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腹瀉 體重掉一半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例20年來增加30倍,台灣小腸醫學會理事長蘇培堯醫師(左)與病友會會長楊式光聯手呼籲病友樂觀面對及積極治療,都有助減少病症復發。(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季節轉換之際,天氣忽冷忽熱,許多人出現頻繁腹瀉的症狀,但醫師提醒,只要腹瀉持續超過3個月,且經常伴隨腹痛、體重減輕或發燒等症狀,要小心是難纏的「發炎性腸道疾病」,嚴重時會提高大腸直腸癌的風險。  台灣小腸醫學會6日舉辦「對抗發炎─我能出招」衛教講座,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會會長楊式光在會中表示,今年34歲的兒子阿龍(化名),大學時頻繁拉肚子,起初不以為意,但後來嚴重到食不下嚥、癱軟臥床、無法上學,體重爆瘦,且因肛門廔管,2次動手術卻不見傷口完全癒合,才驚覺不對勁,歷經4、5年四處求醫,經小腸攝影檢查,才終於確診為「克隆氏症」。  楊式光表示,阿龍罹病初期,體重從原本98公斤爆瘦剩50公斤,且發生肛裂和肛門廔管,多次進出醫院仍查不到病因,直到確診並治療控制,不僅完成大學課業,目前更在保險業中闖出一片天。  台灣小腸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主任蘇銘堯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因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所引起。根據全民健保重大傷病檔資料,目前國內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約4千多人,相較於1998年的139人,成長近30倍,相當可怕。  蘇銘堯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屬免疫疾病,因此,好發於20至40歲免疫力旺盛的青壯族群,但到了50-60歲免疫力退化的年齡,又會有一小波高峰。  臨床症狀不僅引起反覆的腹瀉、腹痛和血便,影響生活品質,也常見許多患者因腸壁不斷遭受免疫系統攻擊,出現發炎、潰瘍,甚至因為引起廔管、穿孔或阻塞需接受多次切腸手術,導致短腸症,不得不透過靜脈注射補充營養。也有因為嚴重腸炎造成巨腸症須接受大腸切除。另外,患者也會因腸道反覆發炎,提高併發大腸直腸癌的風險。  在治療上,雖然發炎性腸道疾病無法根治,但仍可透過藥物、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甚至生物製劑來有效控制病情。  蘇銘堯表示,莫名腹痛、腹瀉、血便、體重變輕和發燒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5大警訊,民眾若反覆發作,應盡早就醫檢查,如早期發現並規律用藥,都有助減少復發和併發症。

Read More

童綜合團隊真人開箱醫院架構

 童綜合醫院病房護理人員真人開箱照。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最近掀起一陣開箱照風潮,梧棲童綜合醫院也趕流行,找來開刀房、病房、國際醫療轉送、急診、救護車、復健、營養、病理檢驗、口腔醫學、藥劑等團隊進行真人拍攝,讓民眾更能了解醫院的構成。 藥劑師每天與各種藥物為伍,每種藥物分配不能馬虎,需要與醫囑單縝密核對才行,有趣的是機器上必須放置一包象徵能乖乖運作的餅乾;檢驗師則與各式培養器皿與試管相處,營養師用磅秤精算食物熱量,了解各種食物的益處與害處;物理治療師使用器具來幫助身體與四肢功能重建,幫助不適症狀的改善治療。 開刀房由副院長歐宴泉領軍拍攝,將進行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所需用具呈現出來;口腔醫學表現治療牙齒時必備的物品,精細的各式器材讓口腔更健康;病房照護則是由白衣天使所構成,無論是行動護理車,或者血壓脈搏機等,護理人員用專業來幫忙住院的病患恢復健康。 救護車必備緊急救護技術員,總是與時間搶快來救命,救護車配備各式攜帶型急救器具與藥材,擔架與固定器更是常規備品,但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無線電對講機;急診室呈現是忙碌與救命,與時間賽跑就為延續生命;急診醫護再接受航空醫療訓練,就是國際醫療轉送FORMOSA SOS團隊,成員奔跑著把握救人時機,隨時待命起飛。

Read More

重陽敬老 北榮新竹分院辦義診

 台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 「重陽敬老、健康樂齡」關懷社區園遊會,鼓勵民眾健康老化、在地老化。(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九九重陽節前夕,台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5日由院長彭家勛帶領院內同仁在竹東戲曲公園舉辦重陽敬老健康樂齡關懷社區園遊會,以「備援社區,在地安老」為主題,安排中醫科耳穴貼耳珠、把脈義診、西醫科健康服務說明、長照二點零資源介紹等。  為使社區居民能妥適透過預防保健活動,進而延緩失能、失智與老化等問題,主辦的竹榮設計十四個有趣的闖關攤位,如「迷宮大挑戰」、「憶難忘」、「磁振造影‧病魔難隱」、「透視頸動脈」、「大家一起來護眼」、「健健美逆」、「活力九九,保健好心肝」、「透視頸動脈」、「檢驗醫級棒」等。 現場也設置「生命的禮物—因為有您,所以我在」與「廉能誠信」「廉手出擊」宣導活動,設計以簡易問答方式,使民眾瞭解器官捐贈的意義,並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  今天的「重陽敬老,健康樂齡」關懷社區園遊會,參加闖關集點活動的鄉親,集滿攤位六個章印,即可在「報到處」兌換代表客家精神的「客家花布」所製成的精美贈品一份,現場熱鬧溫馨。

Read More

新北圓通寺步道屈公病群聚已20例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5日公布,新北市板橋區新增1例本土屈公病病例,是板橋區出現的首起病例,也是國強嶺群聚事件的第20例,衛生單位已展開各項防治工作。(疾管署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衛福部疾管署5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本土屈公病病例,為新北市板橋區幸福里一名30多歲女性。個案近期未出國,但曾至中和區國強嶺與圓通寺間之步道活動,研判其於該步道周邊感染的可能性較高,為該起本土群聚第20例確定病例。 疾管署表示,今年截至目前,我國共96例屈公病病例,其中21例為本土病例,分別為新北市20例、台北市1例;另,境外移入病例75例,感染國家以緬甸53例為多、其次為泰國12例,近一個月新增病例感染國家以緬甸為主。  疾管署指出,近日新北市再新增1例本土屈公病病例,為板橋區幸福里30多歲女性,近期未出國,9月28日起出現發燒、頭痛、關節痛及惡心等症狀,分別於發病當日及10月3日就醫,經通報檢驗於5日確診;個案未住院,目前在家休息,接觸者無疑似症狀。 據調查,該名個案平時活動地以板橋區幸福里居住地周邊為主,惟其發病前曾至中和區國強嶺與圓通寺間之步道活動,研判其於該步道周邊感染的可能性較高,為本次本土群聚第20例確定病例。  疾管署表示,衛生單位接獲通報後已經展開各項防治工作,包括前往個案居住地周邊進行病媒蚊調查、孳生源清除、噴藥及民眾衛教等,並持續針對國強嶺至圓通寺間步道之防疫管制區,加強動員執行噴消、孳生源清除及巡邏,社區監測將持續至10月24日。

Read More

台北馬偕守護尖石民眾健康

 健保署與台北馬偕首創「新竹尖石鄉心臟專科遠距醫療」,嘉惠原民鄉親。(健保署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為縮短城鄉醫療差距,守護偏鄉居民的健康,台北馬偕醫院五日首創「新竹尖石鄉心臟專科遠距醫療」,利用穿戴式裝置,以遠距心音心電同軸分析檢測技術,即時監測病患心臟數據透過遠距連線網路傳輸發送報告,讓山下心臟內科專科醫師協助診斷及治療,預估可嘉惠全區有潛在心血管疾病之兩千多名民眾。  患有心臟瓣膜缺損及高血壓病史的陳先生(化名),長期居住在新竹縣尖石鄉,由於下山就醫路途遙遠疏於定時回診及服藥,日前突然昏倒緊急後送到山下就診,若之前能定期追蹤更早發現異狀,就能掌握黃金醫療關鍵期。 尖石鄉是新竹縣面積最大的鄉鎮,由於山路崎嶇狹隘,醫療資源缺乏,離最近的醫院車程需時一點五到二小時,而位於後山的司馬庫斯部落,下山更需耗時三至四小時車程。 健保署與台北馬偕五日及六日在鎮西堡及泰崗長老教會,舉辦「馬偕攜手尖石,現場提供專科診療服務、癌症篩檢、預防保健、結核病X光篩檢及急救種子訓練。健保署也設置「健保行動納保服務站」協助辦理納保及保費分期;同時教導民眾下載並查詢健康存摺,落實自我健康管理。  健保署北區業務組林阿明組長隨同馬偕醫療團隊深入新光部落,關懷六十五歲患有高血壓、中風的病患,看到醫護人員及關懷員定期到宅提供居家療護及用藥指導,感到很安心。

Read More

兒少性侵防治 70故事志工加入

 花蓮慈濟醫院「性侵害防治故事志工培力」活動,吸引七十位說故事志工前來學習。(記者林有清攝)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性侵案件頻傳,防治兒少遭受性侵害的根本方法,除社會安全網的強化建置,更要儘早提供兒少完整且適當的情感教育和性教育。花蓮慈濟醫院兒少保護醫療區域整合中心昨日舉辦「跨越傷害、用愛飛翔─性侵害防治故事志工培力」活動,吸引70名說故事志工來學習。  台灣平均每日有52名兒童遭受性侵害,花蓮地區遭受性侵害被害人,據內政部2007至2014年統計,以12歲到18歲的少年最多,有1324人,其次是18到24歲有221人;而花蓮還有一個現象高於其他縣市,原住民受害的人數達1030人,高於非原住民的802人,其中有221位屬於身心障礙者。  花蓮慈濟小兒部醫師朱紹盈表示,希望讓參與學員們學習如何運用繪本與孩子共同討論性侵害防治議題,傳遞正確保護自己的概念,並從中學習如何以故事來推廣性侵防治的觀念,除要教孩子具備保護自己的能力,同時也要教大人尊重孩子為獨立的個體。 昨上午邀請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教育學系李雪菱副教授,與學員談家長親職性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執行,接著由花蓮高分檢檢察官黃怡君,針對花東地區性侵現況的實務經驗分享。 講師還有「不再沉默」作者陳潔皓與同為「蝴蝶朵朵」的共同作者徐思寧,夫妻以親身經驗分享受害者的心路歷程、教導如何聆聽創傷經驗及陪伴創傷者度過復原的過程。下午則進行繪本認識與實作討論,各組別透過腦力激盪展演預防性侵繪本內容,由專家進行實作指導與建議。  花蓮慈院副院長陳培榕表示,透過繪本教育孩子正確的性侵害觀念,可以讓他們更清楚表達不舒服的感受,這不管對大人還是小孩都很重要,可以預防性侵害的發生,為孩子打造快快樂樂長大的友善環境。

Read More

醫忙接生 來不及向父告別

 台中醫院婦產科主任陳學修,父喪期間仍堅守崗位到院工作,王姓產婦感謝陳醫師讓她順產並且擁有健康的孩子。(記者陳金龍攝)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以救人為天職的醫師,面對生死關頭,如何選擇?台中醫院婦產科主任陳學修,日前幫一名產期提早,已經破水的王姓產婦接生。過程中,得知住院的95歲老父親瀕臨最後一口氣,掙扎後仍堅守醫師崗位,等到母女均安,父親已嚥氣,他含淚告別,在父親耳邊報告:兒子盡忠職守,祝福爸爸一路好走。  行醫超過30年的台中醫院婦產科主任陳學修,是名虔誠的佛教徒,深信醫師使命就是救人救命,是份榮耀的工作,多年來參與過921地震和南亞海嘯等重大災難救災工作,從來不以為苦。上月中旬一如往常到院工作,晚間近8時,接獲一名產期提早破水的王姓產婦,過程中卻接到通知,95歲住院的老父親剩下最後一口氣,心中糾結,最後堅守崗位,完成接生工作,母女均安,才奔赴病榻,父親已經嚥氣。  陳學修含淚告別,心想父親一定會要他盡力完成工作,在父親耳邊輕聲報告,兒子盡忠職守,祝福爸爸一路好走。在場醫護人員都相當感動,產婦也連聲道謝。  陳學修指出,為父親送終,還是繼續接生,兩難之間,他選擇迎接新生命,幸好父親面容安祥的離世,讓他很安慰。守喪期間,一如往常,到醫院執行臨床醫療業務,毫不懈怠,陳學修表示,只要病人健康,就是習醫路上的最大收穫。

Read More

炸物男血便 發現大腸癌

陳姓男子接受大腸鏡篩檢,意外發現罹患大腸癌,經醫師切除10公分的大腸,男子慶幸及早發現治療。(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51歲的陳姓男子是外食族、愛吃炸物,近來有腹脹、血便問題,但不在意,認為是痔瘡出血,今年7月陪朋友做健檢,接受大腸鏡篩檢,意外發現大腸有3公分的腫瘤,切片後是零期,但腫瘤已有癌細胞,切除了10公分的大腸,他慶幸及早發現治療。  台中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腸胃科醫師王雅瑜表示,陳姓男子無明顯症狀,也無慢性病、家族史,而且不抽菸、不喝酒,但三餐外食、愛吃肉,大腸的腫瘤已經3公分,進一步惡化成大腸癌1期的機率高。  王雅瑜說,今年母親節也有女兒送媽媽來健檢當母親節禮物,結果媽媽檢出大腸有1公分腫瘤,已經是第1期大腸癌。  王雅瑜指出,院內統計平均每千人就有4人在健檢中發現腫瘤,其中以大腸癌、胃癌最多,其次甲狀腺癌、攝護腺癌與鼻咽癌次之,提醒40歲後除了國健署的4癌篩檢,最好也做抽血、腸胃鏡、腹部超音波檢查。  台中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今年擴大營運,中榮院長許惠恒表示,在優良的健檢設備之外,更全面導入室內定位系統、強化健檢環境邁向智慧管理,身兼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也提醒不要輕忽3高警訊,平時應做好衛生保健;中榮家醫部主任劉夷生也說,保持健康就要做好預防、篩檢及治療。

Read More

中風後3個月 黃金復健期

台北慈濟醫院腦神經科醫師定期關懷下轉至承作醫院的病患。(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50歲的黃小姐,前些日子突然感到身體不適、一側手腳突無力,由119護送到台北慈濟醫院急診就醫,急診醫師透過電腦斷層診斷出黃小姐有出血性腦中風,緊急會診腦神經外科醫師治療,並把握中風後的前3個月黃金復健期,恢復情況良好。  黃小姐在加護病房恢復狀況良好,移至普通病房復健,她符合急性後期之醫療整合照護模式(Post-acute Care,簡稱PAC)收案條件,在醫療團隊評估下,建議黃小姐轉到離家近又剛好是慈濟PAC承作醫院進行治療,後續在承作醫院及家人用心照護下,黃小姐進步良好,從MRS(腦中風之障礙與失能評估量表)等級4無法獨立行走日常、生活需別人幫助情況下,進步至MRS等級3需幫忙下不經協助可獨立行走。  台北慈濟醫院2015年開始執行PAC計畫,陸續與鄰近的新北仁康、北護分院、怡和、豐榮與萬華等醫院合作,提供腦中風、燒燙傷、創傷性神經損傷、脆弱性骨折、心臟衰竭、衰弱高齡等病患急性期後的照護計畫。  以腦中風為例,當病患併有肢體無力活動困難情形在度過急性期,主治醫師會照會復健科給予復健活動的協助及建議,若病患符合PAC計畫,將由醫療團隊、出院準備小組與病人及家屬共同討論,確認出院照護目標,媒合PAC承作醫院及長照服務的銜接。  為求整合性照護,當病人出院轉至PAC承作醫院後3週內,台北慈濟醫院醫療團隊含原主治醫師也會撥空會同相關的團隊同仁如營養師、出院準備護理師等前往PAC醫院作訪視追蹤,了解病人在接受高強度復健後身體適應情形,如是否出現血壓高不易控制、治療及預防中風的藥物是否該調整、復健結束後的中風回診等,與PAC醫院醫療團隊交換意見,患者不僅能在治療黃金期內獲得積極性治療,出院後更能無縫接軌,接受高品質的持續性照護。

Read More

迎戰口腔癌 歷經十餘次手術

王先生(右)分享11年抗癌歷程,鼓勵口腔癌友要樂觀面對、不要放棄。 (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65歲的魚販王先生年青時因工作應酬接觸菸酒檳榔,11年前發現口腔有腫塊,展開抗癌歷程,其間經歷十多次大小手術,台東馬偕口顎外科醫生張哲綸利用二氧化碳雷射予以清除,術後不出血也無疼痛感,也較不會影響瞼部外觀,讓王先生恢復自信,目前身體相當健朗。  王先生說,手術後傷口不明顯,他笑稱「我是口腔癌患者中最帥的一位」,至今恢復良好,每月定期回診追蹤。其實面對多次手術,也曾感到心灰意冷,一度想自我了斷,所幸在醫療團隊的鼓勵下,終於戰勝病魔,他鼓勵癌友要樂觀面對、不要放棄。  張哲綸指出,台東縣去年癌症死亡人數為六百人,其中口腔癌死亡人數54人,居惡性腫瘤第3名。台東縣男性口腔癌每10萬人口死亡率更高達44.8%,遠高於全國平均值12.1%的3.7倍,推論與台東男性抽菸吃檳榔比率高達5成相關。  張哲綸強調,有別於傳統手術,二氧化碳雷射從口腔內側進行,病變去除和化驗二合一治療,盡量不影響患者外觀,且不出血、術後不腫脹無疼痛感,也是歐美採用的新式治療法。  一旦罹患口腔癌,病患到第4期發現治療5年的存活率僅12%,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存活率相對提高,鼓勵有嚼檳榔或吸菸者每2年做1次口腔癌篩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