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增2425例創新高 14人死亡

東京鐵塔20日施以特殊鑽紗光雕愛心點燈,但遊客稀少。(中央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日本20日新增武漢肺炎確診病例2425例,創單日新高紀錄;東京都單日新增522例,連續兩天單日逾500例,其中30例是豐洲市場人員,累計豐洲市場確診人數已破百達114人。  日本20日因確診武漢肺炎死亡的人數有14人,包括大阪府4人、兵庫縣與埼玉縣各3人、北海道2人、千葉縣及東京都各1人。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日本20日新增確診病例2425例,刷新前一天單日2388例的最高紀錄。日本47都道府縣當中有40都道府縣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創新高。  朝日電視台報導,日本20日新增2429例創新高,東京都疫情依舊維持高檔,單日522例。東京都522例包括80例65歲以上高齡者,創疫情爆發以來新高;另30例來自豐洲市場。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位於東京都江東區的豐洲市場內,相繼傳出水產中盤商等人員確診,截至20日為止,累計確診人數已有114人。  東京都政府表示,8月15日以來,相繼出現以水產中盤商人員為主的確診病例,由業者組成的團體,本月已開始針對出入市場的約480人自主檢查。  東京都政府統計,包括這樣的自主檢查結果在內,已有114名跟豐洲市場有關的人士確診,其中98人是水產中盤商。  因為這114人中多達100人無法掌握感染途徑,東京都政府表示,現階段還沒法認定群聚感染。

Read More

由美食認識越南 新住民授課

講師名嬌鶯(右)現場指導新住民子女製作傳統越南薄餅,並傳達欣賞多元、尊重差異的理念。(記者王勗翻攝)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因新冠肺炎影響,許多新住民及子女寒暑假返鄉探親的計畫被打亂,移民署南區事務大隊台南市第二服務站為促進多元文化交流及親子互動,特與社團法人台灣愛延續協會共同舉辦「舌尖上的文化交流─由美食認識越南」活動,邀請講師講授跨文化課程,並指導新二代製作越南傳統美食,品嘗故鄉美好滋味。  南市第二服務站與台灣愛延續協會邀請越南新住民名嬌鶯授課,邀集新住民、新二代出席活動。名嬌鶯同時也是移民署第三屆「新住民及其子女築夢計畫」獲獎人,從小渴望成為教師,因家境不好無法繼續升學,直到來台才在築夢計畫支持下,發揮料理專長成為烹飪老師。  名嬌鶯以自身經驗分享指出「人的價值不在於來自哪裡,而是在哪裡活出自我。」,鼓勵新二代報名參加徵選,讓夢想有機會從個人延伸至家庭甚至是公共利益,她也教授學員製作越南傳統美食薑黃薄餅,以米粉、水和薑黃粉製作餅皮,包裹豆芽、豬肉、鮮蝦及生菜等餡料,協助新住民撫慰思鄉之情。  名嬌鶯表示,薑黃薄餅類似台灣傳統的潤餅,因各自文化發展不同的特色與風味,也希望學員從中學習尊重多元、欣賞差異的重要性。服務站主任胡鵬翔強調,即使疫情期間出國不便,移民署各項文化交流活動仍不間斷,期能教育下一代培養開闊胸襟,也期盼新住民及二代子女未來能以多面向的角度成為台、越間溝通的橋梁。

Read More

高榮x越醫大論壇 談重症搶救

高榮與越南震興醫院舉辦「跨越國界‧搶救重症」論壇。(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高雄榮民總醫院與越南胡志明醫藥大學震興醫院,21日舉辦「跨越國界‧搶救重症」2020台越重症品質國際論壇,針對心臟及重症照護課題進行探討。  高榮副院長陳垚生表示,震興是越南大型教學醫院,與該院多年來建立多方合作機制,適逢該院心導管重症認證通過,為加強雙邊合作,共同舉辦重症品質國際論壇,邀台灣醫療品質協會、中山大學、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台灣急救加護醫學會共同參與探討。 高雄榮總與越南震興醫院舉辦「跨越國界,搶救重症」國際論壇。(記者許正雄翻攝) 高榮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指出,論壇由陳垚生、臺灣醫療品質協會理事長鄭紹宇及震興院長陳團道開場;震興專家加護病房科長武清心、心臟專家武英明,以及高榮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馬光遠、護理長陸雅美等人,則針對心臟與重症照護課題演講。  另外,阮綜合醫院醫師林韋丞、高榮品質管理中心科主任莊旺川及護理部副主任周學智也參與論壇,希望改善重症照護品質,提升世界心臟重症患者的照護品質。  高榮在重症醫療上,陸續獲得420項國內外品質與研究獎項,是全國唯一獲得國家醫療品質獎系類金獎之重症單位。

Read More

牛津研究 染疫康復後 至少6個月能免疫

 中央社/倫敦20日綜合外電報導  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今天表示,曾感染COVID-19的人,至少6個月內不太可能再次染疫。  1萬2180名牛津大學醫院醫護人員在30週內,進行新型冠狀病毒定期檢測,牛津大學針對這些資料研究二度染疫情況。調查結果顯示,擁有抗體的1246名醫護人員中,沒有一人出現染疫情況。  3名有抗體的醫護人員採檢為陽性,但健康狀況良好,並沒有出現症狀。  研究作者之一、牛津大學教授艾爾表示,這個發現「真是好消息」。他說:「我們可以確信,大部分得過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人,至少短期內不會再染疫。」  研究人員強調,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資料來判斷,6個月後的保護作用會是如何。研究人員將繼續收集資料,希望了解免疫保護力能夠持續多久時間。  牛津大學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主任傑佛瑞說,這是個「令人興奮」的發現。  美國生技公司莫德納本週宣布,其候選疫苗後期試驗初步結果顯示,疫苗防護力將近95%。一週前,美國製藥大廠輝瑞與德國夥伴BioNTech聯手研發的疫苗預防效果達90%。

Read More

〈司法走廊〉成年人終止收養訴訟 法院無裁量權

 學甲區李先生問:我在四十年前被養父母收養,在十年前我與養父母偶然爭吵後負氣離家出走,即未再與養父母聯繫。最近養父母聲請法院終止收養關係,有聽朋友說,法院對於成年人之收養關係終止處理方式,與非兒童及少年的收養關係終止處理方式不同,請問有何不同?  答:家事事件法為妥適、迅速、統合處理家事事件,依照事件的訟爭性強弱程度,將性質相近的事件類型分別歸類為甲、乙、丙、丁、戊等五類,其中甲類訟爭性最強,戊類訟爭性最弱。訟爭性強的家事事件,法院應採用對審方式進行,讓雙方進行辯論,依「判決方式」終結,法院未被授與裁量權;至於訟爭性弱的家事事件,不採用對審方式進行,依「裁定方式」終結,法院被授與裁量權。 李先生已經成年,其收養關係不同於兒童及少年的收養關係,如向法院提起終止收養關係的請求,並非兒童及少年收養關係終止的事件。就成年人的終止收養關係,法院並未被授與裁量權,毋須有由國家保護未成年人利益的特殊目的考量,因此,由李先生養父母聲請法院終止收養關係,屬於一般宣告終止收養關係事件,必須以「判決方式」用對審方式讓雙方進行辯論後,才終結案件。  李先生所提的問題,簡單講,依民法規定養父母、養子女的任何一方,在有法定事由下,法院得依他方、主管機關或利害關係人的請求,宣告終止其收養關係,此種事件的性質與離婚事件類型相同,法院於程序進行上應維持訴訟對審性格,以保障當事人的對審權。此種事件的處理程序,屬於家事訴訟程序,法院應進行辯論程序,讓雙方進行舉證,採嚴格的證明,法院應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的結果,依自由心證判斷事實的真偽,並依判決方式終結案件,因此,不得以裁定方式終結案件。 (作者/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林瑞成律師)

Read More

歐洲抗疫新招 擬用普篩替代封城

 中央社/布魯塞爾20日綜合外電報導  不少歐洲國家政府正推動全國或特定區域普篩計畫,盼能在不採取嚴重衝擊經濟的限制措施與封城下,於耶誕節前遏止住入秋後復燃猛烈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  《華爾街日報》報導,奧地利今天表示要全國普篩,先從教師、警察開始,預計12月中以前完成,目標是至少能讓全國部分地區解除封城,讓民眾能團圓歡度耶誕,普篩工作會由軍方協助。  亞洲諸國裡特別是中國大陸,已將大規模篩檢做為控制住疫情的方法,但普篩在西方才剛獲部分國家跟進。  斯洛伐克在11月第一個週末實施近乎全國普篩,另將要求10~65歲的民眾在耶誕前再次接受篩檢;總理馬托維奇昨天還說,政府將對不參與普篩者實施居家令。  義大利北部一個省這個週末將為35萬人篩檢,法國東部的奧弗涅-隆河-阿爾卑斯地區下令12月為200萬人篩檢,並已招募1萬名工作人員進駐1000個篩檢站。  歐洲各國政府這次展開的大規模篩檢,用的是所謂快篩的抗原檢測,其準確度低於另一種廣泛使用的「聚合酶連鎖反應」(PCR)篩檢。抗原快篩相對便宜,像斯洛伐克,當局表示為全國550萬人置辦足夠的篩檢,需花1億歐元(約新台幣33.8億元)採購,僅約為該國封城一天的經濟損失。

Read More

香噴噴 西港胡麻節登場

西港胡麻節昨天登場,一早就湧入民眾前來選購。(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西港報導  二0二0台南胡麻季西港胡麻節二十一日登場,雖然氣溫高,但現場飄散著麻油香,尤其是麻油雞、麵線、煎蛋等麻油料理令人口水直流,各個攤位前都大排長龍,大家都等著品嘗香噴噴的佳餚。 雖然昨天的天氣炎熱,但不影響民眾想要品嘗麻油雞的興致,各攤位前大排長龍等試吃。(記者盧萍珊攝) 今年台南胡麻季產業活動昨天由西港區農會接棒,在後營倉庫舉行,配合西港農會擔露館開幕,農會的胡麻商品享有優惠折扣,吸引不少民眾前來選購,大家手上提著大包、小包,從胡麻油、芝麻糖、芝麻粉、芝麻包子等,全都買回家。 市長黃偉哲也在中午時分來到現場,他表示,西港刈香有「天下第一香」之稱,西港麻油也是天下第一香,農民用心栽種的胡麻,經過農會協助行銷,不論是麻油或是製成的藥膏,都對身體有益。 儘管昨天天氣炎熱,農會提供試吃的麻油雞、麻油麵線、麻油煎蛋攤位前大排長龍,等著品嘗美味的佳餚,雖然邊吃邊流汗,完全不受影響。

Read More

中風防治益起跑 病友邁向健康

二0二0中風防治「益」起跑,在市長黃偉哲鳴槍下登場,腦血管疾病基金會董事長高明見與奇美醫學中心院長邱仲慶引領病友一起跑入陽光。(記者張淑娟攝) 記者張淑娟/仁德報導  一場二0二0中風防治「益」起跑,廿一日在市長黃偉哲鳴槍下登場,腦血管疾病基金會董事長高明見與奇美醫學中心院長邱仲慶引領病友一起跑入陽光。昨天接受復健並曾任奇美博物館館長潘元石也一同參與,並提醒大家注意身體給的警訊。 二0二0中風防治「益」起跑,在市長黃偉哲鳴槍下登場,腦血管疾病基金會董事長高明見與奇美醫學中心院長邱仲慶引領病友一起跑入陽光。(記者張淑娟攝) 有三高病史的潘元石今年八月間閱讀書籍欲起身時,發現講話口齒不清、嘴角歪斜且左手跟左腳無力,趕緊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診斷為腦中風導致左側偏癱,住院近半個多月後出院返家,持續復健及中醫治療,目前已能走出戶外,昨天也參與中風防治「益」起跑活動,他表示,母親也是中風臥床,還好自己及家屬警覺性夠,來得急就醫才未導致遺憾,希望藉由自身的經歷,呼籲中風防治的重要性。  昨天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與奇美醫學中心攜手合作,為讓更多民眾了解造成中風的兩大隱形殺手「心律不整」與「頸動脈狹窄」,及三高的健康管理,特別在環境優雅的奇美博物館園區舉辦中風防治路跑活動,由護理人員陪伴病友走出戶外。  基金會董事長高明見及奇美醫醫護同仁一起鼓勵病與家屬跑入陽光,邁向健康,與會的每名參賽者更發揮創意運用愛心小物裝飾,讓活動愛心滿溢。  昨天鳴槍後,先後起跑的是活力組(12公里)、健康組(6公里),而高明見與邱仲慶則親自領跑陽光組(1公里)的路跑活動,路跑範圍在景色優美的奇美博物館園區,採繞圈形式,在終點圈時,還引導跑者跑進奇美博物館著名的阿波羅噴泉與希臘眾神所在─奧林帕斯橋,與著名標的合影。  現場還有奇美醫學中心自發性發起健康促進攤位,及提供身體組成分析檢測、中風衛教、一氧化碳檢測、口腔黏膜檢測、中醫養生等,猶如辦一場嘉年華會般的醫護市集。

Read More

〈醫師專欄〉經驗傳承

 ■吳重達  醫師的刀開完了、房間空出來了。總醫師指示下一刀接急診刀,住院醫師說是較罕見的腳跟腱(阿基里斯腱)拉扯性骨折。這引起醫師的好奇心,拜託住院醫師把X光調出來看一下。「哪裡有拉扯性骨折」?醫師問。  幾個在場的住院醫師一致指著片子上一個大約1公分的白色物體。離腳跟腱與它在跟骨的附著處大約有4~5公分的距離。醫師問:「拉扯性骨折會跑那麼遠嗎?」沒人敢回答,也許是感受到醫師轉趨嚴格的口氣吧。剛好等一下要開這刀,醫師帶出來的年輕主治醫師進來。醫師馬上刀口指向他,問他有沒有去看病人,親自做理學檢查?他回說,都做了之後才送病人進開刀房的。  他的診斷是阿基里斯腱斷裂,可能有一小片拉扯性骨折。他思考,不知要用什麼方法來固定那骨折?正要參考在開刀房內幾位資深主治醫師的意見。病人是位50出頭的男性,喜歡慢跑、打羽毛球,過去幾年來常有腳跟腱痛的感覺,但這痛並不妨礙運動;他沒因為這狀況去檢查過,也沒接受過局部注射。如此,排除了類固醇導致腳跟腱斷裂的可能性。  年輕主治醫師的診斷對了一半,因為資歷尚淺、病人看得還不夠多,經驗當然也較少,有些診斷做不到是可以被體諒的。重要的是,一定要親自去看、去檢查病人;不可以只靠檢驗、檢查就下診斷。自己有不足處就要搜尋相關資料、論文;更要不恥下問,畢竟資深醫師的經驗較多,大部分醫生也不會藏私,只要肯問、為了病人好一定坦誠以告。  那其實不是拉扯性骨折,而是長期慢性發炎造成肌腱鈣化。經驗少,沒看過自然以為是拉扯性骨折;看過一次,大約一輩子都會記得,不會再下錯診斷。經驗傳承在各行各業都很重要,這也是為何外科醫師的養成需要好幾年,比其他科更長的原因。 (作者現為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

Read More

年奪70萬命 抗生素濫用危機 病菌抗藥性 威脅不輸新冠

 中央社/日內瓦20日綜合外電報導  病菌抗藥性問題日益嚴重,每年約有70萬人為此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示警,抗藥性問題的危險性不亞於COVID-19。  法新社報導,世衛祕書長譚德塞稱這個問題是「當代最嚴重的健康威脅之一」。  抗藥性指的是某些病菌已不怕現有抗生素或抗菌劑,使得小傷口和一般感染都可能致命。  抗藥性問題近幾年來日趨嚴重,主因是抗生素濫用,且不僅人類本身,畜牧也有這類狀況。  譚德塞在視訊記者會上說:「抗藥性問題可能沒有像疫情這麼緊迫,但危險程度不亞於此。這個問題可能威脅到百年來的醫學進展,也會讓我們對於今日可以輕易治療的感染毫無招架能力。」  世衛表示,抗藥性問題危害到糧食安全、經濟發展與對抗疾病的能力;同時導致醫療成本、住院、治療失敗、嚴重疾病和死亡風險增加。  世衛加入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與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的行列,發起「打擊抗生素抗藥性,共享健康全球領導人組織」來採取緊急行動因應這項威脅。  國際製藥商協會聯合會(IFPMA)發表聲明歡迎這個新成立的組織,稱超級病菌已造成重大死傷,「全球每年約有70萬人死於具有抗藥性的病菌」。  聲明說:「如果沒有採取強而有力的行動來確保現有抗生素與更新、更好的治療能合宜使用,在2050年以前死於抗藥性病菌的人數恐增至1000萬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