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馬世芳談吃論煮 ——讀《也好吃》

■王岫 專門寫飲食的作家很多,大概可分飲食評論家或能親自做美食的實踐家等,讀者如常看報章,自可區別,但能自己做菜的實踐家,實際上還可分為精緻美食或家常飲食兩者。前者非我們一般庶民所能親近的,故最近崛起的大約是擅寫一般家常飲食的如鄭如晴、洪愛珠、馬世芳……等中青輩作家。若讀者仔細讀他們文章,當會發現,他們都受家族老一輩影響頗深,讓他們從小即接受家庭長輩會烹飪,有幾道拿手好菜可傳承的薰陶,若加上後天生活環境所需,就會讓他們一朝洗手做羹湯,引人入廚創美味,成為所謂飲食作家了。 其中,馬世芳是男性,本身原本是音樂人及電台節目主持人,近年來忽然也寫起飲食文學了,真是斜槓人生。他的近作《也好吃》一書,便是讓大家有「懂音樂的他,我們認識已久。懂吃、懂下廚的馬世芳,正式報到」了的驚喜。 馬世芳的父親是著名作家亮軒(馬國光),母親則是民歌之母陶曉清,家族三代,來自蘇州,在台生活了一段日子,算是中產階層的大家庭,姥姥、外曾祖父母、父母親等等,既有蘇州帶來的家族傳統傳統菜,長輩們也幾乎每個人自有一道拿手的料理。《也好吃》這本書的第一輯,便是寫作者從小在家庭裡,看見家庭對飲食料理的重視或處理,這牽引到許多家族人情事故,還有某道料理的費事,和家人對製作某道食物的認真態度等等。故在這一輯,介紹他家的傳統味「百頁包肉」、爸爸花精神做的「酸梅湯」、他姑奶奶做的茄餅……等等,不僅懷念食物,也緬懷一些老去的家人。這樣的生活基楚,奠定了馬世芳認真看待一餐食物,吃一餐飯,不管麵包餐盒、冷掉的便當,都要專心一致,一口一口認真吃完。故他最痛恨一面吃飯,一面開會談正事,認為開會就好好開會,吃飯就好好好吃飯,才不負食物本身的功能。 馬世芳結婚後,本來住在民生社區,附近好吃餐館林立,外食方便,本來也少煮食,後來搬到河對岸的重劃區,餐飲店少了許多,也不盡好吃。這時他便想起以前父親對他示範過的「想吃好東西,不如自己做」的道理,於是也開始自己洗手做羹湯了;疫情期間,在家上班,更有時間把煮飯、烹食當做調劑身心的樂事,是樂事,煮飯便不怕累。除了傳自家學的幾道菜外,他也認真上網查資料,於是一道道地,他自做家常菜料理的烹煮料理食譜,也順便自己記載在臉書或刊登於報刊上,免得要再做時,要重新找資料。《也好吃》的第二輯,便是收納了他數十種有關各種飯、麵、雞湯、桂花江米藕、銷魂豆干……等種種料理或家常菜的食材或做法等,算是食譜,但卻也不一板一眼,作者在食材或做法,都表示各有各種方式代替,給讀者有許多變化的空間。 書後有兩篇附錄,一是專講烹飪用的油、鹽佐料等,一是煮食的工具,即各種鍋的介紹和利用等,也是很實用的臨廚知識。 還有一篇跋,即「雞火干絲」篇,寫台北某歷史悠久的餐廳,其菜餚由盛而衰的原因,講舊傳統工夫的一絲不茍,決不能稍有偷斤減兩或疏忽烹者時間之控制等,否則良味一失,客人也不會再回頭了,正印證飲食這檔事,是要認真對待的。家庭料理亦然,為了家人健康、吃飯有味,亦須好好煮飯,才能「也好吃」。

Read More

〈彩繪人生〉鐵齒莊永長 無限感應神蹟

以奉公職守,人不挺、佛挺作為法道濟寺廟規的主任委員莊永長。(記者陳俊文攝) 從不信邪的「鐵齒銅牙」變成濟公禪師忠實信徒的普法道濟寺主任委員莊永長,35年來每天從嘉義開車到台南參與廟務工作,風雨無阻,始終如一,誠如他辦公室的座右銘: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嫉是庸才,奉行「濟世之標竿、弘法利生之道場」的理念,帶領信徒繼續前行。 年輕時從事汽車材料業工作的莊永長出生於地理風水仙口中的「虎喉」嘉義民雄,年少輕狂時是天不怕地不怕的鐵齒派,有一回友人引他到當時還是「草寮」的普法道濟寺參拜問事,那一天他抽中三寶中的「地虎寶」,說他的出生地會開虎喉,從此被濟公禪師收伏。 莊永長表示,拜拜這種事就是這樣,很多神蹟都是超越科學的解釋,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相信神明。35年來,他奉濟公禪師為唯一主神,也「無限感應」很多超乎科學能解釋的神蹟,這也是濟公禪師在台灣信徒愈來愈多的原因。 濟公禪師說他帶有天命、使命和認命3種命,所以從民國82年以200萬元為祂建廟起,並從第3屆接下主任委員一職,一直做到目前的第5屆,幫助禪師完成很多交付的任務,持續不斷的投入公益慈善,讓普法道濟寺獲得內政部績優宮廟頒獎16次、台南市政府民政局17次頒獎表揚的佳績。 莊永長指出,普法道濟寺的宗教理念在於廣開方便之門,不論達官顯要、販夫走卒都可走進參拜,也都獲得濟公禪師的平等心對待,就因為這樣的有「拜」無類,獲得更多信徒的迴響,所以建廟6年半期間,只用化緣、沒開過半張感謝狀,禪師只指示「錢不用煩惱」,但人會跳票,每次就在危難之際,就有貴人跳出來幫忙,一路就這樣「有驚無險」完成建廟大業。 普法道濟寺以「預防是救災功德」的理念舉辦多項防災法會,比如110年台南400天沒下雨的祈雨法會,他囑咐市長一定要來,後來連水利署長都來了,果然當晚就風雨交加,沒多久全台水庫全滿,這就是禪師常說的:宗教對眾生的責任,冥冥中很多事都是老天爺決定和安排。 位於安南區本田街3段的普法道濟寺在莊永長制定的制度下,行政、財務、總務全部透明公開,這就是莊永長一貫的理念:參與廟事,只要奉公職守,人不挺,佛會挺!也一如師父開示:為眾生消災解厄,便是知苦離苦、證悟不生不滅佛性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普法道濟寺未來追循的目標。 (記者陳俊文)

Read More

〈中華學園〉對待世界的方式

台南市後甲國中二年級 ◎吳秉衡 早晨的曙光照上臉龐,滑開窗戶,晨風吹去了睡意,外頭的植物正向我招著手,走出門,陣陣花香振奮了委頓的精神,世間萬物彷彿都在歡迎著我的到來,出於好奇,我決定和外婆一同散步買菜。 抵達市場,喧鬧聲不斷,攤販們的叫賣聲不絕於耳,外婆輕車熟路的帶我來到攤販前,熟練的挑了幾把青菜,在和攤販「好聲好氣的商量」後,價格便成功的打了下來,即使才剛吵完架,攤販仍大氣的抓了一把香菜和兩根蔥給我們,還貼心的指導我們如何烹煮,讓人不禁折服於攤販的雅量與心胸。 沿著攤販聚集的道路行走,無意間,瞥見一名匍匐在地、年逾古稀的老者,手中拿著十分破舊的白碗,正在路上行乞,在人來人往的菜市場中,這無疑是個危險的行為,也讓當時仍幼小的我感受到巨大的震撼,我望向外婆,她遞給我一枚五十元硬幣,示意我放入長者的碗中,長者不斷彎腰鞠躬向我道謝,我心中不知為何湧上一股微妙又心酸的感覺…… 菜市場是人間百態的縮影,使我了解珍惜人際因緣的重要,這清晨賦予我前所未有的體會,潛移默化中影響了我的人格,以及對待這世界的方式。

Read More

〈彩繪人生〉83歲稻農胡明良 告別收割機

胡明良和他的老戰友收割機。(記者楊淑芬攝) 經過一甲子,老農終於要退休了!今年83歲的六甲區農夫胡明良,帶著萬般不捨的感情從收割機上走下來。種出好吃的稻米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在逐日年輕化機械化的農業世界,他是六甲最後農夫,也是六甲耕種最多稻米的手藝農夫,希望他的棒子交下去,年輕一代再接再勵種出更好吃的米。 六甲是台南市米倉之一,號稱最好吃的台南越光米,也就是台稉16號稻米,就是從六甲區種出來;胡明良一年耕種四甲農地,一年兩收,對台南的米糧生產貢獻很大。 自幼家境貧困,胡明良沒有進過學校,8歲起就開始下田犁田,13歲上山砍柴,退伍後開著水稻收割機四處幫人收成稻米;台灣的田地因為三七五減租的歷史,被分割成小塊田地,不利於大型機具耕作,過去的年代農夫之間必須協作,他有一群伙伴,收成的季節,數人開著收割機,跟著稻米結穗的季節,從屏東、台南、埤頭、苑裡、桃園一路收成,幾乎全台灣都走遍遍。 胡明良是六甲區最後的老農夫,每一棵稻穗都像他的孩子一樣。(記者楊淑芬攝) 胡媽媽記得,最早的時候聯合收割機後面掛著布袋,胡明良開車她就跟在後面收成,布袋滿了拆下來,再換上一個布袋,反覆操作;後來收割機後面掛著穀倉,可以容納更多稻穗,最現代的聯合收割機是聯著卡車,並且具有刈稻、脫粒、精篩、除雜等功能。 早年收成之後要先曬稻,所以每個農家都有很大的庭院,滿庭黃澄澄的稻米曾是農家最經典的畫面,曬乾的稻子才能運到農會或自己收藏。胡明良家也有很大庭院,庭院旁還有舊式的碾米機,曬乾的稻子要食用前才去碾穀,所以他們家的米都是「生鮮」級,特別好吃。現代農會直接接受收成的溼稻,再以機器乾燥,農家曬稻子的情景已經很少再現。 胡明良雖未曾上學,但是腦筋靈光,口才便捷,是現任六甲農會的代表,勤快又事事親力親為,稻米收成率很高,他從父親繼承的農田是七分地,勤儉又善於理財,有儲蓄就繼續買地,再加上鄉友委託,他們夫妻兩人整整耕種四甲地,農閒時候還去建築工地做板模,一年到頭都非常操勞,就是傳統台灣人的精神。 年事雖高仍精神抖擻,活動力不下年輕人,只是長年操勞,腰背膝蓋都有小毛病,加上農業一條龍的經營方式,胡明良的老牌收割機已經敵不過日新月異的機械,在兒子勸說下,今年稻作收成後,正式走下收割機;雖然不再下田,每天出門看向廣袤稻田,在藍天下迎風搖曳,內心充滿對土地的感謝。 (記者楊淑芬)

Read More

〈中華學園〉露營記

台南市賢北國小四年六班 ◎莊郁晨 上個週末,我和家人一起去露營。出發前,我既緊張又期待,因為天氣不好,我好怕下雨,幸好,出發的時候就變成晴天了。 驅車前往的路途上,我看到滿地都是奼紫嫣紅的花朵,聽到了小鳥清脆的叫聲,嘹亮的歌聲,令人陶醉,我馬上把手上的書放下,仔細的聽著小鳥歌唱。到達目的地,我迫不及待的下車,一下車,當我抬頭仰望,只見四周林木蒼翠,樹葉繁茂,讓人心曠神怡。 我和家人玩了鬼抓人和躲貓貓,森林裡充盈著歡笑聲,到今天都還沒忘記那快樂的感覺。我還吃了媽媽親手做的美味三明治,是藍莓口味的,一口咬下去,酸酸甜甜的,滿口都是藍莓的香氣。吃完三明治後,我就跑進帳蓬裡看書,看到一半,外面突然有人尖叫,而且還是媽媽的聲音,嚇得我趕緊出去看發生什麼事,原來只是咖啡打翻了,我以為是被蛇攻擊了,幸好沒事,我鬆了一口氣。 我好喜歡露營,讓我體驗到了不同的生活,希望以後還可以再去。

Read More

手比OK 檢測肌肉是否流失

手比OK、虎口肌肉凹陷,代表肌肉流失,有營養不良的風險。(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中行、鄭錦晴∕綜合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營養科團隊慶祝222營養師節,舉辦「222營養師×健康FUN肆玩」活動,帶領民眾「自我檢測營養與肌力」狀況,從手部虎口和小腿圍觀察是否有肌肉流失或營養不良的的風險。 營養師李安旂提供簡單幾個自我評估方法。手比OK虎口肌肉若凹陷,代表肌肉流失,有營養不良的風險;若太陽穴凹陷,則顯示營養不足。另外,50歲以上男性小腿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2公分就有營養不良、肌少症的風險。 李安旂表示,隨著醫療科技進步,營養不再是傳統的「大鍋炒」模式,而是講求個人化與精準化,根據每個人的健康狀況與生活習慣,量身打造營養計畫;特別是正在接受治療的癌症病人,可能因副作用影響食慾與營養吸收,可諮詢營養師選擇適合的營養補充品,幫助維持體重與肌肉量,提高治療成效。 另外,台東縣社區營養推廣中心去年底在池上鄉、成功鎮及太麻里鄉設立營養推廣分中心,提供個人營養教育服務,歡迎65歲以上長者或55歲以上原住民長輩預約,讓長者吃得更健康有活力。 營養師也針對各鄉鎮社區餐飲業者及長者共餐據點,提供高齡友善飲食與均衡營養的輔導服務,112年推出「健康飲食友善店家」標章認證,截至目前全台東已有110間店家響應。 長者共餐據點方面,營養師也透過飲食質地調整培訓課程,幫助烹調者理解長者在飲食上的需求與難處,提升餐飲服務品質,打造高齡友善的飲食環境。

Read More

〈中華學園〉壽司店

台南市慈濟國小一年知足班  ◎董宇謙

Read More

水分攝取不足 恐泌尿道結石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泌尿道結石是常見的泌尿科疾病,以40歲以上男性發生率較高。醫師指出,最主要與飲水習慣相關,水分攝取不足會濃縮尿液,增加結石形成機會;飲食習慣、家族遺傳、反覆感染以及副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因素,皆可能促使結石形成。 根據台灣本土化資料,泌尿道結石盛行率近10%。腎臟結石可能不會產生嚴重的疼痛,但容易引起反覆的血尿;輸尿管結石則通常伴隨劇烈疼痛,隨著結石的排出,疼痛的位置可能逐漸下降。 台北市立聯醫和平婦幼院區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張德撝表示,產生泌尿道結石的原因很多種,最主要與飲水習慣相關。水分攝取不足會濃縮尿液,增加結石形成的機會;此外,飲食習慣如高鹽、高蛋白質的攝取亦會增加罹病風險。 若家族中有結石病史,罹患的可能性更高。其他疾病如尿路感染或副甲狀腺疾病,也可能導致結石形成。 張德撝指出,目前結石的治療方式多樣化,保守藥物治療針對體積較小的結石,使用止痛藥合併輸尿管擴張藥物,有助於促進自然排出;體外震波碎石術則可將結石擊碎後再輔以藥物排石,提升治療成功率。 若結石造成嚴重疼痛或反覆發作,住院手術是較為理想的選擇。目前包括硬式輸尿管鏡、軟式輸尿管鏡2種主要手術方式。 張德撝說,硬式輸尿管鏡適用於下段輸尿管結石,屬於健保給付範圍;軟式輸尿管鏡則適用於整段輸尿管或腎臟內的結石,此種鏡子的尾端具備285度的彎曲能力,能夠處理泌尿道各處結石,並搭配具有吸力的導引鞘,可大幅提升手術效率與安全性。後者雖需自費,但減少多次手術的需求,且使用後的器材即刻丟棄,降低感染風險。

Read More

羅慧夫越南分會開幕 受助童出席

受助兒童獻花給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越南分會顧問王金英(左2)、執行長陳依伶(左4)、駐越南代表劉世忠(右4)、越南中央兒醫院長陳明典(右2)。(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去年獲越南政府核准,22日舉辦越南分會開幕儀式。基金會執行長陳依伶、越南中央兒童醫院院長陳明典、我駐越代表劉世忠等出席,多名受助兒童與家長也從各省趕來。 劉世忠致詞表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1998年起派遣醫療團到越南義診17次,造福逾5400案例。期望越南分會的成立,能透過對患者生理與心理重建的努力,將台越人民關係拉得更近。 11歲的梁武慶枝是基金會受助兒童,和家人一起參加活動並帶來舞蹈表演。梁武慶枝左臉依稀可見術後疤痕,但已能像正常人生活。 梁武慶枝父親梁柏松指出,梁武慶枝天生臉部畸形,未能在妻子產檢期間發現,直至孩子出生後才知情,當時夫妻倆非常傷心與絕望。 梁武慶枝迄今已接受5次手術,其中2次在越南中央兒醫進行,並獲得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專案資助。目前梁武慶枝發育狀況正常,但左耳聽力較差,等到適齡後才能進行進一步手術。

Read More

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 傷口小於1公分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脊椎手術治療,醫師指出,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可將傷口縮小到約1公分,大幅減少肌肉及骨骼組織的破壞,較不會有脊椎不穩定風險,不必進行骨釘固定。 台北市立聯醫陽明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宇聖表示,許多患者擔心脊椎手術傷口大、術後需長期臥床,以及神經受傷造成需倚賴輪椅,即便經藥物及復健治療失敗,卻因懼怕手術而拖延病情,最後造成更嚴重的後遺症。 陳宇聖指出,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是當前最先進技術之一,結合微創技術與內視鏡設備,主要應用於治療椎間盤突出、脊椎狹窄等常見脊椎疾病。僅需約1公分小切口,用專門器械穿過原子筆寬度大小的套管進行作業,醫生利用高解析度的內視鏡影像設備進行精確操作,移除壓迫神經的病灶,最大程度保留正常組織結構。 陳宇聖指出,傳統脊椎手術必須清楚看到壓迫神經病灶,需要較長傷口、破壞較多肌肉及骨骼組織;且因為破壞較多組織,經常必須植入骨釘,確保脊椎穩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