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魔幻神盒

■力偉 地下街裡有一家魔術道具店,每次經過都會禁不住誘惑,佇足在攤位前看老闆表演。他總是以「四連環」作為開場,四個看似封閉的金屬環被輕易相扣,但隨手一晃又巧妙分開,路人的目光也被老闆俐落手法扣著,一個一個緊挨到攤位前想看出端倪,見觀眾越來越多,老闆這才放下四連環,拿出店裡的壓箱寶。 他讓一位觀眾抽了張牌,將牌撕成碎片後撒在桌上,邀對方一同將桌上的碎片一一放入「魔幻神盒」中,直到桌面剩下最後兩片時,請對方擇一握著保管,接著丟入另一片將盒蓋上,邊搖晃神盒邊喊:「見證奇蹟的時刻到了。」 「哇,怎麼會……」我將手中的黑色方盒敞開,老婆捂著嘴驚呼。碎紙不但變回原先的紙牌,也沒有撕過的痕跡,只不過,牌並非完整,邊緣仍缺了一角。我要她攤開掌心,拿手握的碎片比對,形狀恰好吻合。我謙虛地說紙牌復原靠的是道具,她不以為然地表示自己才是魔術的關鍵。 若干年後,辦完離婚手續的這天,想起那個早已不知去向的魔術道具,是否也能撫平關係的裂痕,回到原本的模樣……只不過,最重要的那塊空缺,是仍被握著,還是早已掉落在其他地方…… 思緒像金屬環一圈一圈緊緊扣住,分也分不開。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一個像耶穌的人──梵谷牧師

■王建文 荷蘭畫家梵谷(Vincent van Gogh)一生沒沒無聞。梵谷曾經是基督教傳教士,他自願去煤礦區當實習牧師,與貧困的礦工同甘共苦,有如耶穌再世,耶穌在世時主要都跟貧窮的社會底層平民在一起;但教會派來的督導員認為梵谷以牧師之尊下礦坑,把自己弄得灰頭土臉、衣衫襤褸,有失神職人員之尊嚴,而梵谷依然稟持其全心全意的宗教情操,擇善固執,因此不到一年就因為與教會理念不合而離開神職。後來梵谷狂熱於作畫,畫作很多,但那時他並無名氣,畫作幾乎無價格可言,生前只賣出一幅畫作;梵谷自殺身亡(可能不是自殺)十幾年後,他的畫作才打開知名度,乃至成為世界級的大師巨匠,是梵谷的弟媳約翰娜藉由多次畫展替他推廣成功的。約翰娜始終相信梵谷的畫作是不世之作,堅持保存梵谷的五百多幅畫作,因為約翰娜仔細讀過梵谷寫給他弟弟、也就是約翰娜的丈夫西奧的五百多封信,充分了解梵谷的靈魂。 基督教的核心乃是人的卑微,是以耶穌在卑微的馬廄裡誕生,耶穌的在世父親是個卑微的木匠,而耶穌原本也是個木匠。耶穌在世時始終與卑微的販夫走卒為伍,從未攀附有財富者、有地位者與有權勢者。上帝之子耶穌誕生於卑微的木匠家庭,而非貴族豪門或帝王之家,這其中定有奧義。從無邊的時空來看,其實每個人都是渺小而卑微的。耶穌的奧秘在於祂「與卑微同在」,這象徵著卑微終可獲得救贖,而卑微正是每個人的存在本質。梵谷親身實踐耶穌「與卑微同在」的奧秘,梵谷在煤礦區深入礦坑,與礦工打成一片,並且想盡辦法改善礦工艱困的生活,故而傳出「耶穌再世」的好評。 基督徒文豪托爾斯泰(Leo Tolstoy)從不對達官顯要與王公貴族客氣,他對乞丐則很客氣,甚至很謙恭,如果忘了帶錢包,還會用雙手握住乞丐,十分友善地道歉。托爾斯泰大約五十一歲時從《新約‧四福音書》得到屬靈的啟發與感悟,之後就決心放棄大批地產、作品著作權與貴族身分,他覺得自己擁有大量財富是很可恥的事;他穿上農作服,親自務農,與農民同甘共苦。托爾斯泰的愛心更擴及一般動物,他反對殺生,戒除了打獵的嗜好,進而奉行素食主義。托爾斯泰對於當時俄國國內農奴、農民與貧民的痛苦,以及社會嚴重貧富不均的現象感到十分痛心,故而以身作則,希望能趨向人間正義。這是實踐「與卑微同在」的另一個典型例子。 耶穌曾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新約‧約翰福音》第3章第5節)。耶穌是用「水」來形容「靈」(Spirit),「靈」就像無色、透明的「水」,無定形、無法把捉,「水」象徵「靈」。「靈」更像清冷的空氣,不可捉摸,無盡遙遠,卻也近在眼前,呼吸於己身。「靈」大約就是生命的根源力量。任何人面對無限的時空都只是一隻螞蟻,但渺小的個人來自根源力量。每一位個人的存在都是暫時性的,但其根源卻沒有短暫或永恆的問題。根源力量在時間的外面,時間與空間都是玩具,但「個人屬性」沒有這些玩具。 梵谷的畫作常令人感覺到有一種元氣、一種說不出來的力量隱約波動著,那是一種摯愛與感傷並存的精神特質,也帶有崇尚大自然、反對體制化與社會化的抗爭精神。梵谷的畫作幅射出宇宙表象之內的「根源力量」,這是梵谷畫作的獨特境界,也是梵谷畫作令人著迷的原因;觀畫者隱約感受到自己的天真根源,產生了回歸靈性的鄉愁,樸拙的靈性原鄉是人類社會早已丟失的心靈故鄉與境界。 關於《星夜》這幅畫,梵谷似乎靈光乍現,他看到的不是星星,也不是星座,他一時透視夜空,看到了螺旋星系(spiral galaxy)和球狀星團(globular cluster)。螺旋星系與球狀星團的運轉正散發出宇宙的原生力量,梵谷以其神秘視覺引領觀畫者洞察奧秘。 看著梵谷的畫作,不禁想起巴赫(J.S. Bach)清唱劇樂章裡的「吾民仰望的喜悅」;該樂章令人愉悅的旋律似乎微帶感傷,的確,那種喜悅不是快樂,而是一種亙古以來遍及宇宙的「隱約感傷」──喜悅與感傷合一。梵谷的畫作傳達出一種救贖的力量,由他有如火團一般的靈魂維持溫度。梵谷是礦工的牧師,也是觀畫者的牧師,他是永遠的牧師先生。

Read More

選擇癌症認證診療醫院 提高5年存活率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民健康署30日指出,為提升癌症診斷與照護品質,推動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由認證醫院成立跨科部團隊,提供癌友全方位照護,有助於患者安心治療,以提高病患5年存活率。 國健署表示,癌症已連續42年位居國人10大死因之首,且癌症發生率逐年上升,為能達到整體優質的癌症診斷與治療,讓患者不必擔憂因醫師或地區差異而影響治療效果與照護,國民健康署辦理癌症診療品質認證,目前,已有逾8成4以上的癌症病人於認證醫院接受診治,我國癌症5年存活率也從認證前95年至99年的51.1%升至107年至111年的62.9%。 國健署表示,國民健康署自97年起針對新診斷癌症個案達500例以上醫院,辦理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通過認證之醫院需組成全院性癌症委員會,集結腫瘤內外科、放射腫瘤科、病理科、影像診斷科及腫瘤個案管理師等成立癌症多專科照護團隊共同參與治療計畫,提供病人全面及個別化照護服務。 國健署呼籲癌友選擇認證醫院,以獲得全面照顧。並應考慮後續照護服務與便利性,因接受一連串包括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等,就醫過程通常涉及多次往返醫療機構,選擇交通便利或靠近居住地的醫院可以減輕負擔。

Read More

〈中華副刊〉斑駁與斷續

■蔡富澧 晨風在塵封的夜裡 脫下披風 輕輕披在凍了一夜 蒼老的樹幹 許多叮嚀都日夜嘮叨 深入江山烽火的紋理 ‧ 血脈跳脫宿命的語法 冷冷的冬天 堅硬表述了一段 傲然以及悔之已晚的早熟 富得低調 一把骨頭窮得高雅 ‧ 盤根之下有幾盤錯 結省略了注腳 幾番風雲一本古書 在百十年後回眸 半夜雞鳴裡不寐的燈火 破曉落葉繽紛 ‧ 世事總是交織成網 許多人一夕爆紅 寒流來了 破曉不落青苔 詩人走了 老來不沾紅塵 ‧ 腳步聲斷續踏響 一條路過不曾擁有 深深的密林為來年 留下一個缺口 更深處春天的氣息 隱而未發 ‧ 盤古身上一根毛髮 托起天地和葉茂 鴿子趁機占成了地盤 數一數該分成 天下九州 都是風雲啊千百年來 ‧ 夜色漸漸褪去外衣 被邊緣分割的肌理泛起 白色的幾個泡沫 堅持說個清楚 等到翻身抬頭之日啊 龍吐珠

Read More

中度昏迷 經顱磁刺激恢復神智

  醫師張俊鴻(左1)指出,TMS是利用磁場產生電流刺激大腦皮質、調節神經活動,進而改善神經傳導及神經可塑性。 (操作示意圖,安南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一名40多歲男性前因突發性呼吸道阻塞,導致腦部缺氧受損,經搶救雖然救回性命,但陷入中度昏迷、無法自主呼吸需氣切。家屬心急尋求希望將患者轉診至安南醫院神經外科評估,轉介精神醫學科透過經顱磁刺激療法(TMS),病情有了明顯進展,家屬也看到了康復的曙光。 安南醫院神經脊椎外科主任阮威勝表示,現最新的神經再生、高壓氧、復健、中醫等治療,能夠幫助患者從昏迷中甦醒,但也可能伴隨四肢無力、意識混亂致無法清楚辨識家人、喪失視覺等風險。鑑於安南醫精神醫學科主任張俊鴻專精於經顱磁刺激療法(TMS),亦有將治療應用於腦傷的前例,也協助轉診至精神醫學評估治療。 張俊鴻指出,TMS是利用磁場產生電流刺激大腦皮質、調節神經活動,進而改善神經傳導及神經可塑性,常用於治療憂鬱症,近年研究也顯示TMS具有治療其他神經與精神疾病的可能性。經評估發現,該患者腦部無明顯出血或血管梗塞,進一步追蹤大腦中血流、新陳代謝和神經傳導物活動的變化,發現患者運動皮質區與視覺皮質區出現活性異常。 安南醫院治療團隊經與家屬討論後,利用高壓氧、復健、中醫治療結合TMS 治療輔助,治療一段時間後,患者已能看得到光影,可以跟著醫師的筆燈軌跡追蹤。目前昏迷狀況持續改善,已能緩慢說話透過復健練習行走,近期甚至可辨識大字和顏色,讓家屬和醫護無比欣喜。

Read More

長照單軌評估 聘外籍看護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立法院將修法讓80歲長者免巴氏量表評估可聘外籍看護。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30日提出年齡歧視等2項理由表示反對,開放80歲長者免巴氏量表,將造成53萬健康長者「進場搶工潮」,建議廢巴氏量表,改長照單軌評估。 多名國民黨立委日前提出就業服務法第46條條文修正草案,主張雇主聘僱外國人從事家庭看護工作,被看護者凡年齡滿80歲以上或70到79歲的癌症2期,得免經醫療機構的專業評估,也就是不用巴氏量表即可申請外籍看護。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提出2項反對理由。第1,以「年齡」做為免評標準恐是另類年齡歧視,暗示80歲以上長者不具自主生活能力,有違「壯世代」倡議精神。 家總說明,近年來「壯世代」運動風起雲湧,就是反對年齡歧視,揚棄銀髮族就需要被照顧的舊思維。事實上,根據政府統計,80歲以上失能率約41.7%,85歲以上失能率約47.7%,亦即半數以上是健康長輩。 根據家總長期服務經驗,一旦通過「80歲以上免評巴氏量表可聘外籍看護」將引發2種家庭關係衝突,一是子女不放心,硬要長輩聘請外籍看護陪伴,遭到想要自主生活的長輩抗拒;二是長輩看到別人有外籍看護,硬要子女聘請外籍看護,增加子女負擔。 第2項反對理由,則是在未做好供需配套,貿然開放80歲以上免評巴氏量表,將造成53萬健康長者可進場搶工,衝擊現有23萬已聘僱外籍看護者權益。 家總指出,台灣在每年僅新增1萬名外籍看護的情況下,開放80歲長者免巴氏量表,將造成53萬健康長者「進場搶工潮」,導致外籍看護「避重就輕」流動,嚴重衝擊現有23萬聘僱外籍看護照顧重癱、臥床、多重障礙的長照家庭權益。外籍看護是稀缺資源,應優先配置給有需要者。 家總建議,直接廢除巴氏量表,改以長照2.0單軌評估,讓第4級失能以上可聘外籍看護,才是治標之本。

Read More

天氣轉冷 呼吸道保護別輕忽

天氣轉冷,胸腔病院醫師郭弘誼提醒呼吸道保護不可忽視。 (胸腔病院提供) 記者黃文記∕仁德報導 進入冬季,寒冷的天氣對人體健康帶來不少挑戰,尤其是對呼吸道的影響更為明顯。衛福部胸腔病院醫師郭弘誼表示,近來呼吸道疾病就醫病人變多,特地提醒民眾,在寒冷的季節,應該注意呼吸道保護,預防因寒冷引起的呼吸系統不適,保護身體免受感冒、咳嗽等疾病的困擾。 郭弘誼表示,當人體的呼吸道黏膜受到寒冷空氣的刺激,導致血管及支氣管收縮,呼吸道免疫力下降,尤其是對老年人、兒童、氣喘及肺阻塞的病人來說,外界氣溫降低會增加感冒、咳嗽及其他呼吸系統疾病。 郭弘誼指出,做好呼吸道保護有下列幾項措施: 1.外出時應佩戴口罩,可保護面部免受寒冷空氣直接接觸,還能有效阻擋寒風,以免刺激呼吸道。 2.穿著足夠的保暖衣物,特別是衣領、手腕和腳踝等部位,應該穿戴防風衣物、圍圍巾或加厚的衣物,避免寒風直吹。 3、.從溫暖的室內突然進入寒冷的戶外,會讓呼吸道受到強烈的溫差刺激,容易引起呼吸道不適。因此,在寒冷天氣下外出時,應戴口罩穿保暖衣物,以逐漸適應氣溫變化,避免劇烈的溫差變化。 4.冬天溼度降低,乾燥的空氣會使呼吸道更加容易受到刺激,因此在室內可以使用加濕器或放置濕毛巾來保持空氣濕潤,減少因為乾燥空氣對呼吸道的影響。 郭弘誼強調,維持良好的飲食和作息習慣,保持足夠的睡眠,以及適度的運動,都有助於增強免疫力,從而減少感冒和呼吸道疾病的發生,但應避免在寒冷的環境中進行劇烈運動以免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他提醒,當出現持續咳嗽、喉嚨痛、呼吸困難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避免病情惡化。

Read More

〈中華副刊〉出磚入石考

文/攝影 宋玉澄 出磚入石,不是四字成語、不是迷宮走巷、也不是甚麼武術招式;它是閩南建築中一種獨特築砌方式的形容、工法,或是建物的專有名詞:利用形狀各異的大理石、紅磚和瓦塊等材料交錯堆疊、固定,以完成築牆、起厝、鋪埕等工程;其中的出入兩字,是指磚與石的距離,磚要比石凸出,石要比磚凹陷,據老師傅的說法是其間的差異就是一根地瓜藤的厚度。 數十年前在金門服役時,常在當地見到這種奇異的建構方式;當地的朋友介紹說:人們喜歡用磚紅石白的顏色演義為金包銀、或以密密推疊的樣式引申為百子千孫,甚至直接將出磚入石的磚石改為將相變成出將入相;寓意與期望住在這種出磚入石的建物中,能夠大富大貴或子孫綿延,總之就是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及子孫滿堂。 因為在金門首見,一直就以為這是金門地區因建材稀缺,利用手邊僅有的材料所創建的方式,讓人印象深刻。直到近年,數次遊訪泉州、晉江、廈門……,才發見隔岸的大陸,才是出磚入石的起源地。據清代《金門縣誌》記載:金門屋宇多從泉州,規制不大而體形堅固,牆以石壘磚砌……。(清代,金門屬泉州府管轄。) 據說出磚入石的出現,最早是明代泉州沿海一帶居民屢遭倭寇侵襲,焚剠過後的人們,僅能利用殘垣斷壁的材料,重建家園而形成的一種建築方式;也有一說是明萬曆年間閩南一次高達八級的大地震後,災民們在廢墟裡,就地取材,利用坍塌破碎的磚、石、瓦、礫來構築牆體,重新營造自己的家園。 但在旅遊途中,聽到的多以大地震的說法居多,居屋倒塌毀損嚴重;災民無奈下只有撿拾較完好地廢料,算是廢物再利用的盡量搭配使用。不想竟產生了一種紅磚(瓦)與白灰色花崗石的色彩對比,更有一種是人造卻又是自然的不規則之美,無意間造就了閩南鄉土文化建築的獨特魅力與特色。 而個人又以為出磚入石的色彩、形制甚至其背後的精神,多少有些「毀其形好」如穿在牆上的「袈裟」一般,寓含浴火重生的美麗與堅強的意味,自然有股質普有莊嚴的氣質。當然,在災害過去、物質充裕下,匠師也會在工法中融入具有吉祥寓意的文字或福祿壽喜及葫蘆等圖樣;甚至,我也見過不規則的大理石,被改以石磨、或石雕等砌築牆面,應該就是出磚入石的進階版或變體了。 有人把廈門大學創辦人陳嘉庚先生譽為創新出磚入石工藝的第一人。主要是他利用廈門盛產花崗石的優勢,結合當地石、木、磚、土等原料,將出磚入石的工藝發揮到了極致,並顯現在廈大的每一棟建築中。 如今的閩台緣博物館、泉州火車站、五店市、梨園古典劇院、南音藝苑、泉州博物館、南建築博物館、南少林寺等大型建物群,都運用參雜了大量出磚入石的工藝,以紅白相間的色彩、實物,譜畫出歷史與人文的圖案,展現出閩南獨特建築的文化魅力。

Read More

感冒糖漿非提神飲 勿豪飲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冬季是感冒的好發季節,民眾往往因為工作忙碌,而自行到藥局購買感冒糖漿服用,但如果使用不當,容易造成過量服用、成癮等症狀。南投縣政府衛生局提醒民眾,感冒糖漿不是提神飲料,千萬不能乎乾啦! 衛生局表示,民眾使用市售感冒糖漿前應先充分閱讀藥品說明書,了解其使用方式及可能的不良反應,以有效發揮療效,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服用後,如感冒症狀未改善,抑或出現其他不適症狀,應立即就醫。 衛生局指出,感冒糖漿使用上要留意以下3點:1.應遵循藥品說明書使用,切勿過量使用:至藥局購買感冒糖漿,應依藥師指示或詳閱藥品說明書並遵循其用法用量,切勿飲用過量。2.小心藥品併用:感冒糖漿大多含有止痛退燒成分如乙醯胺酚、緩解鼻塞流鼻水症狀的成分(如chlorpheniramine maleate)、幫助提神及緩解頭痛的成分(如咖啡因)、止咳的支氣管擴張劑(如dl-methylephedrine HCl)等,而其他綜合感冒藥、鎮咳祛痰藥或解熱鎮痛藥等藥品,可能存在相同或作用相似成分,如果合併使用會導致劑量過量。3.感冒症狀沒改善,應就醫治療:感冒糖漿只能緩解症狀,不能預防或治療感冒,服用感冒糖漿等指示藥品後,症狀沒有改善、或症狀還併隨有發燒、或發燒持續3天等現象,應儘速就醫。 民眾如想查詢感冒糖漿是否為所核准的藥品、劑量、警語、副作用及適應症,亦可至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查詢藥品許可證。

Read More

癌藥事前審查 數位化3天完成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癌症病人申請健保給付用藥須經事前審查,為加速患者治療,健保署規劃自2025年起,癌症用藥事前審查將採取線上、雙盲審查機制,提升審查效率、更具公平性,未來進一步研議導入人工智慧(AI)工具輔助專家審查,加速流程及精準給付,目標是控制在3天內完成。 衛生福利部長邱泰源30日表示,癌症蟬聯42年都是台灣10大死因之首,延長癌症存活率是重大公共衛生挑戰,從篩檢到治療優化是健康台灣的重點,這次健保署與醫院結合國家癌症防治計畫,精進數位基礎建設。 邱泰源說,癌藥事前審查以電子病歷申請,不僅有效整合癌症病人從診斷、治療到成果追蹤的完整就醫資訊,更可透過雲端系統分享病人的跨院就醫資料與用藥紀錄,改善過去公部門與醫療系統不相通的瓶頸,以利醫師能更精準診斷與處方。 健保署長石崇良說,推動癌症治療數位轉型的初步成果,包括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申報資料收載、癌症重大傷病申請、癌藥事前審查申請及癌症個案療效追蹤等癌症臨床治療資訊數位化及互可操作性,可作為後續癌症新藥醫療科技評估、臨床試驗或醫學研究、新藥研發重要資料庫。 癌症用藥事前審查以電子病歷申請今年開始規劃與試辦,過去1年共有40家醫院參與,包含長庚醫院體系、和信、台中榮總等。 石崇良表示,明年起,癌症用藥事前審查將採取線上、雙盲審查機制,未來將進一步研議導入人工智慧AI工具輔助專家審查,加速審查流程及精準給付。 石崇良說,過去紙本申請癌症用藥事前審查,過程非常繁瑣,還要配合醫師赴健保署各分區業務組辦公室審查資料時間。線上事前審查不僅可透過AI協助第1階段掃描確認資料完整度,醫師更能線上跨區審查,如台北的醫院提出申請,由中南部專家協助審查,目標是控制在3天內完成。 石崇良認為,健保癌症治療數位轉型,不僅能提升治療歷程效率與資訊透明度,還可以藉以建立精準醫療生態系,「甚至可能取代現行癌症登記系統,台灣的癌症數據不再會有幾年的落差」,提升台灣癌症醫療水準與品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