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性手術 女變男難度高

整形外科醫師陳錦時說明變性手術的過程。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聯合醫院為顧及尋求變性者的需求,院長張宏泰禮聘整形外科醫師陳錦時,提供「男變女」或「女變男」手術。以目前醫技水準,「男變女」可做到外觀與性快感兼具的功能,但手術費用不低,粗估60萬元;「女變男」難度更高,近百萬元跑不掉。  陳錦時表示,雖說變性手術的需求量不大,但仍要顧及這類族群的切身之痛,他們屬於脆弱的少數,唯有整形外科才能拯救變性者。  他舉例,一名當年24歲王姓個案經2年追蹤,在兩個醫學中心精神科評估,確定診斷為原發性變性慾者,透過術前檢查,這名個案適合採用高要求模式保留所有的結構,同時尋求家屬的同意。  當時王媽媽擺著臭臉陪同看診,極度不了解兒子為什麼要變性?竟還有醫師敢切除其子的命根?但完成手術後,反而促進母子間的關係,因其變性成功後,還發展異國之戀,先後交到日美等國的男友。  他強調,變性手術成功關鍵,在於精緻要求,以男變女為例,男性陰莖的背神經叢帶著龜頭的背部,形成陰蒂;男性陰莖的尿道與尿道海綿體帶著龜頭的腹部,形成假性子宮頸,加上陰莖整個剝皮,做成陰道的功能,原有的陰囊化身為陰唇。  男變女的性徵不但外型相近,在性愛時仍可享有性高潮,如同男性射精,因神經叢與龜頭統統保留,巧妙成為假的陰蒂、子宮頸、陰唇與陰道,外觀和功能兼具,是這項變性手術的高明之處。  不過,女變男的手術難度更高,麻醉時間也長,要做替代性的假陰莖,但功能僅止於外觀與排尿,無法享受真實的性快感,只能帶給女伴性歡愉。陳錦時又說,東西方變性比例亦不同,西方男變女較多,東方則是女變男較高,可能與東方較重男輕女有關。

Read More

老菸槍咳不停 檢查發現肺癌

醫師陳鈴宜建議民眾務必戒菸,並定期篩檢才能早期預防。(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53歲王姓男子是老菸槍,最近幾個月天天咳嗽,還聲音沙啞,原本以為只是小感冒,但始終無法治癒,經轉診至胸腔內科檢查,赫然發現右上肺有惡性腫瘤,且有淋巴結腫大及轉移,所幸經藥物治療後,腫瘤明顯縮小,咳嗽與聲音沙啞皆改善。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鈴宜表示,患者平時有抽菸,每日抽菸量未達1包,曾手術治療良性甲狀腺腫大,術後吞嚥時偶有喉嚨卡卡、輕微嗆咳,但並無胸悶或呼吸喘,這次因咳嗽超過1個月且聲音沙啞,自覺為感冒尚未痊癒,先到診所看診,但效果不佳,安排轉診至胸腔內科。  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上肺有顆約5公分大的腫瘤,切片病理報告確認為惡性腫瘤,且已有淋巴結腫大與其他器官遠端轉移,經評估後給予藥物治療,目前恢復良好,他也向醫師保證「以後絕對不抽菸了」。 陳鈴宜指出,根據國健署資料統計,肺癌是台灣民眾好發癌症前三名,且為台灣癌症十大死因之首,主要原因為早期肺癌大多毫無症狀,當症狀產生時,6至7成患者已屬局部晚期或有遠端器官轉移。已知肺癌的危險因子包括抽菸、廚房油煙與二手菸、家族肺癌病史、空汙、肺結核及其他慢性病、特殊職業暴露等,至於不抽菸且無家族史而罹患肺癌的人數近年來也有增加趨勢。  肺癌常見症狀包括持續咳嗽、痰中帶血或咳血、持續胸悶或胸痛、呼吸喘或出現喘鳴聲、聲音沙啞等,若轉移,可能會有淋巴腺腫大、意識改變、骨骼疼痛及黃疸,也可能出現食慾下降、體重減輕、虛弱易疲勞等。

Read More

摸到腫塊拖年餘 就醫已乳癌4期

陳姓女病患(右)積極抗癌,接受治療後如今回歸工作。她也奉勸罹乳癌婦女及早接受治療,愈晚治療付出的代價愈大。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44歲陳姓會計師事務所單身女員工4年前摸到右側乳房有小腫塊,擔心治療很恐怖;拖1年多,腫瘤破裂流血才就醫,確診為乳癌4期,腫瘤10多公分,且轉移到肺。幸好為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化療、手術加標靶藥治療,目前影像檢查已看不到癌細胞,只要3個月追蹤1次。  陳姓病患以前愛吃炸雞、薯條、鹽酥雞,得知可能罹癌時害怕面對,怕會拖累家人,拖著不就醫。她說,乖乖聽醫師的話,生活作息也做了調整,她很感謝醫師治療,讓她生活可以回歸正常,正常上班、快樂旅遊,沒有拖累別人。她的作息也改變,多吃蔬菜,自己做養生便當,也增加運動,生活品質提升。  中山附醫內分泌外科主任姚忠瑾提醒乳癌復發患者,第4期不等於末期,只要積極並定期回診治療,可將病情穩定控制,別輕易放棄。  姚忠瑾說,乳癌是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每年新增患者將突破1.5萬人。依照乳癌可分為4大類型,其中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患者占比超過6成。過去晚期乳癌原本第一線治療選項僅有荷爾蒙治療與化療,但近年醫學發現激酶抑制劑機轉抑制細胞週期,減少訊息傳遞,抑制增生與分裂,降低約一半復發風險。  姚忠瑾指出,激酶抑制劑病患沒有復發的存活期,較過去傳統抗荷爾蒙藥物的13.8個月延長27.5個月;3年半的整體存活率可達70%,大幅提升24%,對亞洲人又特別好。1個月治療費用約15萬元,10月納入健保(專案申請通過可健保給付),相對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Read More

花蓮慈濟宣導預立醫療照護

花蓮慈濟心蓮病房團隊邀民眾一起打卡拍照分享,讓更多人了解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與病主法。 (記者林有清攝)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昨日在門診大廳舉辦世界安寧日響應活動,除介紹病人自主權利法、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並當場請民眾拍照分享響應;心蓮病房主任林煌仁表示,希望喚起大眾安寧療護的正確認識,一起關心末期病人的照顧需求。  英國「Help the Hospices 」組織從2005年起,訂定每年10月第2個星期六為「世界安寧日」,目前已有超過70個國家地區共同為安寧療護發聲。今年世界安寧日主題為「緩和醫療:我的醫療,我作主」。  林煌仁指出,很多末期病人都由家屬代決定未來醫療處置,而病人依靠維生醫療維持生命,是病人、家屬所希望的嗎?若事先能由病人先做出選擇,可以化解未來可能遇到的長期照顧困境,擁有善終權利。  社工師陳盈羽表示,只要是成年且具有完全行為能力者,都可到有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醫療機構諮商,這過程需要有意願的當事人及二親等內的親屬、醫療委任代理人討論及評估,讓意願人在清醒有能力時,依自己的意願就維生醫療、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等醫療決定,選擇接受、拒絕;當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時,由醫療委任代理人代為決定;或者在一段時間內接受嘗試治療後停止。  宣導活動中,醫護人員帶來合唱表演,同時分享心蓮病房歷年來照護病人的點滴,以及幫助病人圓夢的感動故事。花蓮慈濟心蓮病房團隊也邀民眾一起透過打卡拍照分享,響應「世界安寧日」,讓更多人了解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與病人自主權立法。

Read More

高醫少奶奶 學花藝找回自信

李姓婦女(右)贈送花束給治療她的主治醫師侯明鋒。(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每年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也稱為「粉紅10月」,透過粉紅絲帶喚醒社會重視乳癌防治。高醫60名因乳癌手術而成為「少奶奶」的病友,8日身穿粉紅衣一起用花藝傳達「乳花似錦、粉愛自己」心情,希望找回自信與美麗。  58歲李姓婦女說,13年前體檢發現罹患乳癌,雖及時接受手術,但後期化療帶來的痛苦,常常「圈著月曆數日子」,想著化療何時才能結束,幸好想起小時候的興趣「手工藝」,才透過串珠、編織、拼布等手製工藝度過化療的痛苦。  在化療期間,她共做了8個拼布袋、34個串珠,讓她忘卻化療的不適感。目前已經康復的她,擔任過高醫木棉花俱樂部手工藝班的老師,幫助這群姊妹們度過罹癌的不適感。  高醫院長侯明鋒提醒婦女乳房篩檢的重要性,期待大家一起努力,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Read More

心肌梗塞大力咳嗽? 錯!

長安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陳士仁呼籲民眾勿輕信網路謠傳自救方式。(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太平報導  61歲陳先生平日偶爾會覺得胸口悶悶的、有時有喘不過氣的感覺,但他都不以為意。直到日前和朋友去爬山,爬到半山腰突然喘不過氣,感覺快要昏倒,友人趕緊幫他叫救護車,送往長安醫院急診,經檢查是右冠狀動脈下壁急性心肌梗塞,心臟血管科醫師陳士仁馬上為他做心導管置放支架,才救回一命,目前術後恢復狀況良好。  醫師呼籲民眾,有時血管阻塞至惡性心律不整或心跳停止的時間很短,與其相信網路謠傳個人急救方法的不確定性,如大力咳嗽,不如大聲呼救或想辦法引起他人注意來救助你或是叫救護車。謠傳的各種自救方式都需要在清醒的時候才有辦法嘗試。因此心肌梗塞發作時,趕快叫救護車送醫院,把握黃金12小時救治期,才是最安全的作法。

Read More

違法骨釘骨板 限期回收

食藥署品質監督管理組副組長遲蘭慧7日表示,已要求廠商回收違法骨釘骨板。 (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骨科醫材「喜維克骨釘骨板系統」未取得認證就出貨,估計逾7.4萬違法骨釘骨板流入市面,甚至已裝入人體。食藥署表示,已要求廠商於1個月內回收完成,且要在9日前繳交回收報告。  食藥署表示,違法的「喜維克骨釘骨板系統」由艾斯博公司販售,委託仕成精密科技公司製作。但仕成科技7月11日才通過GMP認證登錄,依法應在通過認證後才能生產;食藥署8月19日執行不定期稽查時發現,仕成科技有一批出廠日期為5月中~7月初的「喜維克骨釘骨板系統」,甚至有出貨紀錄,違規情形最早可追溯到1月,違法骨釘骨板合計超過7.4萬支。  依食藥署規定,藥品、醫材許可在產品安全上,需有查驗登記許可;其次是製造廠需有品質GMP認證。喜維克骨釘骨板系統合法取得查驗登記,但製造廠在還沒拿到GMP認證就先製造產品並販售。  艾斯博與仕成科技2家公司涉嫌違反藥事法,可開罰3萬~200萬元,且要在9日前完成回收並繳交報告。食藥署也會要求地方衛生局加強醫療院所端的查核。  食藥署表示,若醫師或民眾懷疑自己用到非法醫材,建議病人可回醫院跟專業醫療人員討論。至於權益受損部分,可循消保法向違法廠商求償。

Read More

隱形眼鏡不合眼 恐誤傷視力

一項隱形眼鏡認知調查發現,近8成配戴隱形眼鏡者曾買過不適用產品,還有近3成使用者會忍痛戴完。醫師表示,戴隱形眼鏡應諮詢、驗光,並試戴、追蹤,以免誤傷視力。(台灣眼視光學學會提供/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最新隱形眼鏡認知調查結果,發現8成隱眼族曾買過不適合的隱形眼鏡。且當出現眼睛乾澀、異物感重等不適的症狀時,卻僅19%看眼科、13%諮詢驗光人員進行改善。醫師提醒,隱形眼鏡有分弧度尺寸,但高達9成3隱眼族不清楚,選錯隱形眼鏡恐誤傷視力。  台灣眼視光學學會秘書長廖思婷7日公布針對500人進行的隱形眼鏡認知調查,發現近8成隱眼族都曾買過不適合自己的隱形眼鏡,選擇直接丟垃圾桶或堆放家中,花錢當冤大頭;或4成自行更換其他隱形眼鏡品牌,拿眼睛當實驗品。  隱形眼鏡不是開架彩妝品,即便相同度數、不同品牌的隱形眼鏡也有誤差,廖思婷說,配戴不適合自己的隱形眼鏡時,當下不一定會立即出現病徵,但若不解決,長期下來可能對眼睛帶來不可逆的傷害。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隱形眼鏡及角膜塑型組召集人、馬偕醫院資深眼科主治醫師鄭惠川表示,曾收治1名個案,每日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超過10小時,長久下來出現眼睛紅、視力模糊、異物感重。求助門診時,隱形眼鏡鏡片已如同吸盤一樣,擠壓角膜,導致結膜充血。  透過驗光檢查,發現其實該名個案角膜弧度較陡,並且長期配戴不適合自己角膜弧度的隱形眼鏡,而產生「過緊症候群」。事後回到門市試戴契合角膜弧度的隱形眼鏡後,再經以裂隙燈檢查鏡片服貼度,才找到合適的隱形眼鏡。  鄭惠川表示,因長期配戴不適合自己角膜弧度的隱形眼鏡,導致鏡片像吸盤一樣擠壓角膜,引發結膜充血而產生「過緊症候群」。並指出每個人的角膜弧度不同,且隱形眼鏡也有分弧度,因此提醒隱眼族應透過「隱形眼鏡星級驗光所」提供的專業驗配服務,選擇正確的隱眼,才可大幅降低不當配戴的併發症風險。  鄭惠川指出,以隱形眼鏡族的眼睛乾澀問題,可透過「問」、「驗」、「推」步驟改善,驗光人員透過了解民眾平常配戴習慣、配戴時間;驗光時使用儀器,了解眼球弧度、檢查淚液狀況,並推薦消費者選擇對淚膜友善的隱形眼鏡,久戴也能保持濕潤與舒適。  另外,眼球弧度也是常被民眾忽略的問題,鄭惠川表示,每個人眼球弧度都不同,就像身材不同、選擇不同尺寸的衣服,隱形眼鏡也有分不同弧度,戴太鬆可能鏡片滑動、產生異物感;或是太緊拔不下來,產生「過緊症候群」,就可能出現不規則散光、角膜充血、淚液無法正常交換,導致眼睛視力受到影響。

Read More

沒嗅覺老覺有怪味 慢性鼻竇炎作祟

 沒嗅覺卻老覺有怪味可能是慢性鼻竇炎作祟,醫師劉金瑞指出,透過內視鏡可以深入患者鼻竇內,針對鼻竇炎病變處進行相應治療。(記者王勗翻攝)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61歲的楊姓婦人整整1年沒有嗅覺,即使聞到刺激氣味也無反應,本不以為意,卻總覺得家中有不明臭味,察覺異狀就診才發現罹患慢性鼻竇炎。台南市立安南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劉金瑞提醒,如長期有黃鼻涕、嗅覺異常者,很有可能是慢性鼻竇炎作祟,應儘早就醫治療。  鼻竇為對稱分布在人體鼻子、眼睛周圍的空腔構造,據不同的位置,鼻竇可分成上頷竇、篩竇、額竇及蝶竇,與鼻腔共通。當病原體入侵鼻竇組織,產生一連串的發炎反應,將影響鼻竇排出分泌物及病原體的能力,且排不出的黏液跟病原體,被關在一個密閉的空腔中,也成為細菌病毒滋生繁殖的溫床,進一步損害鼻竇組織,產生鼻竇炎。  醫師劉金瑞表示,鼻竇炎可分為急性及慢性兩種,急性鼻竇炎與感冒症狀相似,可透過抗生素及緩解症狀的藥物進行治療。慢性鼻竇炎的表現相對多變,除鼻子長期阻塞、流黃鼻涕、常聞到臭味或者特殊的香氣外,也可能出現慢性咳嗽或者耳鳴等表現,多為細菌蓄積於鼻竇持續感染導致。  醫師劉金瑞強調,現鼻竇炎的手術治療以「鼻竇內視鏡微創手術」為主流,不僅在臉部外觀沒有傷口、術後恢復也快,針對病況嚴重或疏通位置困難的病患,還有的「立體定位手術導航系統」輔助,如轎車的GPS定位,鎖定患部讓醫師能夠精準治療並避開重要結構,保障患者安全。

Read More

挺思覺失調病人 奇美醫成立支持團體

奇美醫治療思覺失調症研究發現近5成隱瞞精神健康問題,成立家屬支持團體滿意度高達8成。(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罹患思覺失調症如中斷用藥或不穩定接受治療,復發率是穩定治療者的5倍,也易對腦部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奇美醫精神醫學部長林健禾表示,思覺失調症一如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只要規律用藥及早治療,病友仍可維持原有的認知與生活功能,降低復發風險。  思覺失調症是大腦當中的多巴胺失調,病友會產生幻聽或幻視,這些雖是幻覺,但對於病友而言卻十分真實,經常影響病友的情緒。例如化名貓頭鷹的32歲男子有幻聽、身體妄想、焦慮等情形,經就讀的大學轉介至奇美精神醫學部成癮防治科主任張志誠門診,確認罹患思覺失調症開始穩定用藥完成學業,於南部某醫院擔任小夜班環保員,為節省回診時間,在奇美醫建議下將口服藥改為使用長效針劑,除情緒維持平穩,感覺更能掌控生活步調。  張志誠表示,亞洲地區有7成的思覺失調症照顧者為家屬,社會對於精神疾病的汙名化,帶給家屬許多無形的壓力,長期累積的焦慮無處宣洩,不堪負荷。他研究結果有超過8成的思覺失調症病人受到烙印與差別待遇的影響,其中更有近5成隱瞞精神健康問題不被他人發現。  因此奇美醫於106年率先辦理思覺失調症家屬支持團體,結合各科醫護人員組成醫療團隊,讓家屬們不僅可在心靈上相互支持,同時也能透過專業的課程提升家屬的照護品質,至今服務人數已超過100人次,課程滿意度高達8成以上。  為響應10月10日世界心理健康日,由奇美醫聯合台灣精神醫學會、康復之友聯盟、嬌生公司楊森藥廠,從10月1~9日共同在奇美醫第2醫療大樓2樓二五空橋舉辦「還想牽著你的手」思覺失調症特展,希望透過主角思覺失調症病人小星的故事,讓病友了解自己並不孤單,仍有其他病友也在積極治療中。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