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多雨登革熱疫情升溫 衛生局籲落實防蚊措施守護健康

登革熱、屈公病,愛注意圖卡。(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近期高溫多雨,適逢國際登革熱、屈公病疫情風險仍高,疾病管制署已公告國內南部出現本土登革熱社區群聚疫情。台中市政府衛生局提醒市民朋友務必加強防蚊措施,齊心防治登革熱及屈公病等蟲媒傳染病,守護自身與家人健康。 衛生局長曾梓展表示,根據疾管署統計,截至今年八月二十六日,全國累計登革熱確診病例一百五十五例,其中本土七例、境外移入一百四十八例;本市則有十七例境外移入個案,感染來源皆為東南亞國家。另全國累計屈公病十九例(皆為境外移入),台中市則有三例確診。近期國內外疫情風險升高,呼籲市民若前往東南亞、中國廣東或國內疫情熱區,務必採取防蚊措施,以降低遭蚊叮咬風險。 曾梓展提醒,隨著各級學校即將開學,若民眾自境外或國內疫情熱區返家後十四天內出現發燒、頭痛、關節肌肉疼痛、後眼窩痛等疑似症狀,應立即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以利醫師早期診斷、通報與治療。 此外,衛生局也特別提醒本市醫療院所,國內外登革熱及屈公病疫情升溫,且近期社區同時有新冠與流感病例,醫師如遇民眾有疑似症狀,應提高警覺,詳細詢問 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並以 NS1 抗原快篩輔助診斷。不論快篩結果如何,均須於二十四小時內完成法定傳染病通報,以利防治單位及早因應,降低社區傳播風險。 衛生局呼籲,天氣高溫多雨,雨後積水易孳生病媒蚊,只要0.5公分積水就可能成為孳生源。登革熱與屈公病透過病媒蚊叮咬傳播,是典型的「社區病、環境病」。請市民把握雨後四十八小時黃金清除期,落實「巡、倒、清、刷」四撇步:巡視環境、倒置容器、清除積水、刷洗容器,並加強社區空屋、空地、廢棄工廠與校園環境巡檢,共同防治疫情。

Read More

農曆七月掛燈籠 「照路」到「避邪」的農村智慧

  農曆七月嘉義東石村落掛燈籠,但隨著時代演變,此獨特的百年傳統正面臨消失危機。(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農曆七月在台灣民間俗稱「鬼月」,自古便流傳著「鬼門開、好兄弟出遊」的信仰。每逢此時,早期農村常見家家戶戶在屋簷下掛起紅燈籠,對現代人來說或許只是傳統習俗,但在農村社會裡,卻蘊藏了深厚的文化意涵。 耆老指出,昔日普度燈製作材料為斗笠、燈泡、綠竹、黑芝麻桿與簡易插香座等,黑芝麻桿代表五穀豐收,綠竹有避邪作用,斗笠保護油燈,不被風雨吹雨淋。 耆老說,燈籠最直接的功能,就是「照路」。七月初一鬼門開,傳說祖先與遊魂會回到人間。燈籠的光亮象徵一盞明燈,為祖靈指引方向,避免他們迷路或誤入他鄉。尤其在早年農村道路昏暗、夜裡少有燈火,屋簷下懸掛的燈籠,就像是「回家的門牌號碼」,讓祖先能安心回到子孫身邊。 其次,燈籠也有「迎祖先」的意味。許多農家會在燈籠上書寫姓氏或堂號,不僅是標記家族,更像是一種「家門的邀請函」,表示後代已備妥香火供品,恭迎祖先返家。這種慎終追遠的舉動,反映了農村社會對祖靈庇佑的高度重視。 再者,光明在民俗文化裡具有驅邪作用。農曆七月被視為陰氣較重的時節,懸燈除了迎親祖,也能防止孤魂野鬼誤闖家宅。農人相信,有燈光守護,家裡就能避開不必要的驚擾,保佑一家平安。 今日,在都市化進程下,屋簷掛燈籠的景象已不多見,但在一些傳統農村或廟宇祭典,仍能看到這份習俗被保留下來。它提醒我們,先民面對未知與自然的態度,不只是敬畏,更是透過智慧與儀式,尋找心靈的安定。 從「照路」到「避邪」,一盞燈籠承載了早期農村對祖先的思念、對家族的守護,也照映出台灣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蘊。

Read More

社區長輩「大展鴻圖」農會舞蹈課程活力四射

大甲區農會舉辦照顧長輩示範計畫課程,陳素雪老師以流行歌曲〈大展鴻圖〉,教導長輩進行簡單的伸展動作暖身,舒展筋骨。(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大甲區農會於二十七日在食農講堂舉辦照顧長輩示範計畫課程,特別邀請陳素雪老師為社區長輩帶來一堂充滿動感與活力的樂齡舞蹈課程。課程中,老師以流行歌曲〈大展鴻圖〉為主題,帶領長輩先進行簡單的伸展動作暖身,舒展筋骨、活絡身體,再透過細心拆解舞蹈動作,引導大家跟著節拍練習,長輩們在音樂聲中展現出不輸年輕人的熱情與活力。 課程結束後,長輩們邀請大甲區農會總幹事黃瑞祥參觀農會六樓空中花園。花卉與蔬果在長輩們的悉心照料下生長茂盛,綠意盎然、令人療癒,展現農村樂齡生活的美好樣貌。 黃瑞祥總幹事表示,大甲區農會長期為社區長輩提供多元課程,結合音樂、舞蹈、保健與生活知識,讓長輩們在學習與互動中保持身心健康與自信活力。同時,農會也特別準備以當季鮮蔬製成的美味餐盒及國產牛乳,補充營養,讓長輩吃得安心又健康。 農會期望透過此計畫,為社區長輩打造優質且充滿樂趣的學習場域,營造更美好的樂齡環境,持續傳遞關懷與活力,讓農村生活更加幸福。

Read More

花蓮客家合唱團拜會鄉長游淑貞 傳遞共賞「歡喜唱山歌」音樂會

花蓮客家合唱團團長張麗如及指揮李惠敏率領幹部與團員,拜會吉安鄉長游淑貞。(吉安鄉公所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花蓮客家合唱團團長張麗如及指揮李惠敏老師二十七日特別率領幹部與團員,拜會吉安鄉長游淑貞,傳達即將舉行的「歡喜唱山歌」成果交流音樂會喜訊,同時邀請鄉親們於九月二十一日下午二點至四點,一同走進吉安鄉阿美族文化館,共享這場跨族群、跨世代的親情音樂饗宴。 花蓮客家合唱團團長張麗如表示,花蓮客家合唱團秉持傳唱客家歌謠的初衷,多年來走入各鄉鎮、社區、校園,甚至遠赴海外舉辦巡迴音樂會,希望讓優美的客家旋律唱遍世界每個角落,不分族群共融、共好,開展多元文化共生的美好景象。 張麗如指出,花蓮客家合唱團今年的音樂會節目內容十分豐富,合唱團將傾情演唱十八首客家歌曲,從原汁原味的山歌、小調,到結合新風貌的流行客家歌曲,展現多層次的音樂魅力。 客家委員會委員李惠敏老師表示,游淑貞鄉長對客家社團的推廣不僅親力親為支持,在客家節慶活動中,也經常看到鄉長和客家鄉親、長輩、細人仔和後生人熱情互動、噓寒問暖,令人備感溫馨。 吉安鄉長游淑貞表示,感謝花蓮客家合唱團長期致力於傳承與推廣客家文化,用音樂的形式,讓更多人透過旋律感受客家之美。此次特選在吉安鄉推廣辦理,誠摯邀請親朋好友大手牽小手一起歡唱山歌!  

Read More

東華大學運科深耕花蓮基層 助龍舟隊勇奪世錦賽與世運會佳績

今年輕艇龍舟首次列入世界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花蓮培育人才不落人後。(東華大學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東華大學二十七日表示,七月剛落幕的二0二五年世界龍舟錦標賽,吸引來自全球三十多個國家的頂尖隊伍競逐殊榮,被譽為全球龍舟運動的最高殿堂,代表臺灣出戰的中華台北代表隊表現亮眼,合計斬獲兩銀三銅的佳績。 東華大學指出,其中,侯鴻章教練率領的隊伍在公開組項目中勇奪兩銀兩銅,展現出強大實力。緊接著在八月舉行的世界運動會龍舟賽中,選手再創佳績奪下銅牌。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輕艇龍舟首次列入世界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 東華大學強調,這支榮獲多面獎牌的隊伍,源自國立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與花蓮在地運動基層團隊的長期合作成果,選手涵蓋東華大學輕艇隊、花蓮體中輕艇隊及畢業校友,從基層培育、升學接軌到國家隊選拔,完整展現花蓮輕艇龍舟運動人才的系統化發展模式。 自二0二四年起,由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陳韋翰助理教授(兼任運動科學與科技中心主任)及王令儀教授兼系主任,組成東華運動科學團隊,結合慈濟醫院運動醫學中心、慈濟大學、宜蘭大學等學研單位,透過定期進行科學化的專業服務。 包含對選手進行生物力學、肌力體能、運動心理,以及運動營養等面向,全方位協助選手提升表現與賽場穩定度,同時團隊與教練群保持密切溝通,確保訓練更精準、更有效率。 東華大學表示,為持續推動臺灣東部運動科學與運動科技研究、應用,以及人才培育,國立東華大學於二0二五年成立「運動科學與科技中心」,並由陳韋翰助理教授擔任主任。 陳韋翰表示,東華運科中心團隊將持續深耕花蓮基層運動隊伍,推動競技運動的科學化發展,並致力於提升東部地區選手與運科人才養成,減少城鄉落差。期盼運動科學可以被更多教練、選手及民眾認識,藉此提升表現與健康,讓運動科學普及化。

Read More

藝文體驗饗旅人 宜蘭威斯汀八週年慶再抽總統套房

  宜蘭力麗威斯汀八周年慶推出郭心漪畫家池光流影展。(記者張正量攝) 記者張正量/宜蘭報導 宜蘭力麗威斯汀度假酒店二十七日舉辦八週年慶暨「池光流影藝術展」開幕,以「愛無止境?旅不止步」為主題,推出九月限定八大住房與餐飲優惠,並祭出總統套房抽獎活動,「邀旅人共享優雅時光。 酒店表示數字「八」也有無止境的含意,此次週年慶特別與知名水彩藝術家郭心漪合作,在酒店公共藝術空間展出六幅以池塘為題材的代表作品,展期長達半年。酒店更將雙臥室泳池別墅打造成「池光流影主題房」,讓旅客沉浸在藝術與自然交織的氛圍中。為了歡慶八周年,九月入住除享優惠外,還有機會抽中總統泳池別墅一晚,並提供舞日本料理、知味西餐廳、天夢湯屋及露天風呂等獎項,感謝長期支持的旅客。總經理黃宜評表示,八週年是全新起點,未來將持續結合宜蘭人文風景與藝術美學,帶來更多難忘的度假體驗。 優惠方案包括平日入住豪華或精選客房一泊一食每晚六千八百八十八元起,另推出至十二月底的「池光流影主題房」專案,含雙臥室泳池別墅住宿、水彩創作集贈品,以及特色餐飲體驗,歡迎喜好藝文之旅的遊客與飯店洽詢。  

Read More

境外瘧疾+1 外籍男曾赴西非旅遊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6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為40多歲外國籍男性,曾至西非象牙海岸共和國、塞內加爾旅行,未服用預防瘧疾藥物。入境當日發病後,就醫並經通報檢驗確認感染惡性瘧。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該40多歲外國籍男性,長期居住台灣,今年7月上旬至西非象牙海岸共和國,7月下旬至8月初至西非塞內加爾旅行,未服用預防瘧疾藥物。8月14日入境當日出現發燒、肌肉痛、頭痛等症狀,後續至醫院就醫並經通報檢驗確認感染惡性瘧,所幸男子住院治療5天後順利出院。 郭宏偉表示,今年截至8月25日累計16例境外移入瘧疾個案,為近19年同期最高。個案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感染國家以非洲國家為主占12例,其餘分別為亞洲及大洋洲各2例,感染惡性瘧者13例,感染間日瘧者2例及諾氏瘧者1例。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呼籲,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請至少於出國前1個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預防瘧疾藥物;旅遊期間請落實防蚊,並持續服用預防藥物;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務必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曾服用的瘧疾預防藥物等資訊,以做為診斷與治療參考。

Read More

以煙戒菸 反增4倍肺癌風險

  電子煙無助戒菸,反增四倍肺癌風險,醫師與藥師共同呼籲民眾切勿以煙戒菸。(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2025年戒菸習慣調查26日公布,調查發現,受測者中高達6成5吸菸者曾試圖以電子煙戒除紙菸,恐越抽越上癮,增加罹癌風險。醫師提醒民眾,電子煙危害不亞於紙菸,研究也指出,雙重使用者罹患肺癌的風險為不吸菸者的4.36倍,切勿以煙戒菸。 電子煙肆虐,推估2024年全台18歲以上人口中約有20萬人為電子煙使用者。中山醫大附醫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部長顏啟華公布2025年戒菸習慣調查指出,電子煙常以各種風味降低民眾戒心,反可能提升抽菸頻率,甚至演變成紙菸、電子煙的雙重使用者,而國外研究已證實,雙重使用者罹患肺癌風險較不吸菸者高4倍。 調查結果發現,民眾易低估電子煙危害性,有6成受測者為紙菸、電子煙的雙重使用者,且大部分誤認電子煙的健康危害較紙菸低,進一步探究原因,前3名理由分別為缺乏刺鼻氣味、認為電子煙不含焦油成分、無法清楚計算用量讓人覺得抽的不多。 事實上,顏啟華強調,電子煙危害不亞於紙菸,不僅會釋出多種致癌物質,研究也指出,使用電子煙罹患肺部疾病的風險為非使用者的4.36倍,雙重使用比僅抽紙菸者高出1.47倍。千萬別以為電子煙可以用來戒紙菸,否則恐帶來更大健康傷害。 同時,調查也發現,超過8成吸菸者曾嘗試戒菸,但單靠意志力的戒菸成功率僅3-5%,調查中進一步探究未成功的原因,前3位分別為「吸菸已成習慣或生活儀式感」、「戒菸動機不足導致意志力不夠堅定」、「無法克服菸癮帶來的戒斷症狀」。 因此,顏啟華強調,菸癮是可以治癒的,不論是紙菸、電子煙或加熱菸的吸菸者,都應該以正確方式來戒菸,建議求助專業的戒菸衛教與給藥措施,若搭配使用尼古丁替代療法,如長效貼片及短效噴霧、咀嚼錠等,戒菸成功率可大幅提高34%。

Read More

玻璃陶瓷噴塗 強化植牙穩定性

  玻璃陶瓷噴塗新突破團隊醫師查道瑜(左起)、曾建福、姚又勤及黃偉倫。 (桃園醫院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人工植牙的長期穩定與成功率,向來是臨床牙科與材料科學的重要課題。衛福部桃園醫院牙醫部攜手台北醫學大學、華藝牙技牙體技術所,以及日本國立廣島大學跨國合作,研發出創新的「玻璃陶瓷噴塗」(Glass-Ceramic Spray Deposition, GCSD)技術,能有效提升氧化鋯植體的表面生物活性,促進骨細胞附著與存活,進而增進植牙長期穩固性。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Functional Biomaterials》(影響因子五點二),展現臺灣在牙科材料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此次研究團隊透過「玻璃陶瓷噴塗」GCSD技術,成功在氧化鋯表面生成一層緻密玻璃陶瓷塗層,使表面能與親水性顯著提升,形同建立「生物友善界面」,為細胞提供更理想的附著環境。 衛福部桃園醫院牙醫部主任曾建福強調,此次技術突破不僅補足了氧化鋯植體在穩定性上的不足,也兼顧美觀需求,對於年輕患者或對外觀高度重視的族群,將是更具競爭力的植牙選擇。曾建福指出:「玻璃陶瓷噴塗的臨床應用,有機會大幅提升氧化鋯植體的成功率,並延長使用年限。」 桃園醫院牙醫部醫師姚又勤表示:「若能進一步透過臨床試驗驗證,「玻璃陶瓷噴塗」GCSD 將有望成為新一代人工植牙材料的標準處理技術。」 曾建福最後指出,「玻璃陶瓷噴塗」GCSD 是一項兼具材料科學與臨床價值的創新成果,展現了台灣與日本跨國合作的研發實力。未來將持續推進臨床應用與跨領域拓展,期望能為人工植牙與相關植入醫材帶來新世代的解決方案。

Read More

南部5旬男染類鼻疽 急診隔天不治

  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類鼻疽死亡病例。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6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9例類鼻疽本土病例,其中1例死亡,個案為南部50多歲男性,有咳嗽、腹瀉、流鼻水等症狀近半個月,曾兩度至診所就醫,但都以為只是感冒,第三次送急診隔天就情況惡化,已是肺炎合併急性呼吸衰竭,救治1天即宣告不治。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公布國內上週新增9例類鼻疽本土病例,其中1例死亡,分布於北部1例以及南部8例,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多具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臟病等慢性病史,發病日介於6月下旬至8月中旬。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死亡個案是南部50多歲男性,有多重慢性病史,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病等,8月中旬開始咳嗽,8月下旬又出現腹瀉、流鼻水等症狀,雖曾兩度赴診所就醫,但診斷為感冒及腹瀉,又因症狀未改善,第3次送急診時,已經低血氧、白血球上升,診斷有肺炎合併急診呼吸衰竭,雖然立即插管治療,但隔天仍不治死亡。 林詠青說,疫情調查顯示,男子颱風期間並未出門,居家附近也沒淹水,不過腳上有傷口,不確定是否有汙水、汙泥接觸史。 此外,疾管署指出,上週新增6例鉤端螺旋體病本土病例,居住於北部1例、中部1例及南部4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下旬至8月中旬,個案多因發燒、肌肉痛或腹瀉等症狀就醫。 經疫情調查發現,其中4名從事與山林或農地菜園等相關工作,1名個案居住環境附近時有流浪動物出沒;另其中4名個案有汙水汙泥接觸史。 5名個案治療後已出院,1名個案仍於加護病房治療中;同住及職場接觸者均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進行相關衛生教育。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提醒,民眾進行滅鼠工作、風災後清理家戶內外環境,或因工作接觸可能受感染動物排泄物汙染之水源或屠體組織,應佩戴口罩、防水手套及穿著長筒雨鞋,脫下裝備時記得清洗雙手,飲用水請澈底煮沸,使用自來水清洗食材及水果;此外,如有不明原因發燒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是否有汙水汙泥與動物接觸史及職業暴露史,以及早診斷與治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