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拾穗

 ■馮國豪  從小到大最怕碰到繪畫課,只要畫圖我就顯得肢障,雖然繪畫不怎麼樣,但是喜歡看畫,西洋畫我最喜歡林布蘭和米勒。去年從大學教職退休後買了一塊小農地,本想享受簡單的耕讀生活,沒想到下田幾天光是割草翻土,就弄得渾身腰痠背疼,每每從農地回到家中休息,想到米勒名畫「拾穗」和「晚禱」,彷彿能感受到「拾穗」中窮苦人家在傍晚去撿拾田裡收割後留下的麥穗。  年輕時看到這幅畫只覺得它栩栩如生非常寫實,少了些感動;年紀稍大接觸社會主義和馬克思的書籍,感受到社會階級的不平等不公平,看這幅畫時,多了些憤慨;直到退休後,接觸到田裡工作,才真正感受到農民和過去中下階層的辛苦,體會到這幅畫的真實感。  「拾穗」裡中世紀的農民辛苦一年種植的農作繳交地租後,還不足以讓家人溫飽,農婦們只好彎著腰撿拾田裡剩下細小的麥穗,幫忙家裡多留下一些糧食,說真的這只有種過田的人才知道有多辛酸,彎著腰撿拾田裡的麥穗一兩小時就腰痠背疼,但為了溫飽只好辛苦撿拾。  我沒有「拾穗」的經驗,但因為種植花生的關係而有類似經驗。我們是小農沒有花生的採收機器,只有一鏟一鏟的挖,把土裡的花生挖出來,有時沒有完全挖乾淨,收成之後還要到田裡撿拾剩下的花生。當頂著大太陽,彎著腰撿拾剩下的花生,半小時就汗流浹背,衣服乾了留下一層薄薄的鹽,這不禁讓我想到米勒這幅畫。  只是我這種「業餘農夫」而言還是幸福的,盡管每天一大早要到田裡鋤草、種植、澆水,但相較於米勒的年代,我們累了就可以躲在冷氣房休息,倦了可以泡個熱水澡,耕作有簡單的農具協助。而最大的差別是當年的農夫如果收成不好,可能一家人就要挨餓,而業餘農夫即使面對不怎麼樣的收成,還有退休金足以養老。  仔細看「拾穗」裡的三位農婦臉龐是模糊不明顯的,其中一位站立的婦女嚕出半邊臉,是黝黑而沒有任何表情的,我常想當時她們的心情究竟是怎樣?我想當面臨經常挨餓,撿拾的麥穗不知道能維持家人多久的生活,臉上應該是愁苦的,可是當這樣的生活是經常性的日復一日的,愁苦的臉也已經習以為常時,應該也就會「面無表情」了。難怪漢寶德會說:「過去大家過窮日子衣食不足以溫飽,知識份子追求精神生活上的滿足,實在無法在現實生活中貪求美感。他們確實有必要創造虛幻的美感」。米勒是否也在創造一種虛幻的美感呢?只是他更能反映當時農民對現實的無奈吧!  當農夫經過了半年了,除了珍惜田裡種植出的蔬果米糧外,現在到市場裡,總忍不住想到農民的辛勤,如同米勒在拾穗裡所傳遞農民無聲的悲嘆。以往買菜時習慣殺價,現在總想到「拾穗」裡的景象,殺價時也客氣多了。

Read More

<中華副刊>阿勃勒

 ■閻瑞華  自從誕生一位小傢伙於世上,她的心沒有一天真正安息。下午在NlCU外面等候,她已忘了小傢伙何時照完X光,又回到NlCU裡。  她卻記得許多人影從眼前閃過,速度之快卻和心鐘滴答聲連接不上;遠方有位小男孩墊腳尖走入她心中,那位滿臉焦急的母親詢問護理人員種種。  她也記得和C小姐談及過往,C沉穩地說,至少現在都平安了。她收下這份友人情誼好壓下諸多不確定的未來。  她還記得另一位N太太帶她去公園仰頭觀賞阿勃勒,向她敘述帶兒子來此如何拍照等等。她表示手機沒電無法拍照,「沒關係,我拍完Line給妳。」  N敘述茂盛的阿勃勒會隨風散落一地秀氣,與黃金風鈴木不同感受。然後N看見對面補習班用蜜袋鼯吸引學生,盛情述說、介紹,彷彿那是N的寵物。她笑道,以後要多跟N學習。  到家後,她見Line中的阿勃勒照片,回想兩位友人之語,心也跟著阿勃勒散落的靜謐。她深信小傢伙會一直平安健康的。

Read More

<中華副刊>時間故事

 ■汪啟疆  ‧守護者 病房談話的母女 漸漸融為一個人。 她倆共有的兒子與弟弟 留在黎明臥床內。 這三張臉疊一起 燈光時間更矇矓了 昨天今天此刻全然融為一人 蜜蜂營營於自己蜂房 響著矇矓語言熟悉迴音 愛是亙久忍耐以及 等待與陪伴的病房早晨。 ‧吃馬鈴薯的人 女兒遞來燙咖啡 揣了坐在床頭輪椅上,我 啜起日子不喻而知的苦澀。 燙與苦澀中,想到梵谷所畫 吃馬鈴薯的人。男女都在感謝 黑暗微光內那盆馬鈴薯。 道理就是吃著、活下去;活 得好些。飲著黑咖啡 叫自己身軀熱起來。 兒子臉在夢什麼?一o一病床 靈魂在採收手裏的馬鈴薯嗎 包括夢魘和人們的是是非非 一家子故事持續的禱告依持。 ‧咖啡 燙熱、人生道理就在 一杯好咖啡的黑色體溫。 黑有濃烈的香 黑瞳孔朝夜凝視。 女兒在弟弟病床 給我這牌子的LANA說 要夢境寬暢……。

Read More

<中華副刊>聆聽黃昏的聲音

 ▉胡淑娟 向晚時分,窗前 伊人為妳 細心地梳理 最後一抹餘暉 奈何留不住 妳的纖纖髮絲 如同妳生命的涓滴 正流失的聲音 搖晃著的日影秋光 燃為霞之火焰 之後拖曳 寂滅,成灰燼

Read More

<中華副刊>人間大書房

 ■黃素華  對個遊子而言,只要能讀書的地方就是我的書房。餐盤收拾後的長桌,擺上筆記型電腦和書籍,搖身一變即是書桌。面對斗室唯一的落地窗,小葉欖仁嫩綠新葉映照明窗,我彷若擁有超現實的靈魂了。  書店,是我溫潤人文氣息的另種精神糧倉。坐在倚窗的木椅上,就著藍天一角、綠蔭兩行,走進書裡,頓時風行雲散,以書遮止了人生多少的風雨,療癒了無數曲折的艱難,一種有如魏晉手帖的慢世,搖曳了滿心的春柔!當年的青青子衿或已銜書他飛,但在回首時,曾駐足過的書店定是來時路上難忘的書房。  圖書館是一扇連結其他城市的窗,一道伸向古今的長廊。琳瑯滿目的報章雜誌,我化作八爪章魚、老鷹犀利目,盡情汲取最新的訊息與知識,靜心尋寶,冶之煉之,點點滴滴地陶鑄對世事的真知灼見。尤其暑熱時,這個適溫的空間真是我的最佳書房。  雲光徘徊的山林是我最芳芬的書房。懂得享用者都可從這無盡藏的江上清風和山間明月取之不竭︰閱讀變化多端的大自然,體悟變和不變之間的哲理;諦聽天籟的簡樸,濃烈的悲傷就在清風裡稀釋;俯仰青天淡雲、沁吟水湄山氣,得到寬容的舒坦。  所有從書本、大自然領取的道理和體會,都得經過社會的洗禮和驗證。若就沈從文說的:「社會是一本最大的書。」那紅塵就是一座最大的書房了!能在偌大的書房讀透這千奇百怪、錯綜複雜、悲歡離合的大書,在善惡夾縫裡,從容優雅地讀出人性的美,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但我天天在這間大書房裡啃這本大書呢!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一年

 ■橋下船槳  駛入村莊以前,得先騎過一片茂密雜林,即使中央有條人車踏出的小徑,不知名的花草依舊淹滅大半車身,路凹凸不平,車身也連帶躁動不安,幸好是慢活的季節,秋光鑽入樹葉空隙,點點散落衣上,那是不同夏日,帶股迷人羞赧,偶爾,沁入一陣幽微冰涼,不久前的交接前夕,屆臨退休的前輩大哥急切壓低了嗓:「我是看你年紀小才說,那裡傳聞很多,要是你真遇到,袂使看它們,知影毋?」  騎過這段後,路便平坦許多,投遞到這的信多半飄股獨居的味,繳費單和定期高齡者免費健檢通知外,那些編排吸睛,和家庭有關的量販店廣告,或是年輕人的信用卡催繳通知,與這絕緣,古宅比鄰,大半只剩空殼,一些堆積陳年舊物,一些從前經營男性理髮、檳榔店的招牌掛著沒拆,少數幾戶住人的,泰半也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等待,是這的共同語言。  寄到這兒的信少,收的信自是不多,每個禮拜固定一封,薄薄一封,白色信紙裝著,住村莊角落的阿伯所寄,紅框內的字頗為歪斜,郵票卻貼的端正,等待回信的一類,但至今,阿伯的信箱依然只是水電瓦斯,和生活切割不了關係的林林種種。  信出了郵筒,卻總步不出郵局,聽送那區同事說收件人不知是搬了還是如何,現在住進的小夫妻,為此很是困擾。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家裡更換了電話號碼,接通後常是陌生的音,找的卻是同個人,確實困擾,好像過去的故事著實還沒好好收尾,新故事便急迫展開。  按公司規定,收件人不在,得退回信件。  但阿伯不收,堅持不收。  「恁閣揣看覓,一定有的。」  「阿伯,你有伊的電話無?我借你手機仔撥。」  「毋免毋免,寄批就好,寄批著好。」  於是,一封封收件人是魏雲彩的信,在這樣一去一回間,一封疊上一封。  冬天來的時候,連信件也開始冰冷,急促警鈴有時就從後頭飆速而來,沒人曉得引路人何時現身,只聽得出一聲聲的無醫無醫,最後又多了一間老舊空房。這段日子不再每個禮拜固定一封,自緊閉的門縫向裡望去,烏漆一片。  「你講伊喔?自以前著按呢,寒天時人就不見,平常時嘛三不五時揣無人,身體毋好,閣按呢趴趴走,毋知影是佇想啥。」  過了冬天,信件依舊尋不著落腳處,一日收到信後,直接橫跨兩個縣市,到達時,夜已深了。  真的是對小夫妻。  「那你們知道以前這住誰嗎?」  小夫妻無奈地搖搖頭,一樓的守衛頭點的很是平淡,魏雲彩曾是名警察,幾年前值勤時間,意外殉職。  「可惜了大好青年,聽說是衝進警局隨機開槍,最近新聞好像有報,大概是關牢裡一輩子或死刑吧。」  那天回家,我輕輕將那封沾滿冬天氣息的信,悄悄塞進置物櫃最裡的角落。  短暫的春季,同樣收到了信,飄股愈加凝重的濕氣。  這年夏季甦醒的特快,血氣賁張的梅雨少年,頭一天便打亂各地交通,暴雨遲遲尋不著下滲處,依偎彼此漲上了柏油路,一不留意,車沒入淹水小巷,回過頭來,一綑綑信件早和雨水或多或少打過招呼。  幸好離附近郵局還不算遠,吹乾信件時,意外發現二樓鐵櫃全是一疊挨一疊的信,信封皆是上年紀了,泛黃、互黏彼此,發散特殊陳年紙味,曾聽內勤人員說過,退回來的信、找不到收件人的信,或是找不到寄件人的信,都得塞入那鐵櫃裡。  「那叫幽靈信,等著哪天的哪個人突然出現領回,之前還真有人一年後才來領信。」  信件通常是按月份、年份捆成一疊,凹凸參差,因此很快便注意到了,角落那疊褪色白信封。  每封依舊單薄,好似根本什麼也沒裝,中央紅框內歪歪斜斜寫了魏雲彩,頭幾張的信封頭,不知是被誰撕開了。  那是一張照片,是個滿臉天真,笑的很是燦爛,眼神卻無法集中的孩子,明顯和一般孩子不同,右下角印有早些時候註記的時間,推估算來,照片裡的孩子,今年大約也五十多歲了,照片背後,黏了張泛黃的紙,摸來粗糙、發皺,擦去的筆痕依稀可見,想來曾反覆擦改,濡濕多次。  上頭只寫了一句話: 魏警官,找到我女兒了嗎?

Read More

<中華副刊>〈甜廢墟〉父親的疏髮

 ■劉曉頤  初次驚覺,父親已經老邁得頭髮都稀疏了,是前幾年全家去美國的期間。家族一起去加州迪士尼,驕陽把父親的疏髮照得好清晰,而父親頭髮因為染過而呈褐金色,稀薄的髮絡在燦爛金屋的映照和對比下,竟顯得那麼可憐,使我心驚。  而我那次因為水土不服,整段在美期間都處於欲嘔狀態,不但不能照顧父親,反而靠父親照顧。其實,何止那段時間?我在父母從小無微不至的呵護下,直到好晚好晚,才發現自己是個無獨立生活能力的老公主,甚至因為以文字維生,收入微薄,直到現在還無能奉養雙親,以致父親七十多歲才退休,終於在這兩年開始能過充實而有餘裕的日子。總算。去年是父親第一個退休後的父親節,我和妹妹不約而同買了蛋糕,愛玩臉書的父親開心地把兩個蛋糕一起PO上網,我取笑:「給人家看,這麼幸福,有兩個蛋糕。」  我是老公主,直到婚前還喜歡賴在爸爸身邊睡覺,尤其有陣子和當時男友(即現在丈夫)常去電影院看鬼片,晚上更要摟著爸爸才能安心入睡。這段回憶,和幼稚園中班的幼年回憶惘惘重疊:父親是職業軍人,當時退伍過一次,後來才又以留營方式在陸總部任職。從小窮苦的父親,人生難得有段空窗期,每天中午接我放學,做午餐,最常吃的是我最愛的父親獨門蛋炒飯。天天午餐後為我說故事,再一起緊抱著午睡。  忘了是國外哪位作家說,幸福,是渴望重複。我擁有兩段摟著父親睡覺的歲月,再幸福不過。  再大些後我才知道,幼稚園中班時,父親第一次退休,退休金只用來給自己買了一輛偉士牌摩托車,其餘都給外婆還債了。我以擁有如此的父親為榮。  從小我在家裡都是公主,毫無感覺匱乏,也是長大後才知道,小時候由於為外婆還債,家庭是清寒的。難以想像,父母是如何摳減自己的生活需求,讓孩子要甚麼有甚麼?父親從軍校期就愛彈吉他,當然,他沒有一台好的吉他。真正退休之前,凡事一力擔當的父親忙內忙外,吉他早已丟下了,直到這兩年,開始會在晚間撥奏生疏以久的吉他。我特別享受這段時光,故作無事,在旁邊聆聽,感受老爸爸在一團光暈中彈吉他的美。  我異常晚熟,不諳世事,長大後,難免也疏於人情世故,並且在某些方面需要付出雙倍的代價來追上。「妳的父母太寵溺,以至於妳現在需要比別人辛苦。」許多人這麼說。可是,我自知如此的自己,從無比老實厚道的父母身上傳承了最珍貴的特質:對人的慷慨,信任,與善意。我相信這是成長得再伶俐也無可取代的。  父親節,我要在這裡說,公開地說:撲撲(從小我給爸爸取的稱號,從卜派到派,再到撲撲),父親節快樂!永遠平安喜樂!

Read More

<中華副刊>台灣點滴生活的感受

■張麗敏  陽春三月、台灣的天地一片生機盎然、櫻花、紫藤花,杜鵑花……爭相開放,就連庭院中那兩株桂樹綴滿一簇簇黃白小花,空氣中浮動絲絲縷縷的香甜;日子在花開花落中跟老公已經來台灣走過20年,那些點點滴滴、這一刻如花香溢滿心頭……  那是20年前的一個夏天,我在辦公室算工作卡數,夕陽的餘暉將玻璃門射的燦爛眩目,司機拖著行李箱「嚕嚕嚕」的拉進來,身後的玻璃門開的太大將斜進的夕陽晃了很久,隨後經理室就傳來開心的笑語聲,台語夾雜著國語嘰哩呱啦之後,他就坐在我後面的辦公桌、開始了天天一封信塞我抽屜的遊戲。他說進辦公室第一眼就對我一見鍾情;那時的我:白皙的臉,大大的眼、黑而直的髮……我知道追我的男生很多,但是想到自己是家庭經濟不好才離鄉背井,不想接受不了解的任何男生。  這個台灣的男生展現台灣人溫暖特質的一面,拿他從台灣帶來的太陽餅,牛軋糖、牛肉乾、泡麵……台灣的泡麵最吸引我的味蕾,加班的時候,他從樓上端一碗牛肉麵,還貼心的把那一包裝肉的料用溫水燙好拿來、一樣樣熟練的打開,當免洗筷在我面前,他仔細看看還兩根磨一磨,這個細心舉動讓我震撼!他還拿身分證,證明他單身。  緣分悄悄拉近我們的距離,從陌生到了解,每次回台灣之前他都帶我去附近一起吃飯,他只吃小半碗米飯,而我都叫老闆拿大的碗公、我可以吃兩碗,五個菜全部掃光光。他用他的寬厚實在,讓我知道這是一個可以依靠的人。  在公司的幫助下我順利的來了台灣,到台灣後,一連串的落差幾乎使我心碎。聽不懂的閩南話、生活飲食不能隨我意、婆婆鎮日嘮叨、沒有拿身分證不能工作,我這樣一個從小打工的人,被綁得透不過氣……  夜色溫柔,黑暗將夜色過濾得溫情而柔軟,我知道任何一種生活都是要一天天踏實而過,這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生,躺在身邊打鼾的老公在夢中編織他的幸福生活,我應該和他一起共同編織。  在台灣的日子只要張口,賣菜的小販都知道是大陸來的,那是種不同於家鄉的親切;但遙遠的鄉愁,再濃重的台菜掩不住的落寞,那遠離的河水、土地,那一季一季黃亮的麥香田令我念念難忘,還沒有步入中年,我已深深感受到背井離鄉的鄉愁。  對此,老公利用回台灣時帶我去學電腦,烘培、插花,茶道,他都親自帶我去,甚至小孩學校的志工、導護、讀經,他都要我去參與……這麼一年一年之後,我不用跟他回大陸就有各社團、活動參加的不亦樂乎,甚至台北的旗袍活動也讓我參加、對婆婆他說他自有辦法。  老公用他的真誠、善良、顧家、孝順的態度,讓我沒有後顧之憂的在台灣生活著,因為孩子我只能留在台灣,一次次的出差一次次的分別,我們下定決心認真存錢,五年之內要有自己的房子。老公帶我學的烘培、中西餐、插花,都成了我的一技之長,我在台灣辛苦並快樂著,老公把台幣、旅費的港幣都給我保管,有了錢的安全感我忽視了一切的煩躁,婆婆的念叨變成我學習台語的練習,工作時被稱大陸妹成為我加強自己的動力,老公每天在電話裡的關心愛護,讓我安心並堅持著。五年之後我們擁有了自己的房子。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和老公會珍惜這份感情。雖然日子也有爭執和不快,站在花朵爭相開放的庭院中間,美麗的生命和土地生生不息的力量,每一朵每一種都有它不可替代的角色,雖然平凡卻幸福著。  親愛的老公,你的踏實善良、你的溫柔體貼、你的浪漫務實、你的孝順寬容...都是我生命中抹不了的記憶和深情,讓我們互相珍惜,包容愛護彼此……這一生!

Read More

<中華副刊>你走了之後

■林夢媧 有一段時間 時鐘不走了 停在你走後那幾天 我在傘下 參加你的葬禮 聞著香燒起來的氣味 才知道 這一切與你無關了 人類慣於焚燒道別 味道偶爾嗆鼻 但你從不會 你沒有香味 你總是乾淨的 偶爾有些甚麼 讓你靈魂晃動 才飄溢出檀木的氣息 有一陣子 我時常點那樣的薰香 二十次也許能有一次 聞見你的影子 你不回來了 我知道 你不需要道別 你已經是 燃燒之後 空氣裡 不動的眼睛

Read More

<中華副刊>安度「洋」關

 ■任安蓀  住美中西部,常有機會成為中華文化使者、為中華文化效勞。  有回,打太極的歇息空檔,金髮的菲麗絲走向我,笑問:她的打坐團友,穿了一件T恤,前後印有中文字,卻不真知確實的意思,能不能請我幫忙做個解釋?忙不迭地,她秀出手機裡拍存T恤上的中文字:「易」「天下禪林」。  看來菲麗絲的朋友,是一位中國迷,穿此T恤打坐,頗能呈現需要的靜心、虛無、禪悟,雖然悟通不易,但易經玄學似乎已打進了洋友圈。  如是這般,應洋友邀求,解釋中文字義的情況,已不知凡幾,也為生活增添不少鮮趣,幸好中文根柢未失,提問也簡單,尚能當場交差。  最近的一回,卻需要認真,以做研究的態度對待。  緣起於瑞瑞的洋畫友,捧來一幅山水國畫,問她畫題的旁白詩句,都說些甚麼?開過無數次中西畫展的瑞瑞,電郵傳來洋友的畫題詩句和國畫圖片,她自嘆連把字看懂都有問題,更遑論內容了,若我能幫忙參照翻譯,感激不盡。  原來,題詩是以隸書寫成的五言絕句,內中有幾個字,委實不容易看懂,隸書字體畢竟不同於楷書、行書,而區區二十個文言字,我卻有三至四個字不太確定,又怎能知曉詩文內容?詩句的一字誤差,意義可以失之千里,不敢大意,上電腦向谷歌幾番搜尋,終於找得原詩如下:  虛堂澹榮枯,抱膝忘宇宙,  悠然天地初,交際掃前後。  這幅由知名畫家王聞善早期所作的山水國畫,題上石濤寫黃山的古詩,詩畫互映,詩中見畫,畫中現詩,畫作表現的清逸,顯映出畫裡靜坐高堂的老者,安然看淡世事的榮發與凋枯,抱膝長坐,忘了宇宙的存在,宛如逸入混沌初開、天地交會、前後互掃時的純淨,遺世獨立而與世無爭。詩文的意境空靈,很難照字面逐字逐句翻譯,只能請瑞瑞將我所能了解詩文的涵意,轉達畫友便好。  由不得感念求學時期,在台灣接受過的文言古文教育基礎,在異國歲月裡,常有機會為我顯神通,不但助我安度「洋」關,還成了中華文化的使者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