功完整切除攝護腺腫瘤,並保留神經,維持了正常的解尿及性功能。  呂謹亨表示,傳統攝護腺癌病理診斷,是使用經直腸超音波做12針隨機切片,不一定能切到腫瘤的位置,診斷率約僅3成,尤其是腫瘤如果在較難切片的位置,如個案是在攝護腺的前端或頂部,就難以診斷;傳統式切片因直腸有許多腸內菌,易由切片的路徑感染攝護腺,也可能有術後直腸出血、發燒甚至感染性敗血症的風險。  呂謹亨說,為避免併發症發生風險,攝護腺診斷方式不斷改善,目前除了傳統經直腸攝護腺切片,也可選擇新式多參數磁振造影融合超音波影像經會陰攝護腺切片;這種新式的切片診斷方式,針對MRI影像腫瘤位置精準切片,診斷率大幅提高到9成左右,且克服傳統切片方式無法取樣的位置限制。此外,因為經會陰而非經直腸切片,所以避免傳統切片可能出現的併發症風險。

Read More

台灣每小時4人自殺 青少年增2成

響應2020世界自殺防治日,台灣自殺防治學會配合防疫議題,聚焦於「同心協力防自殺:防疫心生活」,提醒防疫新生活運動也要留意自身與周遭親友的心理健康。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響應9月10日「世界自殺防治日」,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6日表示,台灣2019年自殺通報達3.5萬人,平均每1小時就有4人有自殺企圖必須送醫,儘管整體自殺率有下降趨勢,但最近3年卻發現青少年的輕生通報比例卻逐年上升,呼籲社會各界發揮「一問二應三轉介」的守門精神,打造更緊密的社會安全網,守住國家未來主人翁。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昨日舉辦「同心協力防自殺,防疫心生活」宣導記者會。李明濱表示,在政府與民間合作之下,台灣的自殺死亡率自2006年(總計4,406人,每十萬人口19.3人)最高峰,逐年下降,並於2010年退出國人十大死因之列持續至今;自殺死亡人數在2019年下降至3,864人,不僅顯示自殺防治工作的成效,亦成功傳達「自殺是能夠預防」的重要概念。  值得注意的,與2018年相比,2019年男性自殺死亡人數增加3人(增幅0.1%)、女性則減少4人(減幅0.3%);15-24歲青少年族群增加47人(增幅22.4%)、65歲以上老年族群增加5人(增幅0.5%),14歲以下較2018年相同,其他年齡層則下降。  根據2019年自殺企圖通報資料統計結果發現,全國自殺通報總計35,324人次,平均每1小時就有4人有自殺企圖必須送醫,其中男性佔35.4%、女性佔64.6%;與2018年相比,14歲以下及15-24歲自殺通報人次率上升,其他年齡層則為下降。  李明濱指出,14歲以下及15至24歲青少年的自殺企圖者中,除情感問題與精神疾病問題外,校園問題也是主要自殺原因,且今年也特別針對疫情進行調查,發現年滿15歲以上民眾約有45.4%的民眾表示自己過去一個月以來因疫情關係感到壓力,其中24.8%為日常生活壓力、23.4%為工作/經濟壓力、18.7%為心理健康壓力、17.0%為身體健康壓力、10.8%為家庭人際壓力。  李明濱表示,自殺是多重因素造成,且萌念輕生會有一段過程,因此只要強化事前保護與防治就有機會避免憾事發生,但防治工作必須是跨領與跨團隊合作,台灣在全民的共同努力下,已挺過首波的心理社會衝擊,但也千萬不能輕忽疫情的長期壓力,全民仍需同心協力共同邁向疫後心理重建。

Read More

甲狀腺結節 女是男的4倍

大千綜合醫院外科醫師劉信誠表示,甲狀腺結節好發於20-40歲的女性,且女性的好發率是男性的4倍。(記者葉蒼秀攝) 記者葉蒼秀/苗栗報導  25歲的楊小姐因頭暈到醫院就醫檢查,意外發現左側甲狀腺有2.5公分的腫瘤,經細胞學檢查沒有癌細胞,因她伸展頸部時會有異物感,建議開刀治療,但她擔心手術後頸部會留下傷口不好看,與醫師討論後,以口腔前庭內視鏡手術處理,術後恢復良好且體表沒有傷口,楊小姐也不用擔心影響外觀,讓她非常滿意。 大千綜合醫院外科醫師劉信誠表示,甲狀腺結節好發於20-40歲的女性,且女性的好發率是男性的4倍,一般會在伸展頸部或健康檢查時發現頸部有腫塊鼓起。80%的甲狀腺結節都是良性,但若會影響氣管、食道功能、結節持續長大、或檢查有異常細胞時,建議以手術方式切除。 傳統的甲狀腺手術會在頸部留下約5公分的疤痕,有些病人的傷口甚至會演變成蟹足腫,常讓病人望之卻步。近年甲狀腺手術已發展至以口腔前庭內視鏡手術處理,術後體表沒有傷口,對於愛美的民眾來說,不需要再以衣物或領巾遮掩傷口。 口腔前庭內視鏡手術適合小於5公分的甲狀腺良性腫瘤、腫脹程度較輕微的甲狀腺亢進症、或小於1公分的早期甲狀腺癌。由於手術是從下唇前庭區進行,為避免感染問題,病人手術前需消毒口腔,術後也要維持良好的口腔清潔;另外,術後下巴部位會有局部的腫脹感,約一週就會改善。 劉信誠醫師提醒民眾,若發現頸部有腫脹、或是伸展頸部時有異物感,務必盡早到醫院檢查及治療,才不致影響健。

Read More

增1境外移入 男自菲返台確診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右)與物資組長蔡壽洤說明新增境外移入與偽標台製口罩調查進度。 (指揮中心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6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武漢肺炎病例,個案為40多歲本國籍男性(案493),長期居住於菲律賓經商,9月3日獨自返國。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個案於9月1日在菲律賓當地出現發燒、喉嚨痛、咳嗽、呼吸急促、胸悶及肌肉痠痛等症狀,未自行服藥也未就醫,自述曾接觸同住有上呼吸道症狀之菲律賓籍友人,該名友人於9月3日就醫並確診武漢肺炎。  莊人祥進一步表示,個案9月3日登機前主動告知航空公司身體不適,並全程穿著防護衣與佩戴口罩,返國入境時亦主動告知檢疫人員,採檢後前往集中檢疫所隔離檢疫,初次採檢結果為陰性,因個案胸悶、呼吸急促等症狀持續,經醫師評估再次採檢,於6日確診;目前個案住院隔離中。  莊人祥指出,衛生單位已掌握個案接觸者共5人,由於同班機前後二排皆無其他乘客,接觸者皆為機組員,因全程有適當防護,列為自主健康管理對象。  依據指揮中心統計,國內截至目前累計493例確診,分別為401例境外移入病例,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及1例不明。確診個案中7人死亡、473人解除隔離、13人住院隔離中。

Read More

視網膜病變 熟女設計師看嘸圖

萬芳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沈仁翔解析視網膜病變。 (萬芳醫院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個40多歲中年女性設計師,罹患糖尿病,但未注意血糖控制,有一天突然發現設計圖看不清楚,經眼科醫師檢查,發現是糖尿病引起視網膜病變,視力只剩0.2左右。醫師提醒,糖尿病患平均約2至4成會產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甚至導致白內障或青光眼,不得不慎。  收治病患的萬芳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沈仁翔表示,年輕人因糖尿病也會造成視力衰退,影響工作。同時,這種視網膜病變可能無法恢復如預期,病人將有可能終身視力受限。建議有三高問題的民眾,特別是糖尿病患者,應該每年定期檢查視網膜。  沈仁翔表示,依據台灣流行病調查結果,成年男性糖尿病罹患率約13%左右,女性約10%;另外,罹患糖尿病的民眾,平均一生中,2至4成會產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甚至導致白內障或青光眼,不得不慎。  臨床上就有一位60多歲阿嬤,也是糖尿病患,雖換了很好的人工水晶體,但因為血糖控制不好,結果視網膜黃斑部水腫,視力掉到0.2,來找眼科醫師診治,卻為時已晚,無法挽回正常視力。  目前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沈仁翔指出,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採用雷射治療,將周邊視網膜做光凝固治療,減少血管新生因子(VEGF)的形成,但是缺點是會損害周邊視力。  另也可採眼球內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 (Anti-VEGF),此療法優點可保存較寬廣視力,中心視力也可進步較多,而且可快速消除視網膜水腫,但是,缺點前2年要注射多次,並非注射一、兩次就會改善。  沈仁翔解釋,糖尿病患者即使天天量血糖都很穩定,但是,仍有可能會有視網膜病變,定期篩檢,才是預防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不二法門。萬芳醫院院內有良好的轉診機制,如果院內醫師發現病人有糖尿病症狀,但未做視網膜篩檢,就會建議轉至眼科檢查,及時發現,早做治療,已收到良好的效果。

Read More

飲酒反覆性胰臟炎 痛到不敢進食

朱姓患者接受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醫師葉俊杰施以胰頭減壓胰管繞道術治療後,恢復正常生活。(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57歲朱姓男子長期喝酒,造成反覆性胰臟發炎,吃東西就痛,反覆住院,體重剩下47公斤,嚴重營養不良,輾轉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接受胰頭減壓胰管繞道術,術後1週就能正常進食,腹痛消失,2週後出院,術後10個月,體重從47公斤恢復到60公斤,為了健康,終於戒酒。 中國附醫一般外科醫師葉俊杰表示,近來慢性胰臟炎案例日漸增多,多數因為過量飲酒,造成反覆性胰臟發炎,發炎後胰臟組織產生鈣化結石,造成胰管阻塞高壓及胰臟組織內高壓,此後每當進食,胰臟消化酵素產生,並排入胰管,就會因胰管阻塞,使消化酵素無法正常排入腸道,造成胰臟再度受刺激,引起反覆發炎疼痛,形成惡性循環。 日前收治的57歲朱姓患者就是如此,因為工作生活壓力大,長年喝酒舒壓,造成持續性上腹嚴重疼痛,還牽連到背部酸痛。即使停止飲酒,吃東西就腹痛,疼痛指數達7到8分,不敢進食,體重掉到47公斤,嚴重營養不良,住院2個多月,完全無法進食,痛苦萬分,接受醫師建議,進行胰頭減壓及胰管繞道手術,術後1週,就恢復正常進食,2週順利出院,術後10個月,恢復正常生活,體重回到60公斤,不需長期服用止痛藥物,不再有持續上腹背痛狀態,也終於戒酒。 葉俊杰說,除了胰臟本身發炎造成疼痛外,延遲治療造成的長期慢性疼痛,也會導致病人周邊神經及腦部對疼痛感覺異常敏感,讓病患即使胰臟不發炎或接受治療後還是會時時感到疼痛。這類疾病好發於青壯年,病患又常是家庭經濟支柱,慢性疼痛讓病患在幾年內需時常往返醫院,不但讓他們無法正常工作,家人也因為需照顧病患,造成家庭經濟陷入困境。除了頑固性疼痛外,慢性胰臟炎還會造成胰臟萎縮,造成將近8成病人最終罹患糖尿病,並會造成脂溶性維生素吸收不良,連帶鈣質流失、骨質疏鬆及骨折。 慢性胰臟炎也會造成門靜脈系統栓塞,造成食道及胃靜脈曲張,顯著增加出血及手術風險。5年內,慢性胰臟炎還會增加8倍胰臟癌風險,相較於傳統手術,胰頭減壓及胰管繞道手術,像挖冰淇淋方式,挖除部分胰臟組織降低胰臟高壓,又讓主胰管徹底減壓引流,尤其是完整保留胰臟背面組織,降低手術後糖尿病惡化風險,又可避免手術傷及胰臟周圍靜脈血管造成術中大出血,可說是較為安全持久,有效治療頑固疼痛型慢性胰臟炎的選擇。

Read More

卡陰別煩惱!手術解決私密困擾

中國附醫整型外科醫師廖力穎表示,兼顧整體美學與功能重建,私密處困擾別再難以啟齒。(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不少女性都曾遭遇健身時卡「陰」,必須拉扯調整底褲的困擾,運動後甚至還出現破皮發炎、皮膚組織變黑的狀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型外科評估發現,問題出在小陰唇肥厚過長,進行陰唇縮小術後,解決女性的私密困擾。  東方女性面對私密處問題,總是難以啟齒,遲遲不敢就醫,不但影響生活品質,甚至慢性感染影響健康。中國附醫整型外科醫師廖力穎表示,許多民眾認為尋求私密處整型,是一種特殊美容手術需求,其實不然。  廖力穎指出,兩片小陰唇位在陰道口,像個遮簾,保護女性尿道口及陰道,除了保持陰道適度濕潤,也預防外在汙染造成感染,當兩腿併攏時,小陰唇藏在大陰唇中,小陰唇肥厚、過長、不對稱等,造成的困擾包含:私密處清潔困難、異味、反覆陰道感染、摩擦不適等。多數就醫患者不單是為了美化外觀,更有健康困擾。手術風險小且恢復期短,呼籲女性有問題不用等,應該積極處理。  廖力穎說,1名26歲張姓女子跟上運動潮流,健身時卻常卡「陰」,必須時常拉扯調整底褲,相當尷尬,甚至運動後摩擦破皮發炎,皮膚組織也變黑,求助整型外科,發現小陰唇肥厚過長,醫師仔細評估測量後,進行陰唇縮小術,術後近乎無痕,2週後便重回健身房,私密處黑色素沉澱問題,也透過雷射治療改善,恢復自信心。  另外1名13歲少女,天生小陰唇肥厚不對稱,發育後更嚴重,由於她是運動健將,跑步摩擦容易造成陰部疼痛,黑色素沉澱,及私密處分泌物卡垢,不容易乾爽清潔,衍生異味,有醫療常識的媽媽注意女兒的困擾,尋求醫療協助。  廖力穎說,陳小妹接受第1次小陰唇切除術,外觀結果不理想,外觀不對稱,還有傷口疼痛問題。媽媽才帶女兒求診中國附醫,再次手術困難度增加,必須依照患者陰唇組織血流狀況,重新設計手術及縫合方法,手術必須達到功能修復及兼顧美觀結果。幸好陳小妹雖然挨了兩次刀,她與媽媽都很滿意手術結果,終於回到熱愛的運動賽場自信跑步。

Read More

復發性巧克力囊腫+不孕症 37歲婦做試管嬰兒 好孕到

醫師張俊英說,復發性巧克力囊腫合併不孕症,不建議重覆手術。 (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37歲黃女士多年前曾清除子宮內膜異位病灶及巧克力囊腫,4年前結婚後又出現慢性下腹痛、月經疼痛且一直沒有懷孕,去年接受嘉義基督教醫院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試管嬰兒治療,今年順利自然生產,同時也冷凍儲存2顆囊胚,以做為將來準備再懷孕時植入。  嘉基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醫師張俊英指出,卵巢巧克力囊腫又稱為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瘤,是因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生長在卵巢內,每次月經來時的卵巢內出血,形成的囊腫。它會壓迫患者卵巢組織,造成慢性發炎,使卵子數量和品質都降低。  張俊英說,目前生殖醫學專科醫師的共識建議巧克力囊腫太大時,手術是可預防巧克力囊腫破裂的婦科急症。若巧克力囊腫小於4公分,病人年紀35歲以上,可先「超前部署」注射2次「長效柳培林」,降低病患腹腔與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慢性發炎反應」,緊接著注射促進排卵針,進行試管嬰兒療程,來幫助懷孕。  張俊英說,復發性的巧克力囊腫合併不孕症,不建議重覆手術,若早點進行試管嬰兒治療,達到成功懷孕的目標,也同時可讓子宮內膜異位症病症疏緩和減輕,也是一舉兩得,事半功倍的治療。建議病患依年齡、不孕時間長短、夫妻雙方願景、子宮內膜異位症嚴重度,可以和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療程」。

Read More

糖尿病嬤壓傷清創 擺脫屁股痛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傷口中心醫療團隊悉心照料,81歲洪姓婦人擺脫屁股痛的日子。(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81歲洪姓婦人罹糖尿病長期臥床,因尾底骨、右腳踝的傷口痛、發黑,送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治療,會診院內傷口中心發現婦人血糖控制不好,加上照護上沒確實做到2小時翻身1次、每次翻身角度達30度,腳部也沒有支撐,經2次清創手術及住院3週後出院,傷口逐漸改善,擺脫屁股痛的日子。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陳俊嘉說,壓力性損傷簡稱壓傷,是急性住院或需要長期住院治療的病人最常遇到的問題,好發於老人,盛行率在居家照護高達29%。  陳俊嘉指出,同一部位受壓、缺氧超過2小時,一旦發生壓傷,除會造成疼痛不適、體表變形,也會增加感染的機率,嚴重者延長住院天數,同時護理時數及成本上升,降低病人生活品質,壓傷預防在於避免部位長時間受壓,營養包括熱量、蛋白質要夠。  家屬表示,洪姓阿嬤與阿公、外傭同住,阿嬤有口服藥控制血糖,但血糖控制不好,尾底骨、右腳踝有傷口,1年多未好,外傭來7個月,沒有協助量血糖,直到二媳婦探視,發現阿嬤頻頻喊傷口痛,一量發現血糖飆高,協助就醫。  院方經評估傷口後發現,洪姓婦人照護上沒有確實做到2小時翻身1次、每次翻身角度達30度,腳部也沒有支撐,尾底骨、右腳踝碰觸床面壓傷,去年9月到院時,傷口8公分見方、深1.5公分,已見筋膜,判為最嚴重4級壓傷,經2次清創手術,住院3週後出院,傷口獲改善,到去年底追蹤,傷口縮小到2.5公分見方。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