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愛心教養院《陶藝.淘意》特展 院生創作展現生命力

《陶藝.淘意》特展將展出至九月七日,歡迎各界前往觀賞,給院生加油打氣。(新北市社會局提供)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新北市立八里愛心教養院今(7)日上午於滬尾藝文休閒園區2樓「滬尾故事館」舉辦《陶藝.淘意》特展,展出由院生創作的各式蟲魚鳥獸和竹子、海芋花、櫻花等數百件陶藝和手拉坏作品,這些作品都是由身障院生或用手一塊塊捏,或用腳一團團拉所創作出來,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歡迎各界前往觀賞,給院生加油打氣,展期一個月至9月7日止。 特展由一竹慈善會志工陪伴輪標舞社團院生,以靈動的輪標舞揭開序幕。接著陶藝社團老師張耀全介紹指導和創作理念,均會以每位院生的特質給予個別化的指導。他以腦麻院生韋汝創作「陶竹」為例,必須分成竹節、竹葉、構圖和上釉等四個步驟,而韋汝只有左手拇指與食指有功能,一堂課下來,只能搓揉4、5片葉子。 韋汝表示,創作很辛苦,因為夏天黏土很容易乾,乾了就無法塑形,還要噴水,但她不願意放棄,她曾經在3個月內捏塑了50隻鴨子,再上釉成了黃色小鴨或綠頭鴨,作品完成是她最開心的事,會忘掉創作期間身體所承受的痛苦。 新北市社會局專委林秀穗表示,院生突破身體的限制,以旺盛的生命力創作出獨一無二的作品,也為自己的人生留下印記,非常感謝滬尾藝文休閒園區,連續4年來免費提供園地,使院生的作品得以讓社會各界看見。 罹患腦麻的韋汝為眾人導覽自己的作品 包含黃色小鴨和綠頭鴨及花器 左1為指導老師張耀全 右1為滬尾藝文休閒園區總經理紀維綺。(新北市社會局提供) 滬尾藝文休閒園區總經理紀維綺表示,園區融合淡水自然美景,打造「共美·共學·共鳴」的文化場域,院生的作品讓人看見他們的創造力和生命力,園區已與教養院洽談,鼓勵院生創作文創小陶藝,像是海芋花或蘑菇可以做成實用的筷墊,也可以捏製小盤子,屆時轉變成文創商品,所得亦能鼓勵院生。 八里愛心教養院院長劉文湘表示,8月7日、15日、22日、29日下午1點至2點及2點到3點,特別安排8堂「企鵝造型輕黏土DIY體驗」,每堂10個名額免費開放報名,由院生帶領共同體驗陶藝的樂趣與療癒。

Read More

〈中華文薈〉現實與虛構間的書寫旅程——專訪凌明玉

■胡愷慈採訪 1. 近年來,您開始為鄉下人家寫作,這樣的經驗如何改變您對鄉村生活的看法? A:簡單而言,創作是創造和類似科學家發明事物;在城市很容易麻痺感官,所知所得都過於可預測、缺乏新鮮感,在鄉村生活則是回返創世紀,了解何謂無中生有,什麼是不求有也不求無,沒有天賦的人需要格外努力,努力又不一定有所回報,倘若你真心喜愛這件事,自然會領悟到種菜或創作,其實有些本質和哲學思考頗為相似。 譬如種菜的人秉持的是分享,接收蔬果的親友則是驚喜和喜悅,健康無農藥用心栽種的蔬果成為無價的禮物,甚至,他們還會在閒暇之餘,表示想來幫忙採收,或是當假日農夫,體驗每把菜、每個果實得來不易的過程。 對我而言看到栽種的白蘿蔔,深埋於田裡陰暗的土壤近兩個月與當時疫情必須沉潛在家安頓身心竟有些相似。實實在在沾泥帶土的農作物,產地直送餐桌,切開蘿蔔的瞬間,多汁豐美的生命帶來一種未來終有曙光之感。 這些觀察讓我發覺多數人對鄉村存在著刻板印象。書寫鄉村圖景,我始終不變的初衷是,真實的傳遞一位被3C和便利生活自小餵養的城市女子,來到鄉野後,所見所聞,彷如馬奎斯筆下的馬康多村民,第一次看見吉卜賽人帶來的冰塊,新鮮、冒著煙,我來我見所有鄉村物事終於懂得,那種看見新世界的感動。 2. 您認為小說與散文的創作過程有何不同?創作過程中,是否有特定的生活經驗或背景影響了您的寫作風格或主題選擇? A:小說寫的是人的故事,所有關於人和人之間的情感、衝突、事件的開始與結束,寫小說的我,只是藉由我的眼睛觀察這些人,然後將故事寫出來。散文則是將「我」推出來面對讀者,寫的是我所真實經歷的經驗,包含童年、成長、求學、就業、結婚生子……散文書寫很容易呈現個人的斷代史,經常在文字中跋涉回憶,關於我這個人的故事。 但小說和散文的創作,共同之處是,不斷解構自己,將我的生活經驗、個人歷史,拆成億萬片拼圖,這片寫成散文,那片寫成小說。 無論去到哪裡生活,人,才是影響我寫作風格和題材選擇的關鍵吧。在不同的地方遇見了什麼樣的人,觀察人的生活,觀察這些人如何進入或離開事件的方式,和熟悉的人談陌生領域的事,從熟悉中尋求陌生化的感受,從不同的人身上接收屬於他(她)的故事。 有時,我覺得寫作風格是隨著作家不斷成長的,並非一成不變,因為這個世界隨時都在變,譬如兩年前我到以色列旅行半個月,那是個不斷挑釁他國又要防堵鄰國的國家,過往在新聞中聽聞一觸即發的戰事,在當地行旅更有感觸,但以色列同時又是聖經的起源,流著奶與蜜之地,譬如我很喜歡的以色列作家艾加.凱磊,因為身處於隨時被戰亂威脅的國度,形成他的創作風格總是充滿各種奇思妙想,同為創作者,我很快就能同理他將所有的恐懼、哀傷藏在光怪陸離的題材背後,藉由荒誕的故事讓人生有所喘息。 以色列的處境如今更加嚴峻,甚至已被臺灣列為紅色警戒,不適合旅行的國家。有時回想在以色列走著耶穌苦路十四站的自己,究竟真的懂得艾加.凱磊的創作嗎?未曾經歷戰亂的人生,或許連看待傷口的標準也從小放大,因為我們並未體驗過死神總在敲門的剎那。 3. 您在寫小說時,角色和情節的構思是如何進行的?如何平衡真實與虛構之間的界限? A:我從來不寫小說大綱。(一開始覺得自己沒有職業道德,後來讀了《身為職業小說家》村上也從不寫大綱,吾道不孤)通常生活中會有一兩個具體鮮明的人物吸引我,或者說,他(她)天生就是個小說人物,這樣的人也攜帶著動人的故事和情感,讓我為其編織一整本書的故事。 小說真實的部分大概就在起心動念想要書寫的瞬間,之後就是大量的虛構,屬於小說的技藝或手工藝。倘若真實和虛構有其界限,那是田野的部分,有時田調會採訪到更多我無法書寫出來的細節,那是關於秘密、倫理和道德的界線。這時虛構仍舊會多於真實,一本好的小說,我認為不是平衡真實和虛構,而是讓虛構大於真實,虛構的技術能讓我想傳達的故事更趨近於真實。有時,我拿到真實的材料像是引線,只為點燃故事的火花。 4. 《藏身》作品中「現身」和「藏身」兩個重要主題,您認為這兩者如何反映了現實生活中人們面對困境或改變的不同方式? A:「看得見的人,只想看見自己想看見的東西」,《藏身》這本小說重複出現這兩句話,放在創作上來思考也挺貼切的,沉浸在小說情境時,有時我也只看見自己想見的東西,而忽略了更多我沒看見的部分。 小說人物現身於故事之中,是最基本的姿態。通常我們閱讀小說,很容易由敘述觀點去確認人物的位置,以及小說家如何鋪陳情節,藉由事件脈絡,觀看小說人物在一定的時間或漫長的時間如何經歷事件、心理的轉折等等。 小說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將當代社會的文化歷史或當時人們生活的樣態記錄起來,只是小說是以說故事的方式來呈現。不可否認,小說的虛構性將人的困境從幽微處揪出來現身,直視生活的現實,譬如人生就是日復一日的磨損,要面對許多不得不,以及非如此不可的事情,無論是有工作沒工作,求學或失學,長照或獨居,人總是下意識藏著自己不見光的部分,小說正是在處理這些難以言說的現實。 這些細節都可視為我藉由「藏身」反映出現實生活人們的困境。小說家是那個揭露現實的人,讓這些在生活中負重前行,卻難以言說的人物逐一在故事中現身。透過小說人物的現身,讀者仍然可以體會到那樣窒息的現實曾經同樣壓在自己身上,而我們和小說人物一樣怯弱,退而求其次只求一個容身之處。 《此處收不到訊號》 5. 在《此處收不到訊號》中,以一年為時間軸,融合了許多現實主題,如疫情、長照和詐騙。您是如何決定將這些時事融入故事中,並與角色的內心世界交織? A:長篇小說的架構對於海納時事當代社會面臨的狀態,可以做最好的呈現,因為字數夠長,足以形塑飽滿的小說人物和錯綜複雜的事件,包含這幾年社會現狀,疫情、長照和詐騙,很自然的交織其中。 書寫《訊號》這本關於疾病的長篇時,恰好完整經歷了疫情開始、過程演變直至結束,小說中的傳染病和人物所面臨的失智症和早發性阿茲海默、憂鬱症,病與病構成呼應,失憶/失意、絕望/希望,看不到盡頭的未來,這三個元素,一開始書寫時並未如此設定,但寫著寫著,人物自然有了自由意志,是他們開始為自己發聲,一步步走到最後。這本小說從初稿完成,只修改過一次,我改變了原來的結尾,但已經是我創作長篇至今,初衷不變,修改最少的作品了。 6. 在書寫這本小說時,您是否面臨過如何保持與故事中角色「安全距離」的挑戰?如何平衡自己作為創作者和真實我的身份? A:小說的敘述觀點是男性的「我」,可以讓真實的自己退到非常遙遠的位置俯瞰這些角色。《訊號》也是我寫長篇以來初次採用第一人稱敘事。 如果有安全距離,小說的虛構形式就是小說家最好的屏障,這個題材如果寫成散文,可能就是陪病日記、多在揭露長照者的艱辛。但小說的形式讓整個病苦、身苦有了一些幽默、輕盈的想像,我想這才是書寫越沉重的題材最必須平衡的小說技術。 雖然早年我曾照顧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婆婆,但小說人物的處境和我有很大的差異,我設定的病徵更為複雜和棘手,創作期間大量的田調讓我更加瞭解這個記憶流失的病症,並非是我的生活經驗,寫完之後,我只慶幸自己是個說故事的人,而不是家屬。真正生病的人他們不會記得這一切,記得一切的都是在身邊長期陪伴的親友們,不記得的病患他們反而是幸福的,因為他們連自己久病無法痊癒都不會記得。 賴小路攝影 7. 您如何看待讀者對您作品的理解?是否曾遇到讀者解讀您的作品和您本意不符的情況? A:聽說八O年代之前的作家會從出版社那裡收到讀者回函,網路時代的作家如今總是會即時獲得意見,毫無神秘面紗可言,只要新書出版必定多少要負起協助行銷的責任。面對讀者的各種花式看法,我有種老僧入定之感。根據「作者已死」理論,一部作品完成,該說的話皆盡付書中,作者其實不該自己跳出來多做解釋。 譬如我之前在《聯合報》家副版的散文專欄,或是出版的小說,因社群網站的便利,讀者經常會在臉書留言、或傳訊息給我,分享讀後感觸,倒是鮮少遇到「本意不符」的狀況。收到讀者的回饋,我總格外感動,畢竟知音難尋,無論他說的是場面話或真心話,有回音總是好的。 每位讀者的意見我會慎重回覆,一本文學性小說因不可預知讀者的文化背景和美學養成,自然會有千萬種解答,倘若真有讀者對我提出與我作品相違背的意見,我也很願意聽聽讀者的聲音。 8. 您對文學市場的變化有何觀察?電子書、網路文學等新興形式對您的創作有什麼影響? A:我的著作大多有電子書,但一直到出版《訊號》我才出版第一本有聲書,其實各種形式的載體,我都樂觀看待,只要有讀者願意閱讀、聆聽,文學作品就會傳遞出某種意義。但不可諱言,實體書的消退,從書籍的印量可見一斑,記得二十年前我剛出版第一本小說,初印量是三千本,現在約莫只有一千五百本,實體書店減少,鋪書量也隨之減少,更遑論閱讀人口珍稀。但任何數字的減少,也不會影響我持續創作,就好像日本所說的職人精神,既然我喜歡創作小說,唯一能做好的事就是創作,自然能摒除所有雜音,持續地寫下去。 《一個偽農婦的田園日記》 9. 您未來有什麼寫作計畫?是否會嘗試新的文學形式或主題? A:六月底出版的鄉村生活的散文集《一個偽農婦的田園日記》,是三年前從觀察筆記化為國藝會文學補助案的成品,是橫跨疫情四年份的日記體散文。 這本散文集於我這完全是創作脈絡的意外產品,起初是先生退休後開始從資訊科技工作轉為農人,蓋了間小農舍,遠離程式系統過起返璞歸真的生活。而我,是個旁觀者,不擅農事,只在教學、創作空檔移動至我們鄉下人家,觀察另一半的身體勞動,從動腦到動手的過程。 但未來這兩年的創作計畫,需要進行的仍然是剛獲得國藝會補助的長篇小說《小丑生存指南》,目前正在進行田調工作。 10. 對於年輕的作家或想要開始寫作的人,您有什麼建議? A:每年八九月份是各個大型文學獎的旺季,在網路上看到許多新人參賽的心得,大約有幾種狀況:創作多年始終未曾獲獎、得失心非常重猜疑評審不公、有各種理由對號入座自己沒有得獎的因果關係。 回想我剛開始寫小說,也是從投稿文學獎開始,但我好像從未有上述三種 狀況,而是不停檢討自己,諸如:肯定是自己寫得不夠好,立下未來創作的紀律;仔細研讀評審會議紀錄,找出他人獲獎的優點檢視自己不足之處為何;失敗並不可恥,找盡藉口原諒自己或放棄自己才是真正的可恥,你需要的是沈澱心情、修改稿件後繼續再挑戰下一個獎。 我常和學生說,有時你寫不出來寫不下去,我懷疑你還不夠喜愛寫作這件 事。因為我從沒有上述的狀況,我有的是時間不夠的問題,我隨時有好多題材想寫呢。 創作需要的續航力,持續的寫作和大量閱讀好的作品聽起來雖是老生常 談,但維持好的手感、養成規律創作的作息還是不二法門。 BY《金車藝文風》雜誌

Read More

許光漢退伍了 許太太樂瘋了 專程往南投迎接

  藝人許光漢6日退役,他表示,這1年過得充實、健康,南投居民很照顧他,吃飯常被加菜,也謝謝服務單位照顧他,將帶著這些能量努力拍作品。(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國民老公」許光漢6日退伍了,中午於南投內政部役政司露面,不少女粉絲專程來南投迎接。許光漢與媒體、粉絲打招呼,表示這1年過得充實健康,居民都很照顧他,吃飯常被加菜,也謝謝服務單位照顧,接下來將進劇組拍攝、宣傳,1年沒工作,希望可好好適應。 許光漢去年進入位於南投市中興新村的替代役公益大使團服役,昨天領取退役證明,由於娛樂公司日前刻意曝光許光漢將於昨天退役,因此吸引許多女粉絲特地來守候,甚至還有韓國女遊客專程趕來南投,許光漢中午戴黑帽、黑口罩、穿黑衣現身,並接受媒體聯訪。 許光漢表示,服役這1年過得充實、健康,充電並學習新事物,這裡居民都很照顧他,吃飯常常被加菜,很謝謝居民,也謝謝服務單位長官、人員都很照顧他,有這1年時間,能好好沉澱、整理思緒,覺得滿開心,將帶著這些能量努力拍作品。 許光漢說,接下來將進劇組拍攝,也有宣傳活動,希望可好好適應,畢竟1年沒工作,他會努力;對於不少女粉絲來到南投開心迎接他退伍,許光漢表示,「謝謝妳們,我會好好出來工作、好好回饋。」 許光漢離開內政部替代役訓練及管理中心後,接著坐上保母車前往中興新村一家咖啡店,脫帽、脫口罩與女老闆在店外門口合影留念。

Read More

難忘的夏天 國師訪陶兵 軍中趣蚊講不完

  陶晶瑩(右2)帶著《九條好漢在一班》班長黃鐙輝(右1)、班兵蓋瑞(左1)參加唐綺陽(左2)直播節目《星時代調研所》,大談當兵甘苦。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視當兵實境節目《九條好漢在一班》上週六首播後好評不斷,日前「營站大姐」陶晶瑩也帶著班長黃鐙輝、班兵蓋瑞參加唐綺陽在LINE TODAY的直播節目《星時代調研所》,聊當兵甘苦。 《九條好漢在一班》是台灣首部當兵實境節目,節目內容完全比照當兵生活,唐綺陽最好奇在節目中可以用手機嗎?陶晶瑩、黃鐙輝、蓋瑞異口同聲:「當然不行。」後來為了拿到可以打電話一分鐘的獎勵拚足勁,結果獲勝者光開機就花了30秒,接通後打聲招呼就時間到。 黃鐙輝當年是服2年的兵役,畢業就馬上就被調去當兵,在軍中度過兩個難忘的夏天,他永遠記得當時當兵沒有冷氣,但在成功嶺被要求一定要掛蚊帳,「當年我很菜,只有電風扇,風吹不進去蚊帳,第一個晚上完全沒睡,起床時整個榻榻米都是水。我躺在蚊帳裡,想說這樣的日子要過多久,算一算有600多天,忍不住眼淚就啪啪掉。」陶晶瑩笑說:「就好像坐月子一樣。」 這次回成功嶺,黃鐙輝才知道為何要掛蚊帳,「我這次住有冷氣的小寢室,別人提醒我要掛蚊帳,我就很囂張的回阿兵哥才掛,我是班長掛什麼蚊帳。」結果不到10分鐘就被蚊子打敗,忍不住爬起來把蚊帳掛好。

Read More

歌壇最資深新人 蘇震洋50出輯

  50歲的Owen蘇震洋堪稱「歌壇最資深新人」,推出個人首張專輯《不晚》,證明追夢永遠不嫌遲。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人生50才開始!「歌壇最資深新人」Owen蘇震洋圓夢推出個人首張專輯《不晚》,用行動證明追夢永遠不嫌遲!適逢民俗月將至,蘇震洋雖然沒有鬼故事,卻有三次成長過程中的「瀕死經驗」,讓人聽得心驚膽顫。 蘇震洋說,第一次是在國中,有天走在小鎮街道過馬路時誤判車速,一台藍色小貨車猛衝而來,他當場嚇到呆立原地。司機急踩煞車,車子在面前驚險停下,反彈力道仍輕撞到他的身體。短短一瞬間,他真的看到了「瀕死跑馬燈」,從出生到國中的記憶,如照片般在腦海中閃過。 第二次是大學時開車行經三義交流道,高速公路施工路面滿是泥沙,車子突然打滑,先撞護欄再失控在國道中央旋轉。劇烈的旋轉力將他甩到副駕駛座,這時副駕抽屜忽然打開,一張釋迦牟尼佛小卡飄到眼前,隨著車身轉動與他對視數秒。打滑結束後,他渾身冷汗、腿軟下車,才發現後方數百輛車全緊急煞車,所幸無人傷亡,他感慨「真的是神佛保佑」。 第三次則發生在921大地震的當天,凌晨1點多,大地震突如其來,房間劇烈搖晃,但他沉睡中全然不知。直到一聲巨響,木頭衣櫥傾倒,重重砸在他的腳上,劇痛瞬間把他從夢中「拉」回現實。更驚險的是,衣櫥上的電視也被震落,正好摔在枕邊,與他的頭只差幾公分距離。他事後心驚:「如果睡姿偏一點,電視可能就直接砸中頭部!」 經歷過三次死裡逃生,Owen蘇震洋更加相信有神佛的存在。後來他也因緣際會遇見同樣幸福的妻子Jennifer,在太座影響下兩人一同茹素至今。他勸人要即時向善、常懷正念,有夢就去追,並祝福大家都能活出屬於自己的美好人生。

Read More

丁力騏回歸民視 加入《好運來》演律師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睽違多年,實力派演員丁力騏驚喜回歸民視,將加入收視火熱的八點檔《好運來》,飾演一位氣場強大的律師「李誠耀」,不僅與錦雯飾演的佳敏是舊識同學,角色本身更充滿專業壓力。 丁力騏透露,重返熟悉的民視劇組,讓他感到滿滿的親切感,「導演一看到我就給我一個大擁抱,整個劇組雖然在新大樓拍攝,但幾乎都是老朋友,熟悉的工作人員、演員像王燦、王瞳、晏霈、子純等人都讓我感覺像回家一樣。」 他也開心分享與楚宣時隔20年的再度對戲經驗:「我們真的很久沒合作了,這次一起演戲覺得默契還在,一下就找回節奏。」他笑稱自己與錦雯飾演的角色是同學,「但她永遠記不起我的角色名字,還一直叫錯,最後乾脆變成我就說我是成藥,不是中藥,才記起來」。 為了符合角色形象,丁力騏也自掏腰包添購新西裝,他表示:「劇組給了我一些方向,我也參考了很多戲劇律師穿搭,這次大概添購了快十萬元的新西裝,但為了角色,值得!」

Read More

黃志瑋演活反派 再勾回憶殺

黃志瑋演反派帥壞出圈,引觀眾私訊謾罵。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黃志瑋當年憑《薔薇之戀》出道,後來在《仙劍奇俠傳3》飾演「重樓魔尊」,與楊冪、劉詩詩並肩成為經典組合。近年轉戰中國大陸發展,還從男一晉升「男霸」,以高階反派帥壞出圈,「反一」演技再創巔峰! 近期在騰訊熱播劇《狐妖小紅娘·月紅篇》中,黃志瑋化身心機深沉的反派「金人鳳」,與楊冪飾演的「涂山紅紅」展開一場高壓對峙,戲裡狠戾、戲外幽默,殺青特輯裡他一句:「妳們還是漂亮」,直接喚醒無數觀眾心中的《仙劍》青春記憶,劇迷狂喊:「青春殺回來了!」 同時間他也與劉詩詩再度合作古裝劇《淮水竹亭》,戲裡飾演其師兄,從護妹暖男一路黑化,層層轉折、狠勁加碼,連觀眾都入戲太深私訊謾罵。 雖然目前重心在大陸,他仍每個月固定返台陪家人,笑說:「這已經是我回台灣的儀式感之一了,不做不行!」他也長年關注流浪動物議題,與表姐在上海共同成立「失寵烏托邦流浪動物領養中心」,致力推動「以領養代替購買」,截至目前已成功幫上千隻毛小孩找到新家,默默耕耘的他也成為動保圈的暖心代表。 不只演戲,黃志瑋還「演而優則歌」!日前他推出單曲〈重樓〉,親自為當年自己所飾演的角色發聲,這首歌也正式成為《仙劍奇俠傳》30週年官方推廣曲。他熱血表示:「沒想到我能替『重樓』唱主題曲!這首歌很熱血、很男人,是我歌手初體驗,請大家多多支持!」

Read More

出道45年 張秀卿演唱會823初登場

張秀卿攜手嘉賓蔡小虎、王彩樺、吳俊宏為演唱會彩排。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金曲歌后張秀卿入行45年的首次個唱《張秀卿 辣妹駕到演唱會》將於8月23日在大台南會展中心登場!演唱會倒數,張秀卿5日特別攜手特別嘉賓蔡小虎、王彩樺、吳俊宏為演唱會彩排熱唱! 首次個唱倒數計時,張秀卿首攜手特別嘉賓台語歌王蔡小虎、台灣濱崎步王彩樺、小王子吳俊宏彩練唱。彩排現場,張秀卿與蔡小虎深情對唱金曲「癡情膽」,還有跟乾弟吳俊宏熱唱金曲「選擇你+愛情白酒」,一連串男女對唱情歌,預告演唱會亮點連連! 被身體微恙謠傳困擾的台語歌王蔡小虎,現身彩排直呼「我非常好,活跳跳的」,直接戳破謠言!台灣濱崎步王彩樺預告,演唱會當天要與張秀卿跟大家玩到底!小王子吳俊宏則獻清涼秘笈,讓張秀卿性感不走鐘! 此外,即將舉行處女個唱,瘦身有成的張秀卿笑說「安啦!都準備好了」,更加碼宣布好友綜藝天王吳宗憲將合體熱唱,張秀卿並說很感謝好友們的力挺,我的首次個唱絕不寒酸,請大家拭目以待!演唱會門票於KKTIX、全家超商開賣!

Read More

父親節前夕 女團ELL&s探視長者做公益

女團ELL&s參與紅心字會的公益活動。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女團ELL&s由Ashlee、閃閃、玉歆、若熙、Cherry組成,5日出席紅心字會推廣父親節探視老人活動,沒想到,日前台中豐原超商命案,死者竟就是她們的前老闆詹智能,女孩們感念詹智能像是慈祥的老爸爸,得知噩耗,直呼震驚和遺憾,「消化不了」。 詹智能是韓籍啦啦隊女神河智媛與禹洙漢老闆、經紀公司「無限夢想MUGEN」負責人,女團ELL&s也是由他一手催生。女孩表示,雖然當時總部設在台灣中部,跟老闆的相處機會有限,但不管是練習或活動,老闆都會帶著食物、飲料及營養品北上探班,儘管見面次數不多,但老闆總是非常溫暖,像是位慈祥的「老爸爸」。 ELL&s近日推出首張EP作品《Cloud 99》,5位女孩從出道就開始參與紅心字會的公益活動,特別選在父親節前夕,前往紅心字會老人中心探視高齡長者們,更準備了象徵「父親之花」的石斛蘭及親手寫的卡片送給中心的爺爺奶奶們。 談起父親節,ELL&s也不忘提醒大家,過節要「早點回家」,閃閃說,陪伴是最好的禮物,陪伴家人時,不要一直滑手機喔;若熙說,親手手作的禮物是最珍貴的,不一定是要買貴重的禮物;玉歆說,節日無法回家,也可以透過打電話、視訊表達對家人的關心與愛。

Read More

與土地、生命、文化記憶的靜心對話 台灣女性藝術家廖芳乙展出《如夢之境》

《八方藝術節》系列展《如夢之境》開幕式。(記者楊文琳攝) 記者楊文琳/台中報導 由《八方藝術節》策劃的系列展,今夏邀請台灣在地女性藝術家廖芳乙,以《如夢之境》為題,帶來一場融合東方哲思與西方媒材的靜謐畫展。展覽主視覺以台灣原生樹種「九芎」為意象,象徵這片土地長久以來的堅韌、共生與包容力。 藝術家廖芳乙說:「九芎就像許多來自他方的文化,最終也能在台灣這片土地上茁壯成林。《如夢之境》不只是一場展覽,更是一場與土地、生命、文化記憶的靜心對話。」策展人賴慕芬表示,九芎能耐旱、耐濕、也能在貧瘠土地上生長,正如同台灣百年來孕育多元文化與新住民族群的過程。而廖芳乙也特別將九芎作為主題,期望觀眾透過畫面,感受到文化交融的力量與土地的溫柔承載。賴慕芬補充指出,廖芳乙長期關注社會議題,尤其投入新住民文化與公益行動,多次以作品參與慈善義賣,希望透過藝術搭起族群間的橋樑。 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的廖芳乙,創作風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響,作品結合了「知白守黑」、「上善若水」、「負陰抱陽」等哲理,畫風介於抽象與心象山水之間,意境悠遠。她也將中國老繡片、蠟染技藝中的色彩與線條融入創作,自創「白線凸點法」油彩技法,讓畫面既有水墨的氣韻,也有版畫的肌理,獨具個人特色。展覽自即日起至8月10日止,歡迎民眾前往欣賞這場融合哲思與情感的藝術之旅。 台灣女性藝術家廖芳乙展出《如夢之境》並現場導覽。(記者楊文琳攝) 《八方藝術節》自創辦以來,致力於打造一個結合多語文化、國際對話與藝術公益的平台。每年邀請來自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包括旅外創作者、新住民與本土藝術家共同參與,展現台灣文化多元與包容的能量。展覽活動不僅聚焦在地創作,活動主持陣容更邀請多位新住民與新二代共同參與,讓文化多元性不只是主題,更在現場實踐。策展人賴慕芬表示,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新住民家庭一同參與展覽推廣與導覽,不僅是一種尊重,也是一種文化對話的延伸。繼藝術家黃文棟《心靈哲思樂章》展覽之後,廖芳乙《如夢之境》展覽成為今年暑期系列展的重要亮點,不僅展現當代表現語彙,更透過藝術語言描繪文化深度與心靈共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