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藍色斷想

 ■黃克全  1.當我們認識到人性之醜,人性就有了不醜;當我們感到絕望,同時就有了希望。  2.這世界不是由豐功偉業創造的,卻是由每一個人的幸福。每一個人的幸福,是建造這個世界營壘的一塊基石。這一塊石頭雖小,卻是必要的。  3.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永遠抓不到的青鳥。那是人的不幸,但有時候卻也是人的大幸。我們唯一確定的,是要對這隻青鳥心存感激。  4.小屋、橋樑、樹葉、白雲、露珠……每一樣都是宇宙的心創造出來的,每一樣都是內在的形象。我們的心包含在這個宇宙的心裡頭,因此橋樑、小屋、白雲等等,也都出於我們的創造,也都屬於自己所有,該滿心歡喜。  5.「吻」為什麼最令人著迷?那是因為「吻」結合了精神與肉體。而眼睛(眼神)則是愛情的極致,那是因為眼睛能夠表達愛情最雅麗、最幽微的部份。

Read More

〈中華副刊〉葛綠珂第二個桂冠

 ■王岫  77歲的美國女詩人路易絲‧葛綠珂(Louise Gluck)獲得本年諾貝爾文學獎,這是2016年,美國歌手兼詩人巴布迪倫(Bob Dylan)之後,美國文學家再度獲獎;也是1993年東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之後,首度再有美國女性文學家奪下世界文學桂冠。  諾貝文學獎委員會對葛綠珂的讚語是「以顯著的詩意之聲,傳達普世個人存在之美,其詩充滿追求明淨的特色…」;國內媒體也多以葛綠珂摘下文學「桂冠」報導之。  但若說是「桂冠」,其實這已是葛綠珂第二個「桂冠」,她早已在2003—2004年擔任美國的第12任「桂冠詩人兼詩歌顧問」(Poet Laureate Consultants in Poetry),若以詩人而言,這個榮譽稱號,更符合她的身份和創作類別。  美國的桂冠詩人,其淵源是1937年由國會圖書館開始聘請著名詩人為「詩歌顧問」,以協助國會圖書館推廣詩的朗頌、閱讀等活動。1939年,詩人及作家麥克利斯(Archibald MacLeish)出任國會圖書館館長,更決定要仿照英國任命桂冠詩人的方式,每年以正式「任命」的方式(有時可連任),擔任國會圖書館的「詩歌顧問(Consultants in Poetry)」,到1985年,共有30任「詩歌顧問(Consultants in Poetry)」。  1985年,美國國會通過要像英國設置全國性「桂冠詩人」的頭銜;但由於國會圖書館每年任命的「詩歌顧問」,實已網羅美國當時的卓越詩人,乃決定由國會圖書館繼續任命新的「桂冠詩人」,而此人亦同時兼任國會圖書館的詩歌顧問。故美國現在桂冠詩人正式的名稱是「桂冠詩人兼(國會圖書館)詩歌顧問」(Poet Laureate Consultants in Poetry );從1985年開始至2020年,已有23任「桂冠詩人兼詩歌顧問」,而葛綠珂便是新成立的「桂冠詩人兼詩歌顧問」的第12任詩人。她在任內,致力推廣青年詩人的寫詩及詩作競賽,對年輕後輩及學校之詩歌提倡,協助極大。國內報導也稱她少女時期,曾罹患神經性厭食症,為療養一度中斷高中學業,也未曾正式上過大學,只參加過哥倫比亞大學舉辦的創作詩工坊。她曾師事過的詩人史坦利.庫尼茲(Stanley Kunitz),則是2000—2001年的第十任「桂冠詩人兼詩歌顧問」,而更早之前,他也是1974-1976年度的國會圖書館的詩歌顧問,所以史坦利.庫尼茲擔任過舊、新制度的「詩歌顧問」、「桂冠詩人兼詩歌顧問」各一次。  美國的桂冠詩人幾乎每年在文壇和圖書館界都引起重視,筆者在國家圖書館服務時,一見新的「桂冠詩人兼詩歌顧問」上任,便請採購圖書單位注意購買其作品。可惜國內出版界並未留意,這也是並非冷門國家(如非洲或南美國家)的葛綠珂獲得她第二個桂冠—諾貝爾文學獎後,國內出版界才發現,已出版過十四本詩集的她,其作品中譯竟然只有一本《野鳶尾》(Wild Iris),真是令人詫異;比起近年來,年年看好會得諾貝爾獎的村上春樹中譯本之多,而且幾乎每出書必有中譯,實在差距很大呢!  其實,做為經常一個以詩歌詠花草和大自然的詩人,路易絲‧葛綠珂對人類生存環境的保護,啟發更大。期望她這第二個「桂冠」頭銜,能引起國內文壇和詩壇及出版界,對她的重視。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心中的那棵樹

 ■洪金鳳  那棵樹,應該說是那棵廟前的資深老榕樹(年限已不可考),在我人生的初始階段,扮演著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即使後來小廟蓋成大廟,老榕功成身退,已不復見,但祂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已比寺廟中的神明還重要。  民國六十幾年,澎湖農村(兼漁村)的生活尚處於經濟缺乏的狀態,爸爸在漁市場工作,收入微薄,養家稍有困難,媽媽體認困境,除了種田操持家務外,還到臨近各個軍營包攬軍服回來洗滌,我和弟弟就理所當然成為洗衣、種田助手,我們放學及休假日,比上學還忙碌。  由於媽媽管教嚴格,不容我們有個人想法與自由行動,所以當媽媽所下的指令跟我觀感有所不同時,我不會當場拂逆她,只會到離家不到十公尺的廟裡合十拜拜,跟神明述說心事,然後爬到廟前老榕樹上躲藏,在靜默無擾的樹上停歇,大口呼吸,得以讓衝突鬱悶的情緒找到抒發的出口。  因為老樹無限延伸,面積不小,樹幹粗厚結實,所以在樹上或坐或躺都任我選擇,我從樹上得以俯視樹下的各種動態,還能聽到東家長西家短的耳語,而在樹下交換秘密的村民們都不自知,也未曾察覺。  偶爾我還會從樹幹倒掛,如同吊單槓一般,村裡父執輩見到此一景況,總是驚愕不已,苦口婆心對我規勸,他們訓誡的內容大約是「女孩子要乖巧賢慧、三從四德,別像個野孩子一樣不受約束,而且從樹上倒掛下來是很危險的」,危險這兩個字我有聽進去,但其他的話,我都隨風而去,因為只要老樹懂我就行了。  老榕樹隨著我的長大並沒有變得更老,依舊是樹大枝葉茂,同樣是我心裡最重要的依歸,每當我有心事或挫折時,爬到樹上和祂心靈交會一番,總會得到無法言喻的撫慰感,雖然後來小廟變大廟,整體規劃後,老榕樹已走入歷史,但在我心中,祂的地位永遠不墜。

Read More

<中華副刊>北極熊對不起

 ■廢文 北極熊對不起 請借我你的食物 不管是海豹魚蝦都行 再讓我住一住你的房子 快要融化的也行,我不貪心 也許我們能去找企鵝擠一擠當個鄰居 最後最後讓我穿一穿你訂製皮衣 讓我在你的領地 讚嘆那星空上的光景 真的最後一次了 如果沒有雪,也許 讓我請你 喝杯雪碧 對不起,北極熊。 當我開冷氣會記起你 給你溫暖的家

Read More

<中華副刊>料理自癒

 ■芝麻杏仁  在圖書館無意間看到一本書名是「料理自癒」的書,覺得很新奇,就借回家閱讀。  作者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致力於研究腦心智科學,走在身心健康與創造幸福的路上。  回想一下,看過的童話故事或奇幻電影裡,好像經常都會出現的場景,就是一座森林。我想,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大概是因為森林就是又大又複雜吧!在情緒的森林裡,可能會驚慌,各種不舒服的感覺都可能讓我們行動失了分寸,然後不小心傷到自己,也傷到別人。  首先,料理自癒點心舖裡的小動物們會說,已經坐在舖子裡面的你,先幫自己到上一杯喜歡的飲料吧!然後,帶著好奇和輕鬆的心情,一起來看看能夠帶自己走出情緒黑森林的四個步驟:一、覺察,二、暫停,三、療育調頻,四、重新啟動。  書中的最後幾頁,有許多點心製作的食譜提供讀者參考,例如:烤甜甜圈、煎鬆餅、法式薄餅……等等。記得,我們一起做料理、點心,在料理自癒點心舖裡既不是要販賣,也不是要考技術證照,我們只是想做些什麼,好好的療癒自己而已。有次,將靜下來自我療癒後的深刻感觸,寫成小小的詩。就這樣,保持覺察與好奇,敬請盡情地享受在料理自癒中吧!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相信料理可以自癒,因為我有同樣的經驗,當心情煩躁的時候,我去做甜點,專注於忙碌並且享受做甜點的過程,就可以忘卻煩惱,品嚐成品的時候,不僅僅味道甜蜜,心裡也有著極大的成就感,十分療癒。  那麼,一定要是做料理嗎?做別的事情可以嗎?答案是,當然可以。只要記得「自療」之三要素:一、要喜歡才能感受投入,二、要投入就能夠感受到變化之美,三、要能感受才能創造感動。

Read More

<中華副刊>向地鐵借來的時間

 ■程奇逢  我的朋友張家瑄,在紐約大學讀電影研究專業,後來對歷史感興趣,中英文各種版本的《世界史》,讀了幾十本。他說,這些書大部分是在地鐵中讀的。  他在紐約大學裡教書已經30多年了,「我忙極了」,也掛在他嘴邊30多年了。他每天花在地鐵上的時間大約是兩個小時,據說,這是紐約的上班族用於通勤時間的平均值。如果每天能有兩個小時來讀書,一年700個小時,700頁的書,能讀十來本了。每年年初,我立志做這樣的讀書計畫,每每落空,地鐵卻成全了張家瑄。  成立於2016年的「北美中文作家協會」匯集了100多位美加兩國的作家,他們才華橫溢,筆耕不輟,每年協會都會開兩三次新書發佈售書會,展示作家們新出版的書,討論作品,交流心得。一次開會,入口處的桌子上擺滿作家們剛剛收穫的果實,流光溢彩。我看到張宗子,坐過去與他聊天,他手裡拿著一本書,我問,剛在這裡買的?他說,自己帶來,坐地鐵時讀的,「地鐵裡不讀書,還能做什麼?」他又加了一句。  早晨上班的時間,地鐵裡的人很多,車廂在鐵軌上加速、減速、轉彎、顛簸,人要站穩不容易。一個學生模樣的年輕人,雙腿劈開抓住地板,身子緊緊靠在門上,一支胳膊抵住身體,手中握著課本,另一隻手拿著筆,在課本上寫著或在選擇題上畫圈,他努力保持平衡,全身緊張,像在較勁,他在與自己的命運較勁。  與這個學生的緊張相反,一個中年女子的雙手無比靈動,隨風起舞,又像是在表演魔術,她的雙腿上放著一台手提電腦,無論車子怎樣晃動,她的手指都能飛快地擊中只有指甲大小的鍵盤,有時打開螢幕上的圖表修改資料。趕在進入辦公室前,她是要向老闆交出報告,還是給下屬下達任務?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30多歲的白人男子,視周圍擁擠人群於無物,周圍的人視他應如是。他耳朵塞著藍牙耳機,一隻腿上擺著打開的iPhone,另一隻腿上放著一個本子,邊看嘴裡還邊哼唱著,手中拿著一支筆在本子上做著標注。  我瞥了一眼,天啊,是一個音樂總譜,數個聲部相疊,複雜的和聲同步行進,在不協和和弦與協和和弦的傾斜與穩定之間,他創造音畫的色彩,描繪背景與主題,在旁人山遠雲渺的寂默時,他心中是一個浪花追逐,洶湧澎湃的大海。  我服了他,竟把本該在象牙塔里完成的工作拿到嘈雜的地鐵裡來做。  紐約地鐵借給這些勤奮的人許多時間,而且不用還,日積月累,那是他們一生中意外收穫到的最珍貴禮物。

Read More

<中華副刊>書海

 ■鄧榮坤 近西南方的角落 有窗,站立一排書櫃 停留塵灰的書冊 滯留父親年輕過的指紋 生活被職場裁切如零碎年華 限制文字與眼眸的距離 在書堆中穿梭父親 懂得自忙碌思緒中抽離能挪用的 時間,閱讀沾染塵灰的書冊 即使孩提時讀過的童話 離開職場。書常被挪動位置 在半杯不加糖的咖啡中 午後暖燙的風緩緩走過窗前 翻閱字與陽光之間的 悠閒

Read More

<中華副刊>旅行路上感謝有你

 ■劉先昌  旅行是大部份人所愛好與企盼的。當經濟條件允許,就想到名勝古跡走走,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道出了旅遊的魅力。  自2000年退休後有了閒暇,對岸親人也頻頻招喚,於是開始了與地理、歷史課本上,似熟悉又陌生的地名與故事的印證與探訪。當踏上神州大地那一剎那,忽然有一種失真的感覺。因為兩岸隔絕太久,政治意識的差異,使得原本不可跨越的鴻溝突然變得輕而易舉,但終究是願望實現,心中興奮感超越了忐忑不安。  自此以後,以一年兩次行程走南闖北,開始探親、尋根、印證、還願之旅。回父輩家鄉有親人帶領不成問題,但也花太多時間酬酢應對,腸胃的負荷與無宴不醉的煩惱也隨之而來。這是尋根與還願,但終究是看了進步的滬上家鄉,對它的繁華與現代超出想像,感覺與故鄉一詞有很大的距離。  之後,隨自己所興開始選擇想去的地方。我的選擇多是由以往閱讀散文小說裡嚮往之地。如梁實秋雅舍小品中的北京;梅濟民東北一系列長白山夜話、哈爾濱之霧、鏡泊湖之夜與田原的松花江畔文章;張放、朱西寧所寫山東故鄉的散文小說;另一位不知名作家所寫大西南擺夷族的「三人行」---還有父母待過的雲南、四川、貴州等地都是我想探訪之地。  一位網上朋友,在我第一次搭夜車到北京,就展現無比熱忱與真誠,早餐先應我要求去吃了老北京的「豆汁」,然後將我安排在準備開業的賓館中,每日駕車載我至長城、頤和園等著名景點遊玩,了卻我對北京情懷。以後又帶我到東北吉林臨江市,拜訪他的在地朋友,由此親睹東北夏季的舒適與遼闊,鴨綠江對岸北朝鮮的神秘,又直上長白山天池如朝聖般的遊程,讓人有不虛此行之感。這種遠行程、大景點,非得熟人帶領不得要領,而朋友的付出與相陪,豐富了我的人生體驗。  一位廣西朋友,知道我想去中越邊境對我盡力相助。除提供北海家鄉住宿外,其家人更駕車陪我游珠海路「清朝升平街舊址」、銀灘、冠頭嶺盡覽早年海口貿易的興盛,與繁華落盡的遺跡。我又以北海作據點,獨自去了東興口岸,看到熱絡的中越口岸貿易,穿梭叫賣的越女小販,幾如身處越南街市中,並幾經掙扎親嚐「鴨仔蛋」,為旅程中帶來驚爆。  2015年由地圖中選定東北一處小鎮,搭兩趟飛機到達千里之遙的黑龍江,在旅途中承當地人提供資訊,先巡逡有著俄式風光的哈爾濱市,當晚一夜火車到達邊境黑河市,乘遊輪飽覽黑龍江景及遠眺俄境風光外,又見到中俄貿易關口與徒步遊大黑河島,再包車參觀璦琿紀念館與知青博物館,也造訪「這裡的黎明靜悄悄」電視劇所遺俄式木屋場景,真是知性與感性之旅,路途遠不是問題,能有心靈上的收穫一切都值得。  2016年我隻身搭往騰沖夜臥巴,結識到福建打工的年輕夫婦,他們休假返鄉探親,力邀我到農村寨住幾宿,我依約去了,看到純樸的山居生活。這段時間我觀看怒江、遊村寨見老婦纏頭,老叟披單片蓑衣抽著旱煙筒,四十年前臺灣中國電視公司製作的「怒江春暖」裡的人物造型,實情實景在這裡展現。這裡沒有污染的青山綠水與人情味溫暖了我。他們開車帶我遊孫家壩古橋、賞千年銀杏、親近龍川江、泡大塘溫泉、到中緬邊境口岸一訪、參與當地朋友的壽宴及聚會,讓我見識到中國大西南地區百姓勤奮與質樸,朋友讓我的旅行更方便與溫馨,使我流連忘返幾不忍離去。  自由旅行要有毅力體力、能適應不同環境與隨遇而安的瀟灑。深入在地觀察民俗風情,結交各地益友,也記下點滴與影像作為寫作材料,與網上朋友分享我的心得。在步入一甲子齡後的我,能以旅行寫作做為生活的依託實在幸運。能完成一趟趟遠距旅行,多有勞各地朋友的相助,我衷心的感謝他們。

Read More

<中華副刊>公車驚魂

 ■張馨尹  在疫情尚未蔓延至中美洲土地前,某個週日午後,在一處公路上的公車亭和朋友道別後,艷日催著濃沈睡意,在我坐定在公車位上後,意識瞬間迷幻,一時忘記所在何處。沈入夢鄉的身子,隨著公車或急停或奔馳,神奇忖度身軀於頓與駛間,或左或右,往前往後,完美平衡,不至於全身奉出車位外。  時間若靜止,一陣騷動擾動睡眠,隔著日曬的鐵皮公車頂,意識如罩著昏沈氣息,窒息著,朦朧著。但微開的眼眸映入的場景,立馬使我驚醒:「靠在我右側的男子手拔著右前方年輕男子的刀,表明身份的急吼:『請大家看清楚,這人是小偷,他身上有我的皮包,皮包裡有我的證件。你們快看。』」慌忙裡的清楚表白,我們都豎起了耳,卻不知如何是好。  我回神時,大家目光灼烈往我瞧,電影裡打殺動作片,就在我兩拳間廝殺。  坐在我左邊一直鎮定的女孩卻突然害怕地哭了,我定眼一動也不敢動,就怕一個移身,靠在我身邊的男子在壅擠的車道中沒站穩,拳眼間的刀就要落在我身上。  那一片刻腦中畫面空白,所以,當年輕男人突然被後方不知哪竄出的一位壯碩男子亂拳猛打哀嚎後,顯在我面前的是一張稚嫩年輕的臉龐流淌著淚珠。  年輕男子成了海上孤苦飄盪的船隻,人群的聲浪推著他往後車門行去,我的眼角最後一瞥是壯碩男子領著他的衣襟往下走,原先跩著襤褸步伐的公車,不知何時已停下,年輕男子被幾個見義勇為的男子們推下了車,大夥兒視線飄向車窗外,沒人知道故事後續。  我終於回過神,緊緊抓住自己的所有物品,決定車子一進入馬拉瓜市的第一個公車站就下車,並且不管計程車費多少,都要趕緊結束這膽戰心驚的路途。

Read More

<中華副刊>日記

 ■陳瑞玲 喜歡 和你獨處 安靜 不受打擾 喜歡 向你傾訴 隨興 毋須設防 筆尖滑過的每一頁 記錄著 青春歲月 跌宕起伏的情緒 滿載著 生活瑣碎 酸甜苦辣的滋味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