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變冷更易胃脹氣、消化不良?3招「保養攻略」讓腸胃也能好過冬!

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李柏賢醫師表示,冬天是腸胃疾病的高峰期,提醒民眾務必照顧好腸胃,也為大家列出了冷天氣對腸胃健康帶來的三大挑戰以及相應的保養攻略。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報導 近日天氣持續冷颼颼,加上大陸冷氣團即將來襲,各地氣溫將明顯下降。民眾除了要注意保暖手腳外,其實還要特別留意腸胃保養!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李柏賢醫師表示,冬天是腸胃疾病的高峰期,提醒民眾務必照顧好腸胃,也為大家列出了冷天氣對腸胃健康帶來的三大挑戰以及相應的保養攻略。 1. 寒冷讓胃變「懶惰」!多喝溫水暖胃助消化 李柏賢醫師解釋,當氣溫下降時,人體血液會優先供應至心臟、大腦等重要器官,導致腸胃血流量減少,進而影響消化功能。即使吃得很少,民眾仍可能感覺腸胃脹得像個氣球,或是出現胃食道逆流、打嗝不止等不適症狀。醫師建議民眾,這時要避免過於油膩或難以消化的食物,多喝溫湯或溫水,像是一碗暖呼呼的薑湯,就能溫暖腸胃、提升消化能力。不過,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患者不建議吃太多薑母鴨、羊肉爐、十全大補湯等溫補食品,以免誘發急性發作! 2. 「腸胃炎病毒」冬季大活躍 記得勤洗手、用公筷母匙 冬季也是腸胃炎病毒(如諾羅病毒)的活躍期!李柏賢醫師指出,這類病毒耐寒性強,常經由未煮熟的食物、未清潔乾淨的手,或共用的餐具悄悄感染人體。對於IBD患者而言,冬季常見病毒和細菌感染(如流感)可能刺激免疫系統,進而加重症狀或造成急性發作。李醫師建議民眾在吃火鍋或聚餐時,要養成使用公筷母匙的習慣,飯前飯後也要勤洗手,以預防病毒傳播!IBD患者記得要持續用藥,一旦出現不適症狀應立即就醫,同時盡量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抗生素和非類固醇性止痛藥。 3. 工作應酬多壓力大 恐增腸胃疾病風險 歲末年初,工作和應酬繁忙,讓身心的壓力直線飆升。李柏賢醫師指出,這對胃腸來說就像是雪上加霜,壓力會刺激胃酸分泌,加劇胃痛或胃食道逆流的症狀。除了避免攝取過多高油、高糖的食物和適量飲酒,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和胃炎的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要準備相應藥物,並在有症狀或應酬前服用。此外也要保持良好的紓壓管道,泡溫泉、散步等等都是不錯的方法! 天冷更要顧好腸胃!醫授腸胃保暖小技巧  李柏賢醫師也分享了腸胃保暖的三個小技巧。隨著氣溫下降,腸胃變得更加敏感,照顧好腸胃,不僅能吃得更安心,也能讓身體更健康! 吃慢一點:細嚼慢嚥、少量多餐有助於減輕胃部負擔。 保暖腹部:多穿一件衣服,避免冷風直吹肚子。中醫強調「氣血得溫則行,遇寒則凝」,寒冷會使血液循環變慢、氣機阻滯,容易引起疼痛或對生理功能造成影響。 避免冰品:雖然有些民眾會認為冬季吃冰品更過癮,但還是切記要適量,避免造成胃腸不適。

Read More

經常疲憊、心跳加速 竟是睡眠呼吸中止合併心房顫動作祟?

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鄭浩民提醒,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常會伴隨其他疾病,若出現相關症狀,請盡速至醫院進行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佳慧報導 今年45歲的王先生事業有成,平時工作繁忙,經常需要加班應酬。近半年來他莫名出現心跳加快的症狀,同時伴隨打呼、夜尿及多夢等情況。體力更是大不如前,白天總是打瞌睡、容易疲倦。經就醫檢查後確診為心房顫動合併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所幸在醫師建議下,透過減重並搭配正壓呼吸器治療,他終於能夠一覺到天明,擺脫精神不濟的夢魘。 長期睡眠呼吸中止,中風機率多3倍! 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鄭浩民表示,人在清醒時以交感神經活化為主,入睡後交感神經活性會降低,轉為副交感神經活性為主。然而,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因睡眠時缺氧,容易引發交感神經興奮,導致血壓居高不下、凝血功能異常,並引起全身慢性發炎反應,增加心臟負擔,最終可能引發心律不整、代謝症候群、冠狀動脈疾病及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 根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及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共同臨床指引,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因子,不僅使心房顫動風險增加2.5倍、罹患高血壓和心衰竭機率提高五成,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更增加三倍。1 正壓呼吸器+健康生活,遠離沈默殺手! 別以為睡眠呼吸中止症只是影響睡眠品質而已。鄭浩民醫師提到,這種疾病的嚴重性經常被低估,患者往往無法察覺自身症狀。臨床上常見患者因高血壓或心律不整就醫時,經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門診觀察更顯示,即使收縮壓控制得宜,患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其舒張壓仍普遍偏高,這可能是因為交感神經活化所致。 鄭浩民醫師指出,配戴正壓呼吸器是目前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黃金準則,能使呼吸道在睡眠期間保持通暢,提升睡眠品質。同時,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戒菸、戒酒、減重、攝取健康飲食,以及維持規律運動—有助於同步改善心血管疾病和睡眠呼吸中止症。 居家睡眠檢測,有助好眠的小幫手!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推估,全台患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者保守估計已超過70萬人,嚴重威脅國人健康。2美國心臟學會在2022年明確指出,睡眠時間對心血管健康有重要影響。3鄭浩民醫師強調,雖然年末是健檢旺季,但一般健檢項目中較少包含睡眠檢測。他建議,若出現以下症狀:白天經常嗜睡疲憊、夜間頻尿多夢、睡眠時間再長仍感疲憊,或經常被床伴抱怨打呼聲大,就應提高警覺,及早至睡眠門診檢查。對於擔心在醫院無法好眠的民眾,現在也提供居家睡眠檢測服務,能協助醫師找出睡眠障礙的原因,進行對症治療。 1 https://www.tspccm.org.tw/km/31281 2 https://ck.ccgh.com.tw/doctor_listDetail27.htm 3 http://www.ccft.org.tw/OnePage.aspx?tid=166&id=642

Read More

患者因病阻礙家庭夢!新型生物製劑健保平行轉換 成乾癬患者治療曙光

乾癬是一種慢性且常常反覆發作的免疫性皮膚疾病,主要症狀為皮膚上出現邊界清楚的紅色斑塊並伴隨皮屑,由於乾癬不僅影響皮膚外觀,更可能對患者的社交、心理及職業生涯造成生命累積性損傷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20多歲的王小姐剛步入職場,就因中重度乾癬引發頭皮屑、四肢也出現紅色斑塊,乾癬造成的外顯症狀使她遭同事誤會衛生習慣不佳而被排擠,客戶也不敢與她握手、甚至不願與她簽約,間接影響王小姐的工作收入,使她在治療過程中被迫承受更多負擔。醫師表示,中重度乾癬患者,健保已有給付四大類十種生物製劑可選擇,如果使用一種生物製劑療效不佳,還可平行轉換不同生物製劑,患者不要灰心。台灣乾癬協會也鼓勵患者平時多了解用藥資訊,透過醫病溝通跟醫師討論病情及用藥選擇。 乾癬是一種慢性且常常反覆發作的免疫性皮膚疾病,主要症狀為皮膚上出現邊界清楚的紅色斑塊並伴隨皮屑,由於乾癬不僅影響皮膚外觀,更可能對患者的社交、心理及職業生涯造成生命累積性損傷(CLCI,cumulative life course impairment),治療過程中,如何選擇合適的藥物成為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的關鍵。隨著近年多種生物製劑陸續問世,乾癬患者的治療方式已有顯著突破,其中生物製劑的平行轉換策略,也能幫助患者隨時尋求更適當的治療選擇,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柳營奇美醫院皮膚科主任林旻憲醫師指出,乾癬治療技術日益進步,能有效改善九成以上的病灶。若傳統生物製劑的療效有限或產生無法忍受的副作用,"平行轉換"提供了另一種解決方案,幫助患者擺脫治療瓶頸。 林醫師解釋,平行轉換是指當患者使用的生物製劑效果不如預期,或對該藥物產生抗藥性時,可切換到另一種作用機制不同的生物製劑。這種策略能有效提升治療成功率,同時降低抗藥性與副作用風險,讓患者擁有更多選擇。 林醫師強調,平行轉換的成功關鍵在於醫病雙方的緊密溝通。患者應主動向醫師反映病灶情況和治療效果,及早調整治療計畫,確保取得最佳療效。 隨著新型生物製劑的開發,乾癬患者的治療選擇變得更為多樣化。林醫師表示,這些藥物針對乾癬發病機制中的關鍵炎症因子(如IL-17和IL-23)進行精準抑制,不僅能更快速地控制免疫反應,還能有效減少全身性副作用,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皮膚病灶和生活品質。 新型生物製劑的多樣性,讓醫師得以根據患者的個別病情選擇最適合的藥物。例如,有些藥物能提供持久的治療效果,減少患者的就診次數,特別適合需要長期治療的患者,極大地改善他們的日常生活。 林醫師呼籲,乾癬患者若對治療效果感到不滿或擔憂副作用,應積極與醫師討論,探索新的治療方式。隨著乾癬治療技術的不斷創新,患者擁有更多希望,生活品質也有望大幅提升。 儘管生物製劑平行轉換策略為乾癬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台灣乾癬協會秘書長王雅馨指出,由於看診時間有限,醫師未必能完全注意到病人身上所有的病灶;尤其是隱密部位,更讓不少患者難以開口討論。因此,王秘書長強調:「患者發現用藥後還是很不舒服要勇敢開口,主動跟醫師討論病灶情況,醫師才能為患者提供最合適的治療方案,醫病共同努力幫患者重拾生活品質、重回社會。」 王秘書長分享,曾遇過一位35歲左右的女性病友,乾癬病灶成為她交友的嚴重阻礙。她雖有使用傳統生物製劑治療,但症狀改善有限,後來她考量自己已近適婚年齡,決定主動與醫師討論進行平行轉換,並成功申請了新型生物製劑進行治療。治療後,她不僅頭皮和外顯部位病灶都成功消除,私密處部位病灶也大幅改善,交友不再感到尷尬,圓了走入家庭的夢想,重拾對生活的信心。王雅馨表示,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當病友乾癬發作,即使只是去便利商店繳費、打掃家裡、洗衣服等生活小事都很困難,能夠好好改善皮膚病灶、控制病情,對於患者生活、工作、交友各方面有很大的幫助。王雅馨也提醒,平時病友就要留意乾癬的衛教治療資訊、也需要了解健保的政策,透過醫病共享決策跟醫師討論自己的病情以及治療方式,否則乾癬發作症狀常常來得猛爆,大發作時很容易手足無措。 健保生物製劑平行轉換為中重度乾癬病友提供了新的治療希望,無論是對抗藥物的抗藥性、提升治療效果或減少副作用,平行轉換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林旻憲醫師和王雅馨秘書長強調,醫病順暢溝通,討論雙方的治療期望,才能最大化治療效果,配合新型生物製劑的效益,有望提供乾癬患者治療上更多元的選擇權,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與未來。

Read More

最強後盾!桃園農業局推多項補助 力挺青農深耕未來

農業局長陳冠義說明桃園農業的近況。(圖/陳儒賢攝)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吳詠平 桃園市除了是工業大城外,農業也相當多元產值也高,更是台灣北部地區有機蔬菜最大供應地,《桃園電子報》專訪了桃園市農業局長陳冠義,說明桃園農業的近況。 在食材的把關上,陳冠義表示,桃園中小學免費供應營養午餐,因此在食材安全農業局非常重視,過去曾有相關報導說桃園食材檢出合格率94%點多落後其他5都,這是因為農業局特別針對高風險的農產品做稽查抽驗,要找出問題來源杜絕、改善,不是挑相對安全的產品,這是在為學童把關。在田間管理上,不管在抽驗或種植技術,包括智慧環控等農業局都在投入經費,讓農民添購設備,也有示範場域,希望農產品產量可以增加,品質可以更好,吃的安全。 桃園中小學免費供應營養午餐,因此在食材安全農業局非常重視。(圖/桃報資料照) 在青農政策上,陳冠義表示,桃園青農的表現是讓人非常驕傲的,連續3年在青農競技大會上拿到冠軍,桃園每區都有健全的青農組織,全市現有8百多名青農,還有人在陸續加入中,青農加入後農業局會有相關教育訓練,期間是4個月,每月市府補助3萬生活費,讓想加入的年輕人能安心上可學習,課程有農事技藝,到不同農場實習,有種花卉的、有養殖漁業、有種瓜果的,還教授經營計劃書,如果規劃的不錯,市府有20萬資材補助,還有5年無息貸款,額度中央是2百萬,桃園提高到5百萬,如果成為百大青農或被認定學有精專,加碼到1千萬的貸款,如果要參與智慧農業可以加入場域計畫,還有另外補助,桃園對青農的照顧是非常認真的。 桃園每區都有健全的青農組織,全市現有8百多名青農,還有人在陸續加入中。(圖/桃報資料照) 農業局還推青農智慧農耕團,陳冠義說明,對想從事農業的青年人如沒有土地或家裡有土地無人耕作的,加入智慧農耕團大家一起去契作共同去耕作,互相幫忙,而且一些機具不是每個人都買得起,如現在有無人機中隊,操作要證照,還有淨零碳排中隊,這次颱風一些樹木斷枝,經過這中隊破碎後加入一些酵素,可以成為肥料,這是市長上任後開始推行,現在第二年越來越多人加入,加速了桃園農地利用。  

Read More

企業捐這項救災利器 強化桃消坪頂分隊電動車火警應變

防火毯本身的材質為玻璃纖維或陶瓷纖維等耐高溫防燃材質製成,可承受1000度以上之高溫。(圖/坪頂分隊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能源使用也在逐步轉型,而電動車使用者逐年遞增,也對消防隊的滅火方式發起挑戰。長岡電機於日前捐贈桃園市坪頂消防分隊2張電動車防火毯,同時也向消防隊員們學習電動車火災正確的滅火及防火方式,期望能為消防進一份心力。 坪頂分隊表示,電動車是由高容量的鋰電池所驅動,各大廠牌的製造及運用方式亦有所差異,而這類能源型的火災因其化學特性,往往需要使用大量水源降溫抑制化學反應,不僅效率低落,對於消防人員救災更是費力費時。 坪頂分隊指出,防火毯的滅火原理為隔絕燃燒物及空氣,使用方式也非常簡單,只需將其覆蓋在燃燒物上即可。而防火毯本身的材質為玻璃纖維或陶瓷纖維等耐高溫防燃材質製成,可承受1000度以上之高溫,可謂跨時代的救災利器。 長岡電機向坪頂分隊學習電動車火災正確的滅火及防火方式。(圖/坪頂分隊提供) 坪頂分隊長吳浚澤表示,「因應科技發展,消防也隨之產生新救災型態,民眾使用充電產品時應保持良好的用電習慣,儲能電霸、電動車等高電量產品使用上更需注意日常保養維護,其附近也應避免堆放易燃物品,以免加速火災蔓延。」

Read More

桃園農業局推動復興區老化竹林更新 落實永續發展

復興區枯老竹林更新前。(圖/農業局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桃園市復興區擁有豐沛的竹林資源,出產的桂竹品質極佳,是農用資材及高品質竹劍的重要原料。然而受到部落人口老化及產業及市場結構改變的影響,導致竹林無人管理而充斥老竹和枯倒竹,不只影響林相健康和水土保持功能,也失去竹桿收穫的經濟效益,更因長期缺乏整理,重新經營投入的高額成本也使林主望之卻步。桃園市農業局於去(113)年推動老化竹林更新達20公頃,協助林主重新投入竹林經營的行列,並透過竹林的汰舊換新增加森林碳匯。 農業局表示,依據農業部第四次森林資源調查資料,桃園市的竹林面積有9495公頃,推估竹材桿數約有8千萬枝,是桃園重要的自然資源。竹子生長快速,4年生的成熟竹材即可收穫進行利用,竹子超過7年生即會老化枯死,不但容易傾倒,大量的枯老竹材也可能引起森林火災,因此適度的疏伐才是維持竹林健康的方法。輔導團隊透過整理枯倒竹及汰除五年生以上的老竹,為新生竹騰出生長空間,更新後林相變得健康,也能投入竹材生產,成為增加森林碳匯永續經營的一部分。 農業局長陳冠義提到,竹材是永續資源,老化竹林更新之後,不但使竹林變得更健康,生產出的竹桿品質也更優良,收穫的竹材是環保的綠色材料,加上竹子生長快速且可再生的特性,具有良好的固碳效益,如若搭配適度的經營,即能在生產收穫、林相健康及促進在地部落經濟獲得三贏,竹林經營更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永續發展的城市與社群、責任消費及生產、氣候行動及保護陸域生態等多項目標 。 經桃園市農業局團隊疏伐後,雜亂的竹林變得煥然一新。(圖/農業局提供) 經過輔導團隊疏伐後,雜亂的竹林變得煥然一新,翠綠的新竹在陽光的映照下搖曳生姿,一起迎向2025年展現出森林的新生與活力。

Read More

荷爾蒙陽性乳癌爭取整體存活期多一倍 醫籲健保儘速給付嘉惠病患

隨著新型藥物投入使用,有望扭轉原先治療困境。根據最新研究數據,亞洲患者若在CKD 4/6抑制劑治療於12個月內惡化後,接續使用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接力治療下的整體存活期有顯著的提升。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乳癌為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晚期乳癌如何有效延長存活期,為臨床治療中一大目標。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的局部晚期及轉移性乳癌,患者在經過一二線標準治療後若反應不佳,除接受基因檢測確認可否使用標靶藥物外,往往剩下傳統化療一種選擇,其治療效果與副作用對患者而言仍不夠理想。然而隨著新型藥物投入使用,有望扭轉原先治療困境。根據最新研究數據,亞洲患者若在CKD 4/6抑制劑治療於12個月內惡化後,接續使用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接力治療下的整體存活期有顯著的提升。 傳統治療難達晚期治療三大目標 大幅影響病患生活 「我們首要當然是希望盡可能延長存活期。」,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在為晚期乳癌患者制定治療策略時,以「延長存活」、「減少副作用」、「減緩乳癌生長速度」為三大目標,然而部分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HR+/HER-)患者,在第一線治療接受抗荷爾蒙合併細胞週期抑制劑的模式後,會在12個月內產生惡化狀況,針對此類「頑固」乳癌,過去常剩下化療或利用基因檢測尋找對應標靶藥物,患者在晚期病症折磨之下,還需承受化療副作用帶來的不適或基因檢測所面臨的經濟壓力,對病患及其家屬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 研究證實整體存活期多一倍! 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成亞洲患者新曙光 然而新藥物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Trop-2 ADC)的上市,為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的荷爾蒙陽性、HER2乳癌患者帶來治療的曙光,根據歐美族群的臨床樞紐試驗顯示,針對前述類型患者,遭遇CDK 4/6細胞週期素激酶抑制劑治療仍於12個月內惡化的「頑固」乳癌,若接力使用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治療,能使患者整體存活期達到15.3個月,對比傳統化療的10.5個月多出近5個月。據針對亞洲婦女(包含台灣)的最新臨床研究更指出,整體存活期更增加到21.1個月,證明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對亞洲婦女患者是一大福音。 適用性高免基因檢測 高效接力精準治療 台灣乳癌患者隨著年齡老化,罹病年齡中位數由56歲延至57歲,延續生命作為臨床治療目標的期望值不減反增,陳守棟理事長以一名30餘歲主婦患者為例,該病患診斷時即為第四期,經過一二線治療收效甚微,接力使用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至今已維持近半年穩定狀態。他也強調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免基因檢測的特性,省去晚期患者等待相關檢測報告的時間與精力。 醫籲接軌國際治療潮流 新藥應速納健保給付 隨著Trop-2藥物投入使用,晚期乳癌患者在治療選擇上更臻完善,陳守棟理事長鼓勵乳癌患者積極接受治療,「晚期乳癌還是有機會活得很久,還是有希望。」他也呼籲有關政府單位,從提升國內晚期乳癌患者存活期的角度來看,應盡快將此類已有明確數據證實可提升患者存活期的藥物納入健保、增加國民健康福祉。

Read More

「末期齒列」難看更難吃 「新式植牙」當天換新牙、重拾健康

一顆牙齒喪失還有機會以單顆植牙或是牙橋重建,但是一整排牙齒都有嚴重蛀牙、牙周病以致於無法治療,就可以稱之為「末期齒列」。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65歲的彭先生,上顎多顆末期齒列牙齒深部齲齒,診所無法治療。轉診醫院後,經討論植牙假牙治療方式及優缺點後,最後採用All on 4植牙固定式假牙重建上顎缺牙區。經過三個月植體骨整合以及追蹤穩定後,彭先生在手術後半年順利完成正式的植牙固定式假牙。 「末期齒列」難治療 咀嚼困難更影響外觀、發音 奇美醫院牙醫部贋復科醫師林靖傑表示,一顆牙齒喪失還有機會以單顆植牙或是牙橋重建,但是一整排牙齒都有嚴重蛀牙、牙周病以致於無法治療,就可以稱之為「末期齒列」。末期齒列的病人常有下列症狀: 齒動搖明顯,無法咀嚼或承受咬合力。 牙周支持組織破壞,伴隨膿腫或發炎。 多顆牙持續性的慢性疼痛。 功能性問題,如進食困難、語言發音不良。 齒列不整齊及缺牙,外觀受影響。 「All on 4植牙」省時降風險 當日固定式假牙更便利 林靖傑指出,口腔末期齒列的病人往往因為害怕看牙或工作繁忙而忽略牙齒健康,導致病情惡化到無法治療的程度。All on 4植牙正是適合有看牙恐懼,以及就診時間不充裕的末期齒列病人族群,僅需一次手術,即可完成固定式假牙。此外,末期齒列的病人通常合併嚴重牙周病,齒槽骨骨量不足,傳統植牙手術可能需要額外補骨補肉,耗時費力。相較之下All on 4植牙假牙有以下優點: 植牙選在顎骨骨量充足的位置,植牙位置較有彈性,省去額外補骨補肉的治療時間; 容許向遠心傾斜的植體,以避開上顎鼻竇及下顎下齒槽神經血管,確保手術安全。另外也讓假牙能夠往後牙延伸,增加咬合支撐,強化咀嚼功能; 植牙至少4至6顆植體,手術當天就立即有植牙固定式假牙。大大縮短治療時間,滿足忙碌現代人的需求。 數位化技術和AI進展 個人化植牙治療更精準 林靖傑強調,隨著現代數位化技術和AI的進步,讓植牙更加精準、快速且可預期。數位植牙流程能在術前提供完整藍圖,術中安全高效執行,術後則達成理想的修復成果。希望有類似需求的民眾能積極尋求專業協助,由專業醫師提供個人化的治療計畫,以利重拾健康自信的笑容。

Read More

微創飛秒雷射精準定位 白內障患者重獲高品質視力新選擇

因現代人視力品質要求較高,希望術後視力遠、中、近距離視力都清晰,因此高階人工水晶體的使用越來越普遍,對手術精準性要求也相對提升。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林韋彤、黃嫊雰、林宗憲報導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白內障已成為常見的疾病,而3C產品普及與高度近視比例提升,白內障也逐漸呈現年輕化的趨勢。視線模糊、畏光、色彩暗淡,甚至換了好幾副眼鏡仍看不清楚等,都可能是白內障已悄悄找上門。知名眼科診所院長謝宏義指出,目前只有手術可以完全治癒白內障。新型飛秒雷射輔助白內障手術,可提升手術精準度並減少眼部組織傷害,讓患者在安全精準的治療中,重獲清晰的視野。 白內障手術新突破 飛秒雷射精準輔助 降低眼部組織傷害 謝宏義院長指出,由於眼睛構造極其精密,白內障手術的目標是盡可能降低超音波能量,以減沙對眼睛的傷害。飛秒雷射輔助白內障手術可大幅減少超音波能量使用。尤其適用於白內障晶體硬化嚴重、角膜內皮細胞較少、或使用多功能人工水晶體的患者。 因現代人視力品質要求較高,希望術後視力遠、中、近距離視力都清晰,因此高階人工水晶體的使用越來越普遍,對手術精準性要求也相對提升。謝宏義院長進一步說明,白內障手術植入人工水晶體時,須確保位置置中才能發揮最佳的效果。若位置稍有不正,術後視力效果便會大打折扣。而飛秒雷射可預先切割水晶體、製作正圓形的前囊,並結合智能導航精準定位,確保人工水晶體的位置居中,精準安全地助患者視力的恢復。 視力不到0.1 她的世界因白內障手術再次明亮 謝宏義院長分享了親自為岳母進行飛秒雷射白內障手術的經驗。他提到,岳母小時候因生過一場大病,導致視力不到0.1。術前檢查發現,她的角膜比一般人更薄,散光更高達約六百度,且水晶體已嚴重混濁,岳母也表示,眼前的視覺色澤暗暗黃黃地,生活中看不清楚就只能就依靠感覺過日子。 謝宏義院長表示,散光對白內障手術術後清晰度的影響非常大,經過術前詳細數據評估,就確定為岳母植入散光矯正型的水晶體,並採用飛秒雷射輔助白內障手術,手術結果也比預期更佳理想。也因飛秒雷射手術取代了傳統的手術器械,不僅提升了手術精準度,也降低了長輩們聽到「動刀」時的心理障礙。 即使岳母術前角膜狀況較差,使用飛秒雷射手術後恢復快。一周後,岳母便與家人一同出遊。在日月潭搭乘纜車時,她感動地說:「原來這個世界色彩這麼繽紛,真的太開心了。」 術前全面性檢查與個人化手術方案 穩定患者情緒更安心 謝宏義院長也分享,岳母是南京人,此次手術讓她深刻感受到台灣醫療設備新穎先進,術前充分且詳細的檢查,以及醫療人員的親切服務,這些是她在其他地方未曾體驗過的。 院長指出,白內障患者來到我們院所時,醫療團隊會將其進行全面性的術前檢查,並根據檢查結果,結合患者的生活方式、用眼需求,量身制定個人化的手術方案。在手術前,護理人員細心說明手術步驟,讓患者對手術有充分的瞭解,進一步降低患者術前的緊張情緒,可提升治療的信心與安心感。 乾眼症治療為首 助白內障手術視力恢復 乾眼症是目前非常普遍的眼部疾病。謝宏義院長提醒,若術前檢查發現患者同時患有乾眼症和白內障,會建議患者先治療乾眼症,待狀況穩定後再接受白內障手術。若乾眼症未經妥善治療便貿然手術,部分患者術後可能因為乾眼症導致眼睛表面反覆發炎,進而影響術後視力恢復效果。因此,控制乾眼症是確保白內障手術視力順利恢復的重要部步驟。

Read More

桃消復興、巴陵分隊長履新 借重專業強化防災

桃園市消防局第四救災救護大隊辦理復興區分隊長佈達典禮。(圖/第四大隊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桃園市消防局第四救災救護大隊今(2)日進行復興區分隊長佈達典禮,復興分隊長由救災救護指揮中心科員陳遠鑫接任,巴陵分隊長由火災預防科科員林龍井接任。 第四大隊表示,陳遠鑫為警專專26期畢業,中央警察大學106年三等特考班結業,時任消防局粉絲專頁小編與府會業務,擅於以貼近人心的方式呈現創意消防宣導,以時事為題材創意為發想行銷消防;林龍井為警專專18期畢業,中央警察大學消佐班26期結業,時任消防局火災預防科,承辦桃市建築物消防設備會勘及專案檢查,熟稔建築物消防安全及火災預防宣導。消防局盼藉此次職務輪替培養基層幹部,也藉由兩位分隊長專業領域,帶領分隊共同維護復興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第四大隊提到,復興區是六都原住民人口最多的地區,擁有豐富的原住民文化資產與天然山水美景,吸引許多民眾前往旅遊踏青,復興山區災害特性多元且複雜,常遇登山客迷航救援及野溪溺水案件,颱風來襲時亦須配合公所執行各項防颱整備、疏散、撤離等防災、救災工作。此次藉助兩位分隊長專長,期有效提升復興區各項防災、救災及救護等工作,以守護復興區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第四大隊長陳莉婷說,期勉兩位基層領導幹部,以身作則,勇於承擔,接受考驗及挑戰,秉持專業與服務的熱忱,守護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