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台灣今年正式步入超高齡社會,意即每五人,就有一人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主計總處指出,家庭收支調查主要聚焦於「所得」,並不包含儲蓄或財富,因此高齡者的財務狀況無法完全反映。
二0二五年,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突破二十%,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但若根據現有統計,拆解以高齡者為主要成員的家庭結構,便會發現「高齡貧窮」問題不容忽視。
根據統計,全台有二百三十六點八萬戶家庭是由高齡者擔任經濟戶長,但逼近五成的高齡家庭落在「最低所得組」,凸顯台灣高齡貧窮的問題。「經濟戶長」是指戶內成員中,收入最多且負責維持家庭主要生計者。若屬於雙薪家庭,對家庭經濟貢獻相仿,以年長者為經濟戶長;若戶內成員均無職業又無收入,則以戶籍戶長為經濟戶長。
家庭收支調查主要調查「所得」,包含薪資所得、租金收入、利息收入以及政府補貼等,而六十五歲以上民眾多已退休,少了薪資所得,可支配所得明顯較少,部分高齡經濟戶長家庭確實面臨必須動用老本的狀況。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表示,超高齡社會來臨,加上低通膨時代成為過去式,未來通膨率落在二%左右恐成新常態,房租、外食、醫療成本樣樣皆漲,多數民眾都感受到壓力,遑論退休後所得銳減的高齡者。整體而言,台灣仍是富裕社會,但貧富差距擴大,再加上人口結構迅速老化等議題,政府必須及早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