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香港的動盪局勢,讓中國大陸的國際形象大傷,但最近一段時間大陸國家級領導人或高層官員密集進行外交事務,而且對周邊國家採取以對話化解分歧的策略;相對於美國的印太戰略,大陸與美國的分庭抗禮之勢更趨尖銳。從東亞、南亞國家大多願與大陸保持對話,並與美陸維持等距交往來看,一味「反中」的蔡政府恐將台灣帶向更為艱困的國際處境。
十四日,大陸外交部宣布,大陸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將以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身分,於十月下旬訪問印尼、日本。王岐山訪日主要是出席德仁天皇的即位典禮,並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會談。根據陸日雙方的時程表,繼王岐山訪日之後,十一月初日本執政黨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將訪問大陸,並與習近平會談,進一步推動習近平於明年赴日進行國是訪問。
儘管蔡政府對日本百般示好,但日本的外交取向仍是爭取友陸,具體表現之一是日本外相河野太郎於今年四月訪陸時,表示雙邊關係已於去年「完全恢復」,這意味著前幾年雙方針對釣魚台歸屬等爭議已暫告平息;也正因為陸日關係完全恢復,雙方領導人互訪、會晤即水到渠成。在國際現實之下,由於兩岸關係緊張,安倍幾不可能為了蔡政府而破壞日本友陸的外交布局。
另一方面,在十一之後,習近平隨即走訪印度,並會晤印度總理莫迪。大陸與印度素來糾紛不少,包括邊界、巴基斯坦、西藏、印度對大陸貿易逆差等問題都僵持不下;習近平此次訪印之前則已與巴基斯坦總理會面,而印度也拒絕加入「一帶一路」。從客觀情勢而言,陸印之間存在的矛盾既多且深,稍有不慎雙邊關係即趨緊張。
儘管雙方存在諸多爭議,但去年至今習近平與莫迪已兩度會面,習近平在此次會面時更直言「朋友之間可以有坦率地爭論」,而印度方面的官方聲明則強調,兩國領袖同意「一起工作」,雙方將謹慎地處理分歧,避免使分歧變成衝突。習莫二度會面的結果,顯示對話仍是雙方的最優先選擇。
再以東南亞國家而言,九月下旬越南副總理兼外長范平明在聯合國大會暗示大陸侵犯越南主權,但就在爭議聲中大陸農業部長韓長賦日前訪越,並會晤越南總理阮春福,顯示雙方對話管道依舊暢通。
菲律賓方面,儘管二O一六年國際法庭針對南海爭議的裁決讓陸菲關係緊張,但菲律賓總統杜特蒂於八月下旬第五度訪問大陸,菲律賓總統發言人帕內洛表示,兩位領導人同意在互信和善意的基礎上,共同努力處理南海問題,持續和平對話以解決衝突。儘管面對菲律賓國內壓力,但杜特蒂並不掩飾他的友陸傾向。
以更大的範圍來看,大陸與東協國家持續針對《南海行為準則》進行磋商,八月下旬東協聲明指出,樂見大陸提出的三年內完成磋商的時程。儘管南海爭議在大陸與東協之間尚難化解,但菲律賓外長洛欽九月下旬在聯合國大會將《南海行為準則》形容為「讓自己生存,也讓別人生存的原則」。換言之,《南海行為準則》與馬英九前總統所提的《南海和平倡議》中「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精神,其理相通。
或許大陸當局這種「睦鄰友好」政策被視為「別有用心」,但大陸透過與周邊國家對話,也降低了發生衝突的機率,且符合大陸與這些周邊國家的國家利益。令人憂心的是,蔡政府始終堅持與大陸對抗,這些願與大陸對話的東亞、南亞國家是否會為了本身國家利益,而與台灣保持距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