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板破裂 北醫開發黏合療法

北醫附醫骨科部運動醫學科醫師吳家麟(左)與北醫大助理教授翁培鈞以創新的材料設計,為半月板損傷治療帶來突破。 (北醫附醫提供)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半月板破裂是常見膝關節問題,在老年人中發病率較高,更常造成運動員得暫離球場,它也是少數橫跨老中青的膝部疾病之一。北醫附醫團隊30日發布成果,透過研發特殊注射式組織膠,明顯提升組織再生能力,可望為半月板損傷治療帶來突破。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透過新聞稿表示,團隊研發出特殊注射式組織膠,成果已發表於知名期刊國際生物大分子期刊。 北醫醫學系骨科學科副教授、北醫附醫骨科部運動醫學科醫師吳家麟說明,半月板破裂可分為創傷性與退化性,前者是在負重壓力下扭轉膝關節的角度,如短時間更改衝刺方向、急停、急跳等動作,常見於從事足球、棒球、羽球、籃球等運動的年輕人。 退化性則常見於年長者,主要是退化性關節炎等疾病造成半月板磨損嚴重,在受到輕微外力時破裂或自發性破裂;由於是漸進式損傷,破裂的位置與形狀較不固定且複雜,較不易修補。 吳家麟表示,小範圍的半月板破裂,部分病人可自行恢復,但若範圍較大,膝關節可能疼痛、腫脹、無法伸直,需考慮部分半月板切除或修補。而半月板後角根部破損,恐導致膝關節退化及提早老化,亦是人工關節置換的重要原因之一。 修復半月板後角根部破損,傳統會以經脛骨隧道縫合術,可減少破裂處位移、提供良好初期穩定性,但對於半月板後角根部嚴重撕裂缺損的病患,效果較不理想,在2018年開發的膕肌腱移植重建技術,則使用其他部位肌腱進行重建,有助於保持修復結構的穩定性,但其最大承載力與康復計畫也須審慎評估。   台北醫大附設醫院團隊研發特殊注射式組織膠,明顯提升組織再生能力,可望為半月板損傷治療帶來突破。 (北醫附醫提供/中央社) 為解決半月板修復挑戰,吳家麟表示,現在既然可用組織膠水黏合撕裂傷口,或許可嘗試將同樣原理運用於半月板修復,因此他與時任運動醫學科研究員的北醫助理教授翁培鈞展開研究,成功開發出以幾丁質鹽酸鹽(ChitHCl)和氧化葡聚糖(DDA)組合的注射式組織膠。 吳家麟表示,此款組織膠在進行動物模型實驗時,展現出極佳組織黏附強度和細胞相容性,明顯提升半月板組織再生能力;研究結果也顯示,組織膠在膝關節負重條件下能有效維持膠體結構,避免因腫脹而導致黏附失效,為臨床應用奠定堅實基礎。他期盼此技術能盡快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為半月板破裂病人帶來治療新希望。

Read More

中醫調理體質 擺脫過敏3兄弟

當過敏性鼻炎與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結膜炎聯手形成過敏3兄弟時,相關症狀會互相加劇。 (示意圖/台南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50多歲的張姓男子長期受鼻涕倒流困擾,睡眠與生活品質都嚴重受影響,即便經鼻中膈手術治療,倒流症狀也仍無法改善。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師陳奕任經辯證根據張男體質調理,相關症狀均已減輕,生活質量也逐漸改善。 張男就診時,發現其除鼻涕倒流外,還伴隨眼睛癢和皮膚乾癢症狀。陳奕任表示,過敏性鼻炎是常見的慢性過敏疾病,時常伴隨鼻塞、流鼻水、打噴嚏等症狀。當過敏性鼻炎與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結膜炎聯手形成過敏3兄弟時,這些症狀會互相加劇,進一步嚴重影響病人的睡眠質量和生活舒適度。 張男自陳早上起床時鼻子感覺比較水潤,大便1天1到2次屬於稀便型。平時過於飢餓或睡覺時,容易感覺有胃食道逆流的情況,吃完飯後常會有明顯的不適感,飲食上習慣少量多餐。考量張男脈象呈現緊張情形、舌頭偏淡且有齒痕但不紅等,給予茯苓、澤瀉、生薑、甘草、杏仁、紫蘇、陳皮、烏梅、柴胡、防風、五味子等中藥調理。經1週服藥張男鼻涕不再像以前那麼水,胃酸也得到改善,皮膚發癢情形也明顯減少。 陳奕任指出,此類過敏性鼻炎患者腸胃較為敏感且較容易感到焦慮和緊張,應避免食用刺激性強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可攝取豆漿、秋葵、納豆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材。出入溫度變化大場所可佩戴口罩,並保持生活環境清潔。另也可多做放鬆的休閒活動和舒展運動緩解焦慮與緊張。 陳奕任強調,過敏性鼻炎的治療並非一蹴而就,除中藥緩解症狀外,關鍵還是在於調節整體健康、增強免疫力從而達到長期鞏固療效,從根本治療。有相關困擾患者可於早晚睡前、起床後按摩曲池穴、三陰交穴保養,有長期困擾患者可尋求醫療協助,以根據體質及早改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