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心音」義診揪出心臟隱形殺手 遠離瓣膜疾病與心衰竭

心臟疾病高居2022年十大死因第2位,其中心臟瓣膜疾病早期無明顯症狀,難以察覺,宛如隱形殺手!好在聽診時可聽到明確的心雜音,揪出問題。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在全台發起「聽心音、找心病」義診活動,期許強化民眾的健康觀念,並喚醒醫界對於瓣膜疾病的重視,全台北、中、南、東共計11間醫院參與主辦,其中台中榮總大力支持,副院長傅雲慶也共襄盛舉,吸引數百位民眾熱情響應。 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李文領表示,心臟有4個瓣膜,包括主動脈瓣、肺動脈瓣、二尖瓣跟三尖瓣,每個瓣膜各有狹窄與閉鎖不全2種狀況。瓣膜結構性心臟病都會有雜音,不同瓣膜出現狹窄與閉鎖不全,雜音種類也不一樣,透過簡單聽診即可察覺異狀,因此與業界發起呼籲,也感謝政府單位支持並聲援義診,共同實現社會公益。患者若罹病也別擔心,2021年起健保已有給付特定族群置換瓣膜,及早治療預後佳,也能減輕家中的經濟負擔、恢復健康。 危險!主動脈瓣狹窄剩0.6公分 7旬伯搶救一命 一位70歲嘉義男子早年患有冠狀動脈疾病,雖然動手術置放支架,但隨著年齡增長,不僅冠狀動脈再度狹窄,就連主動脈瓣膜也退化堵住!心臟收縮功能僅正常人的一半,無法支撐正常生活,嚴重肺積水與下肢水腫,徹夜難眠甚至有生命危險! 男子向神明求助後,因緣際會來到台中榮總求診,李文領為患者進行高難度「經導管治療」,第1次開通心臟冠脈血管,第2次則置換主動脈瓣膜,從股動脈微創進入到心臟植入全新的心臟瓣膜。手術相當順利,男子4天就能出院,術後容光煥發「一條蟲變一條龍」,讓醫師倍感欣慰。 主動脈瓣膜狹窄有3大種類 重度死亡率達50% 正常主動脈瓣膜開口約為2-3公分寬,但到了60歲以後,主動脈瓣膜會逐漸硬化,開口越來越小,一旦小於1公分就屬於重度,75歲以上有3%民眾有重度主動脈瓣狹窄。主動脈瓣膜狹窄早期症狀不明顯,等到出現走路易喘、胸悶、暈厥、全身無力等症狀恐是重度,若無及早治療,2年死亡率高達50%。 退化性:隨著年紀越大,主動脈瓣膜會因老化而出現鈣化打不開的狀況,常見於75歲以上高齡者,佔約8成。 先天性:較正常人少了1個瓣葉,因血流力學不正常,瓣膜到50、60歲就會退化得很嚴重,到60歲就變成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 風濕性:多為幼年時患風濕染引起,瓣膜會逐漸變得硬化。 學會號召全台義診 喚醒民眾疾病認知 台中市衛生局副局長邱惠慈提醒,心臟疾病高居2022年十大死因第2名,若民眾爬個樓梯就喘,要注意可能是心臟瓣膜生病或冠心病,呼籲攝取健康飲食、多運動,控制腰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有補助40-64歲國人每3年免費健檢1次,65歲以上國人可每年健檢1次,民眾可多加利用。尤其台中榮總為醫學中心,這次專業心血管團隊踏入民間舉辦義診,非常用心,因此代表市長與市民表達感謝之意。 此次義診活動的關懷夥伴台灣愛德華生命科學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任艾克表示,根據台灣調查,約4成病友因為暈厥甚至意外倒下後才確診心臟瓣膜疾病,然而有症狀且重度的主動脈瓣膜狹窄2年內的死亡率高達50%!因此特別用行動支持義診,期許增加民眾對心臟瓣膜疾病的認識與防治。 根據台灣調查,約4成病友因為暈厥甚至意外倒下後才確診心臟瓣膜疾病,然而有症狀且重度的主動脈瓣膜狹窄2年內的死亡率高達50%!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Read More

這癌奪十大癌症死因第2位 醫籲:高危族群定期追蹤

台大癌醫中心吳耀銘副院長呼籲,目前並沒有完全避免癌症發生與復發的方法,肝癌高危險族群須定期追蹤,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根據109年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新增肝癌患者約為1.1萬人,為國內十大癌症第5位,但卻位居10大癌症死因第2位,由此可見,肝癌相對其他癌症預後差。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種類包含肝細胞癌、膽管癌等,其中肝細胞癌(以下簡稱肝癌)約佔成人肝臟惡性腫瘤的85%,為最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類型。 B、C肝炎患者占肝癌總人口逾5成 肝癌是肝臟腫瘤的其中一種,有肝腫瘤並不一定代表是肝癌,台大癌醫中心吳耀銘副院長說明,肝腫瘤可分為「良性」與「惡性」,良性腫瘤包含血管瘤、局部增生性結節、腺瘤等;而惡性腫瘤包含原發性肝癌、膽管癌、轉移性肝癌。吳耀銘副院長指出,肝癌是由肝炎到肝硬化演變而來,並非單一因素造成,B、C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者、肝硬化、或是有長期酗酒習慣者皆為肝癌的高風險族群,其中,B、C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為高度危險群,約占肝癌總人口50-60%。 三項診斷工具 幫助確診肝癌 肝癌的診斷方式包含抽血、影像學檢查與組織病理學檢查。抽血與超音波檢查是初步篩檢肝癌的工具之一,透過抽血檢驗血清中的「胎兒蛋白」(AFP)是否超標來初步懷疑是否有肝癌,但並非每位肝癌患者的AFP都會升高,因此即便數值正常也不能斷定沒有肝癌,而肝癌的另一個腫瘤指標-異常凝血酶原 (PIVKA-II),敏感性較AFP高,也被應用於臨床檢測,政府有對符合條件的民眾提供健保給付。 影像學檢查則包括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當超音波掃描發現疑似肝腫瘤,則須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來確認。若檢查出腫瘤是否需切片?吳耀銘副院長指出,因肝腫瘤穿刺切片過程多少會出血,也有機率增加癌細胞擴散風險,因此若評估後高度懷疑為肝癌,就建議直接治療。 術前評估很重要 這群肝癌患者可手術 吳耀銘副院長表示,目前肝癌的完全性治療包括手術切除、電燒與肝臟移植。根據經驗,僅有約20%的肝癌患者適合手術切除,而除了腫瘤數量、大小之外,醫師還會根據腫瘤位置、肝臟殘餘功能評估患者是否適合手術治療。肝臟殘餘功能被視為重要的評估條件,手術前可以透過綠靛基質氯化物(ICG)檢查,透過藥物注射後抽血檢驗藥物在肝臟代謝後於血中殘留的濃度,了解肝臟代謝功能是否適合手術切除治療。 肝癌手術難度高 新式器械助操作更順利 吳耀銘副院長指出,肝臟內部的血液循環相當豐富,因此手術困難度高,如何在精準切除的同時也要妥善控制出血,就是一大挑戰。近年來,隨著手術器械的大幅改良,有效降低了手術的意外狀況和出血量,同時也縮短了手術時間,現在約95%的肝癌手術個案已不須輸血。吳耀銘副院長舉例,像是腹腔鏡手術搭配超音波刀可以有效震碎肝細胞並清楚看到血管、膽管的管狀結構,若管狀結構直徑小於0.5公分,還可以在完成切割的同時一併止血,但過往超音波刀都有連接線材,需要在手術中邊操作邊整理,影響醫師視線與操作靈活度,所幸目前已有無線超音波刀,幫助手術過程更加順利。 若屬於肝功能不好、有肝硬化、反覆性癌症復發者,根據「美國舊金山大學準則」,沒有轉移或血管侵犯、單一腫瘤6.5公分以下、腫瘤顆數小於等於3顆,加起來直徑小於8公分,則可以考慮肝臟移植。若被評估手術、電燒都不適合,則可考慮肝動脈栓塞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質子治療等;若癌細胞已經轉移,則考慮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全身性治療。 高危險群須定期追蹤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肝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就醫時往往已是末期,吳耀銘副院長呼籲,目前並沒有完全避免癌症發生與復發的方法,高危險族群,特別是B、C型肝炎患者,須定期追蹤,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Read More

大義覺迷》慈禧對十一國宣戰!

滿清末年自鴉片戰爭以來,各種戰爭,都是列強主動派兵打我們。只有這一次,居然是我們主動向十一國宣戰,相信義和團的人,可以「刀槍不入,槍砲不傷」,現在大家想到都會覺得傷心好笑。但是大家不要覺得傷心好笑,這種傷心好笑的事,即將在台灣發生。(圖取自維基百科) 作者/王建煊 世界上真有刀槍不入的人嗎? 世界上真的有刀槍不入的人嗎?答案是有,在那裡?在中國。公元1900年前後,在中國山東一帶,有奉命組織,相信神靈附體,刀槍不入,槍砲不傷,人數眾多,稱為義和團。 慈禧太后欲借助義和團的力量,扶清滅洋,派軍機大臣剛毅到豚州視察,回奏:「天降義和團,以滅洋人」義和團開始以扶清滅洋為口號,進京勤王。1900年6月21日慈禧公布「宣戰詔書」對英、美、法、德等十一個國家宣戰。 開始殺害洋人,殺一個洋人賞銀50兩,殺洋婦40兩,洋孩子30兩,攻打使領館。宣戰的十一個國家,有八個國家派有軍隊來華,戰事當然是清軍一敗塗地。慈禧率光緒皇帝逃至陝西西安,求和,1901年9月7日正式簽訂著名的辛丑條約,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4億5千萬兩是很大的數字。當時中國有4億人,每人一兩,另5千萬兩,是將慈禧太后從圍困區安全贖出來的贖金。真是悲哀又難過。 滿清末年自鴉片戰爭以來,各種戰爭,都是列強主動派兵打我們。只有這一次,居然是我們主動向十一國宣戰。勇氣是哪裡來的?居然是因為相信義和團的人,可以「刀槍不入,槍砲不傷」,現在大家想到都會覺得傷心好笑。但是大家不要覺得傷心好笑,這種傷心好笑的事,即將在台灣發生。 台灣也有義和團 台灣2014年總統大選即將來臨,選舉新聞每天佔滿媒體,所講的都是一些無聊事。性騷擾,性侵害,假論文滿天飛。詐騙案處處在,台灣已變成詐騙王國,詐騙技術享譽全世界。至於至關民生的缺水、缺電、缺蛋、缺、缺…及交通安全;孤苦老人在家等死、照顧殺人時有新聞,天災人禍不斷,但當政者只會打爛仗,與民不聊生已相去不遠。 更糟糕的是,兩岸已達劍拔弩張之境。有國內外專家估計今年底至明年,中共即會武統台灣。但是現在各黨各派有意參選總統的大將們,沒有一個能提出解決之道。民進黨已執政兩屆,今又有可能再當選。他們對於即將面臨的武統,好像一點都不在乎,他們手上的武器就是「義和團」認為抱住美國大腿――兵役延長,增加預算大買美國武器,連火山地雷也通過購買預算,2019年交貨,認為這樣就可免於被武統。這與滿清政府相信義和團「神靈附體,刀槍不入,槍砲不傷」,幾乎沒有兩樣。 洋人義和團 政府另一義和團心態是,花錢邀訪許多美國、英國等過氣政客來台,大表支持台灣抗武統,以為這樣台灣就可以「神靈附體,刀槍不入,槍砲不傷」,英前首相特拉斯今年五月訪台,價碼9萬英鎊。美國前國務卿龐培歐去年九月訪台,價碼15萬美元,美前眾院議長裴洛西訪台314萬美元。更早一點,美國卸任總統柯林頓2005年第一次訪台演講費新台幣800萬元,連同其他費用近千萬元。2010年再訪台,僅22個小時,演講費及其他費用共新台幣3,000萬元。 (本報資料照) 請問花這麼大價錢,找這些下台的過氣政客,來台灣轉一下,就可以增加台灣反武統的力量嗎?真是笑死人了。我也當過經濟部次長、財政部長、監察院長、立法委員,我現在想跟政府部門打個招呼,或想拜託甚麼事,屁用都沒有。台上台下,完全是兩回事,花大價錢找英美退休官員來訪,除了自我安慰只剩下自我,臉上貼金,屁用都沒有,遑論有助反中共的武統了。 但是我們執政者,跟慈禧太后一樣,認為有洋人義和團相助,可以「刀槍不入,槍砲不傷」,親愛的台灣同胞,趕快準備4億5,000萬兩白銀消災吧!這是慈禧太后誤國,辛丑條約的賠款。台灣如被武統,而美國等洋人勢力又真的介入,台灣將成為烏克蘭第二,大家的損傷何止4.5億兩白銀呢? (作者為前監察院長,本文為「優傳媒」授權同步刊登) 前監察院長王建煊

Read More

公園就是健身房「體健設施+彈力帶」肌力練起來

公園中的單槓、太空漫步機、平衡木及腹肌板等體健設施,搭配彈力帶使用,可訓練上下肢肌力及核心肌群。 根據衛生福利部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65歲以上長者約每6人就有1人曾經發生跌倒。台北市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以「公園就是健身房」的概念辦理系列課程,結合運動團隊教導民眾正確使用公園體健設施搭配彈力帶從事有效運動,可避免錯誤使用造成運動傷害,並藉由提升運動知能與技能,強化民眾自發性、自主性的規律運動習慣。 台北市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吳昭樺表示,根據教育部體育署110年統計65歲以上的銀髮族有規律運動的比例為59.9%,尚有近4成長者未規律運動;衛生福利部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65歲以上長者約每6人就有1人曾經發生跌倒,而萬華區人口數中平均4人就有1位是長者。 民眾運動地點 以公園最熱門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眾運動模式改變,據體育署110年運動現況調查結果顯示,選擇的運動地點排名如下: 公園(35.4%) 人行道/道路(26.2%) 學校運動場地(25.8%) 研究顯示,長者的肌力對維持日常生活機能及維持生活品質至為重要,因此為了讓長者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透過運動維持肌力與肌耐力,達到健康老化的目的。台北市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舉課程,以防跌與肌少症為主軸,選擇轄區體健設施較多的青年公園及和平青草園,辦理2系列共計28堂「公園就是健身房」運動課程。 體健設施+彈力帶 改善肌力 課程以單槓、太空漫步機、平衡木及腹肌板等體健設施作為教學,並搭配彈力帶使用,訓練上下肢肌力及核心肌群,並於課程前後針對「椅子坐站測試」及「握力」進行肌力檢測,兩者皆達到顯著水準,顯示經過運動指導及使用體健器材可使上下肢肌力、動態平衡及心肺耐力狀態顯著改善。 84歲陳奶奶分享,以前來公園只是走走路,甩甩手,在朋友的介紹下參加了活動,這次來跟大家一起運動,筋骨真的鬆開了,走起路來也比較輕鬆愉快,以後要常常到公園運動;73歲的楊奶奶也說,以前來公園很少用運動設施,老師教過後發現公園離家這麼近,既能免費使用運動設施,又可維持健康,在這裡跟朋友運動有說有笑非常開心,每次上課都很期待。 參與課程學員皆為65歲以上,平均年齡76歲,最高齡為84歲,9成學員每次都準時來公園上課,個人出席率達8成者,更獲得中心頒發的「努力養肌獎」作為鼓勵。從課後問卷結果顯示,90%學員瞭解正確操作體健設施、同意公園有體健設施可讓人做更多運動,以及使用公園有體健設施可更讓人健康。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Read More

「液體OK繃」成分曝光 食藥署囑:1族群當心嚴重副作用

液體OK繃由液體、半液狀或液體粉末混合物組成,用於覆蓋於皮膚傷口以提供外部保護。 俗稱「液體OK繃」的液體絆創膏近年越來越常見,到底這是什麼產品?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說明,液體OK繃由液體、半液狀或液體粉末混合物組成,成分含有Pyroxyline(硝酸纖維素)、Benzyl alcohol(苯甲醇)及 Camphor(樟腦)等,提醒蠶豆症患者應避免使用,否則可能引發急性溶血症,嚴重時可能會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險。 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說明,液體OK繃由液體、半液狀或液體粉末混合物組成,用於覆蓋於皮膚傷口以提供外部保護。在醫療器材管理中屬於「J.5090 液體性繃帶」品項之醫療器材,因此於產品製造、輸入之前,需取得衛生福利部核發之醫療器材許可證,且需由具備醫療器材販賣業許可執照之業者販售。 此類產品成分包含Pyroxyline(硝酸纖維素)、Benzyl alcohol(苯甲醇)及 Camphor(樟腦)等,利用苯甲醇及樟腦先於皮膚傷口表面微消毒,再藉由硝酸纖維素快速乾燥後,形成一層透明保護薄膜,進而免於水份或細菌的侵入及刺激,所以又稱為「液體OK繃」或「醫用三秒膠」。 適用/避免部位一次看 液體絆創膏依產品使用方式可分成塗抹式及噴霧式2大類,其使用目的皆為「保護」傷口。 適用部位:邊緣整齊之切割傷、手腳指間、指關節等不規則且較不易包紮的部位。 避免部位:大面積的傷口、大片擦傷;潰瘍、化膿、燙傷等之傷口;眼睛、鼻子周圍、黏膜及皮膚敏感部位。 食藥署醫粧組科長林修德說明,因這類產品通常含有「樟腦」成分,所以蠶豆症患者應避免使用,否則可能引發急性溶血症,嚴重時可能會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險。 醫材安心三步驟 食藥署提醒,選購此類產品時,應依照「醫材安心三步驟」: 「一認」認識液體絆創膏是醫療器材 「二看」購買時要看外盒有無標示許可證字號 「三會用」使用前要詳閱說明書,才能正確使用。 如有需查詢醫療器材許可證產品相關資料,可至食藥署網站之許可證資料庫查詢(食藥署網站首頁>醫療器材>資訊查詢>醫療器材許可證資料庫>西藥、醫療器材、含藥化粧品許可證查詢作業),此外,若醫療器材引起之不良反應,請通報衛生福利部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藥物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Read More

眼袋顯老態、臥蠶招桃花!女畫家靠一招找回初戀男友

明亮有神的雙眼是吸引異性的關鍵之一。一位97歲女畫家規畫開個展,得知96歲的初戀男友將來觀展,擔心一雙垂垮腫泡的大眼袋顯得人老珠黃,因此特地找到前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知名整形診所院長吳瑞星進行除眼袋手術,打造緊緻有神的雙眸肌膚,而初戀男友得知女畫家的心意,也大方買單支付手術費,重溫初戀回憶! 臥蠶、眼袋大不同 你是哪一種? 根據美國奧瑞岡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博士Frank Bernieri表示,在初次會面的頭30秒裡,別人就已經決定了對你的第一印象 。眼睛是靈魂之窗, 從面相學來說,眼下臥蠶也有招桃花的含意。 那麼臥蠶和眼袋有何差異呢?吳瑞星表示,臥蠶是緊鄰眼瞼下緣的眼輪閘肌,笑的時候突出一條細細的線;眼袋則是位於臥蠶下方的脂肪,由於老化、眼下筋膜鬆弛,加上地心引力,導致眼下凸出一大塊眼眶脂肪。以往民眾到40-50歲時才出現眼袋,但現代人用眼過度,不少人20-30歲就出現眼袋,常被誤以為睡不飽。而眼袋又分為3種類型: 第一種:簡單型(年輕型) 臥蠶下面有一塊凸起來的脂肪,常見於年輕族群,也是占比最高的類型。 第二種:合併淚溝 除了眼袋,還有一條深如水溝的弧形淚溝。 第三種:皮膚鬆弛外翻(老年型) 不僅有眼袋、淚溝,還有皮膚鬆弛、外翻的問題,年長者較容易出現。 依程度除眼袋 國外流行這一招 想要改善眼袋,常見方式包括按摩、施打填充物以及除眼袋手術。眼周按摩可促進血液循環,讓眼周排除多餘水分,維持數小時至數天;合併淚溝者可施打填充物,例如玻尿酸或自體脂肪,可維持半年至1年;除眼袋手術則可明顯改善眼袋,維持較長期的效果。吳瑞星說明,手術主要分為「內開」與「外開」兩種,術後只要保持充足睡眠、少用3C產品、多運動、正常飲食,保養相當簡易,另需留意是否有紅腫出血與外翻,有狀況都可即時向專業人員反應處理。 內開眼袋手術:在下眼瞼切出小切口,去除多餘脂肪,術後無疤、恢復快。適合年輕、程度較輕之族群。 外開眼袋手術:在下眼瞼切出切口,將多餘脂肪和鬆弛的肌肉去除後再縫合。術後有疤需照顧、恢復期較長,但可同時拉提眼下肌肉。適合中老年族群。 下眼皮及中臉範圍佔據臉部視覺中心位置,若有眼袋、法令紋、蘋果肌下垂,就會顯得憔悴疲憊、視覺年齡增加。複合式眼袋手術可解決愛美民眾的煩惱: 內開+補脂手術:內開手術加上補脂,無疤痕,可同時處理眼袋、填補淚溝、補蘋果肌,達到整體改善效果,是最熱門的選項。 外開+拉提中臉:雖然手術較大、恢復期較長,但可一次處理眼袋、中臉下垂與法令紋,適合40-60歲族群,在國外相當流行。 為了擺脫眼袋,一位3旬女性前來進行手術,家人看到效果也躍躍欲試,一個月後姐姐也來除眼袋,沒想到再過一陣子,連媽媽、阿姨、姑姑全部都來,找回年輕時的一雙明眸與緊緻臉頰。 吳瑞星院長說明,手術主要分為「內開」與「外開」兩種,術後只要保持充足睡眠、少用3C產品、多運動、正常飲食,保養相當簡易,另需留意是否有紅腫出血與外翻,有狀況都可即時向專業人員反應處理。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Read More

三歲定一生 把握孩子聽覺發展關鍵期

孩子要聽得好,每個環節都不可少。 嬰幼兒聽覺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是在3歲以前,若此階段沒有足夠的聽覺刺激,可能會造成語言發展不全或緩慢,間接影響孩子的自信心、社交溝通技巧及耐挫力等各項能力的發展。 依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新生兒先天性聽力損失的比例為千分之三左右。但有些孩子可能在出生時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檢,過幾年才出現聽力異常。因此,比例很可能隨著年紀而升高。 資深聽力師蔡明憲表示,守護孩子的聽覺健康要從聽力篩檢做起,及時改善嬰幼兒時期的聽力問題,是語言發展的關鍵。目前台灣採取的是一三六早期療育的原則,出生後1個月內完成聽力篩檢,篩檢陽性個案3個月內確診,確診的聽損個案建議在6個月內開始進行聽能復健。所以,最好是愈早確診並盡快安排相關治療為上策。 3歲定一生,把握孩子的聽覺發展關鍵期 由於聽覺是學習說話的必備條件之一,唯有學會如何去「聽」,才有辦法進一步開口「說」。而嬰幼兒聽覺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是在3歲以前,若此階段沒有足夠的聽覺刺激,可能會造成語言發展不全或緩慢,間接影響孩子的自信心、社交溝通技巧及耐挫力等各項能力的發展。 據統計,超過半數以上有聽損的孩子們都曾有過不好的人際相處經驗,由於自身的生理障礙和過往累積的人生經驗,容易讓他們將一切問題都歸咎在自己身上。而這樣的錯誤歸因會不斷瓦解他們的自信,一旦完全喪失了信心,便可能對一切都抱持著負面的態度。 在多篇探討聽障生遭遇霸淩行為的相關文獻指出,外觀配戴聽覺輔具和聽障生遭遇霸凌其實並不存在顯著的關聯性,其問題的癥結點反而是在缺乏有效的社交溝通能力,使得孩子無法順利融入群體之中,被誤解成是自私或沒禮貌的人,甚至導致衝突的產生。 「戴好戴滿」 是培養溝通力的第一步 一但確診為聽障,家長切莫驚慌,如果能儘快確定孩子的聽損類型,也能早日給予必要的訓練和協助。 ▲提早習慣穩定配戴聽覺輔具,對孩子社交溝通能力的養成至關重要。 在確定聽損程度及類型之後,會透過聽覺輔具給予適當的聲音刺激。不過,除了輔具之外,聽與溝通的訓練更是關鍵的一環,透過訓練引導孩子發揮聽覺潛能,同時適應輔具所提供的聲音並建立聆聽習慣至關重要。 現今常見的聽力輔具大致可分為助聽器及電子耳,其原理並不相同。助聽器的作用在於將音量放大,而電子耳則是透過在耳蝸內植入電極,將聲波轉換為電波,直接刺激聽覺神經。 家長們除了幫孩子選配適合的助聽器並且建立全天配戴的習慣之外,讓孩子儘早學習傾聽的技巧及發音的方法,才能慢慢理解聲音並說出有意義的語言,並建構出自信心及穩定的溝通能力。因此,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才能有好的聽語能力及社會技能發展。 為了將預防醫學的觀念貫徹到更多領域,宣導聆聽和聽力保健對維持良好聽覺的重要性,知名聽力集團集結業界聽能照護菁英,致力於推廣全民例行性聽力健康檢查的服務,使民眾能了解自身的聽覺機能狀況,若發現聽力出現狀況,就能及早採取行動,守護自身的聽力。此外,為滿足台南市民的聽力照護需求,虹韻助聽器近期在台南東區新設立了虹韻崇德聽力所,提供專業的聽力諮詢及檢查服務,採用醫學中心等級聽力檢測設備,並由通過國家考試的聽力師依據個案的聽力狀況,給予合適的助聽輔具配戴建議。 未來,仍將持續投入資源開辦聽力所,提供優質、全方位的聽能照護服務,滿足全台民眾的聽力照護需求。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Read More

這癌連15年居冠!預防勝於治療 醫籲:定期篩檢

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昭仰主任呼籲,透過糞便潛血、大腸鏡檢查及早介入治療阻斷瘜肉病變,可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高居不下,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統計,大腸癌已經連續15年蟬聯台灣癌症榜首第一名,每年約有1萬6千人罹患大腸癌,每年更有超過6000人死於大腸癌,大腸直腸癌儼然成為台灣民眾需要了解與預防的課題。 早期症狀不明顯 罹癌與這三點有關 近年來,大腸直腸癌有年輕化趨勢,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昭仰主任指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原因可能與飲食習慣、便秘以及家族遺傳有關。大腸直腸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且特異性不高,可能症狀包含排便時間、次數的改變,若腫瘤位置在左側則可能造成腹脹、便祕; 若是右側腫瘤則可能造成貧血症狀,包含頭暈、無力、活動力差、血紅素偏低等,陳昭仰主任也提醒: 「雖然有症狀可循,但也有部分患者並沒有明顯症狀」。 糞便潛血、大腸鏡揪瘜肉?建議民眾定期追蹤 針對50-74歲的國人,政府提供兩年一次的免費糞便免疫潛血檢查,若檢查結果為陽性,則建議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確認是否有瘜肉或是腫瘤,若是常常長瘜肉或是有家族史的民眾,則建議每年定期追蹤。大腸鏡檢查沒有瘜肉者,則建議3-5年檢查一次,陳昭仰主任說明,瘜肉又分為不同類型,最常見的為增生性瘜肉,癌變風險極低,若屬於腺瘤性瘜肉中的絨毛性瘜肉,因癌化的可能性較高,建議隔年定期追蹤。 直腸癌手術為主視情況搭配化、放療 直腸為大腸直腸癌中發生率最高的部位,直腸癌的治療計畫會根據患者的癌症期別、腫瘤大小、位置、身體狀況進行評估,陳昭仰主任表示,早期局部的直腸原位癌可以內視鏡切除腫瘤,二、三期則可視情況先做術前化、放療讓腫瘤縮小之後再進行手術。陳昭仰主任補充,直腸部位因周遭血管較多,腹腔鏡下視野也較窄,若加上出血會更影響醫師手術視野,所幸目前已有高階能量器械能協助降低出血發生,有助手術順利進行。若經評估不適合手術的晚期患者,則可採取化療、放療或標靶藥物治療。針對轉移的患者,若轉移部位侷限於局部腹腔內器官,像是最常見的肝轉移,則可會同一般外科醫師,在切除腸腫瘤時同時切除肝臟腫瘤,施行一次性手術不需分次進行。 做人工肛門造口難照護?三總提供造口護理師專業諮詢 患者最擔心的就是是否會需要做人工肛門造口,陳昭仰主任表示,若直腸腫瘤距離肛門6公分以上,都有機會保留肛門,不過若是屬於6公分以下的低位直腸腫瘤,目前健保有條件的給付機械手臂微創手術,可增加肛門保留減少永久性人工肛門的機會。除此之外,其他大腸直腸癌手術時也有部分會需要做暫時性的人工肛門造口做大便改道,其目的是為避免手術接合處洩漏時產生嚴重腹內感染的情形,待術後確認腸接合處癒合,便可擇期再將腸子接回並關閉人工造口。不論是裝有暫時性或是永久性的人工造口,三軍總醫院皆有提供造口護理師協助教學患者照護造口,像是如何更換造口袋、剪裁人工皮等穿戴步驟以及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並適時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早期發現、良好治療 五年存活率高 陳昭仰主任點出,在台灣經過數年政府大腸癌篩政策下,大腸直腸癌患者有出現兩極化的現象,一類是篩檢意識強,多半是大腸癌初期就被發現,多半可由內視鏡切除治癒;而另一類則屬於有症狀也不就醫的族群,因此往往一確診就是晚期而難以治療。陳昭仰主任分享,過去曾遇過30多歲就因大腸直腸癌過世的案例,其胞弟因此進行篩檢,也同樣確診為大腸直腸癌,所幸是早期原位癌,經過治療並定期追蹤目前狀況一切良好,沒有復發跡象。陳昭仰主任呼籲,預防勝於治療,大腸癌從瘜肉發展成癌症大概要5到10年,加上早期大腸直腸癌的5年存活率均超過9成,透過糞便潛血、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瘜肉、及早介入治療阻斷瘜肉病變,可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Read More

吸不動?為什麼要漱口?COPD吸入劑3大疑問一次解答

根據全球權威性指引(GOLD guideline)指出,現有控制COPD的藥品中,以「吸入劑型」為首選。原因是吸入劑藥品可以直接作用在呼吸系統,也比口服藥品更有效率的發揮藥效,幫助病人好好地控制疾病。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全球每10秒鐘就有一個人死於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台灣一年更有超過5千人因而死亡。不過患者常疑惑,沒有症狀也要吸嗎?乾粉吸入劑吸不動該怎麼辦?為何吸完要漱口?食藥署在臉書粉絲團「藥博士 正藥說」一次說清楚。 ▲根據全球權威性指引(GOLD guideline)指出,現有控制COPD的藥品中,以「吸入劑型」為首選。(圖/擷取自臉書粉絲團「藥博士 正藥說」) 疑問一:沒症狀也要用吸入劑嗎?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肺部不正常發炎反應而導致呼吸道阻塞的一種病況,通常是漸進式惡化,目前藥物僅能控制疾病的進程,減緩惡化。而吸入劑在COPD疾病的控制扮演重大的角色。 根據全球權威性指引(GOLD guideline)指出,現有控制COPD的藥品中,以「吸入劑型」為首選。原因是吸入劑藥品可以直接作用在呼吸系統,也比口服藥品更有效率的發揮藥效,幫助病人好好地控制疾病。 由於COPD屬於不可逆的疾病,所以當病人確診為COPD時,定時正確的使用吸入劑控制疾病,變成很重要的事情。 尤其COPD為發炎反應導致,平常即使沒有急性發作,只要正確使用藥品,就可以有效減少急性發作的次數以及延緩COPD的慢性進程。雖然好處並非立竿見影,但長久來看,每天固定正確使用吸入劑控制COPD,才是提升現在及未來的疾病進展及生活品質的上上之選。 食藥署提醒患者,不論有沒有急性發作,每天依照醫囑固定且正確的使用吸入劑,才是疾病的控制良方。 原文出處:沒症狀也要用吸入劑嗎?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保養! ▲乾粉吸入劑主要用在長期調理以及控制,並非用於急性症狀的緩解。(圖/擷取自臉書粉絲團「藥博士 正藥說」) 疑問二:乾粉吸入劑吸不動該怎麼辦? 常見的乾粉吸入劑(Dry powder inhaler,DPI),主要用在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長期調理以及控制,並非用於急性症狀的緩解。 乾粉吸入劑的優點: 1使用者在吸氣時,藥物能自動隨氣體進入呼吸道,不需要搭配手部按壓與吸氣動作的協調。 2吸入器與膠囊的設計方便攜帶與保存,且沒有壓縮氣體的易燃的風險。 3使用前不需先搖晃吸入器,亦不須擔心藥物分配不均問題。 4另外,膠囊劑型的乾粉吸入劑,使用者也可以透過觀察膠囊來知道是否有完整吸入一次藥量。 乾粉吸入劑的劣勢: 不過,乾粉吸入劑需要使用者能快速吸氣,讓藥物充分藉由氣體帶動而進入呼吸道,並在吸氣後閉氣大約10秒讓藥物充分吸收。因此下列患者並不適用乾粉吸入劑:年紀較小的孩童、肺活量較不足的患者(如年長者或慢性阻塞性肺病病患)、氣管較敏感、快速吸氣後容易咳嗽而無法閉氣的患者。 這些患者可以考慮使用定量噴霧吸入劑(Metered-dose inhaler,MDI),但還須考慮病人手指按壓吸入劑以及吸氣的協調性,使用前也需要先均勻的混合藥物。 不同的吸入器有各自的優勢與劣勢,建議病人在使用前與醫師充分討論並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吸入劑種類,一旦選擇後也要熟悉如何操作,以期待吸入劑可以對病情發揮最大的效用。 原文出處:乾粉吸入劑吸不動 該怎麼辦? ▲吸入劑含有類固醇時,可能會吸附在口腔,進而增加白色念珠菌感染風險。(圖/擷取自臉書粉絲團「藥博士 正藥說」) 疑問三:為什麼用完吸入劑要漱口? 有時候會聽到藥師在衛教時會說:「這個藥吸完要漱口喔!」究竟是為什麼呢?食藥署說明,吸入劑型的藥品常見於控制慢性呼吸道疾病,像是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而吸入劑常見的成分中有類固醇、支氣管擴張劑等,可以有效的作用於患部,控制疾病的進程,減少全身性的副作用。 然而,當其吸入劑含有類固醇時,類固醇可能會在病患吸藥的過程中吸附在口腔黏膜或是喉部降低口腔黏膜免疫力,進而增加白色念珠菌感染產生鵝口瘡的風險。 因此,若吸入劑的成分中含有類固醇時,病人在每次使用完後,一定要確實漱口。漱口的時候,可以微微仰頭,漱到喉部及口腔內部的黏膜,將殘留的藥品漱出,漱完後請吐出勿吞服。 食藥署提醒,吸入劑的使用除了操作正確、按時吸藥之外,使用到類固醇成分的吸入劑,也務必落實漱口,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進展,又能避免副作用發生。 原文出處:為什麼用完吸入劑要漱口?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Read More

夏天怕曬黑、想美白?營養師傳授「美白飲食秘訣」養出發光牛奶肌

除了抹防曬乳、遮陽帽、防曬外套,事實上從飲食下手也可以美白、避免曬黑 夏天到了戶外太陽超大,許多人怕曬黑狂抹防曬乳,並紛紛拿出雨傘、遮陽帽、防曬外套等避免陽光曝曬。不過除了這些方法之外,事實上從飲食下手也可以美白、避免曬黑,營養師余朱青就在臉書PO文分享「美白飲食秘訣」,讓民眾在夏季也能擁有白嫩肌膚。 美白飲食4秘訣 少吃糖、留意感光食物 夏天到了怕曬黑又想美白該怎麼做呢?營養師余朱青表示,想要美白的民眾,依照以下4飲食秘訣吃就對了,這樣吃能養成發光牛奶肌: 多補充維生素C: 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紫外線及環境因素造成的自由基、抑制黑色素生成,能夠提亮膚色同時又可以促進膠原蛋白形成,使皮膚光滑、有彈性。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食物包含芭樂、小番茄、奇異果、柑橘類等水果,想美白的民眾可以多加攝取。 攝取足量水份: 人體有70%都是由水組成,而水份也參與了人體內許多代謝反應。因此除了日常保養品保濕要做足外,也要攝取足夠水份,這樣可加速老廢物質代謝,使皮膚光滑又明亮。建議成人一天至少要攝取目前體重量的30倍,如果有大量流汗,則需再增加攝取量。 留意感光食物: 感光食物容易讓皮膚對光變得更敏感,吃了感光食物再曬到太陽,會使黑色素細胞更活躍,使肌膚變黑或產生色斑。常見感光食物包括具刺鼻氣味的九層塔、香菜、芹菜、韭菜等蔬菜,以及黃橘色的芒果、鳳梨、木瓜、檸檬等水果。 不過,以上食材營養價值都相當高,建議仍可適量攝取並於晚間食用,或是在食用完後避免長時間太陽曝曬,這樣可以減少變黑的機會。 少吃含糖及高溫烹調食物: 吃甜食、喝含糖飲料,或者是高溫油炸、碳烤等烹調方式容易生成「糖化終產物」,會破壞膠原蛋白,並使肌膚暗沉蠟黃、鬆弛無彈性。 防曬乳3-4小時補擦1次 注意睡眠避免皮膚老化 而除了飲食以外,夏天仍要做好防曬,營養師余朱青表示,不論是擦防曬乳或是透過撐傘、穿長袖、長褲等方式,只要能做好防曬,就可減少曬黑、曬傷機率,而防曬乳建議每隔3-4小時可補擦一次。 另外,睡眠也是養出白嫩肌膚的重點之一。營養師余朱青提醒,熬夜、睡眠品質差、睡的時間太少都會使代謝紊亂、導致內分泌失調,進而使皮膚乾燥及老化,所以好好睡「美容覺」也很重要喔。 資料來源:余朱青 營養師-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780004734128233&set=a.556937409768301&locale=zh_TW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