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長盃龍獅錦標賽 竹縣鄭家獅奪冠

  臺北市長盃龍獅錦標賽,竹縣鄭家獅奪冠,縣長楊文科特於主管會報加以表揚。(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新竹縣客家武術舞獅發展協會(鄭家獅)日前參加「一一四年臺北市市長盃龍獅錦標賽」,十位年輕團員組成的代表隊,以精湛技藝、穩健台風與絕佳團隊默契,勇奪客家獅大專社會組第一名殊榮。 縣長楊文科一日於主管會報頒獎表揚並說,鄭家獅為新竹縣爭光,也為客家傳統表演藝術注入新活力,欣喜年輕人傳承客家方口獅文化,肯定他們的傑出表現是竹縣之光。 文化局表示,客家方口獅技藝於二0一三年登錄為新竹縣無形文化資產客家獅保存團體。鄭家獅今年一月更受邀赴日本熊本縣菊陽町「馬場楠舞獅民俗技藝交流,精湛的表演大放異彩,讓臺灣客家文化在國際發光發熱。 新竹縣客家武術舞獅發展協會理事長鄭香浩表示,這次參賽的成員包括六家、東興、光復等國中的四位國中學生,還有兩位大學生和從事金融、仲介、旅遊業的三位社會人士,其中有鄭家獅第三代,也有參加學校客家獅社團二至三年的的同學。這群熱愛客家方口獅的青年臨時成軍,決定征戰臺北市市長盃龍獅錦標賽,在深厚的基本功、犧牲休息時間團練,比賽時以生動的後翻、咬草席、大小臉等別開生面的套路,贏得評審青睞,獲得各組最高分的肯定。 鄭香浩說,未來將持續投入客家獅技藝的保存與推廣,期盼讓更多青年認識與參與這項珍貴文化資產,讓客家獅在臺灣持續發光發熱,並走向國際舞台。

Read More

張善政出席遊覽車公會大會 肯定業者對桃園觀光貢獻

  桃市遊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會員大會,張善政感謝協助燈會接駁與觀光推廣。(新聞處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桃園市長張善政一日晚間前往中壢區,出席「桃園市遊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第十八屆第一次會員大會」。張市長表示,桃園市遊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無論是台灣燈會期間千萬人次的接駁運輸,或是協助桃園觀光推廣,遊覽車業者皆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對桃園貢獻良多。 張善政指出,近期市府積極推動旅遊觀光,例如為來臺短期停留的國際旅客 量身打造的桃園入境旅遊套裝遊程,遊覽車及包車旅遊業者在套裝遊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感謝公會及所有旅遊運輸業者在各方面給予市府的支持,也期盼新任理事長持續與市府攜手合作,讓桃園的交通與觀光發展得更好。 觀旅局表示,今年初桃園舉辦「二0二五台灣燈會」,累積超過二千0三十萬人次到訪,成功創下超過二百七十億的產值,讓桃園在國際觀光版圖上大放異彩,特別感謝遊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協助遊覽車的調度、第一線駕駛人員的專業投入,才能讓來自海內外的遊客皆能安心、舒適地感受桃園之美,未來市府期盼與觀光業者持續緊密合作,提升桃園整體旅遊競爭力。

Read More

桃園市立美術館攜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兒童藝術特展開展

  兒美館「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展覽。(文化局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桃園市長張善政一日前往中壢區,出席「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桃園市立美術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兒童藝術特展」開幕記者會。張善政表示,本次展覽取材自桃園與新加坡兩地的自然風景,也期望藉由這場跨國館際的合作,讓國人及新加坡民眾從藝術視角出發,感受雙城的文化底蘊與自然之美。張市長也誠摯邀請全臺喜愛藝術的大朋友、小朋友,一同攜伴前往兒童美術館參觀,感受藝術與自然交織的無限可能。 兒美館「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展覽,張善政:展現桃園與新加坡自然與藝文之美。(文化局提供) 張善政指出,國際合作展覽並非一蹴可幾,市府自一一三年四月起就著手發想規劃,歷時逾一年籌備細節後,才得以呈現於大眾面前。本次「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展期自七月二日起至十一月九日止,並預計於一一五年四月移展至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期盼透過本次的合作,能促使更多新加坡朋友對桃園產生瞭解與好奇,也進而促進兩地的實質交流並開花結果。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CEO暨館長陳維德指出,「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特展是學習和交流的重要平臺。透過藝術家創作、策畫沉浸式體驗並利用互動裝置,激發孩子的創意、想像力及創造力。同時,也希望孩子們以多元角度及方式體會大自然,並在觀展後,能更瞭解藝術及文化,進一步提升環境保護意識,為守護大自然盡一份心力。 桃園市立美術館表示,展覽作品以「自然、環境、生態、永續」為核心,邀集來自臺灣與新加坡共五位藝術家,共同以桃園及新加坡兩地的自然生態為主題進行創作。展出作品形式豐富多元,除了透過互動裝置、聲音影像及沉浸式空間,為兒童打造具啟發性與參與感的藝術體驗,營造適合親子放鬆停留的場域外,更透過作品傳達對自然生態及瀕臨絕種動物的保育觀念,引導觀展民眾深化人與自然之間的理解與反思。

Read More

北榮智慧回收機 集點換魚飼料

  北榮與義美吉盛共同推動智慧回收機。(北榮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1日宣布啟用AI智慧回收機,推動院區內寶特瓶、塑膠杯、鋁罐與乾電池等資源分類回收,民眾可累積點數兌換院內商店購物折價券,或忘憂湖魚禽飼料。 北榮院長陳威明指出,為落實環境永續與綠色醫療理念,與生活廣場委託經營廠商義美吉盛公司攜手合作,導入AI智慧回收機,推出院區內寶特瓶、塑膠杯、鋁罐與乾電池等資源分類回收。 民眾透過智慧回收機投遞資源可累積點數,除可兌換院內商店購物折價券外,還可兌換忘憂湖魚禽飼料,將單純療癒空間轉化為環保與教育共融的場域,提升民眾參與意願。 北榮指出,根據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資料,回收一個600ml寶特瓶可減少約63.4克碳排放。智慧回收設備的導入,讓病患與醫護人員可輕鬆參與環保行動,日常即能落實減碳,展現醫療單位對永續責任的態度。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為加速智慧醫療的深化與實踐,嘉義大林慈濟醫院1日舉辦「卓越講堂」,邀請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分享該院數位轉型的經驗與成果,吸引眾多醫療同仁參與,反應熱烈。 大林慈濟院長賴寧生致詞指出,隨著科技發展,醫療體系面臨數位轉型契機。院方持續推動人工智慧應用,期待透過創新科技提升臨床品質與病人照護。此次講座提供寶貴的學習與交流機會。 李偉強以「以病人為核心」為主軸,說明北榮如何整合AI、雲端、區塊鏈、邊緣運算等技術,建立智慧醫療系統;並串聯電子病歷、醫療影像、智慧排程等平台,優化病患就醫體驗。他強調,數位轉型不只是技術升級,更是一場醫療服務的深度革新。

Read More

本土M痘+4 均曾交友軟體約砲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日公布上週新增4例M痘本土確定病例,均為本國籍30多歲男性。有鑑於暑期為M痘流行高峰期,籲請符合疫苗接種條件民眾儘速完成2劑接種。 疾管署表示,新增4例M痘本土確定病例均為本國籍30多歲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3例及南部1例,發病日介於6月17~23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皮疹、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經疫調發現皆曾透過交友軟體與不特定對象發生親密行為,其中3例未曾接種疫苗。 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6月30日累計確診468例病例(437例本土及31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累計16例(13例本土及3例境外移入)。我國仍以clade IIb為流行型別,目前未有clade I型之境外或本土病例。

Read More

日本腦炎單週+5 創5年新高

  台中市衛生局提醒民眾,按時帶家中適齡幼兒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日本腦炎疫苗。(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戴淑芳、徐義雄∕綜合報導 疾管署1日公布新增5例日本腦炎病例,創下近5年來單週最高紀錄,個案皆居住中南部地區,居住地附近都有水稻田、鴿舍等高風險場域,皆在住院治療中。其中,在台中市南屯區的病例也是台中今年首例日本腦炎確定個案。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新增5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居住地分別位於台中南屯區、彰化縣花壇鄉、雲林縣北港鎮、屏東縣崁頂鄉及高樹鄉,為3男2女,年齡介於40多~6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9~23日,症狀包括發燒、嘔吐、頸部僵硬、意識障礙、頭痛、頭暈等,經就醫通報採檢確診日本腦炎。 個案目前均住院治療中,同住者皆無疑似症狀。經衛生單位調查,5例個案居住地附近均有豬舍、水稻田或鴿舍等高風險場域,為降低疫情風險,衛生單位已於個案居住地周邊高風險場域懸掛誘蚊燈,提醒當地醫療院所提高通報警覺,同時加強民眾衛教宣導及適齡幼童預防接種等防治措施。 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表示,日本腦炎潛伏期約5~15天,大部分感染者無明顯症狀,嚴重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等,甚至昏迷或死亡。國內傳播的病媒蚊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豬是日本腦炎流行最重要的宿主,日本腦炎病毒可在豬體內大量繁殖,這些病毒再經由病媒蚊傳染給人類。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台灣每年5~10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其中6~7月為流行高峰,國內今年截至6月30日累計6例確定病例,上週新增5例創下近5年來單週最高紀錄。2021~2024年全國同期確定病例數分別為14、7、12及15例,以40歲以上成人較多,惟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提醒民眾應提高警覺,不可掉以輕心。

Read More

預判伊科11型 新生兒染腸病毒 發病3天亡

  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國內新生兒腸病毒增1死,為今年第5例。(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腸病毒重症死亡個案,為北部出生僅4天男嬰,經救治仍於發病第3天死亡,成為今年的第5例新生兒腸病毒死亡個案,型別還在檢驗中,預判是伊科11型。 今年國內腸病毒疫情遲未進入流行期,但「新生兒殺手」伊科病毒11型已累計有9例重症(含6死),為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就占6例(含5死)。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上週新增腸病毒重症死亡個案為北部男嬰,出生4天開始陸續有嗜睡、活動力下降、發紺等症狀,隔天出現心搏過緩、呼吸困難,診斷為心肌炎、肝炎併休克疑似腸病毒感染,收治新生兒加護病房治療,並給予免疫球蛋白,檢驗為腸病毒陽性。 雖經醫療團隊積極治療,男嬰仍於發病第3天死亡。為今年第6例新生兒腸病毒重症,也是今年第5例新生兒腸病毒死亡。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腸病毒就診上週為6696人次,較前一週6892人次略降2.8%,尚未到11000人次流行期,評估是因為放暑假減少校園傳播所致。 目前社區流行病毒以伊科病毒11型最多(占37%),其次為克沙奇A6型(20%)和克沙奇A2型(19%)。預期7、8月因暑期活動或出遊,疫情整體趨勢仍可能上升,幼托機構、暑期班、夏令營請注意加強幼童洗手和環境清潔消毒。 羅一鈞說,因應新生兒腸病毒疫情,疾管署已發函要求全國1720家托嬰中心和255家產後護理之家15日完成防疫自我查檢,由地方政府稽核查檢結果,倘有不符合項目須追蹤機構於1週內完成改善。

Read More

百日咳+17 爆4起家庭群聚

  國內6月新增17例百日咳,包含1起家庭延伸校園群聚及3起家庭群聚。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左)指出,這起校園群聚共5名學生感染,為12年來最大規模。(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日公布,6月份一口氣新增17例百日咳本土確定病例,含1起家庭延伸校園群聚及3起家庭群聚,分別是北部家庭延伸校園群聚9例、北部家庭群聚3例、中部家庭群聚2例、南部家庭群聚2例及散發病例1例,今年累計35例已寫下10年同期最高,且以青少年占近4成最多。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北部家庭延伸校園群聚案件的指標個案為北部10多歲青少年,5月下旬起陸續出現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多次就醫,經採檢通報後於6月中旬確診。衛生單位進行疫調共匡列145名密切接觸者,其中家庭接觸者4名及同校密切接觸者4名經採檢後確診,全案累計已有9例確診,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0日。 另3起家庭群聚案件分別為中部2例、北部3例及南部2例,衛生單位也已匡列接觸者及採取相關防治措施,預計健康監測分別至15、16及24日。 防疫醫師林詠青提醒,國內百日咳發病高峰為6個月以下嬰幼兒及11~18歲的青少年,前者尚未獲得足夠的疫苗保護力,後者則是疫苗保護力逐漸減弱的緣故。兩者臨床表現不同,青少年症狀比較輕微,如有咳嗽超過一週,尤其是陣發性咳嗽,或是伴隨有咳到吐、咳到有哮吼聲,一定要將百日咳列入鑑別診斷。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分析,這一波百日咳疫情的規模之大十分少見,北部校園群聚多達9人更是12年來最大規模。上一波國內出現較大校園群聚案件是在2013年,當時校園群聚個案數為8例。 羅一鈞強調,國內百日咳疫苗接種時程共5劑,包括出生滿2、4、6、18個月各1劑五合一疫苗,及滿5歲至入國小前追加1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呼籲家長帶嬰幼兒按時接種。國內ACIP和兒童感染症醫學會亦建議11~18歲青少年自費追加一劑減量破傷風白喉百日咳混合疫苗。

Read More

〈社論〉和平民主,是打開兩岸僵局的最佳解方

兩岸交流、對話應以相互尊重及對等尊嚴為基本原則,這也是馬前總統提出民主途徑的主因。(中央社,資料照) 第四度率領學生團訪問中國大陸、日前返台的前總統馬英九,出席在敦煌舉辦的活動時,當場表示「我的主張是兩岸要和平民主統一」,而且話鋒一轉說明「和平是不要使用武力或者是武力的威脅」,而「民主就是要尊重台灣人民的意願」,這番話獲得不少掌聲。雖然大陸國台辦主任宋濤隨後回應「台灣前途由兩岸全體中國兒女決定」,卻無法掩飾雙方立場的差異。 戰爭絕對是慘痛的悲劇,因此以和平方式解決彼此政治歧見,是橫跨台海的最大公約數。台灣多年來的民調結果也都顯示,大多數台灣民眾反對中共以武力脅迫手段威逼台灣,即便國民黨執政時也是如此,皆希望雙方能以和平理性途徑化解分歧,尤其是政治爭議。 實際上,連多數大陸民眾都不支持中共攻打台灣。美國「卡特中心」今年五月初公布一項訪問中國大陸人民對中共武力侵略台灣的民調,結果就發現超過半數的五成五大陸民眾同意或比較同意「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對台灣使用武力」,也等於呼應馬前總統的看法。 至於兩岸關係的最終政治安排為何?應該以何種方式進行交流往來?台灣與大陸雙邊政府應如何重啟對話?這些問題都應以相互尊重及對等尊嚴為基本原則,這也是馬前總統提出民主途徑的主因。要知道,無論是國民黨主張的「和平統一」,或民進黨追求的台灣獨立,抑或是大陸當局屬意的「一國兩制」,最後都擺脫不了民意的支持與否,更何況台灣已是成熟的民主社會,所有政策都必須以多數民意為依歸,因此以民主方式實踐民意才符合台灣社會現況。 因此,當馬前總統提到「和平民主統一」時,民進黨無法提出任何反駁理由,因為主張統一是個人政治理念,而透過民主途徑也是傳達尊重民意選擇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國台辦主任面前重申國民黨的立場,等於就是向中共傳遞一項重要訊息,亦即北京亟欲推進兩岸和解,爭取多數民意是唯一方式,而武力犯台或軍事脅迫等非和平手段都不可能獲得台灣人民的支持。 馬前總統在演說提到一段親身經歷被許多媒體忽略,實在可惜。他表示,他是在香港出生的湖南人,三位姐姐在大陸出生,小妹則在台灣出生,「所以我們五個兄弟姊妹一生就是逃難的過程」。這段描述聽起來彷彿純然是他家庭的人生故事,但代表的卻是中華民族及兩岸人民的苦難歷程,絕非現今未經歷過戰火的人能理解體會。因此,為了人民福祉或民族大業,和平應是解決兩岸問題的最高原則,也必須以和平為手段,否則將斷送兩岸過去數十年努力的經濟成果。 也因此,馬前總統才希望以中華文化為建構兩岸接觸的基礎,因為這是無法切斷且連接最深的聯繫;兩岸應思考如何讓中華文化與當代社會連接、與世界接軌,讓文化跨越政治藩籬,成為消弭彼此分歧與化解敵意的基石。質言之,既然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就沒有碰觸不了的禁忌,更沒有化解不開的難題。 經過數十年的守護與發展,台灣已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基地,且社會文化底蘊遠比大陸深厚,即便民進黨力推「去中國化」都無法完全切斷兩岸文化臍帶。台灣民眾應更有自信地面對中共的壓力與挑戰,主動遞出化解敵意的橄欖枝,讓和平及民主轉變成兩岸互動的主旋律。

Read More

賴四講 批在野擋國防預算

  賴清德總統團結國家第四講。(翻攝自賴清德LINE)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總統賴清德總統一日發表團結國家十講第四講,主題為國防,他除強調中國近年大幅提高軍費,目標要在西太平洋稱霸外,也直指在野黨在立院刪除凍結國防預算,不僅影響實際作業,也影響國際視聽以及台灣自我防衛的決心。他還承諾,今年會透過特別預算,讓國防預算達到GDP的三%以上。 賴清德昨晚出席台北國際獅子會活動並且發表以國防為主題的「團結國家十講」第四講,闡述政府的國防戰略以及國防改革的成果與決心。 賴清德表示,中國軍費開支從二千年起不斷攀升,今年已破新台幣八兆,是二十年前的七倍以上,中國企圖改變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目標要在西太平洋稱霸。 賴清德說,日本韓國菲律賓和北約都在增加軍事預算,前總統蔡英文增加台灣國防預算,如今他當總統亦然,很可惜在野黨先前在國會刪減凍除國防預算。 賴清德說,今年國防預算凍結刪除的總額是史上最高,立院刪除八十四億元且一度被凍結八百九十九點四億元,受影響的包含海鯤號;此外各國都重視發展的無人機產業,立院在今年的預算審查凍結無人機與航太產業園區的五成預算。 賴清德也提到,最近行政院編列的強化國家安全韌性特別預算,在野黨卻有不同意見,他問現場聽眾,是要每人拿一萬元,國家花二千三百億元,還是要把這些錢其中的一千五百億元拿來強化國防,再給一千億元補助台電,讓電價不要調漲進而穩住物價,「這樣大家贊成嗎?應該這樣才對。」 賴清德表示,在中國連年兩位數的軍費成長期間,馬英九政府卻逐年縮水,降至GDP約二%的水準。在蔡英文上任總統後,才逐年提高,從二0一六年的三千五百九十六億元提升到二二四年六千零六十八億元,已達GDP的二點五%。他承諾,今年會透過特別預算,讓國防預算達到GDP的三%以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