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瘧疾+1 外籍男曾赴西非旅遊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6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為40多歲外國籍男性,曾至西非象牙海岸共和國、塞內加爾旅行,未服用預防瘧疾藥物。入境當日發病後,就醫並經通報檢驗確認感染惡性瘧。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該40多歲外國籍男性,長期居住台灣,今年7月上旬至西非象牙海岸共和國,7月下旬至8月初至西非塞內加爾旅行,未服用預防瘧疾藥物。8月14日入境當日出現發燒、肌肉痛、頭痛等症狀,後續至醫院就醫並經通報檢驗確認感染惡性瘧,所幸男子住院治療5天後順利出院。 郭宏偉表示,今年截至8月25日累計16例境外移入瘧疾個案,為近19年同期最高。個案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感染國家以非洲國家為主占12例,其餘分別為亞洲及大洋洲各2例,感染惡性瘧者13例,感染間日瘧者2例及諾氏瘧者1例。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呼籲,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請至少於出國前1個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預防瘧疾藥物;旅遊期間請落實防蚊,並持續服用預防藥物;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務必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曾服用的瘧疾預防藥物等資訊,以做為診斷與治療參考。

Read More

以煙戒菸 反增4倍肺癌風險

  電子煙無助戒菸,反增四倍肺癌風險,醫師與藥師共同呼籲民眾切勿以煙戒菸。(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2025年戒菸習慣調查26日公布,調查發現,受測者中高達6成5吸菸者曾試圖以電子煙戒除紙菸,恐越抽越上癮,增加罹癌風險。醫師提醒民眾,電子煙危害不亞於紙菸,研究也指出,雙重使用者罹患肺癌的風險為不吸菸者的4.36倍,切勿以煙戒菸。 電子煙肆虐,推估2024年全台18歲以上人口中約有20萬人為電子煙使用者。中山醫大附醫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部長顏啟華公布2025年戒菸習慣調查指出,電子煙常以各種風味降低民眾戒心,反可能提升抽菸頻率,甚至演變成紙菸、電子煙的雙重使用者,而國外研究已證實,雙重使用者罹患肺癌風險較不吸菸者高4倍。 調查結果發現,民眾易低估電子煙危害性,有6成受測者為紙菸、電子煙的雙重使用者,且大部分誤認電子煙的健康危害較紙菸低,進一步探究原因,前3名理由分別為缺乏刺鼻氣味、認為電子煙不含焦油成分、無法清楚計算用量讓人覺得抽的不多。 事實上,顏啟華強調,電子煙危害不亞於紙菸,不僅會釋出多種致癌物質,研究也指出,使用電子煙罹患肺部疾病的風險為非使用者的4.36倍,雙重使用比僅抽紙菸者高出1.47倍。千萬別以為電子煙可以用來戒紙菸,否則恐帶來更大健康傷害。 同時,調查也發現,超過8成吸菸者曾嘗試戒菸,但單靠意志力的戒菸成功率僅3-5%,調查中進一步探究未成功的原因,前3位分別為「吸菸已成習慣或生活儀式感」、「戒菸動機不足導致意志力不夠堅定」、「無法克服菸癮帶來的戒斷症狀」。 因此,顏啟華強調,菸癮是可以治癒的,不論是紙菸、電子煙或加熱菸的吸菸者,都應該以正確方式來戒菸,建議求助專業的戒菸衛教與給藥措施,若搭配使用尼古丁替代療法,如長效貼片及短效噴霧、咀嚼錠等,戒菸成功率可大幅提高34%。

Read More

玻璃陶瓷噴塗 強化植牙穩定性

  玻璃陶瓷噴塗新突破團隊醫師查道瑜(左起)、曾建福、姚又勤及黃偉倫。 (桃園醫院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人工植牙的長期穩定與成功率,向來是臨床牙科與材料科學的重要課題。衛福部桃園醫院牙醫部攜手台北醫學大學、華藝牙技牙體技術所,以及日本國立廣島大學跨國合作,研發出創新的「玻璃陶瓷噴塗」(Glass-Ceramic Spray Deposition, GCSD)技術,能有效提升氧化鋯植體的表面生物活性,促進骨細胞附著與存活,進而增進植牙長期穩固性。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Functional Biomaterials》(影響因子五點二),展現臺灣在牙科材料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此次研究團隊透過「玻璃陶瓷噴塗」GCSD技術,成功在氧化鋯表面生成一層緻密玻璃陶瓷塗層,使表面能與親水性顯著提升,形同建立「生物友善界面」,為細胞提供更理想的附著環境。 衛福部桃園醫院牙醫部主任曾建福強調,此次技術突破不僅補足了氧化鋯植體在穩定性上的不足,也兼顧美觀需求,對於年輕患者或對外觀高度重視的族群,將是更具競爭力的植牙選擇。曾建福指出:「玻璃陶瓷噴塗的臨床應用,有機會大幅提升氧化鋯植體的成功率,並延長使用年限。」 桃園醫院牙醫部醫師姚又勤表示:「若能進一步透過臨床試驗驗證,「玻璃陶瓷噴塗」GCSD 將有望成為新一代人工植牙材料的標準處理技術。」 曾建福最後指出,「玻璃陶瓷噴塗」GCSD 是一項兼具材料科學與臨床價值的創新成果,展現了台灣與日本跨國合作的研發實力。未來將持續推進臨床應用與跨領域拓展,期望能為人工植牙與相關植入醫材帶來新世代的解決方案。

Read More

南部5旬男染類鼻疽 急診隔天不治

  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類鼻疽死亡病例。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6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9例類鼻疽本土病例,其中1例死亡,個案為南部50多歲男性,有咳嗽、腹瀉、流鼻水等症狀近半個月,曾兩度至診所就醫,但都以為只是感冒,第三次送急診隔天就情況惡化,已是肺炎合併急性呼吸衰竭,救治1天即宣告不治。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公布國內上週新增9例類鼻疽本土病例,其中1例死亡,分布於北部1例以及南部8例,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多具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臟病等慢性病史,發病日介於6月下旬至8月中旬。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死亡個案是南部50多歲男性,有多重慢性病史,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病等,8月中旬開始咳嗽,8月下旬又出現腹瀉、流鼻水等症狀,雖曾兩度赴診所就醫,但診斷為感冒及腹瀉,又因症狀未改善,第3次送急診時,已經低血氧、白血球上升,診斷有肺炎合併急診呼吸衰竭,雖然立即插管治療,但隔天仍不治死亡。 林詠青說,疫情調查顯示,男子颱風期間並未出門,居家附近也沒淹水,不過腳上有傷口,不確定是否有汙水、汙泥接觸史。 此外,疾管署指出,上週新增6例鉤端螺旋體病本土病例,居住於北部1例、中部1例及南部4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下旬至8月中旬,個案多因發燒、肌肉痛或腹瀉等症狀就醫。 經疫情調查發現,其中4名從事與山林或農地菜園等相關工作,1名個案居住環境附近時有流浪動物出沒;另其中4名個案有汙水汙泥接觸史。 5名個案治療後已出院,1名個案仍於加護病房治療中;同住及職場接觸者均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進行相關衛生教育。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提醒,民眾進行滅鼠工作、風災後清理家戶內外環境,或因工作接觸可能受感染動物排泄物汙染之水源或屠體組織,應佩戴口罩、防水手套及穿著長筒雨鞋,脫下裝備時記得清洗雙手,飲用水請澈底煮沸,使用自來水清洗食材及水果;此外,如有不明原因發燒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是否有汙水汙泥與動物接觸史及職業暴露史,以及早診斷與治療。

Read More

家庭二手菸 毛孩罹癌存活率低於1成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健署26日提醒,家庭二手菸不只影響人,還會造成貓狗等毛小孩因二手菸罹患呼吸道疾病及癌症風險大增,尤其罹癌風險飆2至4倍,存活率不到1成。 國健署署長沈靜芬指出,根據研究顯示,吸菸是多種傳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損害上呼吸道、抑制肺部免疫功能,並可能導致患者疾病程度惡化,且吸菸者出現COVID-19嚴重症狀的可能性較非吸菸者高1.4倍,入住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或死亡可能性較非吸菸者高2.4倍。 台灣兒科醫學會前理事長李宏昌醫師指出,吸菸導致肺癌的危險性是非吸菸者的15至30倍,雖然目前肺癌第1期的5年存活率有將近9成,但肺癌第4期存活率僅1成。 中華民國獸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譚大倫也表示,當寵物直接吸入二手菸,或透過皮膚、舔主人的頭髮、皮膚和衣服接觸到菸草化合物(三手菸)時,都會直接對毛小孩造成危害。 柚子小兒科診所院長陳木榮表示,二手菸可以透過門口、牆壁裂縫、電線、通風系統和管道傳入,且即使短暫接觸也會使血小板變得更黏稠、損害血管內壁,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若暴露於二手菸環境60分鐘內,會產生發炎現象、影響呼吸功能,且影響至少持續3小時,並可能導致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兒童呼吸道感染、耳部感染和氣喘發作。 譚大倫也指出,毛小孩長期暴露於二手菸、三手菸環境下,可能會引發過敏反應、呼吸系統疾病或罹患鼻癌和肺癌;而當貓咪梳理毛髮時,易吸入落在毛髮上的三手菸,導致口腔癌的發生,其罹癌機率相較無菸害環境下高出2至4倍,且貓咪罹口腔癌後,即使接受過化療、手術或放射治療,其確診後存活1年機率不到1成。 國健署呼籲,為守護家人與寵物的健康,及早啟動戒菸行動,共同營造清新無菸的家庭環境,打造更安心的生活空間。

Read More

脆折症基因 她3次試管都失敗

醫師李俊逸說,對於有家族遺傳性疾病、卵巢早衰或高齡婦女,受卵試管是安全且成功率高的選擇。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32歲文姓女子因家族有遺傳性疾病「X染色體脆折症」基因,歷經3次試管嬰兒療程失敗後陷入絕望。所幸轉至茂盛醫院改採受贈卵子,並透過第4代AI人工智慧試管技術搭配胚胎植入前基因診斷,陸續生下健康2寶,破除家族遺傳魔咒。 文姓女子婚後2年遲遲無法懷孕,28歲接受3次試管療程均失敗。經親友推薦至茂盛醫院求助醫師李俊逸,發現其卵巢庫存指標AMH僅1.7,低於同齡女性。取卵後培養的胚胎經PGD檢測,全數帶有脆折症基因,這讓渴望擁有健康寶寶的她心碎不已。 李俊逸建議文女與丈夫接受健康捐贈者的卵子,經培育出16顆胚胎,再透過「第4代AI人工智慧試管技術」挑選出特優等囊胚植入,1次就成功懷孕,順利產下3280克健康女嬰。半年後,她再度回院植入冷凍胚胎,又平安誕下3440克男寶。 文女說,「我從來不知道自己帶有脆折症的基因,以為這輩子是跟孩子無緣了!」她感謝李俊逸將她從陷在家族遺傳性疾病萬丈深淵中救起,可以生下健康的寶寶。醫療科技帶給夫妻無比的希望。 茂盛醫院遺傳實驗室主任李月君說,脆折症是僅次於唐氏症、造成新生兒智能遲緩的第2大主因,因X染色體上的FMR1基因突變,導致腦部功能受影響。若男性遺傳到,幾乎都會出現智能障礙等症狀。 李俊逸表示,根據統計,台灣約每1674名新生兒就有1名是脆折症帶因者。目前此項篩檢非健保常規給付項目,但因盛行率不低,建議備孕或懷孕初期的婦女可考慮自費篩檢。 李俊逸指出,根據衛福部最新報告,國內使用受贈卵子進行人工生殖的婦女占3.1%,比例偏低。對於有家族遺傳性疾病、卵巢早衰或高齡的婦女,受卵試管是安全且成功率高的選擇,能避免將遺傳疾病傳給下一代,幫助更多家庭圓夢。

Read More

邊境查驗 金車自陸進口八角粉含蘇丹紅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26日公布最新邊境攔截結果,知名飲料廠從中國進口的八角粉,被驗出含有不得檢出的蘇丹色素,已要求業者整批銷毀,另外,自日本進口的蔥,也被檢出農藥殘留含量也不符規定。 食藥署表示,金車股份有限公司自中國大陸進口的八角粉被驗出含蘇丹色素1號,由於蘇丹色素為不可添加於食物中的物品,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這1批170公斤八角粉必需直接在邊境銷毀,不得退運。 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主任鄭維智指出,食藥署統計近半年,從今年2月18日至8月18日止,受理自大陸地區輸入報驗的八角粉,報驗批數為15批,其中不合格批數為2批、不合格率為13.3%,檢驗不合格原因為蘇丹色素不合格。 食藥署表示,已自113年4月11日起至115年8月17日止,對於中國報驗的八角粉在邊境採監視查驗,也就是100%檢驗蘇丹色素合格後才可輸入。

Read More

高溫恐精力衰退 引發性功能障礙

  奇美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謝昆霖(右)及醫研部張菁萍教授團隊合作,透過動物實驗證實,長期處於高溫環境可能引發性功能障礙。(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奇美醫院泌尿外科與醫學研究部合作透過動物實驗證實,長期處於高溫環境或從事高強度產熱活動,可能因睪丸無法有效散熱及相關生殖組織破壞,導致精蟲品質與數量急劇下降,甚至引發性功能障礙,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科學報導和分子與細胞內分泌學。 奇美醫研部腦心血管研究室教授張菁萍的研究團隊首創「老鼠跑步機」裝置,模擬人類在炎熱環境中進行高強度運動所產生的「運動型熱中暑」,並系統性分析熱壓力對動物各生理系統的影響,建立在此動物模型上。 奇美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謝昆霖和張菁萍教授團隊合作,探討運動型熱中暑對男性生殖系統的影響,研究發現高溫會抑制大腦向睪丸發出的賀爾蒙指令,使得精蟲工廠睪丸無法順利運作,同時也造成睪固酮分泌減少。並包括睪丸、副睪丸及攝護腺等相關器官的組織也有不等程度破壞,這些連鎖反應除會讓精蟲生成效率大幅降低,甚至影響雄性動物的勃起硬度,造成性能力與生育能力雙雙受損。 張菁萍表示,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包括科學報導《Scientific Reports》(2021) 和分子與細胞內分泌學《Molecular and Cellular Endocrinology》(2024) ,為台灣首度系統性探討熱傷害對男性不孕的實驗性研究,也成為全球少數聚焦於氣候高溫變遷與男性生殖健康危機的關鍵報告之一。 謝昆霖也將此研究結果轉譯至臨床,在問診中納入高溫暴露的評估,針對因不孕、睪固酮低下症狀、性功能障礙而求診男性病人,並依個人之生活與工作型態給予個別化防熱建議,提醒注意這項過去甚少被注意的男性健康「隱形風險」。

Read More

今年首例本土登革熱 創10年來最晚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今年本土登革熱來得晚,卻仍為疫情增添變數。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高雄出現今年首例本土登革熱個案,且是社區與家庭的4人群聚,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26日表示,首例本土登革熱拖至8月底才現跡,寫下10年以來最晚紀錄,但目前氣溫高、雨量多,仍為疫情增添變數。 曾淑慧表示,上週新增4例本土登革熱確定病例,均居住於高雄市鼓山區,為今年首起本土社區群聚疫情,均感染登革病毒第二型,衛生單位已針對個案住家及工作地周圍進行孳生源查核等相關防治工作;另新增6例境外移入,分別自越南及菲律賓(各2例)、緬甸及印尼(各1例)移入。 曾淑慧指出,往年的首例本土登革熱多在6月、7月就出現,然後一路持續到約10月,過去最早的一次則是5月27日就有病例出現。今年疫情則是真的晚出現,是國內自2006年以來,10年來最晚的一次,但相信中央與地方一起努力,就可以把威脅降到最低。 依據疾管署統計,國內今年截至8月25日累計4例本土登革熱確定病例,均居住於高雄市,無重症及死亡病例;另累計146例境外移入病例,為近6年同期次高(介於7-186例),多自東南亞國家移入,以印尼(49例)為多,其次為越南(30例)、菲律賓及泰國(各18例)。 曾淑慧指出,目前正值登革熱流行季節,且國內本土疫情現蹤,近期天氣高溫炎熱亦常有降雨,有利於病媒蚊孳生,疫情傳播風險增加;孳生源清除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籲請民眾徹底落實住家內外環境整頓,雨後應積極巡視家戶內外,主動清除積水容器,落實「巡、倒、清、刷」。

Read More

高中女突發性耳聾 高壓氧治療救回聽力

  患者在高壓氧壓力艙內呼吸純氧進行治療,可提高組織修復速度。(聯新國際醫院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單側耳朵突然像被塞住、聽聲音隔層膜、甚至伴隨暈眩感,小心這可能是耳朵發出的警訊。聯新國際醫院耳鼻喉科陳思齊主任分享,一名高中女生因睡眠不足與課業壓力大,某天早晨起床準備上學時,驚覺左耳聽不見,家長立即帶她就醫。經純音聽力圖檢查,顯示左耳平均聽力損失達70分貝,確診為「突發性耳聾」,立即安排住院治療。由於就醫及時,接受類固醇藥物與高壓氧輔助治療後,3週即順利痊癒重拾正常學習與生活,讓學生跟家長卸下心中大石。 陳思齊指出,突發性耳聾,又被稱為耳中風,是一種急性聽力受損的疾病,患者常在毫無預警下出現單側聽力降低,同時伴隨耳鳴、耳悶、甚至眩暈等症狀,好發於季節轉換、過度疲勞、病毒感染或睡眠不足時,且不分年齡族群均可能發生。目前約7成患者的病因不明,使診斷與治療更具挑戰。 突發性耳聾最關鍵在於發作後七天內的黃金治療期。陳思齊強調,一旦延誤,即使治療也可能導致永久性聽力損傷。標準治療以類固醇藥物為主,包括口服、靜脈注射及耳內注射3種方式。針對部分民眾擔心類固醇會有副作用的疑慮,陳思齊澄清短期治療並不會造成明顯影響,且臨床證實類固醇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案。 此外同步搭配高壓氧進行治療,可進一步提升療效。陳思齊解釋,患者在壓力艙內吸入純氧,藉由提高氧氣溶解度,增強免疫機能,促進血液循環與組織修復,並改善內耳缺氧、水腫等狀況,有助於毛細胞結構恢復與聽力改善。 若突然出現單側耳朵聽不清、耳鳴或聲音失真等症狀,千萬不要掉以輕心,更不可自行等待症狀緩解。陳思齊強調,應立即至耳鼻喉科檢查,把握發病七天內的黃金治療期,唯有早期診斷並積極治療,才能有效保住聽力、降低永久損傷風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