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時無症狀 新增1境外 赴日工作返台確診

指揮中心4日召開記者會,說明國內新增1例武漢肺炎境外移入病例。(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4日宣布,國內新增1例武漢肺炎境外移入病例,為一名40多歲女性,去年9月獨自前往日本工作,8月底出現流鼻水症狀就醫用藥後改善,9月1日返國時通報採檢,4日確診。  指揮中心4日召開疫情說明會指出,台灣新增1例武漢肺炎境外移入病例。據統計,截至目前國內武漢肺炎確診個案累計490例,分別為398例境外移入病例,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及1例不明。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明,這次新增個案為40多歲女性(案490),去年9月獨自前往日本工作。在日本工作期間,曾於上月25日出現流鼻水症狀,並至當地診所就醫,經服藥後症狀改善。  然而,個案9月1日返國入境時雖無症狀,但主動聲明曾有不適症狀,由機場安排採檢後送至集中檢疫所,結果於4日確診,目前住院隔離中。  指揮中心指出,衛生單位已掌握個案同班機接觸者共11人,包括前後二排乘客1人及機組員10人,其中前後二排乘客1人及機組員3人皆列為居家隔離對象,另針對未入境的其他機組員7人,將透過國際衛生條例國家對口單位(IHR National Focal Point)通知相關國家。

Read More

高齡醫療消費 盼修定型化契約

年近9旬王吳閑素阿嬤由女兒陪伴,分享自己在醫院及照顧機構的經驗。(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包括學界、醫界、法界和消基會等一致建議政府機關,針對消費者對於各類醫療說明書或契約書理解及閱讀的困境,能修正或新訂更合理且易讀的「定型化契約」,以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一場由成大醫院高齡醫學部與消基會雲嘉南分會、台南市醫師公會、台南律師公會及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消費者保護委員會等單位,合辦國內首場針對「高齡者醫療消費品質」所舉辦的論壇活動,三日下午於成大醫學院舉行,參加成員有社區醫護人員、律師、樂齡長者、消基會志工及一般民眾等。  有一名高齡90歲的王吳閑素也特地在女兒陪伴下與會,聽取有關老人的權益議題,並分享自己在醫院及照顧機構的經驗。  論壇第一個時段主題為「照護場所之選擇」,由成大醫院高齡醫學部主任盧豐華主持,與會人員均表達照護場要合法立案,且需長者親自去參訪了解的重要性。盧豐華說,透過資訊公開透明化,使消費者更能聰明選擇適合的高齡照護場所。  消費者對於各類醫療說明書或契約書不易理解,各界建議制定合理且易讀「定型化契約」,以保障消費者權益。(記者葉進耀翻攝) 第二個時段的主題為「醫療決策之選擇」,由成大老人醫院籌備院長楊宜青等多名醫師,分由民眾及醫療機構的角度進行解析、探討如何協助民眾聰明執行醫療決策。  第三個時段主題為「高齡醫療自費醫材資訊揭露義務與定型化契約」,由消基會雲嘉南分會、成大法律系代表透過法律專業觀點,提供兼顧消費者權益及醫療消費品質的建議。  消基會雲嘉南分會副主委員說,健保差額特材訂定收費上限爭議,希望能透過自費醫材資訊揭露與定型化契約,找尋消費者負擔與病人自主權之平衡點,避免健保上限限制成為齊頭式平等之醫療體系。

Read More

川崎氏症 女童眼白唇舌發紅

 陳書農醫師說,川崎氏症通常會先出現發燒4到5天不退之情形。 (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市報導  4歲張小妹高燒5天不退,後續出現眼白處發紅、嘴唇紅腫及身體出現紅疹的症狀,經醫師多重檢查後,發現張小妹罹患了「川崎氏症」。  中榮嘉義分院小兒科醫師陳書農表示,川崎氏症為一種最常見的兒童後天心臟病,如果沒有接受及時標準的治療,可能影響兒童的心臟血管(冠狀動脈),成人成年之後獲得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等相關心血管的問題,機率會增加,對孩子健康影響極大。  陳書農醫師提醒,川崎氏症的症狀非常多樣且多變,而通常會先出現發燒4到5天不退之情形。  陳書農說,觀察孩子的眼白是否發紅;嘴唇是否紅腫龜裂;舌頭變成跟莓一樣紅;接著摸看小朋友的脖子處觀察頸部淋巴結腫大;全身的各個部位有無紅疹的發生;如果這5個症狀符合3到4樣,而且又有發燒不退的問題,那很可能就是「罹患川崎氏症」。  此外,發現注射卡介苗的地方無故紅了起來,亦有可能是罹患川崎氏症,須立即就診檢查。  「川崎氏症」要接受即時標準的治療,如果沒有接受即時標準的治療,高達1/4的比例,冠狀動脈會受到影響。  臨床統計,接受標準的治療後,可以讓冠狀動脈受到影響的機率,從25%降到4%,機率可以降到原本的6分之1。  醫師建議小朋友的飲食要少糖、少油、少鹽,另要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避免肥胖問題,才能減輕小朋友心臟負擔,降低小朋友未來得到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Read More

阿公夜頻尿失眠 調體質助眠

中醫師許晉嘉說,中醫看失眠,絕非一味強調鎮靜安神,而是由「體質」著手調理。(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84歲柯姓阿公身體強壯,每天早上都會做半小時甩手功,假日也會帶著太太出遊享受美食,是個充滿活力的老先生,卻因攝護腺壓迫膀胱與尿道,導致睡不到兩個小時就想解尿,存有失眠問題。求診中醫,經中藥幫助減少夜尿,配合在睡前兩個小時少喝水,睡眠品質獲改善。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醫師許晉嘉表示,失眠是現代人常遇到的問題,從初感課業壓力的國中生,及事業煩擾的中年人,到退休後理應享清福的老年族群,都可能遇到這樣的狀況。  服安眠藥雖能一時減緩,但隨著日子過去,服用劑量越來越加重,甚至造成副作用包括嗜睡疲憊、睡眠深度不佳等,總會讓患者變成過度依賴西藥,進一步心慌、不安感加重,而產生更難睡著及睡得更不安穩的惡性循環。  許晉嘉指出,中醫看失眠,絕非一味強調鎮靜安神,而是由「體質」著手,針對緊張焦慮、性急、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常用小柴胡湯、加味逍遙散等疏肝解鬱而助眠。  炎炎夏日喜歡飲冷、吃冰的人越來越多,身體濕氣比較重,舌頭上常常可以看到白厚的舌苔,這時候用溫膽湯去除濕氣就是幫助睡眠的首要任務;整個人「虛累累」,工作到連頓飯都沒有辦法好好吃,因過勞而營養不良的人,必須先補氣血,氣順血調後眠方能自安。  他說,像案例柯姓阿公睡眠品質差,是因為「攝護腺肥大」造成,腫大的攝護腺壓迫膀胱與尿道,導致病人睡不到兩個小時就又想解尿,想尿又尿不乾淨,彷若跟一夜好眠絕緣,因此,除了以中藥幫助病人減少夜尿情形,增強睡眠深度外,並提醒患者水分的攝取儘量在睡前兩個小時完成,以避免膀胱有餘尿而干擾睡眠,並明顯收到治療效果。

Read More

腳趾外翻削足適履 愛美願挨刀

楊維宏說,愛穿高跟鞋者要特別注意第1腳掌骨(即蹠骨)關節之處向外彎曲的幅度。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45歲王姓女子平常上班都穿5公分以上高跟鞋,偶爾腳趾疼痛紅腫,也不以為意,最近穿鞋疼痛嚴重,腳趾內緣突起,到台中醫院骨科求診,原來長年穿高跟鞋,大腳趾壓力大,造成外翻,女子堅持削足適履,接受矯正切骨術,讓前足寬度變窄,腳變修長,最後再將大腳趾外翻角度調整到正常,打上骨釘固定縫合,術後3個月,女子如願穿回高跟鞋。 台中醫院骨科醫師楊維宏表示,王女就診時說,年輕起就穿高跟鞋,偶而腳趾疼痛紅腫,不以為意,最近開始穿鞋疼痛感加劇,大腳趾內側鼓起來,觸碰隆起的骨頭時,更是疼痛劇烈,穿鞋後疼痛更厲害,影響走路也無法專心工作。醫師先以藥物治療,女子稍有緩解,醫師建議換鞋,女子表示,還是想穿高跟鞋,最後只好手術。 醫師楊維宏呼籲女性民眾,盡量避免長時間穿高跟鞋久走、久站,腳趾外翻才不會越來愈嚴重。 (記者陳金龍攝) 台中醫院骨科醫師楊維宏說,患者臨床症狀以疼痛、腫脹為主,症狀會漸漸出來,通常局部並不會感到發熱,但是一旦出現大腳趾內緣突起紅腫並在穿鞋時受到壓迫而產生疼痛的狀況,也就是大腳趾與第1腳掌骨(即蹠骨)關節之處向外彎曲,腳趾外翻變形就會愈來愈嚴重。 楊維宏指出,腳趾外翻的治療,需視疼痛與變形程度而定,初期建議患者嘗試更換合適的鞋子,改穿鞋頭較寬大的鞋子或是選擇強調支撐的鞋款,鞋底內緣的線條比較直,內側足弓的包覆完整,同時鞋底是弧形設計前端往上翹起,但是不易彎折,屬於較好的保護功能。有8成的患者都可以藉此方法,獲得有效的疼痛改善。 楊維宏說,「大腳趾外翻」的手術超過100種,門診約有1到2成患者較常使用的手術方法,是將大腳趾內側骨突出處修平,施以矯正切骨術,把第1蹠骨頭往外偏移,可使前足寬度變窄,腳會變得比較修長,最後再將大腳趾外翻角度調整至正常,打上骨釘固定縫合,即完成手術。

Read More

牙縫沒清乾淨 22歲男深度齲齒

牙縫清潔不易變齲齒,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牙醫師利用活髓治療方式,讓牙齒得以獲得修復與治療。(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刷牙時牙縫一定要清乾淨,一名22歲陳姓男子因牙縫清潔不易、導致深度齲齒,經牙醫師採取活髓治療方式,處理牙髓神經發炎與暴露的問題,並運用橡皮帳隔離防護為其移除蛀牙,成功保留牙髓神經活性,且完成牙齒修復,省去拔牙的風險。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牙科部醫師紀智文說、當牙齒因齲齒或外力斷裂,常導致細菌感染牙髓組織,容易造成患者牙齒自發性疼痛,但受限材料性質及細菌隔離問題,牙醫師通常須移除感染的齲齒及全部的牙髓神經,降低口腔內細菌感染的風險,但也影響口腔內牙齒的結構與強度,進而影響整體牙齒長期的預後情況。 利用三氧礦化物或生物陶瓷等具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可保護牙髓組織活性及引導其生成修復型牙本質,透過牙科顯微鏡的使用提升牙醫師對牙髓組織的診斷與齲齒範圍掌握的精確度,再運用牙科隔離系統降低活髓治療過程中被二次感染的風險,讓活髓治療成為牙醫師會使用的方法。 紀智文醫師表示,活髓治療是個新治療方法,但在臨床時的術前評估及治療過程的專業判斷與技術考量是主要考量,不是所有深度齲齒都可接受活髓治療,建議應經牙醫師專業判斷方才可治療。

Read More

嘉縣母乳哺育研習 170醫護/公衛人員出席

嘉義縣衛生局為創造優質母乳哺育的醫療照顧環境辦理「醫護人員母乳哺育研習」。(嘉義縣衛生局提供) 記者張誼/嘉義縣報導  嘉義縣衛生局為創造優質母乳哺育的醫療照顧環境,特輔導嘉義長庚醫院及大林慈濟醫院,推動「母嬰親善醫院」,提供10大主要支持項目,包括教導哺育母乳方法、維持泌乳、實施母嬰同室等,鼓勵媽媽哺餵母乳至少6個月以上,並積極營造友善、便利哺(集)乳空間,輔導公共場所及職場設置哺集乳室計86處,提供媽媽外出活動出入公共場所時方便哺乳。  嘉義縣在3日辦理「醫護人員母乳哺育研習」,170位醫療與公衛人員齊聚大林慈濟醫院,學習嬰兒餵食計畫、新生兒與睡眠、安撫技巧指導等,專業提升以利指導媽媽親餵、調整哺乳方式、職場銜接等,共同推廣母乳哺育工作,關心媽媽也為下一代的健康努力。  衛生局代理局長趙紋華表示,母乳是新生兒成長過程中,最安全、珍貴、也是最重要的營養品,母乳哺育除家人支持外,最初接觸嬰幼兒照護者就是醫療及公衛人員,期望透過教育訓練再次強化醫護人員專業知能,營造母乳哺育的推廣共識。

Read More

病理性新生兒黃疸恐致腦病變 不可輕忽

柳營奇美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王信驊介紹新生兒黃疸。(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柳營報導  新生兒黃疸是台灣新生兒常見的問題,柳營奇美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王信驊說,新生兒黃疸發生的原因可分為單純的生理性黃疸、複雜的病理性黃疸,一旦輕忽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遺症,如腦損傷、發展遲緩、智能障礙、痙攣甚至死亡,家長要注意。  王信驊表示,當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過高時,就會造成眼睛黏膜和膚色變黃,新生兒紅血球較成人多,產生的膽紅素也較多,加上代謝較不好,膽紅素易高於正常值易發生黃疸,致眼睛和皮膚看起來黃黃的。他說,大多數寶寶的黃疸多屬於生理性黃疸,可分成哺乳性和母乳性黃疸;哺乳性黃疸約在出生後2至4天發生,與奶水攝取量不足及腸肝循環增加有關;當奶水量足夠與餵食習慣建立後,會在出生後1週內緩解,並不需要特別治療。  至於母乳性黃疸,主要因母乳的部分正常成分影響到膽紅素的代謝導致,約有3分之1餵哺母乳的寶寶,會有超過兩週的持續生理性黃疸,很少需要照光治療;通常在出生後7天發生、6至14天達高峰,約1至3個月消退。 如有哺餵母乳,是否需要因為新生兒黃疸停止?中斷母乳哺餵的治療方式,目前尚未有定論。有些研究建議當膽紅素數值介於14至20mg/dL時,可中斷母乳哺餵以配方奶取代,若黃疸導因在母乳,中斷母乳哺餵1天至2天,就可用配方奶與母乳搭配的方式進行餵食。  另一種病理性黃疸需進一步檢查與治療,可能原因為新生兒溶血性疾病、遺傳性溶血性疾病、感染所引起,如未能及時注意,使得無法代謝的膽紅素藉由血液循環到頭部進入中樞神經系統,恐造成神經傷害,就是膽紅素腦病變「核黃疸」。 大多數新生兒黃疸是生理過程,真正嚴重的狀況並不多,但仍需要家長多留意。

Read More

鉛中毒事件 民眾恐慌 新北中藥抽驗 未發現硃砂鉛丹

新北市成立專案小組抽查148家中醫診所及中藥商,皆未使用硃砂、鉛丹。(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台中市日前爆發中藥處方含硃砂或鉛丹事件,引發民眾恐慌。新北市衛生局隨即成立專案,針對轄內共148家中醫診所及中藥商進行抽查,並抽驗32件中醫處方用藥,結果皆未查獲使用硃砂、鉛丹產品及重金屬超標不法情事。衛生局表示,將持續稽查作業,杜絕中醫診所、中藥商陳列、販賣或調配禁藥,保障民眾中藥用藥安全。  衛生局食藥科長楊舒秦說明,此次共稽查116家中藥商是否有陳列、販賣或調配「硃砂」及「鉛丹」於口服中藥內,皆未違法;另至轄內32家中醫診所,帶回32件已調劑好待病患領取之處方藥品,檢驗重金屬(砷、鉛、鎘、汞)含量,也沒有超標情事。  楊舒秦指出,以往硃砂及鉛丹曾經為傳統中藥,但偶因含汞、鉛造成內服中毒事件,衛生福利部已於民國80年9月18日函頒禁止含鉛丹口服用中藥之製造、調劑、供應,又於民國94年公告同年5月1日起禁止中藥用硃砂製造、調劑、輸入、輸出、販賣或陳列。  目前核准上市之科學濃縮中藥係依據藥品GMP規範,落實中藥材來源監控、生產管制及檢驗品管等程序製造,且衛生福利部亦針對中藥濃縮製劑訂定重金屬含量等檢驗限量標準為用藥安全把關。  衛生局強調,依藥事法第83條規定,明知為禁藥,而販賣、供應、調劑、運送、寄藏、牙保、轉讓或意圖販賣而陳列者,可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台幣5千萬元以下罰金。

Read More

複雜性骨折 5次震波治療改善

醫師林修平說,即便是複雜性骨折也可採體外震波治療,能促進骨折後癒合,但一定要適應才行。(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78歲江姓男子今年4月初因車禍右腳骨折,日前至台中榮總醫治,復健科醫師林修平考量他年紀大亦有慢性末期腎臟病,建議採體外震波治療,並以熱塑型長腿副木支架,取代長腿石膏固定右腳後,發現並無不適且右膝疼痛也有明顯改善,江男已可拿助行器自在行走。 中榮復健科醫師林修平認為江男年紀大、亦有慢性末期腎臟病,因此建議採體外震波治療,逐步獲改善。(記者陳金龍攝) 中榮復健科醫師林修平表示,患者骨折逾1個月,X光檢查顯示右膝髕骨及右側脛骨平台骨折癒合不良,為複雜性骨折,建議接受5次體外震波治療,每次療程為2000發且深度為1公分,頻率為6至8Hz左右,接受體外震波治療後並無不適症狀,且右膝疼痛也改善。  經體外震波治療2個多月,江男再回門診複查,家屬表示,右膝消腫也不痛了,也不用別人攙扶,表示自己可以用助行器慢慢走,經X光檢查顯示右膝髕骨及右側脛骨平台骨折較為癒合,但仍穿戴熱塑型長腿副木支架,患者及家屬對於老農目前病況恢復情形,都感到滿意。  林修平說,體外震波治療在復健科治療應用廣泛,舉凡足底筋膜炎、肱骨外上踝炎(網球肘)、肩鈣化性或非鈣化性肌腱炎(五十肩)、退化性關節炎,甚至促進骨折之癒合,都可利用體外震波治療得到大幅改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