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患者 3成腎功能異常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慢性腎臟病早期通常無明顯的症狀,而糖尿病、高血壓和肥胖是導致慢性腎臟病的主要原因。響應世界腎臟日,國健署表示,自今年起,30歲以上民眾可享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並新增「腎病識能衛教指導」,有助掌握腎臟健康。 根據112年成健資料顯示,15%的受檢者有腎功能異常問題,其中有高血糖者,約每10人就有3人有腎功能異常;有高血壓者,約每5人就有1人有異常;若同時合併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異常比例更高達3成。因此,改善三高是預防慢性腎臟病的關鍵。 台大醫院腎臟科醫師賴台軒指出,慢性腎病在非傳染性疾病的10大死因中排名第7,但跨國調查顯示,77%民眾不了解慢性腎臟病,大眾對慢性腎臟病的了解遠低於糖尿病、癌症和心臟衰竭。 由於慢性腎病是種無聲疾病,患者在晚期之前常都不會有明顯症狀,但通常也不會自行痊癒,只會逐步惡化,若長期不治療,恐進展到腎臟衰竭需要洗腎,且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風險。 國健署自今年起,免費提供30至39歲民眾每5年1次、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成人健檢;服務內容更新增「腎病識能衛教指導」,由專業醫師說明腎功能期別、尿蛋白狀況以及腎臟健康相關的危險因子,幫助民眾了解自身腎臟健康狀況。  

Read More

更年期情緒波動 荷爾蒙作怪

記者張瑞惠∕草屯報導 今天是國際婦女節,這個特別的日子更值得關注女性的身心健康,女性終其一身都受到女性荷爾蒙影響,特別是許多身為職業婦女,同時兼顧事業與家庭,身心健康需更加留意。更年期是女性生命中必經的階段,通常發生在45至55歲之間,此階段因為體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部分婦女會產生生理及情緒變化和身心不適的情形。 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醫師林俊媛表示,更年期不僅引發荷爾蒙變化,還可能帶來情緒波動、記憶力衰退、關節疼痛以及體重增加等問題;因此可透過積極治療和生活方式的調整,有效緩解這些症狀,認知行為治療透過調整負面思維模式,幫助個人更正向地看待問題;藥物治療更年期女性常面臨情緒波動、焦慮、憂鬱等不適,這是由於荷爾蒙的變化直接影響了大腦中的神經遞質,特別是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分泌,可使用抗憂鬱藥物或抗焦慮藥物,來幫助改善情緒穩定性;調整生活習慣固定睡眠時間,避免熬夜。每天至少給自己20分鐘獨處時間進行冥想、瑜伽或深呼吸,幫助減少皮質醇;維持社交活動參加興趣社團、與朋友聊天。選擇過去沒空但有興趣的活動參加,例如閱讀、樂器、學習新語言等,能刺激腦神經連結,也達到認知保健與腦力訓練的效果。 林俊媛表示,更年期女性生理變化不僅影響身體健康,還可能對情緒、認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與社會參與造成影響。身體正處重大轉變階段,我們能夠付出適時的關心,並給予理解、體諒,甚至更多的包容,相信能夠陪伴我們重要的至親順遂與開朗的走過這個人生的尷尬期。

Read More

急診觀察床護理費 調升6成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為緩解醫院急診壅塞問題,健保署7日二度開會討論細節,決定將急診診察、護理費用同步調升10%,急診觀察床護理費一口氣調升6成並增列診察費,急救責任醫院加護病房給付也調升,整體投入費用增至逾40億元,最快5月實施。 繼衛福部日前提出全面提高「急診、ICU病房、一般病房」診察費及護理費給付的解方,健保署7日再度召開「急診壅塞之健保因應策略研商會議」,針對診察費及護理費給付內容敲定細節。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其中針對急診的給付部分,未來醫師的診察費及護理費將完全拆開來,各別給付,按檢傷級數的不同,同時調升10%,預計1年新增經費7.3億。以最嚴重的檢傷一級為例,醫師診察費由原本的1223元調升到1345元、護理費則從577元調升到635元。 針對急診觀察床,診察費跟護理費同樣分列,醫師診察費將比照住院病床,增加給付468元;護理費則調升,一口氣增加6成,達到急性一般病床觀察床的9成費用,第1天的給付由571元調升到914元,第2天從175元調升到703元。將新增4.3億預算。 至於急救責任醫院的加護病房(ICU),石崇良指出,重度級比照醫學中心的ICU給付,中度級比照區域醫院給付,希望藉此讓區域醫院能夠分散醫學中心的危急病人。這部分新增預算約5.9億。 再加上一般病房的護理費全面調高,石崇良說,預計未來4年將投入百億元經費,一年約25億,新制每年的總經費規模將達到40多億。健保署將提至下週的醫院總額研商會議討論後,再送3月底的共擬會議,最快4月預告,5月實施上路。 不過,石崇良強調,健保已設下相關指標,包括護理加薪、急診滯留人數及時間以及ICU從急診收治1、2級重症病人情形等,醫院必須要達標並有所改善,才能拿到額外的加給,不然會依照原本的額度處理。

Read More

哈孝遠 1小時呼吸中止80次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與科林睡得美共同啟動「台灣首座睡眠呼吸中止症資料庫調查」。(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會提高死亡率,還有可能造成失智、中風、心肌梗塞等嚴重疾病。呼應2025世界睡眠日主題,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與科林睡得美7日共同啟動「台灣首座睡眠呼吸中止症資料庫調查」,呼籲民眾提升健康意識。 藝人及球評哈孝遠表示,自去年開始會因為半夜突然窒息被嗆醒、心臟激烈跳動的狀況,且白天除精神不濟、走路也開始會喘,經過居家睡眠檢測後發現AHI高達80,意即1個小時呼吸中止80次,血氧甚至掉到60%,已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嚴重患者。 經醫師建議使用正壓睡眠呼吸器,哈孝遠表示,第1次使用後,隔天精神就變好了,也是多年來第1次感覺到「有睡飽」。 根據2024年最新期刊研究,睡眠呼吸中止症會提升死亡率2.5倍,目前研究顯示,成年人中約有9.38%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以保守估計來看,台灣約40萬人以上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但大多數的病人未被診斷出來。 北醫大學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李信謙表示,身體充足的氧氣可維持各器官組織正常運作,正常血氧濃度應維持在95%以上,低於92%則需立即送醫,但臨床上卻常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血氧低於此數值卻毫無警覺。 對此,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莊立邦醫師特別提醒,沉默殺手睡眠呼吸中止症常使民眾深陷缺氧危機中而不自知,小心失智、中風、心肌梗塞等嚴重疾病找上門。

Read More

孕期主動脈剝離風險 增3倍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7日舉辦「及早檢查腎功能,守護腎臟健康」記者會,署長吳昭軍(右3)提醒民眾善用成人健檢與護腎8招,免於慢性腎病威脅。(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39歲孕婦在懷孕36週時,因劇烈胸痛與呼吸困難緊急送醫,確診為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在林口長庚醫療團隊緊急進行剖腹產及升主動脈置換手術後,成功挽救母嬰生命,並在後續的術後照顧下順利出院。 懷孕通常是一段喜悅的旅程,但對少數孕婦卻可能帶來危及生命的挑戰。林口長庚醫院7日公布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婦女懷孕期間至產後1年內,發生主動脈剝離或動脈瘤破裂等相關併發症的風險,是未懷孕期間的近3倍。 由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陳紹緯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回顧涵蓋台灣本土過往超過20年的懷孕紀錄,總樣本超過470萬次,得到這項極具臨床醫學價值的結果,呼籲醫療工作者應對懷孕期間潛在的主動脈風險保持高度警覺。 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24年12月具權威代表性之歐洲心臟科學會官方期刊《歐洲心臟雜誌》。陳紹緯期望這些結果未來能被納入國際臨床指引,幫助臨床醫師對於孕期高風險女性擬定策略,加強長期監測,從而減少因主動脈併發症導致的不幸結果,促進母嬰健康獲全面保障。 陳紹緯表示,懷孕期間因心血管系統承受的壓力大幅增加,可能導致主動脈壁脆弱。研究顯示,在懷孕至產後1年內,每10萬名女性中約有1.19例發生主動脈併發症,相較於非懷孕期間的0.42例,風險顯著增加近3倍。而經歷主動脈事件的孕婦,其1年內的死亡率高達19.3%,一般孕婦僅為0.05%。 儘管這類事件的發生率相對較低,但對於患有特定高危險因子的女性,例如結締組織疾病(如馬凡氏症)或妊娠高血壓患者,其風險相較於一般懷孕婦女分別提升至5倍與10倍之多。 桃圍長庚副院長葉集孝教授表示,這項研究不僅建立了懷孕與主動脈併發症之間的關聯性,更深入探討了具有重大影響的危險因子。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如馬凡氏症),是導致主動脈事件的重要因素,對於這些患者,跨專科的照護模式至關重要,從懷孕前的諮詢到產後的長期追蹤,皆需精準的醫療管理。 林口長庚心臟麻醉科張峰誠醫師也指出,研究揭示了妊娠高血壓在主動脈事件中的重要性,對於具有高血壓相關病史的女性,建議進行個別化的懷孕計畫與密切的血壓管理,這將有助於顯著降低相關風險。

Read More

眼底檢查 35歲糖友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是眼睛病變的隱形威脅,眼底檢查守護靈魂之窗。 (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35歲王小姐是糖尿病患者,儘管血糖控制良好,且沒有視力問題,未察覺任何異常,但經過眼底檢查,發現視網膜已有輕微病變,幸好及時發現,並轉介眼科治療。醫師強調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在早期常無明顯症狀,卻可能對視力有所損害。 嘉榮新陳代謝科主任吳崇榮表示,高血糖對全身血管的長期影響,可能引發多種併發症,其中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見,且危險的併發症之一。事實上,視網膜病變在早期並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這使得患者難以察覺,若拖延發現和治療,病情可能會惡化。 吳崇榮說到,根據統計,每4位糖尿病患就有1人可能視網膜病變,且隨著病程的延長,發病機率逐年上升,10年後達60%,20年後高達90%。為了守護「靈魂之窗」,醫師提醒糖尿患者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眼底檢查。 吳崇榮表示,如果眼底檢查異常,個管師將協助轉介至眼科門診,進行後續的追蹤和治療,避免視網膜病變惡化,降低失明風險;即使檢查結果正常,仍建議糖尿病患者每年一次進行眼底檢查,以保護靈魂之窗。 醫師也提醒糖尿病患者應與醫師共同合作,規律服藥、調整飲食,保持血糖穩定,有效預防併發症,讓糖尿病控制可以更全面、更有效。

Read More

不安全性行為 淋病男女比9:1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21歲小萱(化名)近期因下腹疼痛、分泌物異常就醫,經診斷發現感染淋病。她感到困惑,因為自己沒有明顯症狀,且過去未曾感染。經醫師進一步問診,才知道她的伴侶近期出現尿道不適,卻未主動告知且未就醫治療,平日兩人又沒有戴保險套的好習慣,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 疾管署7日公布最新統計,2024年新增確診通報梅毒感染人數計9738人、淋病7605人,與2023年相比,整體梅毒下降2%、淋病下降8%。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不安全性行為」是惟傳染病主要感染原因,去年梅毒感染人數仍是近5年次高,淋病也還在前3名中,而主要染病者,仍以性生活較為活躍的50歲以下青壯年族群為主,且男女比率懸殊,以淋病為例,男性占比超過9成、女性1成不到;梅毒男女比例5比1。 曾淑慧表示,部分性傳染病(如淋病、梅毒等)在女性身上可能無明顯症狀,未及時發現並適當治療,恐影響生殖健康或傳染給胎兒造成早產、死產等併發症,甚至導致骨盆腔發炎、不孕等併發症,因此定期篩檢至關重要。 梅毒及淋病雖屬可治癒之疾病,但是感染後無法終身免疫,只要有不安全的性行為及口或肛交等都有可能被感染。 疾管署呼籲,預防性傳染病的關鍵在於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及搭配水性潤滑液等。有不安全性行為者,要定期篩檢、及早就醫診斷、及早治療。更重要的是要提醒配偶或性伴侶也接受檢驗及治療,避免「乒乓感染」(即伴侶間相互傳染,導致感染反覆發生),多管齊下才能有效的預防感染性傳染病。

Read More

反制大罷免 藍推反廢死公投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今天表示,反廢死公投是由黨中央、智庫及立法院黨團研究的結果,這是非常重要的議題,應該讓全民來表達意見,未來會透過各地宣講,讓民眾能夠表達出反廢死訴求。 (中央社)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朝野大罷免行動持續推進,針對多起罷免案皆指向藍委,國民黨決定採取反制行動。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七日表示,黨中央將推動「反廢死公投」並舉辦立委問政說明會,爭取選民支持,展現反對廢除死刑的立場。 根據中央選舉委員會統計,目前有三十二件罷免案通過第一階段審核,將進入第二階段,全數針對國民黨立委,形成對國民黨的強大壓力。 面對外界要求提出反制措施,朱立倫表示,反廢死公投是由黨中央、智庫及立法院黨團共同研究的結果,未來將透過各地宣講,讓民眾了解國民黨的立場。 朱立倫指出,死刑存廢是社會高度關注的議題,應交由全民決定。他強調,國民黨將結合各界力量推動反廢死公投,未來幾個月將積極展開宣講,讓民意充分展現。他並表示,國民黨立委將在各地舉辦問政說明會,向民眾報告推動能源政策、還錢於民、還假於民等重大政策成果,爭取基層支持。 針對總統賴清德與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在總統府開記者會宣布台積電擴大投資美國一事,朱立倫回應,理解台積電面對國際壓力須赴美設廠,但他提醒政府應審慎評估對台灣產業的衝擊。他認為,台積電赴美投資將使台灣的「矽盾」防護功能減弱,國家安全面臨重大挑戰,並質疑政府是否有妥善因應生產流失、技術轉移與人才外流等問題。 朱立倫批評,這場記者會只是替賴清德解套,無助於解決台灣面臨的挑戰。他呼籲政府提出具體對策,確保國家產業利益不受影響,保障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優勢。

Read More

陳佩琪代柯申請奔喪 北所依法審核

記者孫曜樟∕台北報導 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妻子陳佩琪七日下午正式提出返家探視申請,希望讓柯文哲能參與十日舉行的柯父家祭,盡人子的最後孝道。台北看守所表示,將依法審核,擇定妥適時間讓柯文哲返家。 陳佩琪下午四時二十分步出北所,向在場媒體表示,已替柯文哲提出返家探視申請,並轉述柯文哲希望能在十日外出奔喪的心願。她強調,柯文哲希望能盡身為人子的最後孝道,送父親最後一程。 柯文哲日前透過律師遞交聲請,要求解除禁見及通信,以便與家屬討論治喪事宜。台北地方法院已於二月二十七日裁定,對柯文哲母親、妻子、弟弟及妹妹等四人解除禁見至三月十日。陳佩琪自三月二日起,每天都到台北看守所辦理接見探視,展現對家人的支持與關懷。 台北看守所表示,將依法審核柯文哲的返家探視申請,並在確保安全與秩序的前提下,擇定適當時間讓柯文哲返家參與告別式。此舉不僅展現司法的人性化考量,也兼顧了人倫親情的需求。

Read More

醫師不願當鑑定人 330醫糾案被退回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立委陳菁徽辦公室七日舉辦「如何精進我國醫療糾紛處理機制」公聽會。陳菁徽點出,急診壅塞暴露國內急重症科別醫師新血難尋,除健保給付過低,急重症執業現場醫療糾紛多,但刑事訴訟法修法後,醫審會醫師執行醫療鑑定醫師必須具名,導致無人願擔任委員,已有合計已有三百三十件刑事醫療糾紛案件被退回,分別是二百七十九件舊案、五十一件新案。 陳菁徽表示,公聽會解釋醫療糾紛調解法源為「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據衛福部統計,去年修法後, 經調解處理的醫療糾紛成立率,從三十九%上升至四十五%。醫療糾紛不可能降到零,且仍有案件進入訴訟,仰賴醫事鑑定作為參考,但鑑定醫師需具名,已讓醫療糾紛訴訟案陷入停滯。 立委吳宗憲表示,法官、檢察官具名參與審判,因為法庭有法警保護,在診間卻無人可保障醫師安全,醫療是開放環境,民眾能輕易查到鑑定醫師何時在何地看診,不符鑑定的病人恐因此到診間實施暴力,才會陷入找不到醫師擔任醫審會委員窘境。 國防醫學系教授兼副系主任王志嘉表示,修法後,不論是醫師進行「個人鑑定」,或由醫事審議委員會進行的「機構鑑定」,負責進行報告的醫師都必須具名,甚至有病人反告鑑定醫師,如「鑑定對象是自己的老師、認識的同僚,醫師壓力很大。」 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說,醫療鑑定醫師需具名,但醫療執業環境關係緊密,醫師間互相認識,容易有人情壓力,或遭遇批評、關說請託,甚至被肉搜曝光並以暴力對待;中華民國是五權分立國家,各院都有職責改善醫療糾紛問題,建議司法院推動形式訴訟法修法,或參考智慧財產權法,對醫療訴訟事件提出特別法,才能正本清源解決問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