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誤信假同梯借錢欲匯款 八德暖警機警阻詐

在員警詳細詢問下,發現禇男是遇到「假親友詐騙」,經舉出相關案例勸說,這才讓他打消匯款念頭。(圖/讀者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邱怡芳 八德區一名64歲禇姓男子昨(11)日和太太到銀行要臨櫃匯款20萬元,經行員關懷提問察覺有異,立即通報轄區警方,八德分局四維派出所巡佐古治廣、警員林榮智獲報趕往,經了解,禇男是接到以前軍中同袍來電要借錢應急,在員警詳細詢問下,發現他是遇到「假親友詐騙」,經舉出相關案例勸說,這才讓他打消匯款念頭,成功阻止詐騙。 據了解,禇男前一晚接到一通Line的來電,對方利用話術讓他以為是軍中同袍,並說自己的Line換帳號了,要他重新加好友,隨即又聊天關心生活狀況,待禇男卸下心防,便說自己生活困難急需用錢,提供一組帳號要向他借20萬元,禇男因曾受這位同袍幫忙,不疑有他,便到銀行準備匯款過去,禇男事後回想,自己好像真的是落入話術中,主動叫出對方的名字,幸好有行員機警發現,與員警聯手勸說,錢才沒有匯出去。 在員警詳細詢問下,發現禇男是遇到「假親友詐騙」,經舉出相關案例勸說,這才讓他打消匯款念頭。(圖/讀者提供 ) 八德分局提醒,「猜猜我是誰 假冒親友詐騙」為常見的詐騙手法,詐團以通訊軟體隨機加好友,再打電話給民眾,順勢攀談要被害人依照語氣聲音猜猜是自己的那位親友,藉以拉近關係後再著手詐騙;民眾如遇到疑似詐騙案件,務必要一聽、二掛、三查證,可撥打110或165反詐騙專線查證,避免受騙上當造成金錢損失。

Read More

從工程師到山域救援專家 桃消黃彥庭守護山友安全

黃彥庭毅然決然辭去工程師的工作,並報考111年消防特考,成為一名消防隊員。(圖/消防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近年來山域活動盛行,「登山」成為不少上班族閒暇時的戶外活動,曾為設備工程師的桃園市消防局第四大隊隊員黃彥庭也不例外,酷愛登山的他,每到放假日就會利用爬山紓解職場上所帶來的壓力;然而山上風景固然美麗壯觀,但也伴隨了許多未知的風險,因此每當他遇見裝備攜帶不足的新手山友時,總是替他們感到擔心,害怕他們若不幸遭遇緊急狀況時,又缺乏相關緊急應變能力,而受困於山中,只能仰賴救援。 圳頂分隊提到,這樣的想法成為一顆種子,逐漸於黃彥庭的心中萌芽,因此他毅然決然辭去工程師的工作,並報考111年消防特考,成為一名消防隊員,為山域安全盡一份心力。而成為消防員的他也主動參與了今(113)年5月份於復興區上巴陵的玫瑰西摩山所發生的山難案件,他回憶此案件表示,此次山難為一婦人突然身體不適導致無力下山,而且不熟悉手機定位等相關操作,導致消防隊員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搜索他的所在位置,所幸婦人裝備攜帶齊全,順利堅持到獲救,最後沒有大礙。經歷過此次案件,他體悟到山域救援實屬不易,無論是體力或搜救技巧,自己都還有許多可以進步的空間,由此次經驗作為契機,他也主動報名參加消防局辦理的山域搜救訓練,期許自己未來更專精於山域搜救,幫助更多熱愛登山的山友們。 登山前應評估自身體力,並做好周全的路線規劃。(圖/消防局提供) 圳頂分隊指出,根據消防署統計山難事件逐年創新高,其中以迷途為最常見原因,其次為創傷案件,許多人雖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但因錯估時間導致走到天黑且沒戴頭燈而受困;有些則是新手上路,知識經驗不足而導致受傷。 圳頂分隊也提醒,熱愛登山的山友,登山前應評估自身體力,並做好周全的路線規劃,儘量結伴上山,也需準備好充足的飲水與糧食,更不可因為想減輕背包重量而沒有帶應急的裝備上山,登山是放鬆身心、強身健體的休閒運動,但切勿因大意而忽視登山所帶來的風險,而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

Read More

全國技能競賽7月隆重登場 桃竹苗分署集結培訓選手誓師

桃竹苗分署今舉行全國技能賽誓師大會,由分署長賴家仁(左)授旗給選手代表林宥融(右)。(圖/桃竹苗分署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邱怡芳 第54屆全國技能競賽即將於7月17日至21日在南港展覽館盛大登場,現場除了競賽活動外,今年還特別規劃多項職類體驗活動,包含3D掃描列印、手作蛋糕裝飾、動力車組裝、花藝設計等,讓民眾體驗不同職業內容,從中發現自己的潛力並拓展視野。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今年共有189位培訓選手晉級全國賽,準備角逐工業機械、銲接、漆作裝潢、餐飲服務等50項職類桂冠。桃竹苗分署為延續分區賽獎牌數全國第一的氣勢,於12日集結分署培訓選手舉行激勵誓師大會,當全場高喊目標「稱霸全國」,頓時現場氣氛嗨到最高點。 本次誓師活動,桃竹苗分署長賴家仁除親自授旗為選手加油鼓舞士氣外,今年正逢龍年,賴家仁也以「畫龍點金」的寓意與儀式,祝福參賽選手們順利奪金稱霸全國。本次活動邀請到第45屆國際技能競賽漆作裝潢國手「劉峙亨」現身說法分享參與競賽心路歷程及注意事項外,也邀請非營利組織Skills for U執行長「黃偉翔」以「勇往高飛,超越自我」為題,向選手分享如何培養積極的心態、正確看待壓力,協助選手建立自信和專注,發揮出最佳實力。 桃分署請來45屆工業控制職類國手張容爾( 右1),指導培訓選手林宥融(中)、曾銓彥(左)。(圖/桃竹苗分署提供) 今年代表宣誓的工業控制職類選手林宥融,目前就讀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屬桃園農工高級中等學校電機科三年級,從小就愛組裝東西的他,國中三年級開始參加技藝班,從課程中開始認識技職。進入高中電機科入選成為選手,從起初每周幾天的訓練到每天密集的培訓,倍感辛苦但也從中獲得滿滿的成就感,因他堅信「每天叫醒他的不是鬧鐘,而是夢想」。憑藉著在分區賽金牌以及工科技藝競賽金手獎的堅強實力,他對全國賽充滿信心。對此,林宥融表示,「感謝老師及桃竹苗分署的支持與指導,讓技術不斷地提升。他將努力贏得佳績,希望有機會成為國手代表台灣參加國際技能競賽」。 賴家仁表示,透過每年辦理技能競賽,讓青年選手同場競技,期盼選手們能發揮實力迎接挑戰,勇奪佳績;近年來桃竹苗分署深入轄區內國、高中學校,積極辦理技能扎根、國手入校宣講、帶領學生們進行職業體驗及技能競賽推廣,這項技能推廣巡迴列車服務人次自106年至113年已服務超過7000人次。同時,分署致力於與多校合作培訓,發掘技能好手,挹注培訓資源,更進一步將這些優秀選手推向全國及國際的競賽舞台,讓他們在專業技能的領域裡發光發熱。 桃竹苗分署今舉行全國技能競賽誓師及授旗,賴家仁分署長(第三排中)與培訓選手、老師合影。(圖/桃竹苗分署提供) 歡迎對技能競賽有興趣的民眾前往全國技能競賽的現場參觀與體驗,為現場的青年選手加油打氣,欲獲取更多競賽相關訊息,可至「技能競賽充電讚」FB 官方粉絲團或至技能競賽官網查詢。

Read More

新型降血糖藥物大發現!降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低血糖和心衰竭風險

新型降血糖藥物SGLT-2抑制劑,可降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風險。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初期多數沒有症狀,身體長期在高血糖狀態容易導致各種擴及全身,包括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以及視網膜病變等併發症,嚴重危害健康的糖尿病,隨著治療選擇越來越多元,臺北榮總內分泌與新陳代謝科胡啟民主任團隊,運用了過去十年台灣健保資料庫的數據,分析研究證實,針對第2型糖尿病的患者,使用新型降血糖藥物SGLT-2抑制劑,可有效降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風險和低血糖發生率,同時也減少了心臟衰竭需要住院的發生率,這項重大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23年12月的國際期刊《JAMA Network Open》。 降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風險 目前治療第2型糖尿病有多種口服降血糖藥,該研究比較了使用新型降血糖藥SGLT-2抑制劑和DPP-4抑制劑、α-葡萄糖甘酶抑制劑、磺醯尿素類等三種口服藥物的病人,分析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風險。結果發現使用SGLT-2抑制劑的病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風險明顯較低。 圖/臺北榮總提供 降低心臟衰竭住院率 胡啟民主任表示,SGLT-2抑制劑不僅有降低血糖的作用,還具有利鈉的效果,可以改善心臟及腎臟的功能,進而減少心臟衰竭的風險。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指出,使用SGLT-2抑制劑的病人,比起其他三組使用其他口服降血糖藥物的病人,因心臟衰竭而需要住院治療的比率也較低。 圖/臺北榮總提供 降低嚴重低血糖風險 此外,對於廣大糖尿病友擔心口服降血糖藥物會引起低血糖副作用的病人來說,研究團隊表示,使用SGLT-2抑制劑引起嚴重低血糖的比率比其他三組口服降血糖藥物要低,並有明顯的差異。 圖/臺北榮總提供 醫師提醒:定期回診、按時服藥更重要 胡啟民主任提醒,在日新月異的科技之下,現在對於第2型糖尿病有很多種治療藥物可供選擇,而且這些藥物不僅可以控制血糖,也開始追求其他的好處。所以對於病人而言,定期規律回診、按時服藥更加重要,不僅可以控制糖尿病,還可以減少併發症的風險。

Read More

發炎性腸道疾病不復發!選藥物、手術還是飲食控制就好?醫師解析

台灣腸治久安協會理事長楊式光在病友會中感謝病友及醫師的參與,「醫師對病人用心、病人也要感謝自己、把自己照顧好,才能造福家庭和社會。」她也十分感謝輝瑞大藥廠的支持,才能促成IBD的講座。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攜手台灣腸治久安協會日前於馬偕醫院舉辦2024 IBD 病友會活動《IBD「炎」究所》,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會活動,邀請病友及家屬們一起瞭解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建議。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王鴻源指出,近幾年IBD的藥物發展快速,有靜脈、皮下注射、口服等藥品,學會透過病友及醫師的教育訓練可以促進更好的醫藥決策關係,在適合的給付條件及門檻下,也能得到最好的照顧方式。 台灣首次發現發炎性腸道疾病(IBD)的臺大醫院胃腸肝膽科榮譽教授王正一,也響應世界發炎性腸道疾病日,過去認為很多健康問題都是「吃」出來的,今年國際對IBD的期許,是希望達到全面治癒的目標。 IBD 治療目標是黏膜癒合 林口長庚醫院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李柏賢指出,IBD可以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主因免疫系統自我攻擊造成發炎反應,除飲食控制,也常用手術、免疫調節藥物、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或生物製劑、小分子藥物等治療。 而IBD治療最終目標是希望達到內視鏡完全癒合、黏膜無發炎流血、臨床無症狀等,不只可降低併發症、住院率、腸癌風險,再度復發的比例也會大幅下降,可與醫師討論用藥調配、注意不同藥物的副作用和階段任務,再輔以糞便鈣衛蛋白追蹤等控制病情。 IBD外科手術的迷思破解 罹患潰瘍性結腸炎非要手術嗎?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教授許自齊指出,外科手術可以分為全結腸直腸切除術併迴腸造廔、次全結腸切除併迴腸直腸吻合術、回復性直腸切除術等三大類,對生活品質和併發癌症風險不同。 手術後仍有一定比例後遺症,例如腸阻塞、腸皮廔管等,不建議所有病人都適合手術,有時候長期使用藥物也同樣會有發炎跟感染問題。另外要注意,影響再復發的因子包含年輕的病人、有家族史等,同時也要注意營養不良的問題。 IBD病人生活飲食事項要留意 IBD病友的腸道黏膜發炎,常造成腹痛、腹瀉的狀況而影養攝取量,加上部分藥物的使用,也會影響營養素的吸收,因此,在飲食選擇上更要注意在不同急性期或緩解期階段的食物種類。馬偕紀念醫院營養師蔡一賢表示,無論是地中海飲食、素食、特定碳水化合物飲食、無麩質飲食、特定時段禁食等,未必對每個病友都適用。 IBD病友在不同疾病病程及相關治療下,應在專業有經驗的營養師經全面營養評估以客製化的營養治療並追蹤,例如在緩解期,應陸續引進增加不同的食物種類,以免造成蛋白質或微量營養素等的缺乏,但仍要避免加工食品或含糖飲料、酒精、飽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及含有乳化劑、卡拉膠和二氧化鈦等食品添加物的食品,另外不抽菸、適量運動、良好睡眠及壓力調適也是避免復發的重要生活型態。 台灣腸治久安協會理事長楊式光在病友會中也感謝病友及醫師的參與,「醫師對病人用心、病人也要感謝自己、把自己照顧好,才能造福家庭和社會。」她也十分感謝輝瑞大藥廠的支持,才能促成本次IBD的講座。

Read More

守護超高齡社會下長者的心靈!「憂鬱症」與「失智症」特徵差異大不同

憂鬱症和失智症都是常見的老年心理健康問題,應給予更多關懷和支援,幫助他們渡過晚年困境。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隨著臺灣進入「超高齡社會」,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變得更加迫切。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預測,2025年每5人當中將有1人是長者,意即老年人口將超過社會20%;在這樣的背景下,辨識老年憂鬱症與失智症成為社會共同關心的議題。 圖/衛生福利部提供。 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111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65歲以上的長者中,有6.5%過去兩週經常會有緊張或有煩躁、不安等情緒,有5.34%在做事時提不起勁或覺得沒有樂趣,有4.78%的長者甚至無法停止或控制憂鬱。從調查結果可以發現,隨著年齡增加老年人的憂鬱傾向也隨之增加,尤其在「做事時提不起勁或沒有樂趣」的增加幅度最大,達2.07%。 雖然憂鬱症和失智症都是常見的老年心理健康問題,不過在反應與症狀上衛福部對於兩者的特徵和表現方式,分別提供了識別與支援關鍵。 憂鬱症有更多「情緒」方面的反應 憂鬱症的特徵主要會表現在情緒方面,例如會有沒來由的哭泣、悲傷、情緒低落,或對於小事過度憤怒、在人際關係上孤立冷漠,此外會有看起來心不在焉、反應變慢、注意力不集中、表現出意興闌珊的樣子,事件發生後會自己想起來或經過提醒後可以想起,不過情緒可能會因此受到影響。在飲食習慣上可能會出現食慾不振、吃很少或食不知味等等,也會因為情緒低落而導致失眠或嗜睡,對原本喜好的活動會因心情低落而失去興趣,也可能會感覺到孤單或自我價值低,從日常互動可以察覺到他們的情緒低落、不想說話,但若有親近可信任的人,仍會有對話的意願,這也都是憂鬱症常見的特徵。 失智症有更多「認知」方面的反應 相較之下,失智症則主要表現在認知方面。失智症患者在處理日常生活事務時可能會出現記憶力困難、忘記付帳等情況。也會因為認知能力衰退,導致記憶力、時空感可能會有混淆,甚至在自家附近迷路;或可能忘記吃飯或忘記曾經吃過,甚至會吃一些過期或腐壞的食物。又或因為認知功能退化而出現睡眠週期失調,半夜會吵著要出門等情況;也因認知能力的改變對原本喜愛的事物與活動變得冷漠、社交興趣減少等;他們可能會有憂鬱、焦慮或是生氣等情緒變化,但較少有極度悲觀的傾向。 如何幫助憂鬱症或失智症患者 要協助患有憂鬱症或失智症的老年人,家人和社會需要提供及時的支持和關懷,在發現相關症狀時,應尋求專業醫療或心理諮詢。對於憂鬱症,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可能是有效的幫助方式;而對於失智症,則需要非藥物治療和整合失智照護,以穩定目前的功能並延緩病程進展,以回歸日常生活做為治療的目標。在面對老年人有心理健康問題時,應給予更多關心和理解,以幫助他們渡過晚年生活的困境。

Read More

惱人偏頭痛! 除了止痛藥之外的預防新觀點

「偏頭痛認知研究大調查」,發現有7成的受訪者不定時會有頭痛困擾,同時有近7成的頭痛患者需要為此請假在家休息,平均每人一個月會請3天病假,造成偏頭痛患者每年約減少6萬元的收入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53歲的林小姐長期以來飽受嚴重偏頭痛的折磨,近五年幾乎睡醒就會開始頭痛,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思考要該用何種止痛方法才能開始一天的工作。在試過多種包括嗎啡類止痛藥也不見成效、必須要到診所打止痛針,長期用藥還造成了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每當發作時常造成情緒失控,導致與家人經常摩擦、夫妻間也很難好好相處。在經由醫師建議注射肉毒桿菌素後,才終於不用再吃止痛藥度日,頭痛頻率大幅降低,夫妻關係才重新獲得修復。日前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公佈了(113年)的「偏頭痛認知研究大調查」,發現有7成的受訪者不定時會有頭痛困擾,同時有近7成的頭痛患者需要為此請假在家休息,平均每人一個月會請3天病假,造成偏頭痛患者每年約減少6萬元的收入。 引發失能疾病的第二位!偏頭痛警訊不容忽視 林新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志豪指出,偏頭痛被權威醫學期刊《頭痛與疼痛》列為全年齡層引起失能疾病的第二位,更是50歲以下年輕族群失能原因的第一名。很多人都會把「頭痛」當作症狀,但如果頭痛發作到需要休息或是伴隨噁心、嘔吐或會畏光,只要以上三項症狀中有符合兩項,很可能就是患有偏頭痛;除了單側頭痛,偏頭痛有時也會發生在雙側或整個頭部,又或是痛的位置會改變;當每月發作頻率超過四天,或頭痛明顯影響生活品質或頭痛頻率變得越來越多、止痛藥越吃越多的時候,會建議先到神經內科做診斷;因為若是沒有被妥善控制,很容易會演變成每個月頭痛超過十五天、持續三個月以上的「慢性偏頭痛」,到時不僅發作的頻率更高、疼痛會變得更嚴重,治療上也會更加棘手。 治療方式多元:針對偏頭痛的預防與治療 林醫師提到要減緩偏頭痛,除了要降低生活上的誘發因素,例如避免酒精性飲料、咖啡因等,在臨床上治療常以口服,包括血清素促動劑、抗癲癇藥、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或抗憂鬱藥等做第一線的預防性治療,儘管多數患者在服用藥物後平均可以減少一半以上的頭痛天數、有不錯的療效,但仍有部分的人用藥反應不佳,出現嗜睡、疲憊、體重增加、反應力變弱等副作用,甚至是服用了過量的止痛藥(一個月服用8天以上),而需要其他類型像是針劑的肉毒桿菌素、CGRP單株抗體或口服的CGRP拮抗劑藥物等預防性治療,這些藥物都能緩解偏頭痛、大幅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 改善生活品質的新型治療 相較於口服用藥,新型肉毒桿菌素每三個月注射一次,對於服藥效果不佳、副作用無法耐受的病人,可有效減少發作頻率並避免頻繁使用止痛藥,所帶來肝、腎的負擔或產生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目前健保可以透過事先審查機制、有條件給付肉毒桿菌素來做慢性偏頭痛的治療,目的就是為了能減少患者頭痛發作的嚴重程度,逆轉慢性偏頭痛的過程。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以自身的經驗呼籲,常忽略身體狀況的年輕人一定要正視偏頭痛這個疾病,一直忍痛或吃止痛藥,可能會讓病情加劇,建議若經常反覆頭痛應儘快尋求診治,以免錯失早期控制的機會。林志豪醫師也提醒當生活狀況已受到偏頭痛的影響或是發現止痛藥吃得越來越多時,建議患者要儘快找神經內科就診,他提到偏頭痛有很多新型的治療方式,能大幅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同時減少止痛藥對身體的負擔,可讓醫師依照病人需求與疼痛程度,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法。

Read More

救急也救窮!桃園社會局長陳寶民推動多項社福措施

桃園市社會局長陳寶民,說明社會局在推動老人福利的工作現況。(圖/陳儒賢攝)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吳詠平 桃園市政府社會局現有綜合企劃科、身心障礙福利科、人民團體科、兒童及少年福利科、社會救助科、老人福利科、社會工作科7個科及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1個中心,業務內容攸關各項社會救助,對於社會的穩定相當重要,《桃園電子報》專訪社會局長陳寶民,說明社會局在推動老人福利、社會安全網、暴力零容忍、身障福利、二手輔具申借的工作現況。 桃園市65歲以上、原住民55歲以上長輩有35萬多人,經費編列也相當多,陳寶民表示,在社會趨於高齡化下,如何建立友善的高齡環境,推動長者活躍老化,是市長張善政上任後的重要政策,因此建構以社區為基礎連貫體系讓市民有便利性和多元性的服務,並從去年開始提升三節及重陽敬老金的福利,另積極拓展長照的服務,擴大居家服務量能日間照護普及化,也持續增加社區照護關懷據點、巷弄長照站,滿足長者照顧與社會參與需求,讓每位長者都能活得長壽、活得健康,並能在地安老。 如何建立友善的高齡環境,推動長者活躍老化,是桃園市長張善政上任後的重要政策。(圖/桃報資料照) 陳寶民進一步說明,三節敬老金加發到2500元方面,主要是讓長輩在生活上比較有尊嚴,另外還有每個月800點的敬老愛心卡,主要目的是鼓勵長輩走出戶外,讓長輩搭乘公共車輛時使用,去年並可搭乘火車,只要進出站其一在桃園市內即可,不過有30點的上限,另外為希望長輩多運動,去年也配合體育局推出敬老加碼的服務,只要長輩持卡到市政府的運動設施如市民運動中心、市立游泳池等可免費使用,社會局另加碼如果運動超過12次可以領取100元的折價券,這都是讓長輩盡量保持健康,這是每個人到老的時候最有尊嚴的生活方式。 在擴大長照量能方面,陳寶民表示,桃園市目前完成128家居家服務單位,培育了4100多位居服員,市民可透過電話1996提出申請,另外在社區布建長照機構,以衛福部規定一國中學區設置一個,現在桃園有71家,涵蓋47個國中學區,覆蓋率達到80%左右,社會局還會陸續建置。在健保方面,從104年就推動老人健保自付額補助到現在,只要符合補助資格每個人可補助826元,這會隨著中央政策作滾動式調整,受補助人無需申請,只要在加保時社會局就會把符合的人提報給中央健保署減免。關於獨居長輩部分桃園現有3755人,很多是靠市民去發掘,社會局平時也有在清查,但如果民眾發現社區中有需要被關注的獨居長輩,可隨時以113電話或透過社會安全網做線上通報。 行政院在107年2月就核定以社區為基石的「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陳寶民表示,這計畫前期以防範為主,簡化受理窗口來提升流程效率、整合社會資源協助處理,110年第二期開始主要在跨體系資源整合,加強公私協力服務,並在醫療網及司法資源上,還有人員的久任,繼續擴大社區辦理功能。這安全網計畫主要是針對脆弱家庭或弱勢家庭,結合民政、醫療、衛生、學校、就業服務及治安,提升脆弱家庭應變的能力,避免脆弱家庭落入危機之中,桃市府配合整個計畫,透過各機關單位等以多元性來支持脆弱家庭。社會局都會派社工前往訪視,這些家庭或許有失業、藥物濫用、未成年問題、身心障礙、家庭功能不足等情狀,因此需要不同資源來介入,讓不同程度、不同問題的脆弱家庭都能有效的獲得更多支持。 桃園市社會局從社區去推動暴力零容忍的意識。(圖/桃報資料照) 關於「暴力零容忍」工作推動上,陳寶民表示,社區是最貼近大家的生活範圍,因此社會局從社區去推動暴力零容忍的意識,從社區紮根,也培養了許多暴力防範的宣講師,從預防、發現、通報到介入,讓民眾有預防觀念,今年希望每個區都能成立一處無暴力社區,透過這些社區宣導在地化。今年龜山、龍潭有兩個社區協會入選衛福部防暴宣導活動獎勵,社區防暴宣講師去年從17位增加到37位投入社區及學校做預防宣導,還有增加對新住民的宣講,尤其新住民內家暴情形也頗多,讓無暴力觀念更深遠紮根。 桃園市身心障礙者有9萬多人,1天有1000多人次使用復康巴士。(示意圖/桃報資料照) 對於身心障礙者協助方面,陳寶民表示,桃園市身心障礙者有9萬多人,1天有1000多人次使用復康巴士,而桃園的復康巴士不到200輛,也就是每輛每天要發車5到6趟,所以積極透過善心人士或團體捐助,尤其是可以上輪椅的設備桃園早期復康巴士都沒有這樣的設備。此外,為了讓身障者及失能長輩就近、就便取得輔具服務,社會局在13區及南北區成立輔具資源中心,現在有7處據點及7處便利點,讓有需要者申請,另外對於沒有電梯的公寓,則有提供爬梯機的服務,很多復康巴士有此裝置,還有開辦助聽器銀行都在協助範圍內。 民眾可向桃園市輔具資源中心申借輔具。(圖/翻攝自桃園市北區輔具資源中心) 陳寶民表示,所有的據點和便利站都可辦理二手輔具免費申借,如電動病床、充氣墊、氧氣機等,在補助還沒申辦下來時這些二手輔具都能應急,除了據點和便利站外,醫院也會有資源,民眾一旦遇到臨時狀況可多方尋問,大都可獲得協助。現在各區也都設有服務中心,民眾不一定需要到社會局,可以就近到區公所都會得到幫忙。 在社會救助上,陳寶民表示,其實每個人或家庭或多或少都會有需要協助的時候,社會局很多補助都是在救急不是在救窮,是在民眾需要的那段時間社會局透過社工去關懷去了解,明確身分別後就可以讓民眾暫時脫貧,如這次0403地震中大約有1000多人需要安置,很多人是房子被列入紅單危樓已不能住,社會局很快與他們接洽安排旅館,1天有2000元的補助最多到14天,之後會有安遷費2萬元,讓他們在這段時間內趕快去找未來居住的處所,或是透過包租代管的渠道得到協助。如果是符合低收入、中低收或邊緣戶,社會局也會協助取得資格,每個月就會有基本的補助,另外對身障別也會同步處理,讓他們能夠及時生存,所以急難救助是在做到對生命存活的最低保障。 桃園市有2個安家實物銀行總行、25家分行。(圖/桃報資料照) 關於「安家實物銀行」,陳寶民表示,桃園市有2個總行、25家分行,總行以北區安得烈慈善基金會、南區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做分配,服務對象是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現在擴及到邊緣戶,他們每個月都會獲得點數,可以到安家實物銀行換取食物或是用品,去年很多議員贊助了女性用品,這些是可免費取用不算點數,如過所換取的食物或是用品沒用完,點數還可以到4大超商系統換他們所需要的東西。社會局也與多家餐廳合作,可到這些餐廳換取熱食。此外,最近該局在大湳森林公園建置生鮮安家實物銀行,透過大賣場及傳統市場等通路,把一些即期品重新包裝分送,社會局把物品整合後透過這些管道讓他們獲得更好的照顧。 桃園安家實物銀行服務對象是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並擴及邊緣戶。(圖/桃報資料照) 在社工的議題上,陳寶民表示,自己有在大學社工系開課,台北剴剴事件後大家開始在關注這區塊,社工其實長期以來都不足,社工原本都是在事件的後端,對發生事情的處理,但在社會想法改變後,社工要跑到事件的中前端,也就是事前介入,這情況下社工的工作量能和時數是超過大家想像的,桃園每位社工平均手上至少有30個案子,這30案數字是滾動式的持續,不是結完一案就會減少,不僅都會區如此,他的學生有在鄉下地方服務,看似平和,其實也沒那麼單純,學生曾抱怨好像工作都做不完,像家防中心的社工手上家暴件數大約在20件左右他們的性質更複雜。 桃園市社會局現缺100多名社工。(示意圖/桃報資料照) 陳寶民表示,桃園市社會局現缺100多名社工,除透過學校宣導讓社工系新血加入,也請社工同仁詢問同學或過去同事是否有意願到桃園服務,他也在許多場合宣導歡迎大家加入這愛心的行列,不過基本上大家都知道這行業是比較辛苦的,希望社會各界對社工多些包容,由於每個個案都牽涉到人,都有相當複雜度,造成一些社工不願長期生活在這壓力下,所以幾乎每個禮拜都有社工離職,局裡面都然希望留住人才,但社工薪資是固定的,只能從其他方面去增加誘因,如社工在處理高風險家庭的人身安全保障等,也希望社會多給社工鼓勵。  

Read More

龍華科大遊戲系角逐放視大賞 脫穎而出奪冠

龍華科大遊戲系學生團隊,參加數位發展部2024放視大賞,作品《 X-23咕嚕》獲得金獎肯定。(圖/龍華科大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龍華科技大學多媒體與遊戲發展科學系老師洪敏翔指導學生團隊參加2024年第十四屆放視大賞,作品《X-23咕嚕》從超過3000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成功入圍最後19組決選,最終勇奪PC與主機遊戲組金獎殊榮,這也是該團隊繼去年放視大賞獲得優選後,今年更上層樓,奪下全國第一,展現遊戲開發與創意設計實力,表現相當出色。 龍華科大表示,放視大賞為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用心打造的創意設計節,由台灣產學策進會執行辦理,為國內最具指標數位、設計學生創意競賽展覽,涵蓋多元領域包含影音、動畫、遊戲、平面(傳達設計/產品設計)、跨領域、AR/VR、行動應用等領域 ,透過競賽、展覽、影展、國際論壇、交流聚會等形式,打造產學間的互動合作交流平台。 龍華科大遊戲系是國內少數具有iOS遊戲程式設計開發師資與教學能力的技職院校。(圖/龍華科大提供) 龍華科大提到,該校洪敏翔指導學生李沛霖、尤琮凱、邱育楷、吳翊溶、洪睿襄及王羿雯,共組「累累病團隊」,開發出的作品《X-23咕嚕》領先台灣各大專院校,是一款以「‎PC電腦與‎Steam遊戲機平台」為主的2D平台動作過關遊戲,製作專案引擎則是採用Unity3D。 龍華科大表示,《X-23咕嚕》讓遊戲玩家扮演一位被改造的貓咪「咕嚕」,從實驗室逃脫的冒險歷程。玩家必須透過咕嚕的自身能力來解開各種陷阱與關卡,逐一過關挑戰最後的魔眼獸。 龍華科大說明,這項遊戲包含創意動作技能元素,除了讓玩家在遊玩過程需切換體型技能才能過關,體驗遊戲所帶來的「緊張刺激」,也利用控制體型血量的規則,讓玩家遊玩時需要考量行動策略,為玩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鮮體驗,也因此能夠在放視大賞中受到評審青睞,獲得金獎肯定。 洪敏翔表示,「累累病團隊」在整個遊戲製作過程當中,不管是從時間、工作分配到專業能力上,不斷地遇到困難,但對製作遊戲的熱情絲毫未減,持續地嘗試尋求各種辦法解決問題。雖然團隊有好幾度必須重製整個專案,但在開發過程都從消費者觀點出發,同時不斷提醒自己,究竟想要為玩家帶來甚麼樣的遊戲,是否還維持曾經的初衷沒有偏題,大家都從專題開發中獲得非常寶貴的經驗,打下扎實基礎,相信未來同學們進入職場後,技術實力將愈趨成熟。 龍華科大遊戲系主任盧大為指出,該系以培養遊戲企劃與多媒體遊戲動畫之專業人才為教學目標,鑒於AI人工智慧與遊戲產業持續增長,目前全世界遊戲設計人才需求正夯,遊戲系將以程式設計與人文藝術並重,培育理論與實務兼具的遊戲設計人才,有效打造學子未來職場競爭力。 龍華科大校長葛自祥特別恭喜師生獲獎並感謝老師指導辛勞。他強調,學校創校迄今已逾半世紀,致力推動產學鏈結、學用合一的實作教育,1999年率先成立多媒體與遊戲發展科學系,不僅是國內第一個將「遊戲」二字揭示於系名的科系,也是極少數具有iOS遊戲程式設計開發師資與教學能力的技職院校,今年並導入勞動部指導之生成式AI遊戲開發課程,更能培育出產業界需要的創意人才。

Read More

桃園閩南文化節周末開跑 壽山巖觀音寺6/9上演國際龍獅競賽

桃園閩南文化節6/8熱鬧登場。(圖/文化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今(6)日上午前往八德區,出席2024桃園閩南文化節開幕記者會。王明鉅表示,桃園閩南文化節今(113)年將於6月8日至23日熱鬧展開,以六大主題規劃藝閣v.s踩街、總舖師辦桌、國際論壇、國際龍獅競賽、八塊厝民俗藝術村展演及民俗技藝表演等,每日精彩活動不間斷,歡迎市民共襄盛舉。 王明鉅指出,桃園閩南文化節舉辦迄今已逾十年,特別感謝壽山巖觀音寺、中壢仁海宮、南崁五福宮、景福宮及在地里長的支持,讓閩南文化節得以順利舉行,愈來愈有特色,一年辦得比一年更好。 桃園國際龍獅競賽6/9登場。(圖/文化局提供) 文化局表示,桃園閩南文化節今年配合「藝遊桃園文化行旅數位平台」,結合閩南文化與數位科技,首度推出數位集章活動,參與者不僅可獲得具民俗特色及收藏價值的3D數位集章圖像,完成集章者還有機會得到文創紀念品,歡迎民眾踴躍參與。 文化局提到,此次活動包含6月8日藝閣v.s踩街、9日桃園國際龍獅競賽、9至10日藝遊未盡慶端午、15日桃園閩南文化國際論壇、16日總舖師辦桌活動、22日及23日藝陣大匯演,相關活動內容可至桃園閩南文化官網或臉書查詢。 桃園閩南文化節開幕記者會。(圖/文化局提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