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有別於在臺灣行走多年的許多藝廊,近年才在臺北中山區落成的LIGHTWELL,前身是在南西商圈佇立50年的老房,經過主理人李品濤的重新檢視,找來跨領域的當代設計師、藝術家共同討論,為空間重新定位,轉化成現在獨一無二、首間結合「時尚選品店」與「藝術展覽空間」的新型態複合場域,空間中最獨特的一景是原生保留的老天井,陽光從天空自然灑落貫穿空間,加上藝術家高德亮的裝置藝術作品與天井融合,讓七彩光譜隨著自然光的變換之間,與藝術品對話、與觀者內心交換視覺感受。李品濤分享網路的蓬勃,許多事物都能數位線上體驗,唯獨藝術,只有親身感受才能感受其能量,LIGHTWELL規劃為複合式場域,也結合虛擬實境科技以及數位技術運用,便是希望能成為藝術與大眾之間新舊交錯的節點,打破距離,讓人們放下藝術遙不可及的印象。
▍ 「藝術空間與其跟隨以白牆為底,更重要的是要知道為了什麼目的採用。」
LIGHTWELL 主理人 李品濤
專注於時尚零售及表演藝術產業的創業者。除了經營時尚品牌代理公司及自創複合式零售空間外,還有投資音樂劇劇團。LIGHTWELL空間落成後屢獲獎項如:2021 臺灣 TINTA金邸獎 優勝獎與人氣獎、2021 英國 Deezen Award設計獎Longlist入圍、2021 美國 IDEA設計獎銀獎、2021 德國 ICONIC Award設計獎Selection、2021 日本 Good Design Award、2021 美國 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Design of The Year、2021 美國 LIT Lighting Design Award Winner等。
起點不做百分百
李品濤分享,最初來到中山這個老房,只想在一樓做選品店,對於樓上二、三樓,還沒有那麼百分百明確的規劃,一直有變動的靈感跟想法,不過他想著「選品店」這個起點,在現代網路這麼發達,店內大部分商品,只要消費者有心都可以自己上網找到國內外的購買方式,而反思「實體店存在的價值是什麼?當大部分東西不再需要透過店家作為管道,實體店面能夠提供什麼?」,他此時分享自己另外音樂劇的事業來比喻:「劇場都有導演、作曲家、編劇,三個人角色不同,但目標都是這個空間,用三個不同角度述說一個空間,會需要很多時間討論前期,最後透過這三個角色結合的願景,成果就會越完整。」
當房子還是工地時,他請來JYC STUDIO的施苡竹從建築空間出發、洋蔥設計團隊從logo品牌識別出發,以及剛開始也沒有想到要設置一個裝置藝術品,他只是想要「光」進到空間,加上熱愛藝術的心,同時也有收藏的愛好,便找來燈光藝術家高德亮,三個不同領域的角色一起來討論這個空間的可能性,經過不停的碰撞討論,發覺想做的實體店,是「感受,是體驗。」
LIGHTWELL 2_3F 天井不規則開窗
雙重複合 遺世獨立
網路無法提供,且讓人必須要親臨現場體驗的店,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餐廳、酒吧等,尤其在中山區,更是美食餐廳林立,非常熱鬧的市中心,在這個地區,每個店家要留住人流,讓人想要進入空間,勢必要下足功夫做功課,思考要給人們什麼特別體驗?李品濤分享自己本身喜歡藝術,經常參觀各式各樣的展覽,而中山區附近僅有光點臺北、臺北當代藝術館等,因此萌芽靈感,「藝術能帶來的感受是無法被網路取代的體驗。」,當他們進行田野調查,回顧中山區的歷史脈絡以及環境風氣,發覺它的定位不像是信義區完全的商業中心,鄰近臺北車站、總統府,因此保留許多年代感的痕跡,未被快速商業化拆除,歷史精神尚存,但同時新的事物、新的商店不斷進駐,便形成了獨有新舊交錯的複合城市風。
起點靈感汲取自這個背景,李品濤分享,初心探索藝術在商業空間的可能性,希望在新舊交錯的位置上做展覽空間,「能夠成為藝術與大眾之間的節點,發現藝術其實很近,讓平常很少主動踏入美術館的人們,有了接觸藝術的一個好起點。」,進入LIGHTWELL空間就像走在中山新穎的熱鬧街頭,偶然與具有歷史的老故事相遇,兩者間呼應自身定位,兩兩雙重複合特質,組成臺北都市叢林裡遺世獨立的藝術點。中山區的歷史風格與保留的老天井互相呼應,並翻新四周以現代韻味美感的裝潢呈現,抬頭一望,卻發現獨漏了天花板沒翻新!原來是施苡竹建築師的特別設計,老天花板看得出過去使用灌漿、木板夾製成,這個技術現在已不復見,如果是建築相關背景的人來到空間,一眼就能看出這是70年代落成的建築,增加空間深一層次的意義;鵝黃色磨石子樓梯也是特別保留的舊設計,有別於一樓商空使用灰色、現代摩登感的義大利水模石,兩兩建材之間也呼應著新舊。環環相扣的空間巧思,希望在細細品味的過程中,發現老式風格被浪漫保留,看見這棟建築走過歷史的痕跡,共同感受新舊交錯的衝突感,進行內觀、對話。
LIGHTWELL 2_3F 藝文展覽空間
光之行者的空間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