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測骨密也要測體肌肉

高榮南院提醒高齡長輩若已完成骨質密度檢測,可進一步進行體肌肉組成測定是否罹患肌少症。(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隨著年紀增長,人體生理器官功能逐漸下降,肌肉質量也隨之減少。高雄榮總台南分院提醒高齡長輩,若已完成骨質密度檢測,可進一步進行「體肌肉組成測定」,檢測是否罹患肌少症。肌少症雖不致影響老年人身體健康,但仍會增加跌倒風險、罹病率及死亡率。  臨床經驗中,高齡長輩跌倒引起嚴重髖關節骨折的案例層出不窮,避免年長者跌倒失能,首要就是讓長輩遠離肌少症。除了平日多攝取蛋白質、勤運動外,若能經由「體肌肉組成測定」做專業檢視,更能使民眾及早了解自身健康情形,再依個人所需量身打造最適切的處方,促進健康。  高榮台南分院放射科主任陳建達表示,年長生理器官功能下降,肌肉質量隨之減少,若合併肌肉強度或功能的衰退,稱為「肌少症」。研究指出,成年人在40歲之後肌肉質量平均每10年減少8%,70歲後流失速度加快,每10年減少15%。至於大腿肌肉力量,在50歲之後每10年下降10%~15%,70歲後則為每10年下降25%~40%。  老年人若同時存在肥胖與肌肉不足時,稱為「肌少型肥胖症」,對健康的不利影響比單一存在的肥胖症或肌少症,更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骨質密度減少等,致使老人的失能增加、死亡率上升。  陳建達說,肌少症的營養補充主要為蛋白質,若無慢性腎臟病者,依體重每天每公斤建議攝取1.2~1.5公克的蛋白質,食物來源以大豆蛋白、牛肉、魚肉等優質蛋白較佳。運動形式以有氧運動、漸進式阻力運動,如抬腿、舉小啞鈴最能有效增加肌肉質量,強化肌力。

Read More

提升南迴醫療救護品質 盧克凡獲殊榮

台東縣大武鄉衛生所主任盧克凡獲行政院模範公務人員,縣長饒慶鈴肯定其積極爭取偏鄉醫療資源,是公務人員典範。 (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台東縣大武鄉衛生所主任盧克凡,在偏鄉推動多項醫療升級計畫,催生10年,成立了「南迴醫療救護中心」,並增設第二專科門診、24小時急診、洗腎中心、復健中心等,專門處理緊急傷患和急病患者,榮獲108年行政院模範公務人員殊榮。  盧克凡堅定偏鄉醫療不能落後的信念,自98年擔任大武鄉衛生所醫師職務,深入基層服務偏鄉遠親。當年八八風災重創台東,大水沖斷大武鄉聯外道路,大武鄉衛生所正值人力交接,無人可以協助,盧克凡乘坐救災直升機進入大武鄉,協助當地居民醫療救護。  盧克凡了解南迴醫療資源的窘境,將最高等級醫療中心的醫療水準帶入台東,提高偏鄉的醫療照護品質。結合桃園醫院協助影像判讀,居民照超音波不必遠離家園,讓民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享有雲端高科技的便利性。同時也邀請高雄醫學院牙醫校友會至大武鄉衛生所門診,增加民眾牙科就診方便性。  台東縣長饒慶鈴肯定盧克凡在醫療上專業、敬業、執著、勇於接受挑戰,積極爭取偏鄉醫療資源,是公務人員典範,除核定表揚其為台東縣模範公務人員外,並遴薦盧克凡參與行政院模範公務人員選拔,從81位優秀參選者中脫穎而出,將於11月13日在公務人力發展學院接受頒獎表揚。

Read More

乳腺炎 讓53%媽媽中斷哺乳

媽媽透過孕期提前補充維他命、益菌配方等營養素,有助乳腺菌叢平衡,減少發生乳腺炎、乳房疼痛的風險。 (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據調查,國內超過5成媽媽在哺乳過程中因出現乳房脹奶、疼痛、乳腺感染等問題,因而中斷哺乳。專家昨(4)日指出,研究顯示,透過孕期提前補充維他命、益菌配方等營養素,有助乳腺菌叢平衡,減少發生乳腺炎、乳房疼痛的可能性。  根據2018年調查顯示,98.6%孕媽咪想要哺餵母乳,但哺乳過程中出現的乳房脹奶、疼痛、甚至乳腺感染等問題,卻可能成為媽媽的夢魘,53%的媽咪甚至因此中斷哺乳,導致母乳哺餵比率隨著寶寶成長而逐漸下降,距離世界衛生組織產後6個月哺餵純母乳的建議目標有著些許差距。  禾馨民權婦幼診所楊于萱醫師指出,多數媽媽們在剛開始哺餵母乳時抱有高度期待,但哺餵母乳絕非易事。在孕晚期就應開始多方關注母乳哺餵的相關知識,生產前就先進行乳房清潔、輕輕按摩刺激乳房,以便生產後可與寶寶進行早期接觸,寶寶剛出生時可嘗試親餵,提早掌握正確的哺乳技巧,有必要可尋求正確專業的醫療人員進行調整。  婦幼營養科學博士EVELYN SPIVEY指出,乳腺並非無菌環境,相反的乳腺中有許多菌種,哺乳媽媽因乳房受傷、塞奶等因素,發生乳房疼痛、乳腺感染發炎(乳腺炎)等症狀,其中一個原因是由於「金黃色葡萄球菌」在乳腺增生而感到疼痛。  目前乳腺炎最普遍的治療方式是抗生素治療,但抗生素治療容易連同乳腺中的益菌一起消滅,媽媽們因長期使用抗生素也容易使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抗藥性,反而導致乳腺炎的症狀更加嚴重。  楊于萱提醒,媽媽在哺餵母乳過程不要得失心太重,初乳量少或擠不出來皆為正常,只要多次嘗試並尋求醫療人員專業建議,便可逐漸踏上母乳哺餵的正軌;而哺乳階段媽媽們要注意充足的水分攝取、多休息、按時哺餵母乳或擠乳,不讓乳汁堆積在乳房中。  若發現塞奶硬塊即時處理,親餵或溫柔手擠乳的方式緩緩將乳汁排出,避免乳汁在乳腺中淤積過久,導致乳腺中金黃色葡萄球菌增生,增加乳腺感染發炎的機率。

Read More

低能量陰莖震波 可重振雄風

李聖偉建議,若藥物治療無法有效改善,可採用低能量陰莖震波治療。(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在竹科工作的30歲李姓男子最期待週末和台北女友相聚,但每次在「關鍵時刻」,「小弟弟」就不聽使喚,讓他十分沮喪。他求助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醫師建議可以「低能量陰莖震波」改善,經6次療程,終於可「重振雄風」。  泌尿科醫師李聖偉指出,另有一名52歲張姓男子最近兩年「小弟弟」也出現「低頭」萎靡不振,檢查後,以低能量陰莖震波合併口服藥,「小弟弟」硬度已達帶皮香蕉(3級硬度)和小黃瓜(4級硬度)間,再度給老婆「性福」。  李聖偉表示,相對口服藥物短暫維持雄風或可能造成全身性的副作用,低能量陰莖震波治療針對陰莖局部治療,以探頭對陰莖的背側還有根部施以震波治療,大約20-30分鐘打4000下,病人只會感到麻刺,流血等併發症機率極低。低能量陰莖震波能促進微血管新生、組織再造,成功率高達8成。  李聖偉指出,勃起障礙功能的定義是無法持續達到或維持陰莖勃起來達成滿意的性交表現。根據台灣流行病學統計,台灣男性40歲以上有3成可能有勃起功能障礙,原因包含心血管、荷爾蒙、精神壓力等。  李聖偉建議,若藥物治療無法有效改善,可採用低能量陰莖震波治療。

Read More

海陸弟兄捐髓 嘉惠病患重生

張侑翔捐髓展大愛,嘉惠病患獲新生。(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服務於海軍陸戰隊六六旅的張侑翔,把握骨髓配對僅10萬分之一的成功機會,在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完成「周邊血幹細胞捐贈」,為病患帶來重生希望。 34歲的張侑翔從18歲起就定期捐血,並已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5年前,因緣際會下接觸到慈濟造血幹細胞捐贈資訊,他前往活動地點完成驗血建檔。 在抽血建檔的1千多個日子後,張侑翔收到驚喜的「禮物」,只有10萬分之一的配對成功機率竟然出現。張侑翔說,接到消息又驚又喜,曾聽聞長輩說捐骨髓要「抽龍骨水」,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危及性命安全,但在慈濟志工及相關專業醫療人員的講解,了解捐髓無損己身,何況現在還有像捐血一樣的周邊血幹細胞捐贈方式,在家人的支持下,加入捐贈者行列。 大林慈濟醫院臨床病理科血庫股股長謝建洋表示,目前捐贈的方式95%的捐贈者都選用周邊血幹細胞捐贈,當專科醫師確定符合捐贈條件時,先確認收集造血幹細胞日期。在收集周邊血幹細胞前,會先注射白血球生長激素。周邊血幹細胞收集時,利用血液分離機以離心的方式,進行1~2次的白血球分離術來收集造血幹細胞。 大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李思錦表示,對於一些化學治療無效、復發或屬於高危險性的急性白血病、地中海型貧血等血液性疾病的病人,造血幹細胞移植是另一線希望。李主任呼籲,截至目前為止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已完成國內外超過5千例造血幹細胞捐贈。

Read More

長癰當成痘痘 女用針挑化膿

  亞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張為碩替患者清理傷口。(記者黃俊昇翻攝)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40歲李姓女子右大腿外側有一顆類似青春痘的腫塊,自行用未經消毒的縫衣針把「痘痘」挑開,兩天後原本的「痘痘」竟腫得像小籠包一樣大,甚至還有黑色焦痂,就醫確診為長「癰」,幸好將膿汁引流後給予抗生素治療,並定期換藥,2週後傷口完全癒合。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張為碩表示,患者就診時右大腿外側有一個大腫塊,並坦承「聽說用針刺痘痘,這樣會好得比較快,沒想到反而更嚴重」。 由於傷口治療必須引流,先用消毒後的器械將焦痂部分先打開,頓時擠出大量膿汁,經引流乾淨後,發現下層組織被細菌吃光,出現一大一小兩個相通的洞,所幸替患者清潔傷口後,並做細菌培養,再給予抗生素治療以及教導換藥技巧,2週後傷口順利癒合。  張為碩指出,一般人若毛孔堵塞,很容易引起毛囊炎,通常做好清潔即可,甚少需要藥物治療,但若毛囊炎沒有正確處理,惡化以後就會形成化膿性的癰。一旦形成癰,就必須先引流患部,再經抗生素治療,膿汁引流不但可以迅速減少細菌量,加速復原,同時可以進行細菌培養,讓醫師確定病菌的種類,並對症下藥。  張為碩表示,癰常出現在脖子、肩膀或大腿上,多半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該球菌為人體皮膚上正常的菌種之一,但當人體免疫力低下、皮膚黏膜受損、汗腺阻塞、毛囊發炎或出現循環障礙時,就容易侵入皮膚內,造成局部感染,嚴重時會造成化膿性變化,恐需透過清創手術。  張為碩提醒,任何人都可能長癰,平時可透過用溫和的肥皂洗手,當身上出現傷口時,應充分清潔,並使用無菌乾燥的紗布遮住傷口,經常更換,且不要與他人共用毛巾、剃刀、床單等個人物品。

Read More

急性腎衰竭 中年男2天未排尿

醫師王曦賢指出,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是腎臟結石手術新趨勢,破解「石」在很痛的困擾。(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48歲陳先生因為右側腰痛了兩天,近兩天都沒有小便,趕忙前往台東基督教醫院求診。泌尿科醫師王曦賢診斷,發現是雙側輸尿管結石及左側腎結石,造成阻塞性的急性腎衰竭。  陳姓男子的左側腎臟內有2顆2公分多的結石與其他零散小石頭,且分布在不同的腎臟內小腔室(腎盞)中。經討論,他決定接受階段性的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搭配雷射儀器,把結石打成碎片、甚至接近粉末狀,能自行將結石粉末隨著尿液排出體外,腎臟功能也在往後追蹤漸漸恢復。  王曦賢指出,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是目前的新趨勢,手術後患者身上不會有傷口,減少腎臟結石手術的流血風險,且術後恢復快。凝血功能異常、心肺功能不全等對穿腎取石手術有高風險的病人,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是另一個較為適合的手術考量。  王曦賢也提醒,結石為高復發率的疾病,手術後仍要多喝水,均衡飲食,避免高鹽、高蛋白攝取,並定期追蹤,減少結石復發。

Read More

懂得道理,整形美容就可水到渠成(卅三) ─眼袋回推手術與傳統眼袋手術的不同

■姚碧春  漸漸地人們開始了解,眼袋後退是形成眼袋必要的原因﹔而眼球下面的懸吊韌帶撐不住眼球,是眼球後退必要的原因。  人在30歲之後開始老化,荷爾蒙下降,膠原蛋白產生變少,韌帶變薄了、鬆了,所以撐不住眼球(圖1)﹔現在的年輕人(30歲以前),十幾、二十多歲,沒有眼袋的人很少,主要是因為眼球太腫太重(熬夜、看電腦時間長、高度近視、過敏性鼻炎…)所導致。同理可證,現在的年輕人如果來到30歲,懸吊韌帶也開始變薄,原來已經存在的眼袋,勢必變得更嚴重﹔現在四、五十歲的人,懸吊韌帶明顯變薄已撐不住眼球,又碰到常需用電腦、熬夜的年代,眼袋也會更加明顯。  有眼球後退,造成眼眶內脂肪的推擠形成眼袋的觀念,自然容易理解,看到眼袋,就知道眼球已經後退,也會看到上眼皮泡,外眼角下垂的假性鬆弛。以前我們看某人眼睛泡泡的、眼袋很大,總以為上眼皮脂肪長太多,下眼皮眼袋也大,勢必把上眼皮及下眼皮脂肪切除,才能改善問題。手術後卻常見無法改善原來的問題,反而製造更多問題,甚至無法回頭,造成患者痛苦不堪。  陳小姐47歲,因為上眼皮泡,覺得有一點鬆,下眼皮有眼袋,至某家診所手術,切上眼皮並拿脂肪,下眼皮割除眼袋。結果眉毛被眼皮拉下來更低,壓得更厲害,整天不舒服以淚洗臉,上眼皮的疤痕也超出了眼眶,很容易看到;下眼皮也留下一道明顯的疤痕,眼袋則又復發了(圖2)。  以前年紀七、八十歲,眼皮張不開都以為上眼皮太鬆需割眼皮,得不到效果。但把眼袋脂肪回推,眼球往前,眼皮、眉毛得到支撐,眼睛就睜得開看得到了,重點在正確的觀念。眼袋脂肪回推才是眼袋手術正確的方式,關鍵在韌帶囊膜的縫合,以我們14年四千多位患者的例子來看,不但眼球往前得到效果,眼袋消失的效果也可說是永久的。  眼袋回推雖然是治療眼袋唯一正確的觀念及手術,但學習的門檻較高。一方面手術經結膜(內開)本來就是大家比較不熟悉的路徑,而且囊膜因為受到三層組織的保護,手術中無法直接看到,必須累積各種確認的方法與經驗,才能確實縫到囊膜。選擇一個正確的手術,雖然困難,還是選擇錯誤的方法,是現代愛美的人要審慎考量的。  (待續)  (作者/台南時代整形外科院長)

Read More

第2型糖尿病 罹病年齡M型化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發表「台灣糖尿病年鑑-2019第2型糖尿病」,發現「高齡化」是台灣糖尿病發生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年輕化」趨勢更應密切注意。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第2型糖尿病人口約220萬人,且逐年增加,最新糖尿病年鑑報告發現,罹病年齡有「高齡化」與「年輕化」的M型化趨勢,且近6成糖友控糖未達標。  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與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發表的「台灣糖尿病年鑑-2019第2型糖尿病」顯示,2000~2014年,台灣第2型糖尿病人口增加2.6倍,「高齡化」是台灣糖尿病發生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年輕化」趨勢更應密切注意。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許志成表示,在台灣,糖尿病排名107年國人十大死因第5位,幸隨著照護進步,台灣第2型糖尿病人的粗死亡率,由2000年的3.6%,逐年降至2014年的3.0%,約下降16.8%。  不過,根據年鑑顯示,在已邁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75歲以上每2人便有1人為糖尿病患者。值得注意的是,20歲以下的糖尿病患者相較於2008年大幅增加4成,使得原本已受到高齡化嚴重影響的疾病型態,現在更面臨年輕化的危急趨勢。  許志成指出,以往2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根本無需考慮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如今每10萬人卻有13人罹患第2型糖尿病;且糖尿病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在飲食西化、速食充斥的現代,年輕人喜愛手搖杯的含糖飲料,已導致疾病惡化速度逐年提升,無論大人或小孩都應正視糖尿病危機。  台北榮總醫師胡啟民表示,糖尿病最大威脅是併發症,根據調查,失明、截肢、洗腎是年長糖友最害怕「生不如死」的三大殺手,但台灣卻近6成患者未達糖化血色素小於7%的治療目標。  胡啟民指出,糖友控糖未達標原因,忽略「飯後血糖」的監控是主因之一,特別是國人主食以澱粉、醣類為主,僅測量飯前血糖不足以代表患者血糖控制的全貌,呼籲患者應從「飯前與飯後血糖」全面性審視控糖成效。

Read More

童綜合搶救瀕死移工 助返家鄉

印尼籍男子布迪在童綜合醫院國際醫療轉送,昨日將他送回印尼故鄉。(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38歲印尼籍男子布迪因頭部外傷昏迷,被人載到童綜合醫院,當時病人身上沒有任何身分證件,載送者也以停車為由離開,因病人已重度昏迷,檢查發現他嚴重顱骨骨折及顱內出血,經緊急開顱手術,醫院在患者病情穩定後,查明身分,協助他返回家鄉。  雖然無親無靠的布迪沒有人可以協助簽具手術同意書和安排後續照顧事宜,但童綜合醫院仍然給予最適當治療,住院1個多月後移往慢性病房。布迪的氣管內管已經移除,可以自主呼吸及張開眼睛,在翻譯協助詢問下,含淚點頭表達想回家的念頭。  童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柯宗伯表示,布迪送來急診室時已重度昏迷,昏迷指數7分,兩側曈孔對光無反射,血壓升高,心跳變慢,臨床上呈現腦壓升高,經緊急腦部電腦斷層,呈現出左側腦出血合併中線偏移,為了搶救黃金時間,即使找不到家屬,醫療團隊還是立即安排緊急開腦手術移除血塊、解除腦神經的壓迫。  童綜合醫院在警方協助下確認布迪的身分,發現他是來台後行蹤不明的印尼籍移工,即連繫駐台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醫院在布迪病情穩定後,發函印尼代表處、移民署與外交部,希望協助處理積欠約70多萬元的醫療費用,並讓病情已經穩定的布迪轉送返回家鄉。  經協調後,印尼方面代表積極安排布迪的轉送返鄉事宜,由童綜合醫院國際醫療轉送團隊協助昨日將布迪轉送回印尼故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