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火炎山行止

■洪文鍊  報載:氣象局指出,今年四月的平均溫度,打破了百年來四月的低溫記錄……,這讓我想起清明節後的冷風來襲,冒著春日寒風,獨上火炎山的二、三事。  那一日,中台灣迎來了四月冷氣團,陽光普照的大地,風吹極冷,我無法捨下外頭的晴空萬里,所以迎風上山。  這次,心隨意轉,望著遠方天際,遠近峰巒,層層疊疊,白雲在山腰擺盪,美景天成,驚現眼前,在身處被空汙和霧霾侵擾的西海岸,此情此景,已是一種難有的奢求。車子莫名的緊緊跟著白雲飄流的方向,很快的,就上了西濱公路,往北方的群山聚集處,蜿蜒而去。  我在大甲溪北地下匝道,然後沿著河堤路往東行,車速與風並轡,越過大甲溪橋後,不一會兒,就來到了火炎山下。  火炎山,台灣小百岳之一,甫獲2020年全台網路票選--此生必走步道第一名。山有此威名,引來無數爬山客與朝聖者,每每假日一到,除了山腳下的駐車處一位難求外,周邊道路更是滿溢車輛,一整條上山路徑,用上絡驛於途這句成語來形容,可是一點也不為過,真的是一座超級名山。  火炎山,我曾登頂過兩次。初體驗至今歷歷,當時僅是數人同行,三五好友,連袂結伴,腳程又相當,沿著山稜線而走,山徑崎嶇亦小有爬昇難度……山高勢險,雙眼所望,峭壁嶙峋,山壑深溝,我們是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懾,兩小時後攻上三角點,一顆顆緊張心,才順勢放了下來。  下山就好走了,循著礫石層的橢圓石子路,沿山溝林子而下,步伐難抑,常常得有且跑且走的狀況,還好一路林蔭相伴,友朋家常,暢暢快快的下了山,三小時的攻頂火炎山,也就這樣一氣呵成。  下了山,還沒過午餐時間,自然是回到大甲鎮上,熟門熟路的覓了餐廳,飽食一頓佳餚,飲上幾杯啤酒,慶賀攻頂人生第一座小百岳。  這一回,我輕裝起步,茶水點心也沒預備,加上風實在是太大,走起來身體不時有著寒意,心裡頭不得不盤算好,走一小段就好,反正人已經來了,一則登高望遠,再則看一眼被風雨傾圮的山壁,如果還能再流點兒汗,也就算不虛此行了。  此回登火炎山,只是一時興起,被燦爛陽光所誘使,任性的出發,也任性的結束。雖然沒有完整走完全程,但也達成預設的目的,有何不好呢?既然是乘興出遊,也就趁機隨意的走,反倒成了美事一樁,凡事只要能心有所獲,意有所滿,是不是能有實質的收穫,彷彿就沒那麼必要了。  想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那種任意無為的自在與愜意,好像有一些些,像似了這一趟山路的心情寫照。  所謂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經過這一次的經驗和體悟,瞬間懂事了不少,多經一事能長一智,看來是真的。好吧!就讓我爬山長智慧,活到一百歲!

Read More

費里尼百歲冥誕 金馬獻映24作品

今年適逢義大利電影大師費里尼百歲冥誕,金馬影展將舉辦「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 (金馬執委會提供) 中央社/台北14日電 今年適逢義大利電影大師費里尼百歲冥誕,金馬影展將舉辦「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7月24日起在大銀幕完整重現費里尼執導的24部作品。  費里尼以諷刺漫畫和編寫廣播劇起家,直到義大利導演羅塞里尼邀請他加入「不設防城市」編劇後才決定投入電影。費里尼打破夢境與真實、虛構與紀實的界線,獨特的電影語言和影像魅力,連同為電影大師的柏格曼、布紐爾都推崇備至。  費里尼經典作品橫跨40年,他曾以「大路」「卡比莉亞之夜」「八又二分之一」「阿瑪珂德」贏得4座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也於1993年獲頒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此次為了籌備「費里尼100」,金馬影展多方與羅馬Luce電影資料館、波隆納電影資料館、義大利電影實驗中心等單位協商才一網打盡費里尼執導的24部電影作品,其中9成是精密修復處理的4K版本,相當珍貴。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將於7月24日至8月13日在台北舉行;6月20日舉辦選片指南;6月21日正式售票。

Read More

新北紀錄片線上影展 即日起免費看三個月

《神戲》是一部橫跨台越兩地的傳統戲曲傳奇,也是第一部拍攝新住民演台灣歌仔戲的真實電影。(新北市新聞局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在家防疫如何打發時間?新北市新聞局繼去年首度將歷屆優選紀錄片上架OTT,讓觀眾可隨時隨地透過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免費收看,今年再度推出的「新北市紀錄片‧感動線上影展」,即日起至八月十五日免費收看,新北市紀錄片獎評審及得獎導演提供十三部影片。  新聞局表示,今年影片主題豐富多元,像是何婷婷導演記錄一位資優生成長的《那年十五歲的我》、張緯誌導演記錄搶救海洋生態的《沉默螺旋》及新北警犬隊的《K9 Canine》、 施合峰導演探討空污議題的《鍊金術》、李建成導演記錄搶救老戲院的《謝謝收看》及宜蘭囝仔學歌仔戲的《員山戲夢少年》、周文欽導演記錄國際善援的《舊鞋救命》、李亦軒導演記錄外籍老人與流浪貓的《共生流浪》等 八部短片。  長片則有:邱銘源導演探索金門的前世與今生的《島嶼紀行》、賴麗君導演記錄女性新住民的愛與淚的《神戲》、李立邵導演記錄滇緬遊擊隊的三部曲《邊城啟示錄》、《南國小兵》及《那山人這山事》等五部。  新聞局長蔣志薇表示,新北市紀錄片除了提供拍片資金及專業技術外,也積極尋找更多放映平台,透過網路放映讓觀賞紀錄片不再是難事,逐漸融入觀眾的生活習慣,提供更輕鬆的觀影享受與多元選擇。蔣志薇說每部紀錄片的拍攝,都是導演長期進行田調、蹲點、跟拍,花費很長的時間創作而成的,非常感謝導演們的授權,以線上限期放映模式,讓民眾不用出門也能輕鬆觀賞。

Read More

98年第一次 好萊塢露天劇場 整季演出喊卡

美國洛杉磯最富盛名的音樂聖地「好萊塢露天劇場」98年來首度宣布取消整季表演節目。(中央社圖取自facebook.com/HollywoodBowl) 中央社/洛杉磯13日專電 美國洛杉磯最富盛名的音樂聖地「好萊塢露天劇場」宣布取消2020年整季的表演節目,是98年來第一次。  好萊塢露天劇場聲明,這個決定是為了「配合公共衛生機關最新的指示,以保護藝人、觀眾與工作人員免於受到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傳染」。  好萊塢露天劇場1922年落成,歷經多次擴建,是洛杉磯最具代表性的表演場所,擁有1萬7000個座位,每年夏天舉辦大約110場各種形式的音樂會。  戶外場地一大特色是能一邊欣賞音樂、一邊享用飲食,節目涵蓋古典與流行音樂,法蘭克辛納屈、披頭四、芭芭拉史翠珊、女神卡卡等明星都曾在此演出。  鋼琴家陳瑞斌2014年與洛杉磯愛樂合作,成為首位在此地演奏的台灣音樂家。  總裁塞繆爾聲明表示,好萊塢露天劇場不只是表演場所,而是「具有象徵意義的地標,代表夏季傳統,在一定程度上定義洛杉磯」。  今年夏季是好萊塢露天劇場第99季,宣告取消之後,塞繆爾表示將把重點放在2021年的演出節目,象徵這個場地第100年里程碑。  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這座露天劇場近百年來僅在1951年關閉12天,從未發生整季節目取消的狀況。  「洛杉磯時報」報導,洛杉磯愛樂是好萊塢露天劇場的營運單位,取消整季節目,使洛杉磯愛樂的預算缺口達8000萬美元。  綜藝週刊報導,除了好萊塢露天劇場,洛杉磯愛樂營運的福特露天劇場、位在市中心的迪士尼音樂廳今年可能都會熄燈。

Read More

徐榛蔚購物台賣總統瓜 熱銷

花蓮縣長徐榛蔚(中)上購物台力薦鳳林「總統瓜」,首賣40分鐘瘋搶逾900顆。 (東森購物台提供)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五月花蓮西瓜季,蓮縣政府與購物台合,於昨(十四)下午開賣素有「總統瓜」之稱的花蓮鳳林大西瓜,花蓮縣長徐榛蔚在節目分享獨門花蓮大西瓜挑選的秘訣,力促台灣在地優質農產品。  林榛蔚表示,花蓮為全台西瓜重點產區,素有「總統瓜」美名的花蓮鳳林大西瓜,從結蒂到成長熟成,過程需累計一千二百度的熟成,若每天均溫攝氏二十度,就是六十天的育成,相較於西部平均多出二十天的熟成期;且花蓮在地西瓜多種植於潔淨、排水良好的河床砂礫地,得天獨厚的環境、慢熟細養與高品質培育,賦予花蓮大西瓜擁有「沙、甜、脆」的絕佳口感與濃郁風味,不管現切、冰鎮、打果汁或料理涼拌,都是盛夏抗暑的好妙方。徐榛蔚縣長還大方分享辨別西瓜熟度的「望觸聽」三字秘訣,並呼籲消費者以行動支持花蓮農民。  昨日銷售反應極為熱絡,四十分鐘內熱烈搶購逾九百組(每組一顆),平均每分鐘就賣出廿三顆,總重高達一萬三千五百公斤,且訂單數字仍持續攀升中,根據東森購物統計,單日全通路銷售可達二千五百組。

Read More

首位女性 蕾哈娜登英10大音樂富豪榜

流行歌手蕾哈娜成為英國10大富有音樂人榜單中唯一一位女性,打破以往前10名清一色為白人男性的紀錄。 (中央社/圖取自facebook.com/rihanna) 中央社/倫敦13日綜合外電報導 流行歌手蕾哈娜成為英國10大富有音樂人榜單中唯一一位女性,打破以往前10名清一色為白人男性的紀錄。  出生於美洲國家巴貝多的蕾哈娜除了歌手身分也經營其他事業,她以預估淨資產4億6800萬英鎊(約新台幣172億元)之姿,首登「星期泰晤士報富豪排行榜」第3名。  星期泰晤士報富豪排行榜編纂者華茲說:「蕾哈娜的入榜,強勢打破多年來富豪榜樣貌。」華茲指出,以往絕大多數前10名為繼承前人資產的白人男性富家子弟。  蕾哈娜目前住在英國,在富豪榜上排在她前面的是著名音樂劇作曲家洛伊.韋伯和前披頭四團員保羅麥卡尼,她的排名高於艾爾頓強及米克傑格。  這位獲得8項葛萊美獎肯定的32歲女星在青少年時期被挖掘,擁有14首冠軍單曲,包括「雨傘」、「找到愛」和「加把勁」。  路透社報導,事業觸角廣泛的蕾哈娜過去10年來累積不少財富,旗下品牌包括彩妝品牌Fenty Beauty、女性內衣品牌Savage X Fenty和精品品牌Fenty。  2012年她以祖父母之名成立「克拉拉萊諾基金會」,這個基金會正在為疫情封城期間的家暴受害者提供資助。

Read More

縣苗EX-亞洲劇團校園演出 轉型廣播劇

因應防疫,EX-亞洲劇將今年校園巡演活動轉型為「廣播劇」形式,推出劇作「雨季的美麗與哀愁」。 (EX-亞洲劇團提供) 中央社/苗栗縣14日電 因應防疫,苗栗縣EX-亞洲劇團將校園演出轉型為「廣播劇」形式,由演員錄製「讀」劇,推出印度知名現代文學作品「雨季的美麗與哀愁」,讓學生聆聽體驗,宛如置身劇場。  EX-亞洲劇團今天透過新聞稿表示,許多藝文活動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被迫暫停,劇團的校園戲劇推廣「藝起十八相見」系列計畫,首次錄製讀劇,改以廣播劇形式,開放苗栗縣各級學校免費申請播放,盼藉「聲」歷其境的演出,讓學生打開想像力跨越疫情障礙,享受藝文。  EX-亞洲劇團行政總監林浿安表示,「讀劇」是劇場表演形式中,以聲音表情為出發的一種演出方式,觀眾在感官刺激減少時,更能專注在接受的聲音訊息中,不僅解決了防疫社交安全距離考量,更能透過重複、大量播放讓更多學生聆聽、賞析,拉近「劇」離。  劇團指出,這次策劃的讀劇劇目為印度家喻戶曉的現代文學作品「雨季的美麗與哀愁」,劇中詩人角色確有其人並被譽為「印度的莎士比亞」,故事題材更涵蓋公民思想、環境保護等議題,與108課綱中的社會參與主體緊密扣連。  EX-亞洲劇團自2013年啟動「藝起十八相見」校園深耕計畫,透過校園巡演在苗栗縣18鄉鎮市推動藝文扎根、培養藝術人口,已累積約50場校園演出,今年因應疫情,改以廣播劇呈現,歡迎縣內有興趣的學校或機構即起至6月19日與劇團聯繫(037-262860羅先生)。

Read More

<社論>參與WHA只不過是蔡政府的政治大戲!

衛福部長陳時中(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坦言今年參加WHA機會不大。 受疫情影響,今年世界衛生大會(WHA)將於五月十八、十九日兩天改採視訊會議進行,但由於國際政治現實使然,我國至今尚未接到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邀請函,今年恐怕又被拒於「網」外。儘管中共不顧台灣人民需求而從中作梗令台灣朝野咸表憤慨,但持平而論,綠營及蔡政府對參與WHA前後態度矛盾,早已凸顯此一議題只不過是蔡政府玩弄政治的一場大戲!  對於我國遲遲未能收到WHO邀請函,衛生署長陳時中日前已坦言今年參加機會不大。近日外交部數度表達立場,其一是指責中共施壓,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昨天即指WHO受「中國」操控甚深;其二為外交部長吳釗燮指WHO與「中國」簽署「秘密協議」,而我方絕不接受、從不承認、持續嚴正抗議;其三為WHO指譚德塞無權邀請台灣參與,但外交部發表聲明要求WHO不要以政治考量阻撓台灣參與。  從外交部的表態來看,儘管若干邦交國已提案要求邀請我國參與WHA,且包括美國等非友邦也發聲力挺,但我國恐無法參與WHA的「大石頭」還是在於對岸阻撓。但話說回來,在兩岸關係低盪時,中共阻撓台灣參與WHA今年並非頭一遭,蔡政府豈有不知之理?  首先,中共和WHO簽署的《諒解備忘錄》(即蔡政府所說的「秘密協議」)是簽於二00五年,當時的WHO秘書長是南韓籍的李鍾郁,即使簽約當時的扁政府被蒙在鼓裡,但不僅台灣媒體早有報導,綠營至少也有管碧玲、涂醒哲早就公開談論過此事,何以近日外交部才猶如恍然大悟般地「發現」此事?  其次,即使中共和WHO有此備忘錄,但二00八年五月馬總統執政之後,由於兩岸關係緩和,台灣仍自二00九年起八度獲得WHO邀請參與WHA;而在馬總統八年任期間,WHO的秘書長是香港籍(同時擁有加拿大國籍)的陳馮富珍,當時也未聽聞陳馮富珍因中共施壓而不發邀請函給台灣。可見,台灣是否能參與WHA的關鍵,並不在於WHO的秘書長是誰,而在於兩岸關係良窳。  倒是綠營對台灣該以什麼名稱參與WHA的態度反覆不定、前後矛盾。二00九年五月十八日,當時的衛生署長葉金川代表台灣以「中華台北」名義出席WHA,葉金川抵達日內瓦之後,民進黨青年軍、之後擔任蔡英文總統競選中部辦公室主任的黃海寧等留學生鬧場,指控葉金川「賣台」;接著,當時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說,「參與WHA就是矮化主權的實例」。這也成為當時民進黨走上街頭打擊馬前總統的「口實」。  再之後,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再度率團以「中華台北」名義參加WHA,也再度被綠委群起而攻之,指台灣為出席WHA而接受「中華台北」是矮化台灣、是無恥。  然而,民進黨的變臉秀果然不同凡響。當蔡英文執政後,二0一六年WHO循馬前總統執政時前例邀請台灣出席WHA,蔡政府的衛福部長林奏延也以「中華台北」之名參與,林奏延返台後蔡總統卻說「稱謂上沒有被矮化」;日前歐江安被詢及以何名稱參加WHA才不是被矮化的問題,歐江安又斬釘截鐵的說,「中華台北」不代表「一中原則」。如此說來,馬前總統、葉金川、楊志良不都是被綠營白羞辱了一頓!  由此看來,「中華台北」在綠營眼裡只不過就像是一個麵糰,有時候可以揉成「賣台」,有時候又可以揉成參加WHA的護身符,怎麼揉就看綠營的政治需求吧!

Read More

張語噥MV秀舞技 18小時跳上百次

張語噥為了《No More》MV,苦練了1個半月的舞。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狼人殺邏輯女神」張語噥(Sammy)為了《No More》MV,在疫情期間練了1個半月的舞,在拍攝時整天只吃了5顆鍋貼,平常不喝咖啡的她為了專注邊唱邊跳,還猛灌黑咖啡,當順利殺青那一刻,整個癱軟在沙發上歡呼。  即將推出個人首張大碟《SAMMY 1.0》,張語噥第一波主打歌《No More》MV甫上線,她與編舞老師Sam挑戰一鏡到底雙人舞,令人耳目一新,整支MV故事結尾超勁爆,好評如潮。 張語噥 張語噥為了MV,不但練了1個半月的舞,在拍攝時為了完成導演蘇聖為她量身定做的「一鏡到底」要求,在18小時中足足跳了100次以上,且為求入鏡完美,整天只吃了5顆鍋貼,又因為邊跳邊做表情邊走位,需要絕對專注,猛灌黑咖啡提神,殺青那一刻,更整個癱軟在沙發上歡呼,隔天還去上了4小時舞蹈課,「因為是請朋友幫忙約的課,不好意思不去,硬著頭皮的結果,魂都飛了,好像腳不是自己的。」被同事知道後,讚她體力驚人,當場多了一個「神力女超人」的綽號。

Read More

鄧雪真與林美君花市雙個展

花蓮市原住民文化歷史館舉辦鄧雪真(左一)、林美君(右一)雙個展,展現排灣族與阿美族的傳統文化美學。中為市長魏嘉賢。(記者林有清攝)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市公所在原住民文化歷史館即日起舉辦鄧雪真、林美君雙個展,透過「說故事」的敘事方式,展現兩位女性創作者分別以拼布、陶器與錄影等媒材展示部落記憶如何影響自身,進而建構出排灣族與阿美族這兩個族群的傳統文化美學,展期至五月底止。  「鄧雪真、林美君雙個展」開幕式在原住民文化歷史館舉辦,市長魏嘉賢與各部落頭目以傳統祭儀向祖靈祈福。魏嘉賢指出,透過策展人的引導說明,他聽到部落傳統的聲音,也看到部落的文化保存,從開幕儀式裡所播放的「大羽冠」紀錄片,也讓年輕一代對於復振部落文化的價值有更多的認同,希望部落能夠延續傳承既有的文化。  鄧雪真來自屏東三地門北排灣口社莎卡蘭部落的家族,她說,這次的策展內容是紀錄當地的神話與女性的故事,在她的記憶裡,外婆喜愛製作傳統服飾,也因此她運用拼布、排灣族傳統繡片的組合,創新成為她對於家鄉記憶的片段。  林美君來自花蓮縣壽鄉力拿恆部落,在這次的策展裡她不但錄下父親吟唱祭典歌謠,也透過影像紀錄七腳川人對於大羽冠的復振,希望能藉此告知後代族人了解羽冠的存在和價值。

Read More