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P治療能避免走上開刀之路?醫揭成效

PRP是利用人體自行修復的原理,在患部注射自體已萃取生長因子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可促進局部血管新生及組織修復與再生。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診間常見頸部及腰部脊椎經牽引復健仍未改善,綜合X光、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結果及理學檢查,利用PRP超音波導引注射達到物理治療無法達到的區域,讓人免去最後只能手術的困境。 PRP增生治療 促進組織修復與再生 樂生療養院復健科賴俊佐醫師指出,PRP (Platelet-rich plasma)又稱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是增生治療的一種。PRP是利用人體自行修復的原理,在患部注射自體已萃取生長因子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可促進局部血管新生及組織修復與再生。 如肌腱發炎、退化性關節炎、肌肉、肌腱撕裂傷、韌帶損傷、足底筋膜炎、網球肘等皆可利用復健搭配PRP療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排斥過敏少見 效果依自身狀況有差異 賴俊佐進一步解釋,因為人體在受傷時會啟動自我修復能力,但很多人可能因慢性病、開刀術後,癌症化療,慢性疼痛等因素導致症狀無法改善、組織修復速度較慢,或是舊傷處不斷有新傷的運動員,因組織受損處一直無法痊癒,持續感到不適甚至疼痛。由於PRP對於組織的修復會比傳統復健或藥物來的快又有效,且因為是自已的血液,所以沒有什麼排斥過敏的問題,但修復的效果因人而異,年紀及身體狀況都會影響血液品質,因此成效不一。 非所有人都適用 專業評估對症下藥有保障 賴俊佐強調,雖然PRP再生醫療法需要自費,但有機會可以省下開刀及術後休養的時間、副作用小且療程僅10-15分鐘,快速又方便,但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接受PRP注射,如血小板不足、功能不佳者,免疫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癌細胞)、敗血症、急性或慢性傳染病、或正服用抗凝血病等患者,一定要與主治醫師充分溝通後,經專業評估後才可治療。

Read More

把家鄉味帶到新家鄉的「椒之香」四川姑娘桃園掌杓築夢飄香

遵循「麻、辣和香」,但尹鳳刻意凸顯其中的「香」,因為她認為,大多數的客人對「香」接受度最高,需要調整讓客人接受的是「麻」和「辣」。(圖/李春台攝)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李春台 從小在四川宜賓長大的尹鳳,原本在大陸擔任房地產開發總經理特助,事業也算是有成,但是遇上了現在的老公李俊諭,雙雙墜入愛河後,最後遠嫁到人生地不熟的台灣來。尹鳳說,因為自己四川的老家就是開餐廳為業,加上自己也愛做菜,因此興起了開餐館的念頭,在女兒大了之後,就和老公共同創立了「椒之香」,在台灣桃園扎根。 尹鳳說,從小在四川的鄉下長大,當年物資缺乏,父母又都忙於工作,讓當年僅有五歲的她,就要搬椅子到大灶前,煮飯做菜給自己和弟弟吃。尹鳳說,自己從小被當成男生養,活潑好動是個孩子王,她說自己一直到青春期後,才猛然發現自己原來是個女兒身。但或許就是這種被生活鞭打出的堅毅性格,也造就她日後遇到困難不輕易退縮的頑強個性。 尹鳳說,自己老家就是開餐廳,經營火鍋、川菜館和滷味攤,因此她到台灣開了川菜館之後,等於是將家族的各種特色和技巧融為一爐,集其大成。(圖/李春台攝) 談到她最愛的川菜,尹鳳說,目前不論在全中國乃至於全世界的料理界,川菜都是顯學、是主流。她認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川菜能將香料的特質發揮的淋漓盡致,讓數十種香料彼此交互影響,相輔相成,造就舌尖味蕾上的驚嘆。尹鳳說,自己老家就是開餐廳,經營火鍋、川菜館和滷味攤,因此她到台灣開了川菜館之後,等於是將家族的各種特色和技巧融為一爐,集其大成。 尹鳳強調,一般人的味蕾已經能夠接受「辣」,對於「麻」味還感覺新鮮,因此初嘗川菜料理,往往會被「麻」味震撼,但她認為除了「麻」和「辣」,川菜最重樣的「香」才是靈魂。如果一到菜只有「麻」、「辣」,卻沒有「香」,那這道菜是不及格的。 外焦裡嫩又入味的孜然排骨。(圖/李春台攝) 尹鳳拿她店裡的「孜然排骨」為例指出,要做成這道孜然排骨,其中的香辛料就用了30多種醃製,做出了讓人驚豔的孜然排骨,不僅肉質不柴,還噴香入味。就連排骨的尺寸都巨大無比,尹鳳說,小時候家裡窮,每次難得吃肉都覺得吃得不過癮,自己當上了廚師之後,能夠主宰的除了味道之外,排骨的尺寸也一定要讓大家吃得盡興過癮! 談到烤魚,尹鳳說,她的做法也是遵循「麻、辣和香」,但她刻意凸顯其中的「香」,因為她認為,大多數的客人對「香」接受度最高,需要調整讓客人接受的是「麻」和「辣」。因此訂餐時,她接受客人對「麻」跟「辣」的客製要求做出調整,但對於「香」,尹鳳則始終如一。 麻辣鮮香的四川烤魚,撒上大量的蔥花、乾辣椒和芝麻,在澆上花椒熱油激發香氣。(圖/李春台攝) 另外一到她特別推薦的就是「水煮牛」。尹鳳說,有些店家做這道菜用的是進口冷凍美國五花牛,但她認為,真正好吃的水煮牛,一定要用當天現宰的溫體黃牛肉,做出來的水煮牛才能柔嫩爽滑,富含牛肉香氣。她同時也提到,台灣桃園的黑毛豬,肉質也相當好,加上桃園靠海,不缺漁獲,因此對店裡的食材供應,她相當有信心能夠滿足饕客的需求。 尹鳳強調,真正好吃的水煮牛,一定要用當天現宰的溫體黃牛肉,做出來的水煮牛才能柔嫩爽滑,富含牛肉香氣。(圖/李春台攝) 尹鳳來自四川宜賓,當地的燃麵非常有名,因此她的館子也一定要有這道宜賓的美食。尹鳳說,因為宜賓當地的燃麵使用的是「菜籽油」,當菜籽油的量夠多,麵也夠乾的條件下,拿火去點麵,麵是可以被燒起來的,因此才被叫做「燃麵」。尹鳳說,燃麵對於麵體的品質要求非常高,要耐煮不爛,久放也不坨,入口還要有嚼勁和麵香。她到台灣之後遍尋了10多家麵食供應商,才終於找到合適的麵來做燃麵。 宜賓當地的燃麵使用的是「菜籽油」,當菜籽油的量夠多,麵也夠乾的條件下,拿火去點麵,麵是可以被燒起來的,因此才被叫做「燃麵」。(圖/李春台攝) 燃麵用辣油調味,上面在灑滿蔥花、芽菜和花生碎,攪拌均勻之後入口滿嘴香辣麻,芽菜和花生碎的口感也讓人驚豔。尹鳳說,燃麵在家鄉是大家早餐和夜宵的最佳選擇,許多台灣人嘗過之後,也覺得接受度很高。 尹鳳說,開川菜館除了是要賺錢營生,能夠讓大家進來感受到食物的溫暖和香氣,撫慰療育人心,才是讓她走下去的最大動力。(圖/李春台攝) 吃進嘴但卻甜在心,尹鳳深刻明白食物對人心的牽引,她接待過許多早年隨國民政府來台的老榮民,在離開家鄉數十年之後,在她店裡吃到道地的四川味,鄉愁終於得到紓解。她說,這種感動,沒有親身經歷外人是難以理解的。除了老榮民,許多和她一樣嫁到台灣的姊妹,也一傳十、十傳百聚集到「椒之香」來嘗家鄉味,尹鳳說,開川菜館除了是要賺錢營生,能夠讓大家進來感受到食物的溫暖和香氣,撫慰療育人心,才是讓她走下去的最大動力。

Read More

率六都之先!桃園推新進居家托育人員獎助 最高可領1萬元

杜慈容強調,保母面臨高齡化,這次推出獎助辦法,除了希望能鼓勵新進保母投入,同時她也呼籲高齡保母能留在保母崗位,繼續服務市民。(圖/李春台攝)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李春台 桃園市為六都出生率最高的城市,為擴大0到2歲托育供給量能,鼓勵托育人員投入及留任,緩解「保母荒」,桃園市政府率六都之先,宣布推出「新進居家托育人員獎助」,婦幼發展局局長杜慈容強調,保母面臨高齡化,這次推出獎助辦法,除了希望能鼓勵新進保母投入,同時她也呼籲高齡保母能留在保母崗位,繼續服務市民。 杜慈容表示,這次獎助的辦法中,特別針對未滿一年之新進居家托育人員每年獎助8000元,特定行政區可領1萬元;同時以「中央補助、地方加碼」,滾動修正準公共居家托育人員留任獎勵金,除衛生福利部補助1萬2000元,依照任職年資分級加碼3000元至9000元。另亦提高準公共托嬰中心托育人員留任獎勵金,年資滿1年以上可領2萬4000元、年資3年以上3萬元,並新增年資10年以上每人每年4萬2000元。自今年10月1日起受理申請,預計有近2700名桃園市托育人員受惠。 杜慈容也指出,市長張善政上任之後,因應居家托育人員高齡化趨勢,鼓勵新血加入托育行列,市府推出「新進居家托育人員獎助」,針對簽訂準公共化契約未滿1年、持續收托且通過考核的新進居家托育人員,每年獎助8000元;另考量觀音、新屋、大園、大溪及復興區等行政區,因居家托育人員數量較少,則將再額外加碼2000元,等於每年獎助10000元。 杜慈容指出,為鼓勵現有托育人員留任,針對持續收托且通過考核的居家托育人員,市府在衛生福利部每年補助1萬2000元基礎上,再透過齊頭式加碼3000元獎助的機制,新增依年資分級,年資滿1年以上者維持加碼3000元、3年以上者提高加碼6000元、5年以上者提高加碼9000元;至於準公共托嬰中心托育人員留任獎金,亦較往年再提升額度,托育人員年資滿1年以上可領2萬4000元、年資3年以上3萬元、年資5年以上3萬6000元,並新增年資10年以上每人4萬2000元。 杜慈容表示,居家托育人員可運用獎助改善居家托育環境設施設備、加裝設置監視錄影設備等,有助提升整體居家托育安全;提升托嬰中心人員留任獎勵金額,則有助於提升專業人員合理薪資待遇,以穩定托育產業人力,提升整體托育品質。 杜慈容指出,針對少子女化、高齡化、移民等核心人口問題,張善政市長上任以來,持續透過施政改善,在幼兒方面,推出「生育津貼多一胎加一萬」、「5歲幼兒免學費」、「國中小免費營養午餐」等方針,讓家長們可以減輕生兒育女的負擔;針對孕產婦,桃園市政府所推出的「一生好運卡」、「免費產後心理諮商」、「凍卵營養金」均是市民有感政策,未來也將持續透過施政,建構桃園成為「勇敢生、安心養」的幸福城市。 https://youtu.be/OD-xGnxt62g

Read More

勞動部桃竹苗分署鼓勵壯世代重返職場 滿足條件最多領6萬獎勵金

明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壯世代的人才培育與留任是成功企業的關鍵課題。(圖/桃竹苗分署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壯世代民眾看過來,勞動部為鼓勵45歲以上依法退休者,或55歲以上民眾重返工作職場,開啟人生新篇章,今(113)年推出「55PLUS壯世代就業獎勵」凡符合前述條件民眾,離開職場滿3個月,並透過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推介就業成功,工作滿90天便可請領獎勵金,全時工作3萬元,部分工時工作1萬5千元,最多領取2次。桃竹苗分署協助106年退休的溫姐,運用獎勵方案成功重返職場,再次感受到工作的樂趣與成就感。 桃竹苗分署說明,64歲的溫姐退休後全心照顧家庭,在孫子女相繼入學後,她決定再度踏入職場,藉著工作鍛鍊身心、保持健康,也能減輕家中經濟壓力,溫姐在苗栗就業中心就服員的協助下,申請「55PLUS壯世代就業獎勵」並成功錄取友鴻開發的房務員職位,自4月開始重返工作職場。溫姐表示,雖然工作內容與過去有所不同,但每天都在學習新知,和同事們的相處也十分融洽。公司主管提及,溫姐的工作表現穩定且細膩,為人處事謙和、包容,在完善的職務訓練及資深同事的引導下,為職場帶來新活力,也期許所有人員都能在青銀友善的職場氛圍中共同成長。 離開職場滿3個月,並透過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推介就業成功,工作滿90天便可請領獎勵金。(圖/桃竹苗分署提供) 桃竹苗分署長賴家仁表示,明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壯世代的人才培育與留任是成功企業的關鍵課題,只要給予機會,壯世代同樣能在職場中閃耀光芒,「55PLUS壯世代就業促進獎勵」除提供壯世代民眾就業獎勵金,也鼓勵雇主對壯世代知人善用、協助壯世代勞工適應職場環境,例如提供專屬教育訓練、彈性調整工時、家庭照顧協助及心理諮詢或關懷等各項友善措施,依僱用人數每月補助職場支持輔導費3千元,最長12個月,同一雇主每年最高補助30萬元。 桃竹苗分署指出,為提升壯世代就業機會及公私協力推動友善職場,去年成立桃竹苗區銀髮人才資源中心,今年底前也將完成桃竹苗區4地方政府設置銀髮據點、各就業中心設置銀髮服務專區,提供專屬於壯世代的就業服務。歡迎民眾及企業可上「45+就業資源網」查詢壯世代就業相關資訊,或洽各就業中心。

Read More

<開講>觀察聯合利劍2024B後續發展

張競 10月14日凌晨五時,中國大陸解放軍東部戰區透過社交媒體公眾號,以新聞稿宣布針對臺灣,編組戰區所轄陸軍、海軍、空軍以及火箭軍等兵力,在臺灣海峽、臺灣本島北部、南部以及東部,實施「聯合利劍-2024B」演習;其中演練課目包括艦機多向抵近台島,諸軍兵種聯合突擊,重點演練海空戰備警巡、要港要域封控、對海對陸打擊以及奪取綜合制權,期能檢驗戰區部隊聯合作戰實戰能力。 中國大陸海警隨即跟進宣布將組成2901編隊、1305編隊、1303編隊以及2102編隊,在臺灣本島周邊海域開展執法巡查;同時福建海警組織艦艇編隊另於東引島、馬祖島附近海域開展綜合執法巡查,同時重點演練查證識別、登臨檢查、管控驅離等課目,期能檢驗快速反應、應急處置能力。 儘管解放軍東部戰區與海警聯手洋洋灑灑宣布前述課目,但卻出人意表地在當日下午18時,解放軍東部戰區再度發布新聞稿,宣稱圓滿完成「聯合利劍-2024B」演習各項課目。儘管「聯合利劍-2024B」演習迅速落幕,但是中國大陸海警卻未同步宣布停止在臺灣本島以及外島周邊水域,所執行綜合執法巡查作業;特別是海警發言人曾強調,海警各項作為係「按一個中國原則依法管控臺島的實際行動」,因此後續發展仍須保持關注。 許多都未曾注意到,本次中國大陸海警綜合執法巡查作業,並未包括金門周邊水域,刻意與其他外島保持差別待遇,此種安排究竟原因為何?到目前為止,真正理由並不明朗。但是共軍對臺實施軍事演習,搭配海警綜合執法巡查,基本上都是希望能夠約制臺灣後續政治發展趨向,刻意迴避金門必有所指,吾人必須保持關注,期能理解北京真正意圖所在。 軍事演習落幕,海警在臺灣本島及外島執法巡查作業,不無可能將順勢成為常態。吾人應就下述三個面向─是否成為美國大選議題、是否順利讓大陸民意降壓解氣以及在臺灣將產生何種政治與社會效應,觀察聯合利劍2024B演習結束後續發展。 首先就美國國務院以聲明稿低調回應聯合利劍2024B演習,同時到目前為止,美國各項選舉候選人亦未積極關注此時臺海情勢,總統選戰雙方陣營看來亦未對此發言表態,再加上演習以如此快速步調落幕,吾人初步應可認定,儘管在美國選戰中顯現面對中國大陸情勢發展,確實是未來對外政策重要關鍵,而且兩黨基本立場差異不大,但卻看不出此時臺海軍事演習,迅速升溫成為美國選戰關注焦點可能性;畢竟目前勝敗關鍵還是匯集在內部經濟,而非對外政策。 其次就轉頭來看,聯合利劍2024B演習能否順利讓大陸民意降壓解氣;基本上來說,北京必須對臺灣政治發展態勢有所回應,確實是要考量內部民意壓力與社會情緒,網際空間內網民論政向來辛辣,並且存在導引社會輿論潛在能量。透過文攻武嚇具體作為,表達立場展現態度,不只是要劍指臺灣,對內亦有解壓洩氣安撫民意功能。賡續觀察近期網路政論,應可掌握大陸民意對此觀感變化;但從演習能夠迅速落幕,基本來說應當不成問題。 最後就是臺灣內部不論黨派,基本上都必須在檯面上反對大陸對臺透過軍事演習進行恫嚇,某些附和北京文宣論調政治評論者,以幸災樂禍論調評述對臺軍事演習,在臺灣政治光譜來說,其實都並非主流民意。儘管普遍民意擔憂兩岸關係繼續惡化,但卻實在無法正面看待對臺實施軍事演習或是海警強勢執法巡查。 北京對此亦是相當明白臺灣民意基本觀感,運用軍事演習強勢壓制與恫嚇政治趨向,所能產生邊際效應日漸薄弱;但又不能坐視臺灣政治趨向與大陸期待逆向而行,但採取軍事演習恫嚇施壓,希望約制臺灣社會民意經常會適得其反。未來北京如何能從此種進退兩難困境中解套,尋找出能夠讓臺灣鄉親確實有感,並且約制引導臺灣民意發展趨向適當手段,將是中南海思考對臺政策時最傷腦筋課題。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本文為梅花新聞網授權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Read More

類風濕性關節炎別亂「補」!醫破迷思:這 3 種營養素要吃夠

許登傑醫師建議,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飲食方面以攝取天然食物為主,同時應減少食用油炸、加工等食品。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林怡亭報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且多發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初期症狀如晨間關節僵硬、手腳小關節「對稱性」的發炎,嚴重時可能導致關節不可逆的變形、破壞,甚至影響皮膚、心血管、肺部等器官。 許多民眾會誤以為自體免疫疾病與「免疫力低下」有關,聽到某些補品能夠「增強免疫力」就想買來吃吃看,但這樣的行為可能讓治療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來路不明的營養品也可能造成其他的健康危害。烏日林新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許登傑醫師指出,其實自體免疫疾病並非免疫力不足,而是免疫系統敵我不分而攻擊自己的身體。因此,隨意「進補」恐讓免疫系統過強,讓病情更嚴重,呼籲民眾在飲食上或額外的營養補充都要更加留意。 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症狀要警覺 中年婦腳腫一週即確診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致病原因不明,可能與遺傳、環境與荷爾蒙等多重因素有關。通常疾病初期會有晨間關節僵硬、手腳小關節「對稱性」的發炎長達六週以上,醫師會根據理學檢查、病史詢問,並輔助影像跟血液檢查等,才能確定診斷結果。 許登傑醫師分享,日前有一名中年婦女最初發現單側腳趾腫脹,伴隨手部晨間僵硬約一小時,症狀出現一週就警覺不對勁,隨即來到免疫風濕科檢查。許登傑醫師表示,即便關節症狀非典型的「對稱性」,症狀也沒有持續六週以上,但抽血結果發現患者發炎指數高,且類風濕因子及抗環瓜氨酸抗體均呈現強陽性,果真診斷出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因為患者發現得早,在服用第一線藥物約兩週的時間就成功控制病症。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醫病共享打造最適治療選項 無奈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還無法根治。在治療上需要長期抗戰,為的就是控制發炎、預防不可逆的關節變形以及其他疾病出現。許登傑醫師表示,現今醫療技術進步,治療上從傳統消炎止痛藥、類固醇,到近年來的免疫調節藥物、生物製劑等等,都是為了讓患者有更好、更便利的治療選項。 他提到,現在講求「醫病共享」,醫師會評估患者是否有其他免疫疾病、腸道疾病等,或是有無懷孕、備孕計畫來制定適合的藥物選項之外,也會根據患者的日常習慣,共同討論出適合彼此的治療選項。例如害怕打針的病患,可以選擇口服藥物;擔心忘記吃藥的患者,可以選擇更方便、長效的皮下注射針劑。 自體免疫疾病非免疫不足別亂「補」!醫:3 營養素不可或缺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作息、飲食也是影響病情的重大因素之一。許登傑醫師提到,老一輩的比較常有「缺乏免疫力」的迷思,認為自體免疫疾病就是免疫力不夠,而擅自補充來路不明的保養品或中草藥。他提醒,現在中西結合的療法並不少見,只是民眾要選擇合格認證的中醫師,或配合醫院的中醫門診,才不會影響治療成效。 在飲食方面,許登傑醫師強調以均衡飲食、攝取天然食物為主,可以補充含Omega-3(如魚油)等抗發炎的食物;也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有更高的骨質疏鬆風險,維生素 D、鈣質也是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他提到,七成國人的維生素D攝取不足,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更應留意。 至於油炸食品、紅肉、加工食品、高糖飲料及甜品等容易引起發炎的食品則要盡量避免。若合併有紅斑性狼瘡患者建議避免食用苜蓿芽,因為其中的左旋大豆氨基酸會導致免疫異常反應,增加疾病發生機率;有乾燥症病患則應做好防曬,也可減少食用芹菜、香菇等感光食物,以穩定疾病活性。 許登傑醫師呼籲,類風濕性關節炎要成功控制,除了及早診斷、治療外,患者在日常飲食及作息也要更加留意,補充保健品若有疑慮也可事先諮詢醫師,以免耽誤治療成效、延誤病情。

Read More

眼疾健康不可忽視!視力保健從年輕開始 專家籲民眾每日戶外運動120分鐘

2024年世界視覺日以LOVE YOUR EYES ACTIONS為主軸,傳達《關Eye眼疾 刻不容緩》的精神,呼籲民眾愛你眼睛健康,從現在開始。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為了提升全球對視覺健康的關注與認識,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10月的第2個星期四訂為「世界視覺日」(World Sight Day)。2024世界視覺日以「Love Your Eyes Actions」為主題,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指導,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主辦,愛爾康大藥廠協辦,舉行《關Eye眼疾 刻不容緩》記者會,籲大眾愛護眼睛健康。 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 老年眼疾成關注重點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達總人口的18.35%,預計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隨著老年人口增加,視力健康成為不可忽視的議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婦幼健康組蔡維誼副組長指出,未加以保護的高度近視者可能面臨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等風險,並強調每日120分鐘戶外活動以減少視力的惡化。 惡視力日趨嚴重 國人對於眼睛老化疾病認知度高 據《2024 World Sight Day世界視覺日:國人眼睛老化疾病認知大調查》結果顯示,92.8%的民眾認為老花眼是老年常見的眼疾問題,其次為白內障和黃斑部病變。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王一中理事長表示,近視每增加一百度,會增加白內障、青光眼和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因此,不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應該重視眼睛保健。 眼睛霧茫茫只是白內障?視網膜病變與黃斑部病變也是需要被重視的老年眼疾問題 除了白內障會造成視力模糊不清,但也有可能是黃斑部病變、視網膜病變和青光眼等!黃斑部病變也是老年人視力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田彭太呼籲民眾可以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自我檢查,並每年定期至眼科檢查。調查顯示,僅有45.2%的民眾知道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導致台灣中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除了良好的血糖控制之外,可以透過藥物控制、藥物注射、雷射手術或玻璃體切除術的方式治療,但最重要的還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關Eye眼疾刻不容緩,LOVE YOUR EYES ACTIONS重視眼疾健康 為響應2024世界視覺日,今年《關Eye眼疾 刻不容緩》的活動及記者會強調,眼疾健康不僅是長者的問題,每個年齡層都需要重視眼睛健康,並鼓勵民眾積極響應「LOVE YOUR EYES ACTIONS」,早日採取行動保護視力。

Read More

靜脈曲張是警訊!可能造成嚴重深層靜脈栓塞

大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照護團隊鄭吉夫醫師表示,深層靜脈栓塞容易出現在有重大手術、懷孕生產或使用避孕藥、久坐久站、抽菸、三高的病人身上。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佳慧報導 深層靜脈栓塞(DVT, Deep Vein Thrombosis)是一種血液循環不良造成的疾病,根據研究,台灣每年的發生率大約是千分之一左右;發生深層靜脈栓塞的原因很多,常出現在膝、髖關節手術的病人、肥胖三高、重大手術、懷孕生產或使用避孕藥、久坐久站或臥床不動、抽菸、抗磷脂質症候群、有遺傳性靜脈血栓家族史的人身上。 靜脈曲張表示血液循環差 更易發生深層靜脈栓塞 大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照護團隊鄭吉夫醫師表示,其實最常見到的靜脈栓塞是我們常聽到的「靜脈曲張」,最常出現在需要久坐、久站的職業中,像是百貨公司櫃姊、電腦工程師、老師這類的族群。靜脈曲張雖然大多不是很嚴重的疾病,屬於淺層的靜脈栓塞,但有靜脈曲張的人往往表示血液的循環不好,長期下來容易造成血栓的形成,有較高的風險會發生嚴重的深層靜脈栓塞。 深層靜脈栓塞出現嚴重症狀時 血管狀況已惡化 在發生深層靜脈栓塞後,血管會產生變化;鄭吉夫醫師表示,原本的靜脈大血管堵塞後,身體會把血流引導到其他側枝血管上,讓側枝的血管代替大血管,患者一時的不舒服也會得到緩解,但這類患者通常幾年後側枝循環也會開始出現堵塞,這時血液沒有其他路可以走的時候,就會出現更為嚴重的症狀。鄭吉夫醫師補充,通常開始出現下肢發紫、嚴重腫脹症狀的患者,都是已經連側枝循環都發生深層靜脈栓塞的嚴重案例,由於原本的大血管已經堵塞多時,非常難以處理。 注意下肢腫脹、熱、痛 有疑慮可安排超音波檢測 一般來說,發生深層靜脈栓塞的人會有單側或雙側的下肢腫脹,伴隨著下肢紅腫、熱、痛的問題,但因為這樣的症狀非常容易跟感染發炎搞混,很容易被忽略而認為是其他種類的疾病;鄭吉夫醫師舉例,臨床上很多患者是因為覺得腳在痛而就診骨科,後來才發現是血管的問題。 ▲大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照護團隊鄭吉夫醫師呼籲,久坐或久站的民眾平時可以多用踮腳尖、前後伸展腳底板的方式來鍛鍊小腿肌肉,讓小腿的肌肉可以協助靜脈將血液打回心臟,強化血液循環避免靜脈栓塞的發生。 久坐久站者 醫籲應多鍛鍊腿部肌群 鄭吉夫醫師提醒,若有久坐久臥、經歷重大手術、肥胖或懷孕的人,突然出現腳痛、腳腫的情形,應該要有警覺心。可以先求助家醫科,讓醫師協助用超音波檢驗腿部的血管狀況,馬上就可以判斷靜脈血管是否正常。平時一般民眾也可以多鍛鍊腿部的肌肉,增加腿部血液回流的力量,避免靜脈血液堆積在下肢發生靜脈曲張、深層靜脈栓塞的風險。

Read More

【不中風、這樣做】不吃藥改善血脂異常!醫公開「6習慣」逆轉中風危機

想要改善血脂異常,相較一般人可能會先建議控制飲食及調整生活習慣,中風病人併有血脂異常會建議同時使用斯達汀(statin)類降血脂藥物來幫助控制血脂。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林韋彤報導 2010年由39家醫院納入30,599位急性腦中風病患的台灣腦中風登錄研究中發現,將近一半(49.4%)的缺血性腦中風病患有血脂異常的情形。血脂異常的患者必須透過調整生活型態或藥物治療,以穩控血中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的濃度,降低腦中風的風險。醫師提醒,腦中風是造成死亡及永久殘疾的最重要病因,不只會影響個人,對家庭及社會都會有重大的照護壓力及經濟負擔。 高膽固醇、高三酸甘油脂致動脈粥狀硬化 中風機率激增 隨著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受到高膽固醇和高三酸甘油脂的影響。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的統計數據顯示,血脂異常已成台灣普遍的健康問題。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湯頌君說明,血脂異常指的是血液中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的數值異常升高。這些異常的脂質會積聚在血管內壁,形成動脈粥狀硬化,進而增加腦中風、心臟病及周邊肢體動脈硬化的風險。 血脂正常標準值是多少?曾中風過的人標準是否不同? 湯頌君醫師指出,血脂正常標準值因個人情況而異,對於一般民眾,以下是常見的血脂指標和其正常標準值: 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正常值通常應該低於200 mg/dl。 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正常值通常應該低於150 mg/dl。 高密度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HDL也被稱為「好的膽固醇」,正常值通常應該是男性高於40 mg/dl、女性高於50 mg/dl。低密度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LDL也被稱為「壞的膽固醇」,正常值通常應該低於130 mg/dl。 但如果曾經發生過腦中風心血管疾病,或有多重心血管危險因子,如三高、心律不整、肥胖、抽菸、酗酒等,聯新國際醫院神經醫學中心醫師陳右緯強調,控制的目標要更為嚴格。曾經發生過缺血性中風者的低密度膽固醇建議控制在100mg/dL以下,若有心肌梗塞等冠狀動脈心臟病、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或動脈硬化相關的缺血性腦中風,且無其他禁忌症,則可考慮控制在70 mg/dL以下。 降血脂藥易與特定食物產生交互作用 事先向醫師諮詢有保障 想要改善血脂異常,相較一般人可能會先建議控制飲食及調整生活習慣,中風病人併有血脂異常會建議同時使用斯達汀(statin)類降血脂藥物來幫助控制血脂。不過,許多高血脂藥物都可能與食物產生交互作用,是否有服藥就該完全避免?湯頌君醫師說明,降血脂藥物可能與特定食物產生交互作用,例如柚子、葡萄柚或葡萄柚汁會抑制肝臟代謝酵素的活性,進一步使某些statin類降血脂藥物在體內的濃度增高,而產生毒性。由於病人對於藥物與食物的交互作用程度不了解,建議向醫師或藥師諮詢,以確保藥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改善血脂異常 日常養成6個良好習慣 除了藥物治療外,湯頌君醫師建議民眾可以透過以下方式改善血脂異常: 健康飲食:選擇低飽和脂肪酸和低膽固醇的食物,如瘦肉、家禽、魚類和豆類。增加蔬菜、水果、全穀物和健康脂肪(如橄欖油和堅果)的攝入。減少食用高脂肪、高糖分和加工食品。 控制體重:透過健康飲食和適量的運動來管理體重,有助於降低血脂異常的風險。 適度運動:養成有氧運動的習慣,如快步行、游泳、跑步或騎自行車,每週至少150分鐘。增加肌肉質量,可以幫助提高新陳代謝,有助於血脂管理。 戒菸:吸菸不利心臟健康,會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戒菸可以改善血脂異常,減少心臟健康風險。 限制酒精攝入:過多的酒精攝入可能對血脂異常有不良影響,因此應該限制酒精攝取量。 遵循醫師建議:如果您已有血脂異常,請遵循醫師建議,包括藥物治療和定期的檢查。 而除了門診諮詢之外,民眾若有腦中風相關疑問,陳右緯醫師也分享可至腦中風學會官方網站的民眾衛教專區獲得相關資訊:https://www.stroke.org.tw/GoWeb2/include/index.php?Page=8-2

Read More

40歲後大腦加速退化?專家揭示肌肽的關鍵角色 守護思緒從年輕開始!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暨雙和醫院神經科顧問醫師胡朝榮強調「肌肽」的重要性。肌肽在大腦中占比極高,具有多種保護作用。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開始感受到記憶力衰退、思緒不再清晰的現象。這不僅是生活壓力的結果,更是一個隱形的健康危機。 根據研究,自20歲起,人類大腦的功能開始逐年衰退,而到40歲,這一過程變得更加顯著,神經細胞每天流失達1萬個。隨著神經細胞的減少,大腦功能逐漸衰退,將影響工作效率與生活質量。 台灣失智人口急劇增長 年輕化趨勢不容忽視 台灣失智症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民國120年,台灣失智人口將達到46萬人,相當於每100人中就有2人患有失智症,未來20年間,每天約新增48位失智患者。不僅是老年人群面臨大腦退化的挑戰,更多年輕人也逐漸步入這個高風險族群。 肌肽的關鍵 大腦健康的多重保護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暨雙和醫院神經科顧問醫師胡朝榮強調「肌肽」的重要性。肌肽在大腦中占比極高,具有多種保護作用。 改善大腦血液循環 肌肽被證明能促進大腦血液流動,這對於維持腦部活性非常關鍵。 抗氧化作用,保護神經細胞 肌肽具有強大的抗氧化作用,能有效中和代謝廢物,減少神經細胞的損傷,進而延緩大腦退化。 維持認知功能 肌肽對神經細胞的保護也有助於維持認知功能。針對高壓環境中的人群研究發現,補充肌肽後,記憶力與專注力均有明顯改善。 大腦健康管理 不僅僅是老年人的課題 隨著年齡的增長,除了神經細胞的自然損耗,肌肽於大腦中的含量大幅下降,這使得大腦更容易受到自由基的攻擊,導致認知功能加速退化。胡朝榮院長強調,大腦健康不僅是中老年人才需關注的議題,從年輕時期開始的健康管理同樣至關重要。 儲備「腦」本 肌肽與健康生活方式的共同協作 胡朝榮院長建議,透過日常飲食補充肌肽是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其中,雞精因富含肌肽,成為理想的補充來源。同時整合多方面的努力。除了肌肽的補充,均衡的飲食、適量的運動、充足的睡眠以及心理壓力的有效管理,都在維護大腦健康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