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休閒>國三關廟服務區 享受烘焙樂趣

  國道三號關廟服務區北站引進羊駝,在固定時間供遊客拍照。 (記者黃文記攝)走一趟國道三號關廟服務區,您將會有不同於到其他服務區的感受,沒有人擠人的壅塞,卻有意想不到的輕鬆寫意,可以體驗烘焙樂趣,還有機會和可愛的羊駝互動。  經營關廟休息站的南仁湖企業最近結合台南在地鳳梨與酪農產業,打造具歡樂童趣的風格,以「嬉遊關廟」為創意主題,衍生南北二站的「鳳梨遊趣館」與「酪農遊牧場」,並與南台灣知名烘焙業者聯手打造專屬國道的Pan手感觀光工廠,要讓旅客享受烘焙樂趣。近期還引進超萌的羊駝提供民眾近距離觀賞拍照。  南仁湖企業指出,關廟服務區是國道三號最南端的休息站,也是中南部遊客到高雄、花東旅遊會經過的休息站。為了擴充休息站的服務功能,剛設置不久的Pan手感觀光烘焙工廠位於服務區北站一樓休息大廳內,a,可以讓遊客觀賞麵包的製作過程;「Pan胖達小學堂」不定期會舉辦鳳梨酥的手做DIY課程,現場及網站都開放預約,讓您旅遊南台灣之餘,獨享烘焙樂趣。  國道三號關廟務區與南台灣知名烘焙業者聯手打造專屬國道的Pan手感觀光工廠,要讓旅客享受烘焙樂趣。 (記者黃文記攝) 為了與在地產業的結合,觀光工廠取材於關廟的鳳梨與柳營的鮮乳,打造來關廟服務區必吃、必買的關廟服務區限定銷售的「鳳梨吐司」、「鳳梨歐包」、「鳳梨羅宋」、「鳳梨餐包」、「鳳梨金磚吐司條」以及「鳳梨蛋糕」等,現場二樓休息大廳的南台灣物產館專區還販售關廟三寶的鳳梨、竹筍、關廟麵等衍生商品,提供多樣化的在地特產。  在關廟服務區內,還有多個主題特色館,包括「種子愛旅行」、「鳳梨故事館」、「酪農遊趣場」、「觀光烘培工廠」、「3D跨越橋」、「晴天創意築夢坊、秀格樓」等亮點。縱使不是出遊經過,只要有空,市區民眾也可走一趟關廟服務區,會有另類的休閒感受。 (記者黃文記)

Read More

<生活休閒>台江學園 矗立煙波水草間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行政中心暨遊客中心位於鹽水溪出海口右側,保留原始海埔地特色。(台管處提供)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行政中心暨遊客中心保留原始海埔地的特色,採高腳屋建築設計,特殊構造被評選為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綠建築,吸引不少遊客朝聖,彷彿置身國外度假村的感受。  台灣第八座、也是第一座由地方主導催生的台江國家公園,新行政中心又名為「台江學園」,由曾榮獲內政部傑出建築師獎的郭英釗操刀規劃,以「高腳屋」形式,搭配特殊建材「蚵殼磚」來打造,將建築興建在魚塭之上,營造「煙波之上,水草之間」的意象。  台江學園添加人文歷史、美學和綠建築元素,保留台江既有聚落紋理去塑造內部巷弄、以台灣傳統建築「埕」為設計概念,打造出可與周邊社群互動的場域,進行文化上的傳承跟交流。台灣「綠建築標章」歸納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等四大範疇,台江學園符合綠建築九項評估指標,包括生物多樣性、綠化量、基地保水、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室內環境採內綠建築、汙水垃圾改善及水資源雨水回收再利用,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綠建築。  「台江學園」採高腳屋建築設計,吸引不少遊客朝聖。 (記者陳治交攝)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以「台江濕地學校」推動濕地環境教育,將台江特有的濕地生態、歷史人文與漁鹽產業,轉化成各種型態的教育課程及活動,讓「漁夫、蚵農變身講師;魚塭、船筏成為教室」,營造國家公園成為充滿驚喜的戶外學習場域,以質樸的在地風貌與文化,傳達人與環境真切的情感,從體驗與行動中,一起來保護環境。  台江國家公園擁有魚塭、廢棄鹽田、泥灘地、河口沙洲等多樣濕地,孕育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其中鹽水溪及嘉南大排下游的鹽水溪口濕地,緊鄰四草濕地,每年秋冬之際有鷸鴴、雁鴨及黑面琵鷺、反嘴鴴、高蹺鴴等候鳥在此度冬。 (記者陳治交)

Read More

<生活休閒>得記桂花酸梅湯 生津止渴

 安平區得記中藥行幫人代煮的桂花酸梅湯。(記者陳銀全攝) 夏天來杯飲料,讓人透心涼,不過安平區得記中藥行為免小孩喝太多含糖飲料,研發出桂花酸梅湯,得記中藥行說,加了桂花的酸梅湯,味道更特別,可以生津解渴,冬天時,還可以加入薑。  得記中藥行一直研究漢方飲料,民國一0四年時,以觀光文化角度導入中藥房經營,以傳統中藥古法泡製的概念,並用現代化方式煮法,推出桂花酸梅湯。得記中藥行說,當初因為看到許多小朋友喝太多的含糖飲料,為免影響健康,因此研發桂花酸梅湯。  藥行表示,酸梅湯用的是烏梅,不是話梅或一般酸梅,這樣才能熬煮出口味,但若煮太久,味道容易跑掉。桂花只能用沖泡,不能用煮的,這樣才能完成美味的桂花酸梅湯。目前得記中藥行也有幫人代煮桂花酸梅湯的服務。  得記中藥行說,桂花酸梅湯需要冰過才好喝,可生津止渴且消暑、解油膩,其中又以冰霰狀時最為好喝。桂花酸梅湯一年四季都可飲用,為免冬天時喝太冰,還可加入薑,讓身體覺得暖和,民眾也可自行加入檸檬、羅漢果等,嘗嘗不同的味道。 (記者陳銀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