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月光行銷台南 意外唱紅畢業歌

「紫月光」,商演活動跑不完外,更被台南市欽點為台南建城400週年推廣大使。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由「未來少女」選秀脫穎而出的女團「紫月光」,演藝大躍進,商演活動跑不完外,更被台南市欽點為台南建城400週年推廣大使,且經過培訓與升級推出最新單曲〈嘿,好久不見〉,適逢畢業季,被譽為2025新一代畢業歌! 「紫月光」由成員Xiu、Brenda、Bling、Yia、Yuki、17共6位女孩組成,推出抒情單曲〈嘿,好久不見〉,是成團以來的第一支慢歌作品,充滿情感和共鳴,聽起來雖有點感傷,在配唱時,也讓幾位團員再度落淚,但換個方向思考,卻是很有力量的一首歌! 「紫月光」被台南市欽點為台南建城400週年推廣大使,拍攝行銷CF,登上了紐約、巴黎、韓國等國際都會,不但為行銷台南盡了一大份心力,更親自前往四草乘船、孔廟參拜、安平港等地,並大啖牛肉湯、水果冰和豆花等台南美食,希望為台南400週年系列慶典整合,並廣邀海內外不分老中青幼的遊客一舉造訪台南,消暑一夏!

Read More

用藝術點亮台灣角落 台灣芭蕾舞團6月校園巡演啟動

  台灣芭蕾舞團推動「芭蕾閃耀美麗島」全台校園巡演,將在台東展開八場校園演出。(台灣芭蕾舞團提供)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台灣芭蕾舞團推動「芭蕾閃耀美麗島」全台校園巡演計畫,六月正式啟動,首站三日起在台東展開共八場校園演出,並於十四、十五日加碼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公開場,免費入場,邀請民眾一同感受芭蕾藝術之美。 台灣芭蕾舞團自二0一七年創立以來,致力於將芭蕾帶入校園,期縮短城鄉藝術資源落差。團長莊媛婷表示「我的夢想就是讓台灣每一個角落的孩子,都能近距離認識芭蕾的美!」 此次台東巡演由藝術總監莊媛婷領軍,匯集首席舞者陳亭妤、翁佩姍、顧淑暖、鄭雅蓉,以及現任舊金山芭蕾舞團台灣舞者彭惠文、法籍舞者Juliette Fehrenbach、美籍客席舞者Jacob Seltzer等國內外優秀舞者,展現台灣芭蕾走向國際的實力。 分別在台東關山國中、萬安國小、永安國小、寶桑國中、東海國小、馬蘭國小、富山國小、電光國小等校演出。每場演出約一小時,內容涵蓋舞團自創作品、芭蕾基本訓練、歷史介紹、經典片段及互動分享,激發學童對藝術的好奇與想像。 導演魏德聖曾盛讚,這是屬於台灣的芭蕾舞,希望這難得的表演可以場場滿座,讓更多台灣人從舞蹈中得到存在的力量。 台灣芭蕾舞團邀請社會各界共襄盛舉,支持藝術深耕基層,為下一代點亮夢想與美感的舞台。

Read More

旅居比利時畫家黃朝謨「心境澄明」開展

旅居比利時五十多年的畫家黃朝謨,以「心境澄明 」為題開展。(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旅居比利時五十多年的畫家黃朝謨老師,以「心境澄明」為題,繼二0一五年「視野的結構」、「形色的調度」和「觀看的挑戰」三個大展後精選繪畫作品展出;其作品可以清楚地見到黃朝謨在繪畫上所專注的思考與實踐,同時也見到台灣這塊土地所帶給他的感動,表現出澄明靜朗的風景心─新境界,展期自即日起在新思惟人文空間展至八月二日。 本次展出主要以黃朝謨老師返台期間到各地寫生的作品精選,特別是以高雄為對象的寫生如高雄港、高雄二碼頭、春秋閣和月世界等,再者往南有停泊(東港)、墾丁風吹砂、大尖山或台東的太麻里等特色景點,將台灣南北東西曾經駐足之地景攬入其畫,除其個人對這些景物的特色表現與情感外,如何從景色中提取有利於繪畫畫面條件的元素與結構,則是他每每面對繪畫所帶出的研究課題。 黃朝謨出生於屏東東港,一九六七年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油畫組畢業,翌年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雕塑組畢業,他自小深受外祖父從事書畫工藝影響,尤其是書法,成為其日後創作的重要元素,大學時期所積累的解剖學和素描之素養,持續透過觀摩與苦心自學,轉化成雕塑製作,甚至是教學,可見其天賦所在與觸類旁通之能力。 比利時留學時希望增進雕塑專業之不足,便轉入雕塑組將雕塑重新學習,但同時也不忘每日的書法與繪畫練習,乃至於之後將文人畫傳統「以書入畫」再詮釋,出現寫生風格的彩墨創作,其畫境帶有文人畫的蕭條淡泊之感,於一九七九年他的彩墨畫獲頒「紅寶石獎章」的榮譽肯定。 黃朝謨透過時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黃才郎引介,與林天瑞、王國禎、林勝雄、林加言等高雄畫家結識,並曾舉辦共三次的「高雄五人展」;期間黃氏受同儕影響下,對自身的繪畫創作進行沉澱與盤整,在繪畫思維上更趨成熟,故此美術團體的參與對其繪畫藝術生涯有其不可抹滅的重要性。

Read More

陳奕迅高雄唱完 預告更多場

  歌王陳奕迅在高雄巨蛋舉辦FEAR and DREAMS演唱會,最終場於5月31日落幕,他笑說,對一個愛講話的人來說,一連唱了30首歌卻不能開口聊天,其實非常辛苦,同時也期盼演唱會能讓大家留下「後勁很強」的深刻感受。 (My Kan提供/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陳奕迅FEAR and DREAMS巡演高雄站6場落幕,最終場加碼5首安可曲獻唱「十年」,全場齊聲合唱,Eason搞笑說「今天不是歌友會」,他還為因確診檔期調整感謝歌迷支持體諒;陳奕迅還預告下次開唱說不定更親近、更多場。 陳奕迅FEAR and DREAMS巡演高雄站最終場於5月31日登場,儘管檔期調整,3場最終仍全數完售,他火力全開、以絕佳狀態完成巡演第165場,最終場加碼4首安可曲,演出結束後在歌迷不斷呼喚下,重返舞台,獻上第5首「十年」。 陳奕迅因確診COVID-19而演唱會改期,他向因此無法到場的歌迷鞠躬、感謝大家的體諒與支持,並笑說:「非常抱歉,是我不好,不夠健康,可能太瘦了」、「歹勢歹勢,辛苦了辛苦了,是我不好,對不起」,還自嘲如果不是大家的支持,差點要去訂做紙牌人放在位子上。 陳奕迅獻上多首經典歌曲,如「K歌之王」、「淘汰」、「愛情轉移」等,全場齊聲合唱;他跟歌迷如老友般閒話家常、即興清唱,一度搞笑「提醒一下今天不是歌友會」。 高雄站6場演唱會落幕,FEAR and DREAMS巡演正式進入倒數階段,正如陳奕迅所說「唱一場,少一場。」他幽默預告:「下一次演出,說不定可以更親近地唱唱聊聊。」並承諾:「下一次我會多開一些,我對高雄非常有信心。」

Read More

兩岸青少年共繪生命之萬象 第十六屆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福州首展開幕

(廈門雲揚天際文化機構提供) 記者黃秋儒/綜合報導 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今年邁入第十六屆,特別對生命進行思考。兩岸三地孩子們以生命為題,進行細微觀察、好奇探尋和大膽想像,最終呈現了本屆兩岸主題巡展「生命萬象」的精彩與豐富,首展於五月三十日至六月八日在大陸福建省美術館展出,免費向公眾開放。 旺盛的夏日生命-黃皓森-7歲-台灣台北。(廈門雲揚天際文化機構提供) 生命萬象,是我們對世界的凝望,也是我們與萬物眾生的對話。「我從哪里來?」、「生生不息」、「生命的傳承」、「用生命影響生命」……三百餘幅作品,是兩岸青少年對生命的發問和探尋,從微觀的細胞生命到宏觀的宇宙探索,從血脈傳承到民族文化共生,孩子們以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詮釋對生命的理解,用獨特的藝術語言描繪與生命有關的故事,呈現出生命的萬千姿態。 神秘的生命密碼-辜負煒-15歲-馬來西亞。(廈門雲揚天際文化機構提供) 來自臺灣的黃皓森、黃艾森兄弟倆,通過描繪大樹的冬與夏,體現生命的不同狀態;姜一涵、謝麗芳、聞韜,三位來自兩岸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也用他們的人生閱歷和藝術觀,為觀眾們分享了有關生命的思考和藝術折射。孩子和大人,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在此構築了多視角的生命圖景;參展者與觀眾,也在生命萬象之下,一起追尋生命之縱深,瞭解生命的無常中所蘊含的啟示,珍惜生命的每一個當下。 脈動·盛裝-林煦雲-16歲-澳門。(廈門雲揚天際文化機構提供) 由於展覽期間正值端午節和大陸兒童節,現場特別設置手工互動區,讓孩子們通過動手體驗剪紙、繪畫等不同的美術專案,探索生命的萬象之美,度過一個豐富有趣的雙節假期。 相擁-樊小米-7歲-湖北宜昌。(廈門雲揚天際文化機構提供) 福州展後,本屆大展還將繼續舉辦廈門、北京巡展,並於十一月在臺灣舉辦臺北、高雄巡展,期待兩岸更多夥伴共同描繪更遼闊的生命畫卷。

Read More

〈古董藝術賞玩專刊〉千秋事業一壺茶:談中日茶文化的歷史脈絡

曾進忠 撰稿人簡介:曾進忠先生,目前擔任本會監事,收藏主要為紫砂壺瓷器等。為人謙和熱心助人。 一、唐風宋韻:中國飲茶文化的起源 中國飲茶文化淵源流長,自唐、宋、明、清各代展現不同風貌。早在西元七世紀,唐代飲茶習慣已遍及全國。當時的唐人多以「煎茶」為主,將茶葉碾成粉末後投入茶鍑中煎煮,再以勺分入茶碗飲用。最常見的茶碗為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因潔白如雪、晶瑩如冰,故稱「冰瓷雪碗」。 二、宋代的點茶與鬥茶風尚 宋代飲茶方式轉為「點茶」,即將茶末置於茶盞,注入熱湯後快速攪拌打出茶沫與湯花,形成視覺與口感的雙重享受。為了觀察湯花,宋人偏好使用建窯燒製的黑釉茶盞,一般家庭則常用青、白釉茶碗。此外,「鬥茶」風氣盛行,人們比拼茶湯細膩與茶沫均勻程度,成為當時雅士間的重要活動。 三、明清時代:奠定現代泡茶基礎 明代人開始將茶葉直接投入茶壺沖泡,再轉注茶鍾飲用,奠定了今日的泡茶方式。茶器風格以質樸潔淨為尚,尤推崇「潔白如玉,可試茶色」的白瓷茶碗,青花瓷亦廣受喜愛。明晚期的宜興紫砂壺、朱泥壺與潮汕手拉坯壺,更是成為風尚標誌。 清代的品茗習俗與明代相近,但茶器製作技藝達到頂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宮茶器的盛世,景德鎮官窯創造出多樣的胎釉、造型、色彩與紋飾,甚至引入西方珐瑯彩技法,茶器藝術之精緻,空前絕後。 四、台灣工夫茶的傳承與創新 台灣工夫茶文化源自明末清初,隨東南沿海移民傳入,並逐漸生根發展。早期主要承襲閩南工夫茶傳統,使用潮汕四寶——潮汕烘爐、玉書煨、孟臣壺、若琛杯為主要茶器。《台灣通史》記載,嘉慶年間,福建安溪引進武夷茶;同治年間,英商推動烏龍茶種植與外銷。二十世紀後期,烏龍茶成為台灣茶的特色,七〇年代興起的「新人文茶」與現代茶藝,更結合了時尚與在地文化,開創精緻多元的品茗風潮。   茶會與泡茶比賽成為展示茶文化的盛事,參賽者二人一組,重視茶席佈置、茶器搭配與審美鑑賞,不僅是一場技藝競賽,也是一場生活藝術的盛宴。   五、日本茶道的獨特發展 日本的茶文化起源於西元八世紀中葉,隨遣唐使與僧人傳入。十二世紀末,榮西禪師自南宋帶回喫茶法,掀起日本飲茶風潮。十五世紀,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政舉辦「書院茶」,後有村田珠光創立古樸簡約的茶室,強調透過修行體悟茶道精神。千利休倡導「和敬清寂」精神,擺脫對唐物茶器的執著,推崇簡素侘寂的和式茶器。 明末商人與福建高僧東渡長崎與弘法,進一步將明末飲茶方式帶入日本。十八世紀,「賣茶翁」高遊外提倡不分貴賤、禪俗交融的飲茶態度,在文人圈中掀起「煎茶道」風潮,至今影響深遠。 六、結語:一壺茶的千秋事業 回顧中日茶文化的歷史流變,從唐宋的飲茶習慣、明清的茶器風尚,到現代的茶會比賽與茶道精神,不難看出,這一壺茶早已超越飲品本身,成為一門融合生活、藝術與精神的深厚文化。茶,不僅是一千秋事業,更是一份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承。

Read More

梁修身認太囉唆 嘆父子有距離

梁修身(左)與姚淳耀(右)在電影《搜查瑠公圳》中飾演反派耍狠。(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梁修身在《搜查瑠公圳》飾反派,他笑說,原劇本中他其實沒死,而是替身被殺,可惜這只能成為彩蛋。他也談及曾因囉唆傷害跟兒子的感情,或許在兒子心裡,他比反派還壞。 姚淳耀跟梁修身片中飾演反派盡情使壞,他們表示,這次故事的每個角色都有各自的任務跟意義,只要不是太平面的角色,演起來都很過癮。梁修身爆料,最後他被姚淳耀處決的戲分,「其實那是個替身!所以演起來比較虛,也會喊出:原來的安排不是這樣的啊!不過這版本沒了,可能觀眾也沒發現故事設計他是替身」。 姚淳耀也笑說,雖然他們飾演反派,不過梁修身在片場人見人愛,每個工作人員都很喜歡他,「像是我要說安徽腔,梁導也會錄音給我聽,跟他對戲也很安心。」 梁修身表示,演戲、導戲這麼多年,現在的願望就是每天踏實、簡單過自己,就像以前容易對兒子梁赫群、梁正群太囉唆,父子之間很有距離。 梁修身提到,曾因為看到梁赫群製作整人節目,還會打電話罵兒子「傷天害理」,「以前我真的想太多了,他們其實都非常自愛、用功還有努力在工作上,我以前都太操心了。所以我現在就當個爺爺,好好的寵孫子」。他笑認,以前是個有威嚴的父親,其實兒子們想什麼也不大清楚,「但現在感情比較好了,可能孫子也是個潤滑劑吧!」

Read More

王淨南法拍短片 編導演一手包

  王淨(左)日前遠赴南法工作,把隨行攝影找來當男主角,製作了一支短片。(狗狗與花提供,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演員王淨日前前往南法參與時尚秀,31日將自編自導自演的短片放在個人社群。她找了隨行攝影當南法限定男友,稱讚對方適合斜槓當演員,並笑說完成作品有當媽的感覺。 王淨在個人社群平台貼出一支短片,她表示,一開始只是想為南法之旅做個留念,沒想到越想越認真,從出發前就期待能完成這個作品。 抵達南法後,王淨走遍小巷,透過場景激發靈感,「像短片裡出現一隻很可愛的狗狗,就很謝謝雜貨店老闆娘大方出借當臨演,而且狗狗拍完好像還不想下戲」。 對於網友好奇短片男主角是誰?她透露是隨行攝影,對方的深情演出獲得好評,讓王淨也笑問對方「要不要乾脆斜槓去演戲」。 她表示,短片完成後有想哭的感覺,甚至有當媽媽的感動,「有一種歷經難產但終於生出來的感覺。」雖然對任何形式的創作都有興趣,「但剪完這支片,我要先躺平3天了」。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南台灣工藝展 秀生活美學

潘春源的門神作品,中間為秦淑寶、尉遲恭(中)及宮女(左右)。   文圖/記者林雪娟   台南生活美學館70有成,舉辦「南台灣工藝大展」,邀請南台灣7縣市、81位藝術家、215組件作品共同參展,盛況空前。生活美學館前身為社教館,以社教功能為主,近年轉型為生活美學館,顧名思義,強調生活品質提升。 「工藝」是生活美學最明顯映現,涵蓋住、行、育、樂甚至宗教,無所不包,然既稱「工藝」,當屬其中精美者。所有作品出自工藝家之手,從日治時期的交趾陶大師葉王、彩繪大師潘春源、陳玉峰,到戰後年輕一代文創產業的傑出表現者,包括原住民族特有工藝,都是台灣文化的重要資產與驕傲。選擇數件作品,和民眾分享。 ★潘春源:是台灣最早具有本土特色的彩繪藝師之一,自修書畫,開設「春源畫室」,結合炭精人像的寫實畫法,創建台灣寺廟門神彩繪風格,詩、書、畫、雕均擅,膠彩作品曾入選日治時期的台展,傳人甚多,也讓後續的彩繪工藝影響甚遠,兒子潘麗水、孫子潘岳雄,為潘氏彩繪家族。 葉王作品「《齣頭》七賢過關」。 ★葉王:交趾陶師傅原來自廣東,葉王的父親也是陶工,小時就擅長泥塑,拜師學藝,成為第一位台灣本土出身的交趾陶藝師,作品多見嘉義、台南一帶,作品優異,曾代表台灣送展歐洲博覽會。嘉南大地震時,許多廟宇毀損嚴重,其作品留存佳里金龍殿、學甲慈濟宮等,慈濟宮更設置「葉王交趾陶文化館」,作品被列為「國寶」。 蔡草如早期門神作品及為看西街教會所繪製的壁畫,中西兼具。 ★蔡草如:人間國寶陳壽彝的外甥,從小就有美學天分,曾遊學日本,獲全省美展大獎,他以藝術家為目標,將廟畫視為餬口工作,但作品深具繪畫性,代表作包括:台南開元寺門神及大批觀音、關公畫像,並以彩繪手法為台南看西街教會基督長老教會繪作宗教壁畫。 蔡草如早期門神作品及為看西街教會所繪製的壁畫,中西兼具。 除前輩工藝家大作,此次也展出不少現代工藝師作品,如《竹甕醇酒》這件作品,乃嘉義縣竹工藝保存者劉明智所做,擅長編製竹編藝術字,以嘉義山區特有的轎篇竹創作「嘉義酒」字,而竹甕上圍花式藤編,以近九十年黃藤所製,並採用材質堅韌上等的孟宗竹為材,幾經工序,將厚薄寬度不一的竹蔑,採用十數種技法,精湛融入竹藝品中。

Read More

國際音樂創作營 韋禮安不到1天寫完1首歌

歌手韋禮安(右2)參與2025國際音樂創作營暨工作坊,跟來自美、韓、馬來西亞等地的音樂人交流並共同創作。 (文策院/WCM提供/中央社)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歌手韋禮安、閻奕格等人參與2025國際音樂創作營暨工作坊,跟美、韓等地音樂人交流。韋禮安說,接觸多元創作視角,不到1天就寫完1首歌。 為推動國際合製產出,文化內容策進院30日表示,與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等攜手,共同舉辦「2025國際音樂創作營暨工作坊」,集結多國音樂人共同打造具國際市場潛力的原創新曲。 韋禮安表示,參與創作營時,跟美國、韓國、馬來西亞的音樂人合作,討論過程常會突然被某句話或是一個想法刺激到,讓創作更加自由。 今年角逐金曲獎華語歌王的柏霖得表示,透過活動學會主動分享跟溝通,因為是跟一群人一起創作,學會不吝嗇去講出腦子裡那些突然閃過的小想法,也學會了不怕重來。 閻奕格表示,每次交流都能提升個人的音樂能量,也認識更多音樂夥伴,從不同作者寫歌的邏輯和習慣,學到了蠻多新的思考模式很受用,當然也交了很多新的朋友,已經約好下次去找他們旅遊了。 創作營的歌手們結束活動後,也帶著海外音樂人赴饒河夜市品嘗小吃,為活動畫下溫馨句點。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