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達標再等額補助 南家扶兒教歡喜結業

南台南家扶中心,十一日舉行「兒童教育方案」結業式,透過計畫讓參加的扶助家庭,能有較充裕經濟,支付受扶兒的教育經費。(記者陳銀全攝) 記者陳銀全/台南報導  南台南家扶中心針對陪伴的扶助家庭,每年辦理的「兒童教育方案」,於十一日舉行結業式,除了教導扶助家庭如何理財外,還有不少知能,一年下來,親子們更擁有第一桶金,來應對未來各項教育費用。  南家扶表示,「兒童教育方案」長達七年,這一屆已執行滿一年,共有十三戶家庭參加,且每月穩定儲蓄一至三千元不等,南家扶再以一比一配合款方式補助,總計卅萬元整,更陪伴家庭規劃運用於教育所需的註冊費、安親費、才藝費、學用品及親子旅遊。  南家扶說,「兒童教育方案」主要以家內有大班或小一兒童為招募對象,課程針對「幼兒」、「家長」、「親子共做」三大方向進行,家長課程包含理財、記帳、正向親職教育、情緒管理等;幼兒課程則從兒童發展六大領域中加入認識錢幣,並建立基礎理財觀念;親子課程更安排烘焙、市集、淨灘等活動。過程中,社工逐月檢視家庭儲蓄及記帳狀況,不僅引導家長養成儲蓄習慣,更能展現他們規畫兒童教育的自主性,將有形資產實際運用於幼兒身上,達資產累積目標。  活動並邀請方案成員分享參與及儲蓄心得,其中小晴阿嬤,因女兒不負家責,留下一對孫子女,平時仰賴臨時工的阿公負擔家計,但實無法有多餘的錢支付教育費用,透過學習,每天努力記帳,發現有很多不必要的開銷,現在更有一筆錢,等到九月開學,就不用害怕面對各種費用了。  長期受丈夫精神虐待的小鴻媽媽也說,課程中獲得許多理財觀念、教養技巧,在同儕的支持下,勇敢走出婚姻陰霾,現踏入職場獨自撫養孩子,並運用第一桶金來支應學習費,她說,一年來,最可貴的是獲得無形及有形資產,讓她更有自信並有能力面對未來。

Read More

家扶兒做家事存零錢 買腳踏車圓夢

 北台南家扶中心主任莊淑惠(左一)與參加成果發表的親子合影。(記者翁聖權攝) 記者翁聖權/新營報導  北台南家扶中心十一日舉辦「兒童教育方案」成果發表,共有十四戶家庭卅五名親子展現才藝。其中七歲的男童哲哲因參加課程學會設定目標及儲蓄觀念,用做家事獲得零錢方式存了兩年,總算買到新腳踏車圓夢。  才七歲的哲哲成長於單親家庭,因母親尚需背負前段婚姻中的債務,只能借住親友家,甚至要打地舖,生活困窘。哲哲很羡慕小朋友都有零用錢可買玩具零食,在參與服務方案後,媽媽開始透過做家事與考試進步,就提供孩子五元、十元零用錢方式,來鼓勵哲哲兄弟的正向行為。  張媽媽表示,以前的哲哲只要拿到銅板就去買餅乾、飲料,但透過一百四十九個小時的課程學習後,哲哲開始懂得儲蓄,並設定目標要購買到一輛屬於自己的腳踏車。看著哲哲買到腳踏車後充滿笑容的小臉,媽媽很感動的說:「哲哲變懂事了」。而哲哲的弟弟總是坐不住,常干擾別人學習,因媽媽學會用正向語言給予鼓勵,弟弟現在專心度也提高了很多,令媽媽放心不少。也可以有時間去工作,改善家庭經濟。  成果發表會上除靜態的作品展示外,同時頒發結業證書及陪伴孩子學習成長榮獲全勤獎的三戶家庭,他們分別是黃旺盛、蕭清安及黃惠珍,其中一位為隔代教養阿公,一位為行動不便的父親。每個孩子也為家長準備親手製作的獎狀,讓家長感動不已。

Read More

救國團贈層林學童白米文具

歸仁團委會送愛至玉井區層林國小弱勢學生,由校長周志和代表接受。(記者林偉民攝) 記者林偉民/玉井報導  救國團歸仁區團委會關懷偏鄉弱勢學童,十日到玉井區層林國小展開愛心公益活動,贈送白米等民生物資及文具組給學校弱勢家庭學童,鼓勵學童在暑假還要繼續用功讀書。  這趟愛心公益活動,昨天上午由市團總幹事梁明峰夥同歸仁團委會長郭江海、前會長黃秀芬及多名委員、義工等人,攜帶白米、沙拉油等民生物資及文具組共十一組,到層林國小贈送弱勢家庭學童,由校長周志和代表接受,由於即將放暑假,一行人不忘鼓勵學童放假也要讀書,而且因為放假時間較長,可以讀更多書籍。  歸仁區團委會除了定期舉辦捐血活動,最近也在歸仁進行擦亮街角反光鏡公益活動,分梯次在歸仁各角落擦反光鏡,不但獲歸仁人讚賞,還有別區相關單位要求團委會協助擦拭反光鏡,也集資到偏區國小贈送民生物資給弱勢家庭學生,希望為弱勢家庭盡心意。  郭江海表示,除了昨天的層林國小,之前已陸續送愛到關廟、龍崎等偏區學生,未來還將陸續到各偏區送愛,希望對弱勢家庭學生有鼓勵作用。

Read More

大型拼布座頭鯨現身花蓮市好客會館 花家扶丹寧特展等你來看展

花蓮家扶媽媽創作的大型拼布座頭鯨現身花蓮市好客會館。 (記者林有清攝)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手掌心的溫度─家扶布藝師手作藝術暨丹寧質料應用展」昨天在花蓮市好客文化會館盛大開幕。為了這場展覽,花蓮家扶布藝師們再度腦力激盪,創作出二百公分的座頭鯨以及生活化的丹寧掛簾,並增加許多可愛的造型仙人掌盆栽,期望讓民眾透過丹寧展見證布藝師的創作力。 走進展場,映入眼簾懸的是掛在展場中央,是一隻全長超過二百公分的大型座頭鯨,週遭也用海馬、海龜、海草等有趣又可愛的拼布作品來營造海洋世界的視覺,展現出悠遊的美感;在展場的另一側則營造出生活氛圍,運用丹寧布拼貼創作的布沙發、創意杯墊、巨形仙人掌盆栽以及服裝改造與裝飾藝術品。  創作小舖媽媽們齊力把一朵朵牛仔布花製作裝置藝術植生牆,另有耗時將近二個月才完成「海潮之深」的長型壁畫,多樣又富作品,讓來賓們看見每一位媽媽們為二手物創造了許多新生命。  花蓮市長魏嘉賢表示,家扶媽媽們靠著一技之長展現,展出豐富及變化系列創作,希望所有的好朋友一起用行動力來幫助弱勢家庭,幫助他們翻轉困境,成為弱勢的那道光。他也鼓勵花蓮家扶中心,未來有機會可以往更高層次的地方策展,讓丹寧料創作成為花蓮的特色。 家扶督導陳素卿表示,花蓮豐富的海洋生態是的天獨厚的資源,夏季花蓮賞鯨之旅更是知名的旅遊活動,而座頭鯨常與海豚等一起出現,所以就創作了這頭大型鯨魚,希望透過鯨魚強調海洋生態保育的重要。也要感謝 EDWIN 愛德恩提供三百件二手牛仔褲做為創作素材,讓布藝師們創意得以充分發揮。

Read More

潘文淵文教基金會頒獎十傑出人才

潘文淵文教基金會表揚新興產業研究傑出人才,共10人獲獎,獎勵對科技產業及社會有卓越貢獻的華人,並培養具潛力的科技人才。 (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潘文淵文教基金會九日在工研院舉辦聯合頒獎典禮,頒發「研究傑出獎」、「年輕研究創新獎」及「物聯網創新應用獎」三大殊榮,共有十人獲獎。  今年「研究傑出獎」共有三位獲獎,分別是工研院協理,也是成大副校長吳誠文、臺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院長鄭光廷。「年輕研究創新獎」四位得獎者,分別是稜研董事長張書維、醫盟執行長羅文甫、邑流微測創辦人李正宇、鉅怡智慧行銷長鐘孟良。「物聯網創新應用獎」共有三名,分別是臺大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江昭皚、交通大學助理教授林勻蔚、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經理劉家隆。

Read More

麻豆與將軍兒少站 助青春展翼翱翔

台南市多元人力資源發展協會成立的麻豆、將軍兒少站,指導小朋友做餅乾、蛋糕。 (記者林相如攝) 責任編輯/李謙易 記者/林相如 輔導40餘名國中小弱勢兒少  弱勢家庭的孩子,如果沒有公益團體協助「拉一把」,長大後很多人會誤入歧途,影響一生。  台南市多元人力資源發展協會附設的麻豆與將軍兒少站,多年來輔導幫助不少弱勢家庭的孩童,除了穩定課業外,還幫他們找到性向,習得一技之長,成功開展自己的人生,受到不少地方民眾的肯定。  協會執行長陳美如說,麻豆與將軍兩個兒少站,每年都維持在輔導四十幾個國小、國中的孩童,這些孩童大都是來自單親、沒有父母的隔代教養、新住民的子女、低收入戶等,除了家中經濟弱勢外,且也些缺乏父母的關愛,導致心理不正常的發展,更容易受到引誘而誤入歧途,未來堪慮。  但在協會介入輔導下,除了提供放學後的課業輔導,也會根據孩子的興趣,開辦舞蹈、音樂等多元才藝課程,並提供舞台,讓他們有展現自我的機會,且還會盡力幫助他們找升學管道,讓他們國中畢業後,依照自己的興趣,習得一技之長,出社會後可以自己謀生,行有餘力之際,還可以幫助別人,成為有用之人,不會危害社會或他人,如此才能對社會有所貢獻。 豆兒少站的小朋友會製作滷味義賣,以籌措經費。 (記者林相如攝)個性封閉的孩子 化解暴戾之氣  麻豆及將軍兒少站成立多年來,輔導孩子的成效有目共睹,麻豆區一位民眾說,住家附近有一位孩子,因為父母雙亡,由爺爺奶奶照顧,因從小失去父母親的關愛,個性封閉,不容易接近,且有暴戾之氣,讓人擔憂;後來經轉介到麻豆兒少站接受輔導,歷經兩年兒少站的協助與關懷,除了已經融入兒少站這個大家庭外,在社區內看到長輩也都會尊敬的打招呼,轉變之大讓鄰居看得相當驚訝,直說兒少站真的有很大的魔力,幫助這個孩子找到自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讓人相當敬佩。 兒少站小朋友也會淨灘,參與公益活動。 (記者林相如攝)指導課業/舞蹈等 寒暑假辦環島  陳美如說,麻豆及將軍兒少站除了平時放學後的課業輔導外,假日也會指導孩子的功課,並讓他們學習舞蹈、音樂等多元才藝,寒暑假更會舉辦環島活動,增加孩子的視野,並懷抱感恩的心,拜訪贊助單位,甚至也會安排參加公益活動,希望讓孩子親力而為,感受到社會並沒有放棄他們,社會上還是有人會願意幫助他們,默默的付出,透過這些實際的參與,讓孩子習得感恩的心,肯定自我。 兒少站小朋友學習樂器吹奏,培養多元興趣。 (記者林相如攝)製滷味義賣 潛移默化互助人生觀  尤其麻豆兒少站為了籌措經費,指導孩子動手製作雞翅、豆干等滷味進行義賣,過程中大家和樂融融、互相幫忙,潛移默化中也能建立開朗互助的人生觀,效果很好。  陳美如說,兒少站的孩子很多都是學校、社會局轉介而來,由於這幾年輔導的成效有目共睹,已有外縣市想要複製兒少站成功的模式,讓她感到欣慰,但因經費與人力有限,目前兩個兒少站只能輔導四十幾個孩子,但有些需要幫助的家庭,還是會撥空到府訪視,協助家長輔導孩子,盡力而為。因為這些孩子都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應該重視,而不是放棄,只希望透過兒少站的用心,幫助弱勢家庭孩子度過難關,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與未來。

Read More

睽違65年 自由中國號海大亮相_

睽違六十五年後,充滿傳奇故事的中式木造古帆船「自由中國號」八日終於在海洋大學航海園區亮相。 (記者楊耀華攝)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在文化部、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及張榮發基金會三方通力合作下,充滿傳奇故事的中式木造古帆船「自由中國號」八日在海洋大學航海園區亮相,在航海節的前夕由文化部長李永得、海大校長張清風及張榮發基金會執行長鍾德美等共同揭幕,讓「自由中國號」在睽違六十五年後再次展現在國人面前。  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一九五五年六位年輕人乘著夢想、帶著勇氣橫跨太平洋到達美國的歷史,讓人深受感動,「自由中國號」不僅帶著夢想前行,其於百年前以手工打造,保存至今,成為世界少數僅存的中式木造帆船,意義更是非凡;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長期以來進行整體規劃協調與修復工作,不遺餘力,同時也感謝張榮發基金會的支持,以及海洋大學的後續維護及推廣,展現政府、民間、學校的充分合作,讓「自由中國號」得以再現於全民及世界眼中。  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指出,「自由中國號」一九五五年從基隆出發,途經釣魚台、沖繩、橫濱,最後跨越太平洋,抵達美國舊金山,創下臺灣第一艘木造帆船橫渡太平洋的紀錄,在海外漂泊了五十七年,在文建會(現文化部)及海洋大學等單位多方努力下,二0一二年終於回到了故鄉基隆,經過八年漫長的時間,修復後的船體一直閒置在海科館的探索館外的預定地,甚至一度面臨被送往臺南的命運。  張清風說,「自由中國號」當年從正濱漁港出發,就從海洋大學前面駛過,身為臺灣海洋教育的龍頭,海洋大學責無旁貸,必須將他留在基隆,並將它象徵的海洋精神與海洋文化發揚光大。船齡超過一百年的古帆船,在海洋大學找到了永久的歸宿。  「自由中國號」的前身是十九世紀末由福州馬尾船廠製造的漁船,原名「勝孝利號」,當時由周傳鈞等人計劃要駕船到美國參加第一百二十五屆橫渡大西洋國際帆船大賽,因而找到這艘木帆船,更名「基隆號」準備參賽,之後由當時的省主席嚴家淦更名「自由中國號」。  一九五五年四月四日,由周傳鈞號召种玉麟、胡露奇、陳家琳、徐家政、美國駐臺副領事麥克文(Calvin Mehlert)等人,從基隆正濱漁港出發,歷經一百一十四天橫渡太平洋,到達美國西岸舊金山,雖然抵達時已經錯過比賽,但卻也完成橫渡太平洋的壯舉。

Read More

俊逸基金會廣播營 將軍學童化聲小主播

俊逸基金會至將軍國小開辦兒童廣播營,讓小朋友化「聲」為小主播,講述校園生活點滴。(俊逸提供)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推動「與媒共好」,俊逸基金會和將軍國小合作舉辦「將軍書香」兒童廣播營,培育小朋友化「聲」小主播,將校園生活點滴播出。  活動從六至八日在將軍國小舉行,共有二十九名學童參與,由青年志工規劃媒體識讀、口才訓練、創意啟發系列課程;俊逸多年來在將軍國小開辦陶藝勝利學堂,此次小朋友則化身為小記者,介紹校園生活樂趣,並擔任小主播,錄製台語桌遊小劇,從編寫口播稿開始,運用台語趣味對話,介紹桌遊玩法,希望透過多元有趣的課程,認識廣播媒體,並培養媒體識讀、資訊判別能力。  昨日下午,廣播營也舉辦「生活趣」廣播節目成果試聽會,因校長陳良圖即將「畢業」調校,小朋友特地錄製口語感謝詞,讓陳良圖相當感動。俊逸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明威指出,每年寒暑假都會帶領電台成員及青年志工至偏鄉舉辦廣播營活動,希望青年能投入公共參與、主動進行在地關懷,另活動也配合新課綱推動「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核心能力。有興趣小朋友,七、八月份,俊逸也舉辦三梯次兒童廣播營,意者可洽二一五七五二四。  為鼓勵青年志工長期參與志工服務,此次也特地頒發榮譽輔導員證書給從高中時期就擔任志工的吳庭瑋。

Read More

南家扶青年培力營 16學子建立團隊默契

 南台南家扶中心辦理青年培力營課程,活動中養成團隊默契。(記者陳治交攝) 記者陳治交/台南報導  南台南家扶中心辦理青年培力營課程,今年培訓十六名高中職以上學子,培育領導能力,同時結合社會回饋,籌備夏令營營隊、課輔班兒童營,讓學子從中擴展人際關係並學習團隊溝通、建立團隊默契。  南家扶於台南地區成立五十四年,培育數千名孩童成長自立,數十年見證播下愛的種子發芽茁壯。青年培力營最初以「傳承、思源」為出發點,尚在就學的學子認為受限於身分、年齡,又尚未有工作收入,總覺得能力不足,青年培力營提供學子發揮的舞台,展現所長及執行動力。  南家扶表示,家扶基金會在台灣推動服務經濟弱勢家庭,讓社會的愛不斷循環,近期碰到武漢肺炎疫情衝擊大環境,首當其衝就是從事基層工作的勞工朋友,家扶中心的捐款數量亦受到波及,家扶中心依舊給予不間斷服務與支持,如期辦理夏令營營隊、課輔班兒童營,讓孩子擁有快樂的暑期回憶。

Read More

崇青社員送愛到雲林育幼院

武漢肺炎疫情趨緩,崑大崇青社員前往雲林信義育幼院關懷送暖,並拍攝反串影片感謝全國第一線防疫人員的付出及辛勞。 (崑山科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崑山科大崇德青年社幹部在武漢肺炎疫情減緩之際,號召社員們共同前往雲林信義育幼院進行志願服務關懷及環境清掃活動,募集防疫及生活物資贈予院方孩童,並帶領志工共同走出戶外拍攝影片,感謝全國第一線醫療機構相關團隊人員守護國人健康。  崑大崇青社於疫情趨緩後,本學期首場出隊服務活動便選擇前往信義育幼院,號召志工以具體行動實踐青年熱血的力量,包括為育幼院進行院內及院外環境清掃,協助防疫消毒及美化布置。因應炎熱的夏季來臨,為防堵登革熱疾病感染發生,志工們也協助清掃積水,落實「巡、倒、清、刷」來改善環境,讓空間看起來更明亮、有朝氣,多名孩童們在志工陪伴下,臉龐都掛著滿足的笑容。  為感謝全國第一線醫療機構醫護團隊守護台灣,崇青社志工展現創意,前往嘉義梅山太平雲梯拍攝「不要來台灣!台灣沒有安全的環境」短片,拍攝企劃發想自Youtube頻道Tolt around the world近期公佈的「不要去台灣」(Don’t Go To Taiwan),該支影片利用有趣的反向字宣揚台灣之美,是頗受網友歡迎的反串影片。  崇青社模仿其創意,以感恩影片方式宣傳台灣風光,向辛苦的防疫人員大聲說出「謝謝您!」感謝他們在第一線抗戰,讓我們安心住在受全球肯定的安全環境中,期望這份感恩的能量能散播、延續,也祈願世界平安。  崑大主任秘書暨崇青社指導老師鐘俊顏感謝師生在防疫期間的配合,期望藉由這樣的活動讓學生能珍惜並懂得感恩,實踐「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真諦,並回饋社福團體,用服務社會來豐富生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