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潰爛出血才就醫 晚期荷爾蒙陽性乳癌CDK4/6抑制劑治療兩週腫瘤縮小

沈陳石銘教授說明,局部晚期與轉移性乳癌,首要治療目標為有效及快速控制疾病,延長患者生命,同時也須兼顧病人生活品質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迎接38國際婦女節,女孩、女人,妳有沒有好好愛自己?一名47歲女性發現乳房有異,但因保守與逃避心理,長達三年未就醫,直到左側乳房潰爛出血、呼吸困難才前往醫院接受檢查。除確診晚期乳癌外,也發現肺部已有積水,經切片確認癌細胞女性荷爾蒙接收器為陽性,HER2為陰性。以CDK4/6抑制劑治療,兩週後腫瘤開始縮小,肺部積水一個月後消失。現已持續治療超過2年,狀況穩定且已回歸職場,生活品質良好。 晚期乳癌發現率佔整體15% 延長生命與生活品質是治療最大目標 台灣乳房醫學會榮譽理事長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沈陳石銘教授表示,根據國健署最新發佈癌症登記數據中顯示,民國111年確診乳癌患者高達19,756人,其中於確診時已是第四期乳癌患者為1,470人,約佔整體7.44%,確診時為第三期乳癌患者也佔整體7.99%。第三期局部晚期與轉移性晚期乳癌患者,需把握時間控制疾病,教授表示晚期乳癌病人治療重點在於控制疾病與穩定生活品質。 沈陳石銘教授說明,局部晚期與轉移性乳癌,首要治療目標為有效及快速控制疾病,延長患者生命,同時也須兼顧病人生活品質;治療副作用太嚴重且惡化生活品質將失去治療意義。另外給藥便利性也是臨床醫師考量的重點之一,藉由口服藥物,免除高頻率來往醫院,給予患者最大便利性並降低影響正常生活。 口服CDK4/6抑制劑有效控制癌細胞 達疾病不惡化2年以上、延長存活期5年 沈陳石銘教授解釋,CDK4和CDK6為促使乳癌細胞快速分裂的關鍵,尤其是荷爾蒙陽性乳癌。使用CDK4/6抑制劑去阻斷乳癌細胞接收CDK4和CDK6進而抑制癌細胞成長,可謂近年來乳癌治療一大成就。荷爾蒙接收器陽性、HER2陰性乳癌晚期病患大部分使用CDK4/6抑制劑做為第一線治療,相較於傳統化療,CDK4/6抑制劑副作用大幅降低,乳癌患者耐受性相對提高。 ▲台灣乳房醫學會榮譽理事長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沈陳石銘教授 沈陳石銘教授強調,CDK4/6抑制劑合併荷爾蒙藥物,在晚期荷爾蒙接受器陽性、HER2陰性乳癌治療中,能有效延後化療時機,替乳癌晚期患者爭取時間。在國際臨床實驗已證實,CDK4/6抑制劑能控制半數乳癌晚期病患的疾病達2年以上,透過專業醫療照顧與妥善用藥,存活期可達5年以上,也能延後接受化療時間超過1年,在對抗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晚期乳癌可謂一大助力。 不同屬性乳癌都有治療方式 遵循醫囑穩定用藥 穩固治療成果 沈陳石銘教授分析,目前針對晚期與轉移性晚期乳癌治療,會根據類型不同,臨床醫師給予不同治療方式,藉由切片及基因檢測,量身擬定治療策略。針對治療晚期乳癌,最重要就是保持穩定醫治。當判定癌細胞受到控制,更應遵循醫囑,規律就醫及追蹤,把握機會乘勝追擊,不建議自行中斷治療。 目前精準醫療持續進步,患者可以安心與醫療團隊配合,一起努力對抗癌細胞,有效治療並控制乳癌,在抗癌路上一起勇敢向前。隨著新藥陸續研發上市,健保給付也逐年放寬,不放棄就能有生命希望,當遇到問題與困難,持續與醫療團隊保持溝通,也有機會參加新治療臨床試驗。 乳癌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 40至75歲應保持規律篩檢習慣 依據國健署發佈統計,比對111年與110年癌症個案增加人數,乳房是所有癌症中,新增患者數量最多,也是女性癌症發生率最高癌症並且死亡率排名第二位。乳癌發生高峰在45至69年齡區間,同時也有年輕化趨勢,因此在2025年開始,放寬乳癌篩檢年紀,擴大至40歲以上未滿75歲女性。 國健署提醒女性把握三個及早,首先及早預防,遠離菸酒等致癌因子,養成健康生活方式,規律運動、飲食均衡、保持健康體重。其次是及早發現,符合資格女性應定期接受篩檢,越早發現病變組織,對治療就越有利。最後是及早治療,愈早治療愈能把握最佳治療時機與成效。

Read More

內分泌外科新時代:精準醫療與個人化治療的全面進化

內分泌外科的新時代充滿挑戰,也蘊藏機會。從標靶藥物到基因檢測,從消融技術到手術創新,這些進步不僅提升了疾病的治療效果,還為患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選擇。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隨著醫學的快速發展,內分泌外科正步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儘管傳統手術依然是內分泌外科的重要基石,但隨著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的推進,結合基因檢測、標靶治療與新發展的手術技術,內分泌外科的治療策略已逐步邁向個人化與多元化。從甲狀腺癌、副甲狀腺疾病到腎上腺腫瘤,臨床醫師正積極運用先進技術,提升治療效果,同時維護患者的生活品質。 標靶藥物治療在內分泌腫瘤中的發展 甲狀腺癌中,對於放射性碘治療失效或手術後復發的難治性病例,一直是臨床上棘手的問題。標靶藥物的出現,為傳統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針對放射性碘抵抗性分化型甲狀腺癌(RAIR-DTC)患者,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如Lenvatinib和Sorafenib已經在臨床應用多年,並納入健保核准範圍。這些藥物在延緩疾病進展和控制腫瘤生長方面展現了顯著治療效果,並改善了部分患者的預後。然而,在使用這類標靶藥物期間,患者可能出現手足皮膚反應,高血壓及蛋白尿等副作用,這對醫師在患者的長期治療中帶來了很多的挑戰。 近年來,針對特定基因突變的選擇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劑(Selective TKI)的應用,進一步推動了精準醫療的實現,也帶來很好的療效。 此外,癌症多專科團隊(MDT)及遵循治療準則的治療模式,為標靶治療提供了有效的整合平臺。在MDT團隊中,內分泌外科醫師與相關的各領域專家通力合作,根據患者的基因突變特徵和疾病分期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這不僅提高了治療效率,也為患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選擇。 基因檢測改變甲狀腺腫瘤的治療策略 腫瘤的基因檢測是精準醫療的基石,它的應用正在改變甲狀腺腫瘤的治療模式。以BRAF和RET基因為例,這些基因突變在分化型甲狀腺癌(DTC)和甲狀腺髓質癌(MTC)中具有重要的診斷和治療價值。 甲狀腺乳突癌患者的腫瘤常帶有BRAF基因突變,這為早期診斷提供了可靠依據。針對BRAF基因突變的雙標靶藥物如Dabrafenib和Trametinib,在放射性碘抵抗性分化型甲狀腺癌(RAIR-DTC)患者中展現了顯著的治療效果。此外,針對RET融合或突變型甲狀腺癌患者,選擇性標靶藥物Selpercatinib和Pralsetinib的應用同樣表現出良好的療效。近期,針對帶有NTRK基因突變的病患,相關的選擇性標靶藥物也已通過健保核准,為更多患者提供了精準治療的可能。 通過基因檢測,醫師能針對不同患者進行更加精準的風險分層,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個人化治療計劃,進一步推動甲狀腺腫瘤治療從傳統模式轉型為個人化醫療。 內分泌腫瘤的消融技術進展 以往對於產生壓迫症狀、影響美觀或直徑大於4公分以上的甲狀腺良性結節,通常建議進行手術切除治療。近年來,對於不願接受手術或屬於高風險手術患者,提供了射頻消融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及微波消融術(Microwave ablation)作為可以經皮微創治療的選擇。不需進行傳統手術,這些技術透過超音波導引下實施,具有定位準確、操作簡便、手術創傷小、恢復快、併發症少的特點。成功的消融術可使結節體積縮小百分之五十以上,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 外科手術技術的創新 甲狀腺手術的發展可追溯至西元十世紀,在頸部劃開傷口,使用外科器械摘除甲狀腺或腫瘤。頸部的手術切口有相當多種,目前外科醫師常採用下頸部手術切口(lower cervical collar incision),這是由甲狀腺手術之父Theodor Kocher (1841–1917)所發展出來。初期的傷口長度約為10公分,隨著手術技術及器械的進步,現在的傷口長度已縮短至約5至6公分。但頸部仍會留下一道疤痕。 甲狀腺手術從傳統的頸部切口手術,發展為更小傷口的內視鏡輔助甲狀腺切除手術(Minimal Invasive Video-assisted Thyroidectomy, MIVAT),進一步實現無頸部傷口的手術方式,包括經腋下(Transaxillary Approach)及經乳暈與腋下(Bilateral Axillo-Breast Approach)。如今,幾乎無痕的自然孔道甲狀腺手術,例如經口內視鏡甲狀腺切除術(Transoral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 Vestibular Approach, TOETVA),也為患者提供美觀與治療效果兼顧的理想選擇。 此外甲狀腺手術(包括經腋下、經乳暈與腋下、經口等方式)結合機器人手臂系統進行,具有10倍3D視野放大效果,並結合ICG螢光技術進行副甲狀腺的定位,能保留副甲狀腺及返喉神經,而將甲狀腺病灶切除,進一步提升手術的安全性與準確性。 結語 內分泌外科的新時代充滿挑戰,也蘊藏機會。從標靶藥物到基因檢測,從消融技術到手術創新,這些進步不僅提升了疾病的治療效果,還為患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選擇。內分泌外科醫師作為推動這一領域發展的核心力量,將承擔起發展的責任,並為內分泌外科的未來開創更加輝煌的篇章。 文章來源:台灣內分泌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瑞裕/秘書長郭栢仲

Read More

桃園住宅處舉辦10周年特展 聚焦社宅興辦、都市更新歷程

桃園市住宅發展處成立10周年,特別在中原文創園區舉辦成果展。(圖/住宅處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桃園市住宅發展處成立10周年,今(6)日起至3月16日特別在中原文創園區舉辦成果展,市長張善政今日出席成果展時表示,住宅政策是城市發展的基石,從系統性地規劃、興建社宅,至推動都市更新,都至關重要,住宅處從摸索階段,到這兩年站穩腳步,期許住宅處在下一個10年,以更宏觀的住宅政策推動宜居桃園的工作。 住宅處說明, 10周年展包含今天的「當代居住需求與多元住宅供給模式論壇」,以及為期10天的特展。開場論壇邀集國內知名建築師、學者等,討論桃園近年住宅市場行為、未來多元住宅方案,以及如何降低社會住宅興建成本等課題。處長邱英哲亦分享「桃園社會住宅設計手冊」,包含淨零指引、基地綠化、公共空間設計及住宅單元設計等模組化設計準則。 桃園市長張善政出席成果展。(圖/住宅處提供) 住宅處進一步提到,成果展除了回顧住宅處在社宅興辦、都市更新上的努力歷程,也介紹未來社會住宅規劃、城市再生等理念,歡迎民眾來展間寫下對桃園住宅政策的展望。 邱英哲表示,目前已完成14處社會住宅4374戶,明(115)年至119年預計再提供4298戶,同時也與中央住都中心合作,預計於119年全桃園可提供1萬5000戶社會住宅。今年也研修都市計畫桃園市施行細則,在整體開發區納入可負擔住宅的規劃,以提供青年可負擔住宅的選項。 邱英哲也提到,住宅處除了興辦社宅,也致力於舊市區的居住品質提升,積極展開都市更新工作,整頓桃園、中壢兩個舊城區市容,讓舊市區居住公安、環境都有所提升,去年已先成立都市更新辦公室,4月初桃園住都中心也將掛牌上路。這次特別透過展覽的方式,希望更多民眾可以認識桃園住宅政策,展期至3月16日下午為止。

Read More

桃園青年局攜手中央大學 社企創業競賽暨尤努斯獎報名開跑

2025桃園社會企業創業競賽暨第十屆尤努斯獎說明會。(圖/青年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黃雅蘭 桃園市青年事務局與國立中央大學亞洲影響力衡量與管理研究總中心及尤努斯社會企業中心合作,今(6)日於中央大學舉行「2025桃園社會企業創業競賽暨第十屆尤努斯獎」第一場說明會。此次競賽透過獎勵與專業輔導並行,協助團隊優化商業模式並提升社會影響力,即日起開放報名,至4月14日中午截止,總獎金及輔導資源共達60萬元,歡迎對社會創新與影響力創業有興趣的團隊踴躍參與。 青年局表示,今年競賽分為社會企業組與社會影響力組,提供不同發展階段的團隊參賽機會。社會企業組鼓勵具社會影響力的創業團隊,強調商業模式與影響力的雙軌發展,透過競賽深化團隊的經營能力,使社會企業能穩健成長;社會影響力組則回應當前社會創新趨勢,開放非營利組織、企業ESG專案及大學USR團隊參賽,並強調影響力衡量與管理,競賽將輔導團隊撰寫社會影響力報告書,協助建立具體的評估機制,確保提案能長期發揮社會效益。 桃園市青年局長侯佳齡鼓勵青年勇於發想創新方案,透過創業實踐解決社會問題。(圖/青年局提供) 青年局提到,今年競賽獎項豐富,除分組競賽外,還設有不分組獎項,如社企認證特別獎,提供SEWF「人與地球優先認證」國際認證輔導與補助,去年已成功帶領8家社企獲得認證,今年將持續挖掘具潛力的團隊,助其拓展國際市場;桃園議題特別獎鼓勵社會企業組參賽團隊聚焦桃園在地需求;跨縣市影響力特別獎則開放社會影響力組提案涵蓋跨縣市議題,進一步擴大影響力。 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葉錦徽說明本屆競賽如何結合中央大學特色的尤努斯獎。(圖/青年局提供) 青年局長侯佳齡表示,市府長期推動社會企業發展,希望透過競賽機制鼓勵青年投入社會創新,並協助團隊建立影響力評估機制,以擴大社會效益。此次說明會特邀歷屆獲獎團隊分享創業經驗。「addLEss循環時尚」以「零廢衣循環系統」推動二手衣交易與回收,促進時尚產業永續發展。團隊表示,參賽過程幫助他們深入檢視企業運作,確立社企定位,並對未來更具信心。「Data Hub」則秉持「Data for Social Good」精神,透過數據技術協助社創組織數位轉型,提供資料庫建置、捐款人分析、培力工作坊等服務。團隊表示,競賽的肯定讓他們更堅定發展方向,也展現社會創業對影響力與永續發展的價值。 青年局提到,競賽即日起開放報名,至4月14日中午截止,決賽及頒獎典禮預計於7月19日在青年局舉行。為協助參賽者深入了解競賽亮點與資源,市府規劃三場說明會,邀請歷屆優勝團隊分享經驗。3月11日第二場說明會將於元智大學舉行,並邀請「宇宙製造」與「USR-hub千手扶學志工團隊」探討如何透過社會設計與教育扶助方案回應在地需求;4月2日第三場線上說明會將由「彤鳥社會企業」介紹其在社會創新領域的實踐經驗,讓更多團隊突破地域限制參與競賽。 青年局強調,該局鼓勵關注社會創新、ESG及永續發展的團隊踴躍參賽,透過競賽平台獲取資源與專業輔導,共同推動台灣邁向永續發展。有關競賽詳情簡章及詳情可至「桃青參一咖」臉書查詢,或電洽專線楊經理03-422-7151轉分機26010或66030。

Read More

2025大學品牌力排行榜出爐 長庚科大校友薪資全國第二

長庚科技大學憑藉著超群的研發力,以及豐沛的教育資源,於「2025大學品牌力排行榜」奪得「校友薪資」全國第二名的好成績。(圖/長庚科大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104人力銀行近日發布了「2025大學品牌力排行榜」。「大學品牌力排行榜」系根據線上23萬筆求職者資料、以及近千份企業問卷、教育部及國家圖書館等公開資訊,將國內120所大學依照知名度、職務能力、未來能力、產學力、學群力、性格優勢、校友薪資、國際力、研發力、碩士論文力十大指標來進行評比。長庚科技大學憑藉著超群的研發力,以及豐沛的教育資源,於「2025大學品牌力排行榜」奪得「校友薪資」全國第二名的好成績,「研發力」更是獲評為第三名。超越許多國立頂尖大學。 長庚科大校長范君瑜提到,學校最重視的即是人才培訓,強調師生的業界競爭力與學術實力缺一不可,尤其AI時代來臨,就業市場勢必更加競爭。長庚科大專職醫護與照護領域,與台塑企業、長庚醫療體系長期建教合作,更在前年便導入了AI機器人,使師生活用科技工具,茁壯的研究量能與職場競爭力。 長庚科大的專業教室搭載AI、AR等科技設備,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率。(圖/長庚科大提供) 長庚科大提到,在ChatGPT等AI科技出現前,該校早已活用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等科技,強化學生學習效能,更斥資了上億打造了國內少有的「臨床技能中心」、「高齡長照產業人才培育基地」,設備均比照大型醫院而建置,搭配臨床情境模擬課程,以及學校首創的AI國考專家機器人,可針對學生的弱點量身訂做學習課程。長庚科大認為,科技素養已經是現代不可或缺的能力了,透過科技與教育的結合,可將學習效率放大數倍,使學生們的專業能力更加扎實。

Read More

他腹痛就醫 一檢竟是「早期肝癌」!醫揭治療方式

肝臟因為沒有痛覺神經,又被稱為「沉默的器官」,但只要早期發現並予以手術,五年存活率可達70%,民眾應多留意身體變化,盡量避免過量飲酒或熬夜,並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才能達到有效預防之目標。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70歲的林爺爺五個月前因劇烈腹痛到醫院求治,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其肝臟有一5公分大腫瘤且出現破裂情形,後續進行抽血及超音波檢查確認腫瘤未轉移,診斷為早期肝癌,入住加護病房觀察。由於林爺爺與太太相依為命,沒有工作,考量經濟壓力,起先婉拒所有治療方案,所幸在醫師、專師、護理師及社工師不懈協調下,最終接受手術,將腫瘤及周邊組織切除,術後林爺爺恢復狀況良好,五天後平安出院。 肝癌早期症狀不明顯 遲未就醫恐致腹膜炎 B型、C型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與肝癌息息相關,肝硬化病人每年約有3至5%的機率發展成肝癌。台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陳昱天醫師說明,肝癌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往往要到腫瘤增大甚至破裂或病情達中後期才會有腹痛、噁心或黃疸指數過高等情形。若遲遲沒有就醫,當腫瘤侵犯到血管或發生遠端轉移時,則可能發生腸胃道出血或腹膜炎的併發症,不可不慎。 肝癌治療選擇多 腹腔鏡手術、達文西手術比一比 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等都是現今肝癌的治療選擇之一;手術治療方面,有腹腔鏡微創手術、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及傳統開腹手術等方式。陳昱天醫師說明,腹腔鏡手術及達文西手術是利用在腹部開一些小傷口深入肝臟處,在影像系統的輔助下進行切除;後者則是從病人右上腹劃開約20公分傷口,並同樣將病灶切除。 陳昱天醫師表示,兩者手術的差別在於傷口大小,病人疼痛感會有所不同,恢復速度也不一樣,而手術安全性則是相當,但須注意病人的心肺功能是否足以負荷手術。 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預防肝癌悄悄上身 陳昱天醫師也提醒,肝臟因為沒有痛覺神經,又被稱為「沉默的器官」,但只要早期發現並予以手術,五年存活率可達70%,民眾應多留意身體變化,盡量避免過量飲酒或熬夜,並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才能達到有效預防之目標。

Read More

心臟手術後疼痛難忍?「1新技術」有效降低疼痛及併發症

心臟手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是肺部塌陷及肺炎等呼吸系統問題,導致血氧下降、發燒,甚至呼吸衰竭。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心臟手術後的疼痛被列為重度疼痛等級,尤其採用傳統正中切開胸骨的方式,即使選擇微創手術,仍需切斷部分肌肉。這些傷口會因呼吸起伏牽動,病人形容每次呼吸如同萬箭穿心。對此,臺中榮總麻醉部運用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技術結合管線置放,為患者大幅減緩術後不適,疼痛指數從7-8分降至2-3分,術後肺活量計表現改善20-50%,止痛藥使用量減少50%,住院天數縮短1-2天,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期刊《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心臟手術後常見呼吸系統併發症 疼痛長達7天 臺中榮總麻醉科張詒婷醫師指出,心臟手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是肺部塌陷及肺炎等呼吸系統問題,導致血氧下降、發燒,甚至呼吸衰竭。這是因為術後傷口疼痛導致病人不敢深呼吸或咳嗽,增加肺部併發症風險。研究顯示,心臟手術後疼痛最長可達7天,1/3的患者在手術後1年內仍受慢性疼痛困擾,10%病患可能成為長期嗎啡類止痛藥的依賴者。 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技術 有效抑制疼痛 心臟微創手術雖多元發展,但仍有60-70%的手術必須以傳統方式進行。心臟手術涉及抗凝血劑使用,且病患常有多重共病,在必須維持血壓並避免血塊產生可能傷及神經的雙重風險,一般的區域神經阻斷止痛,如減痛分娩使用的硬脊膜外自控式止痛,便完全無用武之力。張詒婷形容,心臟手術後的疼痛控制,過去發展如同荒漠,幾乎無可行且有效的方法,往往只能依賴強效嗎啡類止痛藥物。 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技術可以精準在脊柱橫突和背部肌肉交界處(豎脊肌筋膜神經阻斷),或胸大肌與肋間肌之間的筋膜(胸骨旁神經阻斷)中施打麻醉藥劑,阻斷引發傷口疼痛的神經,減少疼痛訊號傳送至大腦,有效抑制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經系統活化和後續發炎反應。 自主按壓止痛藥劑 降低併發症風險 此外,臺中榮總麻醉部更進一步於術前置放管線,除了定時定量給予藥劑,還能讓患者術後可依個人情況自主按壓止痛藥劑來減痛,使原本只能維持10-12小時的針劑減痛效果延長至住院期間的2-3天,專注術後呼吸復健,降低併發症風險。 不過,張詒婷提醒,嚴重凝血功能異常、預期施打處有感染者不適合使用神經阻斷,且目前健保尚未補助此技術。

Read More

胰臟癌治療與國外並駕齊驅!台美澳歐都核准一線使用微脂體抗癌藥

胰臟癌一線治療藥物除了健保給付的二合一藥物組合、三合一藥物組合外,現在微脂體抗癌藥物加入一線治療,讓胰臟癌患者的一線用藥多新的選擇。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胰臟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發現時往往已是晚期,不過患者不需因此而灰心喪志,現在胰臟癌一線用藥已有許多選擇,去(2024)年有一款「微脂體抗癌藥物」通過台灣TFDA審核從二線轉為一線用藥,能提供另一個三合一治療選擇,幫助患者延長存活期,這項重大突破不僅在台灣獲得認可,更已在美國、澳洲及歐盟等重要醫療市場成功獲准使用。 微脂體抗癌藥物具治療優勢 助延長存活期 胰臟癌一線治療藥物除了健保給付的二合一藥物組合、三合一藥物組合外,現在微脂體抗癌藥物加入一線治療,讓胰臟癌患者的一線用藥多新的選擇。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黃文冠醫師提到,微脂體抗癌藥物的優勢在於利用奈米技術,透過脂質體包覆化療藥,讓藥物因為脂溶性的優勢得以延長它在血液中循環的時間,等到藥物進入腫瘤組織後再對癌細胞進行釋放,因此相對來說微脂體抗癌藥物能給予腫瘤組織較強、較高的藥物濃度,達到其治療效果。 除此之外,微脂體抗癌藥物也較能克服胰臟癌腫瘤微環境不利於藥物進入的問題,黃文冠醫師說明,胰臟癌腫瘤的周邊其實有很多纖維化組織,就像是護城河一樣保護著癌細胞,讓一般的治療藥物非常難以滲透進去,不過微脂體抗癌藥物藉由脂質體的結構特性,能夠更有效地突破胰臟癌周邊的纖維化組織屏障,這個優勢在臨床治療中展現出顯著成效。 黃文冠醫師表示,臨床試驗顯示,與健保給付的二合一藥物組合相比,微脂體抗癌藥物的三合一藥物組合在存活期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FDA在今年核准作為胰臟癌一線用藥。 微脂體抗癌藥2副作用較低 治療選擇需考慮體力、共病 除了療效之外,化療藥物的副作用也是許多胰臟癌患者在選擇治療時常會考慮的部分。黃文冠醫師提到,微脂體抗癌藥物副作用相較於其他二合一、三合一藥物組合,神經病變(手麻、腳麻等問題)的副作用較低,血液學毒性也就是所謂的「骨髓抑制」副作用也相對較少。 黃文冠醫師分享,在臨床上曾遇過有位50多歲的胰臟癌患者,希望能減少化療藥物造成的神經病變副作用,因此向醫師表示不想使用健保給付的二合一、三合一藥物組合,想在一線就自費使用微脂體抗癌藥物三合一療法,而患者在使用後治療有不錯的效果,治療過程中也沒有出現明顯的神經病變問題。 不過黃文冠醫師強調,藥物的使用還是要考慮患者的整體情況包括體力、共病因素(如:慢性肝病、慢性腎臟疾病等),另外微脂體抗癌藥的副作用只是相對較少,它還是會有神經病變、血液學毒性(如:貧血、白血球下降、血小板低下等)、腸胃道毒性(如:噁心、嘔吐等)、疲憊等化療藥物副作用的可能性,如果有副作用產生,目前臨床上有應對的方法,建議民眾可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改善方案。 微脂體抗癌藥納入健保將有助治療 為胰臟癌患帶來希望 現在胰臟癌治療相當進步,患者也應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黃文冠醫師認為,目前台灣的治療已經跟國外治療指引並駕齊驅,這些多重藥物組合都有機會幫助患者爭取到更長的存活期,並改善腫瘤所帶來的病痛,而現在微脂體抗癌藥物又核准使用於一線治療,未來若能成功納入健保給付範圍,將能造福更多胰臟癌患者。

Read More

好動黑柴趁隙溜出門 龜山警鷹眼發現牠蹤影

龜山派出所員警鷹眼發現黑柴的蹤影。(圖/讀者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桃園市龜山區一位名高姓男子昨(4)日晚間19時許心急如焚衝進龜山警分局龜山派出所求助,原來他稍早開啟家中車庫門時,愛犬黑色柴柴突然奪門而出,追不回來,希望警方能夠協助搜尋。線上巡邏員警獲報後,處理案件途中也不忘四處搜尋黑柴的蹤影,終於在三個多小時後找到了柴柴,讓高男放下了心中的大石頭。後續高男欲致贈懸賞獎金,員警則予以婉拒。 龜山派出所提到,柴柴溜出門後,高男跟家人在附近找了很久都不見蹤影,希望警方協尋,他也有在臉書社團發文表示欲提供懸賞獎金。經過線上警網持續地尋找,副所長黃玉婷、警員王宇凡擔服晚間22至24時的巡邏勤務,沿著高男住家附近循線搜尋時,王宇凡眼尖見路旁有黑影竄動,定睛一看果然是圍著綠色項圈的黑色柴柴自顧自地在玩耍,便立即下車引導柴柴靠近,並將牠帶上車載回派出所,立即聯繫高男將牠帶回。高男一見到心心念念的愛犬眼淚差點奪眶而出,滿懷感激地頻頻向警方道謝,他表示願提供獎金給員警,警方婉拒並表示,為民服務是份內之事,見到主人尋回愛犬喜極而泣,已經給警方帶來滿滿的安慰與成就感。 黃玉婷說,對於員警熱心為民服務的精神相當肯定,讚許警方的鷹眼不僅用在追捕人犯,在為民服務的範疇裡也能派上用場。她也提醒,民眾家中若有活潑好動的寵物,務必要繫上牽繩以免走失。 愛犬溜出門,高男在臉書社團發文表示欲提供懸賞獎金。(圖/翻攝自龜山生活通)  

Read More

網友憂「帥警宣導看板」擋視線 壢警:廣納意見滾動式修正

普仁派出所試辦在轄內車流量大及交通事故率較高之路段及路口,擺放醒目之交通安全、犯罪預防宣導廣告看板來提醒民眾。(圖/翻攝自threads@haohao_0410)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劉康彣 桃園市中壢警分局為了提醒民眾注意交通安全與防範詐騙,日前特別在路口設置醒目的「帥警宣導看板」,並在社群引發關注。中壢分局表示,放置看板後,交通事故發生率有顯著下降。不過,有網友認為,放在轉彎處可能會造成行人被轉彎車撞到。警方則回應,會廣為採納民眾意見,持續滾動式修正宣導措施。 有網友在threads發文表示,「這人到底是誰 ?一直出現在中壢街道上」。從貼文附上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一名帥氣的警察被印在巨大的立牌上,上面印著標語「「喝得醉醉,撞得碎碎」」,提醒民眾不要酒駕。原來,這是普仁派出所試辦在轄內車流量大及交通事故率較高之路段及路口,擺放醒目之交通安全、犯罪預防宣導廣告看板來提醒民眾,除了酒駕防制宣導外,也有「小心車手陷阱,守護你的財產」反詐騙宣導版本。 中壢分局提到,試辦放置看板後,交通事故發生率顯著下降。以今(114)年1月份與2月份交通事故件數比較,普仁派出所前從3件減少為1件,下降66.6%;環中東、中山東路口從7件減少為6件,下降14.2%;環中東、新中北路口10件減少為7件,下降30%;環中東、後興路口6件減少為1件,下降83%;中北路、實踐路口則從1件減少為0件,下降100%。 有網友認為警方很有創意,也大讚看板上的警察真的很帥,但也有人持相反意見表示,「放在轉彎處感覺會擋到視線,要過馬路的行人很容易被轉彎車撞到」、「檔到視線了。」對此,中壢分局回應,民眾相關意見都會廣為採納,未來對於宣導方式將持續滾動式調整精進。警方也呼籲民眾遵守交通規則,維護自身及其他用路人安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