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度台北市道路養護及管理績效考評成果研討會」圓滿落幕

新工處林崑虎處長與得獎人合影。(台北市工務局提供)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台北市工務局十二日表示,為使道路考評作業更能反映實際養護成效,逐步提升道路品質,提供民眾舒適、安全的用路環境,於日前假行政院公務人力發展學院舉辦一一三年度台北市道路養護及管理績效考評成果研討會」,並於會中公布考評結果表揚一一三年度道路維護績優單位。 市府工務局總工程司李文芳表示,本年度的道路考評得以順利完成,特別增加邀請跨局處協辦機關包含環保局、公園處、交工處、停管處、水利處、建管處一同受獎,期許透過研討會增進市府團隊榮譽感,並達到各界交流、教學相長,使團隊得以持續精進,提升道路品質。 新工處表示,本次研討會內容貼合北市府明年度施政計畫(行人友善、交通友善、智慧耐災),針對「地面下陷與土壤特性關聯及預警指標建構」、「台北市交通安全年執行成果」、 「道路養護由民間參與投資之推動契機」及「攝影測量技術於鋪面平坦度評估與驗證」等議題進行演講及交流,除呼應市府蔣市長的施政願景執行手法(韌性耐災、人本交通),對於台北市道路養護及管理有更精進的作法。 本年度道路考評績優單位由新工處處長林昆虎親自頒獎,第一名為負責內湖、南港區市區道路維護的新工處養護隊第四分隊及工務科東區工務所、第二名為負責松山、信義區市區道路維護的新工處養護隊第二分隊及工務科中區工務所,受獎代表於會中分享得獎感言及道路維護的辛勞,林昆虎也期勉得獎單位持續保持,其他各受評單位能夠再接再厲、精益求精,於明年度爭取佳績。

Read More

苗栗各級學校產業工會簽訂教師團體協約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苗栗縣各級學校產業工會與縣立苑裡高中、照南國中及竹南國小三校,十二日下午於縣府簽訂了縣內第一份「教師團體協約」,此次協約的簽署為苗栗縣內教師勞動權益跨出重要的一大步,同時代表著縣府對於公部門勞資權益的重視。 苗栗縣政府勞工及青年發展處秘書簡賢文表示,這次竹南國小、照南國中以及苑裡高中三所學校透過民主協商機制產生共識,共同討論出具體符合教師需求的協約內容,也讓教師的工作價值得到應有的重視,諸如要求提供教師教學活動、教學評量及學生輔導管教的自主權,以及要求學校提供合格工作環境,明定由校方協助工會代收會員費等事項,開創教師、學校、學生三贏的局面。 苗栗縣各級學校產業工會指出,這份團約的簽訂正式開啟勞資雙方誠信協商的平台,為苗栗縣內教師勞動權益跨出重要的一大步,同時代表著縣府對於公部門勞資權益的重視。 縣長鍾東錦表示,他對於教師這個職業非常敬重,老師們作育英才、為教育奉獻、付出青春,非常辛苦,教師工會提出來的意見,只要是合法、合情、合理,縣府也有責任配合和協助,老師們可以多利用工會發言、向縣府傳達訊息,讓苗栗的教育往前邁進,相信也是學生、家長和縣民共同的願望。

Read More

腎友減肥3餐變2餐 自行減藥1次 母湯!

中榮統計,腎臟病友服用藥物多,常會選擇性吃藥或忘了吃藥,甚至自行停藥、減藥,或誤吃傷腎藥物,建議可尋求腎病藥師門診協助,解決用藥問題。(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灣腎臟病盛行率達12%,相當於國人成年者每8人就有1人有腎臟病變,患者或腎移植病患用藥多且複雜,常會選擇性吃藥、或自行減藥、停藥,服藥時間錯誤等,影響療效、損害健康,台中榮總腎病藥師門診也統計病友常見用藥10大問題,提醒病友遵循醫囑用藥,有問題就問藥師,避免自行增減藥或停藥,才能妥善控制慢性腎臟病。 台中榮總藥學部主任陳秀美指出,中重程度的慢性腎臟病常與心血管或代謝疾病伴隨出現,而腎移植病人則有免疫抑制劑、預防感染藥物等需服用,這些病友1天得吃10種以上的藥物,造成病友不知如何用藥,不少會因藥物多就選擇性吃藥,誤解西藥吃多會傷腎而不服藥,結果血壓、血脂不正常,影響療效。 57歲的王姓男子3年前捐腎給末期腎病的妻子,妻子移植後用藥包含免疫抑制劑、預防感染藥物等,不同藥物劑量有好幾顆,服藥時間也不同,容易忘記吃藥,也曾發生多吃藥,而他自己捐腎後也一度忘了吃藥,造成腎功能異常,幸好都有藥師門診協助,恢復正常。 台中榮總藥學部藥師鄭景耀說,病友自行減藥或停藥的原因五花八門,有6成年齡超過65歲的老年人會忘記吃藥,也有的是覺得藥太多,少吃幾顆沒關係,或自認沒症狀就不用吃藥,甚至有病友減肥縮減1日三餐變兩餐,隨餐後藥物也自動縮減成2次,影響療效。 曾有病友看病吃藥覺得好像沒效果,誤以為是個人體質問題,但經過藥師如偵探般抽絲剝繭,揪出癥結是服藥時間錯誤造成,也有1成的腎臟病友曾使用可能危害腎功能的非類固醇消炎藥。 藥師鄭景耀指出,腎移植及腎臟病友因用藥複雜,常見10大用藥問題,包括用藥交互作用、忘了吃藥或多吃藥怎麼辦。(記者陳金龍攝) 鄭景耀指出,常見病友去看牙醫疏忽說明有腎臟病而誤用,或以為止痛藥都一樣,服用他人藥品造成腎損傷而不自知。 中榮腎病藥師門診也統計腎病門診病友常見用藥10大問題,腎移植手術後服用免疫抑制劑,是否可併用其他藥物;藥物與食物是否交互作用;忘記吃藥或少吃、多吃及吃藥時間複雜該怎麼辦;抽血∕檢查∕手術前禁止喝水服藥,之後該如何補吃藥;及處方藥物改變;藥物副作用怎麼辦。

Read More

控糖盲點 7旬糖友每餐兩碗飯 HbA1c衝9.1%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位77歲糖尿病患罹糖尿病10年,仍無法戒掉每餐兩碗飯習慣,導致糖化血色素(HbA1c)高達9.1%。由於害怕使用胰島素,選擇安裝最新MIT連續血糖監測系統(CGM),發現每餐吃飯後血糖飆升,於是開始改用大量蔬菜和蛋白質代替白飯,並積極配合運動。3個月後,HbA1c成功降到了7.1%。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醫師指出,即使HbA1c達標,還是有將近50%的患者會面臨心臟和腎臟疾病的威脅,因為只測空腹血糖,卻忽略了餐後血糖波動,這才是更大的隱藏危機。 黃建寧指出,許多糖尿病患者,在治療中容易忽略以下3大控糖盲點: 第1個是只看HbA1c,忽視血糖波動,因血糖忽高忽低會損傷血管,導致併發症。 其次血糖居高不下,是生活習慣出了問題,許多剛確診的患者不清楚正確的飲食和作息方式,或因為沒有症狀而放鬆警惕,結果讓血糖難以控制。 第3個盲點則是忽視夜間或清晨的低血糖。黃建寧指出,服用糖尿病藥物或胰島素治療時,患者經常忽略夜間或清晨低血糖的風險。低血糖不但難以察覺,還會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風險,輕微的低血糖會出現冷汗、心悸等症狀,嚴重時可能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杜思德指出,美國糖尿病學會已經建議第2型糖尿病患者,特別是那些正在使用胰島素或有低血糖風險的人,都應該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來減少血糖波動,並預防低血糖的狀況發生。CGM猶如皮膚上的血糖機,讓患者看到血糖真實的波動樣貌,找出造成血糖起伏的原因,提升改變生活習慣的意願與自主性;醫師也能依照血糖波動數據,更精準、有效率地調整患者治療方案。

Read More

在宅急症照護明年納安寧病患 估6萬患者受惠

健保署長石崇良10日在台灣醫學週高峰論壇表示,現行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對象為感染症,包含肺炎、尿路感染、軟組織感染等3類,截至9月已收案照護個案498人。(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健保署長石崇良10日指出,2050年恐有超過百萬高齡失能人口需要被照顧,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今年7月上路,至9月已收案498人,明年起照顧將再擴大,預計納入居家安寧照顧個案,估有6萬名的安寧共照患者將可適用。 石崇良10日在台灣醫學週高峰論壇表示,雖然台灣目前人口年齡與美國、韓國相當,屬於相較年輕國家,但2050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之後,台灣會超越日本,成為世界上最老的國家,高齡勢必帶來失能等健康問題。 石崇良指出,2050年恐有超過百萬高齡失能人口需要被照顧,但能提供照顧的工作人口卻越來越少,將成為台灣社會最大挑戰,在宅照護將是解方之一,現行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對象為感染症,包含肺炎、尿路感染、軟組織感染等3類,截至9月已收案照護個案498人。 石崇良指出,在宅急症照護明年將擴大適用對象,不僅急症失能個案可採用居家照護,安寧病人也會納入,預計現行住院的6萬名以上安寧共照個案,可能是新制主要受惠對象,在家可執行疼痛控制等,目標是將8成個案留在居家進行照顧。 石崇良表示,在宅急症照護明年度將重新徵求以擴大參與團隊,由於在宅急症治療天數約為7天左右,勢必涵蓋到假日,考量到在宅護理人員不同於醫院輪班制,也將增加假日加成給付,並強化長照資源銜接和建立緊急後送綠色通道、生理數值遠距監測以及必要時的急診服務。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小針刀緩解腕背疣凸症候群

陳俊銘 臨床常碰到患者手腕背處疼痛,觸診可摸到內有隆起硬塊,壓時甚為疼痛。彎腕時覺痠痛不適,造成日常生活上不便。在第2與第3腕掌骨關節的局部壓痛及尖銳的疼痛稱腕背疣凸症候群。腕骨疣凸的疼痛是因為第2及第3掌骨關節的外生骨贅造成。 形成骨贅的原因可能是勞累,過度使用,造成肌腱滑膜炎,形成沾粘,造成腕背疣凸。外力撞擊,造成局部腕背組織發炎,反覆疼痛,形成沾粘,造成骨贅。關節退化發炎,如果頻繁使用可造成紅腫的肌腱和關節,形成腕背疣凸carpal boss。 腕背疣凸症好發於球員:例如打排球、羽毛球、網球、桌球、籃球……等,反覆使用腕背關節,又容易反覆受傷者;上班族:長時間使用電腦,手部腕背過度勞累者;工人:例如水電工需用電鑽鑽牆、木工師傅須釘木頭、泥水師傅抹牆壁、油漆師父需借重腕背力量來油漆、搬運工人長時間反覆搬重物,腕背關節肌腱韌帶易受傷;廚師:常切菜、拿湯勺,易刺激腕背關節反覆發炎形成骨贅;雕刻師父:雕刻神像、窗花、石雕等長時間使用腕背力量,易發炎受傷,形成骨贅;餐廳侍者:長時間端碗盤,肌腱滑膜受傷發炎。 源自手部的疼痛是常見的問題,腕骨疣凸必須與壓力性骨折、腫痛和腕部、手部的其他病變區分。患者手指的關節炎、肌腱滑膜炎,或痛風可能伴隨著腕部骨疣凸加重患者的疼痛。 腕背疣凸症候群在中醫治療,初期可先用針灸配合藥物治療。 針灸可以阿是穴圍針,針對腕骨疣凸、骨贅周圍進行圍針及正面直接治療,配合藥物血府逐瘀湯加減丹參、川七、赤芍、川芎、夏枯草、別甲等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中藥,有助初期骨贅之改善,配合熱敷和局部按摩,有助疼痛緩解,當然多休息最好,如果骨贅嚴重,腕背稍動則痛,X光片檢查明顯看到骨贅突出,可考慮中醫小針刀治療,效果很好,直接運用小針刀進入骨贅區,鬆解沾粘組織,清除骨贅,可有效改善骨贅,緩解腕背疼痛。通常,1週做1次小針刀治療,約4~5週可達到根本的改善治療。 平常保養多休息,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可避免腕背疣凸症候群復發。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全麻惡夢 超短效麻醉讓嬤鬆口氣

醫師儲寧瑋指出,超短效麻醉藥,搭配腦波監測麻醉深度,術後醒得快又好。 (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70歲的洪女士,兩年多前因膝蓋手術接受全身麻醉,術後持續多天嘔吐不止,最近又要再度開刀,洪女士擔心「惡夢」重演而愁容滿面。幸好經醫院引進新型的超短效麻醉藥,搭配腦波監測麻醉深度,術後快速甦醒,也沒有發生副作用,讓洪女士和家屬都鬆了一口氣。 聖馬爾定醫院麻醉部主任儲寧瑋指出,新一代腦波監測儀,掌控麻醉深度,搭配採用新型的超短效麻醉藥,術後平均5-10分鐘即可甦醒,減少麻醉藥殘留的後遺症,達成精準麻醉目標。不僅讓接受全身麻醉的病人醒得快,還要醒得舒適。而腦波監測是通過在病人前額貼上非侵入性的電極貼片,藉由觀察腦波變化,掌控麻醉深度,依病人個別身體需求,隨時調整用藥,因此不會有麻醉過深或過淺的問題。 全身麻醉的技術在醫學上雖已相當成熟,卻也存在一定的風險。醫師儲寧瑋表示,對老年人來說,因腦部退化,容易麻醉過深,可能引發呼吸抑制,造成延遲清醒;或者因身體代謝較慢,易殘留麻醉藥,產生惡心嘔吐、發冷頭痛的副作用,甚至會有術後譫妄現象,症狀因人而異,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天不等。 而對於年輕人來說,因大腦較為活躍,可能導致麻醉過淺,特別是容易焦慮,或者平時有服安眠藥習慣,或者染有藥酒癮的病人,容易快速代謝麻醉藥,這些病人可能會在手術中途醒來,增加手術風險和不適感。醫師說,新型超短效麻醉藥,已可廣泛運用在無痛腸胃鏡檢查、骨科手術和一般外科手術,搭配腦波監測儀器,增加術中安全,減少麻醉藥殘留,術後可快速復甦,避免產生對身體的副作用。

Read More

糖尿病 青壯年併發症快轉 減壽5年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糖尿病衛教學會呼籲,善用連續葡萄糖監測(CGM)技術,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輕鬆控糖,減少併發症風險。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糖尿病盛行率達10.6%,遠超日韓等鄰國,且有年輕化趨勢,青壯年併發症時鐘快轉,恐減少5年平均壽命,影響台灣勞動競爭力!醫師呼籲,善用連續葡萄糖監測(CGM)技術,落實個人化管理,提高TIR理想糖值達標率。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兩大學會日前齊呼籲:連續葡萄糖監測已為國際共識,善用TIR紅綠燈,掌握完整糖值波動,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指出,過去,臨床上主要依賴糖化血色素(HbA1c)作為糖尿病管理的唯一指標。然而,HbA1c只能反映過去2至3個月內的血糖的平均值,無法呈現長時間內血糖波動的全貌。 隨著科技的進步,透過連續葡萄糖監測(CGM)技術,讓糖尿病管理從傳統的單點測量進化為持續監測,糖友能夠追蹤理想糖值達標率(TIR),提供更完整的血糖波動資訊,不僅能即時監測糖友的血糖情況,還能全方位展現血糖的波動狀態,幫助糖友更有效地調整日常生活作息。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指出,糖尿病若無法規律監測血糖,血糖波動過大,對於周邊血管及組織的傷害就越大,這也是併發症會提前報到的主因。 成大醫院醫師杜業豐指出,CGM技術突破了傳統血糖監測的局限,能全面掌握葡萄糖波動,幫助糖友建立個人化飲食控制對策,還能即時分享數據給家人或照護者,並提供完整葡萄糖數據給醫療團隊,便於制定個別治療計畫,讓照護者與醫療團隊成為強大的後盾,打造更完善的糖尿病照護網。

Read More

心衛專家5寶媽 籲孕婦健檢納心情指數

本報綜合報導 迎接新生命是快樂的,但不少媽媽卻在產後面臨荷爾蒙、家庭關係改變,而發生產後憂鬱症。連5寶媽的心理衛生專家都曾親身經歷孕後半夜落淚,她倡議孕婦健檢納心情指數,提早覺察避免憾事。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10舉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以「性別-不憂鬱」為主題,探討不同族群面對心理健康的不同挑戰,點出各族群在診斷及治療照顧層面上不同的需求與困難,呼籲社會大眾重視多元族群的心理健康需求。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呂淑貞以自身經驗分享產後憂鬱,身為5寶媽的她表示,從未想過生完第4胎,會因別人無心的一句話,半夜突然落寞,不知不覺就哭了,「大概是傳統家庭對孩子性別有期待」,幸好丈夫體諒,再加上重返職場找回自我價值,心情才恢復平靜。 時間過了32年,呂淑貞因為走過這段路,開始重視孕產期心理健康,她說,孕產期衛教仍較重視生理,產前健康檢查不一定會檢查到心情指數,不會特別關注孕媽咪是否準備好迎接新生命。因此,她呼籲政府加強孕產期婦女心理覺察,與求助資源導入,建議心情評分表可放入媽媽手冊。 呂淑貞表示,孕產婦不只要注重健康營養及時刻保持好心情,保持運動習慣、睡眠充足也非常重要。 此外,在產期前後對於親子教養需要持續學習,伴侶與家人之間需要良性溝通與互動,並彼此相互理解。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吳佳儀強調,在孕期憂鬱症而引發的社會新聞及自殺事件是不可忽視的議題。 這次研討會的澳洲學者馬爾希也分享到荷爾蒙會在性別、懷孕,對憂鬱症有一定影響力、有不同面貌,期望台灣對於憂鬱症樣態持續深入探討。

Read More

慢性蕁麻疹66%發燒肌無力 北榮參與大數據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皮膚部醫師江奕寬指出,研究顯示有高達66%的慢性蕁麻疹患者,出現發燒、肌肉無力、關節或肌肉疼痛症狀,而需要藥物控制,北榮正與國際藥廠合作,經過資料分享與大數據分析,深入了解慢性蕁麻疹的特徵與治療以造福更多的病友。 慢性蕁麻疹並非因過敏而引發,其皮膚上出現疹子可持續6週以上,江奕寬表示,約有1%的人曾在人生中的某一時期,出現過自發慢性自發性蕁麻疹,而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成人多於兒童。統計,約有80%至90%的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無法找到具體觸發因素;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多為自限性疾病,約30%至50%成人可在1年內自行緩解,病程通常為2至5年。 江奕寬指出,過往大家往往認為蕁麻疹是侷限於皮膚的疾病。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患者除了皮膚症狀外,還可能出現多種全身性症狀,如反覆不明原因的發燒、肌肉無力、關節或肌肉疼痛。 今年4月份在國際性資料庫註冊研究中,超過2500名經醫師確診的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中,有31%至少患有一種全身性症狀。而發表在民國106年的一篇研究中,155名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有66%的出現發燒、肌肉無力、關節或肌肉疼痛等全身性症狀。 目前治療蕁麻疹多是使用抗組織胺,江奕寬表示,而全身性症狀出現與更高的疾病活躍度、血管性水腫發生率增高以及對抗組織胺藥物之反應較差有關。 江奕寬指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不僅是一種皮膚疾病,部分患者還表現出全身性症狀,並伴隨著全身性發炎指標的上升,在臨床上,醫師除需處理皮膚病變外,還應密切關注患者的全身性症狀,並進行適當的評估,以排除潛在的血管炎等其他嚴重疾病。 北榮表示,慢性蕁痲疹治療需要患者及醫師充分配合,目前正積極研議加入諾華藥廠之蕁麻疹認證優良醫療機構,透過共享資料進行大數據分析,希望更深入了解慢性尋麻疹特徵與治療,造福更多病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