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雜誌7月號發行 聚焦「管理能量」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讀者》雜誌7月號新聞焦點:「能量管理」─現在提到個人管理時,常把個人管理等同於時間管理和效率管理,但作者認為個人管理真正要管的應是「管理能量」,要盡可能優質地完成任務。文章舉棕熊、沙魚、老鷹的例子,牠們在捕獵時總是以最節省能量的方式完成任務。就像易經所說「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亦即要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 《讀者》雜誌7月號。 (記者王正平翻攝) 「野生的李娟,天生的作家」這篇是介紹新疆牧場的作家李娟的故事,李娟從《遙遠的向日葵地》、《冬牧場》到《阿勒泰的角落》,寫盡草原人苦寒單調的生活、人類一代又一代重複的命運。讓外界認識新疆、認識阿勒泰,甚至帶動了近年對新疆的旅遊探索。 「眼睛裡藏著狩獵的祕密」,這是篇有趣的科普文章。科學家對214種屬於不同科的陸生動物的瞳孔分析,發現瞳孔的形狀與牠們所處的生態位之間有著明顯 的聯繫。比如,作為被捕食者的草食動物(比如斑馬、山羊)大都長著橫瞳,而大多數晝行的主動捕食者(比如獵豹、獅子)則有著圓形的瞳孔,而「夜貓子」和伏擊捕食者(比如壁虎、蛇)則通常有著豎瞳。這是什麼原因呢?本期《讀者》將為你解答。 行銷世界的《讀者》摘文來自海內外的知名作家和媒體,具兼容並蓄的多元題材和國際視野,頗獲好評、典藏與推薦。每本80元,在大型書店和網路書店販售,慶祝在台發行14周年,訂閱一年12期960元加贈一期,函附20元回郵,免費試閱《讀者》精選期刊一本,《讀者》2023年合訂本全套12期900元優惠預購中,贈送精美「鑰匙環」。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2段27號3樓之5,諮詢電話:02-27540090。

Read More

胡瓜逗樂小40歲的「前輩」鍾明軒

胡瓜的YT頻道《下面一位》,最新一集找來小40歲的鍾明軒。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綜藝天王胡瓜加入Youtuber行列開設YT頻道《下面一位》,體會當網紅的滋味。最新一集找來小40歲的「前輩」鍾明軒,胡瓜要介紹現今年輕人都會在社群上分享自己的OOTD(今日穿搭),機智的反應及幽默的形容詞,逗得鍾明軒哈哈大笑。 年僅24歲的鍾明軒早在12歲時就已開始拍攝影片,算是胡瓜的「前輩」。鍾明軒的影片風格直率又充滿自信,喜愛旅遊的他也常常到國外豐富自己的世界觀。胡瓜表示,自己從來沒有一個人出門過,相反的,鍾明軒目前已獨自旅行過20多個國家。 談到幾起獨旅遭遇到的危機,鍾明軒分享在緬甸時只是想紀錄旅行,卻被警察阻擋拍攝,在搜集畫面素材時也遭受到國外人士比出不雅手勢的對待。 相差40歲的兩人經歷不一樣的網路世代,胡瓜也好奇現在Z世代的年輕人如何認識異性,他回憶起過去都是寫情書,在遠方偷偷看著喜歡的女生,出道後被 《超級星期天》力邀上節目,也開出條件想要透過製作單位尋找初戀對象,還真的找到對方,只可惜當時女方對他毫無印象。

Read More

竇智孔郭彥均金門遊 難忘理髮店大平頭

《台灣第一等》主持人竇智孔(左)和郭彥均(右)難忘在金門傳統理髮店剪髮。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八大電視《台灣第一等》主持人竇智孔和好友郭彥均日前探訪金門,旅程中,最令兩人難忘的竟是在金門傳統理髮店剪髮、打理儀容,郭彥均想起小時候與父親相處的時光,感觸特別深。 竇智孔分享,透過金門傳統理髮店老師傅的視角,聊起當時金門的樣子,聽到那些故事,讓理髮店很不一樣,「以前對金門的印象就是高粱、牛肉乾、孔雀,但這次去覺得蠻好玩的!而且有在地人帶路,更了解金門!」竇智孔開心表示,期待之後能帶著小孩家人再去一次,感覺應該會更不一樣。 同樣對傳統理髮店印象深刻的郭彥均透露,因為小的時候,非常不喜歡剪平頭,但因為方便整理,所以去理髮店時,爸爸都會幫他決定理平頭,還會請師傅用推刀理成大平頭。 因為過去的回憶,讓郭彥均對理髮廳有股又愛又恨的感覺。 這次隨《台灣第一等》節目走進金門的傳統理髮廳,熟悉的味道和場景擺設一出現,讓郭彥均如同走進時光隧道,與父親相處的回憶湧上心頭,「讓我像回到小的時候,也想起爸爸還在身邊的時光…。」 《台灣第一等》每週日晚間9點在八大第1台首播。

Read More

胡宇威當一日船長 笑談被鯊魚頂

胡宇威在遊艇上擔任一日船長,頂著豔陽出海。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胡宇威27日在遊艇上擔任一日船長,出席海上新品發表會,回想起完成在海上划行的挑戰,透露老婆陳庭妮有愛的鼓勵。原本有想要改成海上婚禮,可惜因登船發現要穿救生衣,有諸多不便,立刻打消念頭。 日前完成實境《上船了各位!》55小時從花蓮划行獨木舟到日本石垣島的任務,胡宇威透露,最累的不是划槳,而是隊員間的替換休息,「我們划2個小時然後替換下船,然後上母船的之後還要忙煮飯休息,補充體力、睡覺。」他說,後來大家都發現划船也沒有那麼累,反而覺得有點像是在享受了。 至於碰到鯊魚的驚險過程,胡宇威回憶,划的過程中,鬥牛鯊離那個獨木舟真的很近,「中間有感覺還有被頂上,是有點可怕。」 完成任務返台後,胡宇威覺得曾3天沒洗澡的自己殘留臭味,所以要陳庭妮離他遠一點,結果老婆還是有愛的鼓勵,稱讚他說:「你最棒!完成非常不容易的挑戰。」 胡宇威與陳庭妮去年7月在美國完成結婚登記,婚宴進度卻因找不到理想場地不斷延宕,他坦言還卡在場地問題,之前也曾想過要不要改在遊艇或郵輪上舉辦,結果因為登船要穿救生衣,有諸多不便,海洋婚禮立刻打消念頭。

Read More

〈中華文薈〉老大姊說故事的故事

■顏艾琳 我不是忽然變成詩人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變成好人。在我出生不久後,阿嬤把時辰拿去給算命的看,說我天生悲憫、女身男命、命座天同,對宮有太陰射入,三方有祿存來會,是白手起家的旺夫命、運途崎嶇卻總有貴人提攜化險、若早婚會結兩次、晚婚才會好……我檢驗上半生歷史,似乎總在大事上刻意違逆那張命盤。 才不信呢。天生叛逆。 雖然瘦弱,個性頑固倔強,自小便會跟惡男打架、設陷阱害人受傷、逼人低頭認輸、考試作弊、偷小東西;在學校偏偏又是作文、朗誦、演講、畫畫的比賽校方代表、合唱團團長、田徑選手、大隊舞蹈主跳……直到我得到縣級作文第三名及演講、朗誦、作文全校三冠王,常受被同學議論、排擠的國小六年級,終於閉鎖了活潑的自我,國中是我最靜默的學習階段。  好孩子、壞孩子的雙重身分交替顯現,至青少年被文學吸引之後,劣根性仍不改,老是把「人生就這麼一回」、「人不輕狂枉少年」當藉口,惡行劣素的一個藝文小太妹。我父搖頭稱我「潑猴」,娘親戲謔叫我「野馬」,兩老奇怪這女兒居然一邊參加藝文比賽、一邊還是田徑選手,白天乖乖在家看書寫東西,不然就是奇裝異服去舊書店挖寶、逛藝廊和美術館、晚上還約朋友去地下舞廳跳舞。又後來,報紙副刊上出現她的作品,卻讓他們的臉上青一陣、紅一陣的。 這是從小就自編自演故事劇的女兒嗎?一手史艷文、一手孝女白瓊,在大人面前演布袋戲的女兒,現在變成以詩、以散文來傾吐人生樣貌的作家了。一票弟弟妹妹們,偶而也在電視上看到家族的長孫女––他們的老大姊裝模作樣,說著一些奇怪的話。不論是多親密的家人親戚,他們從來不曾完整地看過我的一本書,更難了解我如何成為今日的作家、講師。 相信命盤,又如何?照樣叛逆,後天還要比先天精彩…… 說來話長,故事有太多的角色與轉折。可你們相信嗎?仍舊得從老家的老榕樹、炎熱的、停電的夏夜和捕抓螢火蟲、弟妹們的成長點滴、一齣齣的惡作劇、還有那無數說故事的夜晚,慢慢起頭呢,「古早古早以前,有一個郎……」弟妹們,我要講一個你們的故事給你們聽。那時,老家裡的芒果、棗樹、文旦、木瓜、蓮霧、芭樂、桑椹都輪著四季結果子,九重葛艷紅艷紅地攀在圍牆上,曇花開時全家大小陪它失眠,阿公在鐵路局南北跑,阿嬤看著天公臉色農作,曬穀場從一個小孩陪著阿嬤農事,到後來的五六個玩一二三木頭人、跳格子、十幾個分陣地玩打戰遊戲、家家酒、烤地瓜……我們輪流用電燈泡照顧剛孵出的黃色小鴨鴨、小雞、防止火雞被蚊子叮咬、夏天午後在曬穀場幫大人撥飼料玉米粒、曬稻穀、或我彈風琴教你們唱愛國民謠、跳李恕權的蚱蜢舞、畫故事書……當老大,我可不只哄你們睡覺而已!到現在我才知道,原來我還是整個家族的記憶體。 外公姜林戊牽著剛會走路的顏艾琳。約一歲多。 你們的故事是在老家發生的,但你們並不記得。譬如表弟,你不相信那時限電的夜晚裡,你潛入黑暗的客廳,一而再地將阿公的整套茶具掀翻,陶瓷茶壺杯具碎了一地,還咯咯咯地笑不停,換來你母親的一陣打;大堂弟阿鑫則是家族第二個內孫,出生就瘦瘦細細的,兩個小哥哥都巴望著新生兒快點長大,玩官兵打仗時,才不會輸給兩個一點都不溫柔的姊姊。 後來家族一共有十五個堂表姊弟兄妹,放假的時候,老家簡直要鬧翻天!床不夠睡,我和二妹擠著堂妹們,三四個堂表弟弟全擠另在一張床,在很深很深的夜裡聽我隨口編的故事,還不時插嘴亂派個角色進來,考驗我說故事的本領。一直到酣聲四起,只剩下有人喃喃著「然後呢……然後,呢……」我就知道要結尾了。 弟妹們,童年時我到底編過多少故事呢?竹林裡恐怖的吊死鬼、魚池中有蛤蟆怪、臺北山上住著吃人的大嘴怪和蛇妖、馬路上有拐騙小孩的壞人,把逃家的孩子變成畸形的怪胎賣給江湖賣藥的……你們嚇得要命,我就越說越離奇怪誕、越編越可怖,講到半夜尿急不敢上廁所,一群弟弟妹妹輪流尿床,一早起來房間都是尿臊味,大人問誰尿床,小孩一概不承認。大人洗了被單晾好,之後才在曬衣竿上出現某某自己洗好的褲子…… 大家忘記的,我卻記住了。 這些故事從來沒被我寫出,而我早也遺忘那些怪誕的情節。彷彿是約定,我後來成為作家;那是屬於我一人的版本,大家可以不必問,直接看我的書。只是家族的共同版本,前面二十年我可以倒敘、後面卻是殘章斷篇,難以拼湊後續的可能。 如今老大姊再說故事,會不會比童年時的睡前故事,離現實更遙遠、更荒誕迷離呢?台南培養我成為詩人,記憶你們的故事,讓我成為作家。

Read More

〈中華文薈〉顏艾琳詩歌中的女性意識流動與解讀

■楊丹 自1945年後,臺灣政局更迭。受各種國際思潮影響,臺灣詩歌「代際」風格明顯。「假如從1949年算起,幾乎10年為一代,目前正是四代詩人並列,各自開闢自己的道路。」1972年,《第二性》的第一個中譯本在臺灣出版。到了80年代,臺灣女性詩歌在藝術風格和創作手法上已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而到了90年代,臺灣女性詩歌中女性意識愈顯強烈。 女詩人顏艾琳,生於1968年9月24日,臺灣省臺南下營人,名字來源於當年9月底襲擊臺灣的「艾琳颱風」。十三歲即發表第一首現代詩《回音穀》,此後以令人不敢直視的閃耀光芒活躍於臺灣詩壇。陳克華高度評價顏艾琳道:「這個企圖『撩起所有陽物的鄉愁』的美麗女子,以她的不懈詩作在二十世紀末的臺灣詩壇構建了一個與傳統美感對決的昂然之姿。」除了在臺灣詩壇上對於情欲書寫具有獨特建樹,顏艾琳也經常受邀大陸詩歌文化節的活動,在兩岸女性詩歌的交流上也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顏艾琳的詩歌從性別話語批評的角度出發較多,這當然是研究該詩人最主要的切入角度。但關注的點限制在其早期成名詩作中的女性情欲書寫,討論最廣泛的是其詩集《骨皮肉》。而顏艾琳詩作的多元與後期女性書寫的轉變卻被忽略了,從其詩歌中以不同形式呈現的女性意識,到其女性書寫的形式突破與其詩歌對女性個體的多元關懷,是本文探討的內容。   一、顏艾琳詩歌女性意識面面觀 人之所以為女人,並非「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女性、妻性、母性就像社會套在女性身上的重重枷鎖,女人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扮演被書寫的角色,卻唯獨失去了作為獨立主體的個性。「女性的主體性主要表現在女性主體自覺意識、審美意識、個體意識三個層次上。」這是按照史學的觀點來考察我國女性文學的發展,如果我們把臺灣女詩人顏艾琳的寫詩與生活歷程看作是時間軸,那麼不同時期所寫的詩歌,恰恰反映了其女性意識的深化與發展。本文認為顏詩在情色詩、生活詩、親子詩這三類題材中,非常鮮明地流露出個人的女性主體自覺意識、審美意識與個體意識。我們不妨借用歷史的眼光,來察看女詩人從青年到中年在詩作中女性意識的變化。   (一)情色書寫中主動的女性 在《骨皮肉》的自序中顏艾琳談到,因為很想瞭解自己、認識女人,於是寫下這樣一本可以暴露的成長記錄。《骨皮肉》最早出版於1997年,是顏艾琳早期創作的結集,因書寫大膽、風格鮮明而成為顏艾琳的成名之作。《骨皮肉》2018年再出經典複刻本,書中加入自己的攝影作品,其中有幾首做了修訂。時隔21年,後附顏艾琳接受花語提問的訪談錄。在接受花語的採訪時她曾提到,她年輕時是少年,從不說自己是少女,而直到認識到性徵差異、起了生理上的變化之後,才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女性身分。可以說《骨皮肉》中的部分情色詩就是顏艾琳在認識到女性身分帶來的「麻煩」後,對現實中女性定位的深思和反抗。 「臺灣新詩史上『女性主體』的建構,最早來自於覃子豪、餘光中、白荻、楊光中等詩人的『男性凝視』。」從覃子豪的《小鹿》到餘光中的《鶴嘴鋤》,再到白荻的《香頌》以及楊光中的《好色賦》,男性詩人中不乏情色詩寫作的佼佼者,但在他們的詩中女性始終以被動的姿態來接受男性的審視與馴服。而在女詩人顏艾琳的筆下,女性終於睜開雙眼,有了從女性視角出發的話語和行動。 「親愛的小孩/你貪心地吮吸我的乳房/含糊而滋潤地說/你的雙乳很原始/你的乳頭很古典/你的體溫很東方……」在女詩人溫存的筆下,「他」變成了沒有任何攻擊力的天真小孩。詩中將「親愛的小孩」一連重複兩次,彷彿是母親對孩子的溫情呼喚。這種呼喚打動「他」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於是雙雙回到最原始的狀態。「但/我們還是蜷躺著吧/用肉體建築最初的洞穴/潛躲我們害羞而不可告人的進化。」這種強壯而溫情的母性呼喚,將人帶回了母系社會的原始狀態,詩人以天真的眼光來描寫燃燒的情欲,以自然的交合消解了男女的二元對立。而這裏用來做參照的則是《超級販賣機》:「我覺得饑渴/我投下所有的錢/它什麼也沒給我……最後我把靈魂投給了他,它吐出一副骸骨/並漠然表示/恕不找零。」情境回到都市社會,詩歌的意境也隨之發生了陡然的轉變。「我」的深情呼喚消失了,「他」的天真美好也蕩然無存了。轉而變成的是「我」的予求予給,以及「他」的予給予求。《超級販賣機》中「我」的處境,就是現代社會中女性的普遍處境。詩人以女性視角追溯原始故事的同時,對現實生活也有著理智而清醒的認識。 (節錄)

Read More

冬天首支舞曲 王彩樺首唱Rap

「在地甜心」冬天發行首支勵志舞曲,王彩樺跨刀站台。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南出生長大,坐擁51.7萬粉絲大軍的「在地甜心」冬天(Grace),從IG網紅朝歌壇進軍的首支勵志舞曲〈美得要命〉,幸運地邀請到偶像「保庇天后」王彩樺跨刀站台,王彩樺不僅為冬天獻出Rap處女秀,還自掏腰包訂製性感「黑蘭嬌裝」,誠意十足。 對於第一支單曲就能邀請到王彩樺合作,冬天開心表示:「簡直像做夢一樣,彩樺姐是我多年來的偶像,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會有機會和她合唱,經紀公司跟我說這個消息的當下,我興奮、緊張交錯,手腳都抖了起來,真的差點懷疑自己是不是中風前兆?」 其實王彩樺和冬天過去並無交集,完全是聽到她的歌聲和看完一支又一支療癒的短影音後,覺得現在的年輕一輩,很少有人像冬天的台語說得那麼流利,二話不說點頭答應,並且將第一次饒舌獻給〈美得要命〉。 王彩樺不僅要挑戰7秒內唸完30個英文音節,還要掌握好抑揚頓挫,對王彩樺來說極度困難,嘴都快抽筋了,她說:「我睜開眼就在練習,晚上睡覺做夢也在碎碎唸,女兒還以為我中邪了。」 不僅如此,〈美得要命〉MV還上演養眼的猛男秀,首次拍MV的冬天就被4位僅穿著白色三角褲、肌肉炸開的猛男圍繞,而王彩樺參與的Rap歌詞中,還將歌詞的美提昇到多元性別的世界:「真正的美是好好愛自己,管他褲底芋頭還是蕃薯,We are Family。」不愧是在大小螢幕中演過許多同志母親的「全民同志媽咪」。

Read More

霖霖情傷暴瘦 林襄大呼心疼

林襄、李芷霖(霖霖)26日攜手出席大學眼科記者會。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林襄、李芷霖(霖霖)、YouTuber黃大謙26日攜手出席眼科記者會,直呼開心雙眼大放光明,提及霖霖因情傷暴瘦至38公斤,林襄一直陪在身邊,大呼心疼。 台灣男籃球星林庭謙和霖霖交往4年,日前爆料他劈腿當地美女球迷K女,還讓對方懷孕墮胎。事後林庭謙將K女扶正,霖霖則被K女狂嗆。 霖霖透露,出來工作代表情傷已經調適得差不多,身邊有不少追求者,她不會排斥下段戀情,也不排斥交新朋友,接著自嘲剛做完雷射近視手術,「我現在應該比較會看人了。」還透露:「現在比較想要找高帥霸道總裁那種。」 林襄目前恢復單身,聞言則說,自己是宅女,也非常注重睡眠、獨處時間,所以較難認識新朋友,隨後更脫口說出:「我個性有問題。」還透露,之前因為膀胱炎常跑醫院,嚴重時還有血尿,所以現在不忍了,只要有想上廁所就會馬上去,就算在外景也會到草叢裡面解放。

Read More

「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開展 展出國內外藝術家12件作品

「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一九七」開展,首度串聯花東縱谷地景,展出國內外藝術家十二件作品。(農村水保署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一九七」將於七月一日縱谷開展,邀民眾探尋地景藝術之美,好好消暑一夏。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東分署、花蓮分署今年首度合作策畫地景藝術展,邀請韓國、日本、波蘭、南非、法國及臺灣等六個國家、十二組藝術家到花東縱谷借景駐地創作,作品分別設置在富里、池上、關山及鹿野等農村如詩如畫的秘境。 邁入第六屆的「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一九七」,以自然生態與農村景觀為舞台,在地人文風情做基底,結合在地景色與人文風情打造農村新風貌,每年都吸引國內外眾多粉絲前來朝聖觀賞作品,並藉此到縱谷農村趴趴走遊,發掘農村有趣的休閒旅遊魅力,落實了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東分署、花蓮分署近年推動「萬物糧倉.大地慶典」計畫的目的。今年邀請到五組國外藝術家、七組臺灣藝術家參與創作,十二件作品以不同的姿態,詮釋花東縱谷及農村的美力和特色。 農村水保署臺東分署長柯燦堂表示,縱谷大地藝術季的作品像是一扇扇的門,民眾觀賞作品同時也打開了探訪農村的門。花蓮分署長林宏鳴表示,今年漂鳥一九七作品首次延伸到花蓮富里,拓展民眾欣賞花東縱谷美學的版圖,民眾隨作品體驗農村嶄新風貌,發掘花蓮和臺東農村展現的特有風情,十二件作品為花東縱谷增添值得一遊的新地標。 今年十二件作品分別設置在鹿野二件、關山三件,池上三件以及富里四件,藝術家以地景為主角,透過創作傳達自然景觀的生命力與獨特之美。 今年十二件與花東縱谷地景呼應的作品都相當有看頭,適合民眾安排幾天的縱谷小旅行慢慢觀賞,也可藉機深度體驗農村好玩、好吃、好住、好買的悠閒樂趣。

Read More

磐果舞蹈劇場新編舞劇《轉角二十年》 創新肢體律動演譯全新故事

磐果舞蹈劇場新編舞劇《轉角二十年》,竹馬戲將登場演出。(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由新營區磐果舞蹈劇場新編舞劇《轉角二十年》,二十九日下午二時卅分將在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登場,內容結合新營土安宮竹馬陣、府城木偶劇場偶戲元素,並將傳統藝陣與現代舞融合,帶來驚艷衝擊,讓傳統竹馬陣的十二生肖以創新的肢體律動演譯全新故事。 文化局說,新營土安宮竹馬陣是台灣唯一以十二生肖做演出扮相,具有完整鑼鼓武場與管弦文場戲曲的藝陣;獨特演出模式被學者稱為「天下第一陣」。 竹馬陣不傳外庄的嚴格規定,在少子化的衝擊下面臨失傳危機;深耕大新營區舞藝文化的磐果舞蹈劇場,多次拜訪竹馬陣耆老,期望協助傳承竹馬陣文化,終獲耆老首肯,在南市文化局、地方學校等支持下,讓竹馬陣進入校園傳承。 文化局表示,《轉角二十年》獲文化局專案補助,是磐果為「臺南400」推出的新編劇目,這也是磐果在地發展二十餘年的重要里程碑;劇場的藝術總監趙芳燁,與台北藝術大學的現代舞者,也是全台首位竹馬陣種子教師陳楚庠合作編舞,將傳統竹馬陣的十二生肖,搭配竹馬陣執行長編導的原創劇本,顛覆對傳統藝陣的想像。 文化局說,這次劇場邀請成大藝術研究所教授施德玉擔任顧問、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南管戲曲保存者」林吳素霞老師擔任南管戲的身段指導,現場演樂的管絃樂團由台南應用科技大學音樂學系國樂組擔綱演出;劇碼穿插傳統藝術中的小戲、偶戲、藝陣,將聲光科技與現代舞蹈結合、讓竹馬陣的落地掃小戲,步入藝文廳堂。 趙芳燁說,藉《轉角二十年》演出,賦予藝術時代性和更多元化樣貌,期望能成為感動觀眾的深刻記憶,並能一起推動在地文化永續傳承。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