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小時4人自殺 青少年增2成

響應2020世界自殺防治日,台灣自殺防治學會配合防疫議題,聚焦於「同心協力防自殺:防疫心生活」,提醒防疫新生活運動也要留意自身與周遭親友的心理健康。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響應9月10日「世界自殺防治日」,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6日表示,台灣2019年自殺通報達3.5萬人,平均每1小時就有4人有自殺企圖必須送醫,儘管整體自殺率有下降趨勢,但最近3年卻發現青少年的輕生通報比例卻逐年上升,呼籲社會各界發揮「一問二應三轉介」的守門精神,打造更緊密的社會安全網,守住國家未來主人翁。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昨日舉辦「同心協力防自殺,防疫心生活」宣導記者會。李明濱表示,在政府與民間合作之下,台灣的自殺死亡率自2006年(總計4,406人,每十萬人口19.3人)最高峰,逐年下降,並於2010年退出國人十大死因之列持續至今;自殺死亡人數在2019年下降至3,864人,不僅顯示自殺防治工作的成效,亦成功傳達「自殺是能夠預防」的重要概念。  值得注意的,與2018年相比,2019年男性自殺死亡人數增加3人(增幅0.1%)、女性則減少4人(減幅0.3%);15-24歲青少年族群增加47人(增幅22.4%)、65歲以上老年族群增加5人(增幅0.5%),14歲以下較2018年相同,其他年齡層則下降。  根據2019年自殺企圖通報資料統計結果發現,全國自殺通報總計35,324人次,平均每1小時就有4人有自殺企圖必須送醫,其中男性佔35.4%、女性佔64.6%;與2018年相比,14歲以下及15-24歲自殺通報人次率上升,其他年齡層則為下降。  李明濱指出,14歲以下及15至24歲青少年的自殺企圖者中,除情感問題與精神疾病問題外,校園問題也是主要自殺原因,且今年也特別針對疫情進行調查,發現年滿15歲以上民眾約有45.4%的民眾表示自己過去一個月以來因疫情關係感到壓力,其中24.8%為日常生活壓力、23.4%為工作/經濟壓力、18.7%為心理健康壓力、17.0%為身體健康壓力、10.8%為家庭人際壓力。  李明濱表示,自殺是多重因素造成,且萌念輕生會有一段過程,因此只要強化事前保護與防治就有機會避免憾事發生,但防治工作必須是跨領與跨團隊合作,台灣在全民的共同努力下,已挺過首波的心理社會衝擊,但也千萬不能輕忽疫情的長期壓力,全民仍需同心協力共同邁向疫後心理重建。

Read More

甲狀腺結節 女是男的4倍

大千綜合醫院外科醫師劉信誠表示,甲狀腺結節好發於20-40歲的女性,且女性的好發率是男性的4倍。(記者葉蒼秀攝) 記者葉蒼秀/苗栗報導  25歲的楊小姐因頭暈到醫院就醫檢查,意外發現左側甲狀腺有2.5公分的腫瘤,經細胞學檢查沒有癌細胞,因她伸展頸部時會有異物感,建議開刀治療,但她擔心手術後頸部會留下傷口不好看,與醫師討論後,以口腔前庭內視鏡手術處理,術後恢復良好且體表沒有傷口,楊小姐也不用擔心影響外觀,讓她非常滿意。 大千綜合醫院外科醫師劉信誠表示,甲狀腺結節好發於20-40歲的女性,且女性的好發率是男性的4倍,一般會在伸展頸部或健康檢查時發現頸部有腫塊鼓起。80%的甲狀腺結節都是良性,但若會影響氣管、食道功能、結節持續長大、或檢查有異常細胞時,建議以手術方式切除。 傳統的甲狀腺手術會在頸部留下約5公分的疤痕,有些病人的傷口甚至會演變成蟹足腫,常讓病人望之卻步。近年甲狀腺手術已發展至以口腔前庭內視鏡手術處理,術後體表沒有傷口,對於愛美的民眾來說,不需要再以衣物或領巾遮掩傷口。 口腔前庭內視鏡手術適合小於5公分的甲狀腺良性腫瘤、腫脹程度較輕微的甲狀腺亢進症、或小於1公分的早期甲狀腺癌。由於手術是從下唇前庭區進行,為避免感染問題,病人手術前需消毒口腔,術後也要維持良好的口腔清潔;另外,術後下巴部位會有局部的腫脹感,約一週就會改善。 劉信誠醫師提醒民眾,若發現頸部有腫脹、或是伸展頸部時有異物感,務必盡早到醫院檢查及治療,才不致影響健。

Read More

增1境外移入 男自菲返台確診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右)與物資組長蔡壽洤說明新增境外移入與偽標台製口罩調查進度。 (指揮中心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6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武漢肺炎病例,個案為40多歲本國籍男性(案493),長期居住於菲律賓經商,9月3日獨自返國。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個案於9月1日在菲律賓當地出現發燒、喉嚨痛、咳嗽、呼吸急促、胸悶及肌肉痠痛等症狀,未自行服藥也未就醫,自述曾接觸同住有上呼吸道症狀之菲律賓籍友人,該名友人於9月3日就醫並確診武漢肺炎。  莊人祥進一步表示,個案9月3日登機前主動告知航空公司身體不適,並全程穿著防護衣與佩戴口罩,返國入境時亦主動告知檢疫人員,採檢後前往集中檢疫所隔離檢疫,初次採檢結果為陰性,因個案胸悶、呼吸急促等症狀持續,經醫師評估再次採檢,於6日確診;目前個案住院隔離中。  莊人祥指出,衛生單位已掌握個案接觸者共5人,由於同班機前後二排皆無其他乘客,接觸者皆為機組員,因全程有適當防護,列為自主健康管理對象。  依據指揮中心統計,國內截至目前累計493例確診,分別為401例境外移入病例,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及1例不明。確診個案中7人死亡、473人解除隔離、13人住院隔離中。

Read More

視網膜病變 熟女設計師看嘸圖

萬芳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沈仁翔解析視網膜病變。 (萬芳醫院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個40多歲中年女性設計師,罹患糖尿病,但未注意血糖控制,有一天突然發現設計圖看不清楚,經眼科醫師檢查,發現是糖尿病引起視網膜病變,視力只剩0.2左右。醫師提醒,糖尿病患平均約2至4成會產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甚至導致白內障或青光眼,不得不慎。  收治病患的萬芳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沈仁翔表示,年輕人因糖尿病也會造成視力衰退,影響工作。同時,這種視網膜病變可能無法恢復如預期,病人將有可能終身視力受限。建議有三高問題的民眾,特別是糖尿病患者,應該每年定期檢查視網膜。  沈仁翔表示,依據台灣流行病調查結果,成年男性糖尿病罹患率約13%左右,女性約10%;另外,罹患糖尿病的民眾,平均一生中,2至4成會產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甚至導致白內障或青光眼,不得不慎。  臨床上就有一位60多歲阿嬤,也是糖尿病患,雖換了很好的人工水晶體,但因為血糖控制不好,結果視網膜黃斑部水腫,視力掉到0.2,來找眼科醫師診治,卻為時已晚,無法挽回正常視力。  目前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沈仁翔指出,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採用雷射治療,將周邊視網膜做光凝固治療,減少血管新生因子(VEGF)的形成,但是缺點是會損害周邊視力。  另也可採眼球內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 (Anti-VEGF),此療法優點可保存較寬廣視力,中心視力也可進步較多,而且可快速消除視網膜水腫,但是,缺點前2年要注射多次,並非注射一、兩次就會改善。  沈仁翔解釋,糖尿病患者即使天天量血糖都很穩定,但是,仍有可能會有視網膜病變,定期篩檢,才是預防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不二法門。萬芳醫院院內有良好的轉診機制,如果院內醫師發現病人有糖尿病症狀,但未做視網膜篩檢,就會建議轉至眼科檢查,及時發現,早做治療,已收到良好的效果。

Read More

飲酒反覆性胰臟炎 痛到不敢進食

朱姓患者接受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醫師葉俊杰施以胰頭減壓胰管繞道術治療後,恢復正常生活。(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57歲朱姓男子長期喝酒,造成反覆性胰臟發炎,吃東西就痛,反覆住院,體重剩下47公斤,嚴重營養不良,輾轉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接受胰頭減壓胰管繞道術,術後1週就能正常進食,腹痛消失,2週後出院,術後10個月,體重從47公斤恢復到60公斤,為了健康,終於戒酒。 中國附醫一般外科醫師葉俊杰表示,近來慢性胰臟炎案例日漸增多,多數因為過量飲酒,造成反覆性胰臟發炎,發炎後胰臟組織產生鈣化結石,造成胰管阻塞高壓及胰臟組織內高壓,此後每當進食,胰臟消化酵素產生,並排入胰管,就會因胰管阻塞,使消化酵素無法正常排入腸道,造成胰臟再度受刺激,引起反覆發炎疼痛,形成惡性循環。 日前收治的57歲朱姓患者就是如此,因為工作生活壓力大,長年喝酒舒壓,造成持續性上腹嚴重疼痛,還牽連到背部酸痛。即使停止飲酒,吃東西就腹痛,疼痛指數達7到8分,不敢進食,體重掉到47公斤,嚴重營養不良,住院2個多月,完全無法進食,痛苦萬分,接受醫師建議,進行胰頭減壓及胰管繞道手術,術後1週,就恢復正常進食,2週順利出院,術後10個月,恢復正常生活,體重回到60公斤,不需長期服用止痛藥物,不再有持續上腹背痛狀態,也終於戒酒。 葉俊杰說,除了胰臟本身發炎造成疼痛外,延遲治療造成的長期慢性疼痛,也會導致病人周邊神經及腦部對疼痛感覺異常敏感,讓病患即使胰臟不發炎或接受治療後還是會時時感到疼痛。這類疾病好發於青壯年,病患又常是家庭經濟支柱,慢性疼痛讓病患在幾年內需時常往返醫院,不但讓他們無法正常工作,家人也因為需照顧病患,造成家庭經濟陷入困境。除了頑固性疼痛外,慢性胰臟炎還會造成胰臟萎縮,造成將近8成病人最終罹患糖尿病,並會造成脂溶性維生素吸收不良,連帶鈣質流失、骨質疏鬆及骨折。 慢性胰臟炎也會造成門靜脈系統栓塞,造成食道及胃靜脈曲張,顯著增加出血及手術風險。5年內,慢性胰臟炎還會增加8倍胰臟癌風險,相較於傳統手術,胰頭減壓及胰管繞道手術,像挖冰淇淋方式,挖除部分胰臟組織降低胰臟高壓,又讓主胰管徹底減壓引流,尤其是完整保留胰臟背面組織,降低手術後糖尿病惡化風險,又可避免手術傷及胰臟周圍靜脈血管造成術中大出血,可說是較為安全持久,有效治療頑固疼痛型慢性胰臟炎的選擇。

Read More

卡陰別煩惱!手術解決私密困擾

中國附醫整型外科醫師廖力穎表示,兼顧整體美學與功能重建,私密處困擾別再難以啟齒。(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不少女性都曾遭遇健身時卡「陰」,必須拉扯調整底褲的困擾,運動後甚至還出現破皮發炎、皮膚組織變黑的狀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型外科評估發現,問題出在小陰唇肥厚過長,進行陰唇縮小術後,解決女性的私密困擾。  東方女性面對私密處問題,總是難以啟齒,遲遲不敢就醫,不但影響生活品質,甚至慢性感染影響健康。中國附醫整型外科醫師廖力穎表示,許多民眾認為尋求私密處整型,是一種特殊美容手術需求,其實不然。  廖力穎指出,兩片小陰唇位在陰道口,像個遮簾,保護女性尿道口及陰道,除了保持陰道適度濕潤,也預防外在汙染造成感染,當兩腿併攏時,小陰唇藏在大陰唇中,小陰唇肥厚、過長、不對稱等,造成的困擾包含:私密處清潔困難、異味、反覆陰道感染、摩擦不適等。多數就醫患者不單是為了美化外觀,更有健康困擾。手術風險小且恢復期短,呼籲女性有問題不用等,應該積極處理。  廖力穎說,1名26歲張姓女子跟上運動潮流,健身時卻常卡「陰」,必須時常拉扯調整底褲,相當尷尬,甚至運動後摩擦破皮發炎,皮膚組織也變黑,求助整型外科,發現小陰唇肥厚過長,醫師仔細評估測量後,進行陰唇縮小術,術後近乎無痕,2週後便重回健身房,私密處黑色素沉澱問題,也透過雷射治療改善,恢復自信心。  另外1名13歲少女,天生小陰唇肥厚不對稱,發育後更嚴重,由於她是運動健將,跑步摩擦容易造成陰部疼痛,黑色素沉澱,及私密處分泌物卡垢,不容易乾爽清潔,衍生異味,有醫療常識的媽媽注意女兒的困擾,尋求醫療協助。  廖力穎說,陳小妹接受第1次小陰唇切除術,外觀結果不理想,外觀不對稱,還有傷口疼痛問題。媽媽才帶女兒求診中國附醫,再次手術困難度增加,必須依照患者陰唇組織血流狀況,重新設計手術及縫合方法,手術必須達到功能修復及兼顧美觀結果。幸好陳小妹雖然挨了兩次刀,她與媽媽都很滿意手術結果,終於回到熱愛的運動賽場自信跑步。

Read More

復發性巧克力囊腫+不孕症 37歲婦做試管嬰兒 好孕到

醫師張俊英說,復發性巧克力囊腫合併不孕症,不建議重覆手術。 (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37歲黃女士多年前曾清除子宮內膜異位病灶及巧克力囊腫,4年前結婚後又出現慢性下腹痛、月經疼痛且一直沒有懷孕,去年接受嘉義基督教醫院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試管嬰兒治療,今年順利自然生產,同時也冷凍儲存2顆囊胚,以做為將來準備再懷孕時植入。  嘉基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醫師張俊英指出,卵巢巧克力囊腫又稱為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瘤,是因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生長在卵巢內,每次月經來時的卵巢內出血,形成的囊腫。它會壓迫患者卵巢組織,造成慢性發炎,使卵子數量和品質都降低。  張俊英說,目前生殖醫學專科醫師的共識建議巧克力囊腫太大時,手術是可預防巧克力囊腫破裂的婦科急症。若巧克力囊腫小於4公分,病人年紀35歲以上,可先「超前部署」注射2次「長效柳培林」,降低病患腹腔與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慢性發炎反應」,緊接著注射促進排卵針,進行試管嬰兒療程,來幫助懷孕。  張俊英說,復發性的巧克力囊腫合併不孕症,不建議重覆手術,若早點進行試管嬰兒治療,達到成功懷孕的目標,也同時可讓子宮內膜異位症病症疏緩和減輕,也是一舉兩得,事半功倍的治療。建議病患依年齡、不孕時間長短、夫妻雙方願景、子宮內膜異位症嚴重度,可以和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療程」。

Read More

糖尿病嬤壓傷清創 擺脫屁股痛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傷口中心醫療團隊悉心照料,81歲洪姓婦人擺脫屁股痛的日子。(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81歲洪姓婦人罹糖尿病長期臥床,因尾底骨、右腳踝的傷口痛、發黑,送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治療,會診院內傷口中心發現婦人血糖控制不好,加上照護上沒確實做到2小時翻身1次、每次翻身角度達30度,腳部也沒有支撐,經2次清創手術及住院3週後出院,傷口逐漸改善,擺脫屁股痛的日子。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陳俊嘉說,壓力性損傷簡稱壓傷,是急性住院或需要長期住院治療的病人最常遇到的問題,好發於老人,盛行率在居家照護高達29%。  陳俊嘉指出,同一部位受壓、缺氧超過2小時,一旦發生壓傷,除會造成疼痛不適、體表變形,也會增加感染的機率,嚴重者延長住院天數,同時護理時數及成本上升,降低病人生活品質,壓傷預防在於避免部位長時間受壓,營養包括熱量、蛋白質要夠。  家屬表示,洪姓阿嬤與阿公、外傭同住,阿嬤有口服藥控制血糖,但血糖控制不好,尾底骨、右腳踝有傷口,1年多未好,外傭來7個月,沒有協助量血糖,直到二媳婦探視,發現阿嬤頻頻喊傷口痛,一量發現血糖飆高,協助就醫。  院方經評估傷口後發現,洪姓婦人照護上沒有確實做到2小時翻身1次、每次翻身角度達30度,腳部也沒有支撐,尾底骨、右腳踝碰觸床面壓傷,去年9月到院時,傷口8公分見方、深1.5公分,已見筋膜,判為最嚴重4級壓傷,經2次清創手術,住院3週後出院,傷口獲改善,到去年底追蹤,傷口縮小到2.5公分見方。

Read More

脊椎滑脫…害阿婆走路沒力腳痛

阿婆走路沒力腳痛,原來是脊椎滑脫,醫師黃鼎鈞施以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術後狀況良好。(黃鼎鈞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名70多歲阿婆常常腰痠背痛,走路常喊沒力不方便,每次走10分鐘就需要坐下休息,甚至會喊整隻腳痛,本來可以走幾個街口去公園市場逛逛,現在幾乎整天在家。阿婆至台大竹東骨科醫師黃鼎鈞處診治,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後診斷為脊椎滑脫壓迫神經,立即安排以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治療,阿婆腳痛很快就得到改善,經過一段時間物理治療,走路也變得比較有力氣。  黃鼎鈞表示,脊椎滑脫有背痛與神經痛2個主要症狀,背痛是脊椎不穩定造成的,嚴重的時候需要以骨釘及融合器(俗稱墊片)做脊椎間的固定及融合,輕微時可以以藥物配合伸展或高頻熱凝術治療,神經痛是神經壓迫會造成走路沒力,甚至越走越痛,會有從屁股傳到小腿的坐骨神經痛症狀,根本的方法是將壓迫神經的構造去除,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對於背痛及神經痛都可以治療,傷口較小,復原較快,較沒有後遺症。  身為台灣脊椎微創內視鏡醫學會、台灣脊椎微創醫學會的教育委員,黃鼎鈞表示,脊椎滑脫的患者必須避免長期彎腰,尤其要避免彎腰拿重物,因為這會造成脊椎受力在滑脫的方向,如果真的要拿低的東西,建議要蹲下來保持上半身垂直地面的拿,且拿的東西要儘量靠近自己。如果要背背包也建議不要側背,雙肩背包較為平均,儘量不要背太重,因為背上背包的的動作,就有可能造成受傷。

Read More

輪你坐坐看 照服員另類體驗

衛福部苗栗醫院5日上午在苗醫一樓門診大廳,舉辦「輪你坐坐看體驗」活動,表達對「照顧服務員」的肯定與感謝。 (記者謝國金攝)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衛福部苗栗醫院為提升大眾對於照顧服務專業的重視及專業的認同,且為鼓勵更多照顧服務員參與,今年慶祝「照顧服務員日」,提前於5日上午在一樓門診大廳舉辦「輪你坐坐看體驗」活動,並致送禮物表達對「照顧服務員」的肯定與感謝。  衛福部苗栗醫院自108年起訂定9月9日為「照顧服務員日」,除了承傳我國農曆9月9重陽節崇孝敬老的精神與美德外,更彰顯了因應高齡化社會,提供長輩良好照顧,培養優質且充裕之照顧服務人力的重要性。  苗醫社會工作室主任徐慧琪表示,考量在照顧上,直接提供服務的照顧服務員,多數都只有在輪椅的後方推著長輩,未曾有乘坐輪椅的經驗,因此,慶祝活動設計了2項活動內容,包括照顧服務員自行穿過各種障礙路面,例如上坡路面、彎繞路線、顛簸路面及快速前進;以及相互由彼此推動,經過上述關卡,去體驗失能者坐在輪椅上的感受,並提升同理及照顧品質。  院長李明輝表示,照顧服務員尚未在國內有一個普遍的認同;因此,積極推動照顧服務員日,提升大眾的重視,能讓更多的年輕人力投入照顧服務工作,也希望透過這個體驗慶祝活動,覺察失能者在日常中容易被忽略的理所當然,原來不是這麼容易,喚起照顧服務員投入助人工作的初心,提供符合需求的服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