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醫攜手研華 開發多項AI系統

成醫與研華科技簽訂產學合作計畫備忘錄後,雙方合影。(成醫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成大醫院與研華科技15日簽訂產學合作計畫合作備忘錄。未來將結合雙方於醫療專業及物聯網科技優勢,以人工智慧AI影像共創智慧醫療新模式,其中雙方共同開發的乳房超音波腫塊偵測模型,已於今年9月取得中央食品藥物管理署認證許可。 成醫院長沈孟儒表示,醫院此次與研華合作,雙方透過醫療實力整合醫療資訊與人工智慧,以結構化醫療大數據共同開發臨床決策系統及多項警示系統輔助醫師診斷治療,更策略性地將成醫推向精準醫療,打造無空間及時間差的「無牆化」智慧醫院典範,共創跨界合作新局面。 研華科技技術長楊瑞祥指出,研華近年積極找尋行業共創夥伴打造行業生態鏈,期望透過自身於工業物聯網核心優勢加上行業生態夥伴之專業能量,共創行業最適解決方案。此次與成大醫院合作,不僅促成研華於AIFS/Medical Imaging全球首個醫療案例,雙方共同開發的乳房超音波腫塊偵測模型通過嚴格的食藥署認證,更具領先指標性作用。 研華與成醫此次合作聚焦四大醫療主題應用,包含主動脈剝離檢測、乳房超音波腫瘤檢測、氣胸檢測、肌少症檢測。透過AIFS/Medical Imaging純私有化平台方案,提供AI模型管理、自動化再訓練與再部署,讓成醫能將醫學影像與專家標示等數據資料於自家平台運作,共同發展AI輔助判讀模型與影像緊急通報系統,保障資料安全性,實現Medical AI建模落地。

Read More

反式人工肩關節置換… 旋轉肌破裂舉手不痛了

林茂仁醫師利用「微創反式人工肩關節置換手術」,解決病患肩膀疼痛問題。(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台中市一名75歲陳女士為家庭主婦,因左邊肩膀痠痛、手舉不起來,造成生活不便,前往長安醫院骨科找林茂仁副院長看診,透過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因退化造成大片的旋轉肌破裂,經過討論後建議施行「微創反式人工肩關節置換手術」,傷口約4公分,術後3天即出院。回診時陳女士表示很滿意,肩膀恢復很好且手也能抬高了。 林茂仁醫師表示,旋轉肌的功能就是肩關節旋轉,包括前舉、外展、外轉及內轉等,造成旋轉肌破裂的主要原因有二個,一是老化,和關節退化一樣,肌腱也會退化。二是肩膀過度使用。其症狀除了會感到肩痛,手也舉不高、或舉不起來,嚴重者甚至會半夜痛醒,長久下來就影響到生活品質。 林茂仁表示,因病患肩旋轉肌腱大片破裂,若勉強施行肌腱修補預後不好,因此建議施行微創反式人工肩關節置換手術。 林醫師進一步解釋,反式人工關節在國外已行之多年,藉由和傳統人工肩關節相反的特殊設計,置換後不需倚賴旋轉肌腱,而是改用更強壯的三角肌來恢復肩關節功能、讓手舉起來,治療效果相當良好。 林茂仁指出,今年健保署有將反式人工肩關節納入健保給付,若審核通過,病患就可以得到健保的給付,是病患一大福音。他也提醒民眾,若肩膀出現疼痛,建議盡早就醫,以獲得正確診斷與適當治療。

Read More

271年古厝 陳世興宅修復完成

發現豐富文物 旗杆石最為特別 「貢元」「文魁」等匾印證家族人才輩出 二百七十一年歷史的古厝陳世興宅完成修復,發現豐富文物。 (記者吳孟珉攝) 記者吳孟珉∕台南報導 鄰近赤嵌樓、隱身於府城巷弄內的直轄市定古蹟陳世興宅,是台南乃至台灣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民宅建築之一,創建年代推估可上溯至一七五0年(清治乾隆十五年)。歷經兩年多修復工程完成,發現包括有多塊匾額的豐富文物。 文資處表示,陳世興宅格局瑰麗,保有鐵剪刀壁鎖構件的山牆、木架扇內為菅蓁與三合土組構的壁體,以及簷口鋪面大尺度的花崗石階等,建築構造多樣,表情豐富,且藏有「貢元」、「文魁」匾,印證家族人才輩出的歷史。 此外在修復期間,還陸續發現有清代銅錢、日治時期舊報紙、地坪下內藏完整的甕等。其中最特別的是在萬福庵前院與右護龍北側廊道,發現有高中舉人(含)以上功名者才有資格在門前豎立的兩組旗杆石,其中一組保存完整,此外於西面照壁外部發現旗杆石痕跡,仍待進一步研究。 除了發現許多舊物件及時代建築語彙,修復工程相當重視原有空間內的文物保存修復。陳世興宅內有五塊匾額及二幅祖先畫像,委託薪傳文物修護工作室進行清潔補色加固,其中康熙五十八年「貢元」匾、乾隆十五年「繩武太邱」、道光二年「文魁」這三塊匾額,充分呈現出陳家子弟歷朝科舉功名以及陳姓血脈傳到臺灣的特殊性,故陳家族人將再向文資處申請相關文物指定台南市一般古物審查程序,期能提高其整體文化資產價值。 市定古蹟陳世興宅修復工程總經費計四千二百六十二萬餘元,由所有權人、文化部與市政府共同出資,已於十二月完工,目前刻正進行驗收,後續文資處也將持續積極輔導陳家進行文資活化工作。

Read More

翁義聰團隊發現3新種蜘蛛 以台灣及嘉義命名 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

崑大環工系退休教授翁義聰帶領研究生,在嘉義鰲鼓濕地採集蜘蛛標本,研究發現新種蜘蛛並發表國際期刊。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崑山科大環工系教授翁義聰兩年前退休,仍續帶領研究生在嘉義鰲鼓濕地採集數百隻蜘蛛標本,經八年餘研究分類發現三種新種蠅虎蜘蛛,以「台灣」及「嘉義」命名,用以紀念發現地與彰顯台灣生物多樣性,九月底將成果發表在《Natural Resources》國際期刊。 崑大環工系退休教授翁義聰團隊研究發現新種蜘蛛,左起台灣侏斑蛛、小菱頭蛛、嘉義獵蛛。 (記者汪惠松翻攝) 嘉義縣鰲鼓濕地不僅鳥類生態豐富,當地生物也極具多樣性,崑大環工系團隊長期執行嘉義縣朴子溪河口國家級重要濕地保育利用計畫,關注鰲鼓濕地生物多樣性。翁義聰表示,帶領研究生陳國明、林泰宇等人在嘉義鰲鼓濕地採集蜘蛛標本,發現新種蜘蛛分別為台灣侏斑蛛(Euophrys taiwanus)、台灣小菱頭蛛(Microbianor formosana)及嘉義獵蛛(Evarcha chiayiensis)等。 同時也首次在台灣發現六種蜘蛛,分別為三列貓跳蛛(Carrhotus tristis)、鱗狀獵蛛(Evarcha bulbosa)、雙帶扁蠅虎(Menemerus bivittatus)、溝渠蠅虎(Plexippus petersi)、銹寬胸蠅虎(Rhene rubrigera)及齊氏合跳蛛(Synagelides zhilcovae),相關研究成果已在《Natural Resources》國際期刊刊出。崑大師生研究躍升國際舞台。 翁義聰團隊長年鑽研台灣濕地動物行為及生態學研究多年,為我國當前主要研究濕地及蠅虎蜘蛛的專家之一,此次的新發現,讓全世界看到台灣學者對於濕地生態研究的貢獻。翁義聰於一0八年八月自崑大退休,仍持續進行相關學術研究,所帶領的研究生林泰宇、陳國明、分別於一0三年、一0五年畢業,並在永康國中、篤加國小擔任教師,此次師生團隊有此榮耀,崑大師生與有榮焉。

Read More

英Omicron首死 陳時中:嚴陣以待

暫不列重點高風險國家 但視狀況修正 羅一鈞籲高風險族群打滿疫苗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際Omicron疫情持續延燒,近期英國更出現死亡個案。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14日表示,台灣一定嚴陣以待,視疫情滾動式檢討,但暫無規劃將英國納入重點高風險國家。 英國Omicron變異株確診病例驟增,自12日起提升「冠狀病毒疾病警戒系統」的等級。英國首相強生13日表示,至少有一名感染Omicron變異株患者死亡,英國將展開疫苗追加劑接種計畫。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日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依現有資料分析,Omicron變種病毒傳染力增加,可降低疫苗保護力,雖沒有高重症或死亡風險,但英國已出現死亡案例,「我們還是嚴陣以待」,台灣防疫政策一定會滾動檢討。 然而,對於是否將Omicron疫情持續攀升的英國列入重點高風險國家,陳時中表示,暫時沒有將英國列入重點高風險國家名單規劃,但不排除再看情況修正政策可能性。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補充,根據過去3週以來報告數據顯示,全球定序確診Omicron人數已超過1.1萬例,經官方證實的Omicron死亡個案僅有這一名英國病例。因為有很多國家,如非洲等,不見得每名重症、死亡病例都會進行基因定序,所以無法直接相除得出死亡率。 羅一鈞也說,現階段初步釋出資料顯示,的確是在提醒各界Omicron仍會出現死亡個案,但死亡發生率、好發年齡層及性別,仍需要蒐集更多資料。以南非官方近期釋出消息,確診病例大幅上升,但死亡曲線明顯持平低點,「這是樂觀訊息」。 不過,他也提醒,Omicron變異株的死亡、重症確切風險數據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呼籲高風險族群,如年長者應儘速完成COVID-19疫苗接種,以減少重症、死亡風險,同時降低對醫療量能衝擊。

Read More

30職類不完整接種 北市籲訂罰則

記者吳靈芬∕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全國30類從業人員,包括八大行業、殯葬等從業人員在17日前須完成兩劑疫苗接種;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14日表示,北市府最近也與中央討論並認為既然要求強制接種2劑,就應該建立罰則,才能達到既定效果;另也要求北市各大醫院的醫療人員須完成第3劑疫苗接種率95%,保護醫事人員和確保醫療院所運作。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14日受訪時談及新型變種病毒Omicron,蔡炳坤說,台灣接種疫苗達到一定水準,針對中央已宣布至少有30類以上需強化的工作從業人員,要求在17日前接種2劑疫苗。蔡炳坤提到,由於目前尚未建立罰則,所以北市府也與中央討論應建立罰則,目前還沒,這兩天積極跟中央討論,既然要求要強制接種完兩劑,應該要有罰則搭配,才能達到既定效果。 蔡炳坤表示,第3劑疫苗開始接種,主要是莫德納第3劑,只要符合完整接種2劑滿5個月,都可以接種第3劑,現階段達到條件最多的是醫事人員,要求台北市各大醫院第3劑接種訂定95%為目標,可能有一部分不適合打的,要提出說明,希望讓第一線醫事工作人員能幾乎百分之百接種第3劑疫苗,保護醫事人員,也確保醫療院所的運作。 至於診所部分,蔡炳坤說,也會透過公會協助,用造冊方式,儘快讓診所醫事人員接種第3劑。 此外,蔡炳坤指從16日開始,台北市中學生開始接種BNT第2劑,學校與醫院都媒合好了,將進到國高中幫學生接種第2劑BNT,這次的準備比第一次更周到,因為接種2劑的心肌炎比例會相對高,相關配套也規畫好,請家長放心,北市會努力達成目標,讓中學生也具有保護力,一起面對病毒挑戰。

Read More

實驗室風險比部桃高 調查報告難提前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日前中央研究院實驗室人員染COVID-19事件,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14日指出,接觸者皆採陰,但人員都被隔離,如先前的衛福部桃園醫院,且風險更高,調查報告恐難提前出爐。 指揮中心9日宣布新增1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案16816),為12月初剛離職的中央研究院P3實驗室人員。指揮中心要求中研院須在10天內提出調查報告,且經病毒定序顯示,該名實驗人員感染最早於印度發現的Delta變異株。 陳時中昨日在疫情記者會表示,案16816匡列居家隔離者110人、自主健康管理36人與自我健康監測349人;當中評估應採檢453人,其中451人採檢陰性,2人檢驗中。 對於中研院提出調查報告期程是否提前,以及相關懲處名單何時出爐?陳時中回應,相關報告提前的可能性不高,因人員都在隔離中,文書資料取得困難。以之前部立桃園醫院院內感染事件為例,就曾遇到資料取得困難問題,而中研院實驗室風險又比部桃護理站風險更高。 陳時中說,當時部桃並非每個護理站都是高風險區域,但也因為人員被隔離,而東西擺放方式需要探詢,故資料取得困難。此次中研院情形也一樣,加上實驗室是高風險區域,進入程序相當繁複,且資料全數搬出也不好,故大概無法加快資料取得速度,但仍會督促中研院在10天內提出報告;至於相關懲處,得視調查報告而定。

Read More

境外增10例 3台人突破感染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內14日新增10例新冠肺炎境外移入病例,其中4人突破性感染,接種疫苗廠牌含BNT、科興及AZ,還有科興混打國藥;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日公布國內新增10例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明,10例境外移入個案為6例男性、4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50多歲,分別自美國、香港、孟加拉、越南、柬埔寨、菲律賓、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印尼入境,入境日介於今年11月26日至12月12日。 指揮中心資料顯示,新增的10名境外移入個案中,有4人符合突破性感染定義。包括一名本國籍50多歲男性(案16855),自美國入境,曾施打2劑BNT疫苗;案16858是一名越南籍10多歲男性,接種過2劑科興;案16859為一名本國籍30多歲女性,自柬埔寨入境,接種2劑AZ疫苗;還有一人是本國籍50多歲男性,自印尼入境,則是混打科興、國藥。 根據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萬6752例確診,分別為2107例境外移入,1萬459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11例移除為空號。

Read More

一中再續錢緣特展 展百國百元貨幣

台南一中「博物館學」課程師生研究貨幣,並推出「再續錢緣」貨幣特展。 (記者施春瑛攝)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想知道現在的新台幣是怎麼來的?又或是千元大鈔上究竟有幾個小朋友?不妨走一趟台南一中小禮堂舉辦的「再續錢緣」文物特展。台南一中「博物館學」課程的師生,把竹園文物館典藏的貨幣作系統整理,選取精品展出,並規劃了十大展區,帶領參觀者走進鈔票的世界。 榮獲一0七年度全國教學卓越金質獎的台南一中「博物館學」課程,是一中的金牌課程,由董怡君、謝承霖、陳建宏、莊淑如、黃逸民等老師組成跨學科團隊,與歷史博物館、奇美博物館合作,帶領學生探究與實作。 博物館學團隊曾經辦過安平壺、黑膠唱片特展,今年配合百年校慶,特別推出了貨幣展。展覽融入各種巧思,例如展出一百個國家的百元貨幣介紹,呼應南一中百年校慶,另展出大正十一年(西元一九二二年)發行的百元硬幣,與南一中創校的年份相同,都有一百歲歷史。 除了貨幣知識之外,展覽中也教育觀展者如何正確使用金錢,如果誤用可能觸法,要被關進監獄,舞台上還實際搭建了一座「錢途無亮」監獄造景。師生還設計了錢進挖礦趣、大富翁桌遊等趣味活動,並將手動壓幣機搬到現場,讓參觀者可以親自動手製作百年校慶紀念幣。 「再續錢緣」文物特展十四日上午開展,包括校友立委林俊憲、前任校長張添唐、退休教務主任現任光華校長張敬川等人,都特地回一中參加開幕儀式。校長廖財固表示,南一中典藏的文物豐富精彩,陳榮濱等歷任教師用心蒐集古今文物,慷慨捐獻,成立了人文社會學科資料館,而後發展成現在的竹園文物館,典藏貨幣、安平壺、古文物、民俗文物數千件,堪稱博物館等級。

Read More

中監逾6千收容人 打完2劑

台中慈濟醫院支援台中監獄COVID-19疫苗注射,14日圓滿完成第2劑施打任務。(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慈濟醫院支援台中監獄COVID-19疫苗注射,14日圓滿完成第2劑施打任務,台中監獄典獄長林錦清頒贈感謝狀給醫療團隊,感謝台中慈濟醫院為收容人的付出。總計,第1劑與第2劑疫苗施打收容人總計超過6000人次,也是台中慈濟醫院單一機構施打人次最多的紀錄。 10月底,台中市衛生局協調慈濟醫院是否協助台中監獄收容人施打COVID-19疫苗。雖然醫院任務超載,院長簡守信仍基於「人本醫療」的信念,不希望收容人成為防疫邊緣人,決定承擔任務。簡守信表示,監獄收容人口密度高,比較擁擠,疫情必須好好控制。他指出,從國外經驗瞭解,監獄防疫更需要重視,有些醫療院所對監獄提供的服務與能力有些困難,台中慈濟醫院當然義不容辭,承接任務為所有收容人施打疫苗。 第1劑施打時間為11月4m8日,台中監獄依據收容人意願整理名冊,於外役監執行首打任務。醫療團隊進入監獄須遵守規定,禁持手機等通訊設備、團體集中行動。支援同仁對施打對象、環境皆有別於其他機構,例如施打地點要因應收容人類別,有不同更動與調整。 第2劑於12月10-14日執行任務,支援人力調派最具挑戰性,錯開醫師門診時段,醫事室將施打場次訂為4小時1場,讓醫師輪動,能夠兼顧上下午門診安排。包括行政人力在內,都以醫療第一線工作為考慮,由交通車輪動載送換班。2劑疫苗施打支援總人力近150人,疫苗種類以BNT為最大宗,莫德納、高端次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