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笑盡天下可笑事

 ▉何佩梅  母親的本名是「少玲」,民國四十八年十月來台,經姨丈介紹,十一月便和父親結婚。登記身分證時彼此的陌生不難想見外,父親一時筆誤將「少」寫成「笑」,拿到證件時,母親又氣又好笑的質問,父親只有調皮的說:「生米既已煮成熟飯,就將錯就錯吧!」  這對甫認識一個月便結褵的小夫妻,婚後也沒有太多時間補談戀愛,甚至了解對方。只是為接二連三出世的兒女張羅著。父親擔任軍職,三天兩頭的移防,為人妻的「守活寡」不說,一份微薄的薪水,撐得了上半個月,下半個月就得勒緊褲帶的挨過去,一連三個月吃空心菜簡直是家常便飯。  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營養不良的情況下,不爭氣的我們更是診所的常客,日子在苦的幾乎欲哭無淚的情況下緩慢的過著。妹妹繼姐姐急性肺炎,哥哥腎臟病之後,又得了哮喘病。媽媽每天只得背著她到市區一家專門治哮喘的小兒科那兒看病,看了兩個多月後的一天,母親從診所出來時,忽然烏雲密布,雨滴大點大點的落了下來 ,母親三步併兩步的快走,怕雨水淋濕了妹妹又加重病情,只顧往前看,不料噗嗤一聲踩到香蕉皮摔個人仰馬翻,屁股碰的坐在黏濕的地上,頭也順勢往後仰之際,立刻想起背後的妹妹,強撐起身子,拚命的掙扎著……  被雨水打得七零八落的同時,不禁想起以前曾是家裡有三十幾個工人的千金小姐,如今竟落到如此下場,悲從中來本是人之常情。當母親正要落淚時,突然想起自己的名字不是有個「笑」字嗎?而且這副滑稽的模樣可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喔!竟也在對著自己傻笑三聲後,勇敢的爬了起來!  以一口勉強過得去的廣東腔國語,在人生地不熟的異鄉,茹苦含辛拉拔四個孩子長大成人,期間經歷許多不為人道的苦楚,以及生命難以承受之痛。她竟然甘之如飴的品嚐這人生百味,並且熱心助人,榮膺本社區人緣最好的「聊天會會長」,只要有她在,總是溫馨滿行囊,歡笑一籮筐!  古語謂:「笑盡天下可笑事,容得古今難容人。」據媽媽說以前是多愁善感的個性,不知是否真的「人如其名」而一改本來的面貌,或許真有此一說。但我更相信:勇敢,樂觀,凡事往光明面看,往往能扭轉乾坤,改變命運,獲得大家的敬重!

Read More

<中華副刊>壁虎

 ■黃建華 那些暗戀蘊藏著日影 躲藏在妳無法思念的角落 喜愛有光的牆壁 拙於隱藏自己 夜間爬行的試圖捉摸不定 隨著妳的身影沿著樓梯一路爬上屋頂 一直在高處俯瞰 清楚看見妳在人間的掙扎 停望,思考,快樂悲傷 但暗戀旁若無人 我害怕妳知道自己存在的目的 不願驚動妳的善良和同情 即使斷尾求生也在所不惜 或許妳永遠不會注意我的出現 我們原來並不在同一個維度空間 帶著黑夜黏液的身世 有光就有曾路過的痕跡 有些拒絕無從問起 不敢與妳擺放一起 或許妳不會相信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一個父親的祝福

 ■寄三平  兒子最高學府碩士畢業後,憑著一股拼勁,最後通過國家高等考試,取得公務員資格,順利進入政府單位服務。  本以為他從此朝九晚五,可以過著一面服務國家人群,一面做著自己真心喜歡的事。但人間事永遠無法預料,想望和事實往往乖逆,更別說橫逆襲來了。都說公務員是「米蟲」,其實不然。  以兒子服務的單位為例,別說準時下班不可能,常常是事情一堆做不完,公文堆積如小山,加班到晚上九、十點是家常便飯。假日時有時主管一通電郵打來,也得銷假緊急加班,更別論深夜不期而來的「賴」指示了。  兒子所預期的朝九晚五的日子,並沒有真的到來,心情本就不好;又一再聽到親朋間對所謂「米蟲」的批評和指指點點,心中更是忿忿難平。  兒子是個有責任心的人,任事細心勇於負責。對他來說,做事容易做人難,單位裡人少事繁,他因為單身,體恤和幫忙有家眷的同仁,曾經有過一天主協辦逾九十件公文的驚人紀錄,看得我瞠目結舌。  年輕時我也曾是國營事業人員,對政府層級等工作不算陌生,但是這樣的數量,讓我心生恐懼,不會出紕漏嗎?  這陣子他心情煩躁,常有不如歸去的感覺,更放話「哪一天我突然辭職不幹了,希望你們不要意外。」做為父母,聽了這樣的告白,能說什麼呢?他的媽媽說,真的不喜歡,就離職吧。  雖然口頭上我也這麼說,但回想自己的職場生涯,難道就沒歷經過橫逆嗎?「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我總以為,勇往直前才是男兒本色。  兒子說,他不怕事多,怕的是進看守所;他說公文如此繁多,如何細心思考及規劃?只要稍有不慎,屆時不僅無功可言,甚且還要受累。「有功都是長官領導有方,過錯都是部屬執行不力。」公職十幾年,這點我能深深體會。  如今的世界,人手一機,走到哪說到哪,行到哪看到哪。  回想當年我局規劃的大哥大藍圖,經歷過的艱困險途,可說是蓽路藍縷,斑斑血跡,哪裡是一言可盡的。  曾聞某大學班長,為人方正不阿、專業出類拔粹、心思更是嚴謹細密,正是此事規劃者,其人每日兢兢業業、分分秒秒,無時不以為國建設為念。誰知因利益牽扯太大,有委員極思分一杯羹,竟誣陷他圖利合作廠商,班長為此無端被拘押於拘留所,一夜白頭。事經多年纏訟,最後雖還他清白,但傷害已經造成,國營事業人員資格已被剝奪。  想及此事,真是「時也。命也。運也。」我不免也開始為兒子擔憂起來。  前些時日讀到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日子裡需要鎮靜;/  ……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我特地把它抄寫下來送給兒子,這個世界,萬事萬物,自己能夠掌握的,真的很少很少。  麥克阿瑟〈為兒祈禱文〉其中有一段說:主啊!/請賜給他充分的幽默感,以免過於嚴肅;/請賜給他謙虛,/使他永遠記得,/真正的偉大是單純。  孟夫子說「不恃橫逆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兒子啊,做爸爸的別無他法,只能援引偉大人物的話,安慰鼓勵你「盡其在我」「功不唐捐」了。  我只祈禱你快樂、平安、健康,並樂於助人。

Read More

<中華副刊>華人作家的英文小說

 ■程奇逢  移民文學是近年來談論得比較多的一個話題,它主要是新移民用母語寫的在移民國家中的生活經歷及對故國的回憶與眷念。也有用所在國的語言寫的,它需要面臨更大的挑戰,除了要有對新語言地道純淨的表達能力外,還需跨越兩種文化溝通上的障礙,讓目的語讀者接受和喜愛。  1953年英國賀蓋斯出版社(The Hogarth Press)出版凌叔華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古韻》。《古韻》從創作到出版經過十幾年的時間,更加令人矚目的是,凌叔華與弗吉尼亞‧沃爾夫及布魯姆斯伯裡團體的聯繫及精神上的交往。  讓凌叔華和遠在千里之外的倫敦文學藝術精英組織扯上關係的是一個英國年輕人朱利安‧貝爾。他的畫家媽媽范尼莎‧貝爾和小說家姨媽弗吉尼亞‧沃爾夫是布魯姆斯伯裡團體的核心人物。  朱利安在1935年7月到武漢大學教書,他深受布魯姆斯伯裡團體超前脫俗、放蕩不羈、無限激情的影響,最想去的兩個國家就是正處在革命和動亂中的中國和西班牙。1935年11月,他來到武漢大學三個多月後,在給母親的信中就敘述了和他和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陳西瀅的太太凌叔華的愛戀,很快兩人就產生了不倫之戀,凌叔華比她大八歲,但是,朱利安對此並沒有障礙,而凌叔華也毫不猶豫地跳進了這場愛的烈火之中。後來朱利安在西班牙內戰中戰死,凌叔華又回到陳西瀅的身邊。  通過朱利安凌叔華和弗吉尼亞有了書信來往,至今有6封弗吉尼亞的信存世。弗吉尼亞對東方文明充滿浪漫的想象,凌叔華的傾訴也讓弗吉尼亞感同身受。弗吉尼亞給凌叔華的信中寫到:「你的生活非常有趣,你是否可以用英文寫下你的生活實錄。」還說:「你就把它寫下來,簡簡單單,一五一十。」所以有一種說法,《古韻》的寫作源於弗吉尼亞的建議。  實際上,上世紀二十年中期至三十年代中期,凌叔華已經寫出版好幾部小說集。魯迅這樣評價:「大抵很謹慎,適可而止地處理她面臨的困境。」然而在與朱利安共同翻譯她小說的過程中,凌叔華真切地感受到中西文化和審美的巨大差異,進而有意識地進行心理換位與視角調整,尋找與陌生世界的聯繫。  1946年,陳西瀅被民國政府委任為駐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中國代表,凌叔華移居歐洲,這時,維吉尼亞已經去世六年,但是凌叔華和布魯姆斯伯裡團體的其他成員重新建立了聯繫,繼續完成《古韻》的寫作。  承載了凌叔華童年記憶和中國體驗的《古韻》是她藉助於跨文化的眼光,對自我和曾經置身的文化回顧與反思中,重構了自我,並把它當成全人類的一部分。1989年凌叔華回國,第二年在北京去世。  《古韻》出版後,英國讀書協會(Book Society)評它為當年最暢銷著作,《星期天泰晤士報》撰文加以介紹,這比哈金1999年獲美國國家圖書獎,早了差不多半個世紀。

Read More

<中華副刊>蛻變

 ■郭復升  「人大十八變」,照理說如此,但凡事總有例外,曾經的大學室友就是。  我和他是國小三、四年級的同班同學,他年紀小我幾個月,天生捲毛,頭髮無論怎麼梳理都會翹起一、兩根,加上不修邊幅的個性,座位沒有一天乾淨,所以老是自帶頹廢的氣息。過了幾年,緣分的驅使,他碰巧和我考上同所大學,且學系四個班級中又正好同班。雖然對彼此的印象早已模糊,不過至少比生面孔熟悉,便一起合租雅房。  起初以為過那麼多年,他肯定已從邋遢的行列中畢業,如同我改掉抖腳的不良習慣一樣。可惜沒有,大學的他和過去的差別只在身形,不愛乾淨的本性依舊。好險居住地空間夠大,他那頭的垃圾無法侵犯到我的領域,房內整齊與凌亂的界線分明。還好,亂歸亂,沒飄出臭味,沒引來蟑螂,我內心逕自慶幸。  一轉眼四年,除了上述缺點,他倒是沒其他特別值得一提之處。唯唯諾諾、成績普通、喜歡雞腿勝過排骨等,真的沒什麼好說的。畢業後我們各奔東西,我繼續升學,他直接當兵。再次見面大概是在他剛當完兵沒多久的事,是個同學間的小型聚會,地點在桃園火車站前站。第一眼並沒有認出他,而是他率先揮手,我才意識到是他,不是忘了長相,是神態丕變。飯局裡他十分有主見,懂得控制場面,什麼時候談近況,什麼時候說笑話緩和氣氛拿捏得恰到好處。  吃完,他整齊地排好餐具,坐在位置上有種令人肅然起敬的氣勢。規矩、談吐、應對進退和以前截然不同。他究竟經歷了什麼?聚會聊的話題開始圍繞這個。準時是軍中的基礎,起床後整理好自己的床鋪一點都不能馬虎,遵守紀律更是鐵則。聽到這兒,不禁有些興奮,進修的緣故,年紀較長的我還沒體驗過當兵的滋味。服完兵役的我將會有多大的改變?等待時間給我答案。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們與「智慧」的距離

 ■伍華英  生活中一向視為日常的開電視、看手機、滑平版,沒想到只因數據機故障就全部停擺,更不可思議的是,我和外子竟然因而失落、焦慮、茫然不知所措,原來,我們也不過是個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科技白癡啊!  電視MOD打不開,只好打電話找客服,忙線的那一頭好不容易接上了,跟著指令找數據機、機上盒的開關,反覆測試,依然沒動靜,只好請客服派人到府維修,不過,客服說,週六人力吃緊,週日又停班,可能得排到下週一。電視不看還可以,可是手機無法連線那可就難以忍受了,我們一再懇求儘快安排,那一晚,沒得看「Line」,真是百無聊賴。  第二天,我們想自己試試,看會不會有奇蹟發生。對線路外行的我們看到這麼多插孔、按鈕,哪些該拔、哪些該裝,一點概念都沒有,只好再去電客服,心急地催她趕快派人過來。也許是被我們「盧」的,終於救星來了,三兩下就把電視MOD接通了,可是,我的手機、平版還是連不到Wifi呀!弄了半天,原來,我們按錯開關,把「分享器」給reset掉,得重新設定,好心的工程人員額外為我們服務,讓Wifi恢復正常。  謝過維修人員,可是問題又來了,之前兒子回來為我們裝設的智慧家電裝置,這下子因Wifi重設,也跟著全「廢」了,難得兒子的孝心,我們也用得習慣,如果這時他在家該有多好!  不能忍受片刻無「智慧」,我撥通電話向遠在南部的兒子求救,拜科技之賜,兒子用視訊一步一步教我們如何設定、如何開啟,當「嘿!google」重新發聲,我興奮地跟電話那頭的兒子說「thank you」,相信他也感受到我們的零距離。  不久,看到兒子在臉書上有感而發地說:「雖然對我們這一輩來說,只是一個簡單的遠端視訊,但在聽筒中聽到家人啟動智慧家庭裝置後,那種新奇又喜悅的開心語調,心裡就是感動!」我也迫不及待回應他:「謝謝你的即時救援,有你真好!」  雖然我不懂智慧家電,卻能享受智慧家電的便利,未嘗不是一種幸福。然而,如果身邊真的只剩下AI陪伴到終老,那又是何等淒涼。所以,兒子的感動應該是在遠方能聽見家人的聲音,而我的開心也因為兒子就像在身邊呀!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需要口罩

 ■琹涵  那天清晨五點,我散步經過住家附近的美廉社,發現門口有人在排隊,覺得奇怪。  近中午時看新聞,赫然發現,那天全台的美廉社一共釋出五萬盒口罩,居然短短八分鐘,全數賣完。新冠肺炎疫情顯然並未終止,更怕它捲土重來,疫情再起。  幾天以後,我的學生在電話裡問我:「老師需要口罩嗎?」他是開業醫生,或許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取得口罩。我當時居然跟他說不需要吧。事後想想,那是因為我從來不曾自己排隊買過口罩,口罩都是家人買來給我用,不曾經歷切身之痛,印象沒有那麼深。台北是個都會區,人口密集,口罩比任何一個都市都更有緊迫性的需要。尤其,疫情不知何時可以完全過去,更讓人心惶惶。為此,口罩更成為必須儲備的物品。  只好再去跟我的學生說:「老師需要口罩。」  後來他飛快寄了四盒口罩來,說:「給老師應急用。」  真是太感謝了。  近半年來,口罩成了日常生活中極熱門的議題。一罩難求,曾經是人們最大的煩憂。  我的好朋友在台北市某知名女中教書多年,直到50歲退休。  為什麼50歲就退休呢?不嫌有些太早嗎?那是因為教書勞心勞力,太過辛苦,實在無法再支撐了。我的很多同事退休以後忙著看醫生,修補身體,也有不少人因病過世,多麼讓人感傷。  好朋友的書一直教得非常好,很得學生們的愛戴。有一次,我在部落格上閒逛,格海浩瀚,沒有邊際。我東張西望,居然到她的學生在寫她,她跟學生說她做過的一個夢。平日從來不愛運動的老師居然在夢裡成為俠女,大大顛覆了學生心目中溫柔端莊的的形象,還武功高強,招式頗多……是因為落差太大,這件陳年往事才被記得的嗎?總之,字裡行間多的是懷念。  今年,因為疫情緊繃的關係,大家瘋搶口罩,排隊,簡直成了全民運動。台北市尤其嚴重,剛開始時,要排隊4個小時,後來稍有改善,還是要排。  好朋友跟我說:「我的極限是只能排一個半小時,如果超過,只好放棄。」  實在是年歲大了,體力不濟,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往日她教過的學生知道了,自願去幫她買口罩,買了四盒,危機總算暫時得以解除,或許可以好一段日子高枕無憂。  「有事,弟子服其勞」,居然還是真的,多麼令人感動。  年少時我曾讀過東坡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首其一〉: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說的是:黑雲像打翻了墨汁似的翻滾而來,目前還沒有把山遮住,白色的雨點就如珍珠般,胡亂蹦跳的進入船中。捲地而來的大風忽然把驟雨吹散,望湖樓下的湖水又如同藍天一般平靜無波。  原本是寫夏天的西湖,忽而陰,忽而晴,忽而風,忽而雨,千姿百態。想人生的際遇又何嘗不是難以臆測?這次的疫情曾席捲全世界,會不會也像是一時的黑雲翻墨,最終是忽吹散?但願如此……  想到我們當初大學剛畢業去教書,也才二十一二歲,青春正盛,誰也想不到當黃昏臨近時,往日課堂上的學生們早已長大,甚至可以回過頭來幫老師的忙了。  人生中曾經結過得好緣,到後來,居然都給了我們最美的回報。

Read More

<中華副刊>後續

■靈歌 複寫你 刨得薄薄的唇語 低迴線香,與浪共舞 如卷軸收掛之間 流出整座海的譯文 船上的燈號 與黑夜辯證得多麼璀璨 旗語太繁體 不如海鳥簡單 烏雲張成帆 月光幽靈船 珍珠羅列的島上 我們都有刺痛的沙 不善於海陸轉換的吐納 漂流、顛躓、搖晃 所有酒杯 都深懷醉意 如同鐵軌捲舌 結巴一節一節的車廂 有時逆風前行 為了刮亮情緒 相聚時鈍 分手銳利 站與站面壁 路與路跳傘 以為動靜 只是不定後舉棋 把光推出去,留下暗影 正反聚離 不再後續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夢把玫瑰花的刺舔食乾淨

 ■黃士洲 熟透的星群掉滿眼睛 窗耽上了月亮的享樂 暗光鳥輕易地把耳朵高舉 報復性的舊人操課酒瓶做仰臥起坐 時間的亡魂在海馬迴蜂擁上岸 夜色是餌 在記憶的高緯度水域 釣出這尾依靠枕頭內儲存相思的脂肪 過活的,座頭鯨

Read More

<中華副刊>靜夜書

 ■吳芳銘  我喜好讀書,尤其在靜夜。讀書貪夜靜,沐浴洗身淨,焚香養心清。古人讀書有儀式,除傳達對書本和知識的敬畏外,覓得生活閒適與恬淡及人生志趣的一番韻味。  讀書,讀我,也讀世界。德國哲人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說:「閱讀給我更多的憩息,引導我漫步在別人的思想與靈魂中。」書卷助益開拓視野,打開眼界,滋潤生命的成長。  一卷在手,如師亦友陪伴,故事、地理、思想、味道、藝文……字裡行間是世間的大千世界,圖畫卷中有奧祕玄機,探知人心、世情、寰宇、宇宙的未知,深覺意趣盎然。  我喜與躲藏在書裡的靈魂對話,已成日常,觀看不同的人生,看山的盡頭、海的角落隱密了什麼,看肢體的語言辨察心思的深處。埋首案牘,你會發現,在世上只半日,書中萬帆已過千年,經過耕讀洗禮,你已不再是幾個時辰的你。  愛上讀書可觸摸書者心靈關懷和溫度的感覺,聆聽智者心語,感受賢者明達,在困頓中思索人生方向與志趣,清神醒腦,解慰孤獨,了悟及昇華自己。  夜讀放下白天紛繁雜紊思緒的亂心,在盡收眼底的文字,於心靈深處尋求與靈魂的共鳴,再得胸藏翰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  喜愛陸游「青燈有味似兒時」的況味,青燈有意,猶是兒時伴我讀書,直指夜讀的樂趣。「數間茅屋閒臨水,一盞秋燈夜讀書。」從唐朝詩豪劉禹錫的詩句中想像,靜謐的夜晚閱讀,沉靜那股帶勁騷動的心,再沉浸融入書中的浩瀚世界,喜讀酣暢、思得透徹之際,如似一匹駿馬在廣袤無垠的原野上縱情馳騁。  而孤燈的閱讀像是虔誠的洗禮,心靈如沐浴,讓思想的階梯再上一級,減少人生行走的彎路。夜讀的深思啟發,總是日間做人做事的路線參考圖,循著座標前進;有時創新思路,人生意外的發現,也是旅程走心的樂趣。  書是精神糧食,夜讀如品香,濃醇益發,心醉神怡。林語堂曾說:「在風雪之夜,靠爐圍坐,佳茗一壺,淡巴菰一盒,哲學經濟詩文,史藉十數本狼藉橫陳於沙發之上,然後隨意所之,取而讀之,這才得了讀書的興味」。  季羨林也描繪了古人讀書的趣味:首是「紅袖添香夜讀書」,知己相伴挑燈夜讀,令人艷羨。次為「綠滿窗前草不除」,沈醉書中忘了流年和季節更替,猶如山中無歲月,窗外已是綠草茵茵卻渾然不知。忘我忘物的讀書境界,令人敬佩。三是「雪夜閉門讀禁書」,大雪紛紛,天寒地凍靜寂一人讀禁書,有其獨妙深隱其中,不足與外人道。  原來「有書方有覺,無書不成眠」,常拾書香文字作伴,心田陽光,得墨香溫夢好眠。每天臨睡仍要閱讀的慣性,不讀好像今天有事未竟畢,萬籟俱寂時拾書靜讀,讀三國豪氣回蕩,讀馬奎斯魔幻寫實,讀莎士比亞熱淚奪眶,還有《小王子》帶來的情感謳歌。是以,閱讀建構人生的寬度、深度和高度,哲理盡在其中。  性嗜獨自孤燈夜讀書的氛圍。一人靜思,一燈如豆,一卷在手,人、燈與書相伴,是一幅對影成三人的自在,書為濾心去雜念,燈映我心自清明,人心與空間自有清境,和煦愜意自得樂。  於是我明白,喜讀不是為稻粱謀名,只當作一味心靈的慰藉雞湯和精神的寄託釋懷。當人生過盡千帆皆不是,尋得餘暉脈脈水悠悠,而自得自適,心安理得,足矣。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