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大武山下手繪地圖 讀者尋訪

作家龍應台推出首部長篇小說《大武山下》,22日在屏東演藝廳舉行讀者見面會。(屏東縣政府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屏東縣22日電  作家龍應台最近出版長篇小說《大武山下》,以她目前所住的屏東潮州鎮及周邊為場景,今天在屏東與讀者見面會;讀者也分享,並依龍應台手繪的小鎮地圖,揪團參加文學行腳之旅。  龍應台今天在屏東演藝廳舉辦「與龍應台面對面」新書讀者見面會,讀者和鄉親擠爆屏東演藝廳大廳,不僅座無虛席,甚至講台都坐滿了人。  縣長潘孟安、縣府秘書長邱黃肇崇、文化處長吳明榮都參加這場讀者見面會。  小說中描寫眾多鄉鎮小人物的樣貌與神態,與這些虛構的小說人物有著相似精神的龍應台在地友人,也出席這場文學聚會,氣氛溫馨且互動熱烈。  屏東是《大武山下》小說的文學原鄉,龍應台和讀者的分享方式截然不同於台北場。在屏東,她和讀者翻開小說,同聲朗讀,把小說裡的場景和地標一一勾勒。  龍應台表示,這就是一本屏東之書,除了希望台灣人對屏東不應只知道墾丁,對「屏東」只是個模糊概念,過門而不入外,也希望在大武山下長大的屏東孩子更深入認識自己的土地。  屏東平原、潮州小鎮,如浮世繪般,成為永恆的文學地圖,這樣的共讀分享方式,龍應台笑說,「只能和熟悉在地一草一木的鄉親讀者做這種事,每個村子不是都有土地公嗎?這是一本屏東的土地書。」  屏東鄉親對這本從自己土地長出來的書也非常支持,據誠品書店統計,目前「大武山下」在誠品全國各門市的銷售排行榜,屏東店高居第2,僅次於台北信義旗艦店,從人口數量上來看,屏東鄉親極高比例以實際行動支持「大武山下」,自發推廣為「縣書」。  隨著「大武山下」新書熱銷網路上討論熱度持續升溫,有讀者帶著書中龍應台手繪的小鎮地圖南下直衝潮州,一一尋訪金石咖啡、警察廟、青山遊樂場、185公路36.5K等書中場景。  還有讀者在LINE群組裡組成「大武山訪勝團」尋找小說場景,展開文學行腳之旅。

Read More

北流測試演出 9/5開幕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9月開幕,在進行場館硬體升級後,22日舉辦「北流來襲PUNCH不斷電」演唱會,邀請5000名觀眾一同參與,進行滿載測試。 …

Read More

<中華副刊>末日感

文/圖 湯長華  2003年8月14號下午4點11分,我坐在北美東部某電影院裡,再幾分鐘就要開場了,那天打算看從舊影集翻拍的S.W.A.T.。  後來沒等到什麼開場,咻一聲陷入靜到耳鳴的黑暗,原來「電」的聲音那麼吵?  走出戲院才驚覺世界大亂。  紅綠燈失效,所有汽車動彈不得;紅色街車尷尬地靜止在軌道上,乘客紛紛下車步行;捷運卡在漆黑隧道,通勤者從蒸騰熱氣中冒出地面;轉開車上收音機,新聞說許多大樓電梯裡關了人。花了一個小時只前進幾百公尺之後,每個十字路口開始有好心民眾自動站出來指揮交通。  朋友說不如先待在她家吧。  夜幕降臨,多倫多璀璨的天際線並未出現,黑暗中,摩天大樓掛著幾顆零星的亮光,是微弱的緊急照明。街頭冒出點點燭光,四處聞得到烤肉味,冰箱的肉早退凍,不如與街上飢腸轆轆的有緣人分享。鄰居們聚在一起閒聊,有人啜了一口手上的溫啤酒,神經兮兮地說:「這是911後另一波恐怖攻擊。」  另一個翻白眼表示:「我聽你在放屁。」然後這兩個傢伙大笑乾杯。  汗流浹背並不好受,不過大家都在街上打屁的感覺其實還不錯。  那是個三十度的夏天,超出平常的用電量讓俄亥俄州一條下垂的高壓電纜碰到周圍過度生長的樹木造成短路,而系統並未通報,結果就是輸電網內其他電廠,為了補足缺少的電力也紛紛過載,事情發生的速度就像一個接一個倒下的骨牌。  電力隨著漫漫長夜小範圍恢復,捷運依舊動彈不得,排隊加油的汽車綿延幾個街區,搶購電池與手電筒的民眾從五金行滿出來。報案電話暴增,警消疲於奔命;有人點蠟燭不小心引起火災;獨居老人在家摔傷;有人趁亂打劫,警察局長氣噗噗發誓要抓到這些無良壞蛋。  我想起流行已久的末日主義,如今仍舊信徒多多;國家地理頻道曾製作節目,紀錄「doomsday preppers」(末日準備者)如何做好萬全規劃,應付可能降臨的災難。以前十分不解甚至取笑他們過度緊張,現在倒是同意這種擔心也許並不杞人憂天,因為世界的崩壞無法預期,人性的自私足以摧毀彼此的信任。  好奇地上網搜尋Doomsday preppers都囤哪些食物,數到第十二項已不耐煩。滑到頁底,密密麻麻最基本也得準備三十多項,都不是什麼超出常人想像的物資,不過每種都有被囤積的理由。  豆子除了耐放,還可以泡水發芽,是新鮮芽菜的來源;乾玉米爆成爆米花磨粉可與其他穀粉綜合,代替麵粉;伏特加與咖啡是大人提振士氣/保持清醒的食物,伏特加還可以消毒、去腳臭。巧克力豆和進烘焙食物裡,在末日中為孩子們保持正常生活的感受;番紅花可以在苦日子裡讓煮好的米飯更美味;鹽糖不僅可以調味,還能用來醃漬。  囤一些垃圾食物,吃起來不僅有幸福感,需要生火的時候,高成份脂肪能夠加速火苗的燃起。  我也檢查一下當初一個禮拜只領三個口罩時囤的「防疫物資」。  玉米罐頭、鮪魚罐頭、義大利貝殼麵、義大利肉醬、麥片、大豆卵磷脂(?)、乾燥香菇片、鷹嘴豆罐頭、鯷魚橄欖、咖啡。冰箱凍著毛豆、奶油、法棍、德國香腸、果醬女王的果醬、巧克力。  沒有米沒有麵沒有鹽沒有糖。  若真的末日來臨,可能我連口罩也搶不過人。  武漢肺炎從春節鬧到現在,我們幸運待在東方小小一角的「無菌室」,彷彿地球照常運轉,假期奔往花東國、馬祖國、澎湖國、綠島國旅行,端午像春節一樣人頭湧湧。  總覺得這疫情是來教人類領悟些什麼,也許是感謝;也許是自律;也許是反省。  但世界好像反而變得更極端,此刻大家除了忙著生病,還要吵架、顧面子、互相恐嚇,好像事情還不夠多不夠亂。  或許簡單過生活是我們唯一能抓在手心的,比如花點心思把防疫罐頭煮成厲害大餐,裝在收藏很久的瓷盤上,享受的把它吃完。  比如讀一下買回來都沒翻的書。  若是忍不住想奔去花東國馬祖國澎湖國綠島國,讓眼睛先看;讓耳朵先聽。  宇宙拋給我們的人生一個大轉彎,也許是時候踩一下煞車。

Read More

<中華副刊>熱也能熱得心涼

 文/攝影 揚歌  盛夏,忽想起「望梅止渴」故事:「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曹操帶兵,途中迷失方向,士兵皆渴,便下令:「前有大梅林,結實累累,味道甘酸,最能解渴!」士兵聽了,嘴裡馬上分泌唾液,暫且忘了口渴,持續前進,終找到水源。)  炙熱的天氣下會想到望梅能夠度過口渴的難關,只是為了說服自己,如果把電腦桌面換成一張滿是浮冰的照片,想必也可以望著浮冰,藉此度過灼人的暑氣,以迎接涼爽的秋季。  遙想當年的六月下旬,抵達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東南方的庫魯蘇克(Kulusuk)這個小漁村。那天細雨紛飛,寒氣依舊逼人,港邊漂浮著零零落落的一些浮冰,船隻還能穿越大大小小的浮冰出海。  很難想像,第二天雖是個大晴天,港口卻在短短的一夜之間,完全被密密麻麻的,不知從哪裡飄過來的浮冰團團封住,讓右下角停泊岸邊載著遊客出海的小遊艇都動彈不得。  回想起來,當時除了對大自然神秘的力量充滿敬畏外,最深刻的印象當然是那冷到身體抖不住的氣溫。如今處在動不動就三十六、七度高溫的台北,倒懷念起在格陵蘭的北大西洋海面上,和從身旁飄過的海上浮冰一一打過招呼的景象,記憶中那沁人的涼意似乎真沖散不少身旁的暑氣。  好吧,決定讓這些浮冰陪著對抗火辣的太陽,讓自己熱也能熱得心靜自然涼!

Read More

花甲男孩推口述影像版 視障朋友聽戲

歌手盧廣仲憑藉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中的鄭花甲一角,榮獲第53屆金鐘獎「戲劇節目男主角獎」及「新進演員獎」。(台視提供) 中央社/台北21日電  優質戲劇突破視覺障礙,由歌手盧廣仲主演的經典台劇「花甲男孩轉大人」將推出「口述影像版」,讓視障朋友能「聽」見無法以視覺收「看」的精彩好戲。  「花甲男孩轉大人」改編自台灣新銳作家楊富閔首部小說作品,以繁星鄉望族鄭氏家族的老夫人瀕臨逝世、鄭家兄弟爭奪祖產為故事背景,描述家庭成員間複雜的親情以及成長歷程,並透過盧廣仲飾演的主角鄭花甲,檢視既定的價值觀,探討年輕人對家族親情、性別平權和傳統信仰的反思。  「花甲男孩轉大人」是盧廣仲的首部電視劇,以自然演技詮釋大學重考3年、延畢2年的魯蛇鄭花甲。劇中與飾演父親的蔡振南有大量對手戲,兩人一段長達3分33秒的「一鏡到底」互飆髒話片段,令觀眾印象深刻。  盧廣仲也憑藉這個角色榮獲第53屆金鐘獎「戲劇節目男主角獎」及「新進演員獎」,同時「花甲男孩轉大人」也榮獲同年「戲劇節目獎」殊榮。  「花甲男孩轉大人」全劇7集,經由中華民國口述影像發展協會指導,經8個月製成「口述影像版」,22日起每週六上午6時到8時,在台視播出。

Read More

熬了近10年 腦波小姐9月播

演員歐陽妮妮(左)與張書豪(右)演出奇幻愛情喜劇「腦波小姐」,歐陽妮妮在劇中飾演具有陰陽眼的女主角魏小玲。 (麗象影業提供) 中央社/台北21日電  由演員歐陽妮妮、張書豪主演的奇幻偶像劇「腦波小姐」,101年曾獲文化部電視節目劇本獎第一名,不過直到前年才開鏡、去年殺青。前後熬了快10年,終於確定今年9月播出。  「腦波小姐」劇情描述看似平凡的電玩公司遊戲測試員魏小玲(歐陽妮妮飾),因為腦波比一般人長,擁有陰陽眼,能看見「腦波渣渣」,因而被一名來自清朝轉世失敗的「渣渣」纏身,要她幫忙轉世,甚至附身到她的上司時大永(張書豪飾)身上,讓冷酷的上司個性變得陰晴不定。  「腦波小姐」劇本曾獲文化部101年度電視節目劇本創作第一名,題材新穎,將心理奇幻加入電玩打鬥的元素,故事情節中還讓主人翁玩腦波電玩遊戲,身歷其境遊戲世界。  歐陽妮妮透露,自己平時不看鬼片,卻相信靈異的存在。為角色塑造,開拍前她曾訪問看得到「阿飄」的朋友,觀察朋友的日常反應,以及如何與「祂們」自在相處,「從中培養劇裡撞鬼害怕的真實感」。  歐陽妮妮說,朋友曾提及,「我們倆在聊天時,就有一個長髮女鬼在聽我們說話」,讓她瞬間毛骨悚然。  張書豪在劇中則須分飾2角,除「霸氣總裁」身分外,另一個角色要演阿飄,就連走路都要用飄的。  他自認私下個性比較幽默風趣,對於要詮釋霸氣總裁有心理障礙,「每天睡覺前都要催眠自己,打從心底認為自己是總裁」,並透露將龐德電影「007」男主角丹尼爾克雷格視為參考對象。  「腦波小姐」將於9月12日每週六晚上8時在中天綜合台首播;每週六晚上9時30分在愛奇藝台灣站播出。

Read More

熊王美英入圍廣播金鐘 高雄部大同樂

熊王美英入圍廣播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 (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高雄市原住民族部落大學培育人才有成,第55屆廣播金鐘獎入圍名單揭曉,廣播課程學員熊王美英入圍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消息21日傳到部落大學,全體師生同仁分享喜氣也振奮不已。  高雄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表示,今年51歲屬排灣族的熊王美英,在廣播課程學習多年後,接下高雄廣播電臺主持的「e啦原住民」,入圍無疑對部落大學培育人才注入一劑強心針,部落大學提供終身教育學習,在現今多元文化衝擊下,培育現代各技術領域的人才更是重要,經過幾年努力,終於開花結果。  節目是由高雄市原民會,與高雄廣播電臺合作製播,播出時間為每週三下午四時至五時,以及每週日下午1時至2時;廣播課程則是透過部落大學及高雄市立空中大學合作,並邀請李至文擔任老師,106年9月開課,而熊王美英正是第一批學員之一。  原民會代理主委陳幸雄表示,部落大學為培育原住民人才一直是不遺餘力,入圍的好消息傳來後同仁們也與有榮焉,未來部落大學會推廣更多元各領域的人才,也期許入圍者熊王美英能獲取最後的殊榮。

Read More

<中華副刊>拿坡里麵麵俱到

多年前的旅遊,難忘的拿坡里風情。 文/攝影 陳得勝  第一次對義大利麵萌發憧憬,是看了日本鬼才導演伊丹十三那部講拉麵的名片「蒲公英」,片中有一場戲是優雅高貴的資深淑女岡田茉莉子,在豪華飯店教導一群資淺淑女吃義大利麵的方法與禮儀。資淺淑女面對色、香、味俱全的義大利麵被誘得兩眼發直如飢如渴,後來有人按捺不住,伸手抓取麵條來吃,立刻骨牌效應,資淺淑女抓狂了!個個抓起麵條直往嘴裡塞,美姿美儀老師岡田茉莉子驚嚇得瞠目結舌厲聲制止,哪裡遏止得了……在制止無效之下,自己竟也瘋狂、貪婪地抓起成把成把的麵條直往嘴裡送…固然這是誇張的戲劇張力,但也讓我見識了義大利麵驚人的魅力。  後來去義大利旅遊,由於吃不慣飛機餐,在拿坡里下機時已是飢腸轆轆,找了一家餐館就點義大利麵,端上來時一陣驚奇——竟是一截截有如粗大塑膠水管的肉醬義大利麵,拌和的番茄醬紅豔欲滴。這些粗大的「塑膠水管」麵一咬下去,香Q可口,咬勁又佳,番茄醬和肉醬真是好朋友,調配得恰到好處,讓麵香滑不膩,且酸甜合宜,這時我才體會伊丹十三為何要拍那場誇張地吃義大麵的戲。  在拿坡里旅遊,才知義大利麵的發源地就在拿坡里,拿坡里任何類型的義大利麵皆有——細長型、寬厚型、水管型、貝殼型、筆尖型、蝴蝶型…更教人賞心悅目的是有一種麵像極了耶誕節五顏六色、光彩亮麗的糖果。真是琳琅滿目,不下兩百多種,可謂「麵麵俱到」,怪不得拿坡里人會說:「義大利麵就像拿坡里的空氣一樣,無法想像沒有它的日子。」  曾在拿坡里一家面對地中海的餐館,享用了道地的義大利海鮮麵——番茄醬麵條拌上洋蔥、大蒜爆香以及炒香的蛤蜊、蚌類、章魚、蝦……還鋪上一圈圈的炸烏賊,太豐富了、秀色可餐!令人食指大動、大快朵頤。這海鮮麵麵條柔嫩有勁,海鮮新鮮肥美,香味四溢,只是口味稍嫌重了點,但義大利人本就重口味,有人還拿起桌上西洋棋型的調味瓶使勁轉動再灑上胡椒、肉桂粉。  在拿坡里即使吃套餐,主菜上來前也會來一小盅義大利麵,飯後甜點不像一般西餐會來盤小蛋糕,而是義大利人同樣很自豪的冰淇淋。  拿坡里面臨地中海海產豐富,假日全家到海邊游泳、垂釣進而沙灘炊煮是常有的休閒活動,煮的當然是他們的最愛義大利麵。見他們將現捕的章魚放入滾燙的番茄醬中烹煮,只見章魚在番茄醬裏七手八腳痛苦掙扎,這樣拌合的義大利麵,鮮美可口自然不在話下,但是否太殘忍了?  一天下午,在龐貝城古蹟參觀了兩千年前因經營妓院致富的「維第(VETTI)」之家」,滿眼盡是活色生香的春宮壁畫,經過這番春情蕩漾的洗禮後,就在附近一家餐廳吃義大利麵。端上來時那美豔的顏色即引人垂涎,侍者對我們眨眨眼,語帶曖昧地說:「這是義大利『娼婦麵』。」  天啊!竟有這種麵!當地導遊介紹起來——「娼婦麵」是先以切碎的洋蔥、大蒜、肉桂用精製的橄欖油炒香後,倒入番茄醬中炊煮,並加入用橄欖油、迷迭香、香艾草、麝香、白胡椒、精鹽熱炒出來的「香草油」,再將如此精心調製的醬汁淋在燙過的麵上,又拌了鯷魚、羅勒葉(西洋九層塔)、黑橄欖,整盤麵才會這麼香艷媚惑,吃起來感官更是衝擊猛烈,有如激情中的男女……  「娼婦麵」賣相已夠誘人,再加上這位義大利導遊唱作俱佳的激情解說,又是在剛參觀「維第之家」之後,教人「情何以堪」?我們迫不及待吃將起來。麵柔中帶勁,味道香中含媚,口感特佳、口味也重,自然刺激感官,吃進去的豈止一盤麵,還有整盤幻想……真不愧為「娼婦麵」。  「相愛、飲食、歌唱」是拿坡里人的最愛,並且環環相扣。當多情的拿坡里男士對女士說:「來我家吃我煮的義大利麵」時,女性同胞們可要小心了!

Read More

<中華副刊>花之祓

 文/圖 陳昭平  這朵花,一身是毒,生人勿觸。可卻是最重要的蜜源植物之一,尤其是樺斑蝶,以她全株為食,練就禦敵本事。  這朵花,繁殖力特強,扞插、壓條即可另生新株;她的種籽還長了可以飛翔的羽毛,隨風,移居他方後,甚且易客為主,馴化繁生而成蠻地常見的野花。十九世紀中期,清人吳其濬所著「植物名實圖考」一書即已登錄這朵原籍中南美洲的移民,並且入藥,「主治消炎止痛,止血。用於乳腺炎,癰癤,痛經。」  這朵花,著衣紅黃或是全黃的花裳,花姿特異,有人形容她像翩翩欲舞的女孩,也有人說她是國王頭上的皇冠,更有人覺得她比較像似海裡的八爪章魚。於我,她讓我聯想起日本動畫片「一休和尚」裡那個掛在屋簷下祈雨停的「晴天娃娃」。但是,小心哪,她那精心結構的副花冠卻是內藏美麗的心計,據說殷實的小蜜蜂為她傳粉後,如果心急,想要趕赴下朵花宴將有斷腳之虞。  這朵花,俗名馬利筋,聽來像似西洋來的譯名,但是經查,可能是源自日人松村任三在廿世紀初的命名。  現代人諱病忌毒,病、毒二字合用,更是庚子年來令全球人心驚膽跳的名詞。  本想以「毒」字來代表馬利筋,但是再三打量她的姿容,總覺得以她一介纖纖的草花怎能承載「毒」字如此沉重的負能量。一轉念,想起「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情景,因此反而覺得「祓」字更適合馬利筋這朵異能的花。  「祓」(讀音ㄈㄨˊ)字的甲骨文,「象手拔木之形」,本是除惡之祭。  據傳,孔子之前即有蘭草柳枝浴身,辟邪去瘟的儀禮。商周時期,官方會指派女巫,「掌歲時祓除、釁俗」,為人們消災除晦,是為「祓除畔浴」。不過那時的祓禊並不僅限於衛生怯疾,傳說中春之月,三月初,春江已經水暖,「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所以臨水浴湯更是上古時正式的,年度例行,青春男女的社交活動。這個風俗持續到漢朝,大約是到三國曹魏時,才正式將農曆三月初三的祓禊定名為「上已節」。由東晉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可知那時暮春之際的脩禊,已經添進文人雅集,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的活動項目。來到杜甫的「麗人行」,詩云:「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可見上已節在唐時仍然盛行,不過宋朝以後,因為禮教森嚴,所以上已節便逐漸式微了。  約莫是在唐朝,日本的平安時代吧,上已節的「送厄船」和「曲水流觴」交化傳到日本,並且逐漸流行於民間。明治維新時改上已節為陽曆的三月三日,因此而成現在的女兒節或「雛祭」。  另外,源自元朝民間剪紙的「掃晴娘」漂洋過海到達日本後,演變成立體人偶的「晴天娃娃」,目的相同,都是祈求老天爺早日放晴,不要因雨成災。  小時生病服藥,長輩們總是告誡:「是藥總有三分毒。」所以症狀稍解即予停藥,後來才知這並不是完全正確的用藥觀念。  事實上,秦漢之前毒,藥二字的意義並無分別,「毒藥,藥之辛苦者。藥之物恆多毒。」所以,樺斑蝶積聚馬利筋之毒,而能成就自身的退敵之藥,因此得以悠哉游哉飛舞花叢間,無懼掠食者的爪牙。  是不是,真像讀過的小說所描寫,當瘟疫漫延時反可照見浮世人間的至善與大愛?經歷過十七年前的SARS,如同病毒株的多變,我們在防疫去瘟的觀念和行動上也已進化,但是我們可能忘了,瘟疫總是「無來由」地降臨,所有受災的人都是犧牲者,與其莫名的恐慌,或是無來由地歧視、指責來自疫區的人,不如同心協力彼此互助,讓所有的人都能早日除疫,恢復曾經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  暮春之際,惠風和暢,暖陽如煦,且浴且淨自己的心身,勤洗手,或許再剪個「祓禊娃娃」,貼到外牆,祈福除瘟。

Read More

<中華副刊>吃剉冰

 文/攝影 徐然  暑氣薰人,吃冰成了無時無刻的想望,除了自製冰品,還是上街直接吃一碗剉冰比較實在。  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分享,就在我服務社區的附近有家古早味冰店,一碗剉冰只要三十元,剉冰用黑糖熬煮,便宜加上店家的誠意,令人心生嚮往,記下地址,決定下次工作結束後去品嘗。  這天傍晚五點過後,走出戶外,陽光還很刺眼,一邊走路一邊拿著手帕擦汗,拐進巷子之後就看到長長的人龍,順著人龍往後排隊,發現除了上班族下班後來買剉冰,還有不少大人騎著摩托車載小孩來吃冰消暑。  這家冰店沒有華麗的裝潢,店內只擺放四張桌子,桌上立著一個用瓦楞紙寫的提醒事項,內容是請顧客用餐後將餐具放到水槽。  店外有一台小貨車堆放著幾桶剉冰,還有好幾盒的配料,小貨車上掛著長長的布條,上面寫著主料豆花或仙草擇一,後面列出配料的種類,有花生、芋頭、粉圓、包心粉圓、芋圓、蓮子、大紅豆、小紅豆、綠豆、薏仁,配料任選三種。  賣剉冰的是一對年長夫妻,儘管動作熟練,依然忙得不可開交,剛消化一批客人,立刻有一批人群遞補加入,人群如潮水蜂擁而來,讓他們顧不得招呼客人,只能全心全意的舀配料、加剉冰,和前來吃剉冰的顧客交談往往只有兩句話:「要什麼?」「要加什麼?」  本想外帶的我,看到內用所加的剉冰高的像一顆饅頭拱起來,馬上改變主意改內用,看到一碗滿滿的剉冰不僅暑氣全消,一口一口將剉冰吃進嘴裡,感受綿密的剉冰在嘴巴裡慢慢融化,真有說不出的暢快。  剉冰清甜不膩,配料簡單實在,享受冰品的當下,不禁想著,還是古早味的好,除了純手工製作,還能吃到甜品的原汁原味,雖然店內沒有任何設計,可是這就是古早味吸引人的地方,簡約樸實。  因為怕剉冰在碗裡融化,不得不加快吃冰的速度,結果剉冰吃完了,配料還在碗底部,想請老闆娘幫我再加剉冰,但又怕麻煩,也擔心會不會多加錢,心底猶豫著要不要開口,也不時觀察老闆娘的動態,一見到老闆娘稍緩一口氣的時候,趕緊請老闆娘幫我加剉冰,老闆娘一句話都沒說,立即幫我舀了半勺的剉冰,讓我開心許久。  夏天吃冰解熱,是一件很幸福快樂的事,即使冰店後來悄悄漲了五元,排隊人潮依舊不減,而我也總是在傍晚時分結束工作後,點上一碗剉冰,享受夏天吃剉冰的樂趣。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