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忽胸部小硬塊 長成9公分腫瘤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54歲女子去年發現胸部有一小塊約BB彈大小硬塊,原以為是粉刺而不以為意,但胸部硬塊逐漸明顯增大。就醫檢查發現,左側乳房有約9公分的浸潤性腫瘤,確診為乳癌第2期。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表示,1期乳癌5年存活率高達96%,2期5年存活率為90%,3期5年存活率約74%。 其中,乳癌家族史是重要且確定的危險因子,沈彥君指出,有家族病史、肥胖、初經早、停經晚、高齡生產、有抽菸喝酒習慣、高油高糖飲食或長期外食等,都是危險因子。 上述案例的女兒表示,前年就有親友因乳癌而逝世,因此家人有乳癌病史其他人也要留意。 若女性有上述危險因子,建議應定期乳房檢查,包括超音波、乳房攝影及動態磁振造影等,才能掌握早期診斷的先機。 沈彥君也提到,上述女性曾做過傳統乳房攝影,當時報告結果無異常,加上檢查過程疼痛不適的陰影,導致她極度排斥再次接受乳房篩檢。這次透過乳房動態磁振造影檢查,零輻射舒適無痛的環境,是兒女成功說服她前來的關鍵。在迅速安排轉診後,確診為乳癌第2期,且幸運的淋巴尚未轉移。

Read More

癱翁腿紅腫 深部靜脈血栓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76歲陳姓老翁日前左腿莫名紅腫,確診為下肢深部靜脈血栓,經藥物治療後已改善。醫師提醒,若輕忽或發現過晚,恐產生其他併發症,甚至致命。  衛福部彰化醫院一般外科醫師李忠懷表示,老翁中風左側偏癱長期臥床,家中看護日前發現他左大腿及小腿不會痛也沒有外傷,卻莫名紅腫2個多星期,雖吃藥治療,但卻不見好轉。  李忠懷說,老翁轉至一般外科門診,檢查發現大腿深部靜脈擴張,不太能壓扁也沒有流動性,如同一灘死水,於是轉介至心臟內科,檢查後證實為下肢深部靜脈血栓。  李忠懷說,下肢深部靜脈血栓如同不定時炸彈,許多患者根本沒有症狀可循,若下肢出現紅腫熱痛,就要當心是下肢深部靜脈血栓或蜂窩組織炎。血栓在腿部不至於有生命危險,但血栓可能順著靜脈流回下腔靜脈,回到右心房及右心室,若流進肺動脈塞住肺部血管,恐造成肺栓塞甚至致命。  李忠懷表示,老年人、心臟衰竭、肥胖、長期臥床、惡性腫瘤、靜脈血栓栓塞病史或家族史、使用口服避孕藥或荷爾蒙補充、懷孕或產後時期、中風半側偏癱不良於行的人都是深部靜脈血栓高危險群。  李忠懷說,長期臥床病人或老人家無法自由活動,可請家人或看護幫忙活動四肢,可促進靜脈血液回流;一般人若無法避免長時間維持同樣的姿勢,應定時起身活動,伸展身體的肌群,降低血栓形成。

Read More

晚期肺腺癌男 抗癌逾5年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60歲男子5年前因肋膜積水至醫院檢查,竟發現已是肺腺癌晚期,當時男子深怕自己活不到明天,絕望到交代後事。所幸透過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3年多,隨後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1年多,整體抗癌時間已超過5年。目前男子生活能自理、定期運動,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衛福部統計2016年肺癌死亡人數近9000人,為10大死因之冠。隨著醫療科技進步,肺癌治療方式更加多元,存活時間也有相當大進展。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醫師陳崇裕表示,依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內臨床觀察,在第一線使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治療的病友,平均存活期至少可達3年,若再接第三代標靶藥物,可望更加延長治療時間。  另外,根據一項最新晚期EGFR基因突變肺腺癌的跨國大型研究發現,晚期肺腺癌病友若於第一線使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可先清除大部分的變異基因,待出現抗藥性後,再接力使用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超過半數病患可以持續治療近4年,較過往多出1倍以上。  陳崇裕說,根據台大雲林院內臨床觀察,目前每4名肺腺癌病友,就有1人使用口服標靶接力治療,平均使用標靶藥物的時間可達5年;更重要的是,透過標靶接力治療,不用擔心因產生抗藥性導致無藥可用的窘境。  他提醒,肺癌中以肺腺癌最為常見,肺癌早期不一定有咳血或噁心、嘔吐、久咳不癒等症狀,故有高達6成肺癌病友確診時已是晚期,目前能檢測早期肺癌的最佳工具為低劑量電腦斷層;若有家族病史、吸菸習慣及女性,建議定期篩檢。

Read More

大同醫院義賣募安寧基金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10月第2個星期六為世界安寧日,大同醫院8日舉辦安寧愛心義賣活動籌募安寧基金,義賣物品包含衣物、書籍及裝飾品等,由院長陳彥旭與新興衛生所長蕭春香敲響愛心鑼,並教導養生毛巾操,希望民眾響應健康及愛心義賣活動,共同為安寧療護籌募基金。  陳彥旭表示,安寧療護是社會文化中重視個人價值及病人權益的一種覺醒,安寧療護團隊以尊重生命的態度,對於疾病末期的病人透過疼痛控制,緩減身體上不適的症狀,陪伴病人走過人生最後旅程,並輔導家屬重新面對未來的生活,把死亡當成圓滿生命意義的功課。  陳彥旭說,適逢大同醫院邁入10週年,希望透過10周年院慶系列活動來舉辦安寧義賣宣導,能讓社區民眾正確認識「安寧療護」。  此外,義賣活動也同步宣導「預立醫療決定」,這兩項是台灣病人的尊嚴善終權利向前邁進的一大步,大同醫院自108年2月迄今預立醫療決定諮商案例已破百例,個案年齡上至8旬老翁、下至30歲年輕女性都有,更不乏夫妻、姊妹、母女等全家人共同來簽署,共同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希望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陳彥旭說,當人生走到尾聲,並不是只能被動消極地痛苦等死,舒適、尊嚴、不痛及被關愛是基本權利,希望民眾能共同支持末期臨終病人高品質的照護,提昇病人生活品質。

Read More

原料致癌物超標 壽元藥廠自主通報瑞寧下架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胃藥成分ranitidine原料藥日前傳出含有恐致癌物NDMA後,食藥署8日公布,接獲壽元藥廠通報,「壽元瑞寧25毫克/毫升注射液」原料藥檢驗未過關,共有3批號得回收。  食藥署表示,去年爆發降血壓藥含NDMA後,即參照國際標準,制定NDMA以及NDEA、NDBA等類似的不純物每日容許攝取限量標準。  自9月19日監視國際藥物安全訊息發現,知名藥廠葛蘭素史克(GSK)生產的胃藥「善胃得」主成分ranitidine,遭美國驗出含微量有致癌疑慮的不純物NDMA,即要求國內含同成分的胃藥藥品,包括口服錠、注射液等共38款,藥廠須預防性下架,待自主檢驗合格後,才能重新上架販售。  食藥署指出,壽元藥廠「瑞寧」胃藥是首件藥廠自主通報確認有NDMA超標的胃藥藥品,幸原已列入須全面預防性下架的38種胃藥產品內,因此目前市面上已無此款藥品,且屬注射液,僅在醫院內使用,一般民眾無法取得。

Read More

<醫師專欄>全球氣候變遷關係孕婦健康問題

  ■陳勝咸  「全球氣候變遷」的情形已經變得越來越嚴重,而且是值得大家關切的議題,甚至影響到人類健康,尤其是對身懷六甲的孕婦健康而言,存在更多的潛在威脅。  人類活動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暖化,也增加了極端天氣變化的許多因素,更讓人類面臨不少的生活環境難題,例如改變了降雨型態、冰山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空氣汙染等等。然而,我們居住的台灣環境又有什麼改變,這些改變是否對台灣人造成生存的威脅。  根據統計,最近一百年來,全球的溫度增加了1.4度,台灣出現大於38度高溫的情形,時有所見,且有明顯增加,大家都有感覺到越來越熱。 環境溫度增加,微生物、病媒活動力增強,提高人類罹患病媒傳染的機會,對孕婦來說,更要謹慎小心。  天氣熱會對人體造成熱傷害,熱本身也是一個「致畸原」,孕婦長期處於高溫之下,不易散熱,人體皮下微血管會擴張,心跳加速,增加出汗,血液黏滯度漸增,再加上孕婦本身血液就比較濃稠,所以更要小心,記得多喝水補充,除了避免熱過頭,還要預防中暑、熱痙攣、中風等,會直接對母胎的健康產生危害。  還有,熱會誘導發炎反應造成凝血、心、肺、腎等功能改變;此外,熱也造成了傳染病的增加,因為病媒及病原的繁殖及活動,都會因熱的環境而大增,例如登革熱等疾病的傳播。由於熱對孕婦的影響是母胎兩方面,所以特別要做好防治措施。  熱加上空氣汙染,使我們目前的居住環境受到更嚴重的威脅,除了常見的PM2.5外,煤和石油燃燒後產生的So2、NO、CO等,及揮發性有機汙染物如甲烷、氯氟烴;這些空飄汙染原進入母體,竄入胎盤對胎兒會造成傷害。高溫下,會提高「光化反應」,如臭氧會增加心肺疾病,還有細懸浮微粒對人體的危害,PM2.5只是其中之一。所以,孕婦更要注意呼吸道的防汙,避免進入空汙區,造成孕婦更多感染、過敏與中毒。面對如此大的環境變異,對於周遭不良的生活環境,只有更加小心防範。而空氣品質較好之處,絕對是孕婦居家環境的首選。  (作者/台南市大安婦幼醫院院長)

Read More

嘴唇發腫潰爛 竟是唇癌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一名年約60歲的男子,幾個月前發現嘴唇越來越腫,自行買藥膏擦拭無效,還潰爛流出分泌物。原本懷疑是荔枝椿象造成,就醫才發現他嘴唇潰爛的主因是唇癌導致。  近年3至5月是荔枝椿象猖獗時節,農作物大受影響。許多人都知道荔枝椿象會分泌毒液,被汁液噴濺到皮膚時,會造成皮膚灼熱、潰爛等。這名男子4月時覺得嘴唇麻麻的,下嘴唇有一硬塊逐漸腫脹增大,甚至潰爛並流出分泌物,他認為是附近荔枝園的荔枝椿象飛入家中,汁液不慎噴灑到嘴唇所致。  他因此自行至藥局買成藥塗擦,不過腫塊越長越大並結痂,嘗試將它摳掉,但幾天後又長出來,且持續潰爛甚至還發出異味。  拖了3個月,男子決定至衛福部南投醫院耳鼻喉科就診,經醫師吳昭寬安排切片確診為第4期唇癌。經廣泛性唇惡性腫瘤切除及雙側頸部淋巴廓清手術暨皮瓣重建後,現接受輔助性化學藥物暨放射線治療中。  吳昭寬醫示,口腔癌泛指口腔內的惡性腫瘤,包含唇、頰黏膜、舌、牙齦、口底及顎部。唇癌和一般口腔癌比較不同的地方在於和日曬有關,正因為如此下嘴唇比上嘴唇發生的機率多了8倍,研究發現罹患唇癌的民眾約有一半屬長期戶外工作者,且罹患唇癌的日後須注意有無罹患皮膚癌的可能。唇癌的發生率也和菸、酒及檳榔脫離不了關係。  醫師表示,如果出現以下症狀,要小心唇癌找上門,包括:唇部表面出現硬塊及結節,脫屑、潰瘍甚至出現惡臭組織液;唇部發現麻木感合併腫痛;唇部的活動功能出現障礙,以致構音、咀嚼或吞嚥發生異常;頸部出現增大的硬塊。提醒定期口腔癌篩檢,若出現口腔相關黏膜潰瘍持續超過2週沒有癒合,或口腔有白斑、紅斑、硬塊,不明原因出血、惡臭組織液及頸部淋巴腫大、語言或進食障礙等異常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

Read More

對抗H7N9禽流感 林口長庚找到5種抗體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H7N9禽流感病毒持續突變,並傳出感染人類致命率近4成,林口長庚研究團隊找到5個人類單株抗體,不但能對抗未突變的H7N9病毒,甚至連突變的H7N9也具有對付的能力。 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類個案,首次出現在2013年的中國大陸,至2019年初已有1,568個確診個案,其中615人死亡,致死率近4成。根據疾管署統計,台灣迄今有5名境外移入的H7N9感染個案,最近1名個案發生在2017年初。這些個案都有嚴重肺炎且都需要在加護病房治療。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黃冠穎表示,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類後,潛伏期平均約5天,可能發生發燒、咳嗽、喉嚨痛、全身痠痛等臨床症狀。重症主要臨床表現為快速進展的肺炎,以及進一步演變成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一般而言,人類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死亡率相當高,H7N9禽流感確診個案的死亡率約為30~40%。2016-2017年H7N9疫情嚴峻,不僅人類感染個案數大幅增加,疫情的地理範圍也擴大,這些流行病學資料暗示著,該H7N9病毒已發生進一步的突變。 因此,黃冠穎表示,研究團隊從過去的疫情進行研究,證實H7N9病毒已發生進一步的突變,但慶幸的是,也找到了5個人類單株抗體,不但能對抗未突變的H7N9病毒,甚至連突變的H7N9也具有對付的能力,未來或可提供研發成有效且即時的疫苗與臨床藥物。 研究成果已發表在2019年2月知名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微生物學」。

Read More

尿床 醫師建議逾6歲再治療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8歲的宥宥1週7天每天都尿床,經奇美醫兒科部診斷是原發性單一症狀尿床;經持續半年的行為及藥物治療後,逐漸改善,持續門診追蹤。主治醫師張藝馨表示,藉由尿床日記及適時就醫,可找出問題並改善。  張藝馨說,尿床是指在睡眠期間膀胱發生的無意識排尿,也是很常見的症狀。依照臨床定義,「尿床」是5、6歲的小孩,仍然持續每個月有2次或2次以上夜間尿床;或6歲以上的孩子仍持續每個月有1次或1次以上夜間尿床。  根據國內外的統計,7歲的孩子約有6~10%會尿床,而這些孩子中每年大約有15%的孩子會自行痊癒。到了國小畢業時,這些尿床的小朋友中大約還有20%仍在尿床,甚至約有0.5~1%的人超過15歲、甚至成年後,仍為尿床所困擾。  張藝馨說,排尿其實是由一連串複雜的生理活動所組成,牽涉到多種神經訊息的傳遞和肌肉的調控。膀胱是人體發育最晚成熟的器官,平均約要到6、7歲後才會有較精準控制,這也就是為什麼尿床的治療指引都建議6歲以上再開始治療的原因。  雖然有部分小朋友隨著年紀增長尿床就改善,但也有人遲遲沒有好轉,尤其是每週會尿床超過4次的小朋友。如果孩子上國小後仍然尿床,建議就醫評估。  張藝馨說,所有的尿床治療都是先從觀察孩子的日常飲水與解尿開始,找出適當的對策加以治療。認真詳實的「尿尿日記」,可以幫助醫師更快更完整的了解孩子尿床的癥結點。

Read More

台中慈濟代謝減重中心啟用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慈濟醫院代謝及減重中心8日啟用,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台中慈院院長簡守信揭牌,肯定為「重量級」病人量身打造的跨科門診空間。  代謝及減重中心占地超過360坪,兩間診間,治療室與諮詢室各一間,設置健身房。  主任李旻憲表示,根據健保署資料顯示,台灣是全世界洗腎比率最高的國家,一年醫療費用高達449億元。肥胖引發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占台灣洗腎人口大宗,尤其年輕型糖尿病人約有7成是肥胖造成,初期給予指導注意體重及代謝問題,及早防範因肥胖引起的慢性疾病,避免浪費醫療資源。  李旻憲指出,代謝及減重外科團隊累積2千多例成功減重案例,中心成立後整合包括:外科、內分泌科、中醫、精神科與睡眠呼照護等成立多科專業團隊服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