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殘暑

■蘇家立 紅磚牆滲出了溽夏的願望:一筆一劃,馳騁著馬車滿載來往行人的倉促與溼透的步伐。駕車的蟬群醞釀十多年的疲冷,終於趕上城市持續燃燒的盛宴──每一扇微敞的窗披著輕盈的水色帘幕,幕後是一張鮮豔的床。 蒙起雙眼,我將掌心託付給熾燙的牆,讓它傳頌你被夕陽偶遇的殘影。你留餘的訊息和眼前祟動的街景重疊,商店裡各式各樣的櫥窗守衛著廉價的喧囂,玻璃櫃藉透明掩護了一件件貼好標籤的物品,有個音樂盒很像他手腕纏繞的韁繩,扳開瞬間所有窗戶也關閉了,彷彿垂掛脖子不停搖晃的鈴鐺。 幾個人陸續離開馬車,他們顏色淡薄,斜視馬鞍密密麻麻的蟬蛻,默默摘下帽子致敬。你和他互看了數秒,道別前擁得很緊,靠著牆我目送你們遠行,憶起昨晚夢見的青蛙,牠被壓在枕頭底,當時門鈴大響,開門後只有一片落葉,一半在門縫內,一半指著沒黏牢的月色。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外送母子

■綠喵 在紅綠燈路口,乍見機車後座上坐個粉紅箱子,實在不足為奇。但,她除了後座的粉紅箱子外,車前所搭載的更吸引我的眼睛。 烈日把她的膚色炙得像咖啡牛奶般。許多從事外送業的人,在太陽底下曝晒得夠多夠久,通常也會擁有的那種健康膚色。她與一般外送員不同之處在於,機車踏板上放了個簡易型的兒童座椅,樣子就像張合板椅,撐開,卡進機車踏板裡;上面坐著年約二三歲的小男孩。 機車停等狀態。男孩把小腳踩上椅墊,整個人站起,靠在外送員——他媽媽的胸前。媽媽怕男孩摔出座椅外,放開握油門的右手抱扶著他。 小男孩與我對望,隨即羞澀地躲進媽媽的胸懷,又止不住好奇,伸出一隻眼來。 那張小臉沒戴口罩。可能因隨著媽媽在外奔波,任由太陽曝晒,所以沾滿塵灰;再加上被自己的小手背又塗又擦,搞得髒兮兮的。現在正對我調皮的咧嘴燦笑。我傾低眉頭以眼神招呼他,口罩裡的嘴角卻泛起一陣不捨,心想;這麼年幼就得隨大人在外風吹日晒! 紅燈等得夠久了。媽媽深怕來不及啟動,把男孩的腳抓下椅墊,輕輕拍了下小胖腿,示意他坐下。男孩再度伸出頭,看了我一眼,順從地坐下來,逕自晃起小小的腳丫。外送員媽媽熟練地催加油門,向路口超車、鑽隙,輕輕飛馳,離去。 我的心思隨他們鑽去。再拉回來時,一邊催加油門,一邊思索:生活不總是如此嗎?是辛苦或是幸福,看看別人、想想自己,知足就好。

Read More

〈中華副刊〉再憶租書店

■徐夢陽 前陣子,因為想做舊書店的研究,所以查找了不少書店的相關新聞,突然看到有間博物館的特展相當特別,展出的是租書店的變遷史。原本不起眼的租書店,是有一個與台灣歷史脈動相連的歷史,從過去到現在,是個曾經很重要的存在。我們以為,租書店會因為閱讀的人越來越少,或是有更多管道可以取得書籍而走向消失,但偶爾在街角處,都還能看見租書店的身影,雖然小小的、舊舊的,感覺人也不多,不過,它還是矗立在城市的一隅,用它的方式為自己爭取存在的機會。 當在招牌看到租書店三個字,就會連帶看到店名,以及這間店擁有什麼。有些店擁有漫畫、小說與DVD等,從單一的書籍到多角經營,那是一個過程,也是一段歷史。在過去,閱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許多書籍的文字需要接受思想檢驗,許多書籍也曾被列為不可看的禁書,就像已過世的李敖,就常說自己被禁的書友一長串。 租書店的誕生其來有自,有些人會回歸到古代的書肆,也就是書店,不過,那類型的書店往往書籍不多,畢竟官方還是藏書的最大宗,在活字印刷術還未普及之前,書籍也沒有那麼多,過往的保存技術也沒有那麼好,所以,那些古書要保存也沒那麼簡單。不過,古人喜好閱讀,同時也喜好當個藏書家,所以經常流連往返那些書市,購買書籍。到了現代,租書店的模式,乃是從書店演變而來,透過租賃的方式,而不是買斷的方式,把書籍散播出去,那些書不見得是平時會看的小說或散文等正統文學書籍,也不是經史子集。 以前我們家隔壁就開了一間租書店,是鄰居的親戚租賃他們家而開的。記得當初開設的時候,客人相當多,大家都來借言情小說,尤其是那些國、高中女生,還有家庭主婦,大家都在等待續集,或是等著前一個租書的人看完,然後就麻煩老闆幫忙留書,以便可以把系列統統看完。 我那時候也喜歡窩在租書店看漫畫,那時候一整套的漫畫,還有續集的漫畫,就只有那邊有,因為租書店的老闆我認識,所以當時看了許多不用錢的書。尤其是漫畫《少年快報》,從小本看到大本,從舊看到新,裡面有不少卡通串場,例如《七龍珠》等,統統都在這邊連載。每當在租書店,我總會捨不得離開,直到家人大聲呼喊,直到我聽見為止,我都會繼續看完,因為沒有看完會有遺憾。 回憶起那間租書店,可說是我們的青春之一,雖然開沒多久就宣告倒閉了,但還是在裡面獲得許多回憶。畢竟,能夠閱讀那麼多各式各樣的書籍,除了圖書館與書店外,就只有租書店。當時用便宜的價格就能夠借到整套書籍,那是令人驚豔的體驗,於是,走進租書店,就像走進一個夢幻旅程,帶著我們去擁有各式各樣的夢想。

Read More

〈中華副刊〉讀妳

■劉金雄 如讀詩冊 讀妳側臉的稜線 燭光燃自妳身後 讀妳的眼,鼻,唇 順著頸項以下 巒峰的意象 我的手忍不住觸摸那道 電光石火   如讀明月 那麼安靜地映照小屋旁的湖面 蕩漾著一種欲語還休 伸手入水 卻破碎成千萬個水波   如讀一幅畫 山在遠處綠著 小屋炊煙 一條小路從山那頭蜿蜒而來 我在這頭等著 暮色蒼茫 仍未見妳從路那頭緩緩走來

Read More

〈中華副刊〉雪之花

■王映涵 不喜擠人也怕塞車的爸爸帶我們前赴北海岸,經過三芝三生步道,幾年不見,陽光亮晃晃的灑下,早過櫻花的日子,不然沿著小溪拱橋那兩邊的櫻花若綻開,屆時隨風輕灑粉嫩的春光,應是別有一番雅緻;有些疏於照料的野櫻缺水也成了枯樹。倒是正好是賞桐花的日子,若沿步道許或走上好一段路,正直正午左右,開車由後邊彷彿走了捷徑,看到一些正在拍桐花的遊客。 連拍照也不愛排隊的爸爸,直皺眉的說先走,非假日還這麼多人!好在步道剛好被兩邊的樹木擋住外頭的熱氣,加上一些涼風,路邊的桐花讓我好像回到從前看海賞花的日子,只是,望著不耐等待的背影,還有媽媽溫煦的承接,我知道這才是當下。 我忘了帶手機,嚷嚷著這邊這邊,彷彿我依舊是那個愛照相的女孩。爸爸有時回頭有時繼續前行,匆促的背影,就像我追不上的看不見的那份感情。 溪水下的桐花片片,那捧花愛笑的女孩還在嗎?我試圖想抓住青春的尾巴,終究如雪之花,片片隨風隨溪,流散了一地,春泥片片。 有心人將花半擺著心形,不論高山溪邊校園,我也曾在那擺成愛心的桐花圍簇寫著2021留念當下─那個照下一瞬的此刻,不復過去的現在。 無法看見的高嶺之花。 終究明白不論在醫院與春雪相遇,我還是想念那曾經秘境中的雪之花、螢之花,穿梭記憶中,彷彿看見又不見的記憶。

Read More

〈中華副刊〉溫情貫古今

■柯漣漪 春天將過的臨行一瞥,今夜的溫度在15℃左右,我在書房展讀唐代白居易(772年3月12日~846年9月8日)的〈問劉十九〉:「綠螘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這時一股暖流從心底裡逐漸竄流全身。   台灣的寒冬和春天雖然不像北國寒冷,平地幾乎也見不到雪花片片,不過15℃左右的溫度對老人家來說的確冷颼颼。 白居易寫這首詩的年代,有人考證是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正值年富力壯的年紀,精神體力還非常好,邀請劉十九把酒寒暄是溫馨的朋友請柬。 劉十九是劉禹銅,他的堂弟是鼎鼎大名的劉禹錫。劉禹錫的〈陋室銘〉一文膾炙人口,流傳千古。 在斗室中,我回憶那年也是跟白居易同齡,那時熱中寫作,天寒夜晚時分,經常有不少文壇前輩和文友相約在西門町附近的餐廳喝酒言歡。 那些前輩有的是副刊主編和出版社老闆,至於年齡和我相仿的都是公教人員。 熱中寫作的我們,談的是文壇佚事,如果有人在報紙副刊發表文章,大家都舉杯慶祝,互相打氣。 胡老師喝了幾杯酒後,常告訴我,「寫就對了,像我這種年紀有文章在報紙副刊發表,還會高興的睡不著。」 彩虹出版社的黃老闆也在旁邊笑著附和,「我贊同胡老大的說法。」 「謝謝老師的教導。」我非常感謝胡老師從年輕時代起,就一直提攜我寫作,他是我寫作的貴人和一盞明燈。   在熱騰騰的餐廳裡喝酒聊天,酸菜銅火鍋的氤氳中,席中每個人的臉上都容光煥發,寫滿了夢想。那是網路還沒崛起的時代,是文人的黃金時光,也是文人能夠揮灑才華,容易發表文章在副刊的璀璨年代。 我想到了不同的時空,文人都有他們的知音,也能夠找到打發漫漫寒夜的方法。 如今展讀白居易的〈問劉十九〉,我發現自己曾是幸福的文人,因為我擁有過〈問劉十九〉詩中濃濃化不開的古今溫情際遇。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不存在的蟑螂

■古家榕 這日起床,貓兒在陽台上發現蟑螂。經歷一陣激烈廝殺(翻譯:三個瑟瑟發抖的人類,隔著玻璃門為貓兒搖旗吶喊),兩隻大將幸不辱命,叼起蟑屍凱旋而歸。眼見「養貓千日,終有用時」,本人除了獎勵小魚乾,也趕緊將剿蟑影片傳至家庭群組,廣傳我大貓兒將軍之威武的同時,也正式宣布萬惡蟑匪已經不存在了。 訊息傳出後沒多久,有家人在群裡回了句: 「這也是替生活增添些精彩啦!」 出乎意料地,我看著這句話,心頭略感受傷。   儘管敘事口吻詼諧,由於丈夫近期出差,清晨發現蟑螂時,母子三人抱在一起的驚恐中,更多是孤立無援的絕望。必須說,若非貓兒出爪相救(哪怕牠們本意只是在玩),當時的我,被迫對敵成熟的飛行蟑螂,又面臨孩子上學在即的壓力,腹背受敵的狀態,幾乎快哭出來。 這樣的生活,一點都不「精彩」。 如果可以,我也不想要這種精采。   有人說,每齣喜劇都有個悲情內核。很多時候,一個人之所以笑,只是因為她不想哭──而當對方已盡力用幽默去解消生活的刺痛,觀眾唯一該做的,就是陪她一起笑,而非拿出大道理提醒演員「妳還可以更樂觀。」 溫度過高的善良,反倒會讓人燙傷。   當然,能明白對方的好意:既然家裡注定會有蟑螂,不如用正面的眼光看待既存的陰暗。然而在這件事上,不會有人比我更願意往好處想了,又何必越俎代庖,替我設想「更好的」可能呢? 既然眼前的人選擇了笑,代表她已決定自行處理悲傷。因為懂得,所以無聲。就是由衷地接納那抹笑容,同時,相信對方有能力解決那些、永遠打不死的蟑螂。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主編精選〉愛心待用餐裡的義理

■林佳穎 前一陣子因為失業賦閒在家,恰好住家附近有間餐廳,善心發起了發送免費的愛心待用便當的活動,每個星期一至五,限量五十個便當,憑號碼牌領取便當,而我一時也還沒有找到新的工作,於是也加入了領取愛心待用便當的行列。 自從知道該活動以來,有發送便當的每個星期一至五,我風雨無阻地都會去該餐廳報到、排隊,也因此認識了也會一起排隊領餐的一位朋友─周女士。 周女士是位聽障人士,她的耳朵聽不到外界的任何聲音,他人欲與她溝通,若是不會手語,只能透過紙筆,我們每個星期一至五,都會到該餐廳領取待用便當,時日既久,也逐漸熟識。 這日她拿了一張DM,用紙筆問我這上面的地址要怎麼走?就在我家附近,我在我家這裡,已經居住了將近二十年,對這附近是再也熟門熟路不過,於是我也用紙筆回答她:等領完便當之後,我親自帶著她過去一趟。之後我也沒有食言,依約帶著她過去一趟,由於是小事,我也沒有特別放在心上。 數日之後的某日,我較為晚到,排得較後面,心中已經有不好的預感,但是我又不願意放棄,只好繼續排隊下去,果不其然,排了二個小時的隊,結果店家的工作人員在發放號碼牌時,第五十號號碼牌,正好發到我前面的那位,也就是我什麼都沒有,原來前面有些人不知節制地拿了多個號碼牌。 滿心失望,以為我就要空手而歸了!家中父母還在等我的便當,生氣與失望全都寫在我的臉上,這位周女士把我拉到一邊,用紙筆告訴我,她的號碼牌,願意讓給我一個。該餐廳是認號碼牌給便當,也就是她讓給我一個便當,我也向其他健全的人,拜託一個號碼牌給我,但就是沒有人願意讓給我。當我領取到一個熱騰騰的便當時,我除了再三向她道謝,差點沒對她下跪。 這件事給我的啟示是:平時平常我們要盡量善待我們週遭的人,不管再怎麼微不足道,也可能有意外接受回報的一天,就如同我壓根沒想過這位聽障朋友有朝一日會回報給我,她給我便當的大恩大德,我也會牢牢記住,希望有機會能報答她的恩情。

Read More

〈中華副刊〉拆遷了

■Ning 傳統市場拆遷了,美好的記憶也斷了… 它將踩著風,踏著陽光,撐出一片浩瀚蔚藍的晴空,彷彿要將往昔美麗的眾生相蛻變成隻隻展翅飛翔晴空萬里的雄鷹,欲飛往何處去?我起身望向市場那一方,朦朧的夜色,淡淡模糊的身影,愈來愈薄。   平常日。 天微亮,我就起早了。鄉下空氣新鮮,迎上來的是可口味。 市場離家近,所以我都會趁上班前採買。 清晨,這段時間,市場幾乎還沒什麼人,一眼望去,擺放整齊的蔬果,顯得井然有序,活蹦亂跳的魚,亮晶晶的眼珠,爭相活躍靈現,但見攤販眼神早早就緊鑼密鼓等待即將到來的客人恁般。 「早呀!」 「早!」 一聲一聲親切地問候聲音不遠方傳來,聽來格外舒爽。 想起小時候,總也是天剛亮,母親就會先到鄰居種植的葡萄田販來新摘的新鮮串串葡萄,放到塑膠框內,騎著國民機車,順著亮光,趁早趕緊湊到街上傳統市場喊賣,我跟班似地一同起前往。到了市場,告訴商家店鋪商議,便可席地舖上棉柔紙板,一一再將葡萄擺上。 「葡萄好吃,快來買!」 「新鮮剛摘的葡萄,甜度夠,又大又軟Q!」我也小聲地幫忙叫客,媽媽笑著看著我說: 「不怯生!一回生二回熟,就放心喊吧!」看到媽媽熟練地秤重論斤兩,一算就知道多少錢,咻地一手給貨一手取錢,可俐落了!此時,彼此彼落的笑談聲、問候聲,更讓人覺得傳統市場的可愛迷人處。 一眼望去,眾多的東西可以讓我揀選,羅列的商品,一一清晰可見,馬上可以判斷孰好、孰壞?從店鋪後廚剛剛出爐的點心端出,讓人一大早吃起來,那熱騰騰的食物香氣撲鼻,陣陣傳來,就彷彿進到了美食餐館、夜市。這時,我也東張望、西張望,伺機出擊。 「這菜怎麼買呀!」 「白蘿蔔剛採的!」 「還有菠菜長得有大又清脆!就算你一把十元就好。」 一會兒叫賣聲,一會兒喊買聲,整個市場活絡起來。媽媽可厲害了,嬌滴滴的紫葡萄、綠葡萄,一番說辭,總能讓顧客掏出口袋的錢,一包包地買。羞赧的我,總低個頭只能佯裝忙著拿著袋子幫忙。有時候遇到會討價還價的顧客,邊挑邊嫌,口裡念念有詞,想圖個好價錢。「剛開市!就算你這優惠價!零頭也去了。」 「會嫌的人才會買!」媽媽這樣告訴我。   是啊!阿婆賣菜,是自家種的,還帶有泥土香氣味。 阿伯ㄚ專賣蒜頭,又辣又大,曬得乾一點也不含糊,買到就賺到,真有良心。 嘴饞了,看到了二代商家,正熱騰騰擺出剛從蒸籠取出的甜點,二話不說,上前一步,遞上銅板,便讓我手裡握著小時候,媽媽常常買給我吃的花生粿,津津有味地,率性地吃起。「有媽媽味道。」內心頓時感動不已,彷彿記憶穿梭到幾十年前的場景,抬頭仰望,一抹彩光映照下來…

Read More

〈中華副刊〉母親的話

■吳鈞堯 不要去溪流 菸不要多抽 肉身,有它的日起日落   水裡頭有許多個鐘 今世前世,更深處成為手的漩渦 菸,不被腸胃吸收 無益骨骼也不能抵銷蕭索 多食蔬果、忌諱油炸 善待口舌者,更容易臣服病症   不要往人多的地方 那會遮掩面目 忘記口耳鼻舌以及法度 缺本事的人最擅於煽動 死道友不死貧道 滿天煙火中,最後離場的都是清道夫   不要怕散場、不要擔心牢記 鐐銬看似釘緊 遺忘也等在前頭 飲食七分飽、做人讓三步 常說謝謝與微笑 做人跟寫書同款 春秋史、也是人情小說   要記得穿對季節 端午以前冬衣莫收 生冷的,留在清明與我一起煨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