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期 婦失落焦慮失眠

醫師林奕萱建議多培養興趣和運動習慣因應空巢期。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43歲W媽媽怨訴從小一直都圍著她「黏TT」的兒女,陸續讀國、高中後,只有早晚短暫相處,讓她感覺被冷落而失意鬱卒;51歲L媽媽以家庭和照顧子女為生活重心,對兒女分別外派他地工作,她焦慮失眠,也無心做家事,身心俱疲。 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林奕萱指出,門診中常見因為「空巢」出現情緒極低落的女性患者,特別是傳統觀念強,凡事以家庭為優先,選擇犧牲自己的工作、休閒和興趣的女性。空巢期等於是另類「失業」。由於失去生活目標、成就感、心靈寄託,空虛、失落感特別強烈,因此過度擔心,一切負面思考難適應,甚至嚴重焦慮而有失眠的困擾。 林奕萱醫師說,這些憂鬱狀況的患者在服用血清素、抗焦慮等藥物,及心理諮商等情緒治療後,精神情況逐漸穩定變好,憂鬱症狀大幅減輕、改善,回到正常生活軌道,也接受兒女不在身邊,可以給予祝福、鬆手放飛「幼雛」了;如對藥物反應不佳、擔心藥物副作用,或是想考慮藥物以外的治療,也有「重複經顱磁刺激」等比較新的憂鬱症治療方式。 林奕萱醫師建議,人生由不同階段銜接,每個人都可能遇到轉銜。不只是「空巢期」,工作退休、老年而面對諸多親友逐漸離世或配偶離開、離婚等,都可能遇到重大變化;在生活中培養多一些「重心」、多建立不同的人際關係、為自己多建立一些興趣和運動的習慣,不只能讓生活更加豐富,也能讓人生面臨巨變時,有更堅強的準備。

Read More

小兄妹癢到抓破皮

→7歲男童和4歲女童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因皮膚搔癢抓到破皮,甚至包上紗布,後經藥物、飲食、環境改善調理,病情已獲得控制。  (台中慈濟醫院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中4日電 7歲男童和4歲女童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因皮膚搔癢抓到破皮,女童的腳抓到流血得包上紗布,後經藥物、飲食、環境調理改善,病情逐漸穩定,皮膚重現光滑。 就讀幼稚園的兩兄妹,因皮膚搔癢到台中慈濟醫院看診,母親表示,兄妹都是2歲起出現皮膚症狀,起初只有臉部皮膚小面積泛紅,感覺癢就忍不住抓;4、5歲後皮膚搔癢範圍愈來愈大,搔抓痕跡也愈來愈嚴重。 母親指出,看遍中、西醫做過各種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也試過很多保濕乳液及減敏產品,效果都有限。 小兒免疫醫師余孟恭表示,兄妹除手肘彎、膝蓋窩外,連肚子、背上、臉上與四肢,處處可見抓破皮的病灶,皮膚粗糙甚至苔蘚化,周遭皮膚色素沈著或有疤痕化組織,尤其罕見的是小妹妹才4歲,已出現嚴重皮膚症狀。 抽血檢測發現,小兄妹兩人免疫球蛋白E都超過5000,引發異位性皮膚炎可能的過敏原達20多項。 余孟恭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慢性與反覆發作的皮膚搔癢發炎病症,發生主因與遺傳基因、環境誘發因子與個人免疫及體質有關。特別的是,小兄妹的父母都沒有異位性皮膚炎病史,這種情形並不常見,治療方向必須從環境與體質方面著手。 余孟恭表示,針對小兄妹病情,用藥方面依症狀使用免疫製劑、抗組織胺與類固醇制劑,改善過敏。飲食部分衛教父母,避免讓孩子吃甜食、喝含糖飲料與油炸食物,多吃富含維生素C及微量元素鋅的綠色蔬菜跟水果。居家環境則須減少灰塵、勤換寢具減少塵蟎曝露。 余孟恭指出,有些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個案可能需要長期調理,小兄妹在治療月餘,病情已明顯控制並呈現穩定,皮膚逐漸重現平滑正常狀態。

Read More

少流汗又無尿 罹重度腎病

光田綜合醫院引進雲端醫療管理平台,腎臟內科醫師王家良協助腎友更有效保全延續腎臟功能。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從事外勤的46歲葉姓男子獲升職擔任內勤主管,原本在外奔波、流汗的工作形態變成活動量少又吹冷氣,忽發現身體嚴重水腫,驚覺自己一整天無尿才就醫,確診為重度慢性腎臟病,現透過雲端照護腹膜透析洗腎,數據透過網路上傳雲端,醫護可隨時掌握關心,控制得宜生活如常。 光田綜合醫院教研副院長暨腎臟內科醫師張家築指出,重度慢性腎病因腎功能剩不到正常的15%,無法有效把身體多餘的水分生成尿液排出,導致體內積水而水腫。施先生過去在外勤,喝水不便、活動量大、排汗多,才未發覺身體已亮紅燈。 葉姓男子說,他職務升遷調動辦公室內勤後,發覺雙腳有越來越嚴重的水腫情形,一壓就凹陷,還以為是久坐身體循環不好,按摩也無效,幸被醫師發現是慢性腎臟病,服藥控制1年後開始腹膜透析(又稱洗肚子)。 他指出,傳統的腹膜透析必須手抄記錄,記錄簿得隨身帶,以利回診提供記錄給醫師評估,而現在透析數據直接傳上雲端,病友就醫很便利,再也不用擔心記錄本不在身上,醫護也可隨時查閱了解病友狀況給予關心,拉近醫病距離。 張家築說,洗腎分為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由於血液透析須在醫療場所由醫護專人操作,因此對於青壯年的上班族群來說,通常會選擇方便、可自行操作的腹膜透析,然而這些族群卻也是順從度較低的洗腎族群,也就是青壯族群容易因忙碌而未定時透析,甚至不透析、不固定回診,直到身體有異狀再就醫,更加傷身,醫護想協助卻苦無資料追蹤。 為了協助病友且更有效透過腹膜透析維持殘餘腎功能,光田在台中海線率先引進雲端醫療管理平台,病友只要第1次在家操作腹膜透析機時設定資料並連線,即使遠在20公里外的彰化地區,醫護人員仍可透過電腦系統追蹤、觀測病患居家透析治療的頻率、時間、脫水量情況。當數據若有異,醫院可即時聯繫、給予幫忙。

Read More

小港醫院研發凍餅 病友暖心

小港醫院自行研發暖心凍餅,讓有咀嚼與吞嚥障礙的長輩也能享用美味月餅。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中秋節月餅除了熱量可觀,家中有咀嚼與吞嚥障礙的長輩,只能看家人享用美食,卻不能同樂,因此,小港醫院自行研發暖心凍餅,四日中秋節前夕分享予住院病人、居家病友、娜麓灣原住民長者及在醫院做檢查的咀嚼吞嚥病患,食物不卡卡,快樂過中秋。 營養室主任侯孟伶說,因傳統月餅屬於較乾以及通常經咀嚼後,餅皮呈現鬆散樣,對於有吞嚥障礙的人,很容易發生嗆咳機率,或是造成卡住而發生窒息之狀況。 因此,營養室精心研發2款『港醫暖心凍餅』,使用當季盛產水果做成,以白飯及水果(紅龍果及芒果及桑椹及奇異果),利用酵素分解澱粉作用,製作成凍狀質地,其流動性較慢、成型不鬆散,且吃起來清爽也不黏口,當進食時不會因吞嚥障礙的人一直含在口腔內,而被口水分解產生離水現象,穩定性高,因此減低嗆咳機會。 院長郭昭宏指出,營養師們製作過程絕對強調食品安全之重要性,月餅所呈現之顏色都是天然的,也沒有使用色素、明膠,高醫服務最美社送上最誠摯的祝福給娜麓灣文健站的原民長者,院方除了送給住院病人外,更至病友家中送親手製作的凍餅,期盼大家都能與家人共同歡慶中秋

Read More

減重不飯不油 未必有效

營養師楊舒閔表示,不吃白飯或油脂類食物,反而對減重一點幫助都沒有。 (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多數人減重前會先設定一些禁吃食物,像是不吃含油脂的食物,三餐以燙青菜為主,身體就比較不會有負擔;或是不吃白飯,降低澱粉攝取,認為這樣就能減重。豐原醫院營養師楊舒閔表示,這些都是減重的迷思,其實不吃白飯或油脂類食物,反而對減重一點幫助都沒有。 楊舒閔說,民眾常有減重3大迷思,最常發生的就是設定要在一個月內減10公斤或20公斤,其實正確的減重速度建議為每星期減0.5公斤到1公斤左右,快速減重復胖機率非常高,循序漸進減重才能減少復胖機會。 再者就是不吃白飯的減重迷思,認為三餐不吃白飯就能減少澱粉的攝取,但澱粉是燃燒脂肪的助燃器,建議白飯可以改成全穀飯,全穀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也能預防慢性疾病。 最後一個減重迷思就是不攝取油脂類及食物,所謂的不吃油脂類應該是減少吃油炸物、肥肉和內臟、動物皮,不是所有油脂類的食物都不要吃,適量攝取油脂才不會造成排便不順。 營養師楊舒閔指出,減重過程中,有些人會在消夜期間突然肚子餓,民眾也能喝一杯240CC牛奶取代其他消夜,減少身體負擔,牛奶有安眠鎮靜效果,又有飽足感,不至於讓減重成為壓力的負擔。

Read More

癌友彩繪希望 呼籲珍惜當下

「第7屆彩繪希望」高雄小港醫院巡迴展中,癌友瓊華(中)到場分享畫作,更鼓勵抗癌病友與家屬珍惜當下的重要。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癌症希望基金會和台灣禮來公司共同舉辦的第7屆彩繪希望醫院巡迴展,3日舉行揭幕式,共展出27幅得獎作品;參加病友組的瓊華也親自到場分享畫作,更鼓勵抗癌病友與家屬珍惜當下的重要。 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表示,癌症治療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過程中往往需要面臨外人所無法想像的壓力及痛苦,因此小港醫院也需重視對癌症患者提供涵蓋生理、心理、人際及靈性等各方面的支持性照護,希望能讓癌症病人找到希望。 今年港醫自行研發純手工凍餅,有別於市售口感偏乾的情況,考量癌症病友若有咀嚼吞嚥困難時可降低其嗆咳的機會,讓其能開心享用月餅及享受團聚歡樂的氣氛;因此很樂見此次能與癌症希望基金會與台灣禮來舉辦的彩繪希望活動,給予病友們心理上的支持。 42歲時確診鼻咽癌四期的瓊華,即使療程結束,癌細胞已不復在,但除了舌頭萎縮造成口齒不清,雙耳耳膜破、積水而必須使用助聽器外,腦神經的受損也使得她左眼複視,視線只能維持30公分的有效距離。 儘管如此,瓊華卻從未喪志,甚至拾筆學畫,更首次以色鉛筆、代針筆、麥克筆所描繪而成的「生命之花」報名參加第7屆「彩繪希望」繪畫比賽,盼透由豐富的色彩,綻放的花朵告訴自己及身處低潮的朋友,打開心門,世界仍舊美麗。

Read More

孕婦子宮頸過短 龍鳳胎27週早產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醫師蘇一宇表示,早產兒常出現腦部傷害、呼吸狀況及視力影響等健康問題。(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1名懷「龍鳳胎」的孕婦因子宮頸過短,即使做過子宮頸環紮手術,依然不斷宮縮、安胎困難,懷孕27週時早產。小姊弟出生時體重各只有750、960公克,且分別因嚴重呼吸窘迫症候群、肺出血、早產兒呼吸中止症等急症必須緊急治療,所幸醫療團隊及時對症下藥、妥善照護,3個月後成長至約2000公克,平安出院。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醫師蘇一宇表示,台灣每年約出生20萬名新生兒,未滿37週就出生的早產兒占8~10%。由於許多器官尚未成熟,早產寶寶面臨諸多健康問題,其中以腦部傷害、呼吸狀況及視力影響最要被注意。 蘇一宇指出,28週前出生的早產兒有3~4成會出現併發症造成長期的發展問題,如腦性麻痺、腦室內出血,必須透過復健恢復功能;而視網膜會在胎兒時期35~36週左右發育完成,早產兒因為被迫從胎兒循環轉換成嬰兒循環,在高濃度氧氣刺激下,眼球血管生長活躍產生拉力,若未及時處置,嚴重將致視網膜剝離受損。 在胎兒時期連接肺動脈與主動脈的肺動脈導管,在足月孩子出生後會關閉;但早產兒常常無法自行關閉,進而造成血液灌注肺動脈,造成呼吸問題、肺出血,甚至心臟衰竭等緊急狀況,不可不謹慎。 蘇一宇說明,早產兒的照護重點在「走在疾病前」,除了針對症狀給予治療外,更要預期孩子每個階段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早追蹤、預防。 以這起早產龍鳳胎姊弟樂樂、翔翔為例,出生後陸續出現呼吸窘迫、肺出血、早產兒呼吸中止症候群,醫療團隊除依狀況緊急插管外,也陸續給予表面張力素、腎上腺素、咖啡因等藥物,並使用呼吸器穩定呼吸,度過危險期。 醫療團隊按時追蹤孩子身體情況,腦部超音波與視網膜檢查皆無異常病變;透過母乳哺餵輔以母乳添加劑補充維生素D、鐵劑等營養素,樂樂、翔翔於矯正週數35加6週時平安出院。之後定期於門診施打預防針預防感染,追蹤是否有發展遲緩問題以及早復健治療。

Read More

腸病毒增5重症 創下單週新高

腸病毒疫情持續上升,8月25日至8月31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1萬8452人次,且有5例腸病毒併發重症,就診人次跟重症單週確診數都創新高。 (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腸病毒疫情仍在流行高峰,疾管署昨(3)日公布上週新增5例重症病例,與門急診就診人次,雙雙創下單週紀錄。提醒家長及教托育機構人員,務必加強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與整潔,並落實正確勤洗手與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以降低幼童感染腸病毒的機會。 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上升,仍處流行高峰,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郭宏偉表示,上週新增5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為今年單週確診數最多。且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18,452人次,較前一週上升10.7%,以中南部縣市上升幅度較為明顯,也是單週新高。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新增的5例腸病毒併發重症個案,為北部10個月男嬰、4歲女童、10歲男童、及南部5個月女嬰、2歲男童,其中4人檢出腸病毒71型併發腦炎、1人檢出克沙奇A6型併發急性下肢無力。 5人發病日介於8月7日至8月20日,分別陸續出現發燒、嗜睡、嘔吐、心跳加速、肌抽躍、肢體無力及意識改變等症狀就醫並收治住院,經檢驗審查確診為腸病毒併發重症,所幸5人經治療後復原情形良好皆已出院。 郭宏偉表示,今年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已累計34例,其中以感染腸病毒71型達25例為最多,另今年累計286例腸病毒71型個案,也高於2016至2018年同期,但以輕症及散發病例為主。惟近四週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則以克沙奇A群為多,腸病毒71型持續活動,請家長提高警覺。

Read More

倉管站又蹲 罹退化性關節炎

亞大醫院職能治療師施益湋替患者量測足底壓力。  (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霧峰報導 台中市65歲王伯伯過去從事倉儲工作,經常連續站立超過3小時,整天站立時數超過10小時更是家常便飯,長期下來感到膝蓋內側反覆疼痛,就醫才發現已經是退化性關節炎,醫師建議透過客製化鞋墊治療,分散足底壓力及改變膝蓋內側受力,大幅減少足底及膝蓋的不適感,久站也不會怕。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周立偉表示,患者工作時需長期站立工作,也經常反覆蹲下起立點貨,加上沒有適當肌力訓練,下肢肌力不足,導致退化性關節炎找上身。 周立偉指出,透過X光檢查,患者膝蓋內側關節空間有狹窄現象,除建議定期復健,評估建議穿著客製化鞋墊,兩個月有效延緩退化性關節炎惡化情形,也減少足部及小腿抽筋和痠痛的狀況。 周立偉表示,隨著飲食西化、工作形態及需求所致,退化性關節炎有年輕化趨勢,如空姐、櫃姐、作業員、護理師等需久站久走,因膝蓋內外側受力不平均,造成膝蓋軟骨磨損,內側膝關節空間狹窄,膝內側軟組織受力增加,導致內側膝蓋疼痛。 職能治療師施益湋表示,透過復健科醫師的診斷及治療師量測足底壓力及矯正足型,將最佳的足弓支撐曲面製作成客製化足墊,可輔助足底筋膜與肌肉拉力,提供足跟與足弓吸收足部承重的衝擊力。再加上外側楔型設計,還能減緩關節內側受力。此外,受O型腿、扁平足、足底筋膜炎、脊椎側彎、骨盆歪斜等所擾的民眾,也可依個人體型及足底受力狀況不同,透過客製化足墊來減緩症狀。 周立偉提醒,膝蓋卡卡、無法久站蹲跪等,是退化性關節炎前兆,為預防膝關節提前老化,建議民眾控制體重、適當運動及下肢肌力訓練,並選擇合適鞋子及鞋墊,才能正確護膝。

Read More

9歲童腸套疊 罕見小腸套小腸

牡丹鄉9歲男童罹患罕見的腸胃疾病「小腸套小腸的腸套疊」,經恆基、奇美合作切除,化驗還發現瀰漫性B細胞淋巴癌。 (記者郭孟聰攝) 記者郭孟聰/屏東報導 屏東縣牡丹鄉9歲高姓男童腹痛到恆春基督教醫院急診,經院長陳志成與合作醫院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醫師盧致穎會診,以腹部超音波與電腦斷層診斷發現是罕見的「小腸套小腸的腸套疊」,且小腸內還有腫塊。 陳志成表示,男童以腹部超音波與電腦斷層診斷,發現是罕見的「小腸套小腸的腸套疊」,且小腸內還有腫塊;身為兒童胃腸科醫師的陳志成表示,白袍生涯幾十年,頭一次見到此類小腸套小腸的腸套疊發生在9歲孩童身上。 會診討論後立即執行手術,切除約20公分的小腸並做重建,也將腫塊切片送至化驗。高小弟截斷小腸後,其身體是可以負荷的,不會造成未來飲食上的問題。小腸內腫瘤2日切片化驗結果發現為瀰漫性B細胞淋巴癌,由於已手術切除,癌細胞是否侵犯身體其他部位?仍需要繼續追蹤、檢查。 盧致穎表示,腸套疊為「一段腸子包住另一段腸子的腸阻塞」,且多為「大腸包小腸」,會導致腸子血液循環不良,嚴重併發症甚至會造成腸子壞死,若破裂可能造成嚴重的腹膜炎。腹膜炎即是細菌擴散到肚子裡的感染,嚴重可致死。 盧致穎指出,腸套疊常見於3歲前的孩童,病徵是嘔吐、血便、腹痛,不需要開刀,只需復位即可緩解。但是大一點的孩童或是成人通常會有其特殊的病因在,很難用非手術的方式解決。   →牡丹鄉9歲男童罹患罕見的腸胃疾病「小腸套小腸的腸套疊」,經恆基、奇美合作切除,化驗還發現瀰漫性B細胞淋巴癌。 (記者郭孟聰攝)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