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關籲請民眾切勿自國外網購植物產品回臺 以免誤觸法網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基隆關表示,跨境網路購物風行,民眾透過電子商務平臺訂購家居擺設、種子植栽等植物類商品,並以海運快遞方式進口情形愈見頻繁,惟此類貨物涉及檢疫等輸入規定,違反者將受高額行政裁罰。近期該關已多次查獲該類違章行為,籲請民眾不可不慎,以免誤觸法網。 基隆關說明,為防治植物疫病蟲害之發生,並制止其蔓延,依據植物防疫檢疫法第17條第1項規定,輸入植物、植物產品應符合輸入規定,且須申請檢疫合格。如未申請檢疫而經海關查獲者,將移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裁處,該局除依同法第24條第1項第6款規定,裁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外,進口貨物亦將遭沒入。 基隆關提醒,部分網購平臺未提供詳細商品說明,消費者易誤認商品非屬應施檢疫物品而購買進口,如未經油漆或防腐處理之原木家具、含木塊之配件裝飾、木箱、未經乾燥之花草掛飾等,均屬該局公告應實施輸入植物檢疫品目。建議消費者購買前,向廠商確認其原料及處理方式是否符合免申請檢疫規定,並請留意是否屬不准輸入之大陸物品,以免違反植物防疫檢疫法及海關緝私條例等相關規定而遭裁罰。

Read More

麥司克旗下航運物流品牌陸續整併因應變局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2M聯盟2025年即將拆夥,成員之一的麥司克航運(MAERSK)旗下航運物流品牌亦將陸續進行整併因應市場變局。 消息指出,漢堡南美(Hamburg Sud)及海陸(SeaLand)兩家公司近日先後發佈聲明稱將逐步過渡至麥司克單一品牌下,除意謂著這兩家有著悠久歷史的航運品牌將從此消失,麥司克旗下其他多個航運物流相關品牌也將逐步整併至麥司克單一品牌之下。 漢堡南美與海陸發佈官方聲明並未提出明確時間表,在SeaLand的官方聲明中稱,在該公司對每個品牌在不同地區的未來做出結論之前將進行深入的審查。 Hamburg Sud 係於 1871 年在德國成立,並於 2017 年由麥司克航運收購。Sealand則是被稱為美國卡車司機、企業家、貨櫃之父 Malcom McLean 於1956 年首次推廣海上貨櫃運輸創立的海運公司,當時是將油輪改裝成為貨櫃船的 SS Ideal-X號 載著標準化35英尺貨櫃進行首次航行,亦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第一家貨櫃海運公司,實際上該公司的歷史可追溯到更早的1931年,麥司克是在1999 年收購 Sealand,隨後該公司被稱之為Maersk Sealand,2006年該品牌曾被棄用,至2014年麥司克重啟該品牌並將其應用到一些區域航運市場,預見未來將看到SeaLand品牌再次封存。 據悉,麥司克策略調整不僅影響到前述兩個品牌,旗下的Twill、Senator、LF Logistics和Martin Bencher等航運物流品牌也將被陸續整併到麥司克Maersk品牌之下。Hamburg Sud在其官方聲明即提到,包括Sealand 和Twill以及其他一些新進加入麥司克新品牌也都將逐步被整合至單一品牌。2020年麥司克曾整併旗下航運品牌Safmarine和物流業務品牌Damco。

Read More

MSC/麥司克宣布2025年1月終止聯盟協議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瑞士日內瓦/丹麥哥本哈根消息,2M聯盟成員地中海航運(MSC)與麥司克航運(A.P. Moller - Maersk )發布共同聲明,雙方終止現有聯盟協議將於 2025 年一月生效。 麥司克首席執行長柯文勝( Vincent Clerc)與MSC 首席執行長 Soren Toft 在聯合聲明中表示,MSC與麥司克意識到,自兩家公司於2015 年簽署為期十年協定以來,情況發生很大變化,終止 2M 聯盟為兩家公司繼續追求各自策略鋪平道路。雙方非常感謝這種夥伴關係,並期待在協議的剩餘時間內繼續進行強有力的合作,仍然致力於為 MSC 和麥司克的客戶提供 2M 聯盟服務。 兩家公司同時強調,這項公告對使用 2M 向客戶提供的服務沒有直接影響,自家公司的客戶團隊將與其各自的客戶進行溝通,以在 2M 聯盟逐步退出期間及之後提供支援。 2M聯盟船舶共用協議 (VSA)背景係在2015 年推出,旨在確保亞歐、跨大西洋和跨太平洋航線的競爭性和成本效益推出營運,該協議的期限為十年,終止通知期為兩年。 ALPHALINER數據指出,貨櫃船隊規模分別位居全球前兩大的MSC與麥司克,佔全球貨櫃船隊運能比重為33.7&,其中MSC以721艘、運能463.14萬TEU佔17.6%穩居第一,麥司克701艘、運能421.99萬TEU佔16.1%居次,惟以自有船隊運能來看仍以麥司克253.33萬TEU領先MSC的216.25萬TEU,MSC目前租船運能佔246.88萬TEU明顯高於麥司克的168.65萬TEU。但在兩家公司新造船訂單量方面,MSC目前尚有高達133艘、運能182.52萬TEU新船訂單量居同業之冠,麥司克僅為29艘、運能35.83萬TEU

Read More

特定林產品出口或旅客攜帶出境應申報並檢附相關文件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臺北關表示,為防範珍貴林木遭盜伐,保護森林生態及資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已於去(111)年11月18日公告修正「限制輸出貨品表」,增列紅檜、臺灣扁柏、臺灣肖楠、牛樟等14項貨品分類號列(包含原木、木材、木雕刻品及木藝品)及其輸出規定代號「441」或「456」, 並自同年12月1日生效。 臺北關進一步說明,民眾輸出或攜出上揭樹種之原木或木材時,應取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核發之同意文件,向海關報關出口;如屬木雕刻品及木藝品者,整份報單所申報之同一貨品號列之貨品合計總重量超過5公斤者,應檢附該同意文件,惟重量未滿5公斤者,免檢附同意文件,應於出口報單填列免證通關代碼「AGF99999999998」,據以報關出口。 臺北關再次呼籲,民眾出口特定貴重木及其特定製品,請於通關時主動申報並備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同意文件,避免違反規定無法順利通關。相關公告可於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網站(https://www.trade.gov.tw查詢,路徑:首頁/新聞與公告/公告訊息)查詢。

Read More

轉口貨櫃逾期轉運出口 貨物將依規定變賣或銷毀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高雄關表示,近來有申報來自國外之轉口貨櫃,未於法定期限內轉運或退運出口,海關遂依法將其貨物執行變賣或銷毀。 該關進一步說明,依據運輸工具進出口通關管理辦法第32條第1項規定,運輸工具載運轉口貨櫃(物),應於進儲貨櫃集散站(或碼頭專區)或貨棧之翌日起60日內轉運出口;如無船期、班機或有其他原因者,得向海關申請延長30日。該項貨物如未於期限內轉運出口,海關將依同條第2項規定,通知業者限期退運,逾期未退運出口者,得準用關稅法第62條及第96條第2項規定,將貨物變賣或銷毀處理。倘貨物無法變賣而需銷毀時,將通知相關業者在海關監視下自行銷毀;屆期未銷毀者,由海關逕予銷毀,其有關費用,由業者負擔,並限期繳付海關。又依關稅法第23條規定,該批貨物變賣或銷毀所需查驗費用由負責申報之運輸業者或承攬業者負擔。 高雄關提醒當事人注意,務必遵守相關規定,審慎檢視所報運轉口貨櫃轉運出口期限,以免逾期貨物遭受變賣或銷毀而損失權益。

Read More

政府協助產業及中小企業朝低碳化智慧化升級轉型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為調整產業體質、維持經濟動能方面,政府將積極協助產業及中小企業朝低碳化、智慧化等升級轉型;同時透過獎勵補助措施及提供優惠方案等,加速疫後觀光產業復甦;此外,為因應極端氣候衝擊及穩定國內糧食安全供應,將強化農業基礎設施,並照顧農漁民權益,以提升農業發展動能。 國發會表示為儘速落實執行,將充分運用中央政府總預算稅課收入預計高於預算數,規劃新臺幣3,800億元,以其中1,000億元為規模,撥補勞保及健保基金財務缺口,並挹注台電資源,進行電價補貼;其次,再以其中約1,800億元,除預留一定財源以備不時之需,將透過普發現金,與全民共享經濟成果;還有約1,000億元額度,挹注於加強經濟及社會韌性有關項目,以協助需要幫助的產業,照顧需要幫助的人民。 如在減輕人民負擔方面,將減輕居住負擔及提高居住品質,積極保障國人居住權益;同時整合擴大推動公共運輸補貼方案,減輕通勤族群交通負擔;以及加強照顧弱勢族群等。 展望今(112)年,隨全球經濟前景不確定性攀升,為確保臺灣在疫情過後大步向前邁進,政府除持續擴大財政支出,包括公共建設預算增加約1,457億元,年增32%,加上去(111)年的歲計剩餘,今年合計可擴大投入總規模逾6千億元,同時擬具「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條例」草案,以貫徹總統今年1月1日元旦談話揭示「減輕人民負擔、穩定民生物價、調整產業體質、維持經濟動能」四大目標,本會與相關部會將積極向立法院各黨團及委員溝通說明,並爭取支持,盼能儘快完成立法程序。 在穩定民生物價方面,持續挹注資源以補貼電價、油價等方式,並實施第6波減徵大宗物資稅負延長至今年3月,從源頭控制能源及各項原物料的價格,舒緩國際物價波動對國人生活的影響。 面對全球經濟高度不確定的此刻,在國內及國境管制措施鬆綁,臺灣也逐步邁向正常生活,政府除將繼續減輕人民負擔,並會加大疫後振興力道,落實經濟成長果實與全民共享,同時優先穩定經濟民生,以及提升中長期經濟的韌性及產業競爭力,致力強化經濟及社會韌性,期盼在內需消費重新活絡,勞動市場漸趨穩定下,帶動我國經濟持續穩健發展。

Read More

基隆關公告受理今年度績優自主管理專責人員獎勵事宜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基隆關公告該關受理112年度績優自主管理專責人員獎勵事宜,依據績優自主管理專責人員獎勵作業規定,公告事項為進出口貨棧、貨櫃集散站、保稅倉庫、物流中心及經海關指定實施自主管理業者之專責人員,具備績優自主管理專責人員獎勵作業規定第3點所訂要件者,得填具財政部關務署基隆關績優自主管理專責人員獎勵申請書並檢附相關證明文件,於今(112)年3月31日前向該關各轄管單位申辦。 經核定符合獎勵要件專責人員,該關將以書面通知,擇期頒發獎狀,以資鼓勵。上開申請書可至基隆關網站(網址:https:// keelung.customs.gov.tw/資訊匯流/書表下載)下載。諮詢專線,請洽該關倉棧組(電話:02-24202951分機1240)。

Read More

去年莆田對台直航鐵礦石貨量達4百萬噸增26%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莆田海事局消息,去(2022)年莆田對台直航鐵礦石貨量已達四百萬噸,據統計,對台直航船舶進出港70艘次,鐵礦吞吐量達412.3萬噸,比前(2021)年度增長26%。 據稱,莆田湄洲島海事處保障轄區對台海上物流供應鏈安全暢通,莆田羅嶼港2019年七月開通對台直航航線,正式啟動對台鐵礦石中轉業務,實現鐵礦石轉口臺灣"朝發夕至"。羅嶼港也被形象地稱為"海上快捷驛站",它是大陸東南沿海首個對台開展鐵礦石海上直航的港口,也是大陸首個對台鋼企開通鐵礦石保稅業務的口岸。為守護對台鐵礦石直航航線高效暢通,莆田海事部門保障對台直航船舶常態化安全進出港,助力羅嶼港打造對台大宗商品轉運中心。海事部門打造船舶口岸通關加速度,開通業務申辦"綠色通道",利用"單一視窗"、"一網通辦"系統進行遠端申報,實施預約辦理、網上受理、即到即辦等服務措施,縮短口岸查驗時間,提升口岸通關便利化水準。

Read More

金管會核准北富銀與日盛銀合併案 預計4月1日正式合併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為強化營運實力,提供客戶更創新完善的金融服務,台北富邦銀行與日盛商業銀行日前經雙方董事會(代行股東會)決議通過合併,並於1月18日正式獲金管會核准。經雙方共同訂定民國112年4月1日為合併基準日,合併後將以北富銀為存續銀行,概括承受日盛銀之權利義務,以確保日盛銀客戶權益。 北富銀表示,日盛銀與北富銀在產品與服務上各有所長、各具特色,客群經營有互補性,目前日盛銀擁有約155萬客戶,預計合併後可為北富銀帶入約85萬新戶,不僅可發揮雙銀優勢,透過業務市佔及資產規模的拓展,提升營運綜效及資本適足率,鞏固長期發展利基,亦能藉由整合富邦金控旗下多元資源,開發更豐富多樣的產品,以及便捷可靠的服務平台,相信能為日盛銀客戶創造嶄新的金融體驗。 合併後,北富銀全台分行家數將從135家躍升至179家,居民營銀行之冠,有助深化在地經營,均衡區域金融發展,民眾將受惠於分行數增加,就近享有更便捷的金融服務。同時,北富銀長期推動金融友善服務,經由服務據點增加,亦可進一步落實金融友善、公平待客精神,促進普惠金融的實踐。 日盛銀表示,北富銀不僅經營穩健踏實,獲金管會指定為6家D-SIBs系統性重要銀行之一,在國內金融業居領導地位,更致力為員工提供全方位照護,打造幸福職場,連續兩年獲得亞洲權威人力資源刊物《HR Asia》最佳雇主獎項肯定。合併後,北富銀將對全數日盛銀員工給予留任選擇,並提供完善的職涯規劃和發展機會,期望能在雙方優秀員工的同心協力下,為全台民眾開創更豐富的金融價值,攜手邁向多贏未來。 因應合併需要,北富銀及日盛銀行預計於3月31日起進行系統轉換作業,為確保客戶權益,雙方銀行已提前規劃並執行3次系統平行測試、切轉演練及壓力測試,力求在「安全、穩定、高效」的原則下完成系統合併。 北富銀秉持「以客戶為中心」理念,致力開發多元金融商品及服務,深化產業經營,引領金融科技創新,創造便捷安心的一站式金融體驗,備受市場及客戶好評,並在落實風險控管、恪守法令遵循的基礎下,積極推動核心業務發展,獲得國內外信評公司「穩定」及「正向」展望。透過本次合併,可望有效提高北富銀對內經營管理之效能及對外客戶服務之效率,厚植競爭實力,以更堅強的經營陣容及豐富完善的金融產品服務,滿足多元客群需求,成為全台民眾和企業最值得信賴的金融夥伴。

Read More

正利開通平塘港-大陸-菲律賓定期航線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正利航業(CNC Line)開通韓國平塘港-中國大陸-菲律賓定期航線。 韓聯社消息,京畿道平澤市發布訊息指出,正利航業開通平澤唐津港(簡稱平唐港)與中國大陸、菲律賓定期航線,每週一班往返平塘港、青島、香港、菲律賓馬尼拉、達沃等港口,該航線將投入四艘4500TEU貨櫃專用船,該型船在平塘港係屬最大型貨櫃船。平塘港定期航線由原先的14條增至15條,估計每年港口貨物量將增加三至四萬TEU。 原為我國籍正利航業係目前排名世界第三大貨櫃船公司-法國達飛CMA CGM亞洲地區子公司,CMA CGM擁有14個子公司,全球開通257個航線停靠160個國家和地區、420個貿易港口,從業人員達11萬人。平澤市長鄭長善(音)表示,今後將全力將平塘港打造成具備全球海運競爭力的東北亞據點港口。 ALPHALINER數據顯示,達飛目前貨櫃船隊規模為599艘、運能339.96萬TEU,其中自有船佔231艘、運能159.13萬TEU,尚有76艘、運能65.86萬TEU新造船訂單。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