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踝翻船 足恐怖!

朱柏榮精準診斷極難察覺的附蹠關節韌帶斷裂,並加以治療,避免婦人出現行走困難後遺症。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一位中年婦人在走路時只是腳踝「翻船」,未料腳卻越來越腫,趕緊就醫;骨科醫師朱柏榮診斷出是骨折併關節脫臼,還加上極難診斷的附蹠關節韌帶斷裂,在精準診斷後,建議她接受手術治療,幸好隔天就可下床走路,避免出現影響行走功能的後遺症。  朱柏榮指出,這位婦人來就醫時,經X光檢查發現,她的左足有多處蹠骨間關節脫臼,合併附蹠關節韌帶斷裂,左足第一至第三蹠骨粉碎性骨折。其中以附蹠關節韌帶斷裂而言,因為此部位的韌帶很薄,即使在X光影像下,仍需依賴醫師累積的經驗法則,否則很難察覺其出現斷裂。在處理治療上也很難重建,或進行修補。  朱柏榮指出,附蹠關節韌帶卻對穩定足部,影響極大。如果沒有做好修補或重建,將會影響足部的穩定性,並會造成足部嚴重變形,將會影響足部的行走功能。以這位婦人為例,雖然在家發現足部腫脹就盡速就醫,但她來就醫時,足部還是已出現變形。  經建議她盡速接受手術治療,朱柏榮主任為她進行骨折復位固定及韌帶縫合修補手術治療,使用骨針、骨釘及能取代韌帶的醫材,並加強關節穩定性,術後隔天即可下床走路,成功避免更嚴重的足部後遺症。

Read More

<中華副刊>茶想曲

 ■朱慶賢  日前,應邀出席一場茶藝盛會,一到會場,但見日式茶几整齊擺置,桌上琳瑯滿目,舉凡華麗桌巾、桌飾、各式精緻器皿,一應俱全,直叫人目不暇接;會場沉香遶繞,梵聲樂悠揚,彷彿置身人間仙境,隨著茶藝師入席端坐、輕啟蓮指,不慍不火的操持著茶藝,頓時滿室生香,茶不醉人人自醉…。  自幼即對茶香不陌生,在那五、六0年代的農業偏鄉,家中平日皆以決明子沖泡開水充當茶飲,只因其田埂田邊,黃花綠葉,遍野欉生,可謂天然賞賜,且沖泡之湯水如同咖啡般色澤,故鄉人稱之為「假咖啡」,鄰坊奉茶,皆以此為之。然若遇貴客來訪,母親則必起鍋弄灶,剎費周章地「煮茶」,且小心翼翼從櫥櫃中取出珍藏茶葉,待水滾下注,起鍋前,且不忘撒下大把紅糖,甜滋滋的一大壺,類似今日手搖杯紅茶,於物質極度匱乏、茶葉彌足珍貴之年代,往往客人前腳一走,家中眾小便蜂湧而上,舔味再三。  初中負笈在外,尚不興流行咖啡,為對抗k書瞌睡蟲,唯有茶葉一味。每回返家,總不忘於庄內「柑仔店」隨手帶上一包「農林牌」茶葉(按:當時鄉內未有專售茶坊),猶記得每包售價新臺幣5元,採鋼杯沖泡,絕無時下砂壺之繁瑣,味道極為苦澀,同儕間視為「足夠力」之提神飲品,伴隨著無數燈下苦讀。另假日偶爾返抵故鄉玉井糖廠冰店,一杯紅茶、一手雪糕冰棒的奢華記憶,迄仍深烙心頭。  及至大學,鄰近校旁之龍山寺前茶攤,往往是假日流漣、養神沉思之最愛,不同的是,沏泡器具換為印有深厚茶垢之砂壺,色澤斑駁,古樸有趣,彷彿訴說著年代風華;另供應之茶點有滷角豆干、花生米及蜜餞等,配上甘醇之茶湯,才真正體會兩頰生津、口齒回甘之茶飲妙用,絕非昔日苦澀茶味所能比擬,每回前往,自覺憑添不少氣質,著實可笑。  婚後,內人屘叔於高雄經營茶行,初次拜訪,窺見茶藝之堂奧,舉凡文山包種、高山烏龍、大陸普洱…;產地鹿谷、梨山、松柏嶺、阿里山…等,令人眼花撩亂;擺設之茶具,宜興紫砂、鶯歌陶壺…,一應俱全,所泡之茶水尚取自高雄大津山泉,當年心中存著一股疑慮─不就是水,真有差別嗎?但見屘叔講得頭頭是道,我也就半信半疑。而印象最深者,為先前所接觸者多屬全發酵之「熟茶」,初嚐高山「生茶」,色澤青雅、氣味輕淡,杯中聞香,妙不待言,可謂喝茶晉級之初體驗,然未能忘懷的則是滿桌精緻茶點,倒也養成筆者日後飲茶必備多樣茶點之習性。  步入職場後,隨著臺灣經濟起飛、兩岸開放,及各式茶藝館、茶道興起,臺灣喝茶文化可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一斤茶葉上輒幾千、上萬元,精緻茶具售價不菲,足見臺灣之經濟軟實力,然最令回味,還是昔時持用鋼杯沏泡之苦茶濃湯,混雜著些許的年少輕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