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漢
作者介紹:劉振漢先生現擔任台南文物協會監事,並於台南藝術大學攻讀「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收藏方向主要為古玉器範疇。
繼上期談到元明兩代「望子成龍玉帶鈎」的時代風格,接著我們探討其在清朝的造型風格,參考的物件以出土及台北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為主。
清代型制
共探討11件,其中三件為考古出土器物,其餘8件則為清宮舊藏。
1、江西省南昌市湖坊村基建工地清墓出土,如圖1。龍首為典型的凸額、蝦子眼、眼後豎型眉、斜口、張嘴、螭首則為貓型耳、S形身、啣靈芝、尾與靈芝枝條共繞周身、矮圓鈕、螳螂形片狀鈎身。
圖1古方,《中國出土玉器全集9》,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2、上海靜安區陝西北路清墓(1788-1808),如圖2 。龍首為典型的凸額、蝦子眼、眼後豎型眉、斜口、張口露舌、螭首則為貓型耳、S形身、啣靈芝、尾與靈芝枝條共繞周身、矮圓鈕、螳螂形片狀鈎身。
圖2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
3、安徽省岳西縣蓮雲鄉關畈村清墓出土,如圖3。龍首為典型的凸額、蝦子眼、眼後鈎型眉、斜口、開口、螭首則為圓型耳、束腰、啣靈芝、尾與靈芝枝條共繞周身、矮圓鈕、螳螂形片狀鈎身。
圖3古方,《中國出土玉器全集6》,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頁220。
4、台北故宮博物院 (故玉001235N000000000), 長14.0公分 寬3.8公分 高2.6公分,如圖4。白玉質地佳,龍首為典型的凸額、蝦子眼、眼後豎型眉、張口、螭首則為圓型耳、啣靈芝、尾與靈芝枝條共繞周身、矮圓鈕、琵琶形片狀鈎身。
圖4引用參考 〈清 玉帶鈎〉,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49382&Dept=U
5、台北故宮博物院 (故玉002369N000000000),長8.8公分 寬1.7公分 厚1.85公分,如圖5。白玉帶糖,龍首為典型的凸額、蝦子眼、眼後豎型眉、斜口、張嘴、螭首則為貓型耳,頭及下巴碩大背部有突起脊柱,單尾不分岔與一般螭龍流暢動感不同,類似娃娃魚、矮圓鈕、鈎身尾端齊平。
圖5引用參考 〈清 玉帶鈎〉,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50473&Dept=U
6、台北故宮博物院 (故玉002401N000000000),長11.2公分 寬1.8公分 厚1.85公分,白玉。鈎作龍首狀,背面有一突起的圓紐,固定革帶用。帶鈎正面浮雕螭龍兩隻,相互纏繞,如圖6。
圖6引用參考 〈清 玉帶鈎〉,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50537&Dept=U
7、台北故宮博物院 (故玉003307N000000000),長13公分 寬2.1公分,白玉。鈎作龍首形,背面有一花瓣式的柱狀紐,作固定革帶用。器面浮雕螭龍一隻,一大一小兩龍相視而對,如圖7。
圖7引用參考 〈清 玉帶鈎〉,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51378&Dept=U
8、台北故宮博物院 (故玉002423N000000000),長8.9公分 寬1.85公分 厚1.5公分,白玉,玉質瑩潤。鈎作龍首形,背有凸起方形環紐,可穿繫革帶。器面浮雕二首尾交纏的螭龍紋,如圖8。
圖8引用參考 〈清 玉帶鈎〉,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50559&Dept=U
9、台北故宮博物院 (故玉003528N000000000),長20.5公分 寬4.6公分,碧玉,玉色深綠,夾有白斑及黑灰斑紋。一端作立雕龍首形,鈎面上有鏤雕小螭。帶鈎背後半環並帶活環 。背面並陰刻有:「乾隆年製」篆書四字款,如圖9。
圖9引用參考 〈清 乾隆 玉帶鈎〉,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51560&Dept=U
10、台北故宮博物院 (故玉004822N000000000),長12.1公分 寬2.8公分 高2.7公分,如圖10。白玉質地甚佳,龍首為典型的凸額、蝦子眼、眼後豎型眉、斜口、開口、螭首則為貓型耳、束腰、啣靈芝、矮圓鈕、螳螂形片狀鈎身。
圖10引用參考 〈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