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特搜隊辦理演練 強化國際人道救援緊急動員集結機制

桃園市特搜隊於第二搜救救助分隊進行緊急動員集結演練。(圖/消防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桃園市特搜隊於前(112)年11月通過國家搜救能力分級檢測,取得中型搜救隊伍能力認證,加入國家隊輪值馳援國外救災的隊伍,今年3、4月份為國際人道救援輪值縣市,為強化國際人道救援緊急動員集結機制,今(5)日於第二搜救救助分隊進行緊急動員集結演練,演練人員共計50名,各式車輛14輛,且有土木結構技師、醫護人員及獸醫師等外部專家參與演練。 消防局表示,桃園市近年來積極投入人力訓練及器材添購,參與許多重大災害搜救工作,並曾支援國內台南、花蓮震災等大型災害,救援經驗豐富。另外,為了跨域專業整合,特別與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桃園土木技師公會、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桃園市獸醫師公會簽定合作備忘錄,提升桃園市城市救援能量。 桃園市今年3、4月份為國際人道救援輪值縣市。(圖/消防局提供) 消防局提及,地震災難具有不可預測性的,因此除了採購各式裝備器材,加強訓練外,更需要透過動員集結測試演練,檢視搜救隊伍集結整備情形。惟有不斷演練與整備投入,凝聚隊伍共識,強化救災能量方針,才能快速應變災害,將傷害減至最低。 消防局強調,桃園市身為國門之都,如遇國際間發生重大災害,需我國派遣搜救隊伍前往支援救援任務時,桃園市搜救隊將立即接受中央徵召前往受災國執行救援任務,以展現我國重大災害搶救能力。

Read More

內臟脂肪數值暗藏玄機!小心隱藏的「脂肪肝」陷阱!

知名YouTuber「蒼藍鴿」(吳其穎)指出透過身體組成分析儀得知的內臟脂肪數值,並不能與脂肪肝直接劃上等號,還需搭配腹部超音波檢查,得以獲得更精準的診斷。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周啟辰報導 單看體重數字,有時並無法詳細地了解身體的內部組成,因此不管在減重療程還是一般健康檢查時,常會透過身體組成分析儀,利用生物電阻法以間接測量出體脂肪量、肌肉量、內臟脂肪與評估身體水分分布等數據,讓我們可以知悉人體組成,以進一步訂定健身或飲食計畫。不過,雖然透過身體組成分析儀可以得知內臟脂肪指數,但可能無法完全反映脂肪肝的真實狀況,造成誤判肝臟健康與否的盲區。因此,知名YouTuber「蒼藍鴿」(吳其穎醫師)強調,身體組成分析儀器量測出來的內臟脂肪,千萬不可盡信!建議搭配腹部超音波檢查,以獲得更精準的診斷。 內臟脂肪偏高≠有脂肪肝!蒼藍鴿:脂肪肝診斷還需靠腹部超音波 蒼藍鴿根據豐富的臨床經驗表示,在減重門診中,經常遇到一些患者,身體組成分析的結果顯示內臟脂肪量偏高,數值甚至高達11至13,超出一般認知的健康範圍。然而,當進一步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時,卻發現這些人實際上並沒有脂肪肝。蒼藍鴿指出,這類患者通常是運動充足的族群,肌肉量較高,身型相對較壯碩,這會導致身體組成分析的測量結果顯示內臟脂肪較多。不過,由於這群人同時也擁有較佳的新陳代謝與較高的肌肉量,實際上肝臟並未受到脂肪堆積的影響,因此腹部超音波顯示並無明顯的脂肪肝問題。 內臟脂肪數值會騙人?瘦子也可能有脂肪肝! 反之,有些外觀身材看起來標準甚至偏瘦的人,身體組成分析儀檢測出的內臟脂肪數值可能僅落在5到7之間,屬於正常範圍。但當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時,卻發現這類族群中有不少人罹患輕度甚至中度的脂肪肝。蒼藍鴿解釋,會有這樣的反差結果,通常與運動習慣有關。這類族群的人雖然體型纖細,但如果缺乏運動習慣,身體的代謝機制較弱,脂肪容易囤積於內臟,特別是肝臟,即使外表不顯胖,仍可能面臨脂肪肝的風險。這類所謂的「隱性肥胖」,是許多人容易忽略的健康隱憂。由此可知,身體組成分析儀雖能夠提供身體組成的相關資訊,例如肌肉量、體脂率與內臟脂肪指數,但由於其測量方式屬於間接估算,結果仍可能受到個人體質、運動習慣與水分狀態等因素影響。 蒼藍鴿分享護肝秘訣 運動、飲食、健檢三合一! 蒼藍鴿強調,若要精確地了解自身內臟脂肪與脂肪肝的情況,仍應搭配腹部超音波檢查。超音波能直接觀察肝臟內的脂肪堆積狀況,並進一步區分脂肪肝的嚴重程度,提供醫師更準確的診斷依據,從而制定適合的健康管理與治療計畫。他也呼籲,為了維持良好的代謝功能與降低脂肪肝風險,除了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以外,還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無論是有氧運動或肌力訓練,都有助於改善內臟脂肪堆積問題。此外,飲食上應避免過量攝取高糖、高脂肪食物、高熱量食物,並選擇高纖維與富含優質蛋白的食材,都有助於維護肝臟健康。

Read More

桃園消防局攜手銘傳大學 無人機技術完善救災策略

桃園市消防局與銘傳大學設計學院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圖/消防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桃園市消防局與銘傳大學設計學院今(4)日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攜手推動無人機技術於消防救災領域的應用,強化災害應變能力,提升無人機於火場偵查、山水域搜救、災害勘查等實務運用,為市民打造更安全高效的防護網。 消防局長龔永信表示,隨著城市發展與氣候變遷,災害型態日趨複雜,運用科技提升救災效能成為關鍵。近年來,消防局積極導入無人機技術並培訓專業飛手,以確保救災現場即時掌握資訊,提升指揮決策能力。此次合作將深化技術應用,強化消防人員專業訓練,結合學術與實務經驗,開發更完善的無人機救災策略。 桃園市消防局與銘傳大學將持續深化合作,推動無人機技術於防救災領域的多元應用。(圖/消防局提供) 消防局提到,銘傳大學都市設計與永續發展學系專注於無人機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而在今年也成立「永續智慧飛行教室」,提供完整的教學與實作訓練,推動無人機技術於防災與智慧城市建設的發展。此外,銘傳大學桃園校區亦為民航局認證的無人機考場,具備專業測驗與培訓資格,致力於培養更多無人機技術專業人才。未來,該局與銘傳大學將持續深化合作,推動無人機技術於防救災領域的多元應用,共同打造更安全、更智慧的救災環境。

Read More

龍華科大「Coser總動員」秀創意 經典動漫角色走入校園

芙莉蓮與費倫,現身於圖書館中閱讀魔法書籍。(圖/龍華科大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龍華科技大學多媒體與遊戲發展科學系舉辦「Coser總動員!」活動,吸引了全系學生踴躍參與。這場活動亮點是參賽學子以各種經典動漫角色為題材,精心打扮成Cosplay人物。不僅展現創意與熱情,並獲得產學合作廠商「創意罐頭工作室」與「WePlay」的大力贊助,為活動提供了豐富獎金,使Cosplay活動愛好者影響力與次文化得以體現。 「Coser總動員!」參賽者選擇柏林以東、凱留、雷蒙、雲纓與趙懷真、國軍與富家千金、芙莉蓮與費倫、彌海砂、花子君、米沙等九組經典動漫人物。除展現出各種風格的Cosplay作品外,也在龍華科大校園中,留下呼應情節的各式擺拍;例如芙莉蓮與費倫,現身於圖書館中閱讀魔法書籍;國軍與富家千金在校園咖啡館大門內外,深情對望,一秒就將龍華科大的校園美景,融入動漫作品內。 龍華科大多媒體與遊戲發展科學系舉辦「Coser總動員!」活動。(圖/龍華科大提供) 此次活動得獎者評選方式,主要由「全系票選人氣」與師長圈選決定。由於僅限龍華遊戲系在校生有資格參與票選,參與票選同學並有機會抽中10個參加獎,也讓活動成為一場專屬於遊戲系學子的嘉年華盛會。除了前三名與參加獎外,還有「特別獎項」的設立,由活動策劃的沈芳序老師,根據參賽者在活動中的協作表現,頒發給協助他人最多的同學,此項獎項鼓勵參賽者不僅注重自身表現,也嘉許其在活動中,發揮團隊合作與互助共好的精神。 遊戲系主任盧大為指出,「Coser總動員!」不僅是一場Cosplay的比賽,更是場學生創意與熱情的盛大展示。此次活動讓學子有機會發揮自身才華,挑戰自我,並能共同討論分享喜愛的動漫角色。相信這場「Coser總動員!」將成為龍華遊戲系的一個經典活動。 盧大為強調,該系擁有iOS遊戲程式設計開發師資與教學能力,以培養遊戲企劃與多媒體遊戲動畫之專業人才為教學目標。目前全世界遊戲設計人才需求正夯,鑒於AI人工智慧與遊戲產業持續增長,該系導入勞動部指導之生成式AI遊戲開發課程,更能培育出產業界需要的創意人才,有效打造學子未來職場競爭力。

Read More

疲勞性骨折反覆發作 聯新國際醫靠1招助排球好手重返球場

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醫師郭亮增。(圖/聯新國際醫院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阿聰是位從國小排球校隊一路打到大學資深的排球選手,卻深受小腿反覆疼痛困擾,雖然休息後,疼痛能夠短暫獲得緩解,但只要開始訓練或參加比賽,就會再度復發,疼痛讓他無法全力發揮,更影響成績,直到被診斷出是脛骨疲勞性骨折,經過聯新國際醫院醫師建議進行骨髓內釘固定手術治療,並遵從醫囑進行訓練,終於能重返球場,再次站上他熱愛的比賽舞台。 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醫師郭亮增解釋,疲勞性骨折又稱壓力性骨折,好發於運動員、過度使用性損傷的跑步愛好者,或是突然增加體力活動的人。這類骨折通常發生在身體的承重部位,如小腿的脛骨、腓骨及足部的跟骨、足舟骨與跖骨。其成因是長期過度使用或重複性壓力集中於骨骼某一區域,導致骨骼無法承受反覆碰撞所引發的震動,進而出現微小骨裂或骨折。 疲勞性骨折與一般骨折的差異。(圖/聯新國際醫院提供) 郭亮增進一步解釋,疲勞性骨折與一般骨折不同點在於,骨折大多是因為強烈外力撞擊導致骨頭錯位,當下即無法行動;而疲勞性骨折則是長期過度使用造成的隱性損傷,初期症狀與運動後痠痛相似,患者往往能持續活動而難以察覺,再加上疼痛感與肌肉痠痛、肌腱發炎相似,增加診斷困難度。 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醫師郭亮增提醒,民眾預防罹患疲勞性骨折,應從日常運動細節著手。(圖/聯新國際醫院提供) 郭亮增說,在病徵檢查上,疲勞性骨折因為是不完全骨折,骨折線不明顯,初期照X光並不容易揪出裂縫,通常是等到痛到跛腳、吃藥打針都沒效的時候,醫生透過詢問過往運動習慣及病史的臨床診斷,再加上影像學檢查,如MRI、骨骼掃描等,才能做出進一步判斷。 郭亮增進一步表示,治療疲勞性骨折,初期會建議採取保守治療,包括讓受傷的部位大約休息四到六週的時間,減少小腿運動量並暫停跑步等高強度訓練,等到骨折處生出骨痂後,這時通常多數的患者都能夠獲得緩解。但對於承受競賽壓力的運動員來說,由於無法隨意中斷訓練強度並立即長期休養,持續拼到底的結果,導致傷勢惡化,而須採取手術治療。 郭亮增以脛骨疲勞性骨折為例,說明疼痛演進的概況包括早期症狀,運動後脛骨內側輕微疼痛,休息後即獲得緩解;進一步惡化,疼痛則變得持續,即使是日常活動或休息時也會痛;之後轉為觸壓痛,脛骨下三分之一部位的壓痛感特別明顯,可能伴隨輕微腫脹。 郭亮增提醒,民眾預防罹患疲勞性骨折,應從日常運動細節著手,訓練要循序漸進,切勿貿然增加運動強度,此外應避免穿著硬底鞋,慎選吸震力佳、支撐力足,適合運動的鞋具,飲食方面攝取足夠的鈣和維生素D,可防止骨鬆並保持骨骼強健,最關鍵的是一旦反覆出現疼痛症狀,別硬撐當「忍者」,及早尋求運動醫學科或骨科醫師診治,才能健康運動,跑得更遠、跳得更高。

Read More

從指甲看健康警訊 可能是心肺出問題!小心顏色、形狀的異常變化

透過指甲的形狀、顏色和厚度變化,可以發現包括從皮膚病、腎臟疾病甚至自體免疫疾病在內的多種疾病。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外電報導 定期修剪指甲是良好的衛生習慣,但你有留意過指甲的外觀嗎?透過指甲的形狀、顏色變化,可以發現包括從皮膚病、腎臟疾病甚至自體免疫疾病在內的多種疾病。根據BBC報導,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神經科學與生理學高級講師Dan Baumgardt為大家分享不同的指甲狀況,所分別代表的潛在健康問題。 「杵狀指」反映健康危機 變藍、變白也要注意! Baumgardt指出,「杵狀指」是最嚴重的指甲異常問題,甲床會變軟,指甲看起來像「漂浮」而不是緊貼著手指,指尖大且凸起,手指也會腫脹得跟鼓棒一樣。杵狀指的出現代表身體血氧含量低,恐怕是肺癌、心內膜或心瓣膜感染、肝硬化或其他肺部感染的徵兆。一旦發現有這種症狀,建議立即進行X光檢查。 指甲呈藍色也是身體缺氧的警訊,可能代表嚴重心臟病或肺氣腫等疾病。指甲下出現黑色條紋,雖然機率較低,但可能是罕見且嚴重的惡性黑色素瘤,不過受傷也會引起類似的症狀。若指甲下有線狀的出血且無法痊癒,則可能是血管發炎,或許是心臟瓣膜感染所致。 健康的指甲應該呈粉紅色,只有指尖是白色的。指甲出現白斑最常見的原因是指甲受傷,例如腳趾遭撞擊、手指被門夾到、美甲過度、重物砸到腳等,但也可能是鉛、砷等重金屬中毒,或是乾癬導致。如果整個指甲都變白,則代表血液中的蛋白質不足,通常與腎臟疾病、肝臟疾病或糖尿病有關。英國赫爾大學傷口修復講師Holly Wilkinson指出,真菌感染也會導致腳趾甲上出現白色或黃色的變色。 健康指甲為凸起、沒有凹陷 出現「博氏線」代表這些問題 健康指甲的形狀應該是凸、略微向外彎曲的,沒有任何凹陷。如果指甲向內彎曲,看起來又薄又脆,凹陷處甚至能夠盛住一滴水,就是「匙狀甲」。指甲呈勺子的形狀,則是貧血的症狀,可能是由缺鐵或乳糜瀉等疾病引起。若指甲出現凹陷的橫紋,也就是「博氏線」(Beau's lines),可能是缺乏蛋白質,或是糖尿病、週邊血管疾病等的症狀。 英國威爾斯大學附設醫院兒科Mary Pearson醫師表示,出現博氏線可能代表缺鋅,而指甲易脆裂則是甲狀腺功能低下或缺乏維生素B7等原因所致。生活習慣也會導致指甲形狀改變,紐約西奈山醫院皮膚科Joshua Zeichner教授指出,過度洗手、使用美甲產品等都可能造成甲裂的問題。 長者、懷孕婦女指甲易裂是正常現象 有原因不明的變化須就醫 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的衛教資訊指出,隨著年齡增長,指甲變厚或容易斷裂是正常現象。此外女性懷孕期間指甲也會變硬、變軟或易裂,但通常在生產後6個月內就能恢復。如果指甲受傷,也會變色、鬆動,最終會脫落,手指甲大約6個月就能重新長出,腳趾甲則需要18個月。NHS也提醒,指甲周圍的皮膚出現疼痛、紅腫和發熱,可能是發生感染或指甲內生的警訊,或是指甲出現原因不明的脫落或形狀、顏色改變,都建議民眾要立即就醫。

Read More

中風後無力行走?「機器人輔助復健」步行距離提升25公尺

未來若結合更多的科技元素,例如人工智慧和腦波感測技術,可望進一步提升復健效果和患者體驗。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70歲的陳先生在2022年底發生左橋腦血管破裂出血,導致右側肢體無力。中風後1個月藉由下肢外骨骼機器人輔助站立、行走,重新啟動腦神經元連結中斷的下游神經,有效把握6個月黃金復健期。目前復原狀況良好,陳先生已可使用拐杖自行步行。 傳統復健治療 需仰賴大量人力及體力 臺中榮總復健醫學部程遠揚主任指出,因中風或因創傷造成脊髓損傷致身體無力、行動困難的患者,需要積極復健介入,可是復健是一項長期且需要大量人力協助治療的過程,尤以中風患者來說,通常物理及職能治療師在協助行走復健訓練過程中,必須不斷調整病患的下肢關節角度及提醒出力方向,以維持行走時平衡,對於尚無法站立的病患,甚至得仰賴懸吊系統才能進行步態訓練,且身體虛弱狀態也會衝擊心情,消極應對不利治療。 下肢外骨骼機器輔助 復健更有成效 程遠揚解釋,被暱稱為鋼鐵人的下肢外骨骼機器人是近年來在復健醫學極具療效的新型設備,對於脊髓損傷、腦中風,以及各種神經肌肉疾病患者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程遠揚解釋,機器人裝置包覆病患下肢,提供額外的支撐和穩定性,由患者帶動、電腦控制協助模擬自然行走的動作,可以更快恢復正常的走路能力。 研究證實:下肢外骨骼機器人訓練影響走路速度及生活品質 臺中榮總針對38名中風後、應用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復健之病患進行相關療效研究,並額外加入生活品質量表和等速肌力評估,經分析發現,在同一訓練時間下,步行主要仰賴之膝關節的4種肌力比傳統復健增加0.42-1.48倍不等,6分鐘步行距離平均增加25.78公尺,代表生活品質滿意度的SF-12量表平均增加22.94分。經統計發現下肢外骨骼機器人訓練是影響走路速度及生活品質進步最重要的因子,讓病患更積極正向復健,成果獲刊於《Bioengineering》國際醫學期刊。 重建身心重要關鍵 盼結合多元科技提升效果 程遠揚主任強調,機器人能精準偵測肌肉收縮強度,提供即時輔助,協助患者在無力時支撐身體,有效激活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對於像陳先生這樣的中風患者來說,意味著從絕望到希望的轉變,不僅是身體機能的重建,更是患者心理重建的過程。未來若結合更多的科技元素,例如人工智慧和腦波感測技術,可望進一步提升復健效果和患者體驗。

Read More

國2小客車突遭惡火猛吞 濃煙狂竄3人驚險逃出

陳女駕駛小客車時車輛突現異狀,隨即整輛車就燒成火球。(圖/讀者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陳儒賢 國道2號今(3)日發生小客車起火事件,上午11時18分許45歲陳姓女子駕駛小客車載著家人,行經東向11.8公里桃園路段時,車輛突現異狀,隨即整輛車就燒成火球。所幸3人迅速下車逃生,未受傷害,警消獲報後趕抵現場救援,現場於12時56分排除,全線恢復通車,詳細起火原因仍待消防局釐清。 國道警方指出,陳女駕駛小客車載著2名家人,行經國道2號東向11.8公里桃園路段,發現車輛有異狀,趕緊停靠路肩,車輛隨後就起火燃燒,警消獲報後立即趕到現場,封閉外側路肩處理。所幸陳女及時發現將車輛停下,立即與乘客下車逃生,未受到傷害也未波及其他車輛,警消趕抵後協助撲滅火勢,現場於12時56分完全排除,全線恢復通車,未造成車流回堵,詳細的起火原因仍待消防進一步鑑識。 警消趕抵後協助撲滅火勢,現場於12時56分完全排除,全線恢復通車。(圖/讀者提供) 警方呼籲,用路人應遵守交通規則,上路前應確實檢查車輛,避免因車輛機件損壞,造成行車危險,發現車輛有異狀,應啟亮方向燈並注意後方來車,漸進式滑離車道停在路肩待援,若車輛無法滑離車道時,應顯示危險警示燈,並於後方100公尺以上擺放故障標誌,人員盡速下車面向來車,退到護欄外或安全處所待援,並利用1968APP警政報案功能向國道警方報案求援。

Read More

桃園這處區間測速遭疑失準?交警大隊回應了

近日桃園市龜山區萬壽路一段設置的區間測速系統引發爭議。(圖/翻攝自threads)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陳儒賢 近日桃園市龜山區萬壽路一段設置的區間測速系統引發爭議,有騎士於臉書發文表示,收到超速罰單後,比對行車記錄器與罰單上的數據,竟存在高達10秒的落差,讓他質疑測速失準。對此,警方回應,經廠商檢測儀器結果無異常,若民眾對罰單有疑慮,可依規定提出陳述。 日前有騎士於臉書發文,表示近期收到一張1月10日於龜山區萬壽路一段18.8K至20K路段超速的罰單,騎士在收到罰單前就用APP知道超速,也自行確認過行車紀錄器畫面,區間測速限制為50而他的時速大約64,坦言自己確實超速。但拿到罰單時,上面的數據卻顯示騎士當時之時速75,通過秒數是59秒,但行車紀錄器畫面是約68到69秒,時速整整多了10公里。騎士也質疑,這種不準的設備真的可以用嗎,會不會也有人因為機器不準就吃罰單。 有騎士於臉書發文表示,收到超速罰單後,比對行車記錄器與罰單上的數據,竟存在高達10秒的落差。(圖/翻攝自threads) 此外,該騎士也提到,後續又分別收到1月23日、1月24日之兩張罰單,共同點都是有短計約10秒的落差,且經比對後都是罰單紀錄進入區間的時間比行車記錄器之時間快了10秒,離開區間時間則相差無幾。他也提醒各位最近有在該區間測速收到罰單的話,建議檢查一下罰單有沒有問題。 對此,桃園市交通警察大隊指出,接獲反映後已請製造廠商再次該路段檢視設備、對準時間及功能等,並且檢視該時段前後車輛經過時,所測得之車速做為輔助判斷,確認功能均正常。有關個案受罰有所不服部分,建議循法定陳述管道救濟,將由裁決機關依權責卓處。

Read More

桃園龍德宮南巡回鑾 楊梅警曝周邊交管措施

桃園龍德宮南巡遶境回鑾將於3月8日行經楊梅。(圖/警方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劉康彣 桃園龍德宮南巡遶境回鑾將於3月8日行經楊梅時,在楊梅市區內遶境,隨後駐駕楊梅錫福宮,保祐楊梅市民平安、順利。 楊梅警分局提到,遶境隊伍預計3月8日由苗栗出發沿台一線北上,預計當日下午15時40分許由楊梅區中山南路進入楊梅區後,沿中山南路直行接中山路、左轉新成路、左轉楊新路、左轉大成路、右轉大華街於17時駐駕錫福宮;並於3月9日上午7時於楊梅錫福宮起駕後沿大華街、右轉武營街、左轉中山路,沿台一線北上往桃園回鑾。 進入楊梅錫福宮參加活動之民眾,儘量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並遵守交通規則。(圖/警方提供) 楊梅分局表示,為因應人、車潮,及確保遶境活動期間交通秩序順暢與安全,將於3月8日、9日規劃交通管制及疏導,請民眾配合,警方實施交通管制措施。3月8日下午16時至19時、3月9日上午6時至10時,視遶境隊伍行進實施階段性管制。 楊梅分局指出,3月8日管制路段有台一線之中山南路、中山路、校前路、秀才路;楊梅市區道路之新成路、楊新路、大成路;楊梅市場內之大華街、武營街、金華街。3月9日管制路段有楊梅市場內之大華街、武營街、金華街;楊梅市區道路中山路、校前路、秀才路、中山北路一段、中山北路二段、永美路。 楊梅分局呼籲,進入楊梅錫福宮參加活動之民眾,儘量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並遵守交通規則;另當日行經上述楊梅區管制路段的用路人,避免駕車進入楊梅市場內之大華街、武營街,並配合員警疏導及管制,以維交通秩序與順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