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新北市議會秘書長林新欽以父名再捐贈復康巴士

前新北市議會秘書長林新欽(中)偕妹妹林玫宏(左) 捐贈「金田5號」雙輪椅座位復康巴士,由社會局長李美珍(右)代表受贈。(新北市社會局提供)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前新北市議會秘書長林新欽今(12)日偕同妹妹林玫宏,低調現身新北市政府捐出「金田5號」雙輪椅座位復康巴士,由社會局長李美珍代表侯友宜市長受贈。林新欽雖已退休10年,但仍擔任多家公益團體負責人,言談之間,對於國家經濟社會非常關心,尤其是新北市的城市發展,也肯定新北市在侯友宜市長的領導下,各項軟硬體建設都有長足的進步。 林新欽的父親林金田曾任三峽鎮民代表會主席,林家6位兄弟姊妹感情均相當融洽。林新欽於民國66年、28歲時初試啼聲,一舉當選台北縣第9屆議員,4年後轉任縣府服務,受到當時台北縣長林豐正的賞識,極力栽培,歷任計畫室主任、農業局長等職。林新欽後來轉任台北縣議會服務,擔任祕書長,輔佐歷屆議長,調和鼎鼐,府會和諧,為台北縣、新北市發展奉獻心力,於民國103年在新北市議會秘書長任內退休,前後服務公職長達37年。 林新欽在卸任公職後,仍擔任廣慈博愛基金會董事長、新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救國團總團部副召集人等職,持續奉獻社會和公益事業。他在107年1月25日,曾代繼母鄭碧愛以父親林金田名義捐出3輛雙乘座位復康巴士,由時任副市長侯友宜親自代表受贈,此次捐贈為第4輛,取名為「金田5號」。 新北市社會局長李美珍表示,感謝「永遠的秘書長」,雖然離開公職,但仍心繫國家社會,尤其對新北市的城市發展脈絡非常清晰,對侯友宜領導的市府團隊也多所肯定和勉勵。

Read More

烏克蘭接受停火協議!BBC:談判壓力轉向俄羅斯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在美烏會議結束後,烏克蘭同意美方所提出的30天停火方案,對此,美國總統川普表示,願意再邀請澤倫斯基回到白宮,同時各國領袖也表達了,支持推動和平協議的立場。英國媒體BBC分析認為,在烏克蘭與美國達成共識的情況下,現在壓力已經轉移到了俄羅斯身上。

Read More

川普力挺馬斯克!白宮高調秀特斯拉新車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購入了一輛紅色特斯拉,還高調公開展示,以作為對好戰友馬斯克的支持。而會這麼做的原因,正是因為最近馬斯克陷入了特斯拉銷售、股價狂跌的危機。甚至全美多地都出現了抵制特斯拉的抗議聲浪。

Read More

格陵蘭要獨立?議會選舉結果即將揭曉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近來遭美國總統嚷嚷著要買下來的格陵蘭,當地時間11日議會選舉結束,結果將在稍晚出爐。事實上,這次議會選舉攸關格陵蘭是否要走上獨立一途,而根據相關民調,大多數民眾贊成獨立,但並不想成為美國人,格陵蘭總理「艾格德」也抱持同樣想法。

Read More

葡萄牙不信任案通過 中間右翼政府垮台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葡萄牙總理蒙特內哥羅,在上個月爆出牽涉利益衝突後,被提出不信任案動議並於11日在國會通過,讓執政不到一年的中間偏右翼政府垮台。新一輪的大選,預計將於5月舉行。

Read More

擺脫收假症候群憂鬱 經顱磁刺激(rTMS)的療法幫大忙

林皇利醫師上「健康搞飛機」節目分享臨床治療經驗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林怡亭報導 擺脫憂鬱,醫生推建三妙招 生活中的壓力來源百百款,氣候的變化,溫度的降低,日照的減少、甚至是假期的結束,都有可能讓人產生憂鬱,許多人所面臨到假期結束,會開始出現如情緒低落、身體不適、失眠等「收假症候群」的症狀。知名診所醫師林皇利表示,「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可能面臨的狀況,而這些壓力或是憂鬱的感覺,主要來自於自身對於外界不可控的事物產生擔憂」,想要遠離憂鬱或「收假症候群」,可以從下面三個方向著手: 與其擔心這些不可控的東西,不如專注在自己可以控制的地方,例如自己的作息、飲食、運動等等,讓自己維持在比較好的狀態 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 累積身邊無形的資產,維持良好的社交關係,讓身邊的朋友幫忙傾聽、消化自己的身心壓力。 經顱磁刺激療法,活化腦區新療法 林醫師也進一步說明,「這些憂鬱的情緒或壓力就統計上而言,一周內通常可以恢復。如果憂鬱的情緒超過兩個禮拜還沒有辦法改善,就有需要找專業的醫生了解」,治療的方式除了一般常見的藥物治療之外,還可以採用「經顱磁刺激(rTMS)的療法」。所謂經顱磁刺激(rTMS)的療法,是一種物理性的治療,將非侵入式的刺激線圈,放置在特定部位的頭皮上連續且規律的重覆性刺激,以神經調節的方式活化腦部的狀態,讓失調的腦神經細胞獲得調控,讓患者對於情緒的掌控、思考、決斷能夠活化起來,進而減少憂鬱。 「經顱磁刺激(rTMS)的療法」其原理來自於「以變動的磁場,在我們腦部中產生感應的電流」,讓患掌管情緒、思考決斷的腦區獲得明顯的改善,這項治療方式除了讓患者多了一個藥物之外的選擇,也特別適用於對傳統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是希望減少藥物使用量的患者。醫師也可視個案的狀況,將rTMS療法搭配不同的治療方式來處理,達到1+1>2的效果,另外,目前rTMS也正在進行其他領域如中風復健或語言復健治療的研究。 勇於就醫求助,回復身心健康 林皇利醫師提到,台灣罹患憂鬱症的人口正快速增長,過去台灣的憂鬱症盛行率僅在2%到5%之間,主要是大家對於「去身心科就診,處理自己身心的問題,某種程度呈現著一種汙名化的狀態」,也不太願意主動描述自己有憂鬱的狀態。不過,隨著社會對心理健康的重視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願意就醫並尋求幫助,讓自己回復到健康的身心狀態。  

Read More

如何從抗拒到接受洗腎?2位病友親述透析治療心路歷程 幫助腎友重拾人生

病友分享自己從抗拒到接受洗腎的過程,希望藉此鼓勵腎友接受治療並重新掌握人生節奏。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許多腎友在聽到醫師建議洗腎後,第一時間都會感到相當抗拒,甚至不願意面對而一再拖延透析治療,或尋求偏方治療。病友林小姐、陳小姐親自分享自己從抗拒到接受洗腎的過程,希望藉此鼓勵腎友接受治療並重新掌握人生節奏。 林小姐以為中邪嘗試民俗療法 不聽醫師提醒抗拒洗腎 47歲林小姐是抗拒洗腎的典型病友,在18歲那年她因為嚴重腹瀉前往急診就醫,意外發現自己腎功能異常。林小姐表示,自己當時甚至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腎臟病,平時也沒有任何症狀,因此不以為意。 即使每年健康檢查都顯示腎功能異常,林小姐仍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2年後因為檢查發現自己的肌酸酐超過正常人的5倍,才前往醫院進一步檢查,歷經多家醫院診斷,最後經台北榮總醫師診斷確定為「慢性腎臟病」,但在尚未確定診斷前,林小姐的家人以為她是中邪「煞到」,因此還嘗試了民俗療法。 雖然,後續林小姐配合醫囑規律服藥、回診追蹤,但隨著時間推移,腎功能逐漸下降,醫師不斷提醒「洗腎時間快到了」,但林小姐坦言自己當時真的相當抗拒,其實醫師早就提醒了,但她就是一直不想聽,直到43歲因嚴重頭暈、眼睛腫脹睜不開送急診,才接受醫師建議洗腎。 由於林小姐熱愛工作,希望能持續上班不想接受一週三次、一次四小時的血液透析,因此選擇腹膜透析,洗腎至今已經4年,雖然一度在家休養,但目前已經重返職場,甚至在去年完成出國旅遊的心願。 林小姐表示,剛開始真的很難接受洗腎這件事,但之後發現其實生活還是可以繼續,透析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並不是全部,洗腎不代表人生就此結束,還是可以去看看世界,維持現有的生活。同時,她也鼓勵病友「我們都可以活得很精彩!」 陳小姐初期不輕鬆、公司不諒解 但漸漸找到人生節奏 而46歲陳小姐是一名資深旅遊領隊,由於心臟不適進行詳細檢查,原本以為只是心臟問題,沒想到竟是腎臟嚴重受損影響到了心臟功能,導致心臟衰竭。確診後陳小姐的病況急轉直下必須緊急洗腎。 當時陳小姐的狀況已經危及生命,如果再拖延幾天可能就會沒命,但當她一聽到要洗腎,內心仍是充滿了抗拒。陳小姐表示,當下第一個念頭是「工作該怎麼辦」,想到自己可能無法再帶團就更加憂心。 不過由於事關生命,陳小姐還是先進行血液透析穩定病況。後續當她了解到洗腎其實不只有血液透析,還有腹膜透析可以讓她不用長時間待在醫院,而且能夠自己帶著藥水旅行時,經過醫療團隊的詳細說明與指導後,陳小姐才下定決心接受腹膜透析。 但剛開始透析並不輕鬆,陳小姐需要學習如何在家操作,確保消毒無誤,並適應體內的變化,而且還要面對職場難關。陳小姐提到,公司對她的病情其實並不理解,甚至在她住院時,要求她負擔部分機票改票的費用。 陳小姐表示,當時真的很失望,覺得業界對於領隊缺乏基本的尊重。不過她也沒有因此放棄,而是積極尋找能讓自己發揮專業、同時兼顧健康的新工作模式。現在,陳小姐已經適應透析生活,並逐漸找到新的人生節奏。 陳小姐鼓勵其他正在面臨相同抉擇的病友,雖然剛開始真的會覺得天崩地裂,但別害怕,現在的醫療技術很好,只要選擇對自己最好的方式,人生還是可以繼續,洗腎不代表人生結束,只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還是能過上有品質的生活。同時,她也希望社會能對洗腎病人多一點理解,旅遊業能改善對領隊與導遊的待遇,讓更多人願意留在這個行業。

Read More

飛行車基地在台落腳!大同大學工設校友邀學弟妹參與

陳坤揚將飛行車研發基地移回台南。(大同大學提供) 記者蔡琇惠/台北報導 大同大學工設系校友陳坤揚、林愷澤打造的飛行車試飛成功,三代飛行車的原型機今年3月首度在台同時亮相。陳坤揚說,接下來的任務是打造全尺寸機型以及智慧座艙,邀請大同學弟妹到公司實習,尤其是對UX/UI設計專長有興趣的人,都歡迎加入。 陳坤揚和林愷澤2019年在英國創辦Bellwether,2020年將研發重心移回台灣,設置瑞艦航太科技(BAMS),在Bellwether/BAMS 發布會上,陳坤揚秀出當初在大同校園的畢業作品:一台靠氣流懸浮的飛行車模型,「就是為了做這個,爸爸很少見到我,以為我玩到不見人影」。 陳坤揚(右二)與大同師長合影。(大同大學提供) 看準台灣是全球半導體與電子供應鏈的核心,擁有「低空經濟市場」的強勢條件,兩人五年前選擇在英國之外,將技術開發及商業化的研發中心設於台灣。落腳台南的下一階段目標,將推動 Scout AI 與 UAV(無人機)技術 進入低空經濟市場。 陳坤揚和林愷澤是大同大學工設系同班同學,畢業後又一起到英國留學,憑著對汽車的熱愛和「一點點叛逆」,攜手創業投入飛行車研發,打造出長度約一般房車一半尺寸的飛行車模型,花了7年時間,於2020年初在杜拜試飛,成功平穩飛行5分鐘。陳坤揚說,「堅持不放棄、保持初衷」是他的信仰與理念,「做這件事情並不是因為它簡單,而是因為困難重重。」

Read More

新北政風處前進瑞柑國小 培養學生廉潔好品行

(新北市政風處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為強化偏鄉學校品德教育,培養學生誠信正直觀念,新北市政風處與教育局合作,結合新北市各國民小學3月的品德教育主題—「正義」,辦理偏鄉學校廉潔品德教育巡迴宣導。首場次於12日上午前往瑞芳區瑞柑國小,以政風處出版的新北閱讀好品德系列書籍《我們這一班:那些園遊會教我的事》為教材,辦理廉潔品德故事分享活動,全校共59位學生參與,活動熱絡且歡笑不斷。 (新北市政風處提供) 《我們這一班:那些園遊會教我的事》為新北市政風處出版的廉潔品德故事書。處長尹維治表示,本書故事藉由班會討論學校園遊會的過程,融合廉潔品德價值觀及「SDG16和平正義與有力的制度」之精神,使學生透過閱讀,瞭解「反賄賂」、「建立透明制度」及「公眾參與」等精神,更與SDG5性別平等的觀念連結,拒絕歧視、彰顯公平與正義。 瑞柑國小校長乃瑞春感謝政風處及教育局的協助,親赴校園推廣廉潔品德教育。瑞柑國小坐落於大自然山林中,歷年來深耕環保及生態教育,為學生創造豐富的體驗;而品德教育對於學生人格發展更是重要,藉由今日的活動,將正義、廉潔等觀念融入故事中,使學生樂在學習,並瞭解在面對誘惑時堅持自己的信念,及以公正、公平的方式處理各種情況。 (新北市政風處提供) 本次活動特別邀請思多力親子成長團隊曾琬妤老師擔任講師,以活潑生動的說故事方式,讓學生思考故事內容,獲得熱烈回響。政風處未來將陸續前往平溪區菁桐國小、石碇區石碇國小、貢寮區澳底國小及福隆國小進行廉潔品德教育巡迴宣導,將反貪倡廉觀念深耕於校園。

Read More

長坑國小插秧趣 體驗農耕學習珍惜糧食

(長坑國小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新北市八里區長坑國小12日舉辦「童稻樂插秧」體驗課程,親師生們一同走入田間,透過親手插秧感受農耕的樂趣,學習珍惜糧食的重要性,更在學生心中埋下環境永續的種子。 「童稻樂插秧」課程讓孩子們捲起褲管,赤腳踏入田裡,冰涼的泥水頓時漫過腳踝。在社區耆老的講解下,學生學習如何正確地握住秧苗,並將其插入泥土中。社區耆老們也親自示範,告訴孩子們插秧的訣竅。孩子們聚精會神地聽著,小心翼翼地將秧苗插入泥土中,體驗著農耕的樂趣與挑戰。 (長坑國小提供) 校長張宗文表示,長坑國小長年推動童稻課程,這片八里「最後的水田」自10多年前洪三吉先生無償提供以來,不僅是一塊土地,更乘載著社區與學校共同耕耘的成果。學生們能夠透過做中學,認識到傳統農業技術與智慧,並藉由這樣的體驗課程,更懂得感恩與尊重自然。 六年級的環保小局長王沛涵分享,插秧看起來簡單,但其實要注意秧苗的間距,還要輕輕地把它插進去,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透過這個活動才發現農夫真的很辛苦,要彎著腰、動作還要很細心,真的不容易!以後吃飯的時候,自己一定會想到今天的體驗,更珍惜每一粒米! (長坑國小提供) 六年級的鄭弘彥認為,插秧的過程不僅學到農作的技巧,更讓自己體驗耐心和細心的重要性。每一根秧苗都需要我們用心對待,這就像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需要我們用心去做。 三年級的洪苡喬說到,插秧時要進到水田裡,一開始踩進去的時候覺得土軟軟的、有點滑,害怕會跌倒,不過學長姐大手牽小手的帶著我們,自己很快就適應了,也順利完成插秧的任務! (長坑國小提供) 家長會長洪育昇也提到,現在的孩子很少有機會接觸農田,學校將種稻活動融入課程中,不僅讓孩子體驗傳統農耕,也能深刻省思友善環境的關係。看到他們認真插秧的樣子,覺得非常感動,希望這樣的課程能夠持續辦下去。 長坑國小表示,學校長年持續推動食農教育與農耕體驗課程,未來也將與鄰近學校合作,讓更多八里地區的學生有機會親身參與農作,學習傳統農業智慧,讓孩子們從小學習尊重生命、感恩自然,並在心中種下愛護環境、環境永續發展的種子。 (長坑國小提供) (長坑國小提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