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非文學類入圍名單公布

三位評審與入圍譯作合影(左起:許惇純女士、陳郁雯女士、黃明玲女士)/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提供 記者黃秋儒/台北報導 由台灣法語譯者協會主辦、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獨家冠名贊助的【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評選類別分為文學類及非文學類,兩種類別輪流舉行,每屆設置首獎一名,由譯者獨得獎金五萬元、得獎證書及「水顏木房」魏榮明總監特製的獎座一座。今年非文學類的徵件包含過去兩年出版的作品,疫情之下,報名件數依舊可觀。 評審團由台灣法語譯者協會之三位會內專家所組成,分別為資深法文譯者黃明玲女士、中法口筆譯譯者許惇純女士以及專職法文譯者陳郁雯女士。初選階段的評定首先檢視譯作是否忠實呈現原文,接著再討論中文譯文之達與雅。三位評審都先對所有報名作品經過兩週的審閱與評分,最後再共聚一堂進行最終的綜合討論,自今年符合報名資格的二十七件參賽作品中,選出至多五位入圍譯者及翻譯作品。 本屆翻譯獎的參賽作品多達二十七件,涵蓋的領域豐富,除了最大宗的哲學類以外,還包含社會科學、歷史、藝術、自然科學、趨勢議題、生活風格、心理學、自然紀實等類型。創作形式上除了純文字著作,也有數本漫畫作品。有重要思想著作,也有面向大眾的普及性作品;有的作品顛覆成見,有的回應21世紀人類挑戰的課題。由此可見台灣對法國好奇或想與之交流的主題越來越多元,可接受的創作形式也更加寬廣。   2021年【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入圍譯作/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提供 除了資深譯者外,許多年輕的譯者也推出新作,完成度相當高,希望這代表著台灣的翻譯出版生態越來越能留下好譯者,提供安心工作的環境。此外,有不少專精哲學與社科類主題的研究者投入翻譯工作,想必可為台灣的研究資源注入新的活水,並促進台法文化的深度交流。 今年三位評審經過詳細討論後,選出入圍的五本作品,首先是譯自法國精神分析、人類學暨性學學者菲利普.布赫諾(Philippe Brenot)與繪者蕾蒂霞.柯翰(Laetitia Coryn)合作的漫畫《性愛大歷史》,譯者石武耕先生,評審團評道:「除達到資訊正確性的基本要求,笑點的處理更直達精髓,顯見譯者能深入理解每個笑點的內在動力,並挑選符合當前台灣人熟悉的語氣與哏,才能在台灣讀者心中觸發相同的效果且不留斧鑿痕跡。」 入圍作品/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提供 2019年及2020年曾入圍的譯者陳文瑤女士,今年再次以薇若妮卡.布呂葉.歐貝爾托(Véronique Bouruet - Aubertot)的作品《印象派全書》獲得青睞,三位評審一致表示:「本書需處理多種不同性質之內容,譯者能以忠實流暢之文字清晰表達,反映其能充分掌握專業知識,並選擇適當之文字風格。」 此外,今年有兩部哲學名家相關作品入圍,分別是江灝先生翻譯之《神話學》(作者: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及譯者陳秀萍女士帶來的《布赫迪厄:從場域、慣習到文化資本》(作者:尚-路易.法汴尼Jean-Louis Fabiani)。前者準確掌握作者風格與作品特質,保持相當穩定的文字質地,令讀者不知不覺融入作者的哲學思考過程。後者原著本身困難度高,譯者仍能成功拆解複雜之語句,並以中文呈現相應之結構,輔以大量譯註詳述詞彙翻譯之考量,減少中文讀者理解布赫迪厄哲學的障礙。 【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提供 最後是以近年來當紅的民粹主義議題為主題的作品,林佑軒先生所譯之《政客、權謀、小丑:民粹如何襲捲全球》(作者:朱里亞諾.達.恩波利Giuliano da Empoli)。評審們認為:「譯者未選擇過度戲劇性或政論節目式的風格,能夠保持文字平順流暢,符合原文敘事風格,內容正確性亦符合要求。」 2021年【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決選評審團將由五位會內、會外專家學者組成;在兩個月的詳細審閱後,於2022年1月上旬進行決選會議,選出獲獎者。頒獎典禮則將於2022年6月台北國際書展法國館隆重舉行。

Read More

「中華文薈」11月見刊 藝術界盼加深文化推廣

記者王柏倫、陳威穎/台北報導 中華日報預計在十一月推出「中華文薈」版,各項領域的藝術家一同參與,集合不同類型的文化藝術,同時也讓藝術家有展現自我的舞台。參與統籌工作的台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理事長呂麗莉表示,數十年以來,政府給予文化藝術的幫助仍然相當有限,因此對中華文薈冀望很深,希望藉由民間的力量加強推廣藝術。 呂麗莉強調,雖然大環境變化快速,但藝術創作仍然是科技無法取代的,如聲樂家的聲音雖然可以模仿,但卻無法呈現出感情、畫家也同樣無法取代,一幅畫裡面的濃淡、黑白等布局,AI都無法實現。呂麗莉期望透過媒體作為媒介,將藝術家內心的思想具體化、形象化,「讓讀者多一點增加學習的機會」。 (記者王柏倫、陳威穎) 一同參與策劃工作的台灣文聯台灣書法家協會會長沈榮槐也表示,「中華文薈」所涵蓋的文化相當多元化,包括音樂、美術、書法等多種領域的藝術都涵蓋在內。沈榮槐也透過多年來在書法界的人脈,邀請多位書法家分享心得,希望透過書法家們的親身經歷,讓讀者也能感受到書法的妙用與樂趣。 沈榮槐自高中時期就開始接觸書法,在書法界已有數十年的「年資」,他認為,書法不僅可以涵養心靈、修身養性,還能得到心靈上的喜悅。沈榮槐強調,「書法是可以一輩子當朋友的才藝」,且書法所代表的不僅僅是藝術,更是連結豐富的文化內涵、歷史、哲學,以及古聖先賢的生活經驗,因此書法絕對有著很多種妙用。 談到書法的正面效果,呂麗莉也以留在泰國的國軍遺孤作為例子,多年前國軍第二代、第三代遺孤,在當地受到毒販影響而誤入歧途,後來台灣企業界出手相助,決定以書法課來改變他們的心靈,隨後果然讓犯罪率降低。呂麗莉表示,很多時候人們認為起不了作用的事情,最後卻能夠成為扭轉惡勢力的關鍵,「我覺得這個很好」。 沈榮槐和呂麗莉各自也以藝術界前輩的角度,給予有意願加入藝術圈的年輕新血們建議與鼓勵。沈榮槐認為,就書法而言,因為有許多技巧在其中,因此跟老師學會比較快,沈榮槐以中國大陸推動書法老師的作法為例,強調加強書法教育制度才能讓學生進步得更加快速。 而針對部分學子可能因為經濟因素而不敢踏足藝術領域,呂麗莉以自己求學時期的經驗給予弱勢學子們鼓勵。呂麗莉表示,自己念大學時除了第一年學費由父母繳交之外,剩餘的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包括參加比賽、當家教、電視演出等,就連在國外求學的時期也是靠著打工賺取生活費。 「苦是很苦,但是熬過去了就感覺到付出有代價」這是呂麗莉給予經濟能力有限卻有著藝術夢的孩子們最真實的建議。呂麗莉提到,只要勇敢追尋自己所愛,相信可以找到願意栽培而不在乎是否付得出學費的老師,「我們就常常教的一些是不收他學費的」。 呂麗莉除了致力於國內的藝術推廣,過去數十年以來也不斷將台灣的文化、中華民國的文化帶到世界各地,讓各個國際舞台上都能看到屬於我們自己的藝術成果。呂麗莉提到過去在捷克演出蝴蝶夫人的經歷,起初主辦方因為自己是東方面孔而瞧不起,連排練時間也被縮減,但呂麗莉沒有因此氣餒,排練時就展現出相當出眾的表現,讓現場交響樂團感到相當驚艷,進而主動向主辦方抗議對呂麗莉不公的待遇,使呂麗莉排練的時間得以延長,最後演出也相當成功。 呂麗莉表示,自己過去在歐洲時期也成立樂團,「要讓大家看到,我們是有文化的、我們是有素養的國家」,隨後也用許多年的時間,將台灣特色、中華民國的歷史展現給國際人士看。接著,呂麗莉更受到國家重用,獲派至歐美多國巡迴演出、做國民外交並宣慰僑胞。呂麗莉強調,民國七十年代是台灣經濟繁榮的年代,因此「我們的文化水準、藝術水準也是應該要讓在海外的國人認識」。呂麗莉認為,將文化推廣到國際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也很感謝當年得到在國際上發揚光大的機會,因此直到現在仍然竭盡所能為國家級藝術貢獻。

Read More

Listen a 松:聽說松山文創園區十年 線上線下正式開展!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松山文創園區十歲了!從2011年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營運並正式對外開放,十年間超過3,700場的展演活動在園區舉辦,吸引超過5千萬人造訪松菸! 窗戶上也有開園十周年的精神標語 老菸廠華麗轉身,從製菸工廠成為聚集人才與創意的原創基地,十年間園區共扶植252個新創品牌進駐展售、共創2,700件創作圓夢計畫,為了回顧這十年的精彩與展望未來,即日起至111年1月2日舉辦「Listen a 松:聽說松山文創園區十年」線上線下展。   首度開放辦公廳舍成為展區!2位藝術家x8展區x16道松菸地景聲音x30件展品 「Listen a 松:聽說松山文創園區十年」結合線上與實體展覽,主視覺邀請藝術家詹雨樹設計,用園區的代表物像是古蹟倉庫、松犬和松鴨等,以其擅長的拼貼手法,打造出充滿奇幻風格的松山文創園區。實體展以「聲音地景」為主軸規劃「Listen a 松」、「專輯收藏室」、「未來播放室」、「花絮剪輯室」、「穿越過去室」、「B面第一首」、「聽說現在室」及「這個聲音室」8個展區。最特別的是,此次首度以過去廠長辦公室及貴賓蒞臨開會的三層樓辦公廳舍成為展區之一,強調場域感。十周年的松山文創園區,所記錄下的聲音將成為當下和未來的時光旅行門票,展開古蹟建築與展演活動的對話,讓多重有意義的巧合同時出現,也呼應心理學家榮格曾提出對巧合或神秘現象解釋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概念。 位於服務中心的「Listen a 松」,為整個展覽揭開序幕,大型的黑膠唱盤裝置物,引領民眾認識此次展覽的理念論述,還能獲得每日限量的主視覺貼紙,以及可以隨意拼貼出獨特的展覽酷卡。松菸小賣所的「專輯收藏室」,將園區自辦的活動,包括「松山文創學園祭」、「原創基地節」、「LAB創意實驗室」,以專輯方式呈現,並將歷年活動主視覺作為專輯封面,現場也播放十周年形象影片「十年,成為城市與你的風格連結」,激起每一位曾經參與過的感動節奏,成為市民和藝文圈的重要記憶。 而松菸風格店家作為「未來播放室」展區,設定在未來2039年回顧過往,從十周年專刊「松菸世代:浪擲又浪漫的追夢者」和影片開啟2011年到2021年的研究,匯聚10個過往與園區有密切關係的文創品牌和物件,包括2014年成立的松菸小賣所最初的招牌、曾進駐園區的文創品牌「混合基因MixGene」、「印花樂」、和「鉐葉」,還有松菸風格店家首屆進駐品牌、同時也是「好家在台灣」風格市集的創始品牌「蘑菇」,以及松菸創作者工廠首屆進駐品牌「有家攝影工作室」、「花寓」、「手手企業社」及「自由人藝術公寓」之代表性商品,創作靈感皆來自於園區或是最熱賣的款式,藉由這些有故事的物件,從未來的角度論述,試圖激起不同的思考視角。現場還展示13幅由影像工作者汪德範拍攝園區空間照,包括鍋爐房、巴洛克花園、生態池及即將完工的臺北大巨蛋等,並搭配帶點浪漫的心情標語,讓觀者一窺松山文創園區十年間的變化。 三層樓高十年大事紀與獨特松菸之聲首度公開! 位於辦公廳舍走廊的「花絮剪輯室」沿著走廊窗戶架設10台電視,每一台播放著十年來的代表性影片紀錄,包括從2012年至2019年的「松山文創學園祭」、「原創基地節」、「idea TAIPEI創意工作營」、「松菸Lab新主藝」及「台泰設計交流」等,藉由共16支活動的影像紀錄,與觀者一起歷經十年精采時光。而辦公廳舍一樓入口,特別打造「穿越過去室」,藉由一層一層拱形裝置拼貼主視覺元素,加上結合夜間光影,作為過去在菸廠時代的入口正大門,門口的小圓環非常氣派和具有流動性,因臺北大巨蛋施工此側的出入口暫時封閉,未來完工後將重新打開入口,藉由穿越時空的意象連結古蹟建築和外側的施工現況,讓人思考辦公廳舍大門功能轉換的歷程與城市發展的關聯。 辦公廳舍樓梯是「B面第一首」展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三層樓高、長達1,028公分的垂吊布幕,沿著樓梯蜿蜒而上,細細走讀從2011到2021年松山文創園區開園十年的精采大事紀,從台北市文化基金會進駐到參觀人次突破1千萬人,成為臺北市文創園區新指標,以及這兩年面對疫情挑戰,園區空間營運型態調整及場域精神再造,以「信義松菸」迎接下一個十年!首次以辦公廳舍三樓為「聽說現在室」展區,首先在樓梯間,將向民眾徵集到的松菸小故事,展示在古蹟的菱格窗框上,分享最真實和最有溫度的松菸點點滴滴,還有在辦公廳舍走廊以劇場感的燈光投射在黑膠唱盤上,只要掃描QR Code,即可聆聽聲音地景藝術家蕭芸安特別設計的松菸之聲「共時記憶」,呼應主視覺拼貼的手法,以採集園區16種聲音組合而成,從腳步聲作為開場,感受到園區的落葉、木棧道、石子路等,接著可聽到園區的日常聲音,包括清潔人員掃地、挖土等日常勞作,以及巴洛克花園的噴水池和蟲鳴鳥叫聲等,最後以園區熱鬧的展演活動做結尾,聲音也能成為記錄當下、保存回憶的方法。 最後一個展區「這個聲音室」以蕭芸安所採集的16種聲音,展示在園區16個古董級消防栓箱中,分為「時光記憶」、「園區日常」、「城市流動」三大主題。「時光記憶」包括鍋爐房、機械修理廠、辦公廳舍、育嬰房、巴洛克花園及生態景觀池的聲音;「園區日常」則包括晨間活動、防疫之聲、風格職人、松菸小賣所和松犬小屋的聲音;「城市流動」包括文創大街、臺北大巨蛋、菸廠路、553巷商圈及全家松創店,每段大約1分鐘,搭配相關的展示意象物,可以聽到不同地點的日常聲音紀錄,像是車流聲、施工聲、遊客嬉鬧聲等等,不但記憶且留存重要的時光軌跡,也引領每一位聽者,用不同的感知模式認識松山文創園區。 除此之外,在園區的廁所及樓梯間也藏有展覽小彩蛋!廁所的鏡子上,藉由數字解密松菸,像是鍋爐房是園區裡最老的建築已有82歲、園區最高的樹是臺灣原生種楓香15米等;樓梯間也貼上開園十周年的精神標語,像是「浪擲青春,追求浪漫,我們都是松菸追夢者」、「往後看是為了向前,帶著初心向前走」等,歡迎民眾來園區走走逛逛,更認識松菸! 同時,2021「微」原創基地節展品之一,在藝異空間「讓故事延續的時尚」第二階段展覽也已開展,臺灣首次以羊毛氈這項古老工藝呈現服裝設計的多元面貌,從永續時尚來回應當代服裝產業所面臨的發展難題。「微」原創基地節和「Listen a 松:聽說松山文創園區十年」每個作品旁邊都有集點QR Code,只要集滿任4個,就能至服務中心免費兌換限量香氛明信片。

Read More

高流揭幕 總統期許找到音樂真愛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開幕,五光十色的炫麗舞台,十分耀目。(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31日開幕,總統蔡英文、文化部長李永得、高雄市長陳其邁等共同出席啟用開幕儀式暨演唱會「看見高雄的未來」,宣告南台灣音樂產業新紀元即刻展開,演出更結合音樂及5G AIoT科技,展現高雄國際級智慧城市高度,更為南台灣增添一座流行音樂新地標,展現台灣流行音樂新想像。 蔡英文總統表示,去年台灣迎接「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的啟用,1年後台灣迎接「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的開幕啟用,兩座音樂舞台的啟用,讓台灣邁向音樂展演的重大歷程碑。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開幕,蔡英文說,為南臺灣增添一座流行音樂新地標,展現台灣流行音樂新想像。 (記者王正平攝) 她指出,海音是中央出資、地方經營的典範,期盼這座場館,讓更多的年輕的表演者可以在此站穩腳步,向國際舞台邁進;期待高流成為南台灣流行音樂的出海口,大家也能在高流找到音樂的真愛。 文化部部長李永得也宣布除了下週金音獎即將在高流登場外,明年金曲獎也將再次南下高雄舉辦。 開幕式暨演唱會以「Sea the Future 看見高雄的未來」為主題,象徵以港灣出發,帶領南台灣音樂產業邁向更多元包容的未來;儀式及演唱會開始前,全體觀眾針對日前高雄城中城大火憾事,以1分鐘默哀儀式弔念,藉由音樂安撫人心。

Read More

王傳一和任容萱 意外成好友

王傳一跟任容萱因戲結識,卻因意外成為好友。 記者戴淑芳C台北報導 王傳一跟任容萱因戲結識,卻因意外成為好友,提及任容萱捨命救援,讓王傳一銘感五內,不料任容萱卻完全不記得,讓王傳一氣得說:「那我們的緣分就到這邊」讓全場爆笑不已。 衛視中文台《一袋女王》全新升級,主持人曾國城及巴鈺加上外景特派員JR紀言愷、宇珊,豪華主持陣容、全新內容11月1日晚上11點嶄新登場。 王傳一說,當初是因為跟任容萱合作偶像劇時認識,剛開拍沒多久任爸就來探班,王傳一看到任爸的第一句就是「爸!你放心,就把她交給我就好」,恰巧那天兩人穿著婚紗拍結婚戲,讓任爸當場傻眼。 王傳一跟任容萱因戲結識,卻因意外成為好友。 不過,王傳一跟任容萱變成好朋友卻是因為一場意外,戲中王傳一飾演盲人,有一場戲是要拍有東西在他面前倒塌,但身為盲人的他完全不知道的戲碼,沒想到拍戲當天現場出現意外,本來應該在他面前倒塌的高達兩公尺的櫃子,卻直直朝著他重重倒下,而且櫃子的尖角正朝王傳一的眼睛而來,而意外發生的那一刻,任容萱是第一衝過去救他的人,這個舉動讓他從此認定任容萱這個好友。

Read More

張懷顥鐵齒 打疫苗燒4天

張懷顥正忙著宣傳專輯之際,卻傳出日前接種BNT第1劑,連續高燒4天。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海蝶音樂壓軸新人張懷顥(Mike)推出個人首張創作專輯《Mike張懷顥Vol.1》,正忙著宣傳之際,卻傳出日前接種BNT第1劑,連續4天高燒,還伴隨狂拉肚子,卻硬是上了2個節目,遭公司強制就醫,「感覺像被飛機撞到,人還在空中飄。」幸好今晨已退燒,雖仍冒冷汗、全身酸痛,但表示有「回到地面」的感覺。 張懷顥甫發片正衝宣傳,不料卻意外闖入疫苗之災,雖然早做好心理準備、也準備好額溫槍、維他命和普拿疼,沒想到當晚就發起燒來,且一燒燒到39度。 醫師研判可能是疫苗裡的菌進入腸胃造成腹瀉現象,經治療後睡了一夜,終於退燒,但仍全身無力、痠痛、狂冒冷汗!

Read More

納豆職涯分享 樂觀面對挑戰

藝人納豆(中)與青年分享職涯。(記者黃志炫攝) 記者黃志炫∕台中報導 藝人納豆把握各種戲劇演出機會,不斷嘗試擺脫既定包袱、突破框架,在他的努力與堅持之下,拿下金馬獎最佳男配角。他也將餐飲副業經營得有聲有色,即使在疫情期間,服務業面對經營困境,開朗的他仍然樂觀迎接挑戰。 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青年職涯發展中心30日邀納豆在南投縣文化局圖書館進行實體及線上同步職涯講座,以其演藝圈多年的見識與經驗,與青年分享進入職場應具備的工作價值觀、遇到困難時如何轉化心態,以及如何累積自身優勢與價值,吸引逾300人參加。 納豆表示,自己並不是一入行就有主持節目的機會,而是從基層人員默默做起,無論主持、綜藝或表演都完全投入,做好每個工作,接受前輩給予的磨練,才有今天的表現。他鼓勵青年「不要害怕被定型,要勇於打破限制、接受挑戰,反覆嘗試更多的可能,慢慢找到自身的定位,會發現自己遠比想像的還強大」。

Read More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 雲門攜手9m88與天地共舞

以天地為舞台,雲門舞集攜手9m88在稻海中共演。(記者鄭錦晴攝) 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以天地為舞台,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三十日雲門舞集第三度登上秋收舞台,攜手9m88共演,在稻海中舞動,展現台灣土地生命力,讓觀眾讚嘆連連。 台灣好基金會柯文昌董事長指出,歷經將近半年的自主防疫,終於能夠回到日常生活,回到美麗的池上,希望大家重新從天地稻海吸收能量,面對疫後的環境,充滿信心力量。 雲門舞集13聲。(記者鄭錦晴攝) 十三年前,台灣好基金會與池上秋收在一小片稻上鋼琴演奏,十三年來台灣好基金會與池上鄉民屢屢創新,讓觀眾在農人辛勤耕作、等待秋收的大地間,懷抱天地。 雲門舞集《十三聲》此次不僅首次走出劇場,更挑戰史無前例的跨界合作,和9m88共演,徜徉在自然天空與金黃稻浪中。 雲門舞集攜手9m88在稻海中共演。(記者鄭錦晴攝) 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梁正賢說,原定五月底舉辦的2021 池上春耕,因疫情不得不停辦,今年秋收能夠舉辦,真的很感動,因為真的等很久了。 今年觀眾席次因防疫減半,能在稻海中欣賞雲門結合9m88的創意演出,讓歡眾驚嘆連連。 今年為讓更多人分享池上美景和雲門舞蹈,在文化部「藝FUN線上舞台計劃」支持下,特別規劃線上售票演出,線上售票收入主辦單位全數捐贈雲門舞集。

Read More

首部科普AI電影 科學少女開拍

台灣首部科普AI電影王傳一、姚以緹、盧以恩主演,東海大學等3校攜手大渡山學會出品。(記者徐義雄傳真)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灣首部針對8-18歲青少年製作的原創科普AI教育電影《科學少女》,自2014年開始籌劃,歷經7年跌宕起伏,今年獲得資金挹注,將在本週末正式開拍。《科學少女》在台灣師範大學舉行開鏡記者會,導演莊景燊、主演王傳一、姚以緹、盧以恩、林暉閔到場,分享即將開拍的心情。 監製王銀國教授和吳嘉麗教授於2014年開始規劃科普影片製播計劃,從「科普教育」出發,透過電影畫面張力,科技可能帶給人類生活的影響呈現在青少年觀眾面前。劇中角色們參加科研競賽的過程,有趣生動地展現數理邏輯、程式語言,想像中10年後的AI科技呈現在電影情節中。 該片獲得東海大學、台灣師範大學、東吳大學三所傳統名校支持,藉各校校友的力量為電影進行全台推廣,達成新創產學合作模式。這次拍攝會有許多的場景在東海大學拍攝。 交大理工背景的王傳一,在片中飾演科學家爸爸的角色,他表示很久沒有演電影,讀完劇本後相當期待這部片帶給小朋友的科普教育意義。飾演AI人工智慧機器人媽媽的姚以緹,覺得飾演機器人無法眨眼,比演屍體還難。為了讓角色更符合設定,姚以緹學Siri講話,並在僵硬的語調中兼顧劇中設定的機器人產品「照顧人」的「暖調」功能性。首次挑戰長片電影便飾演要角的盧以恩,透過觀看「居禮夫人」等女性科學家的影片,揣摩女性科學家的樣貌。劇中面對過世的媽媽變成機器人時,處理理工人的內心戲,是一個壓抑的角色。 導演莊景燊是物理系畢業的,多年來籌畫《科學少女》,覺得該片最大的意義是探討「人性」與「科技」的衝突與包容,尤其是如合詮釋科技和人性的牴觸發生時,人性如何轉變。他將該片獻給林清涼教授和吳嘉麗教授,紀念她們過去7年來對《科學少女》的付出。

Read More

陳昭榮直播基地曝光 招募百萬主播

陳昭榮舉行全台最強直播平「嗨吧」見面會。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從戲劇一哥轉戰成為直播一哥,陳昭榮不再低調,選在29日舉行全台最強直播平「嗨吧」見面會,搶先曝光全台首座大型直播產業基地,並公開2022「嗨吧百萬主播招募」活動,將提供破億直播產業基地軟硬體資源,並親自傳授直播帶貨心法,預計將招募3到6位提供百萬年薪合約的頂尖主播,一起加入打造最強直播短影音生態圈。 占地超過1300坪的大型直播產業基地,11月27日即將正式啟用,也是陳昭榮的驕傲,在他親自擔任導覽下,介紹,內部建置10間專業攝影棚的HCE直播產業基地,陳昭榮表示整個基地建置花費破億,在台北要找到這麼大的基地腹地很難,也因為這樣鮮少讓人投資的陳昭榮,終於點頭讓有遠見的股東加入,雖然自己變成小股東,但陳昭榮一點都不在意,一切只為了完成在2005年公司剛創立時就想做中華黃頁短影音的夢想。 陳昭榮表示,未來全台每個商家都需要直播短影音,所以他除了建置HCE直播產業基地外,更耗費兩年打造「嗨吧」APP,這也將是台灣僅有的短影音推播引擎,專攻直播短影音。 過程中,陳昭榮覺得,壓力最大就是人才難尋,尤其是直播短影音在台灣人才難找,只能自己栽培,因此也宣布將舉辦2022「嗨吧百萬主播招募」,尋找熱愛直播短影音的各界網紅與專業達人一起加入「嗨吧」的行列,從初賽、複賽、到決賽,將會如同實境秀的方式呈現,最後勝出者,將有機會獲得百萬獎金,及HCE娛樂簽約培養與扶持,讓想紅卻沒有舞台的朋友們,可以大展長才,百萬月薪不再只是夢。 若藝人想加入直播,陳昭榮也非常歡迎,但陳昭榮也不諱言,藝人轉戰直播主,最重要的是,心態跟身段都要放下,要像他一樣,賣魚、煎魚都是直播的過程,要懂得歸零,做直播就要有直播的樣子,把在演藝圈學到的娛樂技巧,轉化成直播說話的方法。 自2016年離開演藝圈投入直播短影音市場,陳昭榮說,很多藝人都勸他不要傻,但他認為,已經看到未來趨勢,就算沒有最後一檔八點檔當自己畢業代表作,他也完全沒有遺憾,因為「人生怎麼來就怎麼去」陳昭榮說,自己當年進這一行前就是默默無聞,所以要離開就是安靜的離開就好,完全不戀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