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染織文化創意協會作品 國立彰化美學館展出

臺灣染織文化創意協會會員因疫情宅在家努力創作,成果在彰化美學館展出。(記者曾厚銘攝)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廿二日起於第三展覽室舉辦「藝起加油‧挑動手與心的交織─纖維染織巡迴展」展出臺灣染織文化創意協會廿七位會員六十一件各具特色的染織作品。美學館歡迎喜愛染織等藝術創作的民眾到館欣賞,該檔展期到七月十七日止。 美學館指出,二○一六年一月廿四日成立的「臺灣染織文化創意協會」,以彙整及發展染、織工藝為前提,開發運用地方資源,發揚地方染織特色,精進工藝創作與品質為宗旨。會員分佈全臺各地,為探求染織的精髓,均取得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染織相關課程的完整時數,傳承天然染色或手作織物的相關技術,使染織技藝與創作能力臻於完善。 協會說,「來勢洶洶的新冠病毒讓人與人之間築起了壁壘,生活環境與社交方式都因此改變,人們變得更宅了,疫起,宅在家不要亂跑;一起,宅在家創作吧!」因此會員寄情於藝術創作,防疫期間染工和織女正好宅在家織就夢想、創作藝品,待疫情消散後便可以迎風出航。 美學館說,此次展覽作品,除了擷取植物原色的「草木染」工藝,富有多變且典雅雋永的繽紛色彩作品外,並將各種豐富溫潤的植物色彩染在各種線材上,經由梭織的方式讓經、緯線相互交疊而形成「織」的工藝。

Read More

【一號人物】城兆緯專訪|森林系的田野研究 × 詩意的凝視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跨領域與創新,這些特質在現代商業環境中已經成為一門主流的顯學。過去在談設計的時候,主要是在談論產品;現在談設計,則是在談新的方法模式。但是如果只談方法,卻沒有實際執行與結果驗證,再多的創意到最後都會讓人略顯疲乏。城兆緯,二十年前曾經被視為跨領域的其中一位指標人物,因為跨領域的背景與強烈的個人風格而受到矚目。在那個社會仍略顯保守的時代,城兆緯憑藉著自己的力量去嘗試打開不同領域之間的窄門,親自投入時間與心力去驗證這些方法的可行性。二十年過後,他在這些查證過程中發現了什麼? 城兆緯,DESIGNBURG 創辦人。原致力於空間與燈光設計,在一次客製家具的製程中,與鈦金屬邂逅,開啟了他追求當代識別工藝的精品設計之路。曾參與國立故宮博物院禮品專案設計;其全系列「鈦」當代珠寶設計與工藝,在東京慕尼黑、瑞士巴賽爾國際珠寶大展上,獲得國內外的肯定與青睞。「以時代性的高度工藝,為材質留下當代的藝術生命。」為核心概念挑戰製作工藝的極限,以當代高完整性工藝融入生活意念,創作擁有時代識別的當代作品。為當代留下的記錄,也希望成為為人們表達心意的藝術作品。 ▍ 「只是有想法沒用,要想辦法實踐,被別人做走就是別人的了。」──城兆緯 一張科學與藝術共構的茶几 他曾經是各大媒體目光的寵兒,不少社會名人爭相邀約。現在則是低調安靜的在自己的工作室裡面,專注做著自己真正想做的設計。「當時品牌剛成立,確實比較頻繁在媒體前曝光。」言談中,城兆緯對於被鎂光燈追逐的過往,沒有一絲留戀。 實際見到面以前,對於他的想像總是和過去媒體所下的標籤「叛逆」、「特立獨行」、「標新立異」脫離不了關係。照片上,他蓄著一頭長髮、面對鏡頭擺出一張酷酷的臉,很容易聯想到地下樂團的主唱或樂手。私底下的他其實更像是一位親切內斂的鄰家大男孩,標誌性的長髮依然尚在,只是被綁成了俐落的馬尾隱藏在身後。簡單舒適的日常穿著,一反大眾對於設計師的刻板印象。現在的他早已過了不惑之年,也是三個小孩的父親。 從森林系畢業以後,他先從室內空間開始接觸設計,接著慢慢往更細節的內部延伸。在幫業主挑選家具飾品的時候,城兆緯始終對市面上的系列商品無法滿足,所以乾脆照著自己的想法去嘗試設計看看,這麼嘗試就跨去做了家具設計。 也許是不同背景造就的訓練,讓他設計的家具與其他模組化的系統家具截然不同。高中念第三類組,大學主修研究木料材質的森林系,城兆緯有完整扎實的自然科學訓練,除了讓他具有嚴謹的分析能力以外,也擁有研究事物原理所需要的毅力與耐心,讓他能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設計。城兆緯首次嘗試跨越相異材質的作品,是一張將大理石與不鏽鋼、鈦合金整合在一起的茶几。他先是親自從花蓮到臺東走訪了每一間石材廠商搜尋適當的材料,也委託了花蓮石材中心協助與廠商進行技術討論,之後再返回臺北尋找金屬料件。但是不鏽鋼與大理石在同時加工過程中仍然充滿未知數,經歷了大量的試驗與測試後才終於完成「材質上的跨界」。以這種方式製作的傢俱,讓他的作品不僅僅有功能性,甚至還有藝術上的收藏價值。 當城兆緯開始以鈦金屬為素材進行首飾配件的設計後,也跟著把鋁和不鏽鋼納入搭配的複合材料。在當時,鋼飾在市場上仍屬非主流飾品,商品選擇並不多。不少大型珠寶品牌因為城兆緯的作品受到好評、而看到了當代金屬飾品蘊藏的市場潛力,也開始為鋼飾開發系列商品。於是,城兆緯以自己的實驗探索精神,顛覆了原先飾品配件產業的遊戲規則。他將過去在空間與家具設計的經驗,把當時的想法融入到飾品中,用非常純粹的方式去表現材質美感。這些飾品由大量的零件組織而成,也讓人聯想到瑞士鐘錶般的精密機械。   Soft Marble 為了一顆六角螺絲跑遍全臺灣 城兆緯的第一款鈦金屬飾品「窗」,設計概念來自船舶的舷窗,這個窗被功能化為放大鏡,挑戰了大眾對飾品的傳統觀念。因為看重臺灣隱藏的工藝技術,他希望能藉由這個設計去整合與釋放這些技術能量,所以大膽使用了鈦金屬、航太鋁合金與不鏽鋼螺絲。臺灣在當時已經是世界的螺絲王國,全世界所有的螺絲幾乎都集中在這裡生產。他花了一年的時間四處尋找願意嘗試這種技術的工廠,好不容易找到有人願意合作,但是卻無法使用傳統生產普通螺絲的方式製作。為了確保這種微小精緻的螺絲能保有一致的品質,只能一顆一顆單獨製造。 對設計的創意突破、對技術的要求、對品質的控制,這些都需要高昂的開發成本。不過城兆緯認為這些都不是最昂貴的,他認為人情才是最珍貴難以取代的東西:「因為這些作品都是拜託師傅打造出來的。如果從賺錢角度來看他們做這些事情實在沒有什麼利潤。」,所以當遇到了難得願意鼎力協助研發的師傅,也會利用人脈幫他們引薦更多業務機會。 為了能取得這些師傅們的信任與合作,城兆緯會花長時間待在他們的工廠聊天、搏感情。當師傅終於願意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技術時,他也努力把握機會學習並詢問技術開發的機會。「雖然大多數的客戶並不需要用到這些技術,但他們其實是有能力製作出更高難度、更高品質的成品。」   LEGO 數量不是我製作產品的目的 城兆緯坦言,因為整個製程太花成本,不是每個廠商都願意繼續參與這些技術開發。比如說他有一個金屬製作的樂高系列作品,底部接合的一些深度卡榫以金屬製作上來說非常困難。不少人也勸過他,不需要追求那麼高難度的品質與設計,然而對城兆緯來說,這些設計與技術上的挑戰才是專業上的核心價值。一個小小的飾品,光是裡頭的任何一個小配件、小轉角,竟然會動用到這些機器設備最高強度的技術力。而也因為金屬這樣的材質,在整個加工過程中機器必須維持在恆溫的狀態下,才能讓金屬原料保持在適合的物理狀態被塑造。城兆緯甚至不只是挑戰一種材質,陸續推出了鈦、銅、鋅、錫等其他金屬做一樣的設計,這些材質又有不同的物理特性,每一次的製作都得面臨不同的技術挑戰。一般人認為的苦差事,城兆緯卻是樂在其中。 如果每一個作品都以如此高規格的要求來完成,那麼勢必也無法以傳統金屬鑄造的方式製作。因為鑄造是為了大規模生產設計的一種製程,卻無法用來製作造型上比較特殊的成品,城兆緯此時的職人態度就展現出來了:「我不喜歡以數量來思考我的產品。」,他選擇使用以前在森林系對待木材的方法,直接以原材料進行塑造,切割製成個別的單一零件,最後再把它們重新組裝在一起。「數量不是我製作產品的思考依據。」,這一點正是他與其他產品設計師最大的區別。當他的作品在美國線上銷售時,也曾經有不少評論家光看外表而提出批評。只有少數幾個人看得出來,能達到這些作品所呈現出來的技術程度,背後一定是非常昂貴的技術成本。 飾品工藝設計與室內設計不一樣,無論是從市場經營與產品開發都截然不同。典型的產品設計師在提開發企劃的時候,需要先針對市場性質進行分析與研究,每一步都需要合理的評估與決策,也因此無論多用心的設計,仍然可以看到某種固定的模式或產品。然而,城兆緯卻是抱持著科學研究的精神,即使在概念生成中確實也會參考市場因素,但大致而言,他仍然相信自己的一套價值判斷:「太偏門的選擇,確實會在雛形過程中被剔除。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市場的主流或非主流不會是我開發產品企劃在考慮的事情。」在同一個專案底下與其他設計師一起提案時,大部分的設計師會提出模組化、可量產的設計,而城兆緯仍然在尋找概念上的獨創性以及技術上的新突破。這也正是因為過去森林系研究材料特質的訓練,讓他能超越純粹造型美學這些拘束,反而能持續提出新的想法。 某一次在臺灣的展覽中,展場管理員逕自坐在城兆緯設計的一款展示椅上休息。這款椅子底部是由眾多支架聚集而成的設計,會按照使用者的坐姿而有不同長短的位移。其他設計師可能會顧忌自己的展覽品有毀損之虞,但是城兆緯卻很大方的讓管理員坐在上面休息。除了可以直接對外展示該款產品的效用與使用體驗外,也能讓管理員在疲憊的時候獲得充分的休息。細心的舉動更讓人感受到除了專注在設計產品外,對於人的溫暖關懷也一點都不少。   Big Bang and Wormhole 失敗是邁向成功的助燃器 完全靠自己的獨立研究與探索精神,強烈的求知慾與熱情,讓他對眼前的事物始終能以嶄新的眼光看到不一樣的價值。城兆緯認為自己花費最多的學習成本,是「觀看」他人的製作方法,這種觀看分成兩種:一種是「完成品」,一種是「製作過程」;其中,「製作過程」是最關鍵的。這種製程牽涉到材質的物理與化學特性,非得在生產的現場才有辦法學習到完整的過程,其中最重要的不是看到東西是被如何完成,而是要看到東西是如何失敗的。 瞭解這些材質的完整特性後,才能進一步意識到不是每個東西都能整合在一起,所以當這些元素被放在同一個設計方案時,就會產生內部的衝突。能夠理解這一點,背後都需要相當多的經驗累積。 城兆緯也是從自己與身邊的人經驗中,慢慢學習到風險控制的概念。雖然設計師常常在一般認知裡都是大而無畏的追夢者,但是每一場冒險的背後,都是堆積在無數次的折損上。他掌握到了如何讓前一次的失敗,成為下一次的助燃器。將自己的重心更加專注在設計的修正上,降低多餘不確定的風險,其他的生產則全部委外製作。 資源的侷限,有時候反而督促自己必須更聰明謹慎的行事,將能量集中在自己能完全掌握與擅長的事情上,不浪費任何一絲寶貴的精力。那些層層限制,被轉化為成功的另一種助力。城兆緯將其他人視為是辛苦與挫折的事情,化為對自我的激勵,這也是一種成功者需要具備的特質。   看到問題,理解問題,改善問題 「指尖陀螺」這個產品的企劃,可以完全體現城兆緯作為一個設計師的風格。最起初是從觀察女兒的玩具開始,也許是設計師的職業病、或是對事物的要求已經成為一種本能,他對一般市面販售的塑膠製指尖陀螺感到不太滿意,於是突發奇想開始動用過去的經驗,從材質的選用、結構的設計、美學的造型等等,重新打造了可以作為配飾又可以玩味欣賞的多功能工藝品。光是這麼一個小舉動,城兆緯就跨越了好幾個領域:金工、兒童玩具、造形藝術美學、古典物理學原理等等。這一切也都只是一個平凡微小的態度:看到問題,理解問題,最後想辦法改善問題。「跨域」這個名詞雖然大家都不陌生,但是當特別去將這個詞拉出來獨立討論的時候,好像又變成一個很疏遠的事情。看著城兆緯跨域的過程,其實就是自然而然,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而尋找各式各樣的解法。   JD Fidget Spinner 城兆緯有著自己的一套設計流程,首先會在大腦裡完成所有的概念與構想。當需要從製造面去思考更細節的內部構造時,才會開始以手繪或是數位工具的分析方式去一一檢視。一絲不苟的性格讓他非常重視科學的實證方法,所有的產品都是從最微小的單位元件,再慢慢如聚沙成塔般的拼湊這些元件之間的關係,最後將設計概念置於其中去串連各個元件為一個完整的系統,構成具有功能性的產品。 以「單位筆」這個產品為例,從名稱就能知道整個設計概念是以「科學單位」為基礎。外觀看似樸素的一支筆,由好幾個元件所組裝而成。每一個元件都代表著不同的數學單位。首先整支筆的重量是「1盎司」,整支筆自動下壓的重量為「1PSI (胎壓單位)」,其餘大小零件也代表不同單位的「1」,某一個小零件重量為「1 公克」,另一個零件長度是「1 英吋」,將這些零件組裝後的重量剛好是「10 公克」,當這些零件組合之後又剛好達到數學常數的黃金比例。除了個別零件都是以「1」的基本單位規格製作外,為了讓它們在組裝後的總和依然能維持在同樣的數據條件,在設計與製作過程中需要反覆調整,整個過程事實上就是數學運算後的完美平衡。但不僅僅如此,這些零件都是由不同的材質構成:鋁、鈦、錫、黃銅與不鏽鋼,它們的重量與物理特性也都不同,所以也得將之考慮進去。於是,除了數學上的平衡以外,又多了化學與物理學的平衡要素,必須以航太工業的精準度,才有辦法確保每一個製作環節都能滿足設計的需要。 「製作過程最起初只有一個『1』,接著加上另外一個『1』,然後這麼持續下去,數字就在這些過程中跳躍,對設計者來說是一件很酷很棒的事情。」聽著城兆緯鉅細靡遺描繪這些細節,這麼多的計算與構思,完美的濃縮在手上的這一支筆。相較於其他設計師,他似乎更像是一位科學家,一名工程師,也是一個材料學家。他以這種科學的態度構成了獨特的美學,蘊含著純粹的自然與和諧。   Metal Color Pen 也正是因為這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讓他願意接受來自他人的看法。不少帶有藝術家性格的設計師,難免會比較以自己的想法優先。但是城兆緯是以科學的客觀態度在面對創意,所以反而能開放的廣納他人的意見。這支筆不只是科學技術與數學計算,還集結了許多他人毫不保留的真實意見在其中,最後才能順利完成。   想法需要被實現才會成為價值 不過即使城兆緯花了這麼多精神與心力在產品的開發上,他也不得不承認一個好的產品,不代表在商業市場上可以成功。他認為每個產品都有自己適合的市場生態,一個產品的特質反映了在地的風土民情,包含在地的需求、在地人的想像、在地的技術能力,以及在地的商業模式與市場結構等等,必須湊足這些人文與物質條件才能成就一個成熟的產品。他希望網路社群的發達,能更加速推進臺灣社會的新陳代謝,讓好的產品與好的設計能被更多人注意到,未來也希望能透過群眾募資的方式,有機會開發更好的產品,並藉著這個機會把臺灣的在地能量與創意讓國際可以看到,同時也讓臺灣人看到,願意相信自己有能力、也有機會創造更好的環境。 從城兆緯以設計師身份登上舞台,至今也有二十年的時間了。當他首次以跨領域背景出現在媒體目光前的時候,臺灣仍然沒有太多關於跨領域的討論,他走得太前面,以致於我們當時不知道怎麼瞭解他。現在,跨領域這個詞彙變得更頻繁的出現在日常對話中,大家也喜歡以此相稱,儼然這件事成為了一種時髦新穎的流行。城兆緯是我們所理解的那種跨域嗎?他對於現在時下的設計只有一句話:「只是有想法沒用,要想辦法實踐,被別人做走,就是別人的了。」反覆咀嚼這段話背後所乘載的寄望,我們期待這個時代逐漸跟上他的腳步。   城兆緯設計師  

Read More

澎恰恰一家團圓 里長伯上身接地氣

澎恰恰(右2)轉戰八點檔,在台劇《一家團圓》演出搞笑里長伯。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澎恰恰轉戰八點檔,在台劇《一家團圓》演出搞笑里長伯,還與資深演員鍾佳蓁各帶一個拖油瓶組成新家庭,不但記台詞寶刀未老,還自認角色最接地氣。 澎恰恰表示,以前只有客串演出《家和萬事興》;這次被徵召就來報到,加入《一家團圓》當天進組定裝完畢就馬上拍攝,完全沒有壓力。 澎恰恰和鍾佳蓁認識超過40年,初認識時鍾佳蓁是歌手,澎恰恰在當郵差,演藝工作只是兼差。鍾佳蓁還虧他事業做很大,當主持人還兼後台主任。 2人第一次演夫婦,鍾佳蓁說,澎恰恰進組當天拿著厚厚一疊劇本,背完立刻上陣,寶刀未老,全家彩排時笑聲不斷,自稱是「肖笑家庭」,市井小民要和豪門爭鬥走出不一樣的路線。 高山峰在《一家團圓》首集登場只是驚鴻一瞥;這次穿著大花襯衫、掛著一條大金項鍊現身,完全是台客模樣。他笑說,和澎恰恰父子倆都戴著金項鍊,只是爸爸的是真的金子,他的是假的像狗鍊。 高山峰說,他們的家族企業和豪門很不同,爸爸是里長伯,家裡還經營柑仔店,現在規模做到超市等級,發夢未來要開好市多。全家都很歡樂,就是要帶快樂給大家,演土台客也很有趣。

Read More

朝陽科大2作品 獲金穗獎評審團特別獎

朝陽科大陳浩維(左)及王韋喬以《腸躁男孩》獲金穗獎評審團特別獎。(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主辦、金馬執委會承辦的「第44屆金穗獎」公布獲獎名單,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學生陳浩維及王韋喬的作品《腸躁男孩》、詹欣怡作品《那天,我媽偷了老師的車》,獲評審團特別獎與最佳演員獎。《腸躁男孩》並獲選觀眾票選前10名。 朝陽科大校長鄭道明表示,包括導演李安、蔡明亮、柯一正及魏德聖,創作初期都來自於金穗獎的淬煉。期勉獲獎的創作團隊更上層樓,在國際影壇上再創佳績。 《腸躁男孩》描述患有腸躁症的愷愷,一緊張就腹痛跑廁所,全片拍攝手法細膩。飾演愷愷的鄭逸軒,以靦腆又不失真誠的演技受到認同,拿下本屆金穗獎最佳演員獎,也入圍台北電影節最佳新演員。該片並入選公視學生劇展,獲第17屆螺絲起子國際學生短片創作影展大專短片組銀螺絲獎,及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最佳劇情片。 《那天,我媽偷了老師的車》則敘述一對寄人籬下的母女。導演詹欣怡表示,該片不但獲第5屆金光短片影展銅獎、青春影展評審團獎,並入圍台北電影節最佳女配角獎,希望未來能有更好的影視作品。

Read More

劉冠廷自認渣男 激吻陳庭妮要勇氣

馮凱大讚他戲路廣「看不到界線」 謝沛恩扮女強人 學習愛自己 《愛情發生在三天後》開播收視冠軍,劉冠廷、陳庭妮、謝沛恩、邱木翰、洪群鈞回到拍攝場景慶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愛情發生在三天後》18日開播後勇奪華語戲劇收視冠軍,劉冠廷、陳庭妮、謝沛恩、邱木翰、洪群鈞21日回到拍攝場景慶功。自認極品渣男的劉冠廷透露,與陳庭妮被導演馮凱臨時要求一場爆烈吻戲,有些措手不及,「不太好吻,需要一點勇氣」。 《愛情發生在三天後》描述劉冠廷、陳庭妮雖然各自有另一半,仍對愛情迷惘,相隔多年再見就出現驚人發展。 劉冠廷首次演出馮凱執導的戲劇,獲對方大讚是30年執導生涯以來唯一說「讚」的演員;並認為劉冠廷的戲路極廣,「在他身上看不到界線」。 劉冠廷坦言,演出時已經準備好的內容到了現場常被導演修改,但他相當認同。他發現,演員都是主觀去看劇本,「表演上容易有自己的盲點和慣性」,多虧馮凱的每天給的「驚喜」,「讓角色形象在創作過程中慢慢被建立起來」。 謝沛恩劇中對劉冠廷的貼心與溫柔相當傾心。她表示,現實中也喜歡這樣的男性,「會主動幫忙做家事、注意小細節」;如果還能記得她收拾東西的「SOP」,會更令她覺得貼心。但2人在戲裡仍經常爭執不休,她自認角色個性強烈:「是一個女強人、控制狂和強迫症。」 謝沛恩和劉冠廷共同演出時總是得呈現劍拔弩張的氛圍。她說,真實生活中很少有和男友吵架的經驗,「透過這個角色探索和另一半爭吵爭執的過程,滿過癮的」。連親友看了第1集也紛紛對她說,「跟妳平常很不一樣、形象反差很大,比妳平常凶」。但她也從該角學習愛自己的方法,「要先懂得讓自己開心,而不是從別人身上獲得開心」。 談到吻戲橋段,劉冠廷說:「有喔,但不太好吻,需要一點勇氣。」陳庭妮幫腔說:「是熱血的吻。」她也透露,拍攝時馮凱改了吻戲拍攝的時間點,有一次導演當場改戲,讓2人愣了一下,但很快就開始思考吻戲該怎麼演,意外碰出火花。

Read More

陳意涵新作當媽 梁詠琪演單親

接拍《小曉》突破自我 從影最大挑戰/看《聰明鎮》劇本就被吸引 期待演出 梁詠琪首次接演台劇《聰明鎮》飾演單親媽媽。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電影《小曉》、恐怖懸疑影集《聰明鎮》相繼開鏡。陳意涵在《小曉》突破自我首演媽媽,視為從影最大挑戰;梁詠琪首次接演台劇《聰明鎮》飾演單親媽媽,坦承第一次看到劇本就被吸引,對此次演出非常期待。 《小曉》21日開鏡,監製葉如芬、王小茵,金鐘獎新銳導演靳家驊及3位主演陳意涵、劉俊謙、林品彤出席開鏡儀式。葉如芬表示,全片描述母親、女兒與女兒老師3人之間的情愛與糾葛,「會看到全新的陳意涵」。 陳意涵對於自己即將挑戰從未觸碰過母親一角表示:「這位母親跟實際的我有點不一樣,絕對是我從影生涯最大的演技挑戰。」 電影中陳意涵的女兒「小曉」,由在電影《美國女孩》中表現亮眼的林品彤飾演。再次投入電影,詮釋正值青春期的女孩,林品彤將再次展現演技,突破自我。她說:「很榮幸能參與《小曉》的演出,與這麼多巨星一起合作,能在電影中飾演陳意涵的女兒,非常期待。」 《聰明鎮》改編自日本恐怖漫畫大師伊藤潤二作品集,是台日合作的跨國影集,日前舉行開鏡儀式,伊藤潤二也錄製影片為導演及劇組送上祝福。 闊別台灣3年的女主角梁詠琪首次接演台劇,飾演一心為了讓女兒重考上好學校,不惜捨棄一切換取機會的單親母親。她說:「第一次看到劇本就被這個極具挑戰性的單親媽媽角色吸引,一直希望能擴大自己的戲路,對此次演出非常期待。《聰明鎮》故事驚悚懸疑、引人入勝;加上要拍攝出伊藤潤二的風格,對整個製作團隊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很榮幸能參與其中。」 陳意涵在《小曉》突破自我首演媽媽,視為從影最大挑戰。 飾演女兒的陳妍霏非常喜歡劇本,直呼:「和Gigi姐第一次見面是視訊,讀本時就被她的專業圈粉,至今仍覺得不可思議可以跟她同台演出,已經準備好全力以赴。」

Read More

沈建宏甩偶包 增胖蘑菇頭演阿甘

沈建宏(前)增胖及蘑菇頭造型,挑戰喜感阿甘。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沈建宏跳脫偶像形象,不惜增胖及蘑菇頭造型挑戰喜感阿甘,體重達到人生巔峰77公斤,只憂心不要從此被定型成棉花糖型演員。 繼2018年拍攝《阿青,回家了》,演技備受肯定後,沈建宏睽違4年再接拍了民視與馬來西亞Astro歡喜台跨國台慶大戲《決勝的揮拍》,這是沈建宏在今年3月退伍後接拍的第一部戲,導演郝心翔還對沈建宏的形象大改造,不但不用瘦身還希望他胖一點增加喜感。 《決勝的揮拍》以台灣、馬來西亞引以為傲的「羽球」運動作為推動故事發展的重要元素,來描寫錯綜複雜的家庭關係,演員陣容網羅了謝佳見、程予希、王瞳、吳東諺,還有沈建宏還帶領達騰娛樂兩位師弟林煒傑、簡楨庭合作演出,企圖創造台馬觀眾追劇風潮。 有趣的是,沈建宏11歲出道拍攝第一部戲《原味的夏天》當時帶他的宣傳人員是郝心翔,如今事隔19年再度合作,郝心翔已成為導演,兩人從經紀人與藝人的同事身分,改以導演與演員的身分合作,讓沈建宏大呼很奇妙,同時也感嘆到時間過得好快,但合作也更有默契。 不過,沈建宏因為當兵作息正常,導致身材走樣,體重達到人生巔峰77公斤,退伍後開始健身,為了控制體態,一天只吃一餐,但坦言運動後的頭暈比先前還長,但分不清楚是確診的後遺症還是血糖太低。 沒想到,郝心翔導演竟說,想大改造沈建宏的形象,不但不用瘦身,還希望他胖一點增加喜感,加上「蘑菇頭」的造型,讓沈建宏有點不習慣,且憂喜交加,喜的是投資炒飯店試吃不用顧慮身材,憂是怕被定型成棉花糖型演員。

Read More

葉石濤台中特映 藝術創作賦予新生命

紀錄片《台灣男子葉石濤》台中特映,本片監製林靖傑(左起)、台中市新聞局長鄭照新及台中在地紀錄片導演李佳懷均出席。(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熱映中的紀錄片《台灣男子葉石濤》在台中站前秀泰影城舉辦電影特映會,監製林靖傑分享此片的拍片經驗,台中市政府新聞局長鄭照新邀請台中市民共同支持優質的國產紀錄片。 新聞局長鄭照新表示,生活在台灣的所有國人不分黨派,因擁有台灣這塊土地上的共同故事,大家在這些故事的基礎,互相理解、分享、追求美好的未來。《台灣男子葉石濤》正是這樣一部訴說著我們共同故事的電影,葉石濤的文學與價值,超越任何政治色彩,值得介紹給每一位台灣民眾。 監製林靖傑說,《他們在島嶼寫作》作家系列紀錄片已經記錄了近20位作家,這系列文學紀錄片以較高的預算、電影規格的拍攝,創造出優異品質,創下熱映盛況,觀眾透過影像認識純文學的美好,將冷門的文學重新賦予火熱的生命。林靖傑認為台文領域的作家透過影像獲得更多人注意與認識,重新獲得一般觀眾的普遍肯定,在這樣的思維,《台灣男子葉石濤》應運而生。 《台灣男子葉石濤》看見共11位藝術家詮釋葉石濤的文學作品,包括莊益增、黃采儀、葉文豪合作演出舞台劇《葫蘆巷春夢》,舞蹈劇場由鍾長宏編舞,舞出《紅鞋子》和《牆》,舞蹈環境劇場由蘇品文在北海岸跳出《西拉雅末裔潘銀花》,藝術家吳識鴻製作出藝術動畫詮釋《有菩提樹的風景》和《舊城—老人》,藝術家戴開成及曾伯豪以落語呈現《群雞之王》,攝影師林柏樑則是拍攝《葉石濤肖像》。透過跨世代的藝術激盪,重新發現並賦予葉石濤文學作品新生命。

Read More

林小樓客串8點檔 像開同學會

藝人林小樓客串3集民視8點檔《黃金歲月》,一進棚都是老朋友,心情好像同學會。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藝人林小樓客串3集民視8點檔《黃金歲月》,演出關鍵人物阿鳳,一進棚都是老朋友,當天心情好像同學會,但也因為太歡樂,讓她忍不住求饒:「我先離席一下,我台詞很多。」 林小樓表示,第一次來客串民視的8點檔,覺得好新鮮,尤其一起演出的都是老朋友,從陳美鳳、霍正奇、梁佑南、龍天翔、胡鴻達等人,都是她以前演出有合作,或者有上過的綜藝通告,大家見面你一言我一句聊得很開心,還會分享美食零嘴,實在太歡樂。 有趣的是,上週五客串戲份播出後,有不少網友截圖分享說林小樓是「桃太郎要回來收妖的」,讓她笑說民視8點檔的能見度超廣,而且對於網友的評論也很開心,她表示很感謝這一次民視的邀約,加上角色的特別,讓她有受到不少的關注。 儘管大讚民視拍攝的環境很不一樣,但林小樓表示,因為自己有氣喘的關係,對於拍攝整整一部8點檔連續劇,還是有些恐懼,但像這一次阿鳳的角色,來客串幾場戲,跟老朋友合作,覺得很過癮。

Read More

超狂!周董巴黎歌劇院錄音

睽違6年,天王「周董」周杰倫釋出11分鐘的巴黎創作紀錄片,用復古設備在歌劇院配唱,還用法文寫下新專輯將在7月15日發行,讓全球粉絲嗨翻。 (圖取自周杰倫YT) 睽違6年 7月出輯 釋出前導紀錄片 逛舊貨市場找靈感 拒買黑膠唱片 寫老歌自己來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睽違6年,天王「周董」周杰倫日昨在Youtube上釋出11分鐘的「周杰倫2022年專輯前導‧巴黎創作紀錄片」,記錄他到法國取材及發想靈感的過程,最後用復古設備在歌劇院配唱,還用法文寫下新專輯將在7月15日發行,讓全球粉絲嗨翻。 周杰倫19日晚間在YouTube釋出新專輯創作紀錄片,他與錄音師Gary、化妝師阿杜及魔術師好友陳冠霖一起到巴黎舊貨市場逛街,還賣起關子說要找一個所有歌迷都在期待,且跟專輯有關係的東西。 他還看上了一台18世紀的老鋼琴,對設計及音色讚嘆不已,但一聽到要價100多萬歐元(約3,100萬台幣),讓身家數十億的他也下不了手。 睽違6年,天王「周董」周杰倫釋出11分鐘的巴黎創作紀錄片,用復古設備在歌劇院配唱,還用法文寫下新專輯將在7月15日發行,讓全球粉絲嗨翻。 (圖取自周杰倫YT) 周杰倫也跟好友逛了一家舊黑膠商店,陳冠霖說:「要找老歌來這裡就對了。」周杰倫則回答:「我還需要找老歌嗎?我自己就是寫歌的人,我就可以寫一首老歌。」隨後,他購入50年代的舊式麥克風,讓一旁的陳冠霖滿臉疑惑,接著周杰倫再回應「新的麥克風音色可以調成那種氛圍沒錯 ,但氛圍跟別人不一樣。」間接透露新專輯和復古有關。 隨後,周杰倫還帶著器材赴巴黎火車站尋找靈感,並支開朋友,獨自彈起鋼琴,接下來再轉往巴黎歌劇院,在偌大美麗的廳堂錄音配唱,在影片最後,周杰倫還用法文寫下新專輯將在7月15日發行。 不過,對於最新的專輯名稱可能是《最偉大的作品》,周杰倫透過杰威爾公司回應:「關於周杰倫最新專輯,網路訊息很多,請以公司官宣為準,請大家耐心等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