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先維持現狀 檢疫14天後再採檢一次 陳時中:有考慮高風險區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全球目前仍處武漢肺炎防疫期,對於結束十四天檢疫是否應再採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目前採檢標準很寬鬆,有考慮疫情高風險區入境者結束檢疫再採檢,不過目前還是先維持現狀;社區感染情況仍與先前評估相同,可能有無症狀感染者,但屬零星,對社區危害不大。  由於台灣有隱藏社區感染源的質疑從沒停過,有些學者、專家也屢次建議應擴大採檢、入境檢疫滿十四天後再採檢確認。  對此,陳時中一日於疫情說明會上表示,目前擴大採檢是醫師研判有症狀就可以採檢,標準已經很寬鬆了。而檢疫十四天結束後要不要採檢,則是一直在考慮的。  他指出,之所以到現在還沒決定是否結束檢疫時採檢,是因為各種資料顯示,若檢疫十四天都沒症狀,病毒可以傳染的量比較低,對社區影響已經減到最低。除非有新的科學證據顯示,十四天之後傳染風險高,就有可能來做。  陳時中也說,這次有一例境外移入是來台執行公務的瓜地馬拉籍男性,其有入境前三天內陰性採檢證明,但居家檢疫時因有喉嚨痛症狀,就醫採檢才確診。  從上述個案可知,有入境前三天陰性證明,但來五天後檢驗是陽性,可見檢驗時間很重要,有症狀前二天可能都測不出來,因此隔離檢疫比檢驗來得更重要,檢驗正確性跟時機點也重要。指揮中心也有針對是否再度採檢提出討論,但目前還是維持十四天無症狀就自主健康管理七天。  另有媒體詢問陳時中怎麼看待目前社區感染情況,陳時中說,這幾例個案甚至是個案周遭,對社區來說還是滿乾淨的,且在疫調或是採檢的範圍都拉的很大,但都沒從中發現感染者,所以對於社區感染評估仍維持之前的基調,社區可能有無症狀感染者,但仍是零星的,目前對社區危害或是危險度應該還好。

Read More

邁主張四優先 財政責任推給國民黨

民進黨候選人陳其邁。(記者吳門鍵攝) 記者吳門鍵/高雄報導  高雄市長補選公辦電視政見會一日登場,抽中三號的陳其邁批評韓國瑜主政二年,高雄沒有發大財,並把財政責任推給國民黨,他提出四大優先,主張輕軌要馬上復工,捷運黃線和紅線延伸線也要同步趕工,以二年拚四年,把浪費的時間追回來。  陳其邁指出,八月十五日是高雄人第三次投票,為什麼要投第三次?因為這二年來高雄沒有發大財,而且也沒有變好,反而變得愈來愈糟,市政空轉二年,市民也痛苦二年,不僅市長施政滿意度墊底,高雄也從進步變成退步城市。  陳其邁表示,高雄市營利事業銷售額過去都是逐年增加,但去年卻減少一千二百四十六億元。青年失業率過去也都逐年降低,一0七年平均是百分之九點二,去年卻提高到十一點三,今年上半年再增加到十二點七。  他說,高雄在促參投資方面過去每年招商都是幾百億成績,拿下財政部招商卓越獎,但去年一下子掉到七十六億,差別太大,高雄必須重新啟動,未來他會以代理高雄市長及行政院副院長的經驗,等組市政高雄隊,讓高雄更好。  陳其邁提出四大優先,包括產業轉型優先,就業機會優先,交通建設優先及空污防治優先。  陳其邁主張輕軌要馬上復工,捷運黃線和紅線延伸線也要同步趕工,至於高雄財政問題,陳其邁認為,造成高雄縣市合併補助款八百一十八億欠款,是國民黨跟吳敦義造成,是國民黨欠高雄不是民進黨,蔡英文總統就任後,積極解決南北差距平衡,補助高雄重大建設達一千七百五十九億,是六都第一。  陳其邁認為財劃法修法問題,出在台北市長柯文哲願不願意讓出財源,民進黨二次執政對高雄照顧有增無減,未來擔任市長會嚴守財政紀律,積極開源節流,利用兩年時間拼四年,讓高雄市政大步邁進。

Read More

<中華學園>做自己生命中的英雄

 台中女中二年二班  ◎楊宇蓉  對我來說,什麼樣子的人算英雄?辛德勒在納粹殘忍屠殺猶太人時,賭上生命安排受難者搭火車逃離,寫下流芳百世的「辛德勒的名單」;凱薩琳從小開始募款捐蚊帳到非洲,使數萬人免於瘧疾的劫難,是大家心目中的「蚊帳大使」;小說人物郭靖練就一身絕技,在國破家亡之際死守襄陽城,為百姓謀求最後一絲生機;英雄豪傑比比皆是,且看你如何定義自己的人生。  歷史上有太多偉大的英雄人物,我們或許無法複製壯舉,卻可以效法其情操,努力走出去看看這個世界,讓生活過得更加精采,並為社會帶來溫暖。我眼中的英雄首要條件,便是堅守崗位,竭盡心力付出。這個暑假,我到蒙古擔任國際志工,手舞足蹈只為給孩子帶來笑容,在沒水沒電的困窘生活裡,卻深感富足。當我騎著馬奔馳在浩瀚草原上,總覺得自己就像個年少得志的小英雄,但我知道這只是剛跨出去的一小步,我能為社會為自己做的,遠比天上的繁星來得多。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想要成為生命中的英雄,不能輕易安於現狀,我希望我能在一次次挫折中進步成長。人的一生雖然苦短,但我們可以努力活得豐富多彩,不論成亡或敗寇,我們心裡自有一把尺,身為一個小人物,我會努力在自己的位置上發光發熱,盡力茁壯成生命中笑傲江湖的真英雄。

Read More

<中華學園>種菜趣

 嘉義縣隙頂國小一年甲班  ◎張景翔  老師發給我們圓圓的小白菜種子,我把它種在寶特瓶船裡,天天給它水喝。一星期後,種子發芽了,它先長出了兩片愛心形狀的葉子,再長出了兩片橢圓形的葉子。  假日時,太陽公公高掛在天空,我一想到被曬得頭昏眼花的小白菜正在呼喊著我,快給它水喝,我就擔心得睡不著覺。  星期一,當我看到枯萎的小白菜垂頭喪氣時,我覺得好難過,一邊跟它說對不起,一邊幫它澆水。大口喝下水的小白菜居然慢慢挺直腰活過來了,真是太神奇了!  在我細心的照顧下,小白菜不斷的長大,一個月後,我把它採收回家,爸爸煮成美味的青菜蛋花湯,我覺得好幸福又好開心。

Read More

<中華學園>走過小巷

 台南市佳里國小六年四班  ◎黃湘文  我無憂無慮的走過小巷,  吹著口哨,  踩著輕快的節奏。  王阿姨家的大黑狗,  對著我咆哮,  像是警告我別靠近。  陳叔叔晾在陽臺上的衣服,  隨著風兒搖啊晃呀,  好似坐不住的孩子。  吳婆婆家的小嬰兒,  哭聲驚天動地,  有如雷神發威。  家門前,  陣陣熟悉的飯菜香,  我知道,  這就是我  溫暖的避風港。

Read More

<中華學園>清淨機

 台南女中三年十五班  ◎李昀蒨  若說眼睛是靈魂之窗,那我真可謂是扇身處沙漠風帶被煙塵掩沒的窗,透射出的世界總是朦朧,直至我與它的第一次會面。  那是台小型玻璃清淨機吧!顯眼的外型一舉抓住我的目光,雅緻的玫瑰色框,在陽光折射下渲染出獨一無二的金屬光澤,兩片大圓透鏡,好似元宵團聚時,孩子們嬉戲奔跑圍著的那面圓桌上碗裡包著厚餡的湯圓,與天上的月兒比圓。兩旁的內臂鑲刻著現實中罕得一見,令人希翼期盼的幸運草,每一個葉瓣上的人形、紋理,都能細見其製造時的巧奪天工。  記得第一次我將它從訂製的木盒中取出,默默的將其掛在風沙瀰漫的靈魂之窗前,再度打開雙眸,一切是如此清晰明朗,那是我從未擁有過的視野,文字、情感、思念,似乎一樣樣更加鮮明,世界與我不再隔層紗,每一道脈動都是那麼真切,一如我和這架「清淨機」毋須言語表達的默契。  多年後,這台「清淨機」終是抵不過世俗潮流演替,面對與日俱增的沙塵顯得無力,眼鏡行裡能取而代之的比比皆是,但從未有任何一副和那架擁有奪目光彩的「清淨機」一樣,帶給我最初的視覺衝擊與感動。而隨著年齡增長,有越來越多事,儘管是最新穎的「清淨機」也看不透了吧!  關上木盒,將初心留內回不去的自己。

Read More

<中華學園>夜晚森林裡的妖怪

 台南市西港國小二年孝班 ◎陳昺璇

Read More

<中華學園>無憂無慮,好難

 嘉義縣下潭國小五年甲班  ◎施喬云  最近總是有好多煩惱,不管做什麼事,都感覺有一股負能量抵擋著我,讓我覺得好煩。  手機是課後我與同學調劑生活壓力的工具,LINE訊息聲一響,我就知道同學要找我聊天了,天南地北無所不聊,我與同學間的情感因此增進不少,但最近我的生活模式變了調,媽媽說:「如果你能掌握好自己的時間,我就不管你,但如果你連自己的時間都控制不好,那只好由我來幫你控制。」爸媽限制我使用手機的時間,每玩20分鐘,就要休息40分鐘,這讓我的日子由天堂掉到地獄,20分鐘一下子就過,枯燥無趣的參考書、考卷……寫都寫不完。有時候,看到紙,就想把它撕爛,難道我不能有點快樂的童年時光及難忘的回憶嗎?  學校老師指派的作業,還是安親作業,每天學校一放學,緊接著就是往補習班衝,緊湊的時間安排,都快把我壓垮,害得我休息時間減少。生活中留點空白,讓身心得以放鬆,不是很棒嗎?知識不停的輸入我的小腦袋,一點都不在意我有沒有吸收,我就像被關在雞籠裡的飼料雞,不停地餵食,現代的小孩讀書真的好辛苦啊!  我期待能躺在草坪上,看著天空,觀察白雲的變化,聽著鳥鳴聲,享受片刻的悠閒,無憂無慮的生活看似簡單容易,卻離我好遠!

Read More

<中華學園>喵,我們是好朋友

 台南市後港附幼太陽班 ◎陳維翔

Read More

<中華學園>恐怖的經驗

 嘉義縣重寮國小三年甲班  ◎李宛霖  第一次去劍湖山主題樂園的我非常興奮,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玩「驚嚇列車」,正要走進去時,媽媽跟我說:「不要等一下出來時,我是牽著一個鬼小孩,妳牽著一個鬼媽媽。」我就笑著回答說:「不會啦!你想太多了!」其實內心還是有點害怕啊!  不過,最好笑的是進去之後,我和媽媽都很害怕,只有一個媽媽的餐廳員工最勇敢走在最前面一直喊著:「go go go,衝衝衝!」走在他後面的阿姨就一直笑到流眼淚,因為她覺得叔叔很好笑。有幾次被突如其來的燈光效果嚇得快六神無主又出來殭屍等恐怖人物時,我和媽媽嚇得上氣不接下氣的說:「真的驚險萬分啊!」但是跟在叔叔後面的哥哥一點都不怕,因為他也覺得叔叔很逗趣,所以哥哥都不害怕,好厲害!我都已經嚇到全身發抖、心跳加速呢!  第一次恐怖的經驗後讓我永生難忘!真希望能夠早點忘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