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蛋緊緊的 翁轉移性攝護腺癌漫全身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接軌國際,在最新版治療指引中針對「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納入新療法,宣告轉移性攝護腺癌正式邁入精準治療新時代,有助延長兼具生活品質的生命。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74歲的服飾業退休老闆蔡先生,早年健檢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偏高,拖了4年,再次因「蛋蛋緊緊的」就醫,檢查已是轉移性攝護腺癌,癌細胞轉移全身,陸續接受手術與荷爾蒙藥物等治療一段時間後,病症惡化,屬於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 幸好後來透過更精準的PSMA正子造影檢查,發現適合接受精準放射標靶治療,第一次治療後便明顯緩解疼痛、精神恢復,不僅重拾日常,更在高爾夫團體賽中奪冠。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查岱龍指出,攝護腺癌晚期確診比例高,主因在於初期幾乎沒症狀,許多男性即使有排尿困擾,也容易被視為正常老化且諱疾忌醫,加上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檢查未列入公費篩檢,導致50歲以上男性往往錯過早期診斷的機會。 基隆長庚醫院院長吳俊德表示,攝護腺癌好發於60歲至75歲高齡男性族群,由於症狀不明顯,往往腫瘤已壓迫到膀胱、尿道或轉移至骨頭產生疼痛時才驚覺有異,約3成癌友確診時已經癌轉移。 早期攝護腺癌患者主要以手術或放射線治療,5年存活率逼近9成。即使是轉移性攝護腺癌,5年存活期也有將近5成。 不過,一旦抑制荷爾蒙的手段失效,即屬於「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5年存活率將驟降至15%,治療棘手。 美國癌症治療指引(NCCN)的新版指引中,已經將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新一代精準放射標靶藥物增列為「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治療選擇,為患者帶來治療新曙光。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也接軌國際,在最新發表的2024治療指引中加入新療法,顯示台灣攝護腺癌邁向精準治療新時代。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黃玉儀表示,近年研究發現,超過8成攝護腺癌細胞都具有PSMA抗原,因此在進行「新一代精準放射標靶」前,會先透過正子掃描等檢查確認病灶是否為PSMA陽性;若為陽性,表示腫瘤具備清楚的攻擊目標,治療效果也更值得期待。

Read More

食品重金屬檢測 2件不合格

藥署檢驗市售食品重金屬含量,發現1件「竹笙」及1件「南方本鮪中油清肉」不符規定。(食藥署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此報導 食藥署24日公布國內市售食品中重金屬監測結果,抽驗289件食品中發共2項產品不合格,業者自行自大陸地區攜回的竹笙,被驗出鎘超標,另款「南方本鮪中油清肉」則檢出甲基汞超標不符規定。 食藥署指出,4到6月總計完成抽驗289件食品重金屬,包含25件食米及其他穀類、81件蔬果植物類、66件水產品、11件禽畜產品、29件蛋品及其加工品、42件嬰幼兒食品、5件盛裝飲用水、5件罐頭食品、3件乳品、5件飲料類、4件食鹽、2件蜂蜜、2件堅果類、2件果凍及果醬、1件油籽類、1件食用冰塊及5件食用油脂。 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主任鄭維智指出,檢驗發現春佑漁業生產的「南方本鮪中油清肉」產品,檢出重金屬甲基汞5mg/kg,超過標準值之2mg/kg與規定不符。 另1件違規產品「竹笙」則是業者自行自中國大陸攜回在市面販售,經檢出重金屬鎘含量為3mg/kg,超過標準值之2mg/kg與規定不符,由於本案未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查驗並申報產品資訊,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相關規定,已由當地衛生局處以3萬元罰款。

Read More

體胖/高血壓 他胃食道逆流夜難眠

醫師陳韋志說,治療胃食道逆流的終極目標,除了「止酸」,更要防止併發症與癌變風險。(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46歲男子體態肥胖且有高血壓病史,長期胸口悶痛、灼熱感,最近因晚上常會胸口不適驚醒,就醫作胃鏡檢查有逆流性食道炎及橫隔膜疝氣,建議體重控制搭配藥物治療中。醫師說,針對反覆胃酸逆流或對藥物反應不佳者,臨床證實「內視鏡抗逆流手術」治療方式,約有7成患者可改善症狀。 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陳韋志表示,胃食道逆流的典型症狀包括,胸口灼熱(俗稱火燒心)、胃酸逆流、胸口悶痛、吞嚥困難、打嗝;此外,還有多種不典型症狀,包括喉嚨異物感、聲音沙啞、喘鳴(類似氣喘發作)、口臭、慢性咳嗽、咳血吐血絲、甚至是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生長遲緩。這些症狀不只出現在年長族群,年輕人也越來越常見,這跟外食、壓力爆表、睡前吃消夜、久坐不動有關。 他說,胃食道逆流除了讓人「食之無味、夜不能寐」,還可能影響情緒,甚至提高憂鬱症的風險,長期逆流不僅讓食道發炎、潰瘍,還可能造成狹窄,甚至提高食道腺癌的機率,這絕對簡單吃個胃藥就能解決的事。治療方式包括服用抑制胃酸的藥物(如PPI),也要調整生活習慣,少吃多餐、避免刺激食物、餐後不立刻躺、戒菸戒酒、睡前2-3小時避免進食等。針對難治型或反覆發作的患者,必要時會以手術治療,如「內視鏡抗逆流手術」透過電燒或黏膜切除的方式,在胃食道交界處「收緊閥門」,防胃酸逆流,手術屬自費項目。 陳韋志指出,治療的終極目標不只是「止酸」,更要防止併發症與癌變風險,若有長期胃食道逆流症狀,建議進行胃鏡檢查,觀察是否已有「巴瑞特食道」病變,若檢查發現已有癌前病變,可進行射頻燒灼術,有效清除病灶。

Read More

砷濃度超標 他腎功能剩一半

台中榮總毒物醫學部臨床毒物科主任鍾牧圻(左)說明,透過重金屬檢測發現李先生(右)尿液中砷濃度超標。(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4歲李先生因家族有腎臟病史、又長期痛風,在例行健檢中發現腎功能異常(肌酸酐清除率46 mL/min,相當於中度慢性腎病),只剩一半,進行重金屬檢測發現患者尿液砷濃度超標正常值逾5倍,經使用解毒劑治療後,腎功能恢復正常。 台中榮總腎臟科醫師鍾牧圻指出,李先生健檢前並無惡心、嘔吐、黃疸或疲倦等中毒症狀,這也說明砷的危險在於「無聲傷腎」─當有症狀出現時,往往已相當嚴重。臨床上建議以尿液檢測為主要方式。 由於病患無明顯腎病成因,游棟閔進一步安排重金屬檢測,結果發現患者尿液中砷濃度超標正常值逾5倍,而其他重金屬項目均正常。經飲食衛教並使用解毒劑治療後,2個月內尿砷值降至正常,腎功能也從中度損傷恢復至接近正常。 李先生(右2)因健檢時發現腎功能只剩一半,經台中榮總安排重金屬檢測,發現尿液中砷濃度超標5倍,經飲食衛教並使用解毒劑治療後,2個月內尿砷值降至正常,腎功能也從中度損傷恢復至接近正常。(記者陳金龍攝) 鍾牧圻表示,此案例提醒我們環境中的重金屬,特別是砷,對人體腎臟有潛在危害。砷不僅為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Group 1級致癌物,也具強烈腎毒性,若經由飲食、水源或環境長期攝入,可能導致腎功能持續惡化而不自知。 根據鍾牧圻醫師團隊2022年發表於國際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的研究,針對中台灣1600多位民眾進行健康檢查,結果發現即使血中金屬濃度未達中毒標準,但多重金屬(如砷、鉛、鎘)暴露與腎功能下降仍有顯著關聯。研究指出,若民眾長期暴露於這些重金屬,其腎功能受損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約1.67倍;若合併葉酸缺乏或高尿酸血症,風險甚至提升至2.83至4.16倍。 鍾牧圻提醒,環境重金屬暴露主要來自食物、飲水和工作環境,民眾常忽略的來源如:不明來源的草藥、未經合法檢驗的保健食品、礦物質補充品,或受汙染的大型深海動物,以及農藥、化工廠等等都潛藏環境重金屬風險。 游棟閔說明,民眾如有不明原因腎功能異常,考慮重金屬可能性,並進行重金屬檢測。透過完整檢查與早期介入,有機會防止腎臟進一步惡化,甚至逆轉腎功能。

Read More

每天7千步 失智風險降38%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常聽說「日行一萬步,醫生遠離我」,但研究顯示,每天步行7000步,可將罹患失智的機率降低38%,憂鬱症以及糖尿病風險各減少22%、14%,大幅降低多種嚴重健康問題的風險。 法新社報導,最廣為宣導的每日目標步數是1萬步,但據稱這個數字其實最初源自於1960年代一款日本計步器的行銷活動。 為了找到更具科學性的目標,一個國際研究團隊仔細分析過往的57份研究,一共涵蓋16萬人。 這項結果發布於公共衛生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顯示,相較於每天行走2000步,每天走7000步,因各種原因早逝的風險幾乎減半。 研究顯示,每天行走7000步,可將罹患失智的機率降低38%,憂鬱症以及糖尿病風險各減少22%、14%。 研究也發現,日行7000步能夠降低罹患癌症及跌倒的機率,但專家提醒,這部分的實證較少。 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員、研究共同作者鄧普西告訴法新社,其實不必每天走1萬步才有明顯的健康好處,最顯著的益處,多半發生在前7000步,接下來效益逐漸趨緩。 鄧普西強調,目前已經能夠每天至少走1萬步的人應繼續保持,但他也鼓勵覺得7000步難以達成的人「別灰心」。 他說:「如果你現在只能做到每天2000至3000步,不妨每天多加1000步,這大約只需一天多走10到15分鐘,分散開來即可。」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週應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度至高強度身體活動。世衛表示,全世界有將近1/3的人口未達該目標。

Read More

〈中華副刊〉數十年磨一筆

■宋明理雪 沒有自信心的人特別需要他人的稱讚,有一次,我幫一位朋友代筆擬稿,供他在社團公開發言,這篇稿貼他的朋友圈之後,受到極大的稱讚,還登在刊物上。他因而非常高興感謝我,讓他被稱讚文筆非常好。因為是極熟的朋友,我回應他,我是數十年經驗的文字工作者,若哪天我「文筆不好」就等於失業了。因此,人們的稱讚被許多人當成是在表達善意。有的人極少在某些項目被稱讚,雖然是他人代筆,他聽了有如喝過烈酒一般醉了,非常的令他高興,而我則保持例行的清醒。 我做文字這一行,常有機會被稱讚「文筆好」,即使該人可能是由衷的讚美,而不是場面應酬話,也不敢有一點高興之情。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山還有一山高,「文筆再好」總有人比你好,「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靠這一點小技巧謀生,哪有什麼可以誇口的?直到現在,若我文刊登,第一時間仔細核對,是否被刪改某幾個字。最近發現文章被加了幾個字時,內心除了感謝並讚嘆編者加得好,也欣悅又學到了一點點技巧。 況且,大家只看到我在刊物登出來的文章,有誰看到這些文章背後,我曾付出多少心血去學習,用多少時間、多少代價,又曾被上司嫌棄到何等缺乏尊嚴的地步,寫出來的報導曾被如何批評得一文不值?這些艱辛過程有誰去想,有誰看到?與我付出這麼多年時間來「數十年磨一筆」,別人是十年磨一劍,我已經花了數十年,若再磨得不銳利,是否太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曾經用心「砥礪」用不合理的磨練當訓練的前同事啊。 當這種逆增上緣的同事關係結束時,我才深刻體會到華人文化當中「嫌貨才是買貨人」哪。至於,被嫌棄得「一文不值」的時候,正是痛定思痛,更加鞭策自己努力的契機,因為這砥礪並非全無道理,卻也有幾分真實,試想,若文章登不出來,沒有稿費可拿,不是「一文不值」是什麼? 而現在輕媒體興起重媒體衰退,在文字工作者的機會遭受剝奪的世代,生存的空間日漸被擠壓,就算很好的文筆和內容,若知名度不高,也不一定就登得出來。應該擔心的是,哪一天痴呆了,恐怕「文筆不好」就無以為生。正如有位同學,因為看到我某一次刊登的文章,可能因為我在該版的見報率較高,讓他老看到我的名字,因而問我:「你會不會有江郎才盡的一天啊?」這話問得很實際,但也讓我深自警惕。 「江郎才盡」出自南朝梁大詩人江淹的故事。相傳江淹雖然自小家境貧寒,卻極為好學,年少時就能寫出很好的詩和文章,在文壇上享有盛名,大家都稱他為「江郎」。這是他呀!我的文字工作只能勉強餬口,過一個極簡樸的生活罷了,並未到「盛名」的地步,還有很大努力的空間。不至於像他到了晚年在文學上的表現大不如前,文筆突然變得平淡乏味,毫無特色。 若依現代醫學常識來解釋,人老了智能退化,寫的文章因而失色無華,這是必然之理。至於,傳說在他辭退宣城郡守後,有一夜在冶亭獨睡時,夢見一美男子,自稱東晉時的著名文人郭璞。他對江淹說:「我有一枝筆放在你那兒已經很多年,現在應該還給我了。」江淹伸手到懷裡一探,果然找出一枝五色彩筆,他將這枝筆交還郭璞以後,便文思枯竭,再也寫不出好的詩句。 這種傳言是華夏民族溫柔敦厚的象徵。大家都太宅心仁厚,沒有人忍心說出事實,總不好說江淹他人老番癲了,寫不出什麼文采來了,所以只好用這個「傳說」來完成,對一個文人「仁厚」的集體意識,這種溫馨故事,著實增加華夏民族的人情味。 稱讚他人者不一定是朋友,不稱讚反吐槽的也不一定是敵人,有時又正好相反。一位文壇前輩得很多獎,當眾人一致稱讚他時,一位他的好朋友則對得獎非常不削,說,自己從來不參加徵文比賽,因為,那些評審沒有資格評他的文章。這是文人的自信與驕傲,因為這位有留美的雙博士學位,難怪會有此等想法。他認為前輩參加徵文比賽是浪費時間,因為若是參賽一定要配合主辦單位的方針,就不是在講自己想講或應該講的話了。能講出這話是他不需要這些獎金,就我觀察,前輩一介文人筆耕為生,雖然才華一流,在台灣整個大環境不利於正派作家,他其實過得非常清苦。 前輩也可以作一些色情或搞怪譁眾取寵的文字來賺錢,但是他完全不想這麼做,作家的社會教育使命思想深深影響他的寫作方向,他不希望成為社會的亂源之一,更不想跟著媒體起舞,期待自己成為社會穩定的力量,寫作鼓勵造就讀者,成為社會的一股清流。有這樣的志向,前輩實在值得稱讚呀!寫作不是為了被稱讚或什麼榮譽,而是有話要說呀。好文筆需要鍛鍊,不太會做一場夢就有或沒有。已退休的長輩閱歷豐富,在操練文筆上比年輕人更具優勢。而我至今仍繼續在磨這枝筆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