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食綠褶菇 一家5口中毒

 中央社/南投縣8日電  南投縣一家5人食用草地冒出的野菇後,因惡心、嘔吐、腹瀉、發燒等症狀住院,經採集個案家中留存的野菇送驗,確認是有毒的綠褶菇,與可食用的白色雨傘菇、雞肉絲菇常被混淆。  一名男子5月20日下班在埔里鎮南安路旁草地採野菇回家煮食,一家5人食用後,5月21日凌晨陸續因嘔吐、腸胃不適就醫,南投縣政府衛生局事後將男子家中剩下的野菇送到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鑑別,確認這一家人是誤食有毒菇類「綠褶菇」而中毒。  衛生局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綠褶菇屬中型到大型菇菌,多生長於低海拔闊葉樹林地、草地或農地,是一種有毒的菇類,外表顏色淺、不鮮豔,與可食用的白色雨傘菇、雞肉絲菇相似,常被混淆。  衛生局指出,不同點在於綠褶菇底部菌褶早期會由白色轉為黃綠色,且菌體受損時會轉為褐色,為可辨識的重要特徵,誤食後1到3小時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

Read More

婦健身膝傷未醫 突軟腳險跌下樓

醫師張志偉說,「膝內皺襞」症候臨床症狀多樣,常被誤為關節退化。(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49歲周姓婦人工作需長時間站立與上下樓梯,後來健身運動傷到右膝,關節疼痛夢魘從此相隨,揮之不去,有一次下樓梯時突然軟腳差點跌下樓,後來不但蹲下拿東西有困難,甚至嚴重到舉步維艱,無法行走或如廁。就醫診斷為「膝內皺襞」症候,經作膝關節內視鏡手術改善,病人術後當天即下床行走,並於隔日出院。  成大醫院骨科部主任、運動醫學科醫師張志偉表示,當初周女士到診所就診被告知,是膝關節退化造成發炎,先給予消炎及止痛藥物減緩疼痛,並作肌力強化復健訓練,甚至做了關節內玻尿酸及自體血小板濃縮液注射的增生治療,但都無法有效緩解膝部疼痛與活動限制情形;後來,因為右膝持續疼痛而產生輕度的四頭肌萎縮,並因身體重心轉移至左側而開始產生左膝疼痛,才到成醫骨科膝關節門診。由於她的膝蓋前內側有明顯壓痛區域,特別是膝關節開始彎曲時會有突發性疼痛,經X光影像排除嚴重關節退化問題後,診斷為膝部的皺襞症候。  張志偉說,膝關節皺襞是指胎兒發育時在關節間隔融合不完全所遺留下形如帶狀的滑囊皺襞,發生率約50-70%。依發生位置不同,可分為髕骨上方、關節內側、髕骨下方與關節外側等4處;其中,以關節內側滑膜皺襞因活動時會產生髕股關節間的夾擊,最易引起臨床症狀。雖然皺襞結構出生時即具有,但症狀卻少見於兒童及青少年,可能與他們本身組織受損修復能力較佳有關。此症常見於膝部長期反覆過度使用或突發受傷者,有增厚發炎的病變,甚至引起膝關節退化症或軟骨受傷的併發症。  他說,「膝內皺襞」症候臨床症狀表現多樣,除膝部深層的痠脹疼痛外,有時伴隨關節周邊局部腫熱,更在膝關節彎曲伸直時會有喀嚓聲及類似關節卡鎖無力感,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搞得病患苦不堪言。

Read More

走失老翁老婦 保母協尋找回家

老翁呆坐產業道 新化警救援  記者林偉民/新化報導  一名有失智症的鄭姓老翁,六日晚間獨自離家出門後即下落不明,家人事後發現遍尋不著,急的向新化警分局報請協尋,幸好到七日清晨巡邏員警在虎頭埤附近產業道路發現老翁,及時將他帶回派出所並通知家人帶回照顧,否則後果難料。  新化警分局唪口派出所於七日凌晨零時許受理鄭姓老翁家人報請協尋,家屬憂心忡忡的表示,鄭姓老翁於六日夜間獨自徒步外出後即失去聯繫,因他的身體狀況不佳且患有失智症,家屬遍尋不著,擔憂發生意外,因此報請警方幫忙找尋。  警方受理後即啟動協尋行動,通報線上巡邏警網展開搜尋,終在七日清晨六時許,那拔派出所副所長林文旭、巡佐陳秋煌在新化區礁坑里虎頭埤風景區後面附近產業道路,發現有一老翁眼神無助且顫抖呆坐於路旁,經查詢比對資料後,確定就是鄭姓失智老翁,乃先將他帶回派出所休息,提供熱飲、點心充飢,並通知家屬前來。  家屬聞訊趕到,十分激動,對於老翁怎麼會走路到離家這麼遠的地方,家人都覺得不可思議,也感謝警方全力協尋,才能於如此偏僻的地點尋獲,否則當時下著傾盆大雨,若沒即時尋獲,後果難以預料。 七十歲的顏婦五日離家迷途,六日下午被警方尋獲時直喊餓,警方隨即將顏帶回派出所提供泡麵充饑。(記者王勗翻攝)精障嬤徘徊校園 新興所送暖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七十歲的顏姓阿嬤五日下午出門後整日未歸,焦急的丈夫隨即到警六分局通報協尋。六日下午四時新興所警方接獲通報,稱永華國小內有一名婦人在校園內徘徊疑似需要協助,警方遂先將婦人帶回派出所,經比對確認為協尋失蹤的顏婦,隨即通報家屬帶回,助顏婦與家人團聚。  六日下午南區飄起細雨,市警六分局新興所接獲民眾通報,稱有老婦人在永華國小徘徊,疑似需要協助,警員賴右勳、鄭文慶獲報隨即驅車前往查處,然而面對警員詢問老婦人卻無法清楚回答姓名、地址等資訊,嚷嚷直喊著肚子餓,見婦人全身淋濕、顫抖不已,兩員遂先將顏帶回派出所安置。  婦人向員警表示以經兩天沒吃東西了,警方立即提供泡麵、零食等供婦人充飢,同時透過辨識系統比對婦人長相,證實身分為日前遭通報協尋的顏姓婦人,才發現顏以離家一日,隨即通報家屬協助帶回。顏婦丈夫趕到派出所向警指出,老伴有精神疾病現象,平日由他照料生活起居,五日下午出門後久久未歸,已騎機車找尋找尋顏行蹤許久,幸警方及時尋獲。  市警六分局長陳建民強調,賴等二員獲報處事,能主動關懷與照護年邁長者,完成本次助人義行足為表率。也呼籲民眾多加關心家中高齡長者,盡量能讓長輩隨身攜帶身分證件或在隨身之衣物繡上或寫上姓名、聯繫電話等資料。或可向南市府社會局申請長者預防走失手鍊或至分局捺印指紋建檔,避免年長的失智長輩迷途發生危險。

Read More

燒死前女友身障兒 醋男判無期

 記者黃必成/台北報導  屏東縣男子趙世翰懷疑林姓前女友另結新歡,去年晚間到她的住處縱火,造成罹患小兒麻痺症的林女兒子逃生不及而死亡。一、二審均依殺人罪將趙男判處無期徒刑、褫奪公權終身,最高法院八日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定讞。  判決指出,林姓母子在屏東縣潮州鎮租屋共同居住,林女在豆漿店打工維生,並獨自撫養重度肢障的兒子,每月依靠低收入戶、重度身障補助過活。  林女過去曾與從事鐵工的男子趙世翰同居約六、七年,後來因認為趙男花心,決定分手。不料,曾有縱火燒屋紀錄的趙男,於兩人分手後懷疑她另結新歡,經常上門找她麻煩。  去年五月二十六日晚間,趙男駕駛小貨車到林女的租屋處縱火,隨即逃逸。林女當時不在家,但她的二十五歲的兒子因行動不便、長年臥床,不幸葬身火海。  警方調閱監視器與證人指稱,發現案發時趙男匆匆逃離現場,涉嫌重大。趙男到案後也坦承不滿她結交新歡,才會於酒後失控縱火,沒有殺人意圖。

Read More

健康遶境 配戴口罩保持距離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光田綜合醫院感染科主任楊清鎮建議,有效配戴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勤洗手、避免摸眼口鼻等都是防疫重點,民眾可遵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之防疫新生活運動之建議,向媽祖祈福、健康遶境、有效防疫並保護自己、家人和大家。  楊清鎮提醒,民眾參與遶境,如果抵達路隊時,發現人潮已經很多,建議離開或是定點祈福即可,不要再執意走入人群,或者拉長隨隊距離。另外,遶境時總有機會得脫下口罩,例如用餐,這些時刻要特別留意保持安全社交距離,或兩人之間有隔板防護,用餐前一定要洗手,避免觸碰眼口鼻等。另外,有感冒、身體不適症狀者應避免參與遶境活動,除了可以讓身體多休息早日康復之外,追廟方的遶境直播祈福也是不錯的防疫兼追媽祖新方法。  最後在出門返家後,楊清鎮提醒民眾,一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將身上穿戴的衣物卸除、清洗,並且洗手、最好是洗澡,將身體確實清潔乾淨,避免攜帶病毒、細菌交叉感染家裡安全的環境,尤其是家中有長輩或嬰幼兒的家庭,更要留意返家後的清潔動作。

Read More

鹿角狀腎結石 軟管+雷射取出

醫師許智凱(右)和陳世亮分持新型軟式輸尿管鏡及鹿角狀大結石作說明。(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50歲林姓婦人一直存在尿液潛血問題,就醫檢查也無明顯症狀,最近利用超音波追蹤檢查,赫然發現左側腎臟有5公分鹿角狀巨大結石,經採用新式無傷口的拋棄型軟式輸尿管鏡搭配鈥雷射碎石手術取出,大幅縮短手術時間與住院天數,患者術後恢復良好,2天即出院。  台南市立醫院泌尿科醫師許智凱表示,一般腎結石若小於半公分且無症狀可採保守治療及觀察,兩公分內的腎結石,可使用體外震波碎石術或軟式輸尿管鏡來治療。由於林姓婦人的鹿角狀結石體積過大,不適合體外震波碎石或輸尿管內視鏡手術,只能選擇經皮腎臟造瘻取石手術或新式的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經許詳細說明後,病人決定採用無傷口最新的拋棄式軟式輸尿管鏡配合高功率鈥雷射碎石手術,以求減少手術風險及疼痛。 新式無傷口拋棄型軟式輸尿管鏡搭配鈥雷射,在體內把鹿角狀大結石打碎示意圖。(記者葉進耀攝) 許智凱指出,鹿角結石體積大,若選擇採經皮腎臟造瘻取石治療,此術最大的風險在於擴張管道時,可能造成腎臟或血管嚴重撕裂傷,導致術中及術後大出血,嚴重者甚至必須做腎臟切除來保命。舊型軟式輸尿管鏡手術,因受限於內視鏡解析度不佳,與幾次手術後內視鏡就必須維修,拉高手術成本,加上雷射功率較低致碎石效率不彰,導致手術時間長達6-8小時,對患者與醫師都是很大的負擔。因此,舊軟式輸尿管鏡用於治療腎臟結石,雖已發展十幾年,受限於醫療科技,一直無法當作正規主流治療。  他說,兩年前國外發表新型拋棄式軟式輸尿管鏡,同時解決解析度不足、內視鏡妥善率差,與反覆消毒感染控制的問題,加上新型鈥雷射主機效能大幅提升,可輸出更高的頻率與功率,手術速度與擊碎率提升數倍,甚至不會出血,手術視野也更加清晰,手術時間減為約2至3小時。現已引進使用,除了用在軟式輸尿管鏡外,於傳統的膀胱結石或輸尿管結石,也可提供極佳療效。

Read More

滑雪跌傷未治療 積水惹肩痛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50歲張姓男子2月初到日本滑雪跌倒,回國後因疫情忍受著左側肩膀疼痛,2個月後因左手輕輕舉起就痛苦難耐,終於到醫院就診。超音波顯示下滑囊積水僅約1cc左右,醫師技術引流滑囊積水並抽吸,男子左肩疼痛腫脹立即改善,順利引流出3cc積水。  豐原醫院復健科醫師余學致表示,通常超音波顯示滑囊厚度超過0.4公分以上才比較好抽吸,張男滑囊增生的厚度僅有0.25公分不易透過標準檢查姿勢直接抽吸,去年11月申請台灣中華民國專利認證成功的「擺位姿勢技術引流, Su Ci method」,將原有增生0.25公分厚滑囊,集中姿位引流到0.8公分厚,順利抽吸出3cc積液立即改善疼痛腫脹感。  余學致指出,疼痛的手擺成手插口袋的姿勢,再將手臂向前內轉到胸前,成一個較不自然大拇指朝下的動作,滑囊積水自然會被集中到肱骨大結節附近的空間,順利將看似微量的積水,增加數倍集中引流效果再透過超音波導引抽吸而出。 張男因為滑雪跌倒撞到左側肩膀,導致肌腱急性撕裂傷併發炎,出現滑囊積水現象造成疼痛腫脹、導致無法將手舉起,經過擺位姿勢技術引流並抽吸,左肩疼痛的情形不再,也能再拿東西。

Read More

鯨鯊、鬼蝠魟 升格為保育類

海洋珍貴魚類鯨鯊已正式列為瀕臨絕種第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新北市府動保處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行政院海洋委員會公告修正「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外型可愛的鯨鯊及鬼蝠魟屬等海洋魚類,正式列為瀕臨絕種第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新北市府動保處呼籲,若於公告前已持有以上海洋保育類或產製品,例如骨頭、牙齒、魚皮製品等,應於今年八月三十一日前,提供相關證明文件至動保處登記備查,以免變成非法持有。  為了落實海洋野生動物保育需要,善盡海洋保育責任,行政院海洋委員會將鯨鯊、雙吻前口蝠鱝、阿氏前口蝠鱝等海洋魚類,列為海洋保育類,並公告於今年六月一日起正式生效。  新北市府動保處提醒大眾,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公告前即持有以上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及其產製品者,應於公告生效後三個月內,也就是八月三十一日前,向動保處登記備查,逾期未登記者,可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處最高五萬元罰鍰;若涉及騷擾、虐待、獵捕、宰殺或其他利用保育類野生動物行為,可處最高五年有期徒刑,或易科新台幣一百五十萬元罰金。  動保處表示,這次鯨鯊、雙吻前口蝠鱝及阿氏前口蝠鱝,於六月一日修正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變更為第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是瀕臨絕種野生動物,呼籲對於這些海洋珍寶民眾應善盡保育責任,保護牠們自由的生活。

Read More

四草大橋男浮屍 身分確認中

安平區四草大橋鹽水溪南岸出海口海域,八日下午遭人發現一具屍體載浮載沉,經消防、岸巡人員將遺體打撈上岸,目前正確認身分中。(記者陳銀全翻攝) 記者陳銀全/台南報導  安平區四草大橋鹽水溪南岸出海口海域,八日下午遭人發現一具屍體載浮載沉,經消防、岸巡人員將遺體打撈上岸,確認是一具男屍,警四分局安平派出所表示,經比對,疑為家住仁德區的潘姓男,目前正聯繫家屬前往確認是否為死者。  民眾於八日下午一時卅分許,與家人在鹽水溪腳踏車步道騎腳踏車觀光時,發現橋下有具身穿藍色上衣、背朝上的浮屍載浮載沉,嚇得趕緊報案,消防局獲報後,派第六大隊、和緯、安平等分隊人力前往搶救打撈,約於二點半許,在觀夕平台北堤防的消波塊處海面,與海巡署岸巡隊人員聯手將浮屍打撈上岸。  安平派出所指出,警方及鑑識人員到場勘驗時,發現其身上沒有身分證明文件,人臉辨識也沒有無符合的人,死者年約卅歲左右,左手臂有卍字刺青,黑色運動外套、深色牛仔褲、紅黑色橫條紋T 恤,身體無明顯外傷,左胸部有擦傷,判斷應在海水裡與消波塊磨擦產生,後經鑑識中心比對,目前也掌握身分,由家屬進行身分確認中。

Read More

兒女接連溺斃 粗心父判緩刑

 記者黃必成/台北報導  新北市烏來區簡姓男子去年帶著六歲的兒子到南勢溪邊捕魚,但兒子卻意外落水身亡。台北地院認為,簡男捕魚前獨留幼子在岸上,確有過失,但審酌已獲妻子原諒,依過失致死罪將他判刑五月,緩刑三年。  簡男(三十九歲)為客運駕駛,住在距離南勢溪邊約三十公尺處,原有三名孩子,其七歲的大女兒,於前年七月時與表姐一起到溪邊戲水,也不慎溺斃,表姐則獲救。  去年八月二十六日下午三時許,簡男帶著六歲兒子到溪邊橋下捕魚,他撒網後回頭卻發現兒子不見了,隨即打電話報警,搜救人員尋找後於十天後在下游處發現遺體。  簡父供稱,原本要捕魚給家人食用,順便賣魚貼補家用,因兒子吵著要一起去,原本不同意,但兒子吵鬧才帶他去。在溪邊,有要求兒子待在岸上別靠近水邊,確認兒子安全後才撒網捕魚,沒想到再次轉頭,他就不見了。  法院審理認為,簡男捕魚前讓兒子一人待在岸上,害兒子失足落水而溺斃死亡,造成家屬遭受喪親之痛,確實有過失,但考量他承認犯行、無前科,多次向妻子表達歉意,且他也承受喪子之痛,因此給予緩刑,期間須參加兩場法治教育,以啟自新。本案仍可上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